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的核心

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1

一、新常态下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传统资源优势在减弱,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交通、物流优势比较突出,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水利、高铁等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在上升,因而有利于河南省形成发展大物流、建设大枢纽的格局。

2.河南省人力资源要素优势依然存在,生产要素保障优势没有丧失。河南省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虽然在减弱,但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仍然潜力很大,例如可以发展食品、电子、轻工、纺织等。

3.竞争加剧、动力转换没有完成,新常态下内需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河南城乡和区域经济仍然发展不平衡,目前来说河南省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需求增长面临很大的潜力,在促进增长中消费和投资仍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部分地区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化、城镇化所蕴含的投资空间和消费潜力巨大。

4.全省外贸依存度较低,总量较小。河南通过转移替代扩大出口份额还有很大空间,仍然具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承接产业转移。而且河南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将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

5.靠拼消耗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靠打价格战支撑和数量扩张的低层次竞争模式也将没有发展空间。但河南市场容量大,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物流发达,在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方面,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并抢占先机。

二、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不能完全匹配实体经济。河南省是储蓄率比较高的省份,从去年的信贷规模来看,2015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48282.1亿元,比2014年增加15.15%,居全国第9位。从总量上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但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并不充足,这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并不完全匹配,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构失衡,目前企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中又以银行借款为主,银行业在我省融资占的比例明显过高,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

3.金融创新不足。河南省金融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尤其是金融机构在服务品种、服务范围、贷款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且资本市场上,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发展缓慢,致使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4.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近年来河南金融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我省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其中,郑州、洛阳、焦作、许昌、南阳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综合实力较强,保险中财险收入明显低于寿险收入,尤其是在区域分布范围内,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郑州地区,河南其他区域则发展明显不足。

5.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实体经济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面临较高的风险成本,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贷款的成本偏高。而从民间融资来看,实体经济通过民间融资获取资金的成本比正规金融机构还要偏高,实体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较大的财务负担。

6.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所显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经济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已有所显现。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产能过剩风险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等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等。而地方政府性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领域形成的影子银行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新常态下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议

1.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拓展企业融资渠道。(1)增加多元金融主体。要建立多层次、多元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鼓励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进入金融领域。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并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等。(2)规范民间资本,发展民间金融。促进民间投资多元化,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并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合法化。(3)拓宽并优化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优质金融,发展场外股权市场,并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培育私募市场等。(4)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了促进资信评估、信用评级、技术经纪、科技成果认证等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进专业性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并积极推进金融网络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积极鼓励金融创新,提倡个性化金融服务。(1)金融机制创新。为了建立科学化的差别风险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需要不断探索和改变资金运行方式及信贷管理模式,完善利率定价技术,并为企业量身订做能满足其需求的信贷品种。(2)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为实现金融业的手段、渠道和方式创新,需要不断推进金融技术的创新和改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并加强电子虚拟网点建设,构建开放式、全方位的金融创新网络,更好地延伸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扩大信贷规模,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十二五”重大项目要继续保持合理、稳定的信贷支持,例如在建续建项目、重点产业、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工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4)切实改进服务。金融业要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科学规划网点布局,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业。(5)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金融业应主动降低企业融资利率,并根据企业特点为企业量身订制合理的融资方案,提高金融业的服务属性,可以通过减轻税费负担、清理审批许可限制和注册登记等,使金融业做到融智、融资并重。(6)加快金融机构的体制创新。为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公司治理的改革,强化内控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高效透明的风险管控体系和权力制衡机制。

3.加强多方合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一是金融机构应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以便开展融资对接,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政府应调整和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共同研究制定有关服务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例如税收优惠和不断增资等。三是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金融机构应主动深入企业,为小微企业送去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定期举办推介会、洽谈会和交流会等,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四是为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收费制度。

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2

央行从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决定,无论是时机、时点,还是市场的反应都非同寻常。市场今年以来一直在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紧有序推进,但没料到出手会如此之快。而且此时推出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不会太大。如果能把一项重大的金融制度改革推出对市场的影响与冲击降到最低程度,那么这项政策所推出的时机是比较合适的。这次推出的时间是在星期五收市后,市场至少有两天的时间消化、理解、分析、解释其政策的基本意义,当能更為理性地来对待该项政策的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市场的反应理当更為正面。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作為一个以银行為主导的金融市场,如果不仅是基准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也受到严格管制,那么这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就始终无法触及核心,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就无法形成。可以说,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许多问题都根源于此。因此,这次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区间,也就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向纵深发展。从中长期来说,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启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就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而言,其核心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在贷款利率没有放开前,国内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限十分有限(即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而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银行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信贷规模的竞争。由此,国内银行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也没有约束机制与动力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而放开了贷款利率,银行就得针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信用好,利率就会低;信用差,利率就会高。而商业银行要对信用风险定价,既要求银行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增强其体质,也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这样,银行业的竞争重心就会由信贷规模扩张转向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上。同时,金融市场的信用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当然,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也将有利于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过,这只是一种理论分析及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总结。在欧美发达金融市场,对金融机构的行為约束严格,信用体系比较健全,如果市场流动性充分,那么银行的风险定价完全取决于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并能通过有效市场竞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是银行的收益,存款是银行的成本。如利率市场化只是银行在收益上放开,银行对贷款利率有完全的定价权,那么银行过度信用扩张的行為依然难免。因為,银行信用扩张越是过度,其收益就可能越多(因為在可贷资金紧张时其利差水平会越来越高)。如果这样,不仅会推高融资成本,也很可能让这些高成本资金流入高风险资产,从而推高各种资产之价格。特别是流入房地产。这是不能不格外警惕的。

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3

1.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组成部分。离岸金融市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欧洲,七十年代后它在许多国家与地区获得了蓬勃发展,主要形成了以境外美元市场为主的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亚洲美元市场等。离岸金融市场提升了金融城市在全球各国际金融中心成长中的竞争力,促使有些非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迅速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或使已有的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成为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的再度振兴,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在七、八十年代的崛起等。目前,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为当代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离岸金融市场是一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一国在全面开放在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尚未成熟时,可通过开设离岸金融市场来实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本币尚未国际化或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来说,它也为之提供了在其境内开展国际性金融业务、发展跨国性外币金融市场的机会。因此,它是一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离岸金融市场的这一特性,既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之前,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能途径;也为非世界货币国家在本币缺乏国际化条件之下,建设国际金融市场甚至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市场业务的基础。

3.离岸金融市场将有效增强一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风险往往具有超国界特征,甚至超出单个国家或者国际性金融机构所能预测控制的范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对各国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提出了挑战。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一块“试验田”,能够增强东道国管理金融、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收支平衡能力。

二、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路径及对我国的借鉴

离岸市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从实践来看,各国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达程度、金融监管严密程度等,选择不同类型的离岸市场。从区域选择的视角分析,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可归纳为三种路径。

(一)不划定区域,放宽准入推动形成离岸市场

此路径以美国的IBF(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为代表,与传统的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相比,其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分布广泛。IBF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州或城市,只要符合条件的银行都可以开展。IBF在美国各州都有,但是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一些大的金融中心。二是准入简单。金融机构不需要向美联储理事会提出申请或事先取得认可,只要在规定时间内通知联储理事会,设立专门帐户以区分境外美元和境内美元,均可以加入IBF成为其成员。任何美国的存款机构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请开办。三是管理严格。由于地理分布广泛,蕴含风险更大,为避免对国内货币市场造成负面影响,IBF的管理机制审慎。帐户设置要求严格的内外分离;存放款仅限于非居民(包括银行),没有证券买卖。

从美国发展的实践来看,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活动活跃的大城市最终成为IBF的集聚地。例如,近半数的IBF和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纽约。参照这一情况,如果我国采用IBF的运营模式开展离岸金融市场,上海很可能成为我国IBF集中的城市。

(二)设定有形的封闭区域,设立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是采取划定区域、发展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的方式,东京和纳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金融业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构建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金融发展极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我国学者在总结金融中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发展极”战略。金融发展极应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金融中心。金融发展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本集中和输出,技术创新与扩散,产生规模效益和形成凝聚经济效果。

基于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划定区域,将新批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中外资银行集中于区域之内,建立一个有形市场,有利于扩大影响,逐步积累客户,形成集聚效应。并且,划定区域便于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防控风险,降低新旧金融体制摩擦形成的负面影响。

(三)在特定区域设立避税型离岸金融市场

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是只有记账而没有实质性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又称“逃税型”离岸市场。 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可以逃避银行利润税及营业税等,且成本与费用较低。目前,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多为岛国或小国,地理位置偏离大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开曼群岛和巴林等地皆属此类。我国建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特别需要在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等制度建设方面大力推进。这是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借鉴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通过对地理位置、市场供求、路径依赖、政府推动等因素的分析表明,上海基本具备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

1.地理位置因素。从全球来看,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于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交易。从国内看,上海位于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历来是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

2.路径依赖因素。上海是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上海深厚的金融城市历史为现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崛起提供了市场基础、历史声誉、经验与信心。当前,由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集聚效应,也成为企业选址的路径依赖因素。

3.交易主体因素。上海已成为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聚集地,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及监管体系。特别是,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9年6月,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占全国总数的53.1%,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的84.8%。继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后,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暨上海清算所于2009年11月在上海挂牌成立,为金融市场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4.市场规模因素。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OTC衍生品、黄金、产权、再保险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汇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场种类,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

5.经济总量因素。经济实力是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扩大的生产和贸易产生了对资金筹募和资本流通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从而直接导致和促进了金融活动的集中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2010年7月,我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1.68%,大伦敦区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不过与这个份额持平,而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的纽约大都会区,其GDP更是只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

6.政府推动因素。建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升级为国家战略,使原来以地方为主推动上升为集国家力量推动,中央、上海市和浦东区三级联动,形成政府推动合力,大大增强了协调建设的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也成为上海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

四、启示与建议――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背景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家既有共同点,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因此,我国建设离岸金融市场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不需要立即突破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并且为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开放进行尝试和探索。其次,要有助于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利用外资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三是要有助于加快我国大陆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金融准则的对接都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来先行先试。四是要有助于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区域选择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以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址、投资的方向。避免战略布局不清晰造成的多中心、分散化,削弱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按照内外分离型原则,在上海划定区域开展离岸金融市场试点,逐步建设我国的离岸金融中心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建设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可以考虑两种方案:

(一)依托上海洋山港,开展低税型为主的多元化离岸金融市场

洋山港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的优势:一是其市场潜力巨大。洋山港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规模集装箱港区之一。未来10年至20年间,赤道环球线中心港将成为世界航运体系的核心层。洋山港既与国内市场相联系又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和资金来源。二是政策优势明显。洋山保税港区集目前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方面的政策优势于一体: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在洋山港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在放松金融管制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上易于实施。三是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便于管理。不会对整体经济金融造成明显的冲击;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实践证明,当金融管制严格且实施有效时,离岸市场操作就难以影响或冲击在岸市场;当管制放松或者不能有效实施时,离岸市场操作就会影响和冲击在岸市场,影响到在岸市场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汇率稳定。

此方案的缺点:一是大部分金融机构需要新设,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二是难以集聚国际金融人才。我国不是把洋山港作为避税港而发展,而是要以服务国际贸易、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因而需要大量的国际化金融专业人才。而洋山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商业配套还不完善,交通成本高,成为吸引金融人才的瓶颈。

笔者认为,如果选择在洋山港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包括三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业务。具体措施是:大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落户,集聚国际资本;允许国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从而使上海成为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及其衍生工具的全天候交易结算中心,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海运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开展离岸业务的运作平台。研究加大对航运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金融服务,研究组建主要面向航运业的专业性保险机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航运产业基金。

(二)依托陆家嘴金融商贸开发区,实施“一区两制”,逐步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离岸金融中心

此方案的优势是:有利于发挥陆家嘴金融核心区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依托现有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减少沉淀成本。一是陆家嘴金融商贸区金融机构集聚。目前,功能区汇集中外资金融机构515家,占浦东新区的92%。从国际化程度看,拥有19家外资法人银行,53家外资银行分行和52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合资保险公司数量全国领先。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环境比较完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集聚了众多各具特色的高端建筑,金茂大厦、世界金融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已成为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加速金融资源汇聚。同时,功能区加快了交通、商业、餐饮、文化、居住、娱乐等配套环境建设。三是金融人才集聚,将成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新的智力支撑。

此方案的缺点:一是陆家嘴金融商贸区目前的商务成本较高。为了吸引更多外资金融进驻,政府需要在税收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二是如果给予离岸金融业务以最宽松的管制、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最低要求的信息披露,则势必会对在岸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要把握税收等政策的优惠程度。三是监管难度相对较大,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建议,如果划定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作为离岸金融市场区域,应该严格审批准入、逐渐放开。要求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必须实施严格的离岸业务与在案业务的分离。具体措施是,首先,对于中资银行,只允许区域内的分行设立专门的离岸业务部门,申请离岸业务执照,总行对其承担法人责任。重新审批区域内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资格,符合条件的才可开展业务。其次,允许国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逐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实行美元计价、净价交易、保税交割进行原油和金属期货的交易模式。三是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试点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等。

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完善;管理方法

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要想正常的运行,要想国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些都得依靠国家的经济实力。而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核心。对于金融的监管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金融监管不力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金融监管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提出了适应新环境的金融监管理论,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概述

(一)金融危机概述

从经济的层面来说,是金融风险到达一定程度后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出现资本市场的动荡,此时国家的财务政策失效,工业和商业行情低迷,更多人失去工作,就业率下降,意味着失业率的上升,经济整体出现衰退的情况。从法律层面上看,国家的监管力度和约束也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大小。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金融交易市场秩序的失控,进而引起了次贷危机。

(二)金融监管概述

所谓金融监管体制,就是指的为了特定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的总和[1]。目前在我国所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其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是分页监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金融监管的分工对货币政策职能的制定和执行进行了加强,金融监管体制还对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负责,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且对于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相关性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虽然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但是静态的金融监管却没能跟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匹配。美国的金融危机再次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必须到位,而且监管必须处于主动的地位,不能够被动地追随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之所以未爆发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强烈。以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对于金融的监管力度非常宽松,而为了弥补在金融市场中所造成的损失,政府又进一步地通过相关政策来刺激消费,同时各大银行也纷纷采取措施来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开始获得了巨额的经济上的回报,但最终,却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崩盘,爆发金融危机。

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对于金融监管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也有着客观的原因,就是我国金融全球化的程度还较低,所以使得我国还不足以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但是,就目前的趋势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要使得金融市场有所发展,就必须融入全球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也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相关法律不健全

一般来说,较为健全的金融法律机制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相关组织机构的协调和规整。具体包括组织结构的法人性质、组织形式、市场机制、经营规范等等。其次是金融监管手段和力度,具体包括金融监管组织的职能设置、监管法律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的监管、风险控制等等。第三是金融业服务。具体包括进行金融服务时的流程规范、具体准则等等。最后是在市场交易层次,具体包括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确定、交易成果的保护等内容。从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法律机制雏形已经形成,但还未做到五脏俱全,核心内容缺乏,比如有关的保险法律制度、市场机制制度等等。从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角度来看,整个立法的流程和机制还尚待规范和调整,立法水平不高。从具体的法律细则来看,还缺少对基本法对应的规范细则。特别是在部分较为核心的方面,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2]。部分法律制度与相关的规范规章和实施细则没有完全匹配,甚至有所相悖。

(二)金融监管手段不强劲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行政金融监管体系,这就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大都是以计划和行政命令表现出来的,这对于金融监管的权威性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金融监管方式是以外部监管为主的,包括了非现场的监管和现场进行的检查。但目前的金融监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现场监管,而且现场监管又是事后的监管,进行事后监管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而且进行事后监管往往也对于金融问题没有很好的预见性,这样就会导致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缺乏。但是非现场监管又只能做到宏观上的分析,缺乏细节上的监督。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应该取两者之所长,将两种监管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

(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障碍

在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对于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应该是同等重视的,因为市场准入监管是保证我国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护线。一个良好健康的金融市场应该形成国有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相互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3]。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为了提高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控制权,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不断加以提高,致使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进入到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之我国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也相对缺乏,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政府职能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来拯救金融市场,而不能使市场进行有效的自救,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利,那么将致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整体发展。

(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

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金融监管人员有着较为牢靠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如果不具备金融监管能力的人来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那么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将是巨大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金融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因此,要想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有力的监管,就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要求金融监管人员有扎实的功底和更高的业务素质。但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中,有一些监管人员并没有一个与当代金融市场发展相配套的知识框架体系,所以其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就不能完全到位,而且,一些监管人员还在沿用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忽略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可以说当代金融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一个重大难题。

三、我国金融监管的完善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要想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加以完善,首先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这样才可以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具体来说,可以制定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对于监管机构的权责进行法律上的规定,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以规范。还有就是要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创新来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旧的法律法规必将和新的市场环境产生不融合,这就需要对旧的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以适应现在的市场发展。

(二)金融监管手段的革新

在金融监管手段上,应该对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引起同等的重视,因为如果对于风险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到位或者不能适应金融的创新,终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加上风险监管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对于我国的金融实现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应该提高银行监管的技术含量,在以往的银行监管中,计算机技术往往只用于办公自动化和支付清算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金融监管中也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对相应的专业监管软件加以运用,以提高监管手段的技术含量。

(三)市场机制的完善

要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就应该在监管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学习先进的金融监管思想和理念。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做到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监管的作用,带动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让监管手段符合监管规范,并形成良性效应。第一应当找到监管重点,并重视对监管对象的外部影响的运用,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加入合规的行列当中[4];第二是对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进行及时的修正。

(四)相关业务人员水平的提高

为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当及时进行相应措施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并同时吸纳达标的金融人才。第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精简机构和人员,并同时引进高级人才,完善人才的竞争机制。第二,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训练,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金融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未来更是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目前还不能保证哪个发展道路是最正确的,但我们相信只要遵从金融市场基本规律,坚持符合规律的先进发展思想和理念,根据发展规律和性质,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法律机制,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努力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低,促进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艳.美国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129-130.

[2]张宇.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0,(27):51,70.

[3]黄金瑞.试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及其启示[J].创新,2011,05(6):77-79,92.

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59-04

2010年7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指导,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金融学院、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Missoual-St.Louis)、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德国德意志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上海金融学院承办的第五届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在中国上海举行。论坛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一、金融市场发展的环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优势决定的。上海应如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化“市场体系”内涵?如何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度环境?如何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和谐生态发展环境?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认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上海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上海必须承担的国家战略。上海的优势不在于金融资源的总量,而在于金融市场。上海的金融市场门类相对齐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以完善金融市场为核心,把个人交易活动更多地吸引到上海,提高上海对全球金融资源的定价能力。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心工作。同时,环境建设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针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切实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出台引导性政策和针对性措施;要完善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引进和培育会计、法律、评估、咨询等各类专业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审判、检察、仲裁等机构在维护机构秩序、保障投资者利益方面的作用;要强化政府在金融教育、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文化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优良的软环境。

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吴大器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会计体系建设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与较高的全球会计地位相匹配。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全球会计地位并不高,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体系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应在发挥好会计对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所承担的基础责任的同时,也应要求会计在提升功能和效率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给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所开展的会计生态系统建设,就是要实现会计从基础职能到多层功能的转变,实现会计准则形式到会计准则运行效率的转变,实现会计与金融相互关联到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转变。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大为认为,金融制度创新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地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服务实体经济客观需要这个总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必须服务和服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注重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进行一系列的信用和制度建设,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增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才可能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上海金融学院朱文生博士认为,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角度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应始终是与领导体制、机制的优化及放松管制相对应的。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优化方向应该是市场化的。其途径主要应该有:一是行政区划优化;二是金融监管领导体制、机制优化;三是应对隐性层面挑战,优化领导体制、机制。

上海金融学院肖本华博士认为,上海已经建立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没有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型”市场,交易功能较强而其他功能较弱:各金融市场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内在关联,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缺乏流动,价格几乎没有关联。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数量、价格存在行政管制。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格局不能形成。为此,首先。要发挥政府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推动模式应从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其次,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选准突破口;最后,中央政府和上海市应高度重视上海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中应把法制环境和金融监管环境作为建设的重点,应审慎地放松有关的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税收环境。

二、金融市场发展路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目前,上海已基本具备了金融要素市场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黄金、证券、期货、债券、外汇等多个市场。如何利用上海的优势,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找准发展金融市场的路径和渠道,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则成了与会代表积极讨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扭曲的金融机构不利于金融发展,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发展中的一大弊病是间接融资比例高企,直接融资严重偏低。2008年以来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目前,国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大力发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正规的场内市场仍不足以解决金融结构扭曲的状况。当前,应当瞄准新的领域,找准增长点,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为此,上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二是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租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球认为,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资本市场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和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已不再仅仅是货币交易中心,更重要的是资产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从居民资产配置理论角度来讲,当财富总量和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就会超越静态意义上的资产安全性的要求,希望提供增值、避险、组合和一体化金融服务。尤其是对存量财富的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最为迫切。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功能,才能促使本国货币的清算功能向储备功能的转变。可以说,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要实现国际重要储备货币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资本市场还是配置风险、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是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中国要成为国际金

融中心,还需要在规模、结构、资源配置、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全球地位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为此,第一,资本市场总量规模还应进一步扩大;第二,资本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与股票市场规模相近的企业债券市场,以弥补企业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并为投资者创造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结构;第三,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产业结构、实现投资工具的多样化,以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和财富管理功能;第四,允许国际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允许外国优质企业在中国上市,真正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才能成为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顾问李豫认为,中国应当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与欧洲金融市场的直接联系,尽早引进欧盟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有关产品,为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交易、投资、风险管理平台和产品。同时。为缓解外汇集中于国家的压力,国家应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和投资外汇,实现财富币种的多元化,实现“藏汇于民”。同时,他认为,建立与欧洲金融市场直接联系途径的一个选择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所属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建立类似CME模式的合作,使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上直接交易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提供的欧元债券和场内的汇率利率期货期权等产品。

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执行副总裁柯・杰瑞认为,中国应积极培育基金业的后台服务产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基金行业将进入一个快速扩张时期,并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国基金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服务外包市场。与美国的基金产业以市场为主导、政策为辅助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基金产业早在成立初期,就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产业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层的规制和引导。目前。法律法规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后台业务外包发展的瓶颈。中国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后台业务外包的范围,理清承包方和发包方的权责,借鉴国际经验,培育后台服务产业,为基金行业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监管法律的完善,基金后台业务外包提供商将会不断涌现,资产服务业会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出现。而集中式的后台业务处理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基金公司的主流业务处理模式。

申银万国证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豪杰博士和马龙官博士认为,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证券市场最有助于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其次,现代经济发展也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第三,现代金融的发展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而金融创新主要是以证券市场创新为龙头。因此发展证券市场带动其他市场的发展是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新的思路,它能够带动法律制度、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约束。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应该要以国际化作为当前的重要内容。从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来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金融中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便是当前一项较好的战略选择,这也是促进制度完善和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此次论坛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进程、方式和方法等问题也成为了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辅相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发展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扩大人民币使用则将有力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一,稳步推动资本项下和金融市场开放,积极构建人民币回流的国际投资池;第二。积极推进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适应的上海外汇市场发展。为此。一是积极推出各类避险交易工具,完善外汇市场的功能和体系,大力拓展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适时推出外汇期货期权交易,争取掌握人民币定价主导权。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上海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规模,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主体范围,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模式,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活跃程度。三是完善外汇交易做市商制度,提高欧元、日元和港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流动性;第三,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跨境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为此,一是进一步放宽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逐步放宽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投资的限制。三是拓宽境内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允许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在境外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四是深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五是在继续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同时,积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引导外汇资金双向合理流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殷剑峰认为,就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成败而言,放松管制是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目前,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同时,立足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发挥QDII和QFII的战略作用。为此,第一,培育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第二,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以QDII和QFII为手段,以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为依托,稳妥、有效地推动资本项目开放。

上海金融学院李豫认为,人民币已初步具备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强势货币的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现阶段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同时推进国际和国内两个金融市场建设。一方面,在国际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内全力推进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开放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离岸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中国资本市场现状与发展热点问题探讨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沪深两市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中国也成为名符其实的资本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强,法律体系的不断

健全,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带动理论和学术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广泛和深入研究。本届论坛上,众多海外专家学者也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JingChen,Roger BucklandJulian Williams三位专家学者认为,2001年后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规制改革,实际上是对中国B股市场资产所有权的放松管制,它对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结构的自发调整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的长期联系更加稳定,而且也使得两市场间的相关性和传导机制更趋收敛。这些结构性变化必将为两市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套利机会。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OscarVarela教授和Duc Anh Ngo博士认为,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三。目前中国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正尝试着私有化改革,随着市场效率和透明度的逐渐提高,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同时,他们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有效的,美国基金管理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时机选择问题不仅是无效的,而且还会影响市场的绩效。尤其是对上海的B股市场。

美国卫理工会大学(Methodist University)的Andrew H.Chen教授、美国上市公司法律经济咨询集团(LECGl的Sumon C.Mazumdar理事和Rahul Surana顾问认为,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但是,非国有企业仍被限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资资金。这说明过去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是被严格监管的。2007年中国证监会公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中允许上市公司在没有担保和价格控制的情况下发行企业债券,这不仅是中国债券市场过去二十年最富有意义的发展。而且也将为债券发行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相信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必将迎来更多、更深入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者仍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在发行企业债券时仍存在很多困难。当发行者企图通过外部渠道提升资本实力时,信息不对称仍是主要障碍。

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6

离岸金融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今有关资本项目管制规定以及人民币尚不能进行自由兑换业务的环境背景之下,如果能够切实建立和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那么对我国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政策建议

1.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早在2003年的时候我国政府就开始进行人民币业务的海外拓张活动,在近些年的逐渐发展和深化中也陆续颁布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更好的前进给予强有力的推动,从而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2009年末具体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只有36亿元人民币,在2011年末迅速提升到5028亿元人民币,提高了有138.5倍。在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9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在2011年末在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方面银行累计办理201.4亿元人民币,外商进行直接投资人民币的结算具体金额为907.1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从2014年的6月份的5681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5年12月份的7981亿元人民币。

在目前我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有着相对迅猛的健康发展趋势的情况之下,我们也必须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不足进行面对和解决。据调查,在货物贸易进口以及出口结算两个重要节点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分布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与2011年的第一个季度人民币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额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8.4%、9.1%、8.9%以及5.5%,而货物贸易进口人民币结算额的实际份额分别是82.5%、79.5%、79.6%以及79.1%。人民币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额与人民币货物贸易进口结算额之间存在一定不协调的首要因素还是要归结与在人民币升值的预估上面,境外贸易企业基本抱有强烈乐观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一般不会去选择支付人民币反而是更愿意选择接受人民币,另外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在贸易往来中往往是处在定价权的弱势一方,在进行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上通常是身不由己。

2.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2.1积极在海外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在2011年的1月份,中国银行纽约分行顺利地在美国正式举行了人民币业务开展的活动,在此条件下能够让个人以及公司客户进行人民币的相关买卖交易,成功推动了人民币离岸业务朝海外积极有效扩张的前进脚步。在2011年的4月份,新加坡以及伦敦都积极表态要尽快建立起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新加坡一直都是中国和东盟进行贸易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集散地,如果人民币可以顺利在新加坡进行各种交易的流程,这毫无疑问能够对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长远来看,香港、新加坡以及伦敦之间更像是一种相对良性有益的竞争状态。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人民币在最广阔的市场上能够得到成功的流通使用,如中国可以和英国以及新加坡在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中心的问题上合作的话,那么无疑会对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中起到一个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2.2完善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香港地区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先锋军,加快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研发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出面来做大离岸人民币资产池,通过增强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来拓宽其应用渠道。而这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继续不断地提高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份额以及实际发行的规模,尽可能地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努力推广人民币相关的债券产品,同时积极开拓以及深化二级金融市场,切实为金融产品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在最大程度上提供靠谱有效的根据;除此之外应该使那些拥有人民币的客户除了进行定期存款的方式以外有更多感兴趣的投资产品以及途径,真正对人民币有关的直接融资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广和宣传,切实脚踏实地对人民币IPO、RQFII的深入起到一个有力的主推作用,真正开发出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保险业务以及理财产品。

2.3有序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因为在中国人民币资本项目环境背景下不能够进行兑换的环节,所以在某些环节上确实会对离岸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甚至是人民币进行国际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资本账户得到自由化以及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建设这两大因素是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至关重要的核心两大支柱。目前我国对资本账户进行不断开放的工作条件在整体上已经相对完备和成熟,假设一定要等到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全部具备并且完全成熟之后再正式对外不断开放资本账户,那么有极大的可能会因此而耽误相当难得的战略机遇阶段。因此我国在对资本账户进行不断开放的过程当中不单单要时刻坚持审慎严谨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时刻保持积极推进的工作态度并且应该按照我国实际经济运行出现的情况不停地调整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政策和体制,把对资本账户进行不断开放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国内具体的经济运行状况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保证能够持续动态地不断推进资本项目能够进行兑换的进程。

2.4有效规避人民币离岸市场风险,完善相关离岸业务法规

在不断发展和优化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时期我们也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在这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形成或者产生的相关风险问题。当前我国整体的资本项目现状是没有对外全部开放的,而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断推进毫无疑问表明我国要进一步切实提高对资本项目进行不断开放进程的速度,在西方国家普遍执行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之下,我国非常有可能会面临相当大数额的资本流入的风险。所以我国一定要尽可能地提高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优化和改革的速度,切实完善有关的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法律法规,通过借鉴相关发达国家的建设以及发展经验来更好地规避其中的风险会形成的消极影响以及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