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教育案例

数字化教育案例范文1

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下尽可能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现阶段要该方案的实施,还面临着二个现状。

现状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有别于普通高中,其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还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地区办学特色开始各类专业,各专业有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始各类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电、汽修、服装、旅游、财会、烹饪等八个大的专业,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专业班级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设数字媒体班、平面设计班、软件开发班等多个专业班级。如此要开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现代教学资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2012年2月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现在又新启动了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工程、教育科研网格计算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国家级高校本科精品课程已近1700门。201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下共计开发了86个专业的近1000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承担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等8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网络课程”“教学用PPT”“考试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教学案例”“行业标准”“实训方案”“仿真软件”“名师名课”等10大类。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已经开始建设,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

现状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国家对于职业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建设还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覆盖面不广,使得多媒体教学难以大面积实施。以笔者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学校多媒体教学实施配置有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要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数字校园、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数字化校园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服务。

随着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专项资金的下拨到位,笔者所在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丰富;随着中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小建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数字化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计算思维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课题资助: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896)。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2013年,周教授接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刘向永记者的访谈时对计算思维进行了诠释[1-3]。

国外的众多研究者涵盖计算机教育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等各个领域对计算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4]。ACM和IEEE-CS在修订后的《计算机科学教程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5]79-84中明确指出应该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基于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使用程序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点之一[6]。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的规定,高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⑴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⑵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编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规则来编写程序,更重要的是掌握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而计算思维正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科学对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能力。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研究范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并在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将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但是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7]。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的错误思想,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程序设计方法,而不是语言本身,不仅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读得懂程序,编写和调试代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设计算法,从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如何设计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经过多年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总结如下:

1.案例选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坚持生活化、常态化的原则,即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下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畏惧感。在学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后,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从中认识到计算机竟然能这么方便地用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抽象、枯燥的感觉。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在问题的求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到程序就在身边。而对生活化的问题求解锻炼了学生日常问题求解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典型化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选择教学案例,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在案例的解决中,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的设计既是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背景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去深入了解,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3.案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程序化

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计算思维相结合,在案例问题的解决中注重算法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程序语言,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可以使算法程序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使枯燥无味的程序语法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案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解析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选择生活化、常态化的案例为原则,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下面以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为例具体实现案例设计和应用。

教学内容:指针和数组。

教学目的: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以及使用。

教学重点:指针和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教学难点:指针和数组的使用。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指针和数组知识的学习,下面给出一个常见问题求解的案例,这一案例同样适用于数组知识的学习,只是案例中问题求解的方式有所变化。

1.问题提出:根据二代居民身份证号确定此人性别的问题。

2.常识解答:居民二代身份证号共18位,从左向右前6位为户口所在地,第7~14位共8位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为顺序位(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编号)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女),最后1位为校验位。

3.问题求解:从18位数字中取出第17位,然后判断奇偶性,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对分解后的两个问题,针对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我们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如:使用函数提取字符串中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使用数组下标提取数组元素、使用指针提取数组元素等多种方法。下面针对指针的学习给出求解方法。

4.求解方法:

Step1:利用数组存储给定的18位数字,利用指针的移动提取第17位数字;

Step2:用取出的第17位数字与2模除取其余数,判断奇偶性。

5.算法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的求解方法为例写出相应算法:

Step1:定义整型数组a,整型变量b,整型指针变量p;

Step2:将18位身份证号赋值给a数组,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Step3:移动指针指向第17位数字;

Step4:指针提取第17位数字后模除2取余数赋值给b变量;

Step5:判断b的奇偶性,如果是奇数则是男,如果是偶数则为女;

Step6:输出结果。

6.问题求解方法的代码化:

#include<stdio.h>

main( )

{

int i,c,a[18]={1,5,0,4,2,8,1,9,8,9,0,6,0,8,1,2,3,3},*p;

p=a;

for(i=0;i<16;i++)

p++;

b=*p%2;

if(b==1)

printf("%s\n","男");

else

printf("%s\n","女");

}

这一案例是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号,但是将这样一个常见问题用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限定在指针和数组的使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就案例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而言,让学生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同时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赋值及使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算法设计时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案例中学习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正像一条教育格言讲的:“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will know.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在大学教育中,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教学案例。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验证明,提出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方法是有效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众化的案例解决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of the ACM,no.49(Mar.2006):33-35.

[2]刘向永、周以真:《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第5-12页。

[3]周以真:《计算思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年第3卷第11期,第83-85页。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9期。

[5]“CM/IEEE Computer Society Interim Review Task Forc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 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 2001, accessed June 28, 2010, http:///education/curricula/.

[6]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数字化教育案例范文3

一、课堂:凸显学科融合

下面个人从观摩课中搜集了数则案例:

例1:课始,教师出示语文“缩句”: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一看就笑了――数学老师怎么上起了语文课呢?老师也淡淡一笑:“不要奇怪,数学和语文难道不能谈恋爱?”学生很快把句子缩为:“天空飘着白云。”接着教师再出示:“缩句: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结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和除以差”,于是这道文字题的算式便昭然若揭了。之后教师又出示其他文字题,学生便兴致勃勃地先缩句再列式计算。

例2:课始,教师引入文字“游戏”。师:我国汉字结构奇特,上下一颠倒字就不一样。如“杏”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呆”字,“吞”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吴”字。你们能举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纳闷――数学老师怎么做语文练习呢?老师话锋一转: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如,3/4倒过来变成4/3。你们能再举这样的例子吗?之后教师揭示课题:倒数。

例3: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练习时,教师出示古诗:“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学生在美读这首诗的同时发问:老师这里没有数学问题?教师不慌不忙地添加了问题: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例4: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时,师:节假日你们喜欢上哪儿玩?学生有的说:明朝湖广学政田顼北门故居。有的说:朱熹理学文化广场。还有的说:游乐园……几句简短的对话,把学生海阔天宽的思绪拉到课堂,课开始了。随着欢快的乐曲,教师用课件出示“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把学生带进快乐的游乐园。师:这幅图就在你们课本的第2和3页(蝴蝶页),请同学们打开书,象学语文那样给它分成几个部分,并给各部分取个小标题。生(一阵静思之后,有了答案):可分为四个部分――看木偶戏、买面包、玩翘翘板和丢沙包。

例5: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为了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教师制作了三轮对赛课件:随着紧张、激烈、舒缓……错综交织的《赛马》音乐,拉开了《田忌赛马》序幕……接着,教师让学生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列举田忌所有对赛方式和取胜的概率,感悟统筹优化思想方法的魅力!

走进课改课堂,“软化”的课屡见不鲜,或是数学课串入了语文味,或是数学课串入了科学课味,或是语文课串入了数学味……

二、思考:追求课堂和谐

新课程“软化学科界限”理念派生出来的现象,引起了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融合要巧。学科之间有相通之处,我们不能只抱着本学科不放,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打开学科之间的内在通道,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断地去反省自己教学。这样有利这种“软化课”尝试的深入展开,浓厚研究气氛,提高尝试成效。学科的融合,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融入的过程中,要讲究实际效果,要依据学科的教学需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学科之间的融合要巧,要讲究实效。

2.本质要保。每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如明理、导行是思品课的特点;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训练的基本点,这就是语文的“特味”,数学也又自己的特点,象上述例1:数学教师用语文的“缩句法”为数学文字题的解题分析服务;例2:用语文文字结构的奇特性与数学倒数的相似点,巧妙解释倒数概念;例3:古诗只是用来作数学题的素材。例4:借用的是语文的教学方法;例5: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负载统筹优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元素,虽然串了味,但本学科特点的 “原味”不能变,否则,数学教师就“耕错了田,荒了自己的园”。

3.提高素养。底气十足一定来自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想和高深的专业修养。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教学元素,课外工夫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小学是基础教育,更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如果一位教师对天文地理知之甚少,对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对古今中外名著从不涉猎,很难想象他能在自己学科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内容。教师只有在课外博览群书,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才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展望:绽放生命课堂

关注生命过程才是和谐课堂之根本,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更是成就人的智慧的课堂。软化数学学科界限,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让每日重复的讲课变成清泉,变成小诗,用爱心呵护学生的成长,让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

1.“软化”是生命课堂的需要。学校的工作是“教育”,但许多学科教师把“教育”理解为“教学”,更有甚者把“教学”理解为“教书”。“教书”就是照本宣科,题海战术;“教学”是将书中“知识”转为学生头脑中“知识”;“教育”才是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育人”。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基点。“育人”是任何学科教师都应当承担的责任,要让“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都融入“育人”中,“软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软化”,“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既彰显学科本色,又不失“育人”特色,最后达到在异彩纷呈“教育”中完成学科教师“共育”重任。

2.“软化”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软化”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最有效的是未被点破却深深扎根,乃至回味悠长,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让课堂绽放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例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重叠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之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其中一个学生既做了“抢椅子”游戏,又做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他首先站在表示“抢椅子”的呼啦圈中,但站在“石头、剪刀、布”呼啦圈中的学生也在呼喊他,他自己也认为应该站在那个圈中,此时的他正处于进退两难中。教师望着台前的这些学生笑着说:“该怎么办呢?自己动,我不管!”教师随即退出了学生的视线……等到全场的听课教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教师知道了这个学生已经被两个呼啦圈套住,站在“交集”之中了,学生们成功了。

3.“软化”要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心灵感动,让孩子们始终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聆听美的声音的耳朵、易于感动的心灵和富有爱心的灵魂与充满阳光和色彩的童年,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学生资源是五花八门的,五花八门的学生资源是无法一清二楚的学科界限的,因此,从预设走向生成“道法自然”般地软化学科界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数字化教育案例范文4

摘要:计算机教育的出路在于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是一本很好地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表意”工作之中的教材。本文介绍了《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教材的特点,希望能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字媒体;多媒体;媒介;教材;工具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从2002年起,美国大学里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锐减,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虽然变化不算剧烈,官方的说法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非重点院校,有的学校报告中说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连年下滑,就业率全校倒数第一。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建设人才仍然缺乏的各种报道仍然频见报端。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

一方面是社会急缺人材,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矛盾的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

2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应是与行业技术的深入融合

计算机教育发展有“工具论”及“信息素养论”等阶段的说法。这里不去研讨这些理论的具体内涵,借用“工具论”这一名词,笔者认为计算机应是作为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难题的一种工具(不是唯一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是它的主流方向。计算机教育也应如此,它应是培养少量的制造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人才、培养一些改造工具的人才、培养大批使用工具的人才的教育。参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深入各行业的,将计算机技术与行业技术深入融合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计算机教育界已对此作了很多探索,有了很多的教学改革成果,现在总体上感觉教学成果更多的分散在各校,计算机教育整体改革推进进度较为缓慢。

3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最好载体

受环境影响,现在计算机教师比较热衷于撰写论文,但论文在传播计算机教育改革成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不仅能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更适宜作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学研究成果普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极好媒介,这一点上比论文更为有效。因而,现阶段计算机教育要尽早走出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不仅仅需要各校作一些切实的改革探索,还需要将已有的改革成果尽快编写成教材,加速教学改革成果推广普及的速度。

4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结合的典型案例

翻看清华大学刘惠芬老师2008年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媒体应用教程》(ISBN 978-7-111-24805-7),感觉到作者在计算机技术与媒体专业的结合方面确实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使数字媒体技术真正得到“应用”,它不仅可以作为多媒体教材进行推荐,更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典范来推荐。

数字媒体和多媒体的内涵相似,按现在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是数字媒体目前的典型应用;手机媒体是数字媒体发展的新方向,故而如《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所说称为数字媒体更能体现发展趋势,更恰当和准确一些。

如今数字媒体技术是最为普及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授课演讲用的电子课件,到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电子图书,再到手机媒体,到处充斥着数字媒体的应用。《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一书较好地处理了媒体表意基础知识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贯彻了数字技术为媒体表意服务的观念,这使本书的实用性更强。

5《数字媒体应用教程》的特点

粗看起来,本书有以下特点。

(1) 使用较多篇幅讲述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文字、图像、视频还是其他,媒体作为表意的中介,最终目的是要使观众容易接受我们叙述主题,要完成信息传达和表意这一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仅是信息传达和表意的一种技术手段,在了解技术手段之前总要有一些表意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搭配、平面的构成、影视蒙太奇等,这些知识是非美术专业或影视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而在之前笔者之前看到的多数“数字媒体”教材(大部分名称为“多媒体技术**”)恰恰没有此项内容,或者仅是简单照搬知识点,使数字媒体技术与表意之间形成难以理解的两张皮。而本书用了60%以上的篇幅来讲述多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并且将知识渗透到了全书的每个章节,每个案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的技术之前能形成一些基本的表意理念,这样在学完本书后的读者不再会象笔者一样,只会软件操作,做不出漂亮的作品。

(2) 以软件功能和关键应用过程为教学侧重点,避免版本升级尴尬。高等教育有别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但好象现在计算机教学中这一方面有所缺失,过份强调技术学习,计算机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而学生有了强烈的毕业即落伍的感觉。从媒体应用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技术无非就是软硬件的使用。与熟练掌握某一个软硬件相比,面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显然更重要。而《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对技术的介绍以配合“传达信息”为目标,侧重于软硬件功能和关键应用的过程,而不是和版本相关的使用说明书的方式来讲解。这种教学编写方式节省了大量的篇幅,因而在增加如丰富的表意基础内容后,本书仍是一本中等厚度的书,当然这种厚度的教材也减轻了教学难度。

(3) 案例选取恰当,与知识点有较高的融合度。案例化教材的难点在于选择恰当的案例和将案例与知识点相融合。本书中的案例丰富,有鉴赏与分析型的案例,这种案例能使读者开阔眼界,能更好地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还有模仿与应用型的案例,能使读者通过案例学习“如何说”,将技术实现与内容创意结合起来。本书第2章“内容与创意的应用过程”以网络应用为案例,笔者开始时不理解,读完全章后才感觉到它的好处。本章的作业即是“作业本网站”的策划,这样学生的学习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作业本网站的应用贯穿全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极有好处,同时对于教学的组织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4) 项目小组式教学引入教材,技术教学之中隐含素质教育。协作性是职业人的必须素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素质教育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本书即要求3~5人组成合作组,协作完成大作品,而且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作业本网站。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能增强协作精神。正如刘惠芬老师的学生所说:“……更多的是与他人的合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争执和不快,但最后都能够克服,也是一大收获。”不知不觉中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种素质教育的效果比单纯的素质说教更有效果。

本书还有很多其他优点,以上四点是笔者未详细研究即看到了的,其他读者也许会有更好的见解。当然,任何好书都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是数字媒体教学的“万金油”。本书是适合较多需要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表意的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数字媒体入门教材,当然也适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作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导论性教材,不适合作为影视等媒体专业的数字技术学习的教材。从学生层次上来讲,本书比较适合本科教学,对于高职层次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不过对于优秀的高职学校来说使用也未偿不可。

数字化教育案例范文5

论文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教材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实施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材体系

创新型人才通常指的是那些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重要一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把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主攻目标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富有发明创造精神、能够在以后工作中发挥才能的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方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材体系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物化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教材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势在必行。

一、现有教材体系现状分析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引进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基于此,现有教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教改之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稀缺”:

1.优秀案例教材稀缺

我国每年出版的教材种类、数量众多。这其中大多数为理论教材,案例教材较少。案例教材的出版是大范围推广PBL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从已出版的案例教材来看,质量高的精品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教材中高质量的案例不多,这些教学案例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完整性不够。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至少应包括陈述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然而有的案例前两部分做得较好,却独独忽视了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又至关重要,它的缺失将对学生能力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是综合性不足。有的教学案例只是将某一社会实践简单转移,甚至将其简单化,没有注意搜集事件各个方面的所有情况和数据并充分在案例中呈现。这种综合性缺乏的案例不能科学地揭示案例事件复杂多变的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往往较肤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的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创新性欠缺。有的教材中使用的案例与其他教材中的案例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大体意思相同,只是数据稍作修改,甚至直接抄袭国外教材的现成案例。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案例缺乏新鲜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稀缺

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能缩短理论和实践距离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教材能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融二者于一体的专业能力。但事实是这样的教材少之又少。此外,社会上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用于企业内部的培训教材实用性很强但理论高度不够,也难成为高校课本。

3.实务关联性强的实验教材稀缺

为了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应更强调专业与行业的针对性,更强调在现实技术情境中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能力解决仿真或真实性问题。实际上,实务操作性强的实验教材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教材对实务要求高,对于一些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学科,教材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材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二是对于自编实验教材,尽管解决了实验教材稀少的问题,但由于编写老师本身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在编写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会造成各实验教材之间不能成为统一体系,影响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转贴于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构建

现有教材体系中存在的这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急需改进,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可以由理论教材、案例教材、实验教材、数字教材构成。

1.理论教材要完善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盲动。无论教材体系如何创新,理论教材必是体系中的坚实基座。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基础教材相对成熟,专业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两者一定要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从综合基础、专业基础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由学科知识到应用基础知识再到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个历程的各个阶段要有机结合,环环紧扣,形成一个知识技术链。相应地,这一教材集群的建设也应前后衔接、有机协调。

2.案例教材要创新

案例教材是伴随着教学改革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应用于实施案例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课程中。案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要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实际,但目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案例教材数量不多,案例的总体质量也不高。案例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但案例教材必须发展,因为它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有更多更创新的优秀案例出现,案例教材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3.实验教材需实用

实验教材一定要做到实质重于形式。实验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做到以理论教材为基础,紧跟实务发展的变化。学校可以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符合本校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材,以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为基础,要内容全面、业务典型、避免重复。用这类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实际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满意。

4.数字教材要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悄然改变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放眼全球,很多学校已开始将一些纸质课程更换为数字课程(如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网上开放的教育资源、数字出版商提供的电子文本等)。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数字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等部分权威教材出版社已推出了数字教材。数字教材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包含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数字教材是传统教材在未来的升级和替代,也是教材体系中最具发展性的一类集群。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实施途径

1.产学研相结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与扩散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作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方式,产学研合作创新正在成为许多高校的重点发展领域。要想构建好适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首先要做到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模式就是校企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产学研机制走进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为教材的编写积累最新鲜的素材。在编写时,编写者还可以邀请那些长期处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编写教材可以为案例教材提供丰富的一手素材,可以满足实验教材对实用性的高要求,对完善专业理论教材也大有好处。

2.校校合作编写教材

在教材选择方面,除了选用已出版的优秀教材,学校同时也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但自编教材工作量大,一个学校独自编写难免困难重重。可以联合多个学校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效果会更好,尤其对那些相同学科大类、相同行业下各专业的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校校合编是可以有效应用的一种方法。

3.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重要补充。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基本发源于英美,所以引进这些国家优秀的教材对于整个教材体系的完善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英美等国的教科书注重展现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课本往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但表达简单、易于理解。可以直接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也可以使用优秀教材的完全中译本。

4.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数字教材

数字教材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先与纸质教材相结合,先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教材,将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实验教学软件、参考书及有关注释和索引等打包,存放于光盘或网络上,通过授权等加密方式供学生学习、实验。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其中的内容,自行掌握学习进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外,实验教学中各种新型仪器不断出现,计算机、虚拟实验室、虚拟仪器广泛使用,可减少一些毒性强、污染环境严重的实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教材必然会迎来蓬勃发展的一天。

数字化教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数字故事;教育叙事;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36-06

引言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出现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的,有些会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许多启发。然而,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字方式记录教育叙事,就无法做到真实教学场景的再现,缺乏情境性。数字故事可以弥补教育叙事形式单一化的不足,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可化的教学活动频,重塑课堂教学过程,带我们回到当时的课堂情境。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 国内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现状分析

在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可化研究之前,笔者分别以《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叙事可化研究》为题,在中国知网和百度网上进行了查询。查询结果发现关于该研究的查询记录是0。百度网查询结果搜索到相关内容42,600个,真正和教育叙事可化研究相关的有3条记录,其中包括1条重复记录。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黄娟于2006年6月在《中小学电教》出版的《数字故事――打开可化教育叙事研究之新角》和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于2005年6月11日在自己的博客(东行记)上的《教育叙事的可化――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的新发展》。前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教育叙事的含义及特点、数字故事的含义及特点、数字故事对教育叙事发展的影响。后者则是个人对教育叙事可化发展的展望。二者只对教育叙事可化做了简单的概念描述和未来展望,对其设计和制作过程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内涵分析

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中,教育叙事已成为教师们进行教学活动展示和个人心得交流的手段和方法,例如海盐博客、东行记等。国内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研究始于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发表的硕士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讲述了数字故事的起源,国内外对数字故事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国内开展的数字故事教学实践活动等。直到近几年,随着数字故事教师培训和作品竞赛等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多,数字故事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欢迎。然而,也不乏有些教师对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盲目追逐,其实对其内涵并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下面将从叙事和故事的内涵及关系具体分析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叙事和故事的内涵及其关系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詹姆斯•莫纳科认为:“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故事呈现的叙事讲‘什么’,情节则关系到‘怎样讲’和‘讲哪些’。”由此可见,故事就是人们叙述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它们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事件也可以是想象虚构的。

叙事和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叙事学意义上的“叙事”概念与故事的概念是一脉相通的,所谓叙事也就是讲故事。人们通常把以讲故事为主的交流方式,比如:神话、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戏剧、故事片等统称为叙事体裁形式。叙事学中的“叙事”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总体上看,传统中的故事概念主要偏重于故事的内容方面,即故事讲了“什么”,叙事的概念则更关注“怎样讲”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模式”讲。其次,“故事”作为“叙述出来”的结构体,它是讲述者重新安排的结果。而叙事的概念则不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水准上,它还涵盖了那些“非故事性”的情节和“反情节性”的故事。第三,叙事在含义上要比故事概念复杂得多,而故事概念在叙事学理论中只表明“叙事”的某一层面的含义,即主要指“讲述出来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同一个事件,由于叙事指向、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的不同,讲述出了不同的故事,但却不能反过来说故事生产叙事。因此,故事是叙事的产物。

2.教育叙事的内涵

什么叫教育叙事?邱瑜描述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基于上文论述叙事和故事的内涵分析,教育叙事即是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教育叙事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下面通过展示教育叙事的案例来理解教育叙事的真谛。

教育叙事案例1:《爱的鼓励从哪里来?》

爱的鼓励从哪里来?老师们如果能把挑剔不满的目光变为欣赏满意的目光,把讽刺否定的语言变为赞扬肯定的语言,那么爱的鼓励就出现了!

一次下乡到小学支教,原以为郊区的孩子应该很淳朴很老实,教起来应该驾轻就熟。然而,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既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又沾染了一些讲粗痞话、油嘴滑舌、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恶习。我的脾气也弄得很暴躁,经常口不择言地奚落学生。学生甚至和我作对起来。直到一天,我听了五一班同学上语文课的情况。语文老师那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语言、朋友似的关爱使我似乎从中悟到了什么。我再一次回顾我的言行、我的方法,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我是否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知识准备水平呢?

教育叙事案例2:东行记博客上“教育叙事研究(53):以校为本的Blog和教师团队的教育叙事”在常州报慈小学有许多热心教学改革的老师,他们在王敬忠校长的组织领导下,办起了Blog网站(省略/blog5/index.asp),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写了大量的教育叙事,这些故事如涓涓溪流,倾诉着老师们心中对教育的爱。下面是一位老师写的教学体会:

把游戏领进课堂

1.以读导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感受读的方法,让学生领悟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在《云房子》学习第二小节时,教师提问“小鸟看见这么多的房子,会怎么想?”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是兴奋的、高兴的。

2.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J间扣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把游戏领进课堂让游戏与教学同在,把“知识的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谤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缓解纯知识学习方式所带来的紧张、焦虑,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

黎加厚教授曾在他的博文中说道:“教学源于生活,教学就是生活,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把生活、游戏、教学融为一体,让游戏与教学同在,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儿童在知识掌握、智慧发展、情感张扬、个性发展上得到更充分的实现,达到智情意行全面发展的目的,这就是现代生活教育给我的启示,也是现代生活教育给我们教师的新的目标和任务。”

以上两则教育叙事案例只是教育叙事的一小部分,我们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叙事。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通过分享和交流教育叙事,可以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3.数字故事的内涵

数字故事(来自英文:Digital Storytelling)这一形势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W.Atchley)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发者,用电脑把过去的老照片配合自己的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美国是数字故事的起源地,也是最早把该方法应用于教学的国家。美国KOCE电台的霍尔•戴维森(Hall Davidson)多年来一直和教育者一起研究教室中频和多媒体创作的力量,他认为数字故事是让学生实现自我表达的很好的媒介。“这和频的报道不同,频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他解释道,“而数字故事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和制作的,它使你的心和头脑都投入进去,并能帮助制作者和观看者从他们自己的生活或行动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国内《2011年教育技术年会征集数字故事的方案》中“数字故事”被明确界定为: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编写教学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整合文字、图片、音乐、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化故事的过程。数字故事的编辑平台工具可以选用PPT,也可以选用其他多媒体的编辑平台(如Flas、频、数字相册软件等)。从形式上看,数字故事是一个集多种媒体元素于一身的新型教学技能和策略,其核心理念是技术与艺术兼具的可化的故事学习交流工具。与单纯的文字性描述叙事相比,数字故事具有逻辑性的情节构思,丰富的媒体元素组合和表现手段,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可化的故事情节,那情那景可以随时再现。下面展示几个数字故事案例:

数字故事展示案例1:《笨小孩的故事》

由于该案例有51页PPT,内容太多无法全部展示,就把案例内容以缩略图的形式展示如下:

这是2010年黎教授在山东淄博市周村三中进行教师数字故事学习培训时,某个老师制作的个人数字故事。作品中作者是在进行自传叙事,内容上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容易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制作上图片效果和背景音乐变化处理较好,给听觉、觉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数字故事案例2:《喜欢画画的他》,该案例共26页,因为是PPT文件就把内容以图片形式展示如下:

数字故事《喜欢画画的他》荣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年会”数字故事组一等奖。该数字故事属生活叙事,讲述生活中一个喜欢画画的他。故事情节简单,内容扣人心弦,几张简单的绘画照片,就能充分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主人公对画画的热爱程度。

4.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的关系

由上文的实例和论述可知,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教育叙事的基本方式(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来看,教育叙事注重叙事(文字描述为主)。数字故事注重叙事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多媒体可化为主)。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编写教学故事,表述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与博客上写教育叙事相比,数字故事教育叙事具有叙事方式多样化的优势,实现了教育叙事可化,可形象的呈现教学过程,深刻的触动学习者的情感。教育叙事注重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共享性、感悟性、可读性;数字故事在具有教育叙事的性质之外还添加了可化的多媒体元素,做到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因此,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能给教育叙事带来可化的春天。

三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设it和制作过程

1.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设计过程

本文主要介绍使用PPT制作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设计过程,一共包含以下6个因素:

(1)聚焦主题与故事

数字故事的设计注重故事第一,画面第二,音乐再次。张艺谋说:好故事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同时满足故事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和意外性的特点。真实性是基于真实的事实,不是简单的“镜像”记录生活,而是观察和思考生活。典型性是“叙述”为主,启发人思考,有一个照亮整个故事的主题。情感性是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哲理蕴含在故事叙事中,激发人灵魂深处的感情,以引起强烈共鸣。意外性是欧亨利式结尾,故事冲突,深度互动,唤起心底的震撼。好故事需要拟定一个好标题一一简洁清晰的题目。

搜集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之后,对图片和拍摄的照片进行简单的筛选、加工,可使用绘声绘影、Premiere等频处理软件对拍摄的频进行简单的加工、合成。

(3)合理的故事叙述节奏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是关于教学实践的数字短片。如何处理好故事叙述的语言和图片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不仅要仔细辨别图片信息,还要注意充分的语言表达时间,要达到“声画合一”的效果。

(4)叙述者声音的魅力

由于在叙事中要加入叙述者自己的声音或者故事里主人公的声音,叙述者可以通过音调的变化适时地给故事添加情感,以强化自己的观点。

(5)和谐的背景音乐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作品中音乐是重要的因素,它能够强化故事主题,而且还能够反映故事制作者的心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故事叙述者语言的不足。制作者必须做到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恰当设置PPT的配乐起止页码。例如:裁剪音乐,循环播放等。最后,要将音乐文件与PPT打包在一个文件中。

首先建立多个不同的文件夹,给文件夹命名。例如:稿本文件夹、图片文件夹、频文件夹、背景音乐文件夹等。把搜集的资料按照类型放在不同文件夹中,然后根据故事主

题和稿本内容把故事情节版画和教学活动中拍摄的照片整合到PPT中,并用熟悉的频编辑软件(如绘声绘影软件)将拍摄的影像和录制的配音进行加工,加工后将其整合到PPT中。也可使用PPT自身带的效果变化。

可把6个设计因素分成两组,前两个因素为一组,主要说明的是写作方面的内容。后四个因素主要说明的是制作方面的内容。在写作和计划阶段,教师撰写和修改脚本,设计故事情节串联图版,决定故事的内容和故事的形式。在确定了脚本和相应的故事情节串联图版之后,使用PPT进行制作。

2.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制作过程

下面主要介绍使用PPT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制作的过程:

(1)选择主题。

(2)编写详细的故事脚本。

录制教学情节和配音

由于本次课程是故事演绎活动,后期要进行正规的录制,所以把后期录制的部分频截图展示在本文中。

使用PPT制作数字故事教育叙事

在制作PPT数字故事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性、技术性、艺术性、创新性的体现。真正做到教育叙事可化。

①故事性:根据教育叙事的主题弄清楚故事的结构,然后组织好语言将其安排在PPT中。一个故事情节可以用一页或多页PPT去表达;注意语言的组织;叙事手法的创意等。做到故事的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和意外性等特性。

(3)绘出简单的故事情节。

(4)录制教学情节和配音。

(5)使用PPT制作数字故事教育叙事。

(6)作品。

笔者以徐州市民富园小学语文作文数字故事教学为例具体展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制作过程,此次数字故事教学是笔者亲身经历的第一个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故事主题:《快乐的课堂》

根据题目编写故事脚本如下:

今天是我在民富园小学进行数字故事叙事研究的第32天。课程的内容是五个数字故事学习小组的故事情节演绎。四年级4班的55名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数字故事。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可爱兔兔队的精彩故事演绎。可爱兔兔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积极,热情高涨,队员参与程度高,学习效果好。吉祥萝卜兔队,他们的组长张羽清是个积极的带头人,可组内的其他成员相对就有点懒散、拖拉。但看到他们对故事演绎的认真劲,他们的笑容犹如兴奋的催化剂,给我的工作增添了许多激情……

学生们情感甚是投入,在一边严肃指导的王老师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每个组的数字故事学习情况不同,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做到最佳。看着学生一张张调皮而又童真的脸,在愉快地游戏中学习知识,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而且增添了自己对数字故事教学的信心。

今天上的演绎课十分开心,十分愉快,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快乐的欢笑声。

绘制故事情节

②艺术性:明晰了故事主题和结构,将语言组织好后要注意文字字体的使用效果。做到字体色彩、大小、格式都随着内容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做到字大且少。图片和照片的安排与故事主题相互吻合,做到图片可化,简洁即美,并根据学习者个人的情况对图片做相应的觉效果处理。

③技术性:技术上主要是指将背景音乐和频等整合到PPT中。在选择和处理音乐、配音、频的时候,学习者要找到适合PPT的频格式,恰当地下载网络上的频文件。根据PPT加工频文件,例如:裁剪频、为频添加背景音乐和文字等。在PPT中进行频文件超链接,做到有效利用各种媒体元素。

④创新性: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要注重创新性。PPT本身带有的功能就可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创新,学习者在使用和制作过程中要避免思维定势和形式的单一。尽量在叙事的组织形式和图片的表现形式上做到新颖。下面图6具体展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制作成品:

(7)作品展示和

作品可以在教师专业化学习研讨会上展示,也可以到学校网络、个人博客或者优酷频网上,还可制作数字相册或刻录成光盘作为作品收集起来。

个人制作体会:在撰写和制作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为以后的课程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为其他老师提供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可以激发老师们的学习兴趣,实现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做到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内化,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设计、策划、语言、艺术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们的表达沟通技能:有利于老师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最终形成集体智慧。

四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发展构想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是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认识,但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对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构想:

1.构建反思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杜威(John Dewey)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构建的灵魂,参与教育叙事首先必须学会反思课堂、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个案,只有反思才会发现问题,只有反思才会形成,网络交流的话题。善于反思,才会提升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构建出反思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

2.构建合作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

共享集体智慧是网络教研的特点之一,“合作”高于“竞争”是构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前提理念,实施网络学习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学习团队,在网络学习中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提高。构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研究,必须倡导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倡教师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进行课堂反思交流、教学叙事交流、学习体会交流、教学问题交流、教学创新交流。

3.构建导师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博客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学习,各层面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情感沟通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构建导师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让地处边疆或教育落后地区的教师获得与名师和专家交流的机会,推进不同地域之间教师的学习与交流,同时提高了教师专业化学习的质量。

五 总结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不仅能够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让教师掌握了一种记录教育生活,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氛围的技能。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育叙事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研究过程中,做到深刻分析教育叙事,淋漓尽致地呈现真实的教学生活,让更多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可化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莫纳科,电影术语汇编[M]转引自《96电影大百科》,微软公司英文(光盘)版[M/CD],1996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3]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12

[4]刘翠鸿,姜平,罗炜,校本教研教育叙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东行记jjahou'sblog[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