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文1

[关键词]金融结构;保险;非货币性资产

作者简介:舒廷飞,男,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成都 610074

曾召友,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编审,成都 610074

一、引 言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总量增长和结构协调同等重要。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个优化协调的金融结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金融结构是影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较有影响的观点:第一类是以金融结构概念的提出者戈登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th)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该类观点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并包括不同类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性质、规模和特征等。金融结构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①第二类是当前流行的“两分法”观。该类观点将一国金融体系划分为两类:即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和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进而考察不同金融结构在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宏观角度定性地考察我国金融结构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在金融结构的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如谢平(1992年)[1]较早地对1978―1991 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易纲(1996年)[2]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后,发现了引起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上升的原因;赵志君(2000年)[3]从流动性出发,将金融资产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类,分析了这三类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关系的外部结构和金融资产总量、结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对金融结构的主流研究后,发现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缺乏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我国经济处于转轨和发展时期,不能静态或片面地追求一个最优金融结构。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要以能够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为原则。第二,在对优化金融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更多的从金融理论角度描述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变动,而随着保险业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我国保险业对金融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保险资产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通过加快保险发展促进金融结构调整的研究还很不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结构变迁概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结构也出现了变迁。金融结构按资产类型主要划分为:银行体系作为持有主体的货币性资产和以保险保障性资产和证券性资产为主的非货币性资产。②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主要表现在:(1)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金融资产总额从1978年的1 512.5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83 045.30亿元,增长了235.7倍。(2)不同类型金融资产增幅波动相差较大。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增长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度较高,GDP快速增长时,货币性资产也呈现快速增长;保险保障性资产因为历史原因经历了较长时期平稳增长后,在1999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年平均增速居各类金融资产之首;证券类资产在经历了短时期高速增长后,增速放缓。(3)主要金融资产的相对比重的变迁。总体趋势表现为: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在缓慢降低,保险保障类和证券类非货币性资产的比重在稳步提高(详见下图,数据来源说明③)。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中既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变迁,也有以政府主导的人为推动型的“跨跃式”变迁。这种混合型的外部诱因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差异。

三、当前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问题

考察我国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虽然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金融结构模式,但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结构变迁的经验和规律应成为评价标准之一。从定性的角度考察,合理的金融结构可概括为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Zvi Bodie和Merton(1992)认为合理的金融结构包括:资源转移、风险管理、支付清算、资源储备和产权划分、提供信息和人激励等六方面职能。④对于金融效率,R.I.罗宾逊(Roland I. Robinson)和D.怀特曼(Dwayne Whiteman)认为金融效率表现为操作效率与配置效率。操作效率可以用成本效益比来衡量,配置效率则用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性来衡量。⑤在金融经济时代,所有的金融活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不仅是重要的金融资产,而且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的功能发挥和效率都要借助于货币来实现。因此判断我国金融结构的合理性还可以通过货币-经济比率(M1/GDP和M2/GDP)进行定量分析。

依据上述标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在我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金融结构下,货币性资产的垄断地位加剧了金融风险向银行的过度集中,增加了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造成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推动,增大了潜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⑥我国“十五”期间货币供应量增幅与经济增长速度背离程度的增大,说明货币性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减小。

2.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制约了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有效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有较高的储蓄率。截至2006年6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4 996.8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万元左右。⑦被广泛应用的帕雷托“二八法则”证明:少部分人实际拥有大多数储蓄。当前我国巨额的储蓄存款余额并不能说明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在短期内有现实的有效需求。因此,如果不能通过储蓄向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转化,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就难以自动实现。

3.保险与银行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上的错配。保险与银行等金融中介按照负债是否是货币可分为非货币类和货币类两种。金融结构观的创始人――戈登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th)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后认为:寿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长期不可转让负债,资金运用应以长期债权为主;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预付保费(即投保人短期内不能索回的负债),其大部分资金应该用于长期证券投资。⑧但我国保险公司的大量存量资产配置在期限较短、收益不断走低的存款产品以及十年期内国债、金融债和证券投资基金等短期债权上。同样,理论上,银行的主要负债即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资金运用应该以短期和中期债权为主。但我国银行一直存在着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结构错配问题,孕育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首先,由于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撑,一旦银根紧缩,储蓄分流加剧,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其次,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中长期资产利率正缺口,潜藏了较大的利率风险。

(二)主要原因

1.历史形成的投融资格局对我国金融结构变迁有着较大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取消了商业信用和金融市场,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是惟一的融资途径,货币性资产成为惟一的金融资产类型。改革开放后,以保险、证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带动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保险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深化拓展,社会对保险的需求不仅逐渐渗透到政府社会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还在个人和家庭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

在经济转轨时期,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强,因此更愿持有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银行存款等货币性资产。我国M1/GDP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3年的0.721,表明我国金融结构中货币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贡献增强。M2中绝大部分是作为金融资产而非支付手段的准货币,加上我国非货币性资产总量有限,M2基本能代表金融资产的总量水平,因此可用M2/GDP来衡量金融结构运行效率。我国 M2/GDP比率也迅速上升,从1978年的0.246上升到2003年的1.896,⑨这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可选择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较少,居民不得不把银行存款作为首选,导致储蓄存款大幅增长,M2大幅攀升,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在减弱。

2.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制约了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需求。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城市内部不同收入阶层的差距和不同地区的差距。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使储蓄向保险分流面临两大难题:首先,保险资产增长的潜力取决于全体居民的财富增长,而不仅仅取决于巨大的储蓄余额。因为拥有大部分储蓄的少数高收入人群有现实的保险消费能力,但保险消费意愿低,而低收入人群虽有较强的保险愿望但有效需求不足。其次,保险和银行在居民储蓄服务领域存在着相互替代和竞争。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因而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银行储蓄成为首选。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处在转型期,在基本解决了吃、穿、用的需求外,正朝着住、行和养老、医疗、教育等更高消费类型过渡。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储蓄仍然成为相当部分普通居民财富积累的方式。

3.当前我国保险与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上错配。究其原因:(1)尽管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已经介入了三大市场。在债券市场上可以投资银行次级债、可转债和保险公司次级债;在股票市场上可以直接投资股票,从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保险自有外汇资金可以投资于债券、存款和货币市场产品。但由于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了保险资产在配置上需要寻求各种投资工具进行资产负债匹配,如长期寿险资金需要一个具备长期稳定现金流回报的投资品种与之相匹配,而受制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现有的投资品种很难匹配,需向更广的投资领域寻求匹配的品种和投资渠道。⑩(2)当前银行业信贷结构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原因是:第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无论是企业融资还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第二,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贷款利息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第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个人住房和汽车等中长期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以及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集中战略等多种因素都导致了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11]

四、与发达国家保险业促进金融结构调整的比较

近十多年来,7国集团(以下简称G-7国家)的保险业在金融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G-7国家金融资产规模增长的同时,金融结构也经历着深刻变革,由银行主导阶段逐步转向多种金融机构共同主导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在银行主导阶段下,实体经济部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金融资产以货币性资产为主;在多种金融结构共同主导发展阶段,保险公司、证券经营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在金融资产构成中,银行资产等货币性资产逐步减少,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迅速增加,保险公司成为最重要的融资中介和机构投资者之一。若把保险公司资产和养老基金合并测算,在非货币性资产中的保险保障性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占比已达到40%左右。[12]另从金融资产的平均增长率看,1990―1999年间,G-7国家保险公司资产增长了150%,达到100万亿美元,而银行资产增幅仅50%,规模为250万亿美元。在绝大多数国家,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资产已超过银行业。1990―1998年,OECD国家保险资产保持了年均10%的增幅,远高于银行资产的增幅。[13]日本和中国融资格局传统上都是以银行融资为主,但日本保险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份额从1990年的15%增长到1999年的28%,而同期日本银行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却从67%下降为55%。[14]

从上述国家保险资产对金融结构优化的变迁看,日本的金融结构是以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为主体,保险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和国债。G-7国家中的欧盟国家,2002年保险业资产中股票占25%、政府债券占22%、贷款占20%。美国和英国的资本市场发达,债券和股票占的比重较大。美国保险业资产更多是公司债券,2002年占到总资产的61%,同期英国保险资产中股票占到43%。

发达国家尤其G-7国家保险业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和优化金融结构中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第一,保险业资产都表现出增幅快于银行资产,对金融市场参与度加深和金融结构优化贡献加大。第二,由于各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不同国家保险业资产在本国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不同。

五、政策思考与建议

(一)以动态的调整观审视金融结构的变迁

坚持以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的增量增长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是符合金融业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动态调整观”。我国金融结构正处于转轨和发展时期,难以确定一个最优或完美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结构的优化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只要能够发挥金融业应有的功能、提高金融效率就是金融结构优化的正确路径。金融资产的总量可以在短期内变动,但金融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15]这些因素既包括产业发展、融资结构、居民资产投资偏好,还包括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面临的发展机遇等。

(二)借鉴国际经验,主动加深我国保险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度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为保险资产提供的可选择的金融工具有限,保险业必须主动地参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实现保险资产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具体做法:(1)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设立开放式的证券投资基金,还可以和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合资成立新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这有利于将保险业的长期负债证券化,增加流动性和收益性,满足投保人更广泛的理财需求。(2)国家面向保险公司发行定向的长期特种国债或金融债。(3)保险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国有股、法人股减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分享金融市场快速成长带来的资本收益。(4)推动保险资金介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扩大保险业的社会影响。(5)加大对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和优质大型企业集团的股权投资,支持国家金融体制改革。(6)积极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试点和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三)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协调发展

保险公司应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重要的媒介,既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资本市场活跃的交易主体。保险公司要参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资金融通,成为两个市场间资金交换的媒介。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应以国债、金融债券、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资本市场工具为主,以中央银行票据、回购和短期融资债券等货币市场工具为辅,逐步减少对存款和债券等利率敏感性资产投资余额,降低保险资产组合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应主动提供跨市场的保险产品,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通过保险产品交易实现自由流动。并根据现有监管规定,在信用债券、抵押贷款、房地产物业和企业股权等领域进行积极创新:放宽保险资产投资信用债券种类,具体包括企业债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和担保抵押证券(CBOs)等;允许保险公司开展长期的抵押贷款包括房屋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缓解当前银行“短存长贷”和保险公司“长钱短用”局面。具体模式选择,一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展抵押贷款业务,二是保险公司购买银行的抵押贷款争取证券化产品。保险资产的房地产物业投资可采用房地产信托(REAT)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方式。以私人股权投资和创业企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为主的企业股权投资应成为保险资产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的新途径。[16]另外,允许保险资产透过QDII渠道投资境外,实现保险资产在全球范围的配置和风险分散,形成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机制。

(四)组建保险集团公司实现以保险资产为核心的跨业联盟

美国的保险集团以持股公司、设立子公司或业务员兼售商品的方式兼营产、寿险或其他产业;德国允许以保险集团或合作策略联盟等方式经营非保险业;日本允许保险集团与邮政储金机构和外国保险公司建立策略联盟。在国际综合化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保险业不仅要以集团公司为背景,实现产、寿险、其他金融产品的交叉行销,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合作,还应拓展更广泛的行业间策略联盟。第一阶段可以在保险集团公司架构下,推广保险与金融结合的产品。譬如联名卡、代销基金、ATM保单贩售、与证券公司推出投资组合套餐等。第二阶段逐步实现保险集团跨金融业联盟。把保险渗透到普通居民衣食住行中去。譬如财险公司可以与房屋中介业开展储蓄型不动产火险、与汽车厂、零售业、餐饮业合作购机动车辆保险送指定商家购物券或折扣券;寿险公司可与酒店业联合购终身寿险或长期健康险,可选择指定酒店度假,与非盈利性娱乐事业单位进行公益事业和保险宣传;B17保险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开发、购买或抵押债权回收等途径获得房地产商品的所有权,然后出租获得收益即“置业-出租”模式。

注 释:

①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②由于黄金、白银及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资产数量和占比很少,并且变化不大,所以本文忽略这几类金融资产的讨论不会影响研究的结论。

③所列数据为年底余额,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证券期货年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各期。保险保障性资产金融资产包括:保险公司总资产、政策性保险资产。证券性金融资产包括:债券、股票的流通市值、证券投资基金。货币性金融资产包括: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银行外币存款。

④Zvi Bodie, Robert C.Merton.《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R.I. Robinson, D. Whiteman, Financial Market: The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of Wealth, 1974

⑥李 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⑦人民银行2006年存款性公司概览。

⑧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⑨中国金融年鉴,1986―2002年。

⑩中国保险年鉴(2004年)。

[11]人民银行2005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2]王一佳,马 泓,陈秉正等:《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13]OECD,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1

[14]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15]李 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根据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陈东在第12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发言整理。

[17]凌氤宝:《保险业跨业经营之研究》,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1999年。

主要参考文献:

[1]谢 平.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11).

[2]易 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1996(12).

[3]赵志君 .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0(3) .

Insurance Effect Analysis in Financ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Su Tingfei Zeng Zhaoyou

Abstract: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first, present financial structure makes the monetary assets possess the disproportionate large quotient and banking industry undertakes high excess risks; second, dis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savings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non-monetary assets such as insurance; third, sub-developed capital market and adjustment of credit demand leads to the mismatching ofboth insurance and banking industry assets and liabi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dilemmas, history of financ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an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n resolves to the solutions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insurance industry with financial markets, establishments of trans-industry strategic partnership led by insurance holding companies to promote co-operation among insurance, capital market and monetary market.

Key words:financial structure; insurance; non-monetary assets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文2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上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方式,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以不良资产的产权所有人作为发起人,以不良资产的处置收益作为偿本付息的担保,并以此担保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当前,我国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已经对金融稳定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引领融资方式的变革,促进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盘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不良资产证券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在不增加现有负债的情况下提前收回贷款资金,加速了资金回笼速度,提高了流动性水平。另外,缓解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增加过快带来的筹资成本的压力,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加强流动性管理

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将不良资产转化成流动性较强的现金或者债券,将金融风险大大分散和转移,增强了不良资产的流动性,拓宽了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实现的发行收入可以缓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金流量压力,进而增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进行流动性管理。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透明性和公开化,可以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规避道德风险。

3.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上的一种创新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于改善当前市场结构,满足投资者日益正常的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进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能够大大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对于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1.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市场的新鲜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法律障碍。特设交易载体(SPV)作为证券化交易的中介,其特点是不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经营场所也没有严格限制,造成了有些公司基于成本的考虑,投入较少形成了“空壳公司”,对于这种实体,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有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甚至有些规定还会阻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

2.无法组建合规的资产池

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资产与国外用于证券化的资产质量相比差距太远。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资产是真正意义的不良资产,未来获取稳定现金流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因此,当前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资产池中资产“良莠不齐”,使得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前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要进行适当的分类,剔除获取未来现金流较小可能性的不良资产,只将很有可能获取未来收益的不良资产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标的,从而建立符合证券化要求的资产池。

3.SPV缺位,缺乏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

SPV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资产证券化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具有SPV功能的机构,现行的法律法规下设立SPV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也没有具有操作细则的实施方案。另外,在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初始评级和发行评级两次信用评级。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从事信用评级的高资质的专业机构,现有的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资产证券化方面的评级问题也缺乏一定的运作规范,造成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很难满足透明、客观、公正等要求。

4.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供给和资金来源,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稳定、持续、大量的长期资金较为缺乏,影响了对资产证券化的稳定需求。由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进行投资缺乏专业知识,风险防范能力较弱,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因此,资产证券化往往是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程序复杂,专业化水平高,技术性较强,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但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比较匮乏,这也是造成资产证券化开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继续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解决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诸多法律障碍。根据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立法,完善法律法规环境,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为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保障。SPV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该机构的法律地位,并对其性质、发行、流通转让等相关制度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另外,要加强体制建设,对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包括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会计、评估等制度和政策做出明确规定,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2.规范金融中介,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担保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专业的金融担保公司出现不久,也不太规范,伴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推进,政府在其中的监管者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政府要积极成立担保机构,通过政府为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利用外部信用增级手段推动金融创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初期,政府担保等在推进资产证券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采用政府担保作为信用增级的手段交易成本较高,因此,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部信用增级的手段在减弱,利用国外成功资产证券化总结出的内部增级方法是大势所趋。

3.改善交易结构,完善资产市场和定价机制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一个良好的交易结构对于降低产品的流动性溢价,增加产品的可交易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提前赎回,产品质押等功能,增强流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另外,资产证券化还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来配合。要建立起高效的投资制度,强化内外部评估结合,建立合理、规范、有效的定价机制。最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化的定价原则要逐步引入到不良资产处置中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要按照公正、合理的原则具体评估方式,根??项目的具体情况,谈判情况,综合确定资产处置的价格。

4.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领域的创新,涉及到证券、评估、会计、税务、法律等很多学科和专业,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复杂程度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缺乏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训:一是要广泛引进人才,可以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专家,将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入到实践中,二是加大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领导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的人才队伍。另外,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除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包括中介机构、投资者、监管机构等,这些机构也需要相应的提高各自人才的素质,形成合力才能为不良资产处置打下良好基础。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文3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等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导致资产泡沫扩大,风险蔓延和经济失控。经济能否健康发展,风险能否可控,其关键之一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定价机制[1]。

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机制是关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原理、结构、关系和功能构成的系统。研究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金融资产是持有方拥有的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fas157par.5)。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不是由特定主体确定的定价;公允价值是由假想交易(现行交易价格的非实际价格)形成的估计价格[2]。

自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提出资产组合理论(mpt),资产计量研究便拉开序幕。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1970年,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1973年, robertmerton建立了资产期权定价公式。1976年,ross得出:资产的预期收益可表示为多个宏观经济因素的“线性组合”。1979年,布理登(breeden)建立了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1994年,shefrin提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2007年,peter提出了动态异质模型[3]。2008年,hull给出确定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方法[4]。

在国内,陆静,唐小我( 2006) 构造了基于流动性风险的多因素定价模型( la- capm) [5];孙有发(2007)提出了随机波动定价模型[6];易荣华, 李必静 (2010)从四类定价因素入手分析股票定价模式[7]。

在上述研究中,人们囿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与方法,而对其定价原理、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不够,迄今未发现有一个完整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即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

(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定价原理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原理不可能凭空产生,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发展的演变过程昭示了:金融产品“源自”实体产品,因此,金融资产定价与实体产品定价同源,所以,同理。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市场由“看不见的手”左右,所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应遵循“供求定价”原理。

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的现实基础角度看,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事实上,都是一个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的问题。从现实上看,目前“市场多一点”成为不争的现实。基于这一认识,金融资产定价应以市场为基础,遵循“供求定价”原理。公允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同类资产的脱手 “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上的同一项资产在第一对交易主体之间达成一个价格(最高价),在第二对交易主体之间达成另一个价格(最低价),那么,在第三对交易双方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成交价格不会是最高价,也不会是最低价,应该是中位价,而中位表示的是平均的理念。因此,参照同类资产定价可以理解为以同类金融资产的平均价作为这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我们来论证一下上述“平均理念”,第一,在经典的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先生的capm模型中,资产期望收益率实际上也是一个平均数,因为在概率论中,期望本身就是均值。第二,既然公允价值作为由假想交易形成的估计价格,当然是需要点估计的,而最一般的点估计就是认为总体平均数约等于样本平均数,这样,这个估计价格同样是平均数。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大、行为显著地从众,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变得更加有限。此时,“救市”成为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必然选择,政府通过干预供应和需求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制度安排”。

但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不是由特定主体确定的价格,当然也不是由政府确定的价格,由政府的“制度安排”得出的“干预价格”同样不能作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只能是对市场价格的“调整”,这仍然离不开以市场这一基础。总之,金融资产定价遵循“供求定价”原理。

(二)结构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众所周知,价格是价值的表现,通过研究金融资产价格的结构就能够了解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结构。亚当·斯密 认为“利己心和竞争的作用使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不会相差太大”[8],这意味着价格与成本之差存在,这个差数实际上是毛利润。虽然在亚当·斯密时代,还没有出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但是,我们根据上述商品价格和成本的关系,可以推理出:商品价格的基本结构是:成本+毛利,从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基本结构也是“成本+利润”。

(三)影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

“看不见的手”决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这在上面已述。除此之外,影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有:

1.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虽然已有三个层次定价法,但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定价,其定价方法有待经过实践检验并进一步修订;在第三个定价层次上,企业有了较大的定价“自由空间”,由此容易产生金融资产“泡沫”,从而影响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具体来说,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等原因,当企业有定价权时,管理层通常会选择有利于完成公司受托责任的定价策略,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当管理者面临政治影响时,出于降低政治成本的需要,通常会选择低政治成本的定价方案;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在有机会时,通常会充分利用外部性,尽可能地选择利润最大的定价方案。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面临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等,这些无不影响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2.投资者行为

投资者信心波动、投资者心理上的赢利期望、投资者的从众行为,这些都会使交易中的金融资产价格随之发生波动,投资者的情绪波动越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越大。当数量巨大的投资者普遍具有从众行为时,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会表现出相应的“集中趋势”,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也会非理性地“船随浆动”。

3.估价模型与计量方法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选择什么样的估价模型就得到什么样的估价,采取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就会得到什么样的金融资产价格。由于估价模型确定欠妥或计量方法选择不当,会使得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和公允相去甚远。

4.利率和汇率变动

利率和汇率调整是金融管理的弑手锏之一。由于公允价值是一个折现值,根据未来收益折现来计算,现值直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利率大小和外汇市场上的汇率高低影响,通过直接影响现值,间接影响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5.社会与人心稳定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执政理念下,政府为了保障社会与人心稳定,会采取一些非市场的办法,对金融资产定价格进行间接或直接的干预,比如,直接提供某些金融产品,此时的金融资产价格是政府的“维稳价格”而不是公允价值。

6.金融、经济与法律制度

市场价格机制在国家的金融经济法律制度框架内,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运行,但是,市场价格机制并非万能。因此,政府有时必须对金融资产实行“价格规制”。在政府对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应把政府及其官员的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如果法制不健全,寻租活动屡禁不止,就会破坏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环境,从而影响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功能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的功能就是保障金融资产价值的公允。通过“刨掉”金融资产的泡沫,促进金融资产交易的有序和公平,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并且相关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助于管理与决策,提高经济主体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

第一,依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原理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处理公允价值会计业务时有理有据,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保障公允价值会计的“信息质量”。

第二,通过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支撑,有助于发挥公允价值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依靠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特别是对虚拟资产计量的规制,可以“刨掉”虚拟资产的“泡沫”,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关系,提高经济主体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四,通过发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的市场价格功能,实现资本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资产效率。

四、完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紧紧抓住“刨掉金融资产泡沫”这个“牛鼻子”

金融危机的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出在“泡沫”上,“泡沫”又来自何方?主要来源于“虚拟资产”上面。“虚拟资产”是企业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将企业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列作待摊、递延等“虚拟资产”项目,之后在持续经营期间按一定方法分期摊销转作费用时,抵减该期间的利润,并相应抵减应交的所得税,有的企业利用虚拟资产账户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假盈真亏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某上市公司,三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净额巨大,债务人被清盘,公司存货净额、其他长期应收款、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巨大,公司净资产为负值。

“刨掉”金融资产泡沫是拉牛出泥潭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牛出泥潭就没问题了。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修订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公允价值会计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公允价值会计业务的能力,强制进行“虚拟资产”的内外部审计,严查应收账款净额,存货净额、其他长期应收款、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项目,挤掉水分。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中小股东进入监事会的比例,通过协调,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推行合理的信息公开制度,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从源头上治理管理层可能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完善管理层受托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专门制定针对虚拟资产审计的责任目标,建立健全对管理层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不正当利用虚拟资产或增加资产泡沫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在抗风险方面取得成效的管理层进行奖励。

(三)着力对治负的外部性

对治负的外部性的办法是“堵和导”两种办法。“堵”是使企业打消利用负外部性获利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使企业知损而后退,具体可通过在金融监管条例中增加对虚拟资产运用的一些限制性条件和产生虚拟资产泡沫时经济处罚条款。“导”是采取金融政策,将企业负外部性导向正的外部性,具体来说就是对具有正的外部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为了对治企业负的外部性,可以适度引入金融业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局面,形成有利消减负的外部性的局面,从而消解负外部性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影响。

(四)善用利率杠杆

“给一个杠杆,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利率调节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控制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大小。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个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决定这个现值大小的主要就是折现率,通过调整利率可以直接影响折现率,通过折现率影响计算结果,从而实现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调控。从宏观层面上说,如果市场上资产泡沫膨胀,那么可以通过调高利率、紧缩银根对流通中货币规模实施控制,比如说“次贷”量的总量控制,总量控制住了,起一点泡沫也成不了金融危机。

(五)形成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协调机制

以“刨掉”金融资产泡沫为主线,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金融证券监管委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委员会、会计学会、物价局和企业行业委员会联系起来,由金融证券监管委员牵头,开展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协作调研,通过职责分工明确的分项治理和有序协作综合治理,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协调管理机制,发挥其去泡沫、控风险、保经济和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j] .财务与会计,2010,(6).

[2]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 .财会学习,2009,(1).

[3]peter, b. h . , hommesa, c. h . , m anzan, s. . ehavior al heterog eneity in stock pr ices[j] .jo urnal of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 l, 2007, 31 : 1938- 1970.

[4]hullj.c.:options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m].prentice hall,2008.

[5]陆静,唐小我.基于流动性风险的多因素定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6]孙有发,张成科,高京广,邓飞其.现代证券定价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5).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文4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约束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性增强及其国际地位提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转向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研究,将经典金融理论加以改造,使之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逐渐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其中,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金融发展理论提出后在经济金融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对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金融深化理论综述

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经历了两次划时代的革命: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八十年代初期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如罗纳德・麦金农、爱德华・肖、约翰・格利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等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欠发达性”出发,认为经典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政府财政赤字政策实际上是在抑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活动,并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因此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金融深化。第是以麦金农和马克威尔・弗莱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于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方法即金融自由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就一定能够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1、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初期,为迅速地把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大幅度地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下,普遍制定实施了封闭性的、计划指令性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不给金融体系以独立的资源配置要素的地位,反而通过利率管制和信贷配给人为地扭曲资本和外汇价格,使金融体系处于“金融抑制”状态。这样,储蓄不足、资本匮乏与金融抑制、资本低效配置并存,使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这种现象首先为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所关注。麦金农指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欠发达,就在于实际利率太低,甚至为负数。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政策,人为地压低利率;也可能是由于通货膨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种人为压低利率,造成金融体系和经济效率低下的现象,麦金农称之为“金融抑制”。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麦金农提出了他的“金融深化”理论。其主要思想是,放松政府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管制,尤其是利率的管制,使实际利率提高,充分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使有限的资金流入高效益的项目,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而且,高利率鼓励人们储蓄,金融体系“不尽储源滚滚来”,投资也就不愁没有资金。总之,“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金融市场的活跃高效,会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活跃。

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麦金农又提出了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他认为,第一步是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财政控制应该优先于金融自由化。政府财政收支应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适当增加,以减少对银行融资的依赖;第二步是开放国内资本市场,使储蓄者(存款人)和投资者(借款人)能够得到实际的正利率;第三步是在经常项目和金融成功地实现自由化之后,再实现外汇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2、金融约束理论。托马斯 ・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6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认为政府对金融部门选择性地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深化,提出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金融约束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低并且可以预测的,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来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而不是直接向民间部门提供补贴。”通过创造经济租金,使银行和企业股本增加,从而产生激励作用,增加社会利益。

二、金融深化路径选择国际比较

自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问世以来,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新自由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金融自由化的理论来实践的。金融自由化也基本上遵循着两种模式:一种是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拉美国家以及来自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东欧转轨国家都推行了一揽子的全面爆炸式的金融自由化;另一种是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主要是亚洲一些国家,转轨过程中的中国采取的也是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

1、激进的拉美金融自由化。20世纪七十年代,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墨西哥都程度不同地先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其主要措施是:放松和取消了对利息率的管制;取消了对信贷配给的管制;对国有化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国的银行进入本国从事金融业务。

2、渐进的亚洲金融自由化。亚洲的金融自由化与拉美的金融自由化的本质区别在于:除了个别国家外,亚洲的金融自由化主要是采取渐进式的自由化策略。印度尼西亚在1982~1990年间、韩国在1980~1988年间、菲律宾在1980~1984年间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

大多数国家在实施金融自由化之后,确实使金融深化程度得到提高,具体表现为:第一,实际利率由负转正,IMF和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进行的统计研究表明,16个实施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中,有1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上升,下降的只有两个国家。第二,促进了间接货币政策的应用,各国货币当局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第三,金融深化指标(M2/GDP)上升,亚洲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比率都上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尤为迅速,1989年达到60%~90%,拉丁美洲的国家在自由化的前几年,金融深化指标也有所提高,但不如亚洲国家高。但是,这些国家金融自由化不久便遭受了银行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打击,严重地扰乱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并导致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下降。例如,阿根廷和智利,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完成了利率和银行业自由化后,八十年代初就爆发了金融危机。菲律宾在七十年代中后期放松了银行业准入限制,1981年又开始了利率自由化,紧接着就发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机。尤其是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这些早先大刀阔斧地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予以沉重打击,连早先被麦金农和肖所称为“没有痛苦的金融改革”的韩国,在这场危机中也未能幸免,只有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

三、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判断及理论分析

我国自金融改革以来,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已初见成效。那么,我国是否完成了金融深化呢?金融深化的效率又如何呢?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可以通过以下5个指标评价金融深化的程度:(1)货币化比率,是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率(M2/GDP);(2)金融相关率(FIR),是全部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是社会融资方式变化发展的标志;(4)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金融深化的另一特点,这是金融资产增长和金融市场扩大的主体;(5)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我们依次来看我国这5种指标的实际情况。

1、货币化比率(M2/GDP)。M2/GDP反映了经济货币化程度,特别是反映了通过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相对规模,是金融深化进程中首先经历的阶段。中国的M2/GDP自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上升,呈快速增长态势。1978年这一比率仅为0.32,1990年达到了0.85,2000年则达到了1.50,200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1.9,2005年由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与落实,M2货币供应量增速呈逐步减缓趋势,M2/GDP有所回落降到1.64。该比率上升速度之快,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进程中是很少见的。1999年M2/GDP指标,日本是1.26,英国是0.91,美国是0.70,德国是0.59。同期,中国的M2/GDP指标值是1.46,大大超过这些发达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单从这一指标看,只要达到了1,就可以说一国的货币过程已经完成。但绝不能据此得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已超过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结论因为货币化比率的提高与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二者并非是等同的。

2、金融相关率(FIR)。FIR体现了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反映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引导现实经济活动的水平。与货币化比率不同的是它的分子项含债券、股票等非货币化金融工具,故数值要比M2/GDP指标值大。中国的FIR1978年仅为0.899,1991年上升到2.11,1999年增长到3.20,2003年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达3.92,2005年有所回落,下降到3.12。该比率20多年来上升了3倍,与大多数发达国家20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相当,超过中等发展中国家。这充分说明我国金融深化的快速发展。

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主要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黄金市场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丰富、交易机制多样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

4、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已由单一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发展为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数量和金融资产均大幅增加。

可见,我国金融深化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甚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然而,以上指标仅仅是“数量化”指标,只能说明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和范围,却无法衡量金融发展的质量。我们认为,中国金融发展在数量上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M2/GDP上升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改革初期货币化层次较低,因而使我国的货币化得以在较低的起点上迅速提高;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水平增长很快,进而对货币的需求以及各类金融资产的需求也迅速提高;三是随着就业、医疗、保险、住房、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公众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增大了居民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进而增加了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四是我国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创新不足,货币替代性相对落后,促使居民储蓄存款额一直居高不下;五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较单一,间接金融仍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手段,银行将数量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进而导致我国的M2/GDP不断攀升。

(2)我国的货币化程度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一是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创造了大批新的金融工具和货币替代物,原有的货币概念难以涵盖新的金融工具,使各种金融资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某些具有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未被统计到货币供应量中,导致了货币供应量(M2)与GDP比值增长的放慢甚至降低;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产出的提高主要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投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货币的超量供应支撑的;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以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产出的提高主要依靠所投入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三是居民资产结构的差异。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储蓄存款是其主要金融资产形式;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居民的金融资产多以证券的形式持有;四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货币流通链的延长或停滞,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引起M2/GDP数值的增大。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发展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金融资产结构最重要的一方面是非银行资产的规模,包括股票、债券和保险项目,它们在金融资产中所占比率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资产结构的变化。中国银行存贷款是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其从1980年占金融资产的84.03%到2005年底的88.86%,平均年占金融资产的80%以上,始终处于高位;股票从1987年占金融资产的0.06%到2005年底的5.68%,年均仅占金融资产的4%左右;债券从1980年占金融资产的5.33%到2005年底的1.33%,年均仅占金融资产的5%左右;保险从1985年占金融资产的0.22%到2005年底的0.86%,年均仅占金融资产的0.6%左右。这些指标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经济效率较低下。按照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随着金融不断深化,经济效率会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1979~2005年年均达到15%,但我国的经济效率不是很高,1981~1993年一直徘徊在0.55左右,1994年达到高峰,为0.71,但从1995年之后经济效率一直在下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高速增长的实现主要靠投资增长驱动,投资增长加速时,经济增长率上升;投资增长减缓或下降时,经济增长率则下降。

(3)国有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我国长期以来信贷政策倾向国有企业,使信贷结构与多种所有制结构严重失衡,国有工业企业产值的比例从1979年的78.5%降到2005年的22.7%,但却能获得银行80%以上的贷款。而非国有经济虽然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能获得银行贷款的20%。这种结构失衡导致资金更多地流向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而经济效益良好的非国有企业则被排斥在外,只能从地下金融机构、黑市以较高的利率融资,使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低。

(4)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是中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率较低;二是中国的证券化率指标(股票总市值与当年GDP的比率)较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2004年和2005年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率分别为27.14%、17.79%,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较大;三是股票市场“圈钱”现象严重,年筹集的资金量逐年上升,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5)债券市场不发达,保费比重较低。在债券市场上特别是企业债占比低,而且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自1995年开始发行政策性金融债以来,以企业债券为主的其他债券份额逐渐下降,且降幅很大。2004年末我国国债市场余额近29,631亿元人民币,金融债13,000亿元人民币,而企业债只有600亿元人民币。中国保险业发展较快,但截止2005年底,其总资产占GDP比重也仅为2.7%。

由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已达到,但金融深化的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需FIR进一步发展。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金融深化进程

不言而喻,现代经济都是货币经济或金融经济。发展中国家如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体制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紧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深化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的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我国的金融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金融体制改革仍相对滞后,金融深化程度较低,因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

1、确立金融体系在经济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先行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事实说明,适当有效的金融深化改革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对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企业来说,能变革其融资方式,硬化其预算约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体系的中介环节――市场而言,资金市场的完善能在资金商品化和融资市场化过程中推进要素市场发育、增强宏观调节的弹性;对经济调控机制而言,央行改革能转变其宏观调控方式,增强金融调控能力。所以,我们应以战略性眼光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强化有效金融监管。一方面应努力控制通胀,稳定宏观经济,为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放松管制鼓励竞争的同时,应强化金融业监管,主要是完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加强央行外部有效监管、健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推进监管国际化等。

3、采取渐进式的金融深化战略。具体说来,可以沿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自由化的思路进行。首先,应培育货币市场,形成富有弹性的利率机制,提高央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间接调控金融的能力;其次,大力发展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产权市场等资本市场;最后,才能放松金融管制,实现汇率利率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市场国际化。

4、积极消除金融抑制,增强金融活力。(1)在宏观金融管理方面,实施银证分业经营管理,建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央行体系,完善三大政策工具的使用,减少信贷规模控制,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办法等;(2)在金融微观基础方面促进多元化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主要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转变,完善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稳步发展城乡合作银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引进境外金融机构,以加强竞争,提高效率;(3)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在银行业改革的基础上拓展规范货币市场: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加快资本市场尤其是发行市场的建设;开放外汇市场,放松外汇管制;建立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4)审慎渐进地推行利率市场化。首先应整顿现有的不合理的利率结构,杜绝负利率和存贷利率倒挂,保持适度利差;然后建立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导向的弹性利率体制;最后在法规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的前提下实现利率市场化。

5、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制度转型中的中国,相对储蓄形成而言,更迫切的问题是储蓄空壳化现象严重,有效投资转化效率较低。在财政主导型投资向金融主导型投资转变过程中,在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势在必行。这要求我们把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培育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投资效益作为金融深化改革总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子战略。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继祖.金融深化论,廿年来的发展与影响.南开经济研究,1997.5.

[2]赵士平.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财经问题研究,1997.11.

[3]巴曙松.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与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经济科学,1997.5.

[4]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文5

关键词:非金融资产管理 价值增值 资本运作模式 价值评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那些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想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之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进行价值增值与资本运作模式的优化管理,做好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实现那些非金融资产的管理公司积极发展。直到2003年,国资委有了196家,2005年便达到了178家。直至2013年的今天,仍有107家央企。这样的发展势头,更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额发展与改革,把其完善到最优化。企业资产本身就是相关资产的评估,进行增值与资本运作于现实,并且增强其时效性与现实性为前提条件,基于此种原因,可以根据其理论周期进行研究。

一、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价值增值理论链接

首先可以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这一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在市场销售变化的规律与角度进行产品生命的全新研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为了交换才进行生产,那些生产以后的相关商品全部投入到市场在被这个市场淘汰的过程,也就是其周期理论链接的过程,仅限于物品以及商品的使用性能、寿命上来定论的。

在可持续的发展角度进行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价值增值,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进行商品的细致研究,也就要在可持续发展要求允许的范围下进行,在环境观点之中进行考虑,从可持续的产品研制到其开发,再从开发到生产,直到最后的消费,皆是它所研究的重要对象,要进行恰当的业务组合,根据组合理论的基本模式与核心体系,进行有目的的提升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价值增值。

二、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资本运作上的基本模式

非金融资产的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本质智能以及资产的处置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在业务流程上却是基本相同的,非资产管理的公司在购买以及受托资产上应该进行价值的评估,与此同时,应该提出相关的处置预案。托管或者收购资产以后,应该对那些资产全部进行合理的经营与运作,这应该囊括整体企业的重组、改造与并购等问题,最后利用转让来获取最终利润。这之中也应该有步骤的进行。首先应该从价值判断入手,核心是资本运作的主要起点。企业是创造整体价值的重要载体,更是资本运作之中最为主要的载体,提升这个企业的价值应该是企业的深刻了解这一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要对企业进行相对细致且深入的研究,把投资家们的眼光进行企业价值的发现与判断有机结合。以往注重的是企业的净利润,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定要转变这个狭隘的观念,应该在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现金流水平、市场需求等相关因素进行企业价值的总体判断。

企业的再造能够提升价值的总体基础。利用投资企业在价值评估以及价值判断方面的优势,根据资本经营这一长远利益进行思考,选择一个有条件的非金融管理企业进行再造与培育,这能够更好的提升这个企业的总体价值基础,让基础工作得以贯彻。企业的再造其实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囊括了企业管理之中安全的整个过程,应该在股东直至各个阶层的员工一起努力之下才能够进行。对于企业在进行培养的这个过程之中,不同的企业也有着不相同的侧重点,应该结合它的实际情况进行策略性的改进与整合。无论是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上,亦或是内部业务组合的调整上,都应该进行深入整合。

运作模式离不开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更是资本运作最为关键的主题。资本的运作其实就是利用资源整合来进行优势互补的一个阶段,进一步提升其整体价值。在经营的时候,要合理配置资源,调节好社会资源与内部人力资源的统筹问题,企业进行再造之前要进行资源整合是其前提条件,进一步为整个企业注入新鲜活动的血液,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大量的现实实践与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资料在充实的前提下,资产管理相关的公司在运作模式上也能够具体、深入的进行探讨。在国资委的那些下属非金融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受托管理以及收购不同行业的相关企业如何进行价值的总体增值,让资产管理的公司自身价值增加能够进一步获得研究。因为非金融的资产管理这一公司更是国资主管相关部门的非主业资产而进行设立的,这样的资产管理在市场上是不需要进行收购资产的。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构建,资产管理公司彼此之间隐含的竞争也将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徐二明 ,罗震世.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价值增值与资本运作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1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范文6

本文作者:陈颖工作单位:大连市会计服务中心

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也给财务报表的编制带来了重大的变革"由于金融会计准则规范,的是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而现金流,量表呈现的是在金融工具计量过程中现金的实际流动情况,因此新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在不涉及金融资产的确认或转移的,情况下,只会引起当期损益或权益的变动,并不会引起现金流量的,变动"由此可知,公允价值对现金流量表影响微小,所以它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1.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新准则规定把衍生金融,工具纳人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就计人,当期损益,这样就会更好反映物价变动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因而,其资产负债情况就更接近贴近其市场价值",由于市场风险的存在,在没有其他资产负债科目变动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因为,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波动,但若公允价值波动的,波峰与波谷落差过大,就会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的大起大落,同时,带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在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存在,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就变得,进一步复杂化,报表使用者就很难从报表的数字上判断出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有多么大影响",2.公允价值对利润表的影响"新准则要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就会发生利得或,损失,若交易性股票投资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在确认投资收益之,后,就会使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增加;若股票价格下降,在确认投,资损失之后,就会使当期利润减少"由于股市行情的不断变动,股,票价格就随之不断波动,从而引起利润不断波动"再就是,在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出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前提下,由于优质贷款,与劣质贷款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有所不同,银行的当期利润就会,受纳人表内核算的金融资产的质量的影响"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管理层在选择套期工具时存在着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套期会计方,法的套期有效性不足,利润的波动将依据套期有效性不足的程度,而波动,即决策失误越大,利润的上下波动就越大",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应"这将对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必须按持有意图把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把金融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这种新的资产分类方式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预期债券投资组合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在利率结构上,从,固定利率到可变利率;在证券持有的种类上,MBSS到政府或政府,机构证券;在组合规模上,将缩小证券投资组合;在期限结构上,从,长期到短期;在重新分类上,从HTM到AFS"由于每类资产对各银,行影响程度不同,且具体分类与银行的战略目标有关系,因此银行,在做实际的资产分类时就必须权衡各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积极的应对之道

反映当前,其特征是从原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转变为新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商业银行实施新,会计准则必须加快实现会计目标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在业务经营上要做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速度与质,量、规模与结构、风险与资本相协调,从根本上提高银行的业务,发展质量、增收创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其次,商业银行的高,层领导应该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原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接纳新会计准则,使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真实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更好地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也更好地向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投资渠道的不断增多,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规模、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应更加谨慎地确认职工的相关负债,套期,避险活动日益扩大"由于公允价值的潜在影响,商业银行有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因此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建设,才能在会计信息中向利益相关方揭示金融资产负债所蕴含,的风险和管理层应对风险的经营策略"第一,要按照新准则改造,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及时对金融工具的波动情况和影,响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对现有核算系统进行大量改造,增,加投资改进内部系统和程序,使其能实现对复杂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处理;提高财务判断能力,满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二,要加快研发能正确测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工具和科学,的内部评估模型,引人衍生金融工具新的处理方法;对公允价值的,来源进行甄别,并确保在全面报告开始前实施与测试"第三,要对,现有规章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切实提高各级行的风险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各类金融风险"提升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水平,针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实行可能进一步加剧资本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商业银行要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把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作为落实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内部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回报率约束机制,并发挥风险定价战略引导作用,有效地,约束各级银行机构风险资产的增长,将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从而基本保持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使资,本充足率水平逐年提高,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特别是,在做出经营决,策形成资产、负债前,银行管理层就要确定承受风险的方式和后,续管理的方法,并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业务比,重,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