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调查问卷问题

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文1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80年代亚洲“四小”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8014.04

C、国内先进水平26847.02

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14024.56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5710.18

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417.32

D、本公司自主开发27048.2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6424.52

D、国内先进水平10841.38

E、国内一般技术水平2911.1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8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26748.28

B、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少部分技术12222.06

C、有技术开发机构且出售技术专利71.27

D、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5828.5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的产品性质

考察加工贸易产品性质,可以测度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得出有关技术进步的状况。课题组调查的加工贸易样本企业中,57%的企业从事成品组装生产,20%的企业从事零部件生产,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同时,67%的企业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7%的企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17%的企业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企业在20~30%之间。

从外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大型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阶梯中的状况与其它投资者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无论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中小企业,他们移入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条的性质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贸易要素密集度,来自投资者的差异就十分

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投资者,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投资者,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的加工贸易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9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阶梯(%)

成品组装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

A、大型跨国公司58.2618.2634.78

B、个人投资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业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56.938.7630.668.03

B、个人投资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业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240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103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76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478.67

E、面临升级换代83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9516.8%

B.母国进口10718.9%

C.订购方提供13724.2%

D.其他国际采购20436.1%

E.中国国内采购261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比重

A.初级产品281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231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03.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5显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状况。可以看到,实施了技术援助的企业占有效样本企业的36%,64%的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援助,其中,27%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比例不高,这既与国内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有关,也与大量采购来源于国外配套企业的跟随进入有关。从不同的投资主体进行考察,大型跨国公司比其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援助倾向,47%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了技术援助,这一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近18个百分点,大型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援助在技术水平和援助效果上显然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因而,调研结果表明,他们在推动配套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总体上优于其它投资者。

表15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进行技术援助19135.97

B、没有技术援助15128.44

C、准备技术援助509.42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4126.55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6不同投资主体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大型跨国公司个人投资中小企业其他

A、进行技术援助46.9232.472

9.5243.75

B、没有技术援助27.6925.9727.7131.25

C、准备技术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9.2332.4731.3321.8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现有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推动现有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入配套体系,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据表17的调研数据,有49%的企业与国有企业有配套关系,仅次于外资企业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抛开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国有企业在配套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步伐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但实地考察调研表明,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加工贸易的主要配套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基本是由跟随进入的外资配套厂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贸易配套企业的构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国有企业27649.11

B、集体企业14024.91

C、乡镇企业12021.35

D、民营企业16629.54

E、外资企业28550.7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表18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89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394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74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51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28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107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2183.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8是样本企业对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碍的信息反馈。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其余几项选择比例相对较大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接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面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为长期里,客户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动内资企业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分包供应能力,形成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产业关联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投入

随着跨国经营的当地化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间接渠道。对于投资方而言,相对于资金和设备,掌握技术资源的人力资本的沉淀是其撤资转移时100%的损失,因而也是东道国最保险的收益。所以,鼓励外资企业人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是各东道国外资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外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训状况越好、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本地招聘。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也较好,8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国内培训,还有24%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出国培训。高比例的当地聘用率和培训率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培养精良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同时也为员工流动进而产生技术外溢创造了条件。

表19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来自外商投资国6711.45

B、投资国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0加工贸易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出国培训12721.30

B、国内培训50985.40

C、没有培训538.8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1、22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情况的调研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加工贸易企业员工队伍基本稳定,同时,72%的企业存在合理的流动,这种流动为技术外溢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跳槽”,流入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流动的70%,这使得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资企业外,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创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向国有企业流动比例最低,并与前两者差距较大,表明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营企业是未来实业界接受技术外溢和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表21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很稳定,基本没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动43371.93

C、流动过于频繁264.3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2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动方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外资企业37669.12

B、国有企业529.56

C、私营企业10118.57

D、自己创立企业10619.4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考察加工贸易企业员工聘用、培训和流动情况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人员聘用的当地化比例很高,培训状况良好,流动性也很强。但由于当地企业在用人机

制和经营环境方面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员流动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企向内企的流动比例较低,从而使得以人才流动为渠道的技术外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人才流动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内资企业具备或创造出相应的人才吸引机制,上述状况才可能发生改变。

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文2

XX年6月6号——XX年6月10号

二 调查目的

随着国际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对从事国际商务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特此,我们做了关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 调查对象及方式

为了了解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外贸管理人员以及本专业从事外贸的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初步的调查。调查采取问卷的方式,包括邮寄问卷和直接到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并与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四 调查人员

xx xx xx xx xxx xxx

五 关于调查的分析

(一)对企业调查问卷的分析

1.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理论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业务操作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2.英语为商务服务,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企业选拔人才的关键,此外,还应掌握一定的通用词汇,商务英语写作及英汉互译能力。

3.当问及资格证书情况时,公司普遍认为资格证书不是很重要,但是基本的证书还是要有的,比如英语6级证书和报关,报检资格证书等。

4.对于从事外贸行业的人员,学习第二外语有一定的必要性。

5.企业还特别要求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至少要懂一门编程语言或会使用图片处理软件。

(二) 对毕业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1. 涉及到找工作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只要努力,有准备,总有机会的。由此可以表明: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就业前景十分广泛。

2.开始从事外贸行业的大学生,不要过分追求工资的高低,先给自己创造实践机会,获得经验。

3.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好转,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应用会更广阔,实用主义是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会选择开设此专业。

六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缺陷,教育的主体内容偏窄,需要进一步拓宽。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教育除了要学习坚实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学习一定的财会,信息管理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外贸知识的实际应用背景和主要应用领域,这样人才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实务操作能力底下,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如参加交易会,到外贸公司实习等。而老师的选择最好有实际外贸或涉外商务经验,老师应更多的考虑在实践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文3

一、圆满完成企业景气调查年报、季报工作和制造业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月报工作

1、按照国家报表制度要求,精心设计景气调查问卷,对全年调查工作做出统一要求。

按照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总队报表工作要求,一方面我们认真组织学习和研究了国家统计局下发的报表制度,根据景气调查的专业特点设计印刷了不同行业不同颜色的景气调查问卷,并在问卷首页用醒目的字体对企业家的上报时间进行了人性化的温馨提示。另一方面我们印发了《全省企业景气调查XX年年年报及2010年季报具体要求》手册,对基层调查单位的调查工作做出了统一具体的要求,保证了全年景气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召开全省企业调查年报工作会议,对基层调查人员和企业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为了传达好全国景气调查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安排全年的景气调查工作,我们组织召开了全省企业调查工作会议,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企业景气调查制度,结合XX年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全省基层企业景气调查人员和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关于调查方案、报表制度、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把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年报、季报上报之前,为做好景气调查各项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数据审核查询制度,确保数据质量。

为加大对基层数据的审核工作力度,我们建立了数据审核查询制度,特制了《景气调查报表审核查询记录表》,确保基层上报的数据质量。各市的报表上报后,采用程序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填写《景气调查报表审核查询记录表》,进行逐项登记,并针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基层调查单位和企业进行查询,使每个审核出的问题都有处理结果。

4、编印实用手册、完善采购经理名录库,保障采购经理调查网上直报率。

为保证采购经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提高采购经理调查网上直报率,我们召开了全省采购经理培训会,对网上直报程序进行了培训,并对直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讲解。印发了《国家统计局采购经理调查企业联网直报安全认证管理系统常见问题解答》手册,发放到每一个调查企业,并对企业在直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电话解决或上门服务。在月报工作中,随时更新、完善采购经理名录库,加强与企业采购经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证采购经理调查网上直报率。

在今年的报表工作中,我们按时上报了企业景气调查XX年年年报和2010年1-3季度企业景气报表和简要分析、访谈、报告等相关分析资料。圆满完成了2010年1-9月份采购经理月报网上直报工作,企业网上直报率达到99%以上。

二、重点推行《实务工作制度》,强化源头数据采集工作

为保证企业景气调查源头数据的真实可信,及时准确地完成国家布置的企业景气调查任务,今年我们在杨润广总队长的亲自领导和严格审核把关下,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充实、完善,重点推行了《山西省企业景气调查实务工作制度》的实施。真正从源头上促使企业负责人、企业采购经理亲自填报调查问卷,保障对景气状况的判断、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真实可信, 这个实务制度的重点在于强化源头数据采集上报,特别是制定了保障源头数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亲自填报问卷的景气调查措施。它包括源头数据采集上报实务制度、源头数据采集监督制度、数据审核汇总上报制度、企业景气调查基本情况台帐设置制度、景气调查管理制度、景气调查年报、季报工作流程图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制度。

在源头数据采集上报实务制度中,我们对源头数据采集原则、采集上报要求、采集上报内容、采集上报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统一的要求,为准确完成国家布置的企业景气调查任务,确保源头数据采集上报真实可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源头数据采集监督制度中,我们明确了源头数据报出人员的职责,明确了基层调查队监督检查职责,确保企业景气调查源头数据采集上报严格、规范、有序。

在数据审核汇总上报制度中,从调查数据的审核和调查数据的汇总上报两个方面,强化对景气数据质量审核工作的力度,确保景气调查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企业景气调查基本情况台帐制度,对于把握企业的基本资料信息,对于以事后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验证景气调查的准确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及时整理景气调查季报、年报和历史资料的主要指标台帐,建立实用的景气调查基本情况台帐,我们设置了三类台帐,一是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二是分专业的景气台帐,三是企业景气调查数据与事后企业生产经营走势对照情况差异记录台帐。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我省景气调查资料,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1  

企业景气调查管理制度,从管理、开发、考核、培训和执法五个方面,加强对企业负责人、企业联系人及调查员工作质量的管理与考核,确保景气调查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景气调查年报工作流程图及季报工作流程图,是在积累了这些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工作流程进展图表。以准备阶段??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审核录入阶段??数据汇总上报阶段??数据归档阶段为主线分别贯穿于年报和季报工作中,将所有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以非常清晰、直观的流程浓缩于一张图标上,便于基层调查队自我监督检查,提高全系统景气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我们相信,通过对国家景气调查制度的不断探索与完善,这套《企业景气调查实务工作制度》,必将促使我省景气调查工作始终走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轨道上,并对今后的景气调查工作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建立景气调查数据库,提升调查服务水平

1、完成全省景气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历史数据的开发应用提供数据保障。

2010年,山西调查总队把各专业数据库建设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景气调查专业以此为契机,不分昼夜、午休及公休时间,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重新汇总整理了我省1999年-XX年年共9年36个季度的企业景气调查资料。结合企业景气调查特点,完成了历年分季度、分行业、分规模、分经济类型、不同运营指标、特殊分组等多种分类方法共计2500多张表的数据整理、加载工作,从而建立了自1999年全国历史数据转换后至XX年年的一套科学、完整的景气调查历史数据资料库。为提升景气调查数据公共服务能力,扩展景气调查数据服务的渠道,为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受到了总队领导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2、加强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提升调查服务水平。

根据2010年全省统计调查工作的部署,统计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就是努力提高调查调研和调查信息服务社会的水平。我们按照总队要求,根据企业景气调查年报和季报数据,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经济热点,及时编写了27篇统计调查快报和4篇统计调查报告,分别被省两办、总队外网和国家统计局内网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服务效果。

四、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提高企业依法统计意识

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基本方略,保障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秩序,切实维护企业调查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及时性,2010年4-5月份总队对全省11个市的30家企业进行了以企业源头数据质量为中心的统计执法检查。历经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抽选的企业景气调查企业的年报报表和季报问卷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通过检查,宣传普及了统计调查法制知识,在企业中树立了依法调查观念,优化了景气调查的法制环境,为确保景气调查源头数据质量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企业景气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企业景气调查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宏观管理与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和咨询建议,对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困扰景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调查程序有待更新完善。现在全国使用的景气调查程序是XX年以前就开发使用的,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审核工作的需要。比如说一些电力、供水、供暖企业本来就不存在产品订货、库存等问题,但在审核过程中程序长期会出现提示性错误;另外期待国家在年报审核程序中,进一步完善对企业规模的判断审核标准。

2、调查结果采用率不高。由于近两年来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经济热点逐渐向价格方面转移,加之“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因而各方面对景气调查的重视度下降,景气调查结果的采用率受到一定影响,影响了基层同志的工作积极性。

3、建议季度景气调查报告署名形式适当改进。国家服务业调查中心在使用各省提供的季度景气调查报告时,通常是以服务业调查中心的名义向国家局内、外网提供,建议增加各省总队的署名,以便于景气调查专业参与当地的年度考核。

六、新一年开展企业景气调查的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调查数据质量建设,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信。

认真落实国家统计局的工作部署,按照山西调查总队制定的《企业调查专业务实工作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源头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保障调查数据真实可信。

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文4

一、聚焦,广开言路,真心听取意见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靶心”深入查摆突出问题,结合省委“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和市委“转作风·惠民生”活动,局党组制定了征求意见工作方案,采取“干部下访、问卷查访、座谈面访、交心约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对我局领导班子和个人在“”方面存在问题的意见建议。

一是干部下访。局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到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开展蹲点调研、随机走访,面对面、心贴心地听真话、听实话。一是领导干部每月开展群众工作不少于2天,撰写民情日记40余篇,建好了民情“三本台帐”;二是局党组组建群众工作队2个,党组书记和党组成员带头深入到12个服务对象企业调查走访。

二是问卷查访。制发无记名评议表和调查问卷100份,分两批向县级各部门、各乡镇、联系村群众、服务对象和局机关干部等发放。通过广泛调查,收集社会各界对规划局领导班子和个人在“”问题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规划局开展群教活动的意见建议,为找准、找实突出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座谈面访。局党组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面对面诚恳听取服务企业的意见。11家企业单位参与了座谈会,与会企业代表们敞开胸怀、抛下顾虑,讲真话、提意见,从领导班子和个人的作风问题、规划行政审批、方案审查以及规划宣传等多个方面提出来了诸多建议和意见。

四是交心约访。以出以公心、开门见山、真刀实枪的态度,局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逐一进行了个别谈话,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进行了谈话,既征求了意见,又达到了交心沟通的目的。

通过多重举措,共查找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10条,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37条,有效增强了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找准找实了领导班子和个人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环节“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文5

关键词: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中国企业

0 引 言

最近以来,企业核心能力日益受到我国管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关注。但是,总的说来,我国已有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直接针对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有些研究局限于对核心能力主要观点的介绍与简单探讨;有些局限于概念框架与理论分析;有些研究把信息技术与核心能力联系起来,提出较好的理论框架。文[9-12]结合我国企业实践做了一些实证分析,但是,这些实证分析是针对某几个企业的,在覆盖面和代表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关于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实证研究非常必要,它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现状如何?它是否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1 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要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应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对核心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1.1 核心能力的逻辑结构

文[13]详尽地探讨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渊源,并在评述已有企业核心能力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核心能力概念框架——层次系统模型.在这一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更具有操作性、更能反映核心能力内在本质的核心能力概念,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各种能力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能力要素分为元素能力和构架能力两种,包括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3个层次;它是蕴藏于人才、文化与过程之中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其含义有4:第1,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知识系统,由元素能力和构架能力组成;第2,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包括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3个层次;第3,企业核心能力以人才、文化和过程为载体;最后,企业核心能力是动态发展的。

战略核心能力是企业整合外部环境网络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主要是企业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即识别社会与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利用政府政策、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大学、研究所,并与它们进行有效合作,营造对企业有利的企业生态环境的能力。环境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网络观被引入研究之中。对环境网络的整合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战略核心能力包括政策整合能力、竞争环境整合能力、技术环境整合能力、战略营销能力、战略预测能力、战略领导能力等。

组织核心能力是企业对内部网络的整合能力,包括职能网络、子公司/事业部网络等。企业获得有效率、有效益的内部协调和整合非常重要,很多实证研究都支持: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组织生产的方式是各个领域的企业能力产生差异之源。根据整合的范围与性质的不同,组织核心能力可以分为职能能力、子公司/事业部能力、功能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子公司/事业部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内部管理意识、核心人才管理能力 6个方面。

技术核心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技术核心能力尤为重要。根据技术单元的性质,技术核心能力分为学科整合能力、单元技术核心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学科整合能力就是在各相关学科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学科的能力。单元技术核心能力就是在各相关单元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技术流与相关技能的能力。产品整合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子系统和产品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元件和产品子系统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元件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

1.2 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包括维度与指标确定,它与核心能力界定密不可分,正确认识核心能力的本质是对核心能力准确测度的基本前提。按照层次性与系统性、全面性、细分性、数据可获性、合理有效性的原则,基于上文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界定,设计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同时也参考前人对某些维度或指标的设计,尽量采用前人用过或阐述过的指标。

企业核心能力分为3个层次,即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技术核心能力,各个层次分别包含不同的维度。按照这一界定,核心能力的层次与维度已经非常清晰,战略核心能力(SCC)包括政策整合能力(SCC1)、竞争环境整合能力 (SCC2)、技术环境整合能力(SCC3)、战略营销能力(SCC4)、战略预测能力(SCC5)、战略领导能力(SCC6)6个维度。组织核心能力(OCC)包括研究发展能力(OCC1)、制造能力(OCC2)、营销能力 (OCC3)、子公司/事业部能力(OCC4)、功能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OCC5)、子公司/事业部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OCC6)、内部管理意识(OCC7)、核心人才管理能力(OCC8)8个维度.技术核心能力包括学科整合能力(TCC1)、单元技术核心能力 (TCC2)、产品整合能力(TCC3)、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TCC4)4个维度。各个维度下面还包括一些具体指标(因篇幅所限,未能在文中全部列出),主要参考前人的有关指标确定。

2 假设

战略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通过资源积累与配置,赋予所占有资产异质性,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也就是获得“持续租金”。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这种持续竞争优势的直接表现就是企业的长期、持续的快速成长。文[23]在引出企业核心能力这一经典概念时,运用了美国和日本企业对比的手法。其对比的重要事实就是日本企业在70—80年代长期而持续的增长,从弱到强,最终超过美国企业。而且,这种对比一直贯穿于他们的研究之中。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独特的异质资源。这种异质性把企业与其它企业区别开来,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能获得较高的盈利,获得超出产业平均水平的回报。

关于核心能力与企业获利性、长期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在定性的层次上,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但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研究还很不够。目前已发表,并且能检索到的研究有Cock burn等对制药产业公司研究与公共资助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显示致力于通过内部的基础研究和鼓励公开发表的内部激励来培养吸收能力的公司,能够提高公司研究的产出率,吸收能力与研究开发产出之间的假设关系是线性的,并且得到统计结果的支持。文[27]提出测度构架能力和元件能力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制药产业的研究表明,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这里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用的也是线性假设,也得到统计结果的支持。文[28]提出一个模型来验证美国制药业1971~1989年间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元件能力与整合能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出率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该研究在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产出率之间的假设也是线性的,并得到验证。

所以,本研究可以有如下假设:

假设1 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根据核心能力的层次结构,假设1又可以有如下补充假设:

假设1a 企业战略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假设1b 企业组织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假设1c 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假设2 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根据核心能力的层次结构,假设2又可以有如下补充假设:

假设2a 企业战略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假设2b 企业组织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假设2c 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领先企业。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因此,这些成功企业是本研究的重要对象。为了保持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从而使统计研究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也选取一些在市场中经历过起伏的大中型企业.所以,大中型企业的取样是全国性的。

基于上文设计的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了核心能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对各项指标的评价采用比较通行的5分度法,业内最好水平为 5分,平均水平为3分,最差为1分。经过与周围有关专家的讨论,以及几家企业当面试填、讨论的结果,确定了核心能力问卷的最终形式(因篇幅所限,本文未列出具体问卷)。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期间,本研究对我国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形式如下:(1°)1999年3月,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有关资料以及企业名录,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挑选了2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运用邮寄调查的形式调查;(2°)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期间,结合本研究的实地调研,通过当面讨论填写的形式,获得调查结果;(3°)由于与本研究所有协作关系而认识的一些企业,通过E-mail发出一些问卷。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回收问卷多份,但是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填写,多份问卷的平均情况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核心能力状况。

3.2 变量构造

文[23]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企业核心能力,其中既有组织要素,也有技术要素。文[29-30]认为核心能力是识辨与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集合,包括4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文[31-33]提出企业能力观,更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能力系统,企业能力本身是一个系统。所以,在量化企业核心能力时,把企业核心能力分为各个维度,各个维度又包含各个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难把握的,很难说某个指标或某个维度的贡献大,而另一些维度的贡献小。所以,涉及到多维度的计算问题时,常常用简单加权平均方法来解决。例如文[34]从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一套能力、理解力、敏捷度的计量指标,这些能力的维度,就是其所包含的各计量指标的简单加权平均,很好地解决实证研究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所以,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根据本研究的统计需要,构造以下变量:

核心能力(CC)。根据核心能力的层次结构,核心能力是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技术核心能力3个层次的集中体现。核心能力CC取战略核心能力SCC、组织核心能力OCC和技术核心能力TCC的简均值。

战略核心能力(SCC)。战略核心能力由6个维度(SCC1至SCC6)组成,取这6个维度的简均值。各维度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指标,各个维度分别取它们各自所包含指标的平均值。如果一个企业调查到了多份问卷,各指标值取各问卷的平均值。

组织核心能力(OCC)。组织核心能力由8个维度(OCC1至OCC8)组成,取这8个维度的简均值。各维度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指标,各个维度分别取它们各自所包含指标的平均值。如果一个企业调查到了多份问卷,各指标值取各问卷的平均值。

技术核心能力(TCC)。组织核心能力由4个维度(TCC1至TCC4)组成,取这4个维度的简均值。各维度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指标,各个维度分别取它们各自所包含指标的平均值。如果一个企业调查到了多份问卷,各指标值取各问卷的平均值。

相对总资产收益率(RLT ROA)。总资产收益率ROA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由于本研究取样的企业产业分布较广,为了考虑行业差别,采用相对总资产受益率,其计算方法为企业的ROA除以企业所在产业同一时期的平均 ROA。同时,为了消除短暂的市场波动的影响,这里运用1996-1998年3年的平均值来计算。

长期成长性(GROWTH)。90年代是我国很多企业在逐步转型的市场经济中快速成长的时代。因此,这里采用1990-1998年企业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成长性的指标值。

规模(SIZE)。企业规模是常用的控制变量。按照通行的做法,本研究也采用企业员工总数作企业规模指标。同样,与RLT ROA的计算期限一样,为了消除短期波动,取1996-1998年企业员工总数的平均值。

4 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

通过上文述及的各种途径,本研究共发出问卷207份。经过努力,共回收有效问卷41份(来自33家企业),问卷回收率为19.8%,基本令人满意.

转贴于

如表1所示,样本企业基本上分布于所有工业制造业,但比较集中于电气和电子行业,这些产业也正是我国近十年来成长迅速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从样本企业的产业分布来看,它们基本上能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全貌,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样本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建筑材料

普通机械制造业

规模(员工总数)/人

销售额/亿元

利润总额/亿元

注:表中数字全部根据为1996-1998年平均数计算。

4.1 有效性与信度

本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保证:

①为了避免填写时,同一维度内各指标放在一起产生的主观趋势集中性,调查问卷中基本上把指标排列的顺序打乱;

②尽量通过面谈的形式,与被填写问卷入共同讨论填写;

③经过与多位企业人士的当面填写,他们都能准确理解各指标的含义,说明问卷能够被有效理解;

④同一企业多个部门、多位人员填写的问卷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6家企业收到了多份问卷,其中4家企业有2份问卷,2家企业有3份问卷,分别来自战略规划或技术部门,为了验证这些问卷的一致性,对来自同一个企业的问卷进行了相关分析,它们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大于0.65(显著水平p

除此之外,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这里采用Cronbach系数α来检验。Cronbach系数α信度检验的标准是α>0.7。经统计计算,所有维度和层次指标的。Cronbach系数α都大于0.7,达到信度检验的标准,这些指标之间具有内部一致性。

4.2 假设检验:假设1

假设1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来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用变量的描述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相对总资产收益率越高,核心能力与相对总资产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没有控制变量时,单变量回归模型1中β=0.17,p

4.3 假设检验:假设2

假设2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来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用变量的描述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没有控制变量时,单变量回归模型6中 =0.318,p

注:*p

注:回归国变量:RLT_ROA(相对总资产收益率:企业1996-1998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除以企业所在行业1996-1998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p

表中所列为标准回归系数β,β下面括号内为该系数的t检验值。

注:回归周变量:企业成长性GROWTH(1990-1998年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p

从核心能力的3个层次来看,战略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企业成长性越好,战略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变量回归模型7中β=0.403,p

5 讨论

5.1 战略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性

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与Prahalad及Hamel的观察是一致的。但是与他们的发现不同的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国企业来讲,过去的10年中,战略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更为重要的推动因素,而他们分析的很多企业的核心能力综合体现在某些技术领域,这是本研究与他们有差异之处。这可能是我国企业还处于转型时期,转型时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成长的机会很多,空间非常广阔,往往抓住一次市场机遇,抓住一个产品,就能实现企业的飞跃发展。而且,本研究在计算企业成长时,没有分辨企业是依靠内生性增长实现成长的,还是依靠外生兼并实现成长的。而他们2人强调的是企业核心能力对内生成长性的贡献,Prahalad明确指出,企业核心能力强的企业,内生成长性非常好。这可能也是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仍然处于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在这种过渡经济中,依靠战略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机会仍然存在。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依靠战略核心能力实现飞速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而文[35]的定性分析也指出,我国企业战略核心能力的快速提高与合适的企业家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如何选择企业的领导班子和领头人,是我国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可以想见,即使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强大的战略核心能力仍然是必须的。所以,我国企业加强战略核心能力的建立,实现长期持续增长,势在必行。

5.2 组织核心能力与盈利性

企业盈利性与企业核心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组织核心能力与盈利性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这说明,对我国企业来讲,管理能力等软技术的作用非常显著,这是我国企业处于转型经济中存在的特殊规律。

组织核心能力与盈利性之间的相关性说明,我国企业依靠加强管理,从而增强组织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盈利性好转的空间比较大,这与我国学术界的一些认识是一致的,正是他们的推动,我国政府规定2000年为管理年,强烈突出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虽然他们所理解的管理和本研究的组织核心能力之间的内涵也许不很一致,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还是一致的。即提高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终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5.3 技术核心能力的困境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战略核心能力与企业的长期成长性显著相关,组织核心能力与企业的盈利性显著相关,而技术核心能力与这二者的关系都不显著。这说明,在过去的10年中,技术核心能力既不是长期成长性的重要贡献因素,也不是企业盈利性的重要贡献因素。也就是说,对我国企业来讲,现在的竞争格局与企业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技术竞争的结果。我国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这与文[35]对东方通信、长虹、海尔3家优秀企业的核心能力动态发展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即过去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率先提高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从另一个角度采看,这也可以说明,对我国企业来讲,它们之间的技术核心能力差异不显著,不足以揭示企业绩效和成长性之间的差距。而且,我国企业也确实不具有如文[9]大力强调的那种依赖于技术的、杰出的企业核心能力。

技术核心能力面临的这种困境说明,对我国工业企业来讲,过去的10年不是基于技术的竞争时代。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企业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直至跨入全球500强的行列的话,必然要走向基于技术的竞争。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基于技术的竞争已经初现端倪,某些领先企业已经成功建立较为强大的技术核心能力,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困境不是说我国企业不需要建立和提升技术核心能力,相反,更说明建立与提升技术核心能力的紧迫性。上一轮竞争是基于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而下一轮竞争必然走向基于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

企业调查问卷问题范文6

关键词 经管专业 职业素养 岗位适应性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通过开放职教资源,深化校企合作等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高职教育的办学越来越合规律,特色和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为深化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必须对目前人才培养中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与岗位需求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据统计,近两年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于平均就业率,但是协议就业率和对口率并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调研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针对经管专业的毕业生调研,了解他们对自身职业素质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切实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的另一个层面是针对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当中经管类岗位群,以及岗位的要求,并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与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对比,看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以便逐步提高高职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岗位适应性。

(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立足于武汉市两所高职院校财经学院近两年毕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回访,同时在与学院合作密切的企业和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调研。

(三)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毕业生和企业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问卷都分为两大模块,学生问卷包含学生就业现状、专业技能和学生职业素质自我评价三个模块,企业问卷包含企业对经管类人才需求现状和岗位任职要求两个模块。

毕业生的回访中,我们向20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实际收回183份,回收率为91.5%,企业调研中,发放问卷80份,实际回收68份,回收率为85%。

二、调查结果评析

(一)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为了解高职经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看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是否供需平衡,我们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及就业满意度调研,同时针对企业的岗位设置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做了调研。

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岗位以财务、金融和营销岗位比例最高,同时还涉及到策划、人力资源、仓管、文秘以及行政、生产等岗位,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在对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企业所设置的经管类岗位包括有金融、财务、人力资源、营销、策划、行政、仓管及文秘岗位,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企业的经管类岗位设置是一致的。在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中,民营企业居多,经分析,高职的学生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且又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凭借自身实力找到的就业单位多为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而这一点在企业调查部分也得到了证实,被调查企业的员工规模80%以上都在100人以下,也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中小规模企业。

(二)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情况

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分类,分别为职业技能、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三类。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在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时所要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社会能力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在工作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职业发展的能力。

1、职业技能适应性

职业技能细分为专业技能和一般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在工作过程与本岗位直接相关的专门处理方法和职业判断等技能,每一个岗位的专业技能都不相同,比如会计的账务处理能力,销售人员的营销技巧等。由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易短时间直接了解应聘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往往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工作经验等指标来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企业在选择应届生时都会对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优先考虑,其中85%的企业要求必需有从业资格,有35%的企业要求必需有初级职称资格,还有8%的企业要求必需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而对学生的调查统计显示,学生的从业证取得率为81%,初级职称取得率为32%,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取得率为0。由此可见,双证培养基本满足了学生就业需求,但要想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扭转被动局面,必须加强学生考证培养力度,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技能竞赛方面,企业对参加过职业技能竞赛的毕业生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有85%的企业看中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比赛的级别越高认可度也越高,而学生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率为3%,省级技能竞赛获奖率为10%,校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率为30%。在工作经验的调查中,仅有10%的单位无要求,22%的单位要求一年工作经验,28%的单位要求两年工作经验,高达40%的单位要求有三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而我们的毕业生最多有几个月的兼职和顶岗实习的经验,从表面上看学生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还较大,不过1-3年的工作经验也可理解为变相对应聘者快速上岗能力的要求,作为应届生虽很难有长时间的工作经验,但这种快速上岗的适应能力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

2、社会能力适应性

调查问卷将社会能力细分为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决策分析能力、执行力、社会认知能力、抗压能力、时间安排能力、职业价值观八项指标,要求企业选择最看中的能力,学生选择自己已具备的能力,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所有的能力项目中都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其中以抗压能力、决策分析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差距更加明显。

3、学习能力适应性

学习能力细分为求知欲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企业在学习能力方面主要看中求职者的学习态度,即求知欲望,其次才是后面几项能力,而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自信,毕业后为适应社会需要,普遍抱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并且经过学校训练,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企业的需求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实现武汉城市圈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建设好武汉区域金融中心,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经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挂钩,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人”。

首先,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整体上存在差距,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针对中小企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下,在细节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能力的发展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鼓励学生从基层工作岗位做起,脚踏实地取得职业发展。

其次,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应通过双证培养、技能竞赛和实训及实习多方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强化学生考证要求,引导学生早做职业规划,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含金量较高的职业证书,并为工作后取得更高级别证书打好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技能竞赛的平台,以锻炼学生为参赛目的,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加强仿真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内容,让学生具有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注重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将计算机应用、语言文字表达等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

第三,学生在社会能力方面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应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不能依赖于几节专门的课程来培养,而应该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比如在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能力,在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作时效性,在技能竞赛和职业考证中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等,总之,应将学生需要的社会能力层层分解,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第四, 构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中指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这意味着德、智、能、绩四个方面成为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可以从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业绩四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四要素结构模型。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友俊,邵强,刘洪颖.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

[2]孙中胜,孟浩.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1(10):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