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风险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1
随着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对空域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空域结构日益复杂,空中交通管制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空中交通运行的过程中安全风险不断的增加,给空中交通管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空中交通管制中安全风险的来源分析
笔者基于多年的空中交通管制经验,针对导致空中交通管制出现安全风险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环境因素,由于空中交通的环境复杂,包括内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空域环境等,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增加,增加了空中交通管理的难度,如果在空中交通运行过程中缺乏沟通和管理,会导致出现飞行高度层出错、飞行偏离航线、航空器冲突等问题,再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一旦出现天气突变的问题,势必会影响空中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二,设备因素,由于航空器或者飞机的运行环境非常复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设备出现各种问题,管制人员失去对设备的有效控制,给空中交通运输埋下许多安全隐患;其三,人员因素,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增大,空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大,连续工作会导致空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疲乏、困顿、反应迟钝等问题,在管制过程中出现错误、遗漏等问题,给空中交通管制带来许多安全风险,影响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空中交通管制定量安全风险调查技术
3.1空中交通管制定量安全风险调查技术。安全风险调查的基础是系统描述,以此识别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通过风险分析获得结果,为解决安全风险或者隐患提供可靠的依据。文章创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定量风险调查技术,蒙特卡洛方法也称之为随机模拟法或者统计实验法,通过借助计算机进行大量的随机试验,以此研究随机变量的数值,被广泛的应用在解决工程技术、物理、生产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中,蒙特卡洛方法的步骤表现为:
步骤1:利用计算机大量产生服从概率分布的随机数x,然后计算f(s),因为随机数性质,所生成的x的值都不是确定的,为了进行区分,可以对生成的x进行下标,采用xi表示第i个产生的x,通过统计生成x的个数来计算f(x)的值。步骤2:累加f(x),然后计算平均值,假设总共生成了n个x,则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步骤3:设置停止条件,当到达停止条件之后自动退出,目前最常用的停止条件包括两个,一个为检测真实结果与计算结果的误差,如果误差在该范围内,则退出,如果超过该范围则继续;另一个为提前设定x的个数n,当数量足够之后自动退出。
3.2仿真分析。文章以航空器冲突风险为例,所谓航空器冲突是航空器在航行过程中出现航线冲突甚至是相撞的问题,为了便于仿真分析航空器冲突风险,应该定义一个冲突风险区,即航空器可能发生冲突风险的区域,如图1所示,当飞行航迹交叉之后,航迹发散角为0,不同防线航空器从不同方向汇集到相同航线后,很可能会发生冲突风险。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航空器冲突风险进行仿真分析,计算产生服从特定分布的随机数,以此对终端区航线运行过程中航空器发生冲突风险因素导致的航迹偏移的误差进行模拟,同时以实际飞行航迹进行验证,对航空器之间的实际距离进行实时的采集,将间隔距离控制在标准距离以上,通过计算两者之间小于标准距离的时间来分析航空器发生冲突的概率,具体步骤表现为:
步骤1:设定相应的仿真次数,循环次数用i表示,初值为0。步骤2:确定航空器的飞行航迹位置坐标。步骤3:通过利用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误差,在模型中生产航空器生成分布的服从模型,并形成相应的航空器冲突对。步骤4:将实践作为判断以及验证航空器发生冲突的条件,以此判断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两架航空器是否会发生冲突,如果在给定时间间隔下发生了冲突,则记录1次冲突事件。步骤5:判断和验证循环次数i,如果循环次数i小于SIZE,则继续进行循环计算,如果循环次数i大于SIZE,则退出循环。步骤6:当退出循环之后,最后输出航空器发生冲突的次数以及概率值。
3.3结论。空中交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确定,给空中管制安全风险调查分析增加了难度,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定量风险调查技术,能够对航空器发生安全风险的次数、概率值进行精确的计算,为安全风险调查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2
关键词:风险感知 消费者行为 应对方式 食品安全事件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24-02
一、引言
2008年9月爆发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风险认知急速攀升,进而引发了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市场需求骤降。然而在危机情形下,消费者行为反应并不总与他们面对的风险真实水平一致。{1}本文以乳制品安全问题为例,在讨论风险感知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应急管理措施对消费者风险感知的影响,进而探讨风险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讨论风险感知对消费行为影响时,引入风险感知内生性问题的研究。讨论内生性问题的必要性在于:考虑到风险感知是一个主观变量,可能与消费行为互为因果关系;其次,以往文献中指出一些变量可能同时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风险感知。如:Slovic{2}利用消费者的个体差异来解释公众的风险感知,而消费者的个体差异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二、概念性框架
Arrow{3}和Pratt{4}为分析风险知觉对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考虑一个消费者效用函数U(w),式中w表示财富。这里我们假定消费者认为消费某品牌乳制品是有风险的,因为他们知觉到消费该品牌乳制品可能会由于含有过量激素而存在导致致癌的潜在成本,所以消费者消费的期望价值以随机变量z(方差为σ2)表示,假设E(z)=0。定义K为风险溢价,即乳制品消费与得到价值为K的货币效用无差异。也可以理解为,K代表消费者消费乳制品的货币价值。这意味下列等式成立:(1);等式(1)两边以w为中心进行泰勒级数展开,整理后可得:(2)。等式(2)意味着乳制品消费的价值随着σ2递减。σ2表示乳制品消费的知觉风险,理论中指出知觉风险增加,乳制品消费价值下降,乳制品消费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根据等式(2),结合以往的文献{1},{3}-{4},我们得到可检验假设: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从乳制品消费中知觉到更大风险的消费者,相对于知觉到较小风险的消费者,消费乳制品可能性更小。
三、计量模型
(一)风险感知的内生性
需考虑风险感知内生性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计量分析中我们会遇到“感知和行为相互影响”的问题,这样风险感知和消费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2)一些变量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风险感知但这些变量很难测度,造成实际模型中变量缺失问题。我们尝试引入与风险感知有关的工具变量解决此问题。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由于调研中反映消费者购买减少程度,风险感知程度等重要变量的数据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并且考虑到本文风险感知内生性的问题,我们尝试运用工具变量Logit模型(Instrumental variable Logit model,简称IV Logit)分析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具体模型如下:(3);(4)。其中,y1i为因变量,表示消费者乳制品购买减少程度;x1i为除风险感知以外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消费者家庭特征变量、消费者风险偏好、消费者对不同信息源的信任程度;y2i为内生自变量,表示消费者风险感知程度;x2i为影响“消费者风险感知程度”的工具变量,包括政府应对危机方式的选择、企业应对危机方式的选择以及消费者对相关制度的了解程度。β1,β2,γ1,γ2分别为两个方程中相应变量的参数。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5月对北京市消费者的抽样调查。调查随机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紫竹院、玉渊潭、中国农业大学4个场所作为调研点,对场所附近的超市内的消费者进行询问访谈。共完成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为85.2%。
(二)样本基本特征,消费者风险感知和消费行为变化的描述性统计
从调查的样本特征来看,女性比例占一半偏多(约56%);90%以上的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接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从事与食品行业相关的职业;约70%被调查者的家庭规模在2~4人;年龄分布总体不均衡,以20~50岁中青年人为主(90%以上),他们构成商场和零售点乳制品的主要购买者。大部分被调查者(70%)的家庭有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或老人。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3
关键词:小额借款 风险 管理 控制
当前,小额贷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在具体运营和操作层面始终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何控制和降低金融风险,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叙述了小额贷款的操作风险及控制措施。
一、小额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是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机构不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完善、信贷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等造成的。
首先,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管理机构至少应包含贷款调查部门、贷款审查审批部门和贷款审计部门。贷款调查部门负责对贷款进行调查和评估,同时做好与客户关系的维护与贷后管理。贷款审查审批部门负责对业务部门和调查部门提交的贷款进行审查。贷款审计部门则负责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审计与监督,并向领导反馈审计结果。但当前一些贷款公司在管理机构上设置不合理或不健全,人员配置也不完善,导致贷款流程不完善,造成一定的风险。
其次,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业务操作流程不合理,操作不规范,导致贷款管理混乱,贷款风险高。
再次,信贷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一方面,存在信贷从业人员道德素质差,有索要回扣、收受贿赂等现象。另一方面,一部分信贷评估人员缺乏专业水平,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学习不够,分析、评估能力差,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贷款风险。
(二)流动性金融风险
抵御风险能力与公司资金流动性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当发生金融风险时无法扩大资金来弥补资金空缺,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在小额贷款发展的历程中,常常遇到借款人资不抵债、或躲避债务的现象。一方面,这是由于小、微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经营不善或为了贷款而对资产实力进行造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额贷款公司对贷款人的债务信息掌握不全面,不能及时根据贷款人的债务偿还能力或资产实力调整贷款发放。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可能导致的金融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比如,小额贷款公司在当前的法律环境及金融环境下,随时面临可能被改制转型的风险,或者小额贷款公司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如果经济发展萎缩则贷款难以安全回笼的风险就会提升。
二、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做好客户风险分析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制定合理、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是提高抗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工作。主要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包含贷款业务操作流程、风险管理办法、贷款调查评估办法、贷后管理制度、违规处罚制度等。
同时,要切实提高信贷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认真分析借款人的诚信情况、经营能力及经营情况、资本情况、抵押质押财产价值与性能等,确定是否有按期偿还的能力,确保贷款安全回笼。
(二)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小额贷款公司信息不对称性,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全面监测市场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行业各项活动、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公司自身流动性水平及运营情况,并对信息指标、参数加以量化分析,从而促进风险控制方案的制订。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需要设置专门的金融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通过对信息流加以分析、整合、匹配和分类,对新的政策、法规等加以有效收集。同时,加强对资产流动性、风险备付金比率、短期贷款比率等的分析,促进资金回笼,建立起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有效对风险进行预控。
(三)找准市场定位
小额贷款公司要抓住“小”这一特性,遵循“小额、分散、安全”原则,为各类小微和个体业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不能贪大求全,盲目扩张、滥发贷款,从而增加金融风险。此外,小额贷款公司可积极设立基层营业网点,支持多种经营,使公司的投资多样化、分散化,减少各种贷款的关联性,从而优化贷款结构,分散风险点。
(四)严格程序,健全制约机制
严格办贷程序,首先要做到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不能将其流于形式,切实提高放款质量。贷款基本制度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三性原则”包括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原则是确保贷款资金实现安全和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坚持贷款面谈制度对申请人的还款意愿从细节上进行把握。同时,严格执行贷款调查岗位责任制,通过健全制约机制提高贷款质量。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2;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55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56
Research on Quality Safety Risks Assessment of the Cold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HEN Xin1,XIAO Xiao-xu2,LIU Qiao3,ZHAO Da-wei3
(1. Management School,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5, China;
2.Economy and Trade School ,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amusi,154000;
3.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50050, Harbin, P.R.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dentifying various risk factors which would occur in the cold-chain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ome data concerned were gathered. The index system include 4 first-level predictors and 18 secondary predictors,with the use of method of the improve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 could apply to the quality safety assesment of the cold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r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quality safety
冷链的作用是对农产品在生产、收货后尽快进行冷加工处理使其保持新鲜度[1]。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范了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规划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定义为“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尽管农产品在冷链流通中最大程度保障了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仍然会发生质量风险[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但对于质量安全风险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农产品冷藏链全过程的视角,在辨别冷链过程影响质量安全相关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价体系,以期对该学术问题有所裨益。
1 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风险识别
通过对农产品自身属性及其所在冷链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运作风险、设施设备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意外风险等5个因素。
运作风险是指农产品冷链流程中具体业务操作所可能引起的风险。农产品在冷链流通中主要的作业内容包括运输、装卸搬运、盘点、存储、采收(屠宰或捕捞)、流通加工这六个方面。它主要由运输损失率、装卸搬运损失率、盘点损失率、存储损失率、采收(屠宰或捕捞)损失率、加工损失率等方面反映[1]。设施设备风险是指由于设施设备选取或使用不当而给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来自载运工具、搬运设施、温控、检测以及陈列销售等设备,也包括监控追溯系统自身存在的风险等。由于目前农产品物流技术不成熟,相关操作不熟练往往也会带来风险,如食品保鲜、包装和冷冻冷藏技术等风险。管理风险则是指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缺陷或漏洞或人为错误干预而施加于质量安全危害的风险。衡量的标准主要有管理机制科学性、标准体系的完善程度,员工的敬业程度。意外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者交通意外,而给农产品冷链流通带来的意外损失。衡量其风险指标以自然灾害和交通意外发生率进行计算。
1.2 数据收集与分析
1.2.1 数据收集 对从事农产品冷链活动的工作人员及研究人员进行调查访谈。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首先是基本信息资料;其次让受访者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价。这就要求被调查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调查问卷采用5个等级量化其重要度。于2014年4~6月实地调查,活动主要在佳木斯、哈尔滨、青岛、天津、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农产品养殖基地,对多种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进行全方位了解,并咨询专家,收集资料。对不能实地调研的进行电话调查和Email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4%。
1.2.2 数据分析 农产品冷链系统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其风险分析的复杂性也相应增加。为使研究结果相对清晰而且减少变量间的相关性,选择用较少的变量反映全部信息,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排除了影响程度小的风险指标,以便得到影响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的关键风险因素,有利于指标体系的构建。
1.3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风险分析最终确定了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分别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8个和风险后果指标4个。其中一级指标为运作风险U1、设施设备风险U2、技术风险U3和管理风险U4。运作风险包括的二级指标主要有运输损失率u11、装卸搬运损失率u12、存储损失率u13、加工损失率u14、采收(屠宰或捕捞)损失率u15和盘点损失率u16,是定量指标。设施设备风险包括的二级指标主要有运输工具u21、温控设备u22、检测设备u23、装卸搬运设备u24和监控追溯系统u25,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技术风险包括的二级指标主要有保鲜技术u31、包装技术u32、冷冻技术u33和冷藏技术u34,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管理风险包括的二级指标主要有管理机制科学性u41、标准体系的完善程度u42和员工的敬业程度u43,是定性指标。风险后果指标以货物损失U/1、人身安全损失U/2、信誉损失U/3和设施设备损失U/4进行描述。
2 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2.1 选择风险评价方法
将AHP方法应用于模糊环境进行模糊比较判断是荷兰学者Van Laargoveny设计,主要运用三角模糊数运算和对数最小二乘法,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计算元素排序,从而实现了多因素情况下对被评事物隶属等级状况的综合评价[3,4]。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属性评价体系,本研究采用了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IF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
2.2 建立风险评价模型
2.2.1 计算指标权重 结合农产品冷链实际情况,选取若干专家评分,专家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对同一等级中的指标进行比较和排序,构造出模糊判断矩阵,并通过具体计算,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
以一级指标为例进行计算示例。运用IFAHP法构造出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模糊判断矩阵(表1)。
构造模糊评判因子矩阵E:
E= 1 1-…1-1- 1 …1- 1- 1-… 1= 1 3/5 1/3 1/2 1/6 1 3/28 7/12-1/5 1/2 1 1/211/20 7/10 1/3 1,其中eij=为标准离差率用以描述专家评判模糊程度。一般而言,eij值越小,其可信度越高。
计算调整判断矩阵Q:
M= 1 m12 … m1nm21 1 … m2n mn1 mn2 … 1= 1 5 3 31/5 1 1/5 1/51/3 4 1 41/3 5 1/4 1,M为模糊判断矩阵中值矩阵。
调整判断矩阵Q=M×E。
调整后的判断矩阵Q进行列转换,记为对角线为1的判断矩阵A,其中A={aij}n×n。
用相容矩阵分析法变换矩阵A后求得相容矩阵B={bij}n×n,同理将B按列转换记为C,C满足一致性条件,cij=cik×ckj。其中,bij=,
且cii=1,cij=。计算得出:
A= 1 6.765 1.695 1.8110.151 1 0.153 0.2231.040 5.514 1 1.6630.578 4.430 0.428 1
B=1.410 8.018 1.291 2.0440.104 0.953 0.153 0.2430.684 6.301 1.014 1.6060.399 3.668 0.591 0.935
C= 1 8.413 1.273 2.1860.147 1 0.151 0.2600.964 6.612 1 1.7180.562 3.849 0.583 1
求解各层指标在该层次之权重wij,计算公式如下:
dj=(j=1,2,…n)和wj=(j=1,2,…n), 计算W。
最终计算出:w1=0.411、w2=0.051、w3=0.340、w4=0.198。
次级指标层与上级指标层模糊矩阵的构造原理相同。计算u11-u16对应的权重为w11=0.248、w12=0.136、w13=0.232、w14=0.128、w15=0.134、w16=0.122;u21-u25对应的权重为w21=0.228、w22=0.284、w23=0.167、w24=0.185、w25=0.136;u31-u34对应的权重为w31=0.325、w32=0.254、w33=0.207、w34=0.214;u41-u43对应的权重为w41=0.387、w42=0.288、w43=0.325。风险后果指标的权重为w/1=0.327、w/2=0.196、w/3=0.168、w/4=0.309。
2.2.2 风险综合评价
1)风险评价函数。风险的度量主要有损失发生的大小和损失的影响程度两个指标的函数。用R表示冷链质量安全风险大小,P表示为该风险发生概率,C表示为该风险后果影响,则存在R=f(P,C)。此外,Pf和Ps分别表示冷链质量安全事件失败和成功的可能性,则存在Pf=1-Ps;Cf和Cs分别表示冷链质量安全事件失败和成功影响程度的大小,则Cf=1-Cs。所以,由概率测度为变量的风险函数为Rf=Pf+Cf-PfCf。
2)风险评价过程。确定评价因素集合。确定的评价因素主要以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用U表示评价因素集合,则有U={U1,U2,U3,U4},为一级评价因素集合,同理可得下属二级评价因素集合构成方法。
建立评语集合。评语集合是对所有评价因素进行评价的结果的集合。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了五级评语,用E来表示评语集合。
E={E1,E2,E3,E4,E5}={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确定评价值为E={E1,E2,E3,E4,E5}=[0.1,0.2,0.3,0.4,0.5]。
确定各因素权重。建立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每一个评价因素,由若干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评价值进行打分。如uijx隶属于第j个评语的程度用rij表示,Xij表示对指标Ui做出第j个评语的专家人数,X表示参加评分的总专家数,则rij=Xij/X,当ij固定时,最终得出单因素评价矩阵Rix。其他各个层次单因素评价矩阵的构成方法与之相同。则有:
Rix=r11 r12 …r15r21 r22 …r25rn1 rn2 …rn5
3)综合评价用wix表示该级指标的权重,Bix=wixRix,则Ri=[Bi1 Bi2…Bix]T;用wi表示与Ri同级的指标权重,则Bi=wiRi,R=[B1 B2…Bx]T;用W表示与R同级的指标权重,则B=WR。E=[E1,E2,E3,E4,E5]=[0.1 0.2 0.3 0.4 0.5],则Pf可以表示为:Pf=BET。同理求得Cf。计算出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Rf:Rf=Pf+Cf-PfCf。
3 结论
基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全过程视角,识别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潜在风险因素,主要有运作风险、设施设备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等4个一级风险和18个二级影响因素,采集数据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匹配问题,并将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评价。该评价体系可以适用于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 乔,沈 欣,刘 莉,等.黑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调研及其发展战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5262-5265.
[2] 宋宝娥,朱文英,李晓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评价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10):1057-1062.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5
[关键词] ASP 风险 中小企业
应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是通过因特网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相关机构应用软件服务的企业,ASP通过规模经营和专业服务而获利,相关机构能获得更低廉和非个性化服务,相关机构主要指企业,也包括非赢利组织或政府部门。ASP提供的服务包括通过网络交付的应用程序、相关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技术支持与咨询、培训、运行维护等,服务商提供打包化和标准化服务。实践中包括企业邮箱、月租型客户管理、租用型进销存、数据安全备份、软件病毒查杀、企业自动建站等服务。
1.ASP风险分类
风险是将要发生不利事件或结果的机会或概率,风险是不可控事件。ASP服务的风险来源按Willcocks 等研究,来自于不恰当或不完整的契约合同、ASP缺乏管理协调能力、企业对ASP服务缺乏认识(如不切实际地期望ASP服务带来短期财务收益)、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不进行调整变革。在风险分类上,Willcocks 1等按时间顺序,将企业采用ASP服务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相应的风险,分别是前置阶段(contextual)、签订合同阶段(building to contract)和执行阶段(post-contract issue)。前置阶段是指对ASP服务初步了解的阶段,其包括的主要风险是对自身情况的不了解,对ASP从事行业和综合能力的不了解。企业对于ASP服务目的的了解程度会影响采用服务的绩效表现。签订合同阶段的主要风险是对采用ASP服务的目的不明确,没有做ASP服务的效益分析,没有根据合同对自身经营管理进行变革,没有管理ASP服务的经验等。执行阶段的风险主要是组织的信息化程度没有提高,无法适应技术和信息化革等,即没有将ASP服务为已所用。
ASP风险首先是安全风险。ASP是信息化外包服务的延伸,它采用一对多的管理模式,以通过网络提供应用软件服务为核心。在安全性方面,除了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之外,ASP 如何向客户保证不会将其数据提供给竞争对手使用,是客户关心的问题 。由于客户是租用ASP 主机上的软件,并把数据存放在ASP 的主机上,客户对这些数据的安全与保密性非常重视。ASP很难确保资料不会在传输过程中遗失,或者被外來入侵者所窃取再加以利用,因此ASP必须面对客户对其安全性的质疑。同时,客户的经营活动不能因网络的中断或ASP的主机损坏而停止,而导致这些意外发生的因素很多,当危机发生时,ASP的反应速度必须快过客户,否则将降低其绩效 。
ASP风险其次是组织风险。对ASP缺乏信任感一方面来源于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来源于由于对ASP产生依赖从而使组织信息化受制于人。同时由于依赖ASP而使内部缺乏技术和资源,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还由于ASP的引入会对部分员工的职位或权力受到影响,如处理不当会使组织士气下降,组织内消积抵制ASP服务。当ASP存在问题时,企业更容易发生对ASP的信任危机,这时企业更应加强与员工和ASP的沟通。
ASP风险再次是效率风险。企业采用ASP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产生效益。如果ASP服务很难操作与使用,没有相应的使用帮助,速度不能保证,软件功能不能满足相关机构需要,那么采用这种ASP就存在风险。这就要求ASP提供合适易用的软件,提高网络和系统效率,如网络速度与稳定度、资料传输可靠程度、ASP主机的稳定程度、同时上线人数、软件升级,软件响应时间等。
第四种风险即信用风险,以上三种风险都要求ASP加大投入,问题是ASP入不敷出时,能支持多久,如果ASP关门大吉,信用风险就产生了。每个ASP都有一个转亏为盈的周期,如果这种服务不能迅速被企业认可,客户过少,ASP在资金运作上,就无法持续经营以等到盈亏平衡的阶段,甚至退出市场,这对企业将会造成严重的冲击。
可将ASP的风险分为以下四类,见表1所示。
2.中小企业对几种风险的认知程度
企业对以上所列四类风险的认知程度如何,更看重哪些风险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以里科特5点量表( Likert’s Scales) 制作调查问卷,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让用户对每个ASP子风险进行判断,“非常看重此风险”记5分、 “非常不在乎这种风险”记1分。为确保被访者能理解以上风险的内容含义,每项内容附均有简要说明。由于ASP用户主要是中小企业,本调查在武汉市的中小企业中展开。在武汉市工商局取得企业名录后,2005年9月初针对600家武汉市中小企业分别寄出调查问卷,问卷对象是企业信息部门主管或企业负责人,送达589份。至9月底共收回问卷105份,其中有14份由于漏答超过10项被判为不合格,实际有效问卷91份,有效回收率为15.1%。调查的信度用Cronbach's α 衡量,均在0.8以上,表明一致性信度良好。将各风险计算平均值,发现企业最关心安全风险,其次是效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对组织风险普遍不够在意。详见表2所示
那么,采用ASP的企业与不采用ASP企业对风险的认识是否有差别呢,企业最关注的风险子项是什么呢?在SPSS11.5中运用非参数检验,计算出Wilcoxon法和正负号检验法两种方法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51和0.180,均大于0.05,故认为采用ASP后的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与采用ASP前的企业对风险认知大致相同。企业最关注的风险子项是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最不关心的是信任与沟通不足而产生的风险。详见表3所示。
3.结果分析与风险再认识
调查结果反映了中小企业对风险的认识。揭示了哪些风险是中小企业在采用ASP服务时最愿规避的,这些认识对ASP改进业务、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1. 投入要有回报,对没有采用ASP的企业更是如此。中小企业最担心的风险是投入没有相应的回报,这比数据安全更重要。这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的资源更有限,要将投入放在刀刃上,投入到最能产生回报的项目上,另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对短期收益更关注,对长期效益的理解不足。信息化产生的效益许多是不能直接以货币形式反映出的,如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和质量。实际上,企业应认识到采用ASP服务的目的是强化企业竞争优势,如加强客户服务管理、加强内部协同合作、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水平、提高企业内部资料的正确性和实时性、简化工作程序、加快反应速度、进行管理思想上的革命、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上的再造、管理手段上的更新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这些都不一定能直接以货币形式反映出来。企业的这种认识需要ASP在进行市场推广时,强调其软件服务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投入的成本。
2. 强调数据安全,强调数据的控制权。没有企业愿意透露自己的商业机密,让他们将这些机密放在ASP的主机上会让他们有所顾虑,尤其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企业还有打擦边球的情况下,有些机密甚至不愿让各管理部门掌握。从此角度看,政府牵头做ASP,固然公信力没问题,而企业是否愿将机密交给政府部门保管尚需观察,同时,将ASP这种竞争行业变成垄断和行政命令,不仅可能质次价高,还可能缺乏创新能力,成为花瓶项目。ASP行业要让用户相信他们能管理好数据,相信数据交给ASP管理比内部管理更安全,通过系统加密、防火墙和黑客阻拦、数据备份、安全审计、灾难恢复、分级授权等方式做好数据安全工作,同时可考虑将核心数据交给用户自己管理,或交给用户信任的第三方进行数据存储,ASP只负责数据处理。
3. ASP服务要做到长久。ASP服务一旦被使用,用户就将其纳入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如果ASP企业不能持续提供服务,将给用户带来损失,这种风险也是中小企业在采用ASP时所注意。就如电信企业突然破产,造成电话号码停用,将给用户业务正常开展带来影响。行业越大,相关可替代的ASP企业越多,这种影响越小,而当行业偏小时,就更需要ASP企业能坚持到底,通过薄利多销和不断降低使用的入门门槛,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以迅速进入良性循环。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6
[关键词]进口商品;风险管理;共治体系
[中图分类号]F75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29-03
一、前言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国内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商品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给我国消费者带来更多消费选择的同时,相关的质量安全风险也是与日俱增,进口商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以服装为例,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在2016年5月的数据,2015年,我国监管部门发现进口服装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数量高达11329万件;其他产品方面,陶瓷制品的铅、镉溶出量超标,塑料制品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金属制品的重金属溶出量超标,纸制品的荧光物质和铅含量超标等问题也相当突出[1]。
纵观发达国家产品安全监管的实践经验,均是风险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和风险控制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2]。围绕更好地履行保国安民职责,检验检疫机构必须深化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在新常态新形势下,如何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中全面推进实施风险管理,已成为全系统的当务之急。
二、当前我国进口商品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突出表现在监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很不到位,按照原有的、不切合形势需要的制度开展工作。
(二)风险管理依据缺失
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建设滞后,对基层一线风险管理工作推进产生了负面效应。
(三)风险管理组织零散
监管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难以共享,风险信息的沟通机制不健全、组织零散带来的信息孤岛、职能分裂,对风险的采集汇总、分析研判和有效利用带来了诸多限制。
(四)风险管理手段滞后
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对风险信息的采集、分析,主要依赖于数据的积累和传递。但是当前相关部门风险管理手段相当落后,系统不能融合、功能不能整合、环节不能理顺等问题限制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经验
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主要是事后监管,通过对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掌握,采取问题导向型的监管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缺陷产品的报告和召回,这也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安全后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式。
(一)完善制度建设
发达国家在开展风险管理方面,首先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美国于1972年颁布《消费品安全法》,并成立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承担有关消费品安全管理职能。欧盟为确保市场上的消费品安全,制定了《通用产品安全性指令》,约束生产者制造、销售安全产品的同时,由各成员国设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通过采用产品安全性风险评估方法,对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产品安全性。日本制定了《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两大机构:日本国民生活中心(NCAC)和制品评价技术基础机构(NITE),负责收集、消费及产品伤害信息[3]。
(二)全面采集信息
在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方面,美国、欧盟和日本均建立了先进的数据收集系统和伤害数据库,如欧盟建立了“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美国建立了伤害监测系统(NEISS),对市场上易引发伤害的消费品进行监测,其主要信息来源包括消费者投诉、媒体报道、企业报告、样本医院、警察部门等。从信息采集性质来看,制造商、经销商的消费品风险信息上报是强制性的采集手段;各类消费者的直接投诉则为自愿性的信息收集方法;而通过从样本医院、消防部门以及警方等机构获取伤害数据的方式则是监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合理后续处置
各国在风险案例采集的基础上对相关消费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并进行类似案例检索和分析,形成风险统计分析报告,进而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例如针对数据库中采集到的高风险消费品信息,欧盟部分国家通过授权的检查员收集样本、进行情况调查后移交给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将最终结论递交给相关监管部门。监管部门采取后续处置措施如风险预警和产品召回等,同时视情况采取处罚手段包括罚款、媒体曝光等。
(四)提升民众风险意识
美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府C构、民间组织和企业自律机构几乎都办有报纸、杂志和网站,出版资料,举办活动,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联邦贸易委员会与其他政府机构及消费者权益组织联手每年举办“全国消费者保护周”活动,曾以“做一个见多识广的消费者”为主题,旨在鼓励消费者用知识武装自己,通过收集并与家人和朋友共享信息,让自己在市场中更自信、更具智慧、更安全。
尽管各发达国家已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政府仍是主导者,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的经验也说明:一个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的同时,还能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诚信与和谐。
四、加强我国进口商品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国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尚缺乏成熟规范的监管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监管部门有必要构建一个覆盖生产、进口、流通、使用、检测、风险预警等环节的完整监管体系[4]。其中最基础的一项任务是对进口商品实施风险管理,最终形成以风险监测预警为基础、风险信息管理为导向、风险防范布控为手段的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制度层面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制度建设。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必须要首先体现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为核心的理念,落实消费品质量由生产者承担主体责任、政府承担监管责任、消费者承担监督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5]。同时,风险管理在管好风险的同时,自身不能成为新的风险,一方面是确定风险管理范围、厘清工作职责、理顺工作流程、明确各方角色分配;另一方面是改进各项监管制度,使风险管理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二是加快完善组织架构。加快构建各擅所长、互通共享、令出一门、反应迅速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一方面要根据职能划分风险管理环节,保证采集、分析、协调、处置等各环节分工明确、运转有效、反馈及时;另一方面划分风险采集范围,集中优势资源对不同类型产业、不同信息渠道进行细化,同时在风险处置措施方面进行合作和共享。
三是加快构建风险队伍。风险管理在制度设计上应强调自上而下,全员参与。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强化意识,加快培养一支哟畏置鞯姆缦展芾砣瞬哦游椋尽快建立起调查采集和监控分析的专家组,从而能系统而全面地进行风险管理。
四是整合优化信息平台。当前涉及风险管理的全国性信息化体系尚未完整构建起来,多个信息化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整合和充分运用。迫切需要在现有的这些平台基础上选择一个主干系统,将涉及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功能进行对接,理顺流程、完善功能,在与现实检验监管需要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性化设计,让信息化真正服务好、推动好风险管理工作。
(二)管理层面建设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涵盖了风险采集、风险研判和风险运用三个主要部分,应以实现监管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管理成效最大化为目标,从三个角度加以推进和完善。
1拓宽风险信息输入渠道。风险信息搜集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必须要从扩大风险信息渠道着手。强化风险信息的采集,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信息渠道,采取不同的措施。
(1)开展强制性采集措施。针对企业(包括电商)、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些主体发现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强制性采集。
(2)开展协议性采集措施。针对医院、消防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机构等相关单位,则可以通过选取定点采集样本,开展信息共享合作,重点采集产品伤害报告。
(3)开展自愿性采集措施。消费者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接触者,其反馈的信息需大力关注。检验检疫部门通过加强消费者教育,增加便利的采集渠道,提高信息采集程度。
2细化风险信息中转加工。对风险信息开展汇总、分析、研判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搜集的风险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分析,提炼各类质量安全风险共性问题,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某一类产品的风险程度、风险内容进行研判,为风险管理的后续工作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数据,也为输出风险措施提供依据。
(1)强化信息整合。在风险信息的分析研判过程中首先要极力避免信息的孤岛效应,加强风险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2)强化风险调查。风险信息有真伪之判,有程度之分,更有普遍和个案之别,对风险信息必须要适当进行调查。根据具体情况,调查可以由监管部门开展,也可以交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开展。
(3)强化风险分析。规范质量安全信息的评估、分析程序,明确进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程度等级。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价平台,完成对风险信息的初步筛选与研判。
3丰富风险管理输出手段。对进口商品运用通报预警、不合格追溯调查及召回、目录动态调整、后市场管理的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制定等,形成一个监管工作闭环体系。要丰富风险处置措施的手段,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措施,主要包括信息服务、通报预警、监管介入等。
(1)风险信息服务。将通过风险监控行为所获得的、涉及民众日常消费的风险信息,通过媒体、网站、专题活动等形式对社会公众进行通报,开展消费者教育,提升民众风险意识,引导民众安全消费、合理消费,并逐步提升与消费者的依存度,通过消费者获取进口商品质量安全反馈。
(2)风险调查预警。针对当前风险预警信息存在主体不统一、信息渠道不统一和信息类型不统一的问题,要建立统一的风险预警信息机制,明确信息主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风险信息渠道。
(3)风险产品监管。加强风险分析结果的应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明确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提升监管水平,同时还需对风险点实施动态更新,对风险规则进行实时维护,使其具有持续适宜性。
(三)应用层面建设
对进口商品的风险进行合理科学处置,降低风险、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要逐步强化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产业发展预警、消费者质量服务、缺陷产品监控等水平,最终形成一个风险管理的闭环体系,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完善产品监管机制等方面发挥新作用、实现新成果。
1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对进口商品的风险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知市场趋势情况,对过度竞争、商品倾销等提前做出预警和研判,为宏观政策提供参考,为政府干预提供手段。
2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在当前政府职能改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强化质量服务意识、提升质量服务手段是检验监管部门的根本任务。在将进口商品风险管理工作与社会化质量服务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将风险管理对接社会公众,引导消费者关注风险。
3完善商品监管机制。运用风险管理手段,逐步回答好“监管什么”和“怎样监管”这两个根本问题,逐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对进口商品的监管实效。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突出了数据积累和信息采集的基础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必将实现对检验监管行为的全面优化。新形势下检验监管工作复杂性和技术性的双重属性,更决定了实施风险管理是必然选项,代表了两者深度融合和相互推动还需要开展更多的探索,开展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质检总局2015年进口消费品质量监管统计数据通报[R].2016-5.
[2]李焘进口消费品检验监管体系研究[J].检验检疫学刊,2015(6).
[3]陈建彬,许明良,童万年,陈威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的激励与实现[J].标准科学,2015(7).
[4]胡永春,陈建彬,章回M口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如何构建[J].中国检验检疫,2016(2).
[5]王思颖,陈磊浅议完善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N].中国国门时报,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