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教育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写字;教学
如何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能为我们的写字教学做点什么?笔者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与积极探索发现: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一、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1. 多媒体教学能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揭示课题以后,大多指出书写注意点,范写后再让学生练习。而练习又主要以学生的描红(或临摹)为主,最后通过评改来判断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教法不能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学习效率也就不高,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长时间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偏偏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得到保证,兴趣浓厚了,思维也活跃了。尤为重要的是,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指向预定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头脑中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进行实实在在的内在加工,这种思维是积极而有效的。
2. 多媒体能创设教学情境。
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写字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指创设与写字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书法艺术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对书法作品深厚底蕴的理解与感悟,这一切教学目的的完美统一,正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情境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这种境界是传统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
3. 图文资料能使写字教学的德育功能落在实处。
“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如今,写字教学已沿着“规范、匀称、上体”这条路大踏步前进,写字教学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写字本身,延伸到了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传统的写字教学方法多是通过讲解、阅读、书写来实现的,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图文材料的渲染下受到感情上的熏陶。例如,我们可以把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做成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解说词,用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王羲之的勤奋好学、赵孟祧的谦虚谨慎、颜正卿的坚贞不屈都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而条幅、碑刻的欣赏,自然会对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样,学生欣赏、练字的过程会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自学
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在向中小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广阔的信息世界的同时,也向中小学生提出了吸收与运用崭新的学习方法掌握大量未知知识的课题。在如今这种信息化的时代,大量教育学习软件(CAI)也应运而生,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同一内容反复播放讲解演示。在一台单机上,学生可以凭藉一张光盘(学习软件)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专题的各个相关知识点。由此,学生坐在家里也能接受名师辅导,这种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多媒体的交互性使学生可以和计算机交谈,根据需要选择媒体信息,通过菜单、窗口和美观形象的界面,利用键盘、鼠标等方式,人机之间进行友好、自然的交流。这种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写字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荒废。
三、多媒体技术与写字课教学的效率
1. 有利于突破难点。
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方法一直是写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突破难点,通常采用范临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要看得非常清楚很不容易。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大屏幕投影机或大屏幕彩色电视机作为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可以进入充分的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产生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这样写字教学中的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2.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特有的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较好地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使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进度和内容,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多媒体,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快,
预设性能好,许多教学准备工作可以在课前完成,那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十分紧密的操作步骤也可以省略。因此,写字教学传播知识的密度高、容量大,教学时间安排紧、节奏快、时间省、效率高,从另一方面起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作用。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电子数码钢琴作为幼儿教师开展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以后的教学工作。
电子数码钢琴在基本功能上非常接近钢琴,实现了传统钢琴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教学的需要。钢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强调实践性和技术性的充分融合,注重学生电子数码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目前电子数码钢琴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及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的优点
1.有助于节约教学资源
电子数码钢琴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提升幼教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途径。传统的钢琴教学往往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专科院校幼教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针对那些基础性、共同性的知识点和技能就可以采取集体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节省“一对一”教学的时间,还有助于节约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电子数码钢琴入门教学时,对于弹琴的姿势、手型、节拍等的要求开展集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强化教学效果。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电子数码钢琴开展幼儿教育专业集体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组织学生进行齐奏、联弹、分声部合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子数码钢琴教学系统,并结合自身已有的音乐知识尝试进行儿童歌曲的编创,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电子数码钢琴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软件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比如给出学生一段旋律,让学生自主编配不同的和声及伴奏音型,再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自我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以提高。
3.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素质,提升教学实践技能,以满足现阶段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对于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演奏家,而是训练学生从事幼教工作时的教学实践技能,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钢琴演奏方法,强化学生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和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能力和伴奏能力。而开展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学习钢琴知识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钢琴的认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培养符合我国幼儿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
4.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
利用电子数码钢琴开展集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视频监控实现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钢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跟踪指导,做到集体之中有个体,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电子数码钢琴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院校在开展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时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正常进行,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还有很大一部分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钢琴教室。这主要是学校缺乏充足的资金,不能满足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时大多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即小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小组教学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在教学设施不充足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但是只适用于能力水平比较相近的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突显出来,钢琴教师就不得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专院校学前教育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目前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期末考试成绩,二是平时成绩。在进行期末考试时,往往是对教过的或教材中的曲目进行弹奏考查,不能对学生的电子数码钢琴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而平时成绩基本上是由学生的出勤率来确定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都没有进行必要的考核,严重影响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
第二,在现有评价体系中,教师在确定期末考试的内容时,多选取课本中的练习曲目,缺乏对考核内容的创新,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乐曲弹奏能力以及即兴演奏、伴奏能力,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电子数码钢琴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即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导致教师无法通过评价结果及时接收学生的建议,改进和调整教学方式,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
4.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对于专科院校而言,由于受资金、制度、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电子数码钢琴专业教师来进行集体教学,现有电子数码钢琴教师大部分教学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还有一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电子数码钢琴训练,缺乏对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的正确认识,不能积极探究和创新教学方法,这就使得专科院校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三、高效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的对策
1.加强集体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部分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现状,需要学校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建设满足幼儿教育专业电子数码钢琴学生需求的钢琴教室,完善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的软件系统的建设,为教师开展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2.丰富集体教学的形式
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进行集体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将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有效整合。教师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适当采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学生辅导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式对不同学生的积极作用,形成教学合力,提升教学质量。
另外,为了强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电子数码钢琴实践技能,学校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可以定期组织钢琴观摩会或钢琴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钢琴知识技能同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从而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并将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结合在一起,从而强化学生电子数码钢琴实际应用能力。
3.强化基础训练
要想切实提高集体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强化基础训练,包括音阶、和弦、琶音、八度等基本知识和技巧,这是学生学习电子数码钢琴知识、掌握电子数码钢琴应用技巧的基本功。在进行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短小的小曲目训练,提升学生手指的灵活性。还要利用电子数码钢琴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歌唱训练,并加入由慢到快的节拍训练,既能够帮助学生练习呼吸和节奏,还有助于学生锻炼手指的协调性,促进集体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
4.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开展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节约资源,实现教学进度的同一,但是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学生由于受先天条件、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学习效果出现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结合,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适当开展个性化教学。比如,对于那些入学前没有接受过钢琴训练的学生要加强基本功的辅导和训练;对于有钢琴基础的学生可以遵循集体教学的计划,规范化地进行教学辅导;而对于那些基础较扎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快速提升电子数码钢琴实践技能,并将他们发展成教师的助手以辅助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自己。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电子数码钢琴学习当中去。
5.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集体教学中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学校要不断优化考核评价制度。首先,在进行平时成绩评价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出勤率、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察,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其次,在进行期末考试时要实行教考分离,进行考试内容的创新,尽量选取那些与教学内容难度相当但是学生没接触过的曲目,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即兴演奏、伴奏能力;最后,优化评价结构,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突出学生在考评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助于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考评结果优化教学模式。
6.加强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专院校在进行电子数码钢琴教师招聘时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考查,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钢琴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有过硬的钢琴演奏能力以及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对于现有电子数码钢琴教师要督促其不断深入学习作曲技术理论,将电子数码钢琴理论教学与幼教专业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学校及教师要根据本校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电子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形式,强化基础训练,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集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景博瑞.浅析学前教育专业电子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J].才智,2014(4):113.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3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数字电子技术;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龙晓薇(1982-),女,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林亚(1990-),男,湖北荆州人,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生。(湖南株洲4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D4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78-02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电信及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它不仅要为今后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课程本身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1]。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成为欧美国家一些大学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2]。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大多集中在学术上的研究,实践性不强。就“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而言,国内许多大学都针对教材的编写和内容选取上进行了改革,而且相应地改进了教学的手段[3-4]。但是目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改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过于强调教学手段的提高,忽略了教师能力的培养;理论授课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一、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在教师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设计合理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必须与现实背景相结合,既要保证难易度适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有成就感。由于目前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累积的教学经验也各有不同,因此问题的设计者(教师)心态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1.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5]。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已有的认知结构、个体经验等差异而形成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这种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使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的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便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地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教师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并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对于本课程,本项目组教师通过参加大学教师技能培训与比赛、去兄弟院校观摩学习、观看国内外名校的网上教学资源等来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问题的设计部分,采用合作和讨论的形式进行出题。本项目组理论教师与实验老师进行讨论,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讨论,教师与本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讨论与实践,最终确定合理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在学生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是把课本中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作业和考试结果都有标准答案。而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要从讨论问题开始,每个问题都不止一个设计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参与和讨论,课后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因此对于那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适应过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理论知识学习向基于问题的知识讨论型学习过渡。课堂的讨论也是从“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逐步转变为“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通过多站进行。这可以让思维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们自行进行讨论,避免教师的设计思维禁锢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当讨论陷入僵局或陷入歧途时教师才做一些引导性的介入或者修正。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并保证了学生学习心理的一个过渡。
三、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1.优化教学内容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缺乏基础性和系统性。在固定的教学课时下,为了保证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并能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本项目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将现代电子技术的先进知识渗透到各知识单元,使学生在学习硬件结构的同时,学习仿真软件和硬件描述语言以及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数字系统。比如,减少中、小规模器件具体电路的内容,增加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内容,并积极地把EDA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优化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也可根据教学条件,实行有层次的实验开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做任何感兴趣的实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实验方法上加强新技术和新器件在实验中的应用。通过整合实验内容,使学生既能验证各种集成芯片的功能,又能通过自主性实验完成新的教学改革方法中各种设计问题。
2.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态度能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实验、自学、实习和训练相结合的互补式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通过基于问题的模式进行贯通。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的绪论部分,与学生专业相联系,生动讲述本课程在电子技术、现代通信、工业控制中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前景。以工作、生活中最常见易懂的数字电子时钟为例,介绍其系统的组成,从而引申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电路的概念。并概要介绍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555定时器及A/D、D/A转换器等数字电路单元在系统中的基本作用。
(2)建立学习规则,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分组讨论,通过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如果由教师硬性分组,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课后,验证性实验开始时,按学生意愿分组。但是为了避免小组成员合作水平的差异,每次讨论结果要求轮流报告,并将每位学生的参与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最后的考核中。
(3)科学指导,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能指明方向并积极创造出开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可能遇到问题之前进行前瞻性预测,做好先期的调控,避免学生走弯路;在学生感到困惑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得以摆脱困惑,作出选择。
在本课程中,教师以设计一个数字电子时钟为例,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首先教师提出设计要求,要求设计以24小时为一个计数周期的电子时钟,具有“时”、“分”、“秒”数字显示功能,液晶或数码管显示时间。在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会更多地进行引导,比如问学生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时钟显示器每隔一秒变化一次(或者是每隔一秒计数一次),如何才能实现24进制的计数,如何才能使液晶或数码管显示数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确定学习要点。在电子时钟设计中的学习要点是,要设法了解什么数字电路能产生f=1Hz的脉冲,什么数字电路能对脉冲进行计数,并能计数24进制、60进制等,什么数字电路能将数字信号显示在显示器上。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能更多地明白学习要点,教师就要慢慢地“隐退”。当学生对问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解,而某些知识的缺乏又严重地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时,学生要分头去探索他们所确定的学习要点。经过理论授课和课外自学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通过反复的实验来确定哪些数字芯片比较适合本次设计。最后各小组通过仿真软件或者实验设备演示实验结果,阐述设计思路并报告本次问题解决的成果。最后,教师组织组与组之间对设计结果进行讨论,指出其设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优点与缺点,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
3.改革考核制度
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以重视学习过程为指导思想,对课内教学、讨论与课外自主学习实行全面考核。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基础理论、课程讨论结果、口头书面汇报能力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合成为课程总成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次的实验成绩由准备实验成绩、操作成绩、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根据实验的不同阶段,考查内容不同,评分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实验成绩采用等级制度。
4.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平台不但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习题、模拟试题等基本资料共享给学生,而且把教学改革中讨论的问题放入到网站当中,并创建各种虚拟软件的研究环境,为学生课后讨论、自学创造条件。同时还将校内外创新项目、电子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电子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及时在平台上进行更新,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新思想的延续打下基础。
四、总结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备课,而且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指导若干个小组的学生解决问题,这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去完成对各个小组学生的所有指导工作。因此,教师需要同事和学生的支持与协作。虽然学校对教改类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但是教师间的协作还是处于一个自发的状态。同时,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更多地投入和参与进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参与度不足、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学习基础各有不同,这都直接影响新方法的教学效果。但是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致力于将新方法在本学科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
[2]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60-62.
[3]江捷.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8):143-145.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数字化教学
一、当今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体育教学倡导教授学生相关的体育技能,对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示范动作要领,学生模仿练习,加上相关的分解和辅助动作进行练习,再组织学生完整练习整个动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时还过分重视竞技因素,或仅仅为了完成各项测试任务,学生很难对体育感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体育课堂发展的实质是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练习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数字化教学的运用形式
对于体育课而言,数字化形式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种:1.网络课。在网络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需要,讲解一些关于体育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体育图片、比赛视频、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各类多媒体文件,给学生直观感受,让他们去了解体育,热爱体育。2.课件的使用。在体育室内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音乐、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让教师单一的讲解变得更具有内容性、针对性。尤其在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吸引他们眼球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动画,让知识从他们喜爱的动画口中呈现,远远要比从教师单一的讲授中学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的作用
据了解,一般小学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比如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等等。这样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对自己的专项教学比较熟练、讲解示范到位,学生掌握得较快;而对其他项目很可能就掌握不够好,讲解示范差强人意,课堂学习效果一般。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涉及较广,教学目标也较多元化,并不会因体育教师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除了加强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应用数字化教学是一个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你对足球运动技能掌握不够,就可以通过网络及其他方面收集相关教学资料,课上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当学生在课上看到那些优秀运动员标准的运球、传球、射门等动作时,就会激起学习的热情,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有些运动项目受到各项因素的限制,比如,体操、健美操等项目,体育教师年纪大了就很难按照标准动作要求做到正确示范,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数字化教学,课前收集资料,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可以看到完整的、正确的技术过程,学生掌握动作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数字化教学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练习体育技能,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体育教学大多数内容都是在室外进行,但是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数字化进行教学,可以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广播体操教学时,可以运用电脑或电视播放广播操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边看边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既直观又形象,而且正确。这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在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口令,学生按照音乐口令进行练习,教师可以边检查边纠正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再如,在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讲解、示范,还是讲解、示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如果体育教师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下载相关教学视频,然后进行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案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认真钻研体育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在自己的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教学,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正确、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教学,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5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引言
作为工科教学的一门课程,《电子技术》课程自然是不如文科课程那样生动鲜活,经常有人用“枯燥”来形容它。枯燥的东西自然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那就很难主动的投入精力去学习与探索,也就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操作时基础薄弱,应用能力不强。因此,作为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以使本门课程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充分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课程上能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吸收更多的知识,从而转换为专业技能,这对于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观念
《电子技术》是一门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较难。它所包含的理论和解题方法系统而完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过程将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它是教师进行讲授为主,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学习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诸多的原因形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惧心理,导致他们怕学,厌学的情绪的产生,严重影响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程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根据《电子技术》课程的现状和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方面浅析改革思路和方案,以期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的相关教材理论知识完备,但主次不明晰,概念抽象及理论推导过程多,教学内容没有联系新技术。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元器件介绍为主线,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抓住重点,知识脉络清晰。其次,要处理好经典和现代、基础和应用的关系。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比如“电子技术”课程(模电部分)浓缩了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器件工作原理中有关物理机理的内容,删除了如分立元件构成放大电路的设计、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等不符合电子技术发展方面的内容,重点讲解基本电路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最后,紧跟时展潮流,更新教学内容。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其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集成化产品性能大大提高,应用日益广泛,电子线路设计手段日益现代化。为了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各章节中,以集成电路为落脚点,增加集成器件的相关知识,注重器件的外特性和应用介绍,并及时介绍一些新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课堂教学上,还增加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电子仿真软件后,能自己分析电路,理解电路工作过程,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而易理解。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电子技术”课程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多,内容枯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提高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就要注重方法,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的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法
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关键”的指导思想,采用启发式教学,设置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式教学法
“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工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采用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对电路有感性、系统的认识,如“电子技术”课程讲述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时,以日常生活中的门铃、报警器为例讲述555的应用。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比较归纳法
“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可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把一系列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围绕专业岗位技能需求,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做中学、做中教”,其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了。创建一体化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培养一体化教学队伍,编写一体化教材,完成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和手段,使得课程服务于专业,专业服务于就业岗位,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岗位能力开设,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适用性。这样,专业建设得到内涵式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高效地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注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将已理解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到实践之中,这样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就是电子技术课程所追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玲,汪琳娜.独立学院“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6(31):115-119.
[2]张燕峰.“教学做合一”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青年时代.2015,08:191-193.
[3]庞立莉,谢家桦.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9):57-58.
[4]李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科技经济市场.2015,04:210-212.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6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076)。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我国综合、师范、医药、农林类院校生物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前沿学科,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了解或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理论知识抽象、有深度、内容多,而且教学时间短(54学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老师,就我院学生的情况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向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拓展而形成的,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作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1]。另外,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这表明了分子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是很难的,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该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验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但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及互动的环节减少;二是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大量的课堂信息。
2.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失调严重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是一门实验技术类课程,在我国师范类高校中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课时普遍较低,特别是处于本科发展起步阶段的师范院校,实验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我院开设的这门课程,理论内容在一学期内都很难讲授完,几乎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实验,更不要说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了。由于实验课时很有限,很难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渐丧失。
3.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缺乏
综合型实验是将某几个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知识验证型实验主要是验证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仅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固定的实验操作进行培训。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以知识验证型实验为主,缺乏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等实验能力。
4.实验教学经费匮乏
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我院每次上学生实验课实验室内人数都在25个左右,又由于实验经费很有限,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和试剂都比较昂贵,根本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导致实验课上只有几个学生经常动手操作,其他大多数学生坐等结果,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能力培养目标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应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应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无法完成,必须将实验教学纳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使理论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独立的科研和工作方法,为继续深造发展和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分阶段完成,以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构建分层次的能力,由浅入深地不断提高。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充实理论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有一种开放和发展的心态[4]。另外,只有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变灌输为启发,同时也才能使该课程为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疾病发生原理、药物和保健品开发、个体发育、生殖健康、生产生活和生活质量等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内容,让学生觉得这门抽象的课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同时与讲授教材、新进展专题系列报告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每组同学准备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章理论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报告,并选择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解该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下一次课回答,最后由教师解答疑问并总结。
2.增加实验课时数和教学经费,充实实验内容
增加实验课时数,是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运用广泛,是生物技术类学生进行实验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课时数而言,根本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需要。增加课时数,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些基础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分子生物学技术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试剂的配制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例如:基因克隆涉及的核酸提取、PCR、凝胶电泳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拟实验方案,制定技术路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这样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耗材以及试剂都比较昂贵,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不足以满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要积极申请实验教学经费,使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二每次进行实验准备前,可以通知学生,让无课并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使学生既可以熟练掌握仪器使用及试剂配制,又可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在进行实验时,能更加珍惜实验仪器和试剂,认真做好实验。
3.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是关键。将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及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本院有多位教师承担着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可以让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做科研,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基本实验方法的同时,建立科研思维。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掌握实验技巧以及实验以外的其它知识技能。
4.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习惯
查阅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新进展的文献,通过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使其了解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进展和热点问题。向学生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期刊,比如英文的期刊Pubmed (http: / / ncbi.nlm.gov/pumbed),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http: / / sciencedirect. com),Wiley Inter Science电子期刊(http: / / interscience. wiley. com/ journal finder. html)等;还有一些中文的期刊: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万方数据库等,选择代表性的数据库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查文献,尤其是自己对某方面研究感兴趣的文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搜集学习资料的手段。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并逐渐地提炼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5.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教师对所讲授课程进行考核是衡量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起到衡量学生对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情况,我们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30%)。平时成绩由听讲、回答问题、作业、查阅文献资料的总结报告4个方面组成;由于平时成绩所占总评成绩比重较高,学生上课听讲大都认真专注,每次理论课后学生都按时复习课堂讲授重点并按时完成作业;实验的设置也增进了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近5年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本课程要求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有较大提升,且对基本实验技术理解更加深入。
四、结语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内容,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技术技能的立足点。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仅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经验,如何顺应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仍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3]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07,136-137.
[4]范纯新,郭弘艺,唐文乔.细胞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10/2011,7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