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的思考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合作;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37-02

一、前言

近些年,人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头等大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致力于人才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培养。幼儿教育是我国人才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儿童的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抓好幼儿的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社会中对两种教育方式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作为幼儿的两种基本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已家庭教育两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其一,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家”“园”合作新模式的优势,才是我国开展幼儿教育的正确道路。

二、幼儿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概述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部分,以幼儿园为教育场所对幼儿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肩负着幼儿的知识启蒙和健康成长等重任。幼儿园教育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产物,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幼儿身心和和谐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基本上采取“保”“教”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注重幼儿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此外,幼儿园教育还要求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幼儿在社会中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在社会中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幼儿园教育为人才的早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定的,引导幼儿直接感知自然环境,在对空气、花鸟等的欣赏中幼儿对人类的自然环境产生热爱,培养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的社会责任感。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幼儿园主要采用合作、分享等教学模式,通过幼儿之间的情感与话语交流,促进幼儿帮助、合作、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加快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三、幼儿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幼儿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伴随人的终身发展,对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广义的家庭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教育,另一方面指父母对子女单方面的教育。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属于后者,主要指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具有灵活性和连续性。幼儿家庭教育的灵活性格体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时间上,幼儿和家长接触的时间较长,家长可以随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尤其是在幼儿出现错误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及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此外,幼儿的家庭教育不会出现中断,稳定的亲子关系使幼儿的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首先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幼儿营造了爱的摇篮,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安全感,有利于幼儿形成稳定、活泼的性格,反之,不和谐的家庭会带给幼儿心理阴影,从而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在教育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最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对幼儿“爱”的尺度,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的素质,做到言传身教,不要对幼儿过分溺爱,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体系,是在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而家庭教育局限于家庭之内,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对幼儿的教学比较随意。再加上家长的工作比较繁忙,家长本身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教育掌握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即使在幼儿园放假期间幼儿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此外,幼儿的家庭教育要以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为标准,促进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之中都能健康成长。

(二)幼儿家庭教育反作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科学、规范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为幼儿园教育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保持一致,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保持连贯性,幼儿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能够显著提升;反之,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左,幼儿园教育的难度会相应加大,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之下降,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两种教育方式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结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科学有序的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幼儿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两种教育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同步性,幼儿园教育注重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和科学逻辑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则侧重与对幼儿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幼儿的智力、能力、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

五、幼儿教育新道路——“家”“园”合作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两翼”,两者各具优势、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我国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幼儿教育的改革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家”“园”合作的幼儿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要注重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幼儿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家访,增加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长通过家庭教育在幼儿心中树立教师的威信,言传身教,做到尊重教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严格要求,确保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1、加大对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增强“家”“园”合作意识

目前,大多数孩子的家长工作比较繁忙,对幼儿的教育有所疏忽也在所难免,“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要增强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进行“家”“园”合作的宣传,比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共同致力于幼儿的教育工作。

2、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幼儿园应该积极的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亲子运动会、家园主体活动、亲子音乐游戏等亲子活动中,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都进行了深入的情感交流,为幼儿提供知识信息的同时也拓宽了幼儿教育的视野,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要相互信任的关系,在相互信任、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家”“园”合作。

3、定期进行家访活动,深化“家”“园”合作层次

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机会,但是“家”“园”合作不能流于这些表面的文体形式,“家”“园”合作需要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家访是增加幼儿园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在园期间的表现定期进行家访。幼儿园要十分重视家访工作,制定明确的家访目标和家访内容,在家访中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质,结合家访的结果,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提升教师和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园”合作的教育水平

提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素质是提高“家”“园”合作教育水平的基础。幼儿园要十分重视幼师的选拔工作,聘用热爱孩子、有亲和力、专业素养高的综合人才,提高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素养。幼儿园定期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和教育,邀请幼教专家举办讲座,不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另外,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工作中,切实提高“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效率和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终身教育中同等重要,两者各具优势、相辅相成,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活动中,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家”“园”合作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亲子活动等教育平台,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正宏,钟锐锋.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239-240.

[2]黄绪云.重视家庭教育 突出育人地位——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1,(2):67-68.

[3]廖贻.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目标与内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57-60.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98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逐渐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及不良后果

1. 家庭教育中的亲情缺失

父母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后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老人或其他亲人代为照看,形成的与孩子分离,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从事的都是劳力活,监护人只需求供给留守儿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抚慰,留守儿童遇到心理问题不能即时进行沟通,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关爱和照顾,导致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损害:长期亲情缺失,情感缺少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2. 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

父母放心地将孩子留给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祖辈对孙辈虽能较多关注的是物质和生活上的需求,但由于他们之间相差两代,“代沟”非常明显,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代差。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孤僻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情绪消极,有的悲观失望,有的逆反任性。

3. 学校教育中的寄宿教育

乡镇寄宿学校不仅承担儿童的在校教育,还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寄宿学校的教师不仅仅是教师,同时还充当留守儿童的家长角色。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作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感,但从长远看来,这种寄宿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立性,但这些儿童往往缺乏家庭亲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

1. 学业成绩方面

对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他们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不能指导或约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甚至有的只处于低智力水平。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频繁转移、反应迟缓、缺乏灵活性、学习不主动,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差、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 ,边写作业边玩,学写潦草;学习无计划,效率低,学习态度消极,学业成绩不理想。

2. 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只能供给留守儿童衣食,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性,饮食无规律、卫生不讲究、行动没约束,学习无所求等。

3. 个性发展方面

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低,教育行为都为粗暴的打、骂,基本上]有鼓励没面的言辞,导致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类是攻击型:动则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易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等)。大部分性格偏激,不太爱说话;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有的情感脆弱,经常为一点小事哭泣等。

4. 心理健康方面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偏内向,“内向”是农村留守儿童性格上的缺陷,班主任反映:这些学生平时胆小,遇事不敢作主。导致他们性格内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二是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在专家对留守儿童在对“当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怎么处理”的调查中,42.7%的学生选择“把它闷在心里,不对外人说”,39.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的困惑与伙伴或同学交流”,仅有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仅有1.3%的人“愿意给临时监护人说”。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1. 政府搭台,解决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问题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为寄宿学校的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使教育公平、和谐发展,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 提高认识,切实转变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观念

政府、学校、工厂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工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利用一切力量,采用鼓励方式,积极管理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快乐地学习。不断提高农民工对的家庭教育认识,特别要消除农民工观念中“重物质、轻知识”的传统教育理念,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成为合格的家长。

3. 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监管建设机制,不应该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辍学,让他们不因为学习不好而感到自卑,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3

如何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增强家长抓好家庭教育的自觉性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随之产生了。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按受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同程度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但是部分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除了物质上由家庭负责外,教育问题应该全是学校的责任,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应转变家长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学校老师可通过家访交谈、开家长会等办法,除讲清学习方面的要求外,还要讲清家长配合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还可以做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文章等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主动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的自觉性,从而使家长逐渐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的基础上,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时处处做好子女的表率。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随时随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事物或突发事件时,表现急躁恐慌,措手不及,对子女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必须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家长观念,增强抓好家庭教育的自觉性,主动与学校配合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协调的一个整体,尤其学校与家庭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在现实中,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1. 家庭教育意识淡溥。有些家长缺乏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意识,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一切责任全推给学校了,自己管好孩子吃、住等物质保证,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这些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其子女的教育。

2. 有些家长因工作业务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孩子的事委托给爷爷、奶奶等隔代人。这样孩子要啥就给买啥,致使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滋生。

3. 只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品德教育。有些家长非常愿意和老师交流,但其中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孩子能上升名次,买参考书、请家教、参加各种补习班,对孩子成绩稍有变化便给孩子施加压力等。这样家长虽然在学习上和老师交流的比较多,但是这种交流只局限于对孩子智育上,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4. 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毛病就打骂,缺乏正确教育。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对孩子缺少尊重。有的家长虽不打骂,但对孩子的一切事物横加干涉,这种现象也很多。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有的老师认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偏重抓学习,忽视孩子其他特长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有的同学学习不好常被老师“请家长”对孩子协助教育,有家长对孩子不是训斥就是打一顿了事。有的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学习或再不好好表现,就把你家长叫来,向家长“告状”,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训;再有,对学习差或上课有些小毛病的学生不是采取引导或正面教育改正,而是喜欢采用体罚学生的办法来处理。长此以往,这样做法,必将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产生不良后果。它不仅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更阻碍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这些都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方沟通和交流的缺乏,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不配合,容易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影响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和方法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如果说提高家庭教育认识是基础,那么家教方法就是关键。家校联系目的是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然而家长毕竟一般都不是教育工作者,多数人缺乏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家校联系时,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塑到家庭”。所以,把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进行整合,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同心协力,达到教育有所获,学生有所得,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方法:

1. 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成绩和问题,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为家校教育沟通提供平台,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与家长们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通过家长委员会面对面沟通,了解到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研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办法,提高教育水平。

2. 召开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家长不仅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表现,有针对性进行家庭教育。还可以在家长会上请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和理论辅导,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给予理论武装家长。也可以请家长代表以现身说法形式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使家长在了解学生共性问题基础上,结合自己子女的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考察家庭教育的对策措施和教育方法。

3. 家访。家访是一种传统的,最常用的家校联系方式。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家访可分为随访和定期访。随访是发现苗头,即时与家长联系,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定期访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跟家长商定定期联系,互通情况,随时督促教育。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关系,对学生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使学生认识到家庭与学校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吸收了家庭教育信息,积累了教育经验,对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4. 电访、。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话,每个家长也基本都有手机,学校老师可以给家长打电话,或用手机发信息及时交流和沟通。另外,家访异地也可采用通信的办法交流等。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母亲文化;家庭教育;青少年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36-01

一、母亲文化

母亲文化:它不单纯指母亲的学识,而是一种内在的,浸透在母亲日常生活、举手投足中的年深日久的个人修养,母亲文化是一个母亲的社会观、自我观、角色观、家庭观、育子观的综合体现,她要求母亲有大爱无疆的胸怀,有独立的人格,把家庭放在重中之重,把养育当成第一事业。

母亲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似乎与保姆很相近,实际上母亲的地位要比保姆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高得多,但是有些母亲没有看到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这种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的母亲仅仅把自己限定在了提供吃好穿好的位置上,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不同的孩子为什么会取得不同成就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从古代还是在现代,我们都可以找到好多成大事者与母亲对其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给了他别人没有吃过的东西、或者别人没有见过的物质,而是一种从精神上、由内而外的财富,这种财富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中正确母亲文化的影响

教育子女是母亲天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那么母亲就是这个柱子上的钢筋铁骨。一旦没有了钢筋铁骨,这个顶梁柱将没有了承重的能力,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也就起不了作用了。所以母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传统上的定义。母亲可以一步步引导孩子认识整个世界,在互动中传递文化,并让好的修养成为孩子的一种好的习惯,这是母亲文化的重要所在。有的母亲却只是关注某些单一的东西,如成绩、课外学习班的数量等等。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好孩子,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应该从家庭教育里得到的。这些所谓的“好”都是在攀比的前提下出现的。其实我们不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做什么来满足父母的虚荣心,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才是孩子成长中应该得到的。世界在不断变化,思想也要不断更新,作为母亲,要想与孩子更好地相处,更好地教育孩子,就得适当摒弃母亲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时俱进才是母亲们发挥自己作用的有效手段。在不断学习中,如何因势利导,将孩子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是每个母亲阶段性的目标。

三、家庭教育中错误母亲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一个家庭的核心主要是母亲,而母亲的核心是孩子。为了孩子,一个母亲可以奉献自己的全部,而这样做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只想让孩子物质上好,投入背后往往是一个更高的期望值。但现实是,大多数孩子是达不到母亲那样的高标准。这时,又有一部分母亲在心理作用下硬性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尽可能地上辅导班,加大家庭作业量等等。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他们就会用严厉的话语加以责备,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好多孩子将母亲刻画成为“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这不得不说是母亲文化走入极端的一种形式。

孩子是社会上最弱小的个体。在孩子各方面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时候,家长本不应该将过高的期望压在他们身上。因为一旦父母将自己的期望附加在他们身上时,他们既无法承受也无法逃避,最后只有被动地接受,而接受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就会上演悲剧。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02年4月6日晚3时,就读于甘肃省景泰县春雨中学的学生齐刚,在家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而让人们理解不了的是他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是他的亲生父亲。在故事的背后人们发现,齐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让他出现这一系列行为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他的父母。齐刚正是受不了父母打骂的教育方式和精神摧残,才最后走上了不归路。在事件发生后,记者采访齐刚的父亲,他不但不认为自己有错误,反而觉得这种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其实像齐刚父亲一样的父母大有人在,现在许多家长还保留着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在中国,从古至今,大部分男人在家仍然起着主导作用。要想从父亲的角度去改变家庭结构,让父亲在某些方面俯下身子听孩子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尤为困难。但是母亲的家庭地位却不一样,在一个家庭中男人与女人地位是平等的,女人的观点与意见男人在某些程度上都是认同的。因此,在母亲提出孩子疑惑或需要的时候往往比孩子直接提出要容易解决得多。

从母子角度看,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天生就亲密得多,如果母亲可以将教育与生活权衡好,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母子之间甚至可以做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重视母道,发展母亲文化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母亲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象征”,她占据了起源的位置,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文化更应该将其深厚的内涵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重视孩子教育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从母亲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开敏,冯林,高友清.母道: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王雪,张丽娟,郭志.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2(08).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5

现在的家长不是不重视教育,有时恰恰是重视教育,准确地说是忽视家庭教育,过分的重视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搞错位,生活完全包办,品德教育跟着感觉走,只向孩子和老师要成绩,一旦出现问题就唯学校是问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典型特征。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到,但要毁掉一个孩子其实很容易,有时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做到。对一个孩子伤害最大的往往来自他最亲近的人。

当家长教育孩子是最为复杂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以身作则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着子女的监督,因此做父母的要不希望儿女那样做事,自己也别做,要是要求儿女那样做事,自己就先去做。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先做个样给孩子学,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家长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加强交流,经常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相处有了错误和失误就要勇于承认,不要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尊严,要加强学习,了解网络技术,这样才有资本和孩子进行网络对话。面对90后一代的成长,60后、70后的家长要改变很多,最要紧的是思想观念和付诸行动,家长要善于把家庭教育当作自己的第二事业来经营,来追求,因为今天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投入,就是对明天家庭幸福的投资,就是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投资。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四、陪孩子学习但不批判,并且要认同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一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从小学升初中,从儿童步入少年,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孩子还没焦躁不安,家长便开始紧张,丢掉自己的应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陪。孩子在那儿学习,家长盯着看,孩子觉得被人监督很不自在,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他学会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孩子也容易体验成功的感觉。抓住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定好方向,确立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会很顺。

五、向孩子适度倾诉

向孩子倾诉不是说你供他读书花了多少钱、多少精力,让他有负罪感,也不要说离中考或高考还有多少天,让他有种来不及的感觉。适度的倾诉是什么呢?不要让他觉得家长是万能的,因为家长做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有时还有很多的郁闷。给孩子一个适度的倾诉,让他了解这个社会,也有一种心理成熟,同时他对家长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担。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投资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

1979年,党和国家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如今独生子女家庭日渐成为我国城乡家庭模式的主流。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期望和未来家庭的保障全部落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父母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上,并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犹为突出。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业上,家长们不惜重金。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独生”,家长对孩子给予了特别的钟爱。一个宝贝,在家庭里长辈们众情所依,众望所归,孩子的地位超过了“掌上明珠”,家长的教育投资理智被严重淡化了。

1.财力投资盲目

家长对子女的财力投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学杂费、教材和参考资料费、校服费、文具费和上学期间食宿费等基本教育支出;2.家教费、补课费、相关的辅导班费和课外书籍费等扩展性教育支出;3.择校费等选择性教育支出。但有很多独生子女家长在还没有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先天禀赋之前,就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比如,见到别人的孩子都学钢琴,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变的高雅起来,于是请了老师让孩子学,其实孩子真正喜欢的是唱歌、跳舞。最后,不仅没有培养出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反而产生了对钢琴的厌恶感。结果是节衣缩食买下的钢琴被闲置起来,钱等于白花了。

2.精力投资不当

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一般地说,家长的精力投入与孩子的正向发展应该成正比,可往往难从人愿,精力投入很多,而效果欠佳。如以下做法:

每天都陪着孩子做作业,一陪就是几个小时,弄得有些孩子到了没人陪就不做作业的地步;

家长怕孩子有“闪失”,就亲自陪孩子一起玩儿,不鼓励孩子与街坊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

家长陪孩子上各种“班”, 似乎上的“班”越多越好, 效果如何不考虑,家长甘心当随从。

……

如此这般的精力投入,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孩子以后踏上社会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3.情感投资过度

情感投资过度主要是指父母及长辈对孩子投入的情感过度,陷入“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饭桌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喂口鱼,孩子不吃;奶奶夹块肉,孩子不吃;爸爸送上牛奶,孩子不喝。妈妈只好问孩子想吃啥,孩子却根本不理睬……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为了孩子、一切属于孩子、一切都服从孩子。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孩子“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的暴君。”

4.德育投资受忽视

德育投资是父母及长辈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性格习惯所作的努力。从一般认识上看,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家长同意“孩子从小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占85%, 认为“孩子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不足10%, 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让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进行理性投资,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财力投资要明确

家长为孩子进行投资是必须的,但要讲科学,要注意实效。俗话说:“花钱要听响儿。” 钱该花在什么地方?一个原则是,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家长应该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都各不相同,家长一定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优点、长处,更要知道孩子的缺点、短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投资项目上,家长不应该追“热”逐“潮”,应该做到量力而行,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发展其潜力,做到因材施教。

2.精力投资要科学

家长的精力投在哪儿?怎么投?要讲科学。家长应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听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或是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当然,家长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孩子学做人上,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品德教育,从小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公益劳动。只有懂得做人的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严格要求自己。

3.情感投资要降温

情感投资是抽象的,也是很具体的。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家庭教育情感投资的一个角度,但家长要注意识别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爱与溺爱只一字之差,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是不同的,对孩子情感投资的重点领域也应有所不同。独生子女家长应该把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降降温,应该懂得如何恰当地流露和表达自己的爱。要给孩子爱,但不要给得太多,正像给花施肥,不能施得太多,否则反而使花朵枯萎。

4.德育投资要重视

德是人才之本,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事业心的动力,强烈的事业心又是成功的基石。所以望子成龙应该重视教子有德。但在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很多家长只重视智力投资,忽视德育投资,这种重智轻德的投资导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要使孩子成为德智并行发展的人才,家长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投资理念,合理安排家庭教育投资在德智中的分配比例,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投资。如,家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真诚对待别人,尊重他人,树立起关心帮助他人,与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思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