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1
关键词:高校;公司金融;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46-02
作者简介:熊晓炼,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货币银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双语教学模式的《公司金融》课程改革”[编号:gdjg(2010)034]的阶段研究成果。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更高要求,许多高校都已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使得双语教学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双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趋势将不断加强。但目前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大部分高校中,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比较陈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课程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一、公司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是微观金融范畴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全过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 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块展开,皆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金融专业的国际接轨和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环境逐步开放、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微观化特点明显增强,对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公司金融课程具有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现实意义。由于公司金融理论从国外引入,其学习和研究在国内仍然相对落后。过去的引进与传统教学是在使用中文译本或重新编著的基础进行的,很多公司金融理论的精髓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受编者水平所限导致对理论的误读。为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及方法,高校应将该门课程作为双语课程进行建设,课堂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师混合使用中英文讲授,将国外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直接传输给学生,能快速、直接地把最新的微观金融的动态传递到课堂,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公司金融问题的方法、工具,对国际稍前沿的理论形成整体效应,培养具备专业英语能力同时能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国际性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高校公司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偏离。公司金融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首先属于专业课教学。但部分高校忽略了双语教学的内涵,一味强调要用全英文授课,完全不顾公司金融学科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将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英语课,教师单纯强调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技巧,以语言教学的方式来讲授双语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组句构篇和其他专业语言知识等,虽然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成英语词汇、概念、语法,难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术思想。这与该课程关注的采用何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公司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初衷相悖,作为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语言教学只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双语教学应区别于语言学科的外语教学,也应区别于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因此,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当以传授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为重点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用英语沟通和分析企业融资、投资、上市和兼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辅助教学目标。
2.双语教学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设立的专业课程较多,但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较少,这直接影响了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既有良好外语运用能力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讲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听说方面较为欠缺,存在口语不流畅、发音不够准确等问题,难以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而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系统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少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大部分教师只为迎合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尝试开设双语课程,因而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不理想。
3.缺乏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都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而教材选择适当是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目前,各高校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普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用较多的是Stephen A.Ross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Richard A.Brealey,Stewart C.Myers与Franklin Allen著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英文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但存在教材容量多、较多的生僻专业词汇、国内外企业制度的差异及案例脱离中国实际等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让本科学生完全理解全书的内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往往让外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失去信心。同时,英文原版教材价格高,受学生和家长承受能力影响难以推广。虽然近年来国内出版社推出了一些改编后的双语教材,如王化成改编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Eugene F.Brigham 及Joel F.Houston著、沈洪涛编的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但这些教材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
4.学生外语水平个体差异,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条件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当前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主要是语法和单词,缺乏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使用全英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好、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容易与教师产生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较好;但外语基础不牢的学生由于听不懂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对课程和学科的兴趣逐渐丧失,甚至产生恐慌心理,使双语教学出现负效应。考虑到学生外语的层次差异,教学设计往往只针对大部分中等英文水平的学生,结果是课堂信息量不足,效率不高。
5.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应与金融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运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形式,注重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但现在双语课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是教师单向灌输或将双语课变成翻译课,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单调乏味,不能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积极地思考。目前公司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缺少对双语运用能力要求的设计。
三、完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策
1.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语言并非学习公司金融的最终目标,必须树立金融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目标。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将外语与金融专业密切结合起来,将目标定位于教师运用外语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既了解国际企业制度和文化,又了解我国经济金融环境,通过专业教学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利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拓展专业技能,以培养具备微观金融活动的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为最终目标。
2.提高师资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强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归留学人员、外籍教师或资深双语教师来校任教,定期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或访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双语教学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双语教学理论及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课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评体系,推动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例如,设立双语课程建设专项资助经费,计算工作量时提高双语教学课时系数,双语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评优、出国深造等方面优先。
3.以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与推荐报刊资料及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相结合。原版教材不仅语言纯正,而且内容新颖,能反映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教师事先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筛选,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公司金融的理论和方法,能反映学界已达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方式。它能为愿意进一步研究公司金融理论的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能为将来从事公司理财具体实践的学生或专业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系统的理论认识。针对原版教材内容多、价格高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学校以专项经费设立双语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对课程选用的原版教材进行分析,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同时推荐一些国内外报刊资料、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供学生课外学习,及时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以及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介绍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他们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4.有针对性地教学,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主动性。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象最好是三、四年级金融专业本科生,因为高年级的本科生有较好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并且已经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和教师选拔的方式对学生分班,使授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公司金融双语学习氛围,学院可组织金融英语口语比赛,邀请国内外专家作英文报告,设立公司金融课程相关实训,让学生将西方较为成熟的公司金融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5.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公司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精讲基础理论、原理及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重视金融职业道德熏陶,重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构建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而对实务性、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②理论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规则等,辅之以小组用英文进行公司金融案例专题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各项目的投资、融资、财务计划等计算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③交互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采取交互式学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根据给出的英文公司资料要求学生做出资本预算及项目决策,分小组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最后完成小组书面报告;④课后、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局域网,创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教师把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授课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⑤科研型教学法,以教师课题、金融教研室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及SRT,在亲身感受科研氛围和工作方法的同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办公厅,2001-08-28.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各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4]顿朝晖.《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 2010,(03).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2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2):72-75.
[2]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67-72.
[3]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67.
[4]商旭.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25):88-89.
[5]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10-18.
[6]王楠.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3(2):97-98.
[7]成龙.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3
关键词:金融工程;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1-02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金融工程专业办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划一。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金融工程管理人才探索积极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国外高校大多未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根据各个院校的学科特色,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以美国高校为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建立在工程学院,课程设置通常强调工程运筹管理及数量分析,注重金融工程的工程化特点,如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二是建立在商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对数量方法的课程开设较少。如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的Master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项目,该商学院仅开设了《随机积分》一门课程,而开设了大量的诸如《公司财务证券设计》、《金融机构讨论课》、《应用金融设计》、《金融创新成败案例》等应用性课程;三是建立在数学系,课程设置注重金融工程的数量化分析特点,如芝加哥大学的数理金融硕士项目,开设数学方面的课程达20多门,其中既包括随机过程等基础性金融数学课程,也包括了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值分析课程。目前我国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近40所,其课程的开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大量开设《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财务》、《期权期货》、《资本市场》等课程,注重将金融工程与企业管理、公司理财相结合,解决微观层面的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另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课程,重视宏观领域的金融理论和问题的研究。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由于传统的文、理科优势差异,课程设置的侧重面也有所不同。财经院校由于学科特色偏重文科,数量分析方面的教学较薄弱,使得金融工程和传统金融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区别不大。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则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思想,有些课程设置甚至与应用数学专业或金融数学专业类似。
二、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
金融工程是多种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综合性”产物,在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和实际操作方面,尤其强调数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而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研究生大多具有理工科的本科教育背景,比较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比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优势大,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运筹学、统计学、随机过程和数值计算等。因此,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应在本科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同时开设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方面的课程,如数据处理技术、计量金融学、应用软件技术、系统仿真模拟技术等内容。由于金融工程专业与实务联系非常紧密,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制定出体现学校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里的一些院系如土木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金融工程的教师应具备应用金融知识解决上述院系里的一些工程问题。另外,金融工程专业应与数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合作解决一些学科交叉问题,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设置
金融工程专业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包含了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理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金融实务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1.本科层次的定位与知识框架。受时间、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制约,本科阶段的学生要想全面深入掌握金融工程所需的数理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学生必须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进行具体金融工程技术运用和操作所需要的数理工程知识。构建一个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数理工程知识相结合的,相对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能够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①学科定位。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金融工程的理念、原理和方法,能够掌握与运用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一般性实际问题能力的金融工程高等专门人才。②知识框架。基本核心课程:《金融工程(方法、案例、运用)》、《金融经济学》、《公司理财》、《风险管理》、《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数学方面:《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信息技术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一门高级语言。选修课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金管理营运》、《投资银行》等。
2.硕士层次的定位与知识框架。硕士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是在本科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工程知识结构,具有实际开发和较为成熟地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金融工程人才。①学科定位。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扎实和全面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金融工程技术、方法、工具,能够从事定价、风险管理、方案设计、产品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②知识框架。专业课方面:《高级经济学》、《高级金融原理》、《高级计量经济学》;数理工具方面:《泛函分析》、《博弈论》、《拓朴学》等;信息技术方面:《金融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Matlab、SAS、Eviews等)。选修课:《高级财务管理》、《金融分析》、《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信用管理》、《咨询理财》等。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本科生必修:《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运筹学》、《随机方程》、《最优化方法》、《数值分析初步》、《经济学原理》《金融学原理》、《金融学导论》、《投资学原理》、《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导论》、《金融衍生工具》、《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计算机基础及初步》。选修:《数据库初步》、《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法》、《Matlab》、《excel》。研究生必修:《高级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级金融原理》、《高级财务管理(兼并、收购、重组)》、《时间序列分析》、《数学建模》、《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投资与货币管理》、《数据分析软件Eviews》、《金融工程案例》。选修:《中级会计学》、《行为理论》、《spss》、《金融工程实验》、《SA》。
参考文献:
[1]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74-80.
[2]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85-87.
[3]马正兵.《企业金融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初探[J].价值工程,2007,(1):147-149.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4
关键词:东莞;科技金融;路径
一、东莞科技金融发展概述
(一)东莞科技金融发展现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科技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科技产业化,需要依托科技园区、科技平台、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科技创投和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载体和机制的推动才可能实现。在这其中,科技金融在推动科技研发和科技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关键作用。东莞作为国家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及全省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实验区,正在利用这个契机积极地进行产业转型,目的就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科技金融这一方面,东莞已经有了相应的措施。
1、政府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方案及措施。2014年,东莞市政府颁布了《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工作方案》,提出引导天使投资、推动银行加大信贷力度、推进贷款贴息、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计划;2015年6月,又出台了《东莞市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实施方案》,全面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2015年7月,市政府又先后印发了《东莞市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实施办法》、《东莞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东莞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办法》以及《东莞市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实施办法》等通知,建立了银行信贷风险补偿、创业企业贷款贴息补助、科技保险补贴等全面支持科技金融的工作机制。
2、政府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力度。在这一方面,东莞市政府进行了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创新:第一,市财政设立首期5,000万元的“东莞市创新创业种子基金”,这一基金全部用于并仅限于投资东莞市内注册的种子期、初创期等创业早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或者项目;第二,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创业机构风险补助资金,用于对在东莞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在投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过程中的亏损弥补;第三,市财政安排2亿元作为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鼓励合作银行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贷款支持。
3、建立多部门的协调机制。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是单靠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在此基础上,东莞市财政局联同科技局、经信局、外经贸局、发改局、市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银监会、试点银行,组建了一个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
4、东莞科技金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东莞市上市企业已有32家(17家在A股上市、15家在境外上市),上市后备企业达114家;在全国股权转系统挂牌的企业有36家,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近200家,数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作为广东省第三条民间金融街,东莞民间金融街已签约进驻金融机构及企业20多家,融资额累计约20亿元;目前在东莞的P2P金融平台有30多家。
(二)东莞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东莞在科技金融各个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区,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1、未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环境。到目前为止,东莞还没有制定一系列相对应的支持科技金融政策法律法规,有的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部法律适用范围较广,对东莞本土企业针对性不强。一个地方经济要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首先要把这个地方的制度环境先建立起来,才能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才能保证一个比较公平竞争的环境,否则,科技金融各项具体实施方案、办法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会因为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却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而显得比较棘手。
2、科技金融的支持渠道相对比较单一。当前,东莞科技金融的资金渠道来源于政府主导。无疑,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处于萌芽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科技金融的初期,政府主导为主,但是政府在主导整个科技金融资金来源的同时,要适时地引导金融机构、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科技金融市场。在目前情况下,东莞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科技银行,这个科技银行是满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建立的。同时,东莞市政府也鼓励中小微企业以知识产权进行质押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然而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是一个艰难的工作;另外,东莞的信用担保制度也很不健全,这样会造成金融机构在借贷的同时,也会使到一部分优质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或者项目融不到资金而半路夭折。
3、金融业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较低。2015年东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02.71亿元,占全市全年生产总值的6.4%;2016年东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41.64亿元,占全市全年生产总值的6.5%,而发达国家金融业占GDP比重在15%以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这一比重超过13%,广州、苏州等城市超过7.5%。由此可见,金融业在东莞市经济总量中的地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发展结构不平衡,金融新业态规模和数量少。东莞有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129家,但是其他金融机构数目较少,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只有1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41家,科技支行仅2家,A股上市公司32家,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成功发行了私募债。这些数据说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企业融资中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金融新业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土天使投资基金数量还没有突破零,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也不多。因此,虽然东莞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已经开始取得突破进展,但是东莞仍需努力建设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并且在金融产业结构上进行不断优化升级。
5、科技金融中介市场不完善。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在科技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优质科技企业与劣质科技企业进行甄别与筛选,充当科技信贷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桥梁,同时为促进科技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由于科技企业投资具有的高风险性加剧了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如果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不完善,那么科技企业将难以获得科技融资。东莞几乎没有本土的科技金融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信用评级机构、科技企业资产评估机构、科技贷款担保机构等科技金融中介结构,毫无疑问,这将会严重限制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二、东莞科技金融发展路径
东莞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与发展,应立足东莞产业实际,借鉴苏州、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经验,着力提高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意识,加快完善相关科技金融政策,创新科技金融工具,建立一套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等。
(一)发挥政府在科技金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东莞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在当前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主导性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否则,科技金融建设工作就会乱成一盘散沙,最终会导致所有的责任在各参与方之间互相推脱,形成互踢皮球的局面。在这一方面,东莞市政府可以制定出一套税收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另外,由于东莞是以全球加工出名,东莞的产业对科技的依赖性本身不高,这就造成东莞科技产业相对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东莞只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省级实验室,这显然不能够满足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的专项资金应该拿出一部分资助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建立以及这些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鼓励更多全国著名的高校在东莞建立研究所,同时应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成立科研部门,不断积极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二)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协调机制。鉴于科技融资的风险性,首先,政府有必要搭建一个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控股或者参股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信贷风险补偿金组成。同时,应充分发挥保险的平衡作用,大力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稳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服务范围;其次,政府可以主导组建科技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东莞科技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引导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产业基金等新的金融模式参与进来,减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确保各参与方合法利益不受到损害。
(四)构建一个科技金融的全方位平台。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涉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个参与方,要实现这个系统工程各参与方信息的相互衔接,有必要也非常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整合各参与方资源的平台。政府、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参与主体在平台注册,政府承担平台建设、推广、维护、信息和数据统计、提供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政策性补贴等服务,同时定期公布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专项资金政策、风险投资状况、创新创业项目、企业信用评级等信息,并且不断地进行更新,有效地衔接政府与企业、银行与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与企业等之间的信息沟通,搭建起各方互动的工作桥梁。
(五)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如减少信息不对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等。政府应该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给予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人才引进要采取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使科技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有光明的前景。
(六)完善科技金融担保、再担保体系。由于商业性的担保机构是追利避险的,而科技创新与科技投资又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如果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而单纯靠政府的补贴,科技融资担保覆盖面太窄。因此,应该采用“担保市场化,再担保政策化”的措施,把担保环节交给市场,政府对担保融资提供政策性再担保和补贴,以此提高科技企业融资担保的信心,降低投资风险。
(七)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东莞要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必须立足服务创新型经济全局,突破部门思维、跳出行业利益、树立大金融和大科技观念,重点要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并以服务中心为主导,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为此,要尽快成立东莞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搭建银科企合作平台,完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对科技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及人才、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支持,要扩大科技金融的宣传,提高政府、企业与社会的科技金融意识;吸引培养科技金融人才,充分借助利用广州、深圳的科技金融人才为东莞市服务。
(八)鼓励民间金融开展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由于政府加大了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东莞庞大的民间富余资金需要在更加合规、安全的基础上向其他高收益投资领域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性,是科技发展的“推进器”。而东莞目前还没有天使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也很缺乏,东莞市政府应该拨出财政专项资金向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补贴,以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向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领域发展。
(九)鼓励科技企业利用IPO、“新三板”、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私募债券等方式融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新创业企业的初创期,而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需要的资金量更大,但是其风险和收益相对较小,那么这个时期的科技企业就要积极利用IPO、“新三板”、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私募债券等融资方式。
(十)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搭建科技金融后台支撑。东莞应大力借鉴先进城市培育上市公司的经验,将推进企业上市作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经济的重要动力。为此,重点要进一步加大对拟上市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资助计划,进一步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的筛选和培育工作,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交易试点,进一步落实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和挂牌新三板的奖励支持政策,推进松山湖产业园区进入“新三板”扩容试点。
三、结语
东莞发展科技金融是推动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东莞应采取多种措施,并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科技金融全方位发展。在这过程中,必将遭遇挑战与阻碍,需要各个参与主体的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有效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肯界.东莞科技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5.
[2]刘建.东莞科技金融现状与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7.
[3]李文洁,秦川.科技金融结合助推创新型经济发展[N].东莞日报,2013.
[4]胡青善.科技金融是东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动力[N].东莞日报,2012.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5
[关键词] 金融电子化信息电子商务
金融电子化,就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各项金融活动。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不断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而其背后则是金融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韩农和麦道威的“技术推进”论认为,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重大因素。在当代,金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谁能向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企业追求发展的根本手段。他们利用电子化进步的便利,在金融理论的最新成果指导下,积极推出新的金融业务,在竞争中谋取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电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新的潜在金融风险。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网上金融业务的整体化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比,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金融事业的要求相比,与对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要求相比,我国金融电子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和标准的约束
我国金融电子化是在一无规划、二无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由于缺乏对大规模事务处理系统开发的经验,在系统建设中标准化意识不强,开发的各类业务系统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信息格式标准,即便是同一银行系统内的各业务系统也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已有的系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金融电子化建设在一开始就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分阶段、分系统逐步开发和实现。
2.金融电子化系统的整体效能差
我国金融电子化当前主要用于对客户柜台业务的分散处理。因此,系统规模小,且主要停留在事务处理阶段,而缺乏对金融活动中所产生的大量对银行经营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利用,无法支持银行管理和决策职能,银行的管理和决策仍然以传统的经验为依据,使系统的整体效能差。
3.金融信息通信网络的规模小、水平低、安全性差
我国各金融机构虽然都建立了规模不同、采用各种通信方式的城市和全国通信网络,但除了人民银行的卫星通信网络初具规模、通信支持服务较具综合性以外,其他各银行的网络规模都较小,基本上都是采用专线,没有网管中心的专用事务处理信息传输网,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对网络的安全保护措施不力,许多系统是在十分脆弱的环境下工作,阻碍了我国金融信息系统向深层次发展。
4.缺乏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的迅速发展和银行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渗透,金融电子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利用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设计、开发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开拓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现有的金融科技人才从数量上看严重不足,从知识结构上看都无法胜任新的应用。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具有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又熟悉银行业务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在银行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营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我国银行电子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我国电子金融发展的对策分析
迈入21世纪,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开拓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为建立先进、高效的、全天候的金融业务、金融管理和金融决策的金融电子化系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金融电子化的规划和管理,完善金融电子化系统的总体框架
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借鉴发达国家支付系统建设的经验,根据几年来我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实施的经验,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和完善,以建立我国新的金融电子化体系。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由中央银行提出基本的网络互连要求,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我国银行经营、管理和决策及风险防范等的实际需要,尽快制定我国金融系统的网络互连接口标准、银行业务信息传输格式标准、与银行卡工程相关的业务和卡片技术标准、与中央银行执行货政策相关的信息采集标准、中央银行进行监管的业务需要标准、商业银行开展网上业务和电子商务的相关标准和计算机审计标准;然后,由各家银行自行决定自己系统的建设方案、建设原则、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选型等;最后,由中央银行负责协调好各银行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由支付事务处理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层次的互相联系的全国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
2.改变现行软件开发方式
目前,我国银行现行软件多数是由银行内部的电子化部门(计算中心)自行开发的,这对于大型的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有一定的局限性。金融电子化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则应由主要以进行系统开发为主,变为主要从事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电子化的管理和系统维护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进展和发展规划,使电子化部门成为信息时代银行的重要战略部门。而金融电子化系统的建设策略则采取由银行的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共同合作,由银行提出具体的业务需求,而系统的建设则外包给专业的软件公司来承担,鼓励更多的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参加到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中来。这样,才能开发出更符合国际标准的、更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3.加强金融监管,尽快制定电子金融法制
电子商务时代,电子金融是在全球范围内运作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关系到国内和国际。因此,金融行业在不断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不断对业务实施电子化和网络化改造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金融监管方面的研究、更要全面了解金融监管所面临的新挑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促进这些新型业务的健康发展,为各行参与电子商务、开拓业务、公平竞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一个透明的、和谐的金融法律是使电子金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4.积极促进金融企业的重组、兼并,加强与外资银行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装备计算机系统耗资巨大,只有大银行才有能力装备,小银行只有联合起来或依附于大银行,金融企业的兼并重组,集银行、投资、保险于一身,成为金融界的超级服务商,一方面能削减分支机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增加高技术投资的规模效益,能得到优越互补的效果,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另外,我们和外资银行在很多方面各有所长,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着更激烈的竞争,为了在中国全面开放零售银行业务的过程中抢得先机,许多外资银行也渴望在现阶段就与国内银行开展有关方面的合作。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一条件,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如成立合资经营机构,建立相互关系等,在合作中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营销手段,健全机制,以达到快速发展壮大的目的。
5.加快培养与引进优秀的金融科技与管理人才
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依赖于优秀的金融科技及管理人才。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具有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又熟悉银行业务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我国应该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或引进优秀的金融科技及管理人才,在银行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营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我国银行电子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苏惠香:试论我国电子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 2001年第10期
[2]陈静刘永春:网上银行技术风险及其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贺朝晖: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J].国外财经,2001年第4期
[4]常春: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1期
[5]陈征宇:论金融电子化战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6
关键词: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河北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编号:HBTFKL2015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的重要工作。2015年,京津冀三地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北京市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辐射带动津冀两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天津市的工作重心在于对科技小巨人的品牌培育,提升自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河北省把“以科技创新支撑河北绿色崛起”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指导战略,针对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扶持政策,为其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河北省及其各地市出台的支持政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京津,协同发展。河北省2015年制定的新发展目标是年内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年内达到2.5万家。河北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新三板上市工程等四项工程。同时,加强众创平台、与京津共建平台、园区平台等平台建设。多措并举,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增添动力。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达到28,741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413家。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数量远超过2014年全年的增长数量,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了一倍以上。这反映出河北省2015年新出台的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河北省的支持政策。河北省2015年金融和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重点在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此,《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意见》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主要有:(1)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技资源集聚的地区新设或改造一批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2)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推动科技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另外,2015年河北省首批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科技支行也挂牌成立。河北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十项措施》指出,省财政安排大量资金发展股权融资,为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等。
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河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为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在重点发展的区域方面,建设以环首都的白洋淀科技城和保定、唐山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聚集区。建设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区域,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域试点。
在人才支持政策上,河北省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开展“双百双千”人才建设工程,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二)河北省主要地市的支持政策。石家庄市针对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意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市金融重点工作推进措施的通知》(石政办函[2015]123号)等文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引导社会的融资构成由之前的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变;提高保险市场的保险水平。另外,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的贷款计划。
保定市采取资金引导、培育孵化平台等方式,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的建设进程;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市科技局与河北银行签约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项贷款业务;《保定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创业孵化区域中由社会力量兴办的信誉良好的部分提出众创空间的认定申请,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唐山市充分发挥财政的激励作用,利用财政资金和相关政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鼓励科技人员、吸引市外人才创业,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群体规模;发展股权投资和科技风险投资,奖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5年,河北省继续加大在财政、金融、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相比之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的各项政策,2015年的政策在支持范围、力度和层次上都更进一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做了详细而明确的政策说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河北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河北省与京津支持政策对比分析
(一)河北省与北京市对比分析。河北省与北京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市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要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辐射带动津冀两地。河北省的科技水平在三地中处于落后的位置,创新能力不强,需要加强与京津高校、院所等机构的合作交流。由于定位不同、环境差异等原因,使二者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战略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不同。由于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把就业的重点放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的领域。就业过程中北京市逐步引导劳动者到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就业。河北省科技服务、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较缓慢,目前多是在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中给予资金支持,在促进就业的工作中没有在科技型企业的相关领域有所侧重。
2、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不同。北京市在这方面的定位是要发展能辐射全国和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同时要发展各类新型的科技服务业态。而河北省在这方面的发展定位以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为主,发展层次较低,主要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和创新中心、建设区域性的交易市场等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
3、金融服务工作各有侧重。北京市为带动全国的发展,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试图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探索出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其政策多是针对所有中小企业发展来出台措施,多围绕中关村来建设国家级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股权众筹中心。河北省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多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措施,方法具体明确,设立的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更是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机构。
4、科技文化创新差距较大。北京市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注重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骨干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河北省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面所做的工作有所欠缺,虽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效果不显著。
(二)河北省与天津市对比分析。天津市的发展定位是全国先进制作研发基地、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基础较好。相比于天津市的工作重点是放在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处于初创期,科技小巨人企业占的比重较低。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的目标性差异较大。天津市有针对性地推出实施“小壮大”、“小升高”、并购“双百”等一系列工程,为小巨人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再分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其把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的措施不断细化,分成很多细小而又具体的组成部分,使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有针对性地适用于自己的措施,让其发展过程中走的每一步都更稳、更实。河北省根据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分别实施了苗圃工程、雏鹰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工程,虽然分阶段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相比天津市的政策体系,河北省的政策还略显单薄。
2、企业并购进程不同。天津市为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实施并购“双百”工程鼓励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来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天津市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同时设立并购基金、组织相关的专题培训活动等为企业并购提供帮助。反观河北省,在利用企业并购这一发展理念上则鲜有相关的政策。
3、对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模式不同。天津市没有忽视企业的个性发展,对于科技小巨人企业中增速不低于20%的高成长性企业,政府会为其逐一确定培训目标,制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帮扶方案,为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河北省实施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普惠措施总体比较到位,但对成长性好的企业自身个性的重视度较低。
四、河北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建议
(一)改变就业工作侧重点。现阶段下,直接就业是我国更多劳动者的选择,创业所占的比重仍不高。河北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到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就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容易引进高端人才,为其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技g支持。
(二)重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河北省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重视科技型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合作。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促进企业的科技发展。同时,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改造。
(三)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细化政策体系。河北省应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比如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小壮大”、“小升高”等系列工程,为不同阶段企业制定不同的人才支持计划。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不断细化,使其更有阶段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