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流失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流失论文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芬.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5).

[2]张彦鹏.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暨对策研究.中国商界,2008,(7).

[3]王正正.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探析.中国经贸导刊,2002,(4).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2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泉州市工业企业的人才密度偏低,从业人才的分布也呈现出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特征,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急需补充。由于地理、自然资源、历史以及行业的外部效益等因素,泉州市各个地区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各个产业的资本性质也有很大差别。对于人才的密度低、职业技能不够的问题,可以从根据需求培养人才;重视在职培训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经济发展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投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看法已经不够全面。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就日益引起了人们多方面的关注。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和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以及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出现、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学说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传入我国后,有关它的研究活动迅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较快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教授认为政府在创造人力资源成功发展的环境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北京大学的萧鸣政、饶伟国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本理论在现实管理过程中的运用[2]。泉州经济始终以较高速度发展,其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些增长的数据虽然是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有利证据,然而我们更关心的是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动力因素。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其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生产力更多地体现出属人的特性。是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事关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及经济现状

(一)人才现状

现在,整个泉州市工业行业中从业人数有1480769人,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而且高学历和高级技术人员也大都集中在这些行业。整个工业企业人才匮乏。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整个工业行业从业人员的1.4%,高级技术人员急需补充。同时从业人员的分布也呈现地区性特征:石狮和晋江共容纳了泉州工业行业60.54%的从业人员。

资料来源:由泉州市经济普查年鉴(2004)的数据整理得到

(二)经济现状

泉州市工业总产值近五年来以15.54%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着增长,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889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6416468万元(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25.78%)、5880780万元(23.6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比重分别为14.82%、13.87%、13.76%。从县(市、区)来看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86%、13.90%、11.05%。

三、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分析

为了研究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结合可得的统计资料,选择解释变量如下:按学历分的研究生及以上的数量X1,大学本科生的数量X2,大学专科生的数量X3,高中生的数量X4,按技术职称分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5,中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6,初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7;按技术等级分的高级技师的数量X8,技师的数量X9,高级工的数量X10,中级工的数量X11,并取工业各行业2004年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见表2)

备注:以上数据均由作者依据泉州经济普查年鉴(2004年)整理并运用软件分析得出。

结果表明,数量与工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排名依次是:中级工(X11),高中生(X4),大学专科生(X3),初级技术人员(X7),本科生(X2),高级工(X10),中级技术人员(X6),高级技术人员(X5),技师(X9),研究生(X1),高级技师(X8)。从这个结果可以大致看出,目前泉州市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托量的投入的粗放型经济,人才对于的经济贡献还比较低。因此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四、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与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工业企业拥有的人才的密度偏低,尤其是对技工的需求最为紧迫。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虽然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该行业研究生人数/整个工业行业研究生人数)高达19.28%,但该行业的研究生的密度只有0.079%,与研究生的密度为0.88%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研究生的密度为0.6678%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相比,就显得较低。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是18.12%,密度只有0.19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为11.18%,密度是0.0542%。第二,三大支柱产业拥有本科生的绝对比例分别为14.92%、11.53%、15.04%,但密度为0.87%、1.75%、1.03%。而该比例排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12.15%和7.59%。第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3.9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6.33%。这种人才结构的现状主要是由行业的性质决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纺织业对技术及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集中了大量的低学历和低技术的工人。

(二)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分析

泉州是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唯一有煤炭资源的地区,84.2%集中在永春的天湖山矿区,68.42%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集中在永春县,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为内资企业,整个行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79.61%来自国有性质的企业。安溪有着悠久的冶金历史。早在五代时,安溪就是铁银的主产地,所以71.79%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集中在安溪,铁矿和锰矿是安溪主要的黑色金属矿资源。民国时期,泉州地区皮革行业即有一定基础,因此60.45%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集中在晋江,主要产品是皮革、皮箱、包袋、手套[3]。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直接还原铁和熔融还原铁生产归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因此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全年营业收入中93.01%来自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年营业收入中85.3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泉州市各个地区之所以呈现一定的产业特色,还与行业的外部效益有关。长期的发展使每个地区形成了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从总体来看,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行业大类来看)、晋江市(从县(市、区)来看)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

五、对策分析

资本,人力,技术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针对人才的密度低、职业技能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社会出现了本科生同时“过剩”与稀缺的现象。其中有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也有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对此,第一,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根据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状况和未来需求拟定培养计划[4],作为高校未来在招生的数量、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参考。第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根据目前泉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增加教育投入,争取实施12-15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等、高等职业、大学教育。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办学。第三,职工培训经费可由政府、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承担。“知本”一旦转化为生产力,自然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此外泉州可凭借与港澳台深刻的地理、人文联系,引进三地相对富有的企业管理及科技人才。福建省已启动为期5年的“闽台、闽港澳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5]。

(二)多渠道引进和留住人才

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采取高薪、重奖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优秀人才流入。此外泉州市还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投资环境,使行政审批流程化,缩短审批时间,同时也可杜绝行贿受贿的发生。

(三)转变思维,把握行业本质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认为行业的本质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6]。例如服装行业的本质是缩短服装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之间的这一前导时间。一些成功的服装品牌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主要是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的生产环节中,企业的利润低,环境成本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汇率走低趋势,耐以生存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渐被压缩,因此亟待寻找新的出路。产业整合是可取之道。以晋江、石狮的纺织业为例,每家企业都是一条龙体系。与其各家小打小闹,还不如精细分工合作,各自发挥并加强比较优势,充分扩大规模效益,共同享受品牌的效益。

六、发展趋势

在目前,泉州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可得资料的限制,在这里只考虑泉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K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L及科技进步T的影响。全年工业总产值Y作为被解释变量(预测目标)。用EVIEWS软件来分析。对于这种典型的C-D生产函数Y=ALαK?我选择将其转化成线性模型:

GENRY1=LOG(Y)

GENRX1=LOG(L)

GENRX2=LOG(K)

DependentVariable:Y1

Method:LeastSquares

Date:11/01/05Time:10:55

Sample:19852006

Includedobservations:22

模型的各项检验都通过,估计结果如下:

GENRY1=LOG(Y),GENRX1=LOG(L),GENRX2=LOG(K)

Y1=3.6050+0.0968T-0.9562X1+0.5425X2

T=(2.66)(-7.21)(4.82)

R2=0.9852,F=399.0587

即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

由模型可知Y关于L和K的弹性分别是-0.9562和0.5425。由于2007和2008年的数据尚未统计出,由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得出2007和2008年泉州市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如表4。

将T=24,K=799.7,L=1399739带入回归方程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算得Y=41773416万元,即由此回归模型预测的2008年泉州市的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将达到41773416万元。

七、小结

综上,当前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资源的思想。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完善的制度来吸引人才,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实现泉州市工业经济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董克用.试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4-6.

[2]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8):10-14.

[3]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第一册,卷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张向前.人才战略与中华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来建强.福建启动与港澳台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EB].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人才流失 博弈 对策

一、信息时代人才流失的特点对传统人才流失理论发起挑战

关于人才流失的理论研究起源于20 世纪初,主要研究思路有两条:一是分析人才流失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组织因素、工作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人特征变量。其中对员工心理的研究占据了人才流失理论的主导地位。另一条思路是构建人才流失的理论模型,进行过程分析。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模型有March 和 Sinmon、Price、Mobley、Sheridan 和 Abelson等人建立的模型,虽然这些理论模型形态各异,但其研究路径又是殊途同归,都围绕着“工作不满意寻找替代工作流失”这条主线,只是在构念与采取的变量上不尽相同。这些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揭示了人才流失的一般心理过程,提供了分析这种现象的基本范式,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流动表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和趋势,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1.互联网的普及为人才流失提供了空前的信息便利

在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中,个人能够获得的用人信息十分有限,信息构成人才流失的一个限制条件。这一点在March 和 Sinmon的“参与者决定”模型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该模型认为,员工可以看到的企业数目是人才能否顺利流失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在信息社会中,这一约束几乎荡然无存。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员工可以随时通过网站、电子邮件、短信、QQ获取相关的用人信息,进而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活处境、工作满意度等,确定职位的选择和离职的时机。

2.猎头等中介机构的兴起为人才流失提供了服务便利

以猎头公司为首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不仅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且在辅导应聘、辅助职业规划、代办各类手续、保管人事档案等方面提供日臻完善的服务,从而极大降低了流失者的离职成本和机会损失。中介机构的兴起,在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人才流失的威胁。

3.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流失加剧

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一般是企业的核心人才,往往也是人才流失的主导力量。据统计,美国“硅谷”每年的高科技人才工作变动率高达50%;上海劳动保障部的“职业流动周期分析报告”显示,本科学历跳槽的周期为21.1个月,研究生为22.8个月,明显短于专科生30.5个月和初高中学历者53.1个月的职业流动周期。“三高”人才通常就业能力强,成就需要高,富有冒险性,更希望通过流动找寻自身的价值。显然,他们流失的动因与传统理论中的“工作不满意”不完全吻合。站在企业角度,这部分人才的流失往往伴随着企业的核心技术、重要客户的流失,损失最为惨重,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4.人才流失的年龄特征显著

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的年龄特征越来越显著,35岁以下成为人才流失的高发年龄段。据上海劳动保障部的报告,30岁以下青年的职业流动周期为17.5个月,远低于40岁以上的81~120个月的流动周期。这些35岁以下的工作族多出生在20世纪70 年代以后,具有多元的价值观,表现出强烈的实现潜能、彰显个性的需要,同时也体验着更多的成就压力和浮躁情绪,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或发展期,流失的倾向比较明显。这些人的流失,部分可以用传统的人才流失理论加以解释,但随着他们日益个性化的职业选择,难以诠释的流失现象逐渐增多。这些也亟待着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管控。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博弈分析

要对企业人才流失做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先对有流失倾向的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作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员工的流失行为是否发生,实际上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博弈的结果。

1.理论假设

(1)假设博弈双方企业和员工都是“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员工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2)员工的策略是“离职”或“留任”;企业的策略是对人才流失进行“管控”或“放任”。管控是组织约束的统称,指企业为挽留人才而采取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如薪酬、培训)或约束措施(如日常监管、违约处罚等);而放任则是企业坐观员工流失,不采取任何措施,也不对离职员工进行违约处罚。

(3)在不对员工流动管控的情况下,若员工不流失,则员工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为R的贡献;企业相应给员工支付价值为r的回报。

(4)企业管控,付出的日常监管成本为C1,如果此时员工离职,企业的收益损失了R1, 但可以从对流失员工的违约处罚中得到w;员工因为离职增加的收益假定为r1。

(5)若企业通过各种激励性管控措施(花费C2的成本)留住了员工,员工不离职,员工则可以获得r2的额外收益。

2.模型构建及分析

按照上述假设,企业与员工之间博弈的收益矩阵如下:

图1 企业人才流失的博弈分析

先分析企业行为,设员工流失的概率为a(0≤a≤1),若企业对员工流失管控, 则可能获得的收益为U1=(R-R1-C1+w)×a+(R-C1-C2)×(1-a);若企业放任员工流失,可能获得的收益为U1’=(R-R1)×a+R×(1-a)。

令U1=U1’,可得: a* =(C1+C2)/(C2+w)(1)

当a<a* 时,U1<U1’,企业选择放任策略;当a>a*时,U1>U1’,企业选择管控策略;当a=a*时,相机抉择。在式(1)中,a*的大小与C1和w直接相关,表明企业选择管控的临界概率与企业日常监管成本C1成正向变动,与违约金w成反向变动。即日常监管成本高时, 需要特别管控的临界概率可以达到很大,企业不必为员工的一点流失倾向大费周章, 管控工作主要靠日常监管完成;当违约金比较高时, 需要管控的临界概率就比较小,即在此情形下,虽然员工不会轻易暴露离职意向,但一旦有流失倾向,企业就得立即管控,否则,利益就会受损。

再分析员工的决策行为,设企业对人才流失管控的概率为b (0≤b≤1),若员工选择离职,可能获得的收益U2=(r-w+r1)×b+(r+r1)×(1-b);若员工选择留任,则可能获得的收益为U2’=(r+r2)×b+r×(1- b)。

令U2=U2’,可得: b* = r1/(r2+ w)(2)

当b<b*时,U2>U2’,员工选择离职;当b>b*时,U2<U2’,员工选择留任;当b=b*时,相机抉择。式(2)表明,员工选择流失的临界概率b*受r1、r2和w的影响,其中,r1实质上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也是市场上获得工作容易程度的风向标,r2和w代表了组织对人才流失的约束。当分母不变时,市场上获得工作越容易,员工选择离职的可能性越大;当分子不变时,组织约束越大,员工流失的可能性越小。当分子、分母同时变动时,员工的选择就取决于市场与企业两种力量的较量。

归纳起来,企业与员工博弈的混和均衡策略为(a*,b*),即员工以(C1+C2)/(C2+w)的概率选择流失,企业以r1/(r2+w)的概率选择管控。同时得出如下结论:

(1)企业对人才流失的日常监管成本C1越大,在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 就可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2)人才流失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r1)与组织约束(r2和w)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约束的加强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人才流失。

(3)在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员工在本企业的收益(r2)或加大其流失成本(w)都可以起到减少人才流失的作用。

三、信息时代企业保留人才的对策

1.建立人才流失预警机制

从心理角度看,员工选择“跳槽”是一个反复感知、评价、抉择的复杂过程,一般会有一些前兆信号,比如士气低落、缺勤频繁、绩效下降等。如果企业能够建立一种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就能赢得时间采取措施。从上述博弈分析也可知,加大对人才流失的日常监控,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就意味着增强了企业抵御人才流失风险的能力。所以,应该将构建人才流失预警机制作为日常监控的主要措施。这种人才流失预警机制要基于系统的眼光来构建,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形成一整套对员工流失早期征兆进行监控、提供预控对策以及进行危机管理的程序和方案。人才流失预警管理超越了“就事论事”的狭隘思路,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应对来势汹涌的人才流失,尤其是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核心人才的流失。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工作设计、招聘、人岗匹配,到企业文化的契合、员工职业的发展、激励、离职管理等,以警报为导向,以矫正为手段,以免疫为目的,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确定企业人才流失预警管理的重点

员工流失的机理非常复杂,影响因素既有个人的内因, 也有市场和组织约束等外因。作为企业,出于成本和操作可行性的考虑,不可能对所有的人才流失进行管控。正如博弈分析的结论,由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作用而引发、为企业可控或可预期的流失,才是企业人才流失预警管理的重点。所谓企业可控的流失是指流失的原因主要由组织引起、通过组织措施可以避免的流失,比如,组织薪酬分配不公导致员工离职、员工在企业中遭遇职业瓶颈而流失等。企业可预期的流失则是指流失因组织不可控的因素引起,但根据员工的背景信息和一般规律可以提前预期,并可采取措施减小负面影响。处于职业探索期的员工的频繁跳槽就属于这一类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的流失是可控可预期的流失,因此企业只要能够减少或避免了这部分人才流失,就控制了人才流失的关键。为此,需要分别针对可控流失和可预期流失采取不同的识别措施。可控流失实际上是组织管理不到位所致,可以通过预警机制中的监测和识别功能来辨别;可预期流失则可以借助员工的档案资料,研究其在年龄、家庭情况、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共性规律,预测员工的流失概率和离职路径,及早做好人员接替计划。

3.强化信息沟通

在信息时代,信息沟通的作用无处不在,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管理也不例外。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信息沟通指贯穿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的信息沟通,而不仅仅局限在人才流失的某个环节。事实上,从员工进入企业开始,围绕着防范人才流失的信息沟通工作就启动了。根据员工流失前后表现出的特点,可以将人才流失管理的全过程分为招聘期、任职期、潜伏期、流失期、流失后5个阶段。每一阶段沟通的主要内容、要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如图2所示。企业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手段,准确把握员工的心态,及时发现其流失意向,把信息时代给人才流动带来的便捷转化为企业管理人才的优势。

4.加大留任者的收益

从博弈分析可知,加大留任者的收益是挽留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工作的目标和期望偏好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企业所给予员工的工作回报也应该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多角度地化解人才流失的动因。因此,“收益”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收入、福利、地位、培训”等含义,拓广到职业保障、职业发展、预期权力、创业尝试、参与机会、知识、自由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比较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体系,因为员工在流失前会综合考虑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的制度和措施比较完善,即使有个别瑕疵,员工往往也不愿割舍满意度较高的现有工作;其次,在激励制度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允许员工参与激励制度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其选择的自由,这样不仅实现了制度的共性与激励的个性相结合,而且由于深度参与,员工的心理收益趋向最大化。

5.提高流失者的离职成本

博弈分析还提示我们,提高流失者的离职成本也是规避人才流失的必要手段。除了高额的离职违约金以外,还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年薪沉淀:针对企业的核心人才,实行年薪制,将年薪分为基本年薪和效益年薪两部分。基本年薪保障基本生活所需,效益年薪与员工的绩效挂钩,所占比重较大。每一年的效益年薪当年不全额发放,留存一定比例下一年度给付或换算成企业的股权。这样既能增强核心员工的风险意识,又能加大其离职成本。

(2)竞业禁止:在聘任合同中约定,员工必须保守企业的商业机密,即使离职,在一定时间期限内,也不能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3)终身雇佣:与一些关键性人才签订终身雇佣的合同,并保障合同期内给予员工较为丰厚的回报。

(4)培训费用分摊:在对员工进行重要的专业培训前,双方拟定培训费用分摊的方案,若员工培训后离职不仅要支付培训费用,还要承担违约赔偿。

参考文献:

[1]叶仁荪郭耀煌:企业员工离职的博弈分析模型[J].系统工程,2003(3):87-90

[2]张玉静:中国员工多路径离职模型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硕士论文],2004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本文就人才流失的原因对国企造成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做出分析。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1.追求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国企薪酬低、待遇差。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社会化,国企在福利保障方面已经没有优势。相反一些非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福利待遇高于国有企业,外界优越的工资福利条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大部分国企职工“跳槽”的主要原因。

2.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力发挥。目前,大多数国企用人机制僵化,一些国企人事管理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任用干部还存在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的现象,一些人才没有发挥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另外部分国企机构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人学非所用。相反,非国企用人机制灵活,任人唯贤,用其所长,给人发展的空间。

3.谋求拓展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许多优秀人才苦于国企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环境差,在国企工作数十年,难以做出成果。再加上“出国热”“特区热”的冲击,于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骨干”纷纷出国或到发达地区,去寻找可以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天空和舞台,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抱负。

4.人才市场的建立加剧了人才的流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是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人才短缺现象,人才短缺加剧了人才的竞争。有关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的变化,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国企、三资企业、私企和乡镇企业都可以参加到人才竞争行业中来,这就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

二、人才流失对国企造成的影响

1.无形资产严重流失。关键人才的流失势必造成许多方面的损失。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脊梁,他们的离去削弱了企业的管理能力;优秀的技术人才能使企业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其流失不仅使产品开发工作停滞,而且使关键技术流失;精通市场的销售人员能确保企业市场优势,其流失会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利润锐减。

2.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成本。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少则3-5年,多则时间更长。培养人才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国企花费一定时间和金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旦流失,培养新人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此期间如果遇到企业发展的契机,因没有人才而在同行竞争中受到更大的压力,丧失机会其造成的损失恐怕不是一个小数字。

3.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威胁。流失后的人才大部分成为国企的竞争对手,有一部分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还有一部分人加盟到相同或相近企业任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无疑使原国企雪上加霜。

4.给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所谓人才,大都是指那些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他们是企业的骨干或精神支柱。他们的离去无疑给其他员工心里蒙上阴影,导致人心不稳、精神不振、凝聚力涣散。人才的流失还会产生“磁石效应”,往往引起相关人员的连续“跳槽”,这无疑会对原企业产生致命打击。

三、针对企业人才流失应采取的对策

1.企业领导要不断更新人才观念。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失现状,很多国企使出软硬兼施的招数阻碍人才外流,最后不仅是人才留不住,还导致与员工关系紧张。与其殚精竭虑地捆住人才,不如大大方方的给那些想离开的人才以方便,把他们视为单位的朋友、资源,与其保持终生交往,使其流而不失,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给单位带来新的资源。

2.找出问题,加以改进。一般企业人员离职时,将关注点放在财务审计、工作交接及实物资产交接等问题上。事实上建立离职面谈制度或许效果更好。由于离职人员准备离职,他们对单位的忌讳很少,往往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文化、公司理念、公司发展战略及其他问题能做出客观、公正、大胆的评价。可以说离职人员的抱怨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了解离职人员具体的离职原因,有助于发现企业管理的“症结”,企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国企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切实改进目前国企的工资分配政策。工资收入是职工生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待遇的高低也是自身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国企应改变目前分配政策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亏干盈差不多”的分配现状,要让贡献大的职工获得高报酬,收入分配要向经营人员、技术人员倾斜,打破不合理的平均主义,切实拉开分配差距。

4.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奖励机制。首先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选人、用人制度,把有能力、有魄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对于工作出色、业绩优异的职工,要在职工住房上、奖金分配上给予体现。再次是要重视对职工的精神激励。如鼓励职工为单位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评选合理化建议奖,对有贡献的员工实行记功、嘉奖、职称晋级、评选先进代表等精神激励方法,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上进心。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人才流失暴露出发电企业用人机制、制度及工作环境上的缺失。文章分析了发电企业员工流失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提出了预防人才流失的对策。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市场呈现出全方位的竞争态势,各路发电诸侯“跑马圈地”使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人才的流失已成为发电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优秀人才流失,不仅使发电企业出现人员严重短缺现象,机组安全生产面临极大危险,而且在经济效益上蒙受着巨大损失,影响了企业社会信誉度,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下降。员工频繁流失暴露出发电企业用人机制、制度及工作环境上的缺失。警惕员工流失现象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预防人才流失的对策,是摆在众多发电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人才流失对发电企业的影响

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的第一资源,无序流失造成的损失不是能以数量来计算的。人才流失对发电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造成了人才断层,加大发电企业重置人力成本。重置人才需要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招聘、培训、管理等费用;机会成本是由于人才流失而造成机组运行不稳定或安全及可靠性下降。当前发电企业流失的人才以年轻、高学历者居多,岗位主要集中在集控、热工、脱硫等生产专业。集控运行岗位一个机长,发电企业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把一个电力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成为合格机长。发电企业任何一个岗位人员的非正常流出,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虽然目前尚无科学定量的计算标准,但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必然会削弱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给员工心理带来的冲击。对流失人才周围人员会造成影响和刺激,如果跳槽流动成功获得高收益,周围的人就可能因此人心浮动,不安心工作,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和企业管理,间接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进而也会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员工的忠诚度,人气必然会受到损伤。发电企业流失的大都是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和骨干。他们的离去无疑给企业其他员工心理蒙上阴影,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现象现阶段在机组小、人员多、能耗高的发电企业经常出现。

二、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发电企业人才流失主观上是因“人往高处走”,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客观存在着掌握新机组技术人员少、内部人员结构与需求人才不匹配的矛盾。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

1.追求高工资和高福利待遇。以前多数发电企业基本建在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生活环境和福利设施差,而新建的发电企业多为大机组,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好,生活居住条件距离大中城市近。这就使不少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迅速向新建发电企业流动。

设计的薪酬激励制度不合理,没有遵循市场规则实行市场化的分配机制,使发电企业员工感到所得报酬与自己付出的劳动、责任和风险不相称。另一方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仍相当严重,不论岗位、责任、风险、贡献的差异或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执行单一薪酬激励制度,挫伤了工作绩效突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发电企业的工资福利水平差距在逐步增大,一些新建电厂以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甚至帮助解决配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等来吸引一些老发电企业的员工。

2.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力的发挥。由于这个原因而流失的人才以中级、高级人员居多。他们的优势长期得不到发挥,人未尽其用,好钢没能用到刀刃上,这些有专长,技术好的人士纷纷跳槽,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技术专长和工作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发电企业没有大胆启用,或未用到关键的位置,使其产生无法实现自己人生理想抱负的念头,工作热情下降,长此以往有了跳槽想法,人才流失在所难免。外界各种待遇、环境条件的诱惑加大,企业无法给员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层管理岗位有限,中层岗位职数减少,降低了部分骨干员工职务升迁的预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甚至跳槽到别的企业,导致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企业寿命的缩短,使员工对职业的忠诚度开始超过对企业的忠诚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发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空间狭小,面临关停或者上大压小等原因也成为加剧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

3.教育培训机制欠缺,难以吸引人才。对员工的教育培养缺乏长远谋划,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训,忽视观念、心理、道德、企业精神的培训,缺乏对员工企业责任感和忠诚度培养。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所知,只有工作上的成就才能最终创造员工的满意。因此,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不仅是开发员工潜能、帮助员工取得工作成就,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

三、解决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近几年发电企业染上了“人才流失”综合症,倘若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更多的人才流失,无法吸引优秀人才,使企业的发展受阻。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发电企业应有一种人才忧患意识,彻底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大人才观,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做为一项紧迫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做好以下留人对策:

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并善于发现人才。每个人都具有一定才能,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问题在于能否发现。而发现和储备人才,需要不断拓宽视野,慧眼识才。人才的发现要克服平常重才而轻德的习惯,认为人才能干能出成绩就行,而忽略了其道德修养。要知道这样发现、使用、培养的人才在关键的时刻往往不以企业的大局为重,会弃企业于用人之际。当然重德而轻才也是不可取的,毕竟,人才是需要有才干而出成绩的。用人之所长,分清用与不用、重用与一般使用。发现人才需要转变观念,变公开选拔为公开竞选,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已成为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级优秀人才的关键。发电企业应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尊重人的思想,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塑造的是凝聚力,对内员工能有家一样温馨和睦的感觉,能留住人才;对外能形成一种魄力,让人们一接触到企业,就想到了企业是怎么样的形象,能吸引人才。

第二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用人要用人之所长,要打破常规给位子,避免求全责备。坚持在实践中锻炼。早压担子早成才是人才成长的有效规律。要有计划地给人才压担子。让其在实际工作中成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工作能力,以便在关键的时刻放到重要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价值,激发人才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作为发电企业要搭建好一个舞台,让各类人才通过合理、公平的竞争获得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同时也对人才竞争产生了一种无形压力,使其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和个人抱负。

注重内部选才留人。应该首先搞好人员的内部挖潜和调配,实现人员在本系统内部的合理流动,尽量使现有人员学有所用,提高其利用率。立足于从企业内部选拔培养企业骨干能够稳住优秀的年轻人才。内部选才能够认同年轻人所取得的成绩,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用人的准确性、可靠性,成为绝大多数最受推崇的企业留住人才的法宝。

第三要长远规划,积极地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电企业需要意识到企业内部人才资源必须不断开发。信息时代,人才的保质、保鲜期越来越短,如不培养提高,其作用和贡献将越来越小。美国一家杂志的调查结果表明:人才希望企业提供高薪的同时,更渴望提供一个供其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所以企业应建立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制订明确的教育培训目标,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采用先进的培训模式,运用科学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力求为各类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其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依存感,重现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人才感到不经过培训不可能升迁。企业也明白不加大培训投入不可能提高员工素质。只有留得住员工,培训对企业才有意义,也只有重视培训投入,才能留得住核心员工。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砝码。根据人员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意向等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每一个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依据发电企业经营发展、职位种类与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设置(管理、技术等),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客观分析和评估员工实际情况及工作能力,引导、帮助员工拟订发展方向和计划。美国微软公司是全球最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的企业。该企业人力资源部制定有“职业阶梯”文件,其中详细列出了员工从进入企业开始,一级级向上发展的所有可选择职务以及不同职务需具备的能力和经验,使员工在来到企业之初便对日后职业发展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第四要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最终还是要留住人才,为企业储备人才。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要筑渠蓄水,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及成长环境,需要感情聚才,关心人才疾苦,倾听呼声,包括有上下级关系的融洽和同事间的友善等,建立健全一个吸引吸纳人才、适应人才生长的机制,让良好的内部环境留住人才。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建立起与员工绩效紧密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达到或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让其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外部竞争性。发电企业必须了解同行业的薪酬水平,根据获得的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本企业的薪资水平,使其等于或者略高于其他企业同岗位的薪资水平。企业内部的薪资水平具有竞争力。企业内部的薪酬可以依据职位级别的不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或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影响;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53-02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远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底,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已由原来的5.4年缩短至2.9年。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根据国际人力资源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企业正常的人才流动率应该控制在15%以下。而目前我国企业人才流动率平均为28%,一些中小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动率超过了50%。当人才流动质量差,即不该流出的人才频繁流出时,人才流动就变成了人才流失。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来看,其具有以下特点。

1.1 人才流向外资企业的比率较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逐渐由地区性、国家性过渡到了激烈的国际性。目前,世界500强已有400强落户中国。由于缺乏规模经济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弱,国内中小企业很难与外资企业抗衡,其优秀人才纷纷流向了外资企业。

1.2 人才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从地域看,人才主要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具体来说: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人才吸引能力较弱,其人才流向了相对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勃海地区等。农村中小企业相对城镇企业吸引人才能力更弱,大量人才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流动,越是发达的地方企业越能吸引人才,越是不发达地区的企业越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1.3 核心人才流失比重大

一般而言,高学历人才往往具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也更容易获得高职位。在大部分中小企业里,核心人才往往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管理人才。由于具有很高的职业追求,当他们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他觉得在该岗位上没有发展前途,就会重新寻找更新更高的职位。这是由高学历人才本身条件的优越性决定的。

1.4 年轻人才流失比重大

在我国中小企业流失的人才中,年轻人所占的比重较大,即人才流失与年龄呈负相关。这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自身适应性强,有较大的抱负,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当现有工作岗位不能满足其需求时,他会选择跳槽。二是年轻人家庭负担相对较小。他们大部分没有成家,家庭负担较小,跳槽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因而其跳槽频率高于年长者。

2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

对中小企业而言,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频繁的人才跳槽行为,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具体来说,人才流失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的统计表明,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企业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接手工作,其花费的替换成本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因此,对于人才频繁流失的中小企业而言,花在招聘新员工身上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益低下等问题,管理费用的增加,利润的减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员工离职后还会造成企业其他员工的工作负担过重、效率降低。企业由此遭受的隐形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2.2 企业客户流失

很多时候客户对品牌的忠诚是包含着强烈的个人因素的。客户之所以长期与该品牌合作,不仅因为其良好的口碑与质量,同时是基于长期合作所形成的良好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员工个人的素质。很多客户是认人不认货。当客户所熟知的业务员或业务经理离开公司时,这部分客户也会终止与现有企业的合作,转而与他们所熟悉的员工新任职公司合作。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员工的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2.3 企业关键技术流失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人才和技术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人才和技术的获得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失通常伴随着关键技术的流失。当一些关键人才(如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开企业时,他们把一些关键技术一起带离企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巨大影响,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企业一些关键步骤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这部分人才的流走会给中小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2.4 企业内部士气低落,容易形成连锁反应

当一个企业的人才流失比率非常高时,不仅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增加,同时企业内部员工士气会很低落。当企业员工经常看到或者听到周围的同事离职时,他们就会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怀疑,认为企业出了问题。同时看到和自己能力相当的同事跳槽后,拿到比自己多的工资,心里会产生不公平感。然后他们会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跳槽。在此种心理作用下,员工会对现时所在企业越来越不满,会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许多员工都可能会跳槽,即使不跳槽工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对企业尤其是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连锁反应的后果是无法设想的。

3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人才个人因素,而外企的进入,及国家对外企的招商引资政策等社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企业人才高比例的流失。本文主要从中小企业出发,探讨人才流失的原因。

3.1 中小企业人才观念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短视”。企业主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由于缺乏培育人才的信心,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又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于是他们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设备、厂房、原材料等硬件上,而不愿在人才上多花一分钱,造成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够。二是“忽视”。一味地迷信引进所谓的“能人”,忽视了企业的内部人才,使得内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无法提高。在这些中小企业里,人才看不到成长的空间,最终只能把企业当作跳板,或只拿薪金而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前途。

3.2 中小企业的人才管理战略不科学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多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企业,企业中的重要职位均由家族成员担任,外聘人员无用武之地。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中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比例高达40%。许多中小企业家及其家族成员荒谬地认为无论多高级的人才,企业同他们之间也只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他们的利益和人格尊严无关紧要。这使得外聘人员对企业毫无感情。

3.3 中小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能够成功吸引人才进入,却无法成功留住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激励不规范。由于中小企业的产权关系,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分配制度没有顺应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使得人才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并且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着任意克扣员工工资奖金,或者许诺的奖励不兑现等情况。这严重打击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不信任。其次,忽视精神奖励。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员工的需求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转化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每个员工都会追求工作的成就感,会考虑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中小企业多数不重视对人才的精神激励,人才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会流向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企业。

3.4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缺乏

工作环境、生活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对于中小企业留住人才固然重要,但企业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由于企业文化的缺乏,企业员工缺乏工作的社会荣誉感和内心的认同感,在情感上难以找到安全和归宿感,对企业的事业缺乏内心的热爱,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时还会导致员工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理念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治理对策

针对前文分析的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期能帮助各中小企业解决其日趋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中小企业应建立起一种“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源,并且是一种能动资源,努力同他们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应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成功的价值理念,使企业员工觉得自己有发展前途,从而乐意长久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在制订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前还应对员工的需求状况和个人价值观进行调查,尊重员工的意见,注重感情的投入,从而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意识,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4.2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首先,中小企业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保证人才任用的合理性。在人才选拔的标准上,应唯才是举,摒弃任人唯亲的陋习。其次,企业应根据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实际情况,给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并鼓励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再次,在人才的管理上,企业的所有者应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的,摒弃以权压人等陋习,杜绝“一言堂”的管理方式,以赢得员工的尊重、认同,从而留住人才。

4.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活力,更能为中小企业留住人才。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完善本企业的激励机制时必须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方而有重要的作用,但单纯的短期激励,会导致员工的短期行为而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短期激励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适当的长期激励措施,将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二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是企业整个激励系统的基础,缺少了物质激励的激励机制无异于空中楼阁。但单有物质激励还不够,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升,许多高级人才更注重良好的声誉等精神激励。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4.4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如果说激励机制是企业留住人才的硬件,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防止人才流失的软件。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一方面它能促使员工在企业中积极主动地、充满活力地为自己的前途工作,另一方面它又能使员工紧密地围绕着企业的目标任务,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努力工作。每个企业都应当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为了使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特色,并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选择经典著作,如《第五项修炼》、《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管理的实践》等,和员工一起进行学习与研讨,以形成组织共同的语言,最后凝结成企业独特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温刚.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3-15.

[2]侯艳蕾.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刍议[J].中国商贸,2010,(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