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英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英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英语论文

化工英语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视觉场域 公共话语实践 想象的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17

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多媒体环境下全面地进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它凭借对中国文化内部比较敏感的“”形象的塑造,以“仿真”[1]的方式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充满文化代码的视觉场域。影片采用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呈现动态化的样态。尤其是与女学生的对立,影片通过新的审美原则对其进行是非评价使其进入到公共话语实践领域,从而反思构成传统文化的各个要素,为新的民族精神想象提供精神基础。

一、视觉场域与文化价值判断

任何价值判断都是人类文化演进的精神结果,这里面必然反映该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民族发展的秩序要求。《金陵十三钗》塑造了在战争背景下为女学生牺牲的形象,这就很容易造成价值上的矛盾和冲突。片中前半部分对的光影描写和心理刻画强化了我们对这样一群人的不齿,而女学生的声音更是对这一价值判断的进一步凸显。通过她们的视角,这群成熟、下流的女人身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就很清晰地透漏给了观众。

相对单纯的女学生是电影中传统价值的代表,她们接受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这样,在她们身上就存在明显脱离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印记。她们对的评价是结合了日常生活环境和书本中的描述的产物,这表露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一特殊身份的认识。价值与存在对抗的表现是女学生和们争厕所,们在身体力量上的强势压制住了女学生精神方面的评价。但是,这种状况只维持到女学生在日本兵搜查时对的保护这一段落。这种精神上的强势逼迫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她们开始反思以现实原则为基础的行事原则,这就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她们开始回忆曾经美好的过去,而在教堂这种回忆无疑带有忏悔的印记,而后来的现身就是对生命的救赎。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曾经失去的贞洁。面对生命考验后的崇高选择促使我们改观对于的僵化认识,她们的堕落源自于复杂的人性和境遇的双重作用,我们应该动态地调试观察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

许多艺术家都刻画过形象,他们主要的着眼点是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形象,感受到每一个背后都有一部苦难史。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这类女性形象是很难作为一个整体表达的,我们很难给她们一个明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必然与其现实处境相关,而原来稳定的能指/所指二元关系被新的价值所介入。周星驰的电影《降龙罗汉》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是“鸡都有爱国的”,他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绝对否定和肯定的价值放到了一起,其效果就是反观我们自身的立场。因此,对于的评价如果被放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我们就不可能单纯从其身份上去考量,而应该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思考。

影片中的们为了保护女学生而牺牲,而我们在观影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去权衡这样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就变得模糊起来。我们会模糊掉她们的身份与她们即将面对的恶劣环境。如果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这种方式是合理的话,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的传统价值判断就呈现出来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的共同体。”[2]中国人对汉奸和问题的敏感性及标签式评价使我们的艺术品很少触碰这类话题。因为我们不可能说从本质上颠覆传统的价值判断,我们只能通过合理的故事讲述提供给社会大众一个不能以简单化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们做出最后决定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面有对于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有传统价值的干预。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那些女学生,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外的价值系统去评价这件事,尤其是看守教堂的那个小男孩也依然加入到这个救护的系统,西方的博爱思想也被无意识地渗透出来。而这一切使得学生们的行为和判断显得有点单纯、呆滞和概念化。

二、艺术介入与公共话语实践

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前行在与世界接轨的大潮中。我们热衷于电影的观影效果和商业诉求,而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和反思的作品就显得少之又少。我们的电影主要是通过反映时代主题介入现实生活,而文化的力量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是艺术介入生活的精神旨归。电影艺术对现实的介入是“在国家话语,资本诉求以及娱乐大众的磨合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插入,干预,调控以及正面价值的确立,电影以复合的态势进入社会现实,戏剧性地构建民众的影像文化生活。”[3]通过集体观影,我们可以确立一个思考现实问题的谈话平台。

这部作品将目光瞄准在中国传统伦理上,这是一个典型的而且敏感的公共话题。影片很容易在社会上产生争论,这无疑会让我们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进行重新认识。我们会反思自己思维和行为是否被局限或束缚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部。在电影里面存在一个悖论,这次拯救他者与自我救赎合一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总体形象的主要特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怎样从电影所营造的情景中走出来而回到现实。

这就需要公共话语空间来发挥其交流意见达到共识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这也就是电影里面阐发出来的公共话题,要在大众领域内进行批评与反思。“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公共意见的载体的公众形成了。就这样一种公共领域而言,它涉及公共性的原则——这种公共性一度是在与君王的秘密政治的斗争中获得的,自那以后,这种公共性使得公众能对国家活动实施民主控制。”[4]而这种控制是通过艺术对现实生活的介入而重新确立起美学原则实现的。

艺术中新美学原则的确立具有干预现实的作用,我们可以针对这部作品提出的尖锐而深刻的伦理问题在公共话语领域进行商讨。我们在观影中应该建立起与剧中人物的精神交流,设身处地的想象剧中人物的思考与抉择。我们应该反思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潜在影响。它试图揭示我们心底对于的真实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她们也可以为了一个崇高的价值而牺牲。我们不能轻易的贬低她们的价值,她们的生命同我们一样是可贵的。我们进行判断的平台应该是以人性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样才能确定她们的选择是崇高的,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我们才可能建立一个理性的公共谈话平台。

这部电影的美学诉求就是通过消解大众心中凝固的价值判断。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但是事实上战争并没有让女人和孩子走开。相反,她们在战火中遭受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中国人应该怎样面对这段历史,怎样诠释这场战争。怎样从人性视角上对其下一个科学中肯的判断,我们才能真正去迎接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我们对它下的简单判断让我们没有办法安顿民族的过去,更没有集体的力量去挑战民族的未来。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得很厉害,我们的集体感情没有在文化或精神上得到正确的评价,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安顿中国人的心,让他们能够以民族性的姿态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当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滑坡就是源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在文化角度阐释我们的行为,我们没有考虑我们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也没有想到它对我们的综合的国力的影响。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公共谈话平台,并对这个平台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这是对民族和文化的负责。这样文化寻根与文化反思应该同时进行,宜偏重而不宜偏废。

三、文化反思与“想象的共同体”

我们面对的精神危机是“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民族共同体想象”所带来的文化危机,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一个新的价值的系统的形成,而这个系统不必完全是新建的,而可以在我们固有文化上经过艺术想象衍生出来。电影就是这个时代为“重现”民族的这种想象的共同体而提供了技术手段。汉娜·阿伦特指出:“社会要把文化,把昂贵的和低廉的文化物件,变成社会的商品,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而使用或者滥用它们,却没有‘消费’它们。”[5]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视觉上营造一系列的精神实践,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感官的感受和生命的认真体味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意识,而这种共同的意识的营建是弥补现代的个性追求所造成的社会裂痕。

电影中通过的牺牲表现了极强的救赎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物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阐释。通过对于影片中人物角色的理解,我们会反思意识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印记,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的把它们拿到台面上来分析、批判和检讨。最终在新的生命感形成中达到对我们固有的判断和价值观的超越,生命不是“单向度的”,作为一个复杂的机制,人的精神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很少一部分,我们对于人的了解还很肤浅。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人的本质是意志,人没有实现自己的意志就痛苦,而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就无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群人的组织。但是后来的尼采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叔本华的“意志学说”整合起来。他认为,人类的历史依赖强力意志的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各个民族及其文化都在这种考试中鉴证各自文化的价值。强者自得意,弱者各失意。这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使我们没办法选择也没有办法回避的当代事件,而它又和我们息息相关。

电影《金陵十三钗》引领我们回到战争年代,但是其中的故事却让我们进行深刻的人文反思。爱德华·萨义德认为这种“共同体”是难以建立的,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6]在故事的表层,这部作品深入了浓重的人类关怀。而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宣扬。这种精神是超越任何人类固有价值限制的,通过这种超越,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的自觉反思是进行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

波德里亚曾经讲过“这种宗教式生产自主化的终结让人隐约看到,这一切也可能是在不久前生产出来的(这次生产的意思是导演和编剧),而且其目的完全不同于生产分泌出来的内在目的性(包括革命)。” 在进行文化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潜在地呼唤一个新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立。这需要国民性的进一步被改造,在民族意识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新的选择。一方面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夯实民族独特性之根基;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异质文化的先进理念,使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们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所用。

电影《金陵十三钗》正好处在这样一个文化选择当口,它通过对严歌苓的小说的精心诠释,囊括导演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时代思考,将我们当下所遭遇的文化困境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呈现了出来。这种直观的影像表达使我们对于自我的民族属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艺术通过表达敏感的时代命题穿透了现实生活,这是在重新进行文化梳理,也是在期待通过文化反思进行文化改造以适应新的环境。

注释

[1]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2]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3]段运冬:《“介入性”与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的嬗变》,《文艺研究》,2011.10

[4]http:///view/3658733.htm公共话语空间

[5](美)汉娜·阿伦特:《文化的危机:社会的和政治的意义》,陶东风译,《国外理论动态》(京)2011.10

[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化工英语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商务英语;文化因素;功能对等理论;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11—02

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方便,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全球化这一趋势。不同国家和民族,其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这就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由于文化及语言不一致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不同国家进行商务交流。所牵涉到众多商务信息在相互之间进行传递之前多数都要通过翻译,才能进行正常交流,这些商务信息所涉及到的领域和范围极其广泛。与其他翻译相比,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同样也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各国不同的语言规律、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心理差异、不同国家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故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形式。

一、关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商务英语,这种专门用途英语,对其进行翻译就是要达到这个作用,相互转告不同国家的语言,以促进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商务英语具有极其广阔的覆盖范围,基于其应用的不同场合,可分很多不同的语域;语域不同,其特点也不同,对其进行翻译相应地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对于相关国际商务的专业知识一定要熟悉,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因素的差异,以便在进行语言转换时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转换。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语言总是体现一种特定文化,而特定文化的某些烙印常常通过一定的语言体现出来;再加上民族不同,其思考方式也不同,故就必然产生文化差异。另外,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还跟东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有关,因而,导致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有关文化信息这个因素比较难于准确传递到所要翻译的语言当中。

二、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英语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对于用另外一种文字所表示的含义(包括文化和社会),作为翻译者一定要能够理解。既然商务英语翻译是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那涉及到很多文化因素就很正常,因为东西方国家,其民族不管是地理位置、风俗习惯,还是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导致在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种事物,东西方人在表达其特征和属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有关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作为翻译者,对此一定要了解。作为翻译人员,对本国与他国的民族文化差异,一定要充分了解,并尽最大努力把这种民族文化差异消失于翻译过程,此外,为实现功能对等,还要从译入语之中把最准确词语找出,以让异国文化能再现于译入语之中。总体看来,从功能对等这一个理论来看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翻译,就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来讲,通常有以下这四种情况:

1汉英文化完全一致。这说明在文化上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可应用直译这一方式,即可做到忠实于原文。例如,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对于“More has,lless speed”这个句子就可直译为“欲速则不达”。对于“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可直译为“趁热打铁”。还有也可应用直译这一方式,例如,“der Pentium”可直译为“奔腾”(电脑处理器),“Blue Ribbon” 可直译为“蓝带”(一种啤酒商标)等。在商务英语中,还有很多商业广告,也可以采用直译这一方式,虽然语法结构经过转换,其对应结构为疑问最近似,但是还保持一一的对应的词汇,例如有关雀巢咖啡的商务广告:“The taste is great”可直译为“味道太好了”,有关玛氏巧克力(Mars chocolate)的商务广告:“Melts in your mouth not in your hand”可直译为“融化在你的嘴,而不是在你的手”等等,诸如此类。在上述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有关文化信息这一因素就做得完全传递,对于译入语的习惯来讲,也符合其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真正实现了功能对等。

2汉英文化部分一致。这表明在文化这一因素上汉英这两种语言之中有其部分一致的地方,也有部分不一致的地方,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表现为一致的部分要抓住,对于不一致的部分可以通过直译加注或者意译等方法把它们转化为一致。例如,对于汉语当中“牛饮”这一词语,如果把它翻译为“drink like a cow”那就不是很妥当了,根据更能对等理论,比较合理的翻译应该是“drink like a fish”;又如对于商务商标为“7-Up”这个国外饮料进行翻译时,如果直接翻译,应为“七上”,这显然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不一致,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人的心目中,“七”这个数字就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八”一样喜庆,“七”这个数字对于西方英语国家来讲,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数字,但“七”这个数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却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数字,因此对于这个商标的翻译,应该把它翻译成“七喜”更为确切,更符合西方人最初的本意。又如,对于“Mild Seven”这个国外香烟商标,把它翻译为汉语应该是“万事发”最为准确,因为“发”的谐音与中国文化里对吉利数字“八”的至爱相对应,因此有关这一香烟品牌所要传递给人们的吉祥含意,让西方人和中国人同样感受到,这样翻译,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对于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就实现了功能对等这一效果。

3汉英文化出现冲突。若完全不对等这一种情况出现汉英文化之中,那么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就显现出文化冲突了。当出现文化冲突时,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地谨慎,采取的翻译方法通常以意译或者意译加上一定的解释这种方法为主,翻译时一定不要字对字,对于以上所提到的直译法一定不要使用,不然极易出现误解,有时带来的后果甚至会相当严重。例如,“白象”电池,在我国是相当著名的,在进行英语翻译时,把它翻译为“White Elephant”,其语意信息完全对等,这显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从文化因素这个角度考虑,这种翻译却是非常失败的,因为在西方很多国家,关于“White Elephant”的意思却是“没有什么用处,却带来极大累赘的东西”,因此,对于“White Elephant”这个牌子的电池,作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一定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购买这个东西。

4汉英文化出现空白。当汉英文化完全不具备共性,就出现了文化空白。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更要花一番心思来进行处理。例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在我国可以说人人皆知,但在英语国家,有关鲁班何其人、何其事,可以说几乎无人知晓,这在英语国家就出现了文化空白。在把“班门弄斧”翻译为英语时,如果以直译方法进行翻译,可翻译为“Display one '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这个字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恐怕英语国家的读者很少有人会清楚吧。因此在对这个成语进行翻译时,一定要进行加注,如翻译为“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就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个文化空白。这样进行翻译,才能把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顺利传递,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对于其中的文化因素实现了功能对等。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与西方英语国家的经济交往也将日益频繁和重要,作为我国与这些国家交往的工具——商务英语翻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功能对等理论来处理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翻译,对于促进我国与这些西方国家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促使我国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春环.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J].文教资料,2009(18).

[2]李锦琴.商务英语翻译的文体特征及技巧[J].考试周刊,2011(39).

化工英语论文范文3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化工英语论文范文4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了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1]。词汇是语言交流的基本要求(Kim,2008)[2]。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意识到“普遍语法与生俱来,且仅含有限的普遍性原则和参数,而词汇能够为参数设定提供丰富的特征和其他语法信息”[3]。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词汇学习被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任务就是听写单词,检查学生对单词意思的掌握情况。单纯的单词记忆使得学习者忽略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最终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这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普遍问题。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虑二语习得中的词汇教学。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不仅仅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也是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学习者会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入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情境进行学习。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中介(是由外在的社会文化活动转向内在的心理功能的过程)、临近发展区(指学习者在独自工作时和受到更有经验的人帮助或与他们合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内化(指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的形成,并改造内部心理机能的过程)和搭手架(是一种辅助物,学生凭借这种辅助物可能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等概念,其中,中介概念是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4]。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分析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中介作用,并提出一些词汇教学方法,以利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

教学中的中介作用词汇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有意义的认知建构。Vygotsky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共享活动内化过程的迁移。知识只有在个体作用和互动环境下才有意义。通过课堂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

(一)教师是词汇材料的选择者和解释者

临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Vygotsky认为要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发展其潜能,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必须高于学习者发展的步伐。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当前区域走向高一层的发展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学习者实际的词汇水平,包括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的理解深度等,设定合理的词汇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潜在发展水平。一个很好的词汇教学材料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适合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平衡的学习机会;通过有效的方式监控和测试学习者对词汇知识的使用[5]。语言学习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全部的英语单词,教师就要按照实际语言交际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词汇表,这个词汇表可以按照高频词,学术词和技术词[5]来界定,也可按口语词汇表、听力词汇表和阅读写作词汇表来提供。需要注意的是口语听力对词汇的要求少于阅读写作对词汇的要求[5]。Vygotsky认为开启内化的关键在于人类具有模仿他人活动的独特能力,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词汇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把见到的某种东西内化的过程,而认知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即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物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这样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正如Nation所说:“词汇知识可以使语言得到应用,关于世界的知识又增长词汇知识并促进语言的应用”[7]。展现在语言学习者面前的词汇材料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也不会促进词汇学习的效果。完全习得词汇应包括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由于学习材料对于词汇学习者来说都是未曾接触过的,因此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上就要起到解释者的作用,也就是教师的中介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得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目前的词汇水平和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缩短发展“最近发展区”的时间。

1•教师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词汇形式是词汇学习的根本。如果没有词汇的形式,那词汇学习就是空谈。人们一贯的假设是语言学习中意义的学习更重要[8]。许多语言教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Laufer[9],Ellis[10]和Bo-gaards[11]认为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帮助语言及词汇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词汇的材料,还要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2.教师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

仅仅掌握词汇的形式只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词汇,因此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是必要的。词汇学习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再认”和“再现”。教师需要根据语言材料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不同层面的含义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以意义为核心的输入(meaning-fo-cusedinput)的思想。通过“阅读”和“听”使得词汇输入是可理解的[5]。这个过程是学习者由“他人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转变。

(二)教师是词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社会文化理论中“支架”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学习。当学生能够达到目标高度时,脚手架就可以被撤离。Carter[12]和Stahl[13]认为课堂上,单纯的词汇学习对于提高学习者习得词汇并没有多少效果。只有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词汇学习才是有效的。这也符合语言学习的社会性特征。由于词汇学习的层面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词汇学习活动不能是单一的。词汇学习活动应与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比如与“视听”教学活动结合;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与“写作”教学相结合[14]。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同时,学习者与同伴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互相支持。

1.词汇教学与“视听”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记忆的。而人类在记忆的时候,视觉会给予很大的帮助,视觉帮助下的记忆会有长时间的效果,并难以忘记。一些语言教学工作者曾在这方面做过实验,比如Shepard和Standing,他们的实验都表明视觉帮助的记忆成功率和持有率会高于没有视觉刺激的记忆[15]。同时,人类对于事物的记忆有两个系统[16],一个是文字的,一个是视觉的,如果这两个记忆码能够重合,对于词汇的记忆也就会更深刻。同时,语言的环境不仅仅是指文字的环境,也同样包括非文字的现实环境。传统词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往往把语言的环境认为是文字的环境,并且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给学生提供文字的环境。而研究表明,非文字的环境对词汇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课堂词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文字的语言环境,还要提供非文字的语言环境,比如帮助词汇记忆的听力材料,图片,视频。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特点,目前能够给课堂词汇教学提供这些环境。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近期成为世界上许多语言教师关注的领域。并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7]。计算机可以帮助语言教师实现语言课堂上的语言真实和语言交互。Green[18]认为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词汇教学更有效,是因为多媒体可以提供更多的词汇展示和变化的语言环境。Diez等研究者[19]曾用电影进行词汇教学,并报道说电影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参与程度。Choi[20]也采用了电影来进行词汇教学,Choi发现学习者对使用电影教学是欢迎的,但选择什么样题材的电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选择适合学习阶段的视听材料,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2.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词汇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辩论”。一些学者认为与教师的辩论有助于词汇学习的提高,一些学者认为与学习伙伴的辩论也能促进词汇学习的提高[14]。除了辩论之外,以下几种方法也适用于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结合:一是模仿视听材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刚刚获得的词汇进行模仿。对于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语言创新,发展语言能力。二是短剧表演。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汇运用的环境。这个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把语言认知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三是新闻播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通过口语练习来熟悉最新的现实词汇。课堂上,有效的口语活动会激发学习者大胆使用这些合适的词汇,掌握这些词汇的使用环境。因此,教师在口语活动中的作用就是选择合适的话题和方式激发学习者使用词汇。

3.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

人们一致认为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量,但如果是没有目标的阅读,并不能保证词汇量的提高。Hu&Nation[21]认为为提高词汇量而准备的阅读材料需根据学习者的级别每50个单词有一个不认识的单词。Min[22]通过实验证明伴随有词汇练习的阅读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增加单词量。由此可见,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教师须根据不同的学生级别设定不同的阅读活动,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习者做出词义的解释和指导。

4.词汇教学与“写作”教学活动相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而是用语言作为认知的工具,使学习者发展思维并通过语言认识社会,这个思维过程的形成是学习者成长、独立的过程。写作不是单纯的词汇应用,而是通过词汇的使用帮助学习者思维的形成。写作过程是一个词汇产出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把自己所知词汇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再现”过程。写作是一个很好的使学习者加强词汇知识的办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就是:第一,注意写作选题的合适性。合适的选题会激发学习者使用更多和有效的词汇。第二,注意写作问题的多样性。如果只有一种写作文体,学习者会厌倦,因此写作文体要合理,并时常变化,以提高学习者使用词汇写作的兴趣。

(三)教师是词汇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词汇测试的策划者及研究者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师的中介作用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者,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师作为信息传递者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示范和讲授知识;而作为中介者的作用是赋予学习者能力,即帮助学习者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景和变化,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动机和目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确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中介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做到:

第一,结合所选材料和教学方式隐性地促进学习者的自主词汇学习。关于隐性学习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但隐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通过显性的策略培训来促使学习者掌握词汇学习策略。比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使用词卡;使用词汇构成成分和使用字典等方法[14]。但学习策略不是万能的。Laufer[23]认为不能完全依靠猜测的学习策略代替词汇知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在帮助学习者从当前认知区域走向高一级认知区域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习者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评估。Chapelle[24]认为词汇测试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词汇使用的环境;词汇知识;词汇使用的认知策略。词汇测试分两种:量的测试(testsofvocabu-larysize),也叫词汇知识宽度的测试(breadthofknowledge)和质的测试(testsofvocabularyquali-ty),或称词汇知识深度(depthofknowledge)的测试。广度测试是估计语言使用者的词汇总量,通常采用词频法和词典法进行测试。深度测试则是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词汇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词的多义性使用是否恰当、句法特征、派生形式、词义的内涵等等。任何测试都会对参加考试的学习者起到反拨作用。词汇测试对学习者的反拨作用包括:是否能激励学习者更加关注词汇的学习;检验词汇策略的合理性和测评词汇教学方法的得当性。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真正测试到学习者词汇的掌握程度。不同的测试方式会影响词汇测试的成绩[25],按照词汇测试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来划分,词汇测试可以分为诊断性的词汇测试(以检测学习者应聚焦哪些词汇);水平测试(以检测学习者的词汇水平)和终结测试(以检测学习者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5]。总之,词汇测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作为词汇测试的策划者和研究者既要关注词汇测试效度、信度也要关注词汇测试的公平性和反驳作用。

化工英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转型跨越发展 英语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0-02

一、引言

高校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的职责,具有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因此,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过程中,高校应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山西素来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今天,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逐渐凸显出资源枯竭、成本上升、污染严重、发展滞后等特点,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全省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在此区域背景下,山西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进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但是如何实现转变、能否转型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支撑。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全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语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来帮助全国的企业进行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来帮助山西在这次转型跨越发展中成功转型、走向世界,是摆在所有高等院校、尤其是山西各大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1.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山西是一个地处内陆的中部大省,是一个依托煤炭资源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初期,山西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产业结构上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呈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目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山西的煤炭经济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初级化、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山西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山西省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是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全省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往来本已日益频繁,随着经济转型跨越式的发展,全省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沟通将会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以往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各种企业和组织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能用英语流利顺畅地和国外合作商进行洽谈、沟通、切磋、商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英语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如何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保障,已经成为摆在山西省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全省高校审时度势,依托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情况,探索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高校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及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笔者对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共100位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既要提升语言能力、为了自己以后就业增加筹码,又要取得学分或者毕业证(如四六级考试)、为将来考研或者出国做准备,同时也可以看到,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取得学分或毕业证以及为以后就业考虑是最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为了能达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期望目前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既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要与现行的科普知识结合,又要与现行的时事结合。此外,认为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是学生普遍认同的观点。

在回答“关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各个方面的需求程度的感受”问卷时,62%的学生表示希望以英语为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75%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专业英语等);6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即针对职业目标的英语课程,如新闻英语,财经英语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满足于将大学阶段英语学习内容局限在仅仅通过四六级考试之类的通用英语(EGP)学习上,更希望以英语为手段,涉猎更多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GEAP),最终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英语课程(ESP)的学习上。通过对于学生内在需求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渴望能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使自己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如何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成为山西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能与外界用英语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顺畅沟通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而山西的供给尤为匮乏。针对这样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太原理工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做法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四种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高校教育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因此,输出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英语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调整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好地与专业挂钩,更好地向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过渡,决定着未来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多寡与优劣。

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引入模块类教学模式,彻底改变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时段只有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输入的状况。

首先,将针对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传统的大学英语一至四级的课程设置调整为分级授课。在学生入学伊始,进行分级考试,按成绩高低,将其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根据其水平差异选取不同级别的教材,进行语言模块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其次,针对在随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开设语言模块类、文化模块类、学术模块类和专业模块类的课程,学生可根据其专业方向、未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模块类下设的不同课程进行学习。

语言类课程模块旨在夯实语言基本功、侧重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英语六级考试及考研、出国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大学英语(五、六),大学英语翻译,英语视听说(初级、高级),实用英语写作等。

文化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法制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英文影视欣赏、西方文化与翻译、英美文学赏析、英美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学术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学生讲解学术英语的语体、学术论文的写作、学术英语的翻译及学术报告的陈述等,使学生掌握学术英语在词汇、句型、表达、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其学术能力,实现了由通用英语(EGP)学习向学术用途英语(GEAP: General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包括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翻译、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交流等。

专业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和阅读专业类的英语科普文章、英语论文等,了解专业英语的语体,扩大专业英语词汇量,实现与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对接,实现了由学术用途英语(GEAP)学习向专业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设置包括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如矿山英语、化工英语、土木英语)等。

2.调整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应在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时,应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如商务、财经、法律、医学、公关、文秘、旅游、计算机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展其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开设国际班。各个专业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国际需求及职业发展开设国际班,诸如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基础类课程后到国外的合作院校再学习两年专业类课程,而后取得学位。这样通过国外的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能力,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4.开设二学位。此类模式中,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时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位或者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另外一个专业,如法律、计算机、管理等,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如果达到了该专业的学习要求,则可在大学本科学习期满后获得除本专业的学位外的另一个专业的学位。相对于第一、二类培养模式,此种模式中的学生对于另一个专业的学习有更多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时间投入,因此在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将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太原理工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山西经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输送一批批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解决目前此类人才匮乏的现状。同时,也希望山西其他高校对此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山西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本论文为山西省科技厅“高等教育转型时期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课题编号:2013041046)课题研究结题论文,课题主持人:秦茵。]

参考文献:

[1] 余瑾,覃成强.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常俊跃.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林景英.泛北部湾经济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5)

[4] 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5] 于美荣.创设更加自然的小学英语学习环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