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网络;语言
网络流行语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就此问题,我们做以下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在网上特殊的语境里,网民们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增加信息含量,独具匠心地改造了汉语和英语的一些词汇,并把文字和数字、符号、字母、图片等进行连接和镶嵌。这种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标志,融合了符号型、数字型、谐音型等的“Q言Q语”给日常用语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网络语言除具备简捷的特点外,还附加了直观、通俗、风趣、幽默等特征。
如:斑竹――版主,新蚊连啵(新闻联播的谐音)――被无数蚊子咬了。
酱紫――这样子,迷有――没有,笑声:呵呵(HeHe),哭声:呜呜,wuwu,55555。
如:SJB―&m dash;神经病, PMP――拍马屁;如ZZZ…(睡觉的状态);如:*^__^*――笑。等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影响
(一)来源于网民独创
目前,网民大多数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追求时尚,富有个性,喜欢创新,他们出于不同的心理,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情。如:靠――不满。
(二)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 “做人不要太CNN”、“做俯卧撑”、 “范跑跑”等[5],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怎样的舆论“切口”与“暗号”?值得玩味和思考。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的热播,文学作品的出版,常常让其中人物的经典台词进入网络交际中,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引用过来,增强了表达的意义。如:
非诚勿扰――2008年12月上映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在网上发了一则征婚启事:“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有意者电联,非诚勿扰。”不管在什么场合,“非诚勿扰”四个字都有可能随手拈来,既是自己的准则,又提醒了对方,因此,这个符合大众心理的词语也迅速流行开来。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每年的春晚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流行语,无论是网络媒体的推荐还是老百姓自己的理解,一些经典语言都会流传开来,作为大家日常交流沟通的一个常用工具。那些春晚相声小品节目的台词笑料百出,成为流行语的很多。如:
为什么呢――源自08年春晚蔡明小品《粼布以啊罚一露面,便被媒体和网民灵活引用于热点事件和话题的讨论中。
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活着,钱没了――赵本山的搞笑台词,形容生活的窘迫状态。
(五)来源于娱乐节目
2005年夏,随着大型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的热播,PK(PK即 Person-killing,单挑,原指要出虚拟人命的网上决斗。超女选秀节目把它引用过来,指选拔选手所用的方法,即双人对决)等词瞬间流行开来。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流行和普及,网民队伍日益壮大,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将不断增加,加上近年来手机短信飞速发展的推波助澜,使网络流行语和现实生活再度贴近。网上交流已经成为许多网民的基本沟通联络方式。交流中,不同兴趣和话题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友圈子,拓展了网民的社会交往。网民创造出许多简洁形象、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和表情符号,形成了便捷、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对现代汉语造成极大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因此,网络流行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四、积极促进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用户在约定俗成的使用中形成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和其它语言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容纳网络流行语。其次,应加强道德自律。要分析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背景,探寻网民的网络伦理观念和道德自律机制的培育之道,通过加强网民的个人修养,提升网民对网络流行信息的选择、鉴赏、批判能力,从而达到不盲目散播非健康网络用语的目的。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 网络语言 中学生 调查
2010年6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白皮书还指出,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①
与网络迅速发展相伴随的网络语言的流行,引起了语言、教育等多方面专家的重视,很多学者对于网络语言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流传,以及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化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为了了解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我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高中生进行了初步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并辅以个别访谈,对象是独立高中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共150人,其中男生占46.67%,女生占53.33%,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50份,有效问卷150份。
一、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高中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上网时间受限,因此,上网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晚上和周末。调查显示,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0至3小时有14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7.33%;3至6小时有3人,占总人数的2.00%;6至9小时有1人,占0.67%;9小时或以上为0。
二、网络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
1.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程度。
调查中,对网络语言“很熟悉”的学生占8.00%,“基本清楚”的占37.33%,“略知一二”的占48.67%,“完全不清楚”的占6.00%。调查者列举了“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杯具”、“打酱油”、“ORZ”、“濉钡冉三十个网络流行词语,对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个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学生使用过的网络流行语个数
由表1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只使用过十个以内的网络流行语,可见,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并不是非常熟悉。
2.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场合。
表2 使用网络语言的场合
数据显示,网络流行语大多是作为一种特定场合的交流工具而存在,如在“和同龄人的交谈中”使用,调查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在学生群体中,这是一种“共同话语”的体现,即在网络时代下,当你的同学和朋友在聊天中部分地使用到了网络流行语,而你对其一无所知,你们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共同话语,从而造成交流障碍。在游戏、博客或者论坛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则是基于网络这样一个特殊的交流环境。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数为零,说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认识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非正式语言,并且能够正确判断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可见,网络流行语对中学生的语言使用并没有构成绝对的威胁和影响。对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情况的调查又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见表3)
表3 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网络语言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94.67%,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只有5.33%,说明网络语言并没有成为学生日常语言中的主流,而只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补充形式。
3.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表4 你自己对于网络语言的认识
表5 你周围人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使用保持比较中立的态度,绝对的反对批评和提倡表扬都只占有比较少的百分比。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种新兴的事物,学生们大多都能表现出一种相对理性的态度。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潜藏的问题,比如,对该问题本身,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大多只是一种表面的感觉。在“你是否深究过这些流行语的出处与意义”的问题中,只有22.00%的学生选择了“是”,而78.00%的学生只是人云亦云,这也表明,在语言规范化问题上,一些学生不能够有全面的认识。(见表6、表7)
表6 你认为网络流行语不利于汉语规范,还是发挥了语言的魅力
表7 你认为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算是规范的语言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这样定义语言的规范:“语言的规范指的是在运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的各要素的时候,来自语言体系的规定性……其中,词语的规范和语法的规范主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其标准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语音的规范和文字的规范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的语言制度的规范,其标准是明确的。”②虽然,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可能对语言的规范有深入的学术上的认识,但是,在调查中,40.00%的学生仅以“使用人数”和“可以理解”作为规范语言的标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网络语言日趋流行的时代背景下,想要减少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言规范化的负面影响,还得首先让学生对规范的语言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就是教师和家长所应担当的重任。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中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只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并没有特别的教育和指导。调查结果如下。(见表8)
表8 你的老师和家长对你使用网络语言采取怎样的态度
三、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情况的综合分析
(一)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处于适度范围。
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呈现出“既不陌生,又不特别熟悉”的认知特点,即学生对网络流行语虽然不陌生,但认识范围有限,大多只是认识社会上比较流行、大众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水平;另外,对于网络流行语,学生一般只是把它作为在某种特定场合使用或增加聊天趣味的交流工具,并没有对它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热情,更没有使它成为主流语言,以至影响正常交流。
(二)学生对网络语言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语言,保持中立态度。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新鲜、有趣,而它的流行也并没有给同学们的生活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没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一刀切”,采取完全禁止的态度。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网络语言是一种非规范的语言,不能够用于像作文这样的正式文体中,部分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流行对语言的规范化有影响,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诸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将这样的影响最小化、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等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学生对“是否赞同将网络语言规范化进入字典?”的态度,调查结果如下。(见表9)
表9 你是否赞同将网络语言规范化进入字典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选择中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觉得与自己无关,二是不清楚规范语言的标准,不知道如何进行判断。
四、对于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思考
(一)网络语言特点鲜明,流行在所难免。
网络语言大多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等特点,很容易在大众中间流行,而对于猎奇心理较强,追求创新,张扬个性的中学生来说,网络语言更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中学生比较容易接纳并采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在所难免。而在言论极大自由、网络语言普遍流行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不可能把学生隔绝在一个“规范语言”的真空之中,面对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化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采用“堵”的办法,最后恐怕只能是走进死胡同,只有正确地“疏导”才能开拓新的天地。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看到网络语言自身的缺陷和对于社会语言的负面影响,采取一定的办法和手段,将其降到最小,又要看到网络语言独特的优点,利用它来丰富我们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语言,增强学生汉语规范意识。
要使学生正确、理性地对待网络语言的流行,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任重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语言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辨别正误的能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另外,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树立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使他们自觉维护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中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②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515.
参考文献:
[1]彭巧燕,贺方春.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J].教育探索,2007,(6):119-120.
[2]李娜.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134.
[3]秦毓斌.初探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0,(5):30-31.
[4]郭科研,金志茹.网络语言的优缺点与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48-49.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流行语;文学性;日常语言;含混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工具的极大普及使人们早早告别了小国寡民时代的封闭,享受着信息多元化带来的畅快。伴随着这一趋势,许多流行语迅速蹿红网络,迅速的被大众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一方面是由于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脱口而出,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的想象发挥。那么网络流行语究竟属不属于文学语言呢?新时期下文学语言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流行语的演变
网络风云瞬息万变,网络上的新兴词语也是层出不穷。从08年初的“很黄很暴力”,到后来的“打酱油”“山寨版”;从最早的“雷”“囧”到“槑”“靐”“orz”;从“做人不要太CNN”到后来的“范跑跑”“俯卧撑”。这些由网络制造的流行语,有的是网络象形,有的是社会事件网络热炒后的产物,它构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文艺学上讲的文学语言是指具有文学性的语言,除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它还包括具有文学性的口头语和反常语,网络上的新生代词语也理应包括在内。一般说来,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探索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化手段作用于普通词语而使它们的结构更加突出,达到一种与日常语言不同的陌生化效果。众所周知,日常语言的“实用性”“通俗性”不同于文学语言的“无为性”和“独创性”,流行词语一旦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它以实际的交流为目的,为达到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丧失了个性化的特点。正如玛克斯·徳索所说:“语言的美学功能并不是去确定地表达内心生活中完成的事件,而是在艺术创造中证明自己是个自我活跃的力量。”[1]文学语言极度注重语言的独创性,流行语在诞生之初,首创者以变形、歧义、反论等各种手法使语言颇具文学性,当流行语盛行于网络、杂志、报纸等传媒中时,它使得描述或转载它的文章熠熠生辉,颇具文采,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语是属于文学语言的。一旦流行语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大众习以为常的口头谈资,流行语逐渐丧失了它诞生之初的独创性与新奇感,逐渐淹没在大众的日常俗语之中,就逐渐变成了日常语言。
当流行语逐渐变为日常语言丧失其新奇性之后,很快就会被其他更具新意的词汇所代替,流行语的诞生、使用乃至消亡构成一个周期循环,在循环往复之中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与更新,也正式在这种往复中,文学语言才显示出其勃勃生机。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媒体、网络新兴词语是文学语言最新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它不仅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也为文学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抛却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特定的认识,仅仅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文学语言又兼具备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自身突出性。所谓的自身突出性是指文学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倾向于表露自身语言的独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便是文学语言往往有意逾越常规体式,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对作品形式加工、变形甚至歪曲,使文学作品极力凸显其与众不同,以达到一种文学性的效果。文学语言这种强烈的“运用自我指涉的强化作用而增强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使它更容易打动和感染读者,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审美知和审美情感,也就是给意象、意蕴、意蕴、意味三个方面给读者予以强烈的审美感受”。[2]
(二)含混性。科学语言追求精确无误,日常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文学语言含混的背后往往能给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失去了意义的含混,僵硬的词语本身并不能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具有无限的所指,文学语言才能保持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我们无法想象“打酱油”缺少了“不谈政治,与自己无关”的含义后,还能在网络上热炒,也无法想象如果“orz”没有表现出来的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姿态,这孤零零的三个字母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正是通过含混,文学语言才那么耐人寻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期望。
(三)图像性。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原来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读者快餐化的阅读习惯使得文学语言越来越多的与图像相伴而生,而有些语言干脆本身就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形色彩,例如:“囧”像是一个人的表情,眉毛低垂,沮丧无奈。而“orz”更是以一副双手伏地下跪的姿态,省去了语言的过多描述。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的畅销书籍总爱以大篇幅的插图穿插于文字当中。图像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在文学语言中,以其鲜活生动的面貌成为当代文学语言发展的新趋势。
注释: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来源;积极;消极;宽容;规范
中国分类号:C40
当前,很多流行语盛行校园中,形成了校园一道奇特的语言文化景观。这些流行语大多带有青春朝气,富于情趣、幽默夸张、充满机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有少部分消极悲观、粗鄙庸俗,给人低级暴力之感。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校园流行语就在那儿存在并流行着。
校园流行语从何而来?仔细探究一下,它的来源渠道相当广泛:
1、网络语言是一大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像“晕”、“”、“雷”、“我嘞个去”、“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等都是最初在网上流行的网语,又从网上流传到现实生活中;又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爸是李刚,我爸是双江”、等这些由网络上很受关注的事件引起的流行语,也被学生们广泛使用。
2、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如,“I服了U”出自《大话西游》,主要表现对一个人非常无奈与不屑;“小强”这个蟑螂的代名词则出自《唐伯虎点秋香》;还有“我走先”、“我靠”这种不少周星驰式的表达也是学生们爱说的;“我拿什么拯救你?……”出自《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而学生们则喜欢把这句话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如“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八百米测试”等等,其中不乏一种无奈下的幽默与智慧。
3、来源于外语的流行语,如“cool”(酷)、“happy”(表高兴)、“high”(表兴奋)、“party”、“倒”、“晕”、“汗”等均出自英语和日语。
4、自我创造,逐渐流行。当代学生是崇拜张扬个性的一代,他们凡事都不喜欢落入俗套,总想与众不同,总想走在别人前面。他们总是会发明和创造新的语言来代替先前的流行语,以此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这个新的语言,一旦适合校园大众的口味,它就又成了流行语。
言为心声,校园流行语反映了学生现代校园生活的新特点。每一句校园流行语里面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某些思想状况。绝大多数校园流行语宽容且略带调侃,积极处世而又有些超然,轻松而又充满正能量。但也有一些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无视汉语的规范,存在任意性和不规范性,有些流行语粗鄙庸俗,不适合校园文化氛围。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判别流行语的优劣,给予必要的疏导和规范。
首先,对待流行语要宽容。
流行语不是洪水猛兽,它们的出现毕竟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了,因此要宽容对之。当初如“爽”、“秀”、“酷”、“伊妹儿”这些新词语开始流行时,许多老师都感到刺眼刺耳,欲禁之而后快,可此类新词却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多久就堂而皇之地进入《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坚信那些真实鲜活极富表现力的流行语会源源不断地进入现代汉语基本词词库,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其次,要引导学生规范流行语
中学生语言有趋新求异、崇尚另类的倾向,不少流行语纯属随意组合或嬉戏而生,是一些令人费解的语言符号,严重违背了现有的语言规范。像“7456”(气死我了)、“PMP”(拍马屁)、“稀饭”(用谐音词取代“喜欢”)、“表酱紫”(“不要这样子”的缩读)、“天才”(“天生的蠢材”的别解)、“没品”(“没人品、没品位”的简略)等等。句子也有不讲语言规范的,如词序颠倒:“哈哈,找多几个啊!”(“找多”应改为“多找”)、“给我个理由先”(“先”字违规后置)。
学生认为这些是一种语言创新,是个性的张扬,殊不知这些不规范的流行语,是对优美汉语的亵渎和损伤,是没有语言规范意识的表现。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标准汉语,要怀着对母语敬畏之心和负责的态度,让语言文字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途。
第三,要引导学生提高流行语的品位。
谈吐优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的一种体现。可是有些学生为了张扬个性,宣泄情绪,导致一些低俗粗鄙的语言在校园流行。如“纪连海是‘骨灰级’的历史老师”(“骨灰级”指德高望重、本事大的人)、“我的理想是当个‘白骨精’”(“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骨灰级”、“白骨精”这等语言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厌,何美之有?偏激粗鄙的如“你有病哟”、“去死吧”、“你是猪啊”、“有没有吃错药”(表示对他人的厌恶和贱视);“TMD”(他妈的)、“我kao”、“傻B”(属于粗口、脏话);
粗鄙的流行语是一种恶性语言,折射出少数学生心态不健康,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够融洽。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辨析、认清这类流行语的丑陋实质,提高汉语的鉴赏力,自觉地摒弃它们,以净化校园语言交际的氛围。
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对流行语进行辨析、筛选、扬弃、消化、吸收,促使流行语向正确、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让校园流行语,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郝世宁,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的郁闷情结,教育与职业,2008年出版第5期
[2] 陈原(2000)《社会语言学》(陈原文存),商务印书馆
[3] 程娟(2001)新词新义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4] 黄涛(2004)《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王德春、孙汝健、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就是;网络流行语;语气副词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则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流行度最广的那部分,主要包括词语和句子两种类型。本文所说的网络流行语是指网络上流行的句子。网络流行语作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表达。
在各个网站评出的2014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有钱就是任性”这一句是当前最红的、曝光率最高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很多网友对这句话的评价是“温和、有趣、易上口”。由此衍生出“年轻就是任性”、“长得帅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等句子,这些句子形成了比较流行的“任性体”。其实“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之所以能成为流行语,是因为它可以让人们联想到一句俗语“有钱就是大爷”。但和“有钱就是大爷”比起来,这句话显得更有气质、更斯文一些。《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任性”的解释是:形容词,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在“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里,“任性”除了嘲讽社会上一些人大肆挥霍的行事作风外,其实也带了些自我调侃的意思。人们借助这句话所想表达出来的意思有两个:一是听任本能的,也就是潜意识的意愿;二是个人的原因,不屑作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在2014年全球十大畅销车型中,丰田第11代卡罗拉排名第二。他的广告语“我就是卡罗拉”也闻名世界。非常简洁,但是非常有底气的一句话,话语中透出的那份自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消费者的心。在日常交际中,做自我介绍时的固定模式是“我叫×××”。只有当一个人非常有影响力,名字为众人所熟知时,自我介绍才会说“我是×××”。而“我就是×××”则主要用来表示对对方已知信息的确认和肯定。“我就是卡罗拉”这句广告词的使用是以“自1966年的第1代至2014年的第11代卡罗拉始终是全球最畅销的车型之一”这一事实为前提和基础的,是用自己的自信去打动消费者的一种方式。
2012年宫廷剧《甄执》热播,网友评出剧中的十大金句, 其中“就是矫情”排名第二。此后,这句话便开始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起来。矫情,来自于北京的地方方言,原义是扭捏、害羞,多用来形容女性,也用来形容人物性格,是做作、不讲理、无理辩三分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它的解释有两处:一个是形容词,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是一个口语用词,读音是jiáo;“就是矫情”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是动词,指故意违反常情,表示与众不同,是一个书面用词,读音是jiǎo qíng。在日常交际中,矫情还有“掩饰真情”,“故作姿态、装蒜”,“无病”,“挑刺”等意思。
以上这三句网络流行语的一个共同点是,都用到了“就是”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是一个极为常用的词语,它的性质和功能都非常复杂。“就是”从语言单位的性质上看,可以是一个谓词性短语,也可以是一个词;作为词的“就是”占主要地位的是副词的用法,在副词的内部又可以分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等小类。本文主要是对“就是”在网络流行语中作为谓词性短语和语气副词的用法进行分析研究。
在“就是+名词性短语”结构中,因为一般名词不能单独作句子的谓语,而副词“就”只能起修饰限定的作用,也不能单独充当谓语,所以系词“是”就要承担起谓语的功能。“就+是”就成为了一个以“是”为语义中心的谓词性状中式偏正短语,其功能是用来表示判断、归类、存在等同等关系,如:“我就是卡罗拉”,这个句子中的“就是”是用来表示判断的,整个句子需要突出强调的焦点信息是“卡罗拉”这个标示汽车品牌的词。
通过对多部词典的分析可以看出,副词“就是”表示的语义关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表示某种确定的范围,排斥其他的情况;二是表示坚决、肯定或强调等语气;三是用在单句或复句之中,相当于关联词“就”;四是单用,表示同意。
语气副词“就是”具有丰富的语气功能,可以实现说话人的多种语用目的,能够使听者获得除命题本身之外的说者多样的话语情态信息。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情态功能的“就是”会处于句中或者句末的位置。“有钱就是任性”“就是矫情”这两句话中的“就是”都处于句中的位置,是评注性的语气副词,前面归类里提到的第二类,“就是”表示坚决、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用法,正是“就是”所表示的主观情态功能。
所谓焦点就是句子中需要强调的部分,许多语言都是采用重音的手法来表示焦点,汉语也是。但需要注意的是,句子里带重音的不一定是焦点。在“有钱就是任性”和“就是矫情”中就是这样。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就是”重读,这是提醒受话人后面将要说的新信息是重要的。所以语气副词“就是”在这里是提示“焦点”的标记。这两句话真正的焦点是“任性”和“矫情”。
在日常的话语交际中,“就是”在自然语流中读作轻声,但在表示强调、加强肯定的时候,要重读。如果省略了要重读的语气副词“就是”,即使把后面的成分重读,其信息强度也会明显的减弱,如:“有钱任性”、“矫情”。在判断句中也是如此,如“我卡罗拉”。省略“就是”后,“我卡罗拉”的合理性值得思考;“有钱任性”、“矫情”句子虽然成立,但在语气上,较之前含有“就是”的例句,没有强调的意味。
在书面层次上,之前含有“就是”的三个句子,有明显的感叹的语气,句末可以使用感叹号。而省略“就是”后的句子,少了感叹的语气,在书面层次上,只能使用句号作为整个句子的结尾。
网络流行语符合当前的语言环境,更能迎合广大网友求新求变、简单个性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弥补了现有词汇在表述现实生活中一些事情上的不足。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会这么火,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多使用短句,结构简单,语法关系明确;同时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多是现有方言或俗语的再变通,明白易懂。往往能让人产生联想,更容易让人注意和记忆。第二,新媒体力量的推动,网络和媒体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这类句子的活跃程度,使他们可以被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大众的从众心理加上新媒体强大的推动,使得这些句子在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受众越来越多时,就成为了流行语。第三,社会大环境的需要。网络的使用者以中青年人居多,巨大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来缓解情绪,而这类句子所表述的多是温和的调侃,即使被评价的人看到,心里产生的笑意也会比愤怒多,因此很适合日常交际使用。
网络流行语虽然有一定的活力,但或多或少有一种炫耀或自嘲的意思,只是人们获得心理平衡的一种工具。这类句子的生命力究竟会有多长值得深思。另外,因为一个网络流行语可以包含多个比较丰富的含义,出于惰性人们会不去进行仔细选择就加以使用,长此以往会影响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表意的准确性。例如2010年的网络热门词汇“给力”在2012年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尽管辞典中给出了三个规范的释义,但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却出现很多混乱的情况,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标题既不合乎语法,从语义、语用上也讲不通。由此看出,网络语言的“转正”或许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语言的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候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 符号学 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 共动 意义转移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一种社会制度,同时又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由此看来,语言既可以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又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文化世界。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语言更以其方便、流行、新鲜的优势迅速流行开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通常有两种所指,即“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以及“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而从符号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又可以分为非语言交际符号和语言交际符号。前者如“:)”等网络聊天中一些常用的表示心情的符号;后者如“伊妹儿”、“黑客”等一些网络语言。本文主要根据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进行符号学解析。
二、“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来源
国产原创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自2005年6月推出后,以其“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的鲜明特色引发了一场动画热潮。随着动画片的热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这句略带调侃意味的话不经意间在孩子们和年轻白领中走红,并且迅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成为了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至于“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原因,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现:灰太狼爱老婆胜过爱自己,他爱劳动,为老婆花钱从不心疼,自己不花心,不藏私房钱,不和老婆讨论对错,还会讨老婆欢心,成为了女性朋友心里典型的好老公标准,因此,得到了年轻白领们的一致青睐。而懒羊羊是整个草原上最聪明的一只小肥羊,他干活、读书都比其他羊快,所以可以有很多时间用来睡觉;他不爱运动,却聪明机智,总是一派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感觉;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和弱势,扬长避短,在羊群对抗狼族的斗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懒羊羊的处事方式和为人品质备受网友认同。
三、从符号学角度解析网络流行语
“符号学是对各种符号,以及它们作为文化意义运载工具的一般作用的一种研究或科学”。符号产生的本质,是将陌生的东西熟悉化,将未知的东西理解化,将潜在的东西现象化,将自然的东西人文化――将人的外部世界符号化。网络流行语,就是使用者创建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过程。任何一个符号,只要进入到传播或交流过程中,就必然产生意义,有了能指与所指的存在关系。本文依据符号学原理,考察网络语言的信息及文本如何与人们共动并产生意义转移。
(一)符号学理论基础:能指与所指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符号由两个部分构成: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索绪尔认为,符号由两个元素构成,能指是被我们感觉把握的物质形式,所指则是物在心中形成的概念。美国符号学之父皮尔斯则根据符号与所指称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将符号分为类象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类象符号是指其能指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实体上或知觉上的相似,换言之,即类象符号是表现对象本身具有的某种特征。指示符号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构成某种因果或者时空的连接关系。象征符号表示的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约定俗成和使用惯例”。
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来源于动画,其中的“灰太狼”和“懒羊羊”产生的依据都为其所指物――狼和羊这两种动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关系的体现。能指是一种中介物,它必须是一种质料。也就是说,能指是有物质性的。按照罗兰巴特的观点,“所指既非意识行为亦非现实物质,……是使用记号的人用其意指着什么的‘那种东西’”。因此,在“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这句话中,它们的所指应为狼和羊这两种动物的实体概念,能指则为“狼”字和“羊”字的书写形式和拼音。因此,“狼”和“羊”为类象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肖像关系。
(二)符号学理论基础:直指与涵指。
“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E)和一个内容平面(C),意指作用才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这样,我们就有表达式:ERC。现在我们假定,这样的一个ERC系统本身也可以变成另一个系统中的单一成分,此第二系统因而是第一系统的延伸。这样我们就面对着两个密切相连但又彼此脱离的意指系统。但是两个系统的脱离可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发生,它取决于第一个系统进入第二系统的方式,这样也就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整体。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一系统(ERC)变成表达平面或第二系统的能指”。如下图:
或表示为:ER,一切元语言都属于此类。一种元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平面本身是由一个意指系统构成的;或者说,它是一种以符号学为研究对象的符号学,这个双重系统的扩大有两种形式:
元语言
依据以上理论,我们对“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在网络语境中流行的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在第一表意层面,“灰太狼”、“懒羊羊”的能指是读音及其汉字的书写形式,所指是狼和羊这两种动物。第一层面意指层面“能指―所指”构成了第二层面,即涵指系统。动画中的“灰太狼”的表现为:爱老婆胜过爱自己,爱劳动,为老婆花钱从不心疼,自己不花心,不藏私房钱,不和老婆讨论对错,还会讨老婆欢心。在动画中,“懒羊羊”是整个草原上最聪明的一只小肥羊;不爱运动,却聪明机智,而且临危不乱,总是一派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感觉;明白自己的长处和弱势,扬长避短。在第二表意层面中,“灰太狼”的所指延伸为爱老婆胜过爱自己的新好男人形象,成为了都市白领择偶的新标准;“懒羊羊”的所指则延伸为聪明,能干,心态淡定的一类人。由涵指系统所体现的“灰太狼”内涵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择偶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过去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女性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因而更依赖男性。男性则在两性关系中为较为强势的角色。随着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被称为“新女性”的白领一族,经济地位的不断稳固使得她们不再是男性的依附品,在选择伴侣上,要求两性平等。但是,身处浮躁的社会,当今女性越来越缺乏安全感,所以,像“灰太狼”这样老实、一心一意的男性更容易获得当今女性的青睐。“懒羊羊”乐观、淡定的处事原则是他获得人们的喜爱的根本原因。但是,身处现实的社会,大多数人对“懒羊羊”的处事原则是“身不能致,心向往之”。所以,“懒羊羊”作为大多数人心中一个理想的形象而风靡一时。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是大众文化在新的多媒体环境下的一个突出表现,不但可以作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而且是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观念、思想转变的映射。利用符号学原理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研究,能使我们了解网络如何以符号学系统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并了解是什么使网络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媒体。关注网络语言有助于对语言变化思考的考察。本文在对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符号学解析中发现:识别“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能指与所指,需要激活大脑中关于汉字,以及文化知识层面的心理意指印迹,实现符号意义的心理再现。同时,符号的涵指系统以第二层的能指与所指意义关系得以显现。作为网络语言研究的一个新切入――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是人作为客观存在体,对存在世界中符号现象的主观认识。也就是说,人们对符号的解读,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符号的经验性心理印迹激活了。因此,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化过程也反映着人的主观判断和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改造,也是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一切符号的直指与涵指的结合过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
[3]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58.
[4]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
[5]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7,78.
[6]王顺玲.网络语言的符号学阐释.外语电化教学2008:3:120.
[7]李玉洁.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以“”为例.学术平台――文化传播,2009.8.
[8]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2001.
[9]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10]孟华.符号表达原理[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