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1
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培育科学的风险文化,是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的先决条件和内在要求。一是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全行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祛除惯性思维和陈旧观念的影响,改变对风险管理的偏见,使全行认识到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认识到银行风险管理目标并不是风险最小化,而是风险与收益比较的最大化,必须把风险管理和内控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构建。二是明确业务发展与内控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计风险地片面追求业务发展与追求“零风险”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恰当的内控可以保证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最终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银行持续健康地发展。三是培育全员风险意识,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每一项业务和每一个流程之中,提倡人人关心风险、人人对风险负责,使防范风险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四是将风险管理、营销管理和绩效管理紧密挂钩,形成内在的统一性,使银行的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股东利益、员工利益和客户利益保持一致性,从根本上克服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既要包括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同时也要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纳入风险管理范围。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机构组织建设,基层机构必须配备专职的风险监管人员,确保其独立性。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实行事前主动引导型风险管理与事后被动督导型风险管理并重、风险的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着重突出一个“防”字,要通过建立经营决策信息导向、风险预警分析、风险评价系统和风险控制、风险信息反馈与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使风险管理工作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推进业务转型。大力发展非资产业务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而商业银行也一味热衷于发展见效快、收益大的资产业务,这一点在基层机构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商业银行基层机构80%-90%的收入来源于资产业务。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倡导发展中间业务、扩大非利差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县域经济不发达的影响,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商业银行依赖资产业务,虽然短期内能够提高效益水平,但是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特别是信贷资产风险不断集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实现业务转型,由传统的发展和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个人业务转变,通过业务转型降低信用风险。
四、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严防操作风险
进一步对原有制度进行梳理归纳,对现行业务管理制度、方法、流程等进行整合、研究分析,找准风险关键点,寻找制度性漏洞和缺陷,剔除重复矛盾、滞后过时的部分,统一编制涵盖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各业务岗位实行手册式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准确、具体,避免模糊,覆盖的范围应到最小业务单元,过于宽泛对于流程的描述、职责的分配等都会带来困难。难以保证实用性。明确对内控制度建设负责的职能部门,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将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检查、更新等各个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和业务发展状况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以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从制度上消除风险死角和盲区。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2
【关键词】风险 零容忍 合规
作为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操作风险防控一直是金融机构的工作重点,也是风险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努力的目标。目前关于操作风险防范的理论多种多样,其侧重点和实际效果也各不相同,本文从社会学的“破窗效应”和“零容忍”理论入手,简要探索了其在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中的运用。
一、“破窗效应”与“零容忍”理论概述
“零容忍”政策的理论依据是1982年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效应”。该理论指出:如果社区中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那么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栋建筑都无人管理,从而得到了自己可以任意破坏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一种社会无序的感觉,整个社会治安状况随之逐步恶化。“破窗效应”显示,如果有人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而没有受到严厉制止,那么就会给群体一个心理暗示,造成所有人对某些错误的漠视与纵容,并将这个效应在周围人群中扩散,导致小错酿成大错。
“零容忍”打击犯罪政策,是指通过对轻微犯罪采取强有力的执法措施,以预防更为严重的犯罪,并最终促使犯罪率下降。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严格执法,它主张采取主动进攻的警务策略,集中力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对所有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不贷。二是重视打击轻微犯罪,它主张防患于未然,决不姑息任何轻微犯罪和社会失序行为。
二、用“零容忍”防范操作风险的“破窗效应”
尽管“破窗效应”和“零容忍”侧重于社会治安管理,但对于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仍然具有借鉴作用。操作合规与否,往往与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到位有着互动牵连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了机构的合规操作氛围。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可以形成一定的环境制约,提示“零容忍”的政策导向,迫使人的行为更加合乎按章操作的规范和要求,促进合规操作;反之,不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则会诱导和放纵不规范行为,弱化环境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这也说明了,在业务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同一个员工在管理规范、作风严谨的机构与在管理松散、操作随意机构的操作规范性为什么会存在显著差异。
哲人培根曾经说过“没有执行的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可怕”。风险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加重视,低风险的违规操作可能会给不良动机者提供趁虚而入的便利,容易引发作案动机,诱发案件风险,负面影响严重。要破解“破窗效应”,解决大的问题,必须从最小最细节的地方着手,及时主动发现“破窗”,即时出现,即时修补,把风险隐患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消灭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破窗效应”。
(一)灌输理念,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产生的根源在于合规理念的缺失,在于“重发展轻管理、重指标轻合规”等不成熟的经营理念。实际上,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多么先进的系统,最终都需要人来执行和操作,如果放松对员工尽职观念和责任感的教育,很难控制住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员工合规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坚持业务发展与规范操作并重的经营理念,引导广大员工充分认知风险管理文化,自觉遵守职业操守,主动规范职业行为,全面增强合规意识。
(二)厘清职责,强化履职履岗能力
管理人员履职履岗是否到位与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他们是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如果因为“重发展轻管理”而疏于防范,把“零容忍”变成“泛容忍”,风险防范就会失去最有效的手段和最有利的时机。首先要从风险管理的关键人员抓起,明确岗位职责,将责任和任务层层分解和落实,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其次是抓好关键人员履岗履职的检查和指导,纠正他们事必躬亲、无所侧重的做法,督促提醒他们正确、高效地履行岗位职责。
(三)加强培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
遵章的前提是“知章”,只有知道才能做到。针对部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要强化对基础规章制度的培训,使每位员工明确业务操作流程和各环节风险点,对于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首先要加强对员工操作流程的培训,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另一方面要强化岗位责任观念。管理人员需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培训员工的职责,员工需学深学透本岗位制度规定,并正确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养成遵章操作的习惯。
(四)重视整改,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为杜绝“屡查屡犯”,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时效性,我们一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检查连带责任制,对检查流于形式的,要严肃追究检查人员的责任;二要加大问题整改力度,逐级建立并上报检查问题的汇总分析和整改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和管理建议,杜绝问题反弹和重复;三是探索事后抽查与事中监督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尽可能利用各种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进行后台数据对比,提示风险线索,配合现场检查、录像抽查等手段,提高检查效率和效果。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3
关键词:商业 银行风险 风险防范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结构体系的主体风险问题由来已久,制约商业银行发展在股份制改造背景下,以及我国加入w to.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尤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商业银行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加之内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暴露导致银行价值遭受贬损或者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性质,导致其经营中的每一项业务都伴随着较高风险,包括存款的吸收,贷款的发放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推出和中介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缘自自身管理弊病管理弊病被忽视或得不到根治不断积累和加深在外界风险环境的刺激下就可能发生危机。
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进行了明确分类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独立,通常可相互转化。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自身资本金比率不符合要求:二是内部管理不善,信贷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不健全违规操作现象普遍甚至出现挪用公款、携款外逃现象:三是存款准备率水平低,存款人一旦挤提存款,银行就会出现支付危机:四是贷款核准制度不健全贷款到期时违约.或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收益能力下降.信贷资金周转困难。客户可根据银行活动的一些指标体系初步判断.预警银行风险,减小损失。
二、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多样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银行风险的内部成因一般容易控制和管理,而外部的环境因素银行个体一般难以控制:但可以利用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调整经营策略。概括起来商业银行风险成因主要有
1.资本金比率低御险能力弱
我国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的新型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风险并不突出,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本金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安全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巴塞尔协议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强行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2002年资本净额为188179亿元,虽然比2001年的1827.90亿元略有增加,但由于加权风资产总额由2201020’fz,元增加到2309861亿元,因此资本充足率由830%降低到815%:而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由2001年的576%下降为2002年的554%。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6月,建行和中行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分别向信达公司移交不良贷款1298亿元和1498亿元。这是政府使建行和中行上市达到8%资本金充足率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注资。另外,银行自身的利润留存则由于盈利水平低下而难有作为。在资本金补充不力的情况下,资本金的消耗与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固定资产的贬值等。
2内部管理不善.防险意识差
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管理问题积累的结果,管理不善主要体现为风险意识薄弱,缺乏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来看,银行”重贷轻管”“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不细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缺乏动态的跟踪监测。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内部授权授信制度、贷款审核审批制度.信用证和承兑汇票的签发制度等形同虚设.难于有效执行。甚至某些职员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无约无束利用职权挪用公款,甚至携款外逃。
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重视,管理不够。商业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如利率、证券市场行情、周边国家经济情况等的变化不够敏感应对风险能力差。
3盈利模式单一化险水平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比重较小只能提供较少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利润来源单一。国有商业银行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存在产品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相似性的特点中间业务.个人业务开展不发达。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最高为17%,有的甚至不足1%。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
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小。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可能导致恶性循环银行为达到业绩要求,往往发放大量放贷争取客户.放松信贷审核标准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多.为银行风险埋下了隐患另外这种模式的盈利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对利率管制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途径
1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份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权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产权模式的最佳选择,应当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转换的主要方向。股份制改革能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能够有效理顺国有产权关系,重新定位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彻底消除行政干预。国家作为大股东只能以股东身份发挥作用.真正实行政银分离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集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单一和资本金匮乏问题。同时.银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和规模内尝试参与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
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清除违规操作滋生的土壤。包括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人事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建立在丰富的业务数据、科学的管理模型以及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基础上.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等四个部分。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n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加入wto后.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3.拓展业务范围,转变盈利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商业银行的客户不断流失,银行急需改变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必须拓展业务范围.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4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60-02
近年来,央行连续降息使银行存、贷款的利差逐步缩小,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日渐成熟、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作为融资主渠道的地位日益弱化。面对金融业多元化经营步伐的提速,银行从经营模式、发展方向和营销战略方面陆续进行了调整,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营业收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业务、金融创新和各种衍生产品正逐渐成为行业的新宠,为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实力拓宽了道路。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伴随着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到来,不断推陈出新的业务产品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增加竞争力的同时,也对风险管理的稳定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已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
一、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中间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且多数情况下属于潜在的隐患,然而隐含的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风险,就会给银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较大,具有风险多样性的特点。根据商业银行业务类别及风险的分布状况,中间业务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受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如:由金融创新产品、信用证业务、资金票据业务产生的风险;二是依托各种技术手段提供延伸服务而带来的风险,随着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和服务延伸程度的不断增强,会产生相应的连带风险,如咨询、评估、等具有中介性质的业务产生的风险;三是由于业务操作不当,或银行内部管理不力而形成的操作性风险,此类风险通常隐含在多项业务环节中,风险的成因并不复杂,且多数情况下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风险分布的范围较广,对中间业务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尚处于发展阶段,规模较小,然而从近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分析,中间业务风险所引发的经济后果十分严峻,形成的风险不可忽视。
二、现阶段中间业务的风险特征
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而言,中间业务风险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中间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信息虽已公开披露,但尚不能对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做出全面的反映,部分业务的资产运作透明度较低,无论从金融监管部门还是从公众的角度均难以对其经营成果作出客观评价,因此无法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风险点多,分布范围较广。中间业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渗透于商业银行业务的诸多方面,其中信贷、零售、资金、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信息科技等部门均不同程度的有所涉及,业务风险点较多,防范的难度也日益增大。
3.开展形式灵活,风险潜伏系数较大。金融衍生业务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拓宽了中间业务的空间和范围,加快了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但正是这些灵活性大、又具备高杠杆性特点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相应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即便是微小的失误却也能引发灾难性的打击。
4.风险滞后性强,潜在隐患巨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在会计核算中列于表外业务,相应的风险在短时期内不容易暴露,加之中间业务的开展具有自由度较大的因素,风险触发点也逐渐增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不易进行全面和及时的监测,易形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目前,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控机制尚处在完善的过程中,而中间业务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起到必要的防范、控制作用,便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在开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时,必须坚持业务开拓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将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纳入研究范围。在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凭借法律依据,从加强金融监管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着手,不断深化风险管理力度,防范和控制各类中间业务活动带来的风险。
(一)应从法律层面给予必要的保障
规范中间业务的法律应属金融业务监管法范畴,定位于宏观角度,体现出立法、守法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中间业务管理的立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繁多,容易滋生管理盲点;二是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性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三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时,业务交易的真实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均对中间业务风险控制形成直接的影响。虽然2001年中国已制定并实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且在相关的法律中对中间业务的管理规定也有所涉及,但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需要经过持续的完善和修订,而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从金融监管法学体系的建立情况分析,建议立法机构深入开展关于风险管理框架的探索,对各种创新业务、金融延伸服务的风险系数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检验,为立法提供指导,逐步建立一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中间业务法律体系。通过法律赋予监管当局指导和监督的职权,在监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协助完善相关的制度,监管的同时发挥好服务的职能,推动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制管理进程。
(二)发挥行业监管部门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已成为竞争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银行需要开拓市场,需要适度的宽松政策,为业务创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了维持金融秩序,规范竞争行为,监管当局的任务亦是非常艰巨的。
1.科学分析、合理测算,建立合理的业务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业务发展状况等基础因素对各类中间业务的风险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对不同银行机构之间中间业务管理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中间业务监管体系,并在运转过程中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改进方案,增强业务监管体系的适时性和可行性。
2.把握监管尺度,协调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监管机构应该把握好干预的度,在准确定位监管角色的基础上,发挥服务金融、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在提升金融竞争力和加强监管力度之间力求平衡。
在保障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贯彻的前提下,通过行业管理口径加以规范,并紧密结合银行自身的管理状况,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对银行中间业务起到常态化管理和制约的效应,增强管控的深度。
(三)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加强内控方面的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控制中间业务风险、加强内部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从现阶段中国银行业风险防范工作的发展进程来分析,商业银行在应对中间业务风险方面尚需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
由于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研究,准确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并对其所产生的损益进行分析、测算。商业银行在自身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基础和管理状况,以谨慎分析、科学预测、合理调整为出发点,对中间业务风险做好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跟进工作。
1.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测算、评估框架体系。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体制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如:风险管理覆盖面不足、识别和管理手段较为简单,风险的计量方法和模型构建有待于补充等等。
商业银行应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对因各种因素(市场交易价格等)的变动而导致银行表内、表外业务发生收益或损失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并根据科学的测算和评估结果确定风险承受范围,以实现商业银行在对风险进行调整之后仍能够获取最大化利润。
2.完善内部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力度。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提高对重大事项审议和决策的效率,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对具体业务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流程,理顺业务主管部门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加强风险管理的渗透力度。
3.完善内控机制,提高预警、分析能力。围绕风险谨慎性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应采取对风险关口前移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关注特殊业务,跟踪可疑交易,实行对重要环节、特殊业务的风险预警,建立查防并举的内控防线。
坚持以风险为导向的原则,结合排查风险和案件治理工作开展风险监测,深入挖掘中间业务风险隐患,并依据有力的数据分析结果,对业务风险作出测评分析,并适时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4.防范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商业银行应将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以制度作为约束的依据,通过对各级业务岗位合理授权、有效监督来实现相互制衡;同时借助外部监督力量,形成一套立体式管理、多方位运行的人员道德风险防控体系,弱化人为因素对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跟进制度、组织构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化解业务发展与监督防范工作的矛盾,促进银行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对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获得全方位的防范风险、管控风险保障。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5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网上银行风险种类、风险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所带来的危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防范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进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本文力求给我国网上银行的在操作风险控制与防范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前瞻性,有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网上银行 操作风险 防范
一、 前言
网上银行,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新事物。网上银行的发展改变了银行现行的运行机制,使银行业务逐渐从实体走向虚拟,不仅提高了银行业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增加了运营资本的效益,还拓展了银行业的服务空间,加快了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使金融全球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但是,网上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网上银行风险问题,这些网上银行风险有的是传统银行业务新的延续,有的是基于互联网特性应运而生的。所以,我们对网上银行风险控制及防范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网上银行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网上银行风险控制与防范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网上银行风险的分类
按照风险的来源不同我们一般可以将风险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由于网上银行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会威胁到网上银行的安全。
另一类是业务风险。业务风险又可以分为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两种。本文主要来分析其中的一种: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银行和客户两个方面。
银行方面:一是交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被破坏的风险;二是银行在设计、运行和维护系统存在的风险。三是银行职员方面,职员因操作失误导致损失,或职员利用工作之便,窃取用户资料和资金。
用户方面:从用户角度讲,用户的安全意识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VISA卡国际组织(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网上银行事故是由于用户操作失误造成的。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安全意识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二点:一是对假冒站点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受“网络钓鱼”的影响。二是对账号、密码等保管不妥善,密码设置太过容易猜测,更可悲的是随意告知他人自己的账号和密码。
三、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及防范措施
针对我国网上银行现有的操作风险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几下主要方面措施来进行防范。
(一)培养独特的网上银行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文化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练,并通过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体现,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它是一种能支配企业行为的灵魂性、思想性的东西,而风险控制文化则是一个成熟商业银行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个内涵就是风险威胁生存。网上银行也亦是如此,我们要把网上银行的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入金融工作当中。在从事网上银行各项业务中,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面对的都是风险与处理风险,因此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于每位员工的思想中。
网上银行的风险控制文化核心在于通过对全员风险意识的养成,并将其渗透到全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之中,形成理念和准则、形成根深蒂固的共同价值观自觉遵守和奉行,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它不会因为高层管理者、业务结构、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偏离,让员工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使其在灾难中学习,在风险中反思,在危急中提高,从而牢固树立安全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和审慎经营的思想,自觉在心中筑起防范风险的坚实屏障。这样,
(二)培养专门的网上银行风险管理人才
拥有再好、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管理者去有效的执行,制度的优越性也会大打折扣。管理者是管理的核心,风险防范措施需要优秀的管理者制定并执行。网上银行作为金融领域新的产物,集合了计算机与银行等许多方面的特点,因此网上银行具备风险大,技术性强等特性,这就需要我国重视网络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同时具备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
我们需要培养一批了解并熟悉网上银行业务流程,同时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银行管理人才。只有储备优秀的人才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另外,除了基本的网上银行技能培训外,我国网上银行还应重视起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因为网上银行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产生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内部欺诈行为。我们需要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不断强化,经常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法规教育,提高计算机技术队伍和应用操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真正的让工作人员全心全意的把满腔热忱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增强他们遵纪守法意识,有效地杜绝违章违纪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根本的把内部欺诈行为杜绝掉。
(三)提高网银用户的安全意识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6
关键词:宏观经济不确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现有不足;改进建议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管理工作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其中,信贷风险逐渐增大是银行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信贷风险可对商业银行构成巨大威胁,但同时其又是此类银行经营、发展中难以消除的风险因素,所以,加强防范信贷风险其实是现阶段商业银行管理中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
二、宏观经济不确定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的关联
在经济平稳增长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投资者往往会通过借贷来追加投资,同时,消费者也可能会通过借贷来满足消费需求。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尽可能的满足日渐旺盛的信贷需求,其就必须不断扩大信贷规模。这个过程中,出于吸引借贷者、提高业务开展效率的考虑,商业银行普遍会主动的化简审查程序。此种做法会降低贷款发放门槛,进而导致市场走向预测失准,最终造成信贷风险偏高。除了借贷行为之外,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或经济泡沫、虚拟经济等现象也可能会导致信贷风险增大。
三、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一)现有不足
虽然现阶段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威胁性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进行防范,但是,很多银行的防范都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信贷风险依旧高居不下。此种现象说明,现有防范机制的有效性还比较低。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不足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管理方式较为陈旧。在商业银行中,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是行长的责任,但却不是行长的唯一责任,这就使得行长很容易顾此失彼,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督及能够制衡行长权力的机构,行长对于信贷风险实施的管理实际上是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展开的。此外,风险滞后于信贷业务、管理考核周期短等情况也会给管理者开展工作带去一定的干扰。其次,管理过于粗放。此项问题的产生与计划经济有着一定的关系,主要是管理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导致的,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增速高、发达地区信贷压力大。最后,预警机制有效性低。风险预警决定着商业银行能否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关系到风险的波及范围,对风险管控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现阶段,由于预警机制有效性低,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实现有效的事前防范,事后补救仍然是主要手段,管理处于被动局面。
(二)改进建议
1、强化内控此项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现行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方法为:分解信贷业务,确保各环节由不同人员负责,以免个人或部门单独操控信贷业务的现象。此种做法的实质是将信贷业务分为多个运作系统,利用各系统间的制约关系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有必要特别强调“同层系统制衡”,并以资金运用环节为依据进行业务分解与部门设立,以便通过横向制约来实现审计贷款与发放贷款的分离。在此种管理模式下,业务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制约,单个部门或个人大权独揽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因此,上述措施也可以视为是对贷款权力的分解,对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意义重大。2、实行审批授信制此项措施针对的是管理粗放问题,实施方法为:以总行垂直管理为基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各级分支机构有差异的授信权限。在具体实践中,银行应以企业类型与业务品种为依据给予有差异的信誉度。此种方法属于事中控制手段,作用体现为自我制约与自我调控,除了能够有效减轻管理粗放带来的问题之外,还可以起到激发基层分行积极性的作用,有助于基层分行主动进行风险防范。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机制来讲,上述做法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防控要求,又与银行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相适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不确定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鉴于此种联系不可消除,银行在发展中有必要积极应对风险增大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华.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4,(07):19-22
[2]马文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防范[N].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2,(0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