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进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文化进课堂

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1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动力 审美情趣 理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14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过多地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价值教育,导致数学课堂失去人文气息和美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情结合,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产生情感共鸣,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巧妙引入数学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史主要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数学最原始的再现。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枯燥,教学中巧妙地引入数学史,既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沉闷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又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将数学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圆”一课,在讲解圆周率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并说一说祖冲之在探究圆周率方面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又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通过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借助切割圆术得到圆的面积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数学家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鼓舞下,获得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

二、挖掘数学美学价值,捕捉美的视点,培养审美情趣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更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简洁的公式、优美的图形、对称的式子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为之陶醉,为之心驰神往。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图形的形状美、对称美及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还有思想方法的逻辑美和创造美等。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中的美,捕捉美的视点,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到数学特有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如天平、蝴蝶、飞机、枫叶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对称美和形状美。然后让学生进行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找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体验数学的创造美,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升华对美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学习“平移、旋转与轴对称”时,我将跳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体会数学的趣味美。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彰显数学魅力,形成理性精神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数学文化的灵魂所在和核心价值。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灵活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把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讲解“行程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数形结合,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难为易、优化解题的目的。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借助移、剪、拼、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不仅有效渗透了化归的思想方法,而且通过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和理解了化归思想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2

关键词:幼师教育;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16-0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作用。因此,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也是不同的,它需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众观我国的教育,最基础的还是要从幼儿教学开始。而作为各民族杂居的黔南,在对幼师的教育中还应该引进少数民族文化,把少数民族文化渗透到幼师的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传承民族文化。下面就如何引进少数民族文化来丰富幼师课堂教学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一、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是幼师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黔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广泛,我们可以选择各少数文化中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适合幼师教育的内容开展活动,促进幼师班学生全面发展。如在学生服饰文化教育中,将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各民族服装袖类、规范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受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学生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乐于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们以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持名产为内容,让学生在欣赏、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进而产生以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在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我们利用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乐器对学生实施美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中,让学生感受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和实用,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民俗风情文化教育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情和民族风貌,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中了解少数民族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二、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师教育活动的原则

幼师是在一定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的,在学校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展对幼师生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组织在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所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幼师教育活动,其内容要来源于学生周围的少数民族现实生活,应是以各少数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经验和活动。如让学生了解水族人民“端节”的习俗时,教师可以先创设水族的生活情景,营造过节气氛,让学生充分了解水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最近在都匀市举行的“当代教育环境下水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的课题就是一个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加深学生了解具有浓郁生活特色的传统少数民族活动,教师可以对这些传统加以改编创造,采取以物代物、分工协作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幼师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实践体验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家庭做客、参加各种民族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感受和直接对话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二是环境熏陶法。教师为学生创设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经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三是情绪感染法。教师对学生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在描述、讲解过程中,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四是多元创意法。教师尽可能为幼师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条件与机会,鼓励他们比较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在领悟多元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泥工、手工制作、歌舞、语言等创造性地表现民族文化。五是家园协同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发动人们搜集有关各民族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请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者讲述本民族风土人情、礼仪节日、弹奏民族乐器、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各民族文化。六是综合组织法。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整体设计,综合权衡,全面实施,将其内容融人到学生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动领域中,渗透于生活、学习各方面。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黔南州的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已经濒临消亡的边缘。如何将我们的少数民族习俗保护传承下去,又使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探索实践。因此,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将一些民族文化作为特色课程在学校里进行展演。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她代表作民族地区的希望,作为幼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时事,知晓国情,把握教育动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抓住幼师到心理,制定符合幼师发展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幼师教育职能,让民族文化融入校园,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了解民族,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何志龙.谢玉霞.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M].学前教育,2007(06)

[2] 邱兴.现代幼儿教育观念及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3

关键词: 教师提问 英语课堂 话语输出

近些年来,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话语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教师能否成功地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还是外语课堂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输入的主要来源(Nunan 1991:189)。教师提问作为教师话语中非常重要的交互形式之一,对促进课堂互动具备重要影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采用恰当的提问策略对促进学生的话语输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课堂录像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英语课堂中促进学生话语输出的教师提问策略进行了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高职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与学生话语输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教师提问量、教师提问类型和教师提问反馈方式三个方面对学生话语输出的影响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发现教师提问对学生话语输出的影响,从而为改善高职课程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提出相应建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进行,采用课堂录像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课堂录像分析选取了笔者任教的某所高职院校的3个一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统计了一个学期中正常教学的15个星期的数据。3个班级均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总人数为98人。笔者对课堂录像进行了系统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以3个班级的学生为主,结合自己的授课体验,进行了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教师提问量显著影响学生话语输出

在3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对提问量进行了控制,其中一个班正常教学,一个班增加提问量,另一个班则相应减少提问量。根据录像的统计结果(表1),教师提问量对学生话语输出有显著影响,教师提问量多,学生话输出也多;反之,教师提问量少,学生话语输出也相应较少。

注:表中的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话语输出时间为一个学期的平均数

基于高职学生英语普遍基础较差、比较难调动其开口发言的现状,如果教师倾向于放弃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努力,就相应地减少了组织学生进行有利于他们锻炼口语能力的活动。因为这种努力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而效果往往不显著。尽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比较难以调动其开口发言,但对3个班级授课进行比较显示,只要教师努力尝试,善于发现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也是有可能的。

2.2教师提问类型的合理比例影响学生话语输出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涉及的问题分为两大类: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教师提参考性问题的目的不是寻求自己所不知的信息,而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学习。课堂录像与问卷调查显示(表2),教师提问类型的合理比例对学生的话语输出有显著影响,学生在参考性问题上所花的时间,即话语输出时间明显多于在展示性问题上所花的时间。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与展示性问题相比,参考性问题更具有互动性。但大多数教师仍然更倾向于在语言课堂上使用展示性问题。基于对学生目的语输出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教师应该努力设计更多的参考性问题。恰当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可以为互动性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Brown 2001:169)。提问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技巧之一(Jack C. Richards,Charles Lockhart 2000),被认为是教师组织课堂互动最主要的方式。教师提问不仅是一个组织教学的工具,还是一个交际工具。教师在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努力想办法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使用两种常用的问题类型促进课堂教学互动。

2.3教师提问的反馈方式影响学生话语输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教师会采用表扬加以点评的反馈方式,这一结果与课堂录音所得结果的出入较大。56%的学生认为教师会采用经常予以指正的反馈方式,6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修正。可见学生的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做法之间存在较大出入。Van Lier 认为,学习者的自我修正比教师纠正更有益于语言习得。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正。

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4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数学教学应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数学文化内涵的渗透,更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数学来教,以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可以在课堂中被消解,同样可以在课堂被重拾。在数学课堂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师要树立“让数学史体现它的教育价值”的理念

小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传承数学文化对学生的作用极大,数学教学的文化眼界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数学文化的内涵既表现在知识与方法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也是传播“数学文化”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文化,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品味。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数学课堂有新的理解,要调适好自己的数学观、数学文化观、数学价值观,要明晰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历史上,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有《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学中,我们要将数学教学放在“数学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中进行,让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可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此外,业余时间阅读一些关于数学文化领域的书籍、资料,涉猎一些关于数学的历史典故、趣闻轶事等,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

二、数学课堂引进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

在大部分学生眼里,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这一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古今中外有着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大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使数学课堂成为一个审美的、情趣的、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课堂中逐渐爱上数学。例如,学到圆周率时,如果只是考虑到教给学生计算的本领,那么告诉他们圆周率是3.14便行。然而那样的数学课堂失去了童真和趣味,失去了数学文化的韵意。因此我们向学生展现圆周率在数学史上走过的艰辛历程,显示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为学生对未来圆周率的发展留下畅想的空间。

三、数学课堂注重文化创造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与发现,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知道数学并不是一些结论的简单组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这其实是一种创造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进行创造性地教,重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让学生充分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让数学课堂成为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成为学生进行文化创造的自由天空。如教学“数对”时,我直接告诉学生用数对(3,4)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种新的方式来确定位置。学生思维驰骋,创造出了:3?4,3?,29,3@4等,数学课堂此刻绽放了绚丽的创造之美,这些看似稚嫩的形式背后,折射出了学生生动、灵活的数学思维,比如观察、推理、优化、调整、创造,而这恰恰正是数学的“文化力量”。

四、数学课堂挖掘数学蕴涵的文化之美

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5

【关键词】开好选修课关键做好“选”“变”“评”三个字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28-02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数学家克莱茵提出数学文化原理:“知识是一个整体,数学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每一个时代的数学都是这个时代更广阔的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我们将数学与历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音乐、文学、逻辑学以及与所讲主题的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使数学的发展与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著名数学教育家华师大教授张奠宙先生在《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中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味和世俗的人情味。提出将数学文化渗入到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数学文化在今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中的数学校本选修课悄然兴起。

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谈谈自己在校本选修课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校本选修课程在我校是一个从无到有,直到现在,已经成为我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开好选修课关键做好“选”“变”“评”三个字。

1.教师眼中的数学文化的价值

部分老师认为,数学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数学文化很少能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建立联系,相当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普通高中的情况更不容乐观,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丝毫没有学习兴趣,还谈什么情感,态度和价值呢?但也有老师认为数学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学习,还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2.渗透数学文化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张奠宙教授曾经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通过数学知识的教育形式散发出数学的巨大魅力,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数学“冰冷的美丽”唤发学生“火热的思考”。曾经在班级做过一个调查:除了数学课本、教辅材料以外,你还看过哪些有关数学的读物?答案是除了部分学生看过数学报外,其他几乎没有。对部分学生而言,数学是冰冷的、枯燥的,如何让这美丽的数学不再冰冷?加强数学的课外学习,让数学还原本来面目,让学生更广泛地走进数学世界。通过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数学文化的素材通过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的人格品性得到教育,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3.选修课的实施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一般过程有:收集文化素材――选择合适的话题――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活动。

(1)选:收集文化素材,做好选题工作是开好选修课的前提

数学文化素材的搜集是数学文化传播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素材,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从数学的发展历史到当今在各个领域中的渗透,数学文化所蕴含的课程资源是无比丰富的,但这些内容又是繁杂无序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资源,我们必须经过适当的筛选和一定的教学加工。提高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选修课可以选择一些与大自然、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趣味性较强的,以拓展学生数学知识为主的内容。数学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缩影,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创造过程,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成果,这也为开发选修课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总之,数学文化教育应当使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这是教育作用所在,也是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在选题时要关注数学本质,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化”,把数学和生活习惯相结合。在校的数学老师经过选题开设了有《易经与数学》,《桥牌与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祖冲之与圆周率》,《数学发展史》,《数学与文学》等等。这样通过讲数学的背景,应用,思想,文化等使学生明白数学绝不是一种符号、一种图形,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即使是从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都能够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到一切科学都是在成功与失败、认识与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发展起来的,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学人具有的数学精神。

案例:讲文学中的数学时,我让学生收集诗歌含有数字的诗句,不少的学生用了几天时间,收集大家所熟悉的名句,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同样脍炙人口,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他还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等,表现出强烈的夸张和爱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数字具有尖锐的对比和衬托作用。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初岳上摩天”,何等壮怀激烈! 运用诗歌不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的毅力。再如,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署名为曹雪芹,但红学家对此提出质疑,他们以书中47个虚字出现的频率作为标志,应用数学统计学原理,得出前80回和后40回有较大差异。还运用47个虚字构建一个47维向量,计算向量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越接近同一人所著。通过数学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对有关内容做形象化处理,让学生易于去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也是数学文化课程的其中的一个目的。

(2)变: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开好选修课的关键

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搞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才能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自己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学发掘数学中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后我们还可以以多种模式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进行培养,如:

撰写数学日记、自办数学小报

学生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这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还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督促学生在课余撰写数学小日记,出版数学报等,这是渗透数学文化,拓宽数学视野,营造数学氛围的好方法。

制作手工模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结合教材进度,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类的作业,如制作钟面学具、设计建筑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等。这些作业,需要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加以完成。而这些课外作业,可以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课题研究

利用多项式的知识研究家庭每个月的各项费用支出、探究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时间差设计是否合理等写出课题报告,并专门组织一堂课交流各小组的课题报告等等。

实践证明,这些课外作业,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中,在感受学习有趣性、实践性的同时,也留给了学生更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去感受数学,数学文化的多样性的变现途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评:.建立良好、合理的评价体制是开好选修课的保障

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等许多功能。目前,高中学习的评价主要是与考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高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很好地发挥选修课的评价功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并很好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性成绩与学业性成绩相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评价方式“更多地着眼于多样性”。所以,许多教师都将选修课的考查简单地等同于必修课的考查,仅考试方式来当作选修课考查的方式,而忽略了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查。实际上,高中数学选修课教学与大学的选修课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对选修课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学生学业性成绩与过程性成绩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又避免了一考定结果的偶然性。如何根据这样的原则制定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的方案呢?

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学生。如,作业完成过程的评价,课堂上与同学的合作探究过程的评价,独立学习的思维展现评价,课题学习及写作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数学日记表现性评价,数学小报制作展示性评价,走近数学名人演讲活动,数字化学生数学成长档案袋的多样性动态化评价体系的组建等等,因此,评价活动不只局限于单一的考试分数,而是渗透多元的数学文化特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数学能力探究还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4.阶段反思与构想

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它还包括用数学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文化将会创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渗透到教材、进入课堂、溶入教学之中,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乐趣,尤其是一些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找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了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受益最大的群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知道自己会什么,变为知道自己还不会什么;由知道很多课改名词,变成了解很多课改实践;由被动接受课改路径变为主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因为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而且受到了一些家长的好评,家长庆幸孩子所在的学校不是一个只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孩子在这里学得很快乐,心态很健康,人格很健全,发展很全面。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提高他们的成绩,大量案例说明,基于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这也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刘乾善.学校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4期

[2]谢尚志.数学文化视角下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开发的四个维度.《中学数学教学》 2013年第1期

[3]朱卫平,汪小勤.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若干案例.《中学数学月刊》2013年第1期

[4]李锋.有机融入数学文化 大力倡导数学精神.《中学数学》2013年2月

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6

上海交通大学于2(X)8年开设了《数学与文化》课程,内容包括15个左右的“数学主题”,对每个主题或突出其在数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或突出其在思想方法或创新思维的启发示例,每个主题的“文化切人点”则注重揭示其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展示数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z]。深圳大学开设了《数学欣赏》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对象、内容、特点、价值、思想方法,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妙、数学之奇,使学生准确、完整、科学地认识数学的实质,剖析数学的魅力,弄清数学的脉络与层次,体味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性与普适性[3]。除上述几所大学外,浙江理工大学于20(科年起多次开设了《数学与科学进步》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数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外数学史,数学趣题等。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国数学与文明》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数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其与中国文化及社会变迁的关系[5]。中央财经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数学文化》课程,内容包括数学与经济,数学与战争,古诗词中的数学文化,数学名题欣赏等。天津商业大学2(X)9年起开设了8门数学文化系列选修课“走进数学”,包括:“选择与优化中的数学”、“市场中的数学”、“理财中的数学”、“数据处理中的数学”、“模糊现象中的数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简介”、“数学之美”等。中国石油大学在数学专业开设了《数学学科概论》选修课,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在考察国内数学文化课程开设情况的同时,我们还通过互联网调查了台湾和国外几所著名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近年来,台湾高校开设一些关于数学与文化的通识课程。据不完全统计,2010学年台湾一百六十多所高校有60所共开设相关通识课程一百二十门左右。这说明数学与文化通识课程,已经成了台湾高校通识课程的重要成分。台湾的数学与文化相关通识课程都是属于选修课,课程的名称五花八门,至少包括下列几类:数学概论类;数学思维类;数学与文明;统计类;数学与逻辑;数学与生活。综上可见,数学文化类课程在国内外已积累大量经验,并取得丰硕成果,可以为各大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以上国内外大学数学文化课的设置可以发现,数学文化类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史类、数学与文明、数学思维类、数学哲学类、数学欣赏类、数学应用类等涉及数学文化方方面面的课程。国内大学的数学文化类课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数学美,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与人文的交汇,而国外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更重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应用中体会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然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设数学文化课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开展数学文化系列活动

国内很多高校,如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都为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设立了数学文化节,并配合数学文化节和数学文化课程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文化相关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各大学的数学文化节策划书中可知,数学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左右,所涉及的活动包括数学文化宣传、展出与表演、“数学之美”论坛、数学游艺活动、数学电影欣赏、数学史知识竞答、数学文化佳作阅读报告、数学文化系列讲座等。以数学电影欣赏活动为例,上海交通大学放映的电影包括《美丽心灵》、《费马的房间》、《费马最后的探戈》,河南科技学院放映的电影包括《超立方体》、《极限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放映的电影包括《博士的爱情方程式》、(达芬奇密码》、《玩转21点》等。通过数学文化节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内外教师和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文化,进而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数学文化节是一项提高大学生数学兴趣的活动,更是提高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

国内很多大学不仅单独开设数学文化通识课程,还将数学文化内容全面融人到主干数学课程之中。这一举措得到学生的好评。如北京邮电大学将数学文化融人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历史及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人数学文化的内容,包括数学概念从何而来,定理为何可靠,有用,数学公式何其美,数学家的人格魅力等。并认为作为工科院校有多门数学基础课,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应该是工科院校数学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上述大学的实践也说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人数学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而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