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讲述时,提出:如果没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改进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新课标下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科学的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3

相较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本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为目的,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什么是高效课堂,怎么做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高效??????“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实践,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笔者认为,想要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想要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首先,物理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材,对和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练习题都要掌握好。其次,要涉猎一些课外的内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全面提高自身素养。然后,要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最后,要及时发现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解决,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必不可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且考试科目众多,习题难度比较大,学生们每天坐在教室里疲于学习,学习环境非常压抑,所以教师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尽量做到平易近人,经常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第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提出问题,才有思考的可能,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离题的,老师都应该给予学生自我阐述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点,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只有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才能确保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充实自己。而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比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全部教学、分组谈论和师生互换角色等不同形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良好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充分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节优质课都是充分备课而来的,老师在备课上面投入精力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明确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才能根据课时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避免盲目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些老师可能要说高中物理教材都教过很多遍了,已经烂熟于心,不用备课了。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有些教材可能教过很多遍,却不意味着我们教过的每一遍都是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教材的把握是循序渐进的,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做好充分备课,就应该明确知识的重难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如何给各个知识点分配时间,如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并且做好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知识点做好铺垫。通过备课,老师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后,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五、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受体,教学模式理应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的,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方法无好坏,只有合不合适之分,而且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最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面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标准“流水线”似的实施教学,将很难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堂难以管理。另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优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那些物理成绩差的学生而言更是重大的打击,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这部分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流失。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4

实验和物理教学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姊妹关系,二者缺一不可。良好的实验操作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将知识的生成过程清晰而真实地还原在学生的面前,全面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动力。而在这个基础上对实验活动进行合理的改良与创新,并间接促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加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尤其是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中,由于实验方案陈旧、器材缺失和损坏,导致操作局限性过大,从而降低了实验活动的质量。对此,如何实现对物理活动的创新,便成为广大物理教师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但是具体该如何落实这个方案呢?笔者围绕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实验器材的创新

实验器材是帮助教师开展物理实验的主要工具,如果器材出现损坏、缺失等情况,不仅影响整体的实验效果,还浪费了时间。因此,在研究物理实验创新策略时,对实验器材进行创新是物理教师所要优先考虑的方面。对此,笔者围绕牛顿管的创新为例展开分析。牛顿管是《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实验的重要材具,如果出现缺失或损毁,必然会导致实验活动的终止。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新型的牛顿管,材料方面需要准备永久磁铁、固定铁环、透明玻璃管(长度一米左右)、铁片和羽毛、密封性良好的物质(环氧树脂等)、空气阀门开关、胶管、三通连通器。在制作的过程,可以将准备好的羽毛、铁片放到玻璃管当中(分开放入),然后利用密封良好的物质封住玻璃管,并按上空气阀门。当密封物质干涸后,再利用铁环和橡胶垫对玻璃管进行固定,然后使用胶管连接三通和两个阀门。这种创新设计在实验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效率,并降低无关因素的干扰。为了增强可视性,还可以将材料中的羽毛涂上明艳的色彩。当然,除了新型牛顿管之外,还有许多实验仪器值得创新,比如楞次定律实验中所要用到的魔术筒,简易电磁波接收演示器等。受篇幅所限,笔者不一一列举了。

二、实验方案的创新

1.革新探究实验,让实验具有创造性

探究实验具有神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未知因素具有无尽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参与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操作能力。如果对探究实验进行革新,让其具有创造性,那么一方面可以提高探究实验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的乐趣。但具体该如何实现这一点呢?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在创新阶段,教师修改了原实验的相关理念和目标,让探究实验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原实验中提及:“硬币和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果将硬币和纸片都放在真空环境当中,那么将会出现哪些变化?”经过修改,变成了:“在大风天,下落状态中的硬币和纸片会发生哪些变化?如果将纸片团成一团,那么在下落的时候会出现哪些变化?”通过这样的整改,不但让探究实验更具备了悬念性的特点,而且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挖掘知识和探究知识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对物理的热爱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在修改实验方案和目标方面,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改良,目的是为了诱发学生潜意识中的探究积极性,间接增强他们观察事物和挖掘问题的良好习惯。

2.修改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高中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演示实验,通过组织这些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但是在传统课堂中,这些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中完成,而学生只能机械地观看,偶尔配合教师进行思考。这种方法不仅局限,而且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对此,让学生成为演示实验的操作者,由教师配合指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手感,还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以《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为例,在这次实验中,教师改变以往的实验规则,由学生在台下进行自主操作,观察实验的过程,以及出现了哪些情况和问题。笔者观察发现,学生在操作期间兴致都非常高昂,虽然他们出现了不少的错误,但经过老师指点,他们都能快速发现错误、修改错误。期间,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把握知识,还可以延伸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不存在空气阻力,所有的物体都只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会出现哪些结果?由此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综上可见,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之后,他们对知识的把握能力将会得到提高。期间,哪怕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经历改良后,他们也会及时地把握重点。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方法 质量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明确教学法,促进有效教学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明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由此,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随着历史课本的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与完成教学任务联系起来。再次,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培养逻辑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任务来明确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像讲解课文那样以分析教学核心、明确教学任务为重点,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程知识,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的方式来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如讲《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如:希腊雅典多山,海岸曲折,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商品需要自由流通,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学生感兴趣,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借助声、光、电等媒介物使教育知识信息的传输和接受更直接、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更美化,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合理配置、合理组合,进行一种跨时空的优化教学,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高中历史教学,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主体意识渗透、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出发。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整知识结构;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在实际操作中还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注意学习者特性分析、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的渗透。以高一世界历史“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为例,操作步骤:教学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包括目标、内容、对象、策略、评价);采编信息,处理材料(包括图片、文字、音像);撰写脚本,制作课件(课件要求:画面简明、清晰,资料丰富,音像、文字感觉、视觉结合,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性,讲究设疑、质疑,激发学习者求知欲望)。课件形式可以是CAI课件,也可以制成网页。

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引导学习者在贯穿历史线索、历史知识的重要问题中,结合音像、文字材料的查阅思考得出结论。学习了本课后,学习者认识到二战后美国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实施霸权政策,导致世界政局的长期不稳定,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形成及影响有了正确的理解,达到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演示型教学,对于初步尝试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而言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课件也可以向交互型过渡,只要加上交互图标、交互设计,采用问答对话、菜单交互、图形化界面即可。

【参考文献】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6

一、运用提问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有格而无定格,教学中的提问既精彩而又有艺术,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郑成功”一课时(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18课)便采用提问教学法教学,“大陆和台湾何时有了第一次联系?后来中央政权又是如何管辖台湾的?”这样不但可以温故而知新,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纵向联系。

二、运用图示教学法,使教学内容脉络分明

历史地图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它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

息,在读历史地图时,要对地图进行细致地观察,运用地理方位来建立历史空间感,读出历史信息,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方法称之为图示教学法,它是由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如在图示“丝绸之路”识图教学过程中(中国历史七年级第15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如: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据调查,图示教学法是最直观的教学法,也是学生对知识收益最快的方法。

三、运用比较教学法,深化纵横向联系

由于历史时空跨度大,采用比较法教学是历史课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比较历史人物,往往从人物生活的时代、国别、主要事迹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等方面来比较;比较历史时间一般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在每一次比较时,都要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如何比较,比较时可以叙述,也可采用表格方式,这样学生学习时很直观,也便于学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