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金融形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1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在刚才的专题上有很多专家已经谈到了,在这里我只说怎么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振兴经济政策。农村中小金融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投放,加大支农的力度。

及时谋划部署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工作。围绕农业产业链细分农业市场客户群,认真论证业务发展的特点,加强市场营销,牢牢占领农村市场。在风险防控情况下,做自身能够接受和识别的业务。

大力推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从银监会来讲,凡是有利于改进支农服务的方法和方式,都要大力推荐。凡是支农服务创效明显的机构,都予以大力支持。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长效扶持机制。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从客观上讲,这与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目标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此需要积极借鉴国际上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协调出台各项扶持政策,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扶持作用,要研究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的政策目标。适时、适度调整准入门槛,吸引符合条件的资金去农村投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市场的运作投资、收购、兼并、重组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体系健康度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农村金融的投入。加大对银行业犯罪打击的力度,从严打击逃废债行为,加强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积极推进信用

文化建设,引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配制优质的企业文化。

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问题,是中央高度关心、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三农”的事情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我们始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制度作为首要目标,加快建立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体系。相信大家对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出台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两个放开,一是资本放开,二是机构放开。在资本放开方面,主要是指允许社会各类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要提高民营资本对农村金融的参与度。机构开放是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去农村建设网点,我们所推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是目前农村金融以及存在农村金融机构有力的补充,并不是指农村金融的全部。试点原则方面,首先是低门槛严监管原则,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面。确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在投资人的资格和业务准入的条件和范围,新设法人机构等权限适度降低了门槛。这里头就是在允许设立三类机构方面,有人认为,监管部门目前没有给各省积极推出小额信贷组织合法的地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再重新认识一下,小额信贷机构也已经推出若干年了,在我们国家也有数百家,一直在稳健运行,2008年5月份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也出台了意见,政府处置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由工商部门注册,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是一家合法机构,这个法律地位不是说银监会能够给的,而银监会管的只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经营机构,而小额贷款公司只是一般的企业。其次是严监管。所谓严监管,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三类机构是正规机构,是涉及存款人和投资人资金安全,由监管部门发牌照,接受审慎监管的机构,这跟一般企业是有区别的。除了坚持低门槛严监管之外,还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先中西部,后内地,先解决服务空白,再解决竞争充分的问题。2006年12月,开展试点工作,到2007年在全国进行推开,到2008年10月31日,已有77家新型同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62家,贷款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从试点成效来看,初步建立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创造了农村金融运营的新模式,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活力,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水平,起到了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

从许可要求来看,已经纳入2008年第3号规章,但只有国务院规定的试点地区才可以参与。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下一步工作,我们目前主要五方面推进,第一是主要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跟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实行县乡镇基本覆盖。2007年公布的数字空白乡镇是2688个,银监会目前对2688个乡镇进行了摸底调查,其中有40%是通过现有金融机构的延伸服务来实现,还有将近10%~20%是通过2008年以来金融机构到空白乡镇增设网点方式实现的,还有个别的地方确实是不具备商业可持续的问题,这一点应该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来实现的。第二是加强推进,如期完成第二阶段的试点任务。第三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试点。第四是加强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范围。第五是加强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2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世博会;上海

一、金融服务业概述

现有的对金融服务的定义主要是从营销管理的角度出发,或者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统计中。比如英国学者亚瑟・梅丹(2000)定义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加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联合国统计署也定义了“金融及相关服务”这一项统计口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说法,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附件之一的《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采取了列举式定义金融服务。

国内学者莫世健在《WTO与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到对金融服务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金融服务指一成员金融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这是《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广义的金融服务。第二,金融服务具体指保险、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行业提供的服务,该意义上的金融服务指现有的主要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是狭义的概念。

由于金融服务模糊的内涵和难以界定的范围,所以,世界各国对金融服务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表现在经济统计中就是各国关于金融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中国统计的产业体系中,金融服务业是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子产业,下分四个大类: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

二、加快发展上海金融服务业的迫切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金融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逐渐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其变革的主要因素、混业经营逐渐成为主流等。金融部门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为各市场主体分散和管理风险提供市场环境和条件,为整体经济配置资本资源并为国内和国际的商业运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些固有特点使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更是加快了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步伐,如今,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五年过渡期已过,我国如期完成了关于金融服务业的入世承诺,甚至有的领域还超前完成。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相对开放的大环境下更好的发展金融服务业这个问题也具备了更深远的意义。

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它北界长江,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无论是规模、产品种类还是管理经验、创新能力等都处于我国的领头羊位置。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2007年全年GDP实现12001.16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城市,金融业增加值1195.72亿元,亦位居中国城市第一。其实早在1992年,上海就提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构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基础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己经成为中国大陆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城市。但是从全国金融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一个质的飞跃,上海需要发挥国家支持、地方推动和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合力。国际金融中心属于市场机制发育非常完善、金融深化达到高层次的产物,而上海目前金融业发展还远不成熟、市场机制还远不完善,上海只有尽快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才能实现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的宏伟目标。

另外,国家一直在作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2005年12月顺利开港后不仅结束了上海没有深水港的历史,而且大大提升了上海港口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竞争力。然而航运业是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所需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限长,这些特点决定了航运公司靠自有资金很难满足全部的资金需求,需要从诸多的融资渠道中选择适合本公司的筹集资金方式。同时,航运业也是高风险行业,海上保险作为一种损失补偿机制,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航运业的这些特殊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金融服务业为其提供服务,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将解决航运公司的港口资金不足的困境,帮助航运经营者规避海上运输的巨大风险,可以说没有金融服务业的支持,航运中心的建设将失去生存的基础。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筹备和举办,为上海金融服务业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其中巨额融资就是举办方必须要迈的坎。据估算,世博会建设直接投资约250亿元(30亿美元),其中世博会工程建设投资80亿元,土地储备前期动拆迁170亿元。除了对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还必须对由园区建设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商业、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进行间接投资。根据经验,l美元的场馆建设投资,将拉动5到l0美元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即世博会建设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将带动150美元到300亿美元的间接投资。传统上,像世博会这样的大型国际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出资。但是对于旨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承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应该更多更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手段特别是资本运作手段来减轻政府支出的负担。金融服务是世博会成功的必要条件,资金的筹措、调度以及清算支付,世博会场馆后续开发利用、投资回收,世博会期间为国外客商提供的金融服务,世博会专项基金的设立、增值、运用等都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业都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06年底中国已彻底开放金融业,上海成为中外金融机构竞争较量的主战场,在世博会日益临近、航运业需要发展成熟的形势下,上海能否成功向世界展示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至关重要。

三、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建议

1.知己――强化优势,转化劣势

上海金融服务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速度快、吸收能力强,虽然起步晚,但已有了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劣势有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跨越式发展程度低、交易规则和政策的不完善等。有针对性地强化优势,上海金融服务业可以进一步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加入,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加快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转化劣势可以采取: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的商业经营手段,根据形势和自身情况适时出台相应政策;普及金融理论知识,提高公众对金融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化方面;优化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

2.知彼――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合作

上海和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很大,这个差距除了缘于发展时间短,还缘于很多体制上、措施上的因素。想尽早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上海金融服务业就一定要和国际大都市多交流,多比较,少走弯路以更高效率地去发展。

另外,世博会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回顾以前,几乎每届世博会都会对举办城市金融服务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上海要加强和以前举办过世博会城市的合作交流,吸取他们的经验,更好地把握世博会在筹备、运营和后续3个阶段的效应,认识到这个效应的阶段性和持久性,从而成功地向世界展示自己金融服务业方面的实力。

3.利用好世博会这个助推器,为航运业等其他产业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作为一个和世博会联系紧密的行业,金融服务业既要抓住机遇,完善体系和市场建设,又要规避各种由于世博会可能带来的风险。世博会对上海金融服务业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影响,就在于它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同时,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完善与充实,又会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

世博会构成上海保险业功能开发的最佳平台,迫切需要上海保险业发挥好保障、融资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在这个大环境的需要下,我们要加快发展保险业的进程,把保险业作为金融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无论是世博会还是航运业等其他产业都需要金融服务业给予巨大的资金支持,为了满足资金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尝试发行世博会建设债券、对世博会相关设施实施证券化、发行世博会项目信托计划、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借鉴美国成熟产品的发展模式,谋求金融市场和产品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杜恂诚.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烈望.世界金融中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

[4]申海波,陈莉译.金融自由化的经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方华等.世博会与上海经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6]周建松.关于发展浙江地方金融产业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7]刘桂荣.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上海的借鉴和启示[J].上海商业,2006(5).

[8]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商业,2004(8).

[30]曾波.上海世博会融资中的金融创新[J].上海投资,2004(6).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3

【关键词】云南省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金融 调查与思考

一、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2013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88.33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9621.83亿元)的比重为25.9%,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的比重为2.9%;同比增长39.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7.4%)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9.8个百分点。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宅类和商业类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住宅类开发投资完成1642.40亿元,同比增长42.5%,增速较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商业类开发投资完成410.97亿元,同比增长60.4%,增速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二是办公楼类和其他类开发投资放缓。全年办公楼类开发投资完成117.50亿元,同比增长36.0%,增速较上年降低51.9个百分点;其他类开发投资完成317.4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较上年降低45.5个百分点。

(二)商品房供应充足,销售市场趋于平稳

1.商品房供应充足。截至2013年末,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18260.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1%,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2969.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6481.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4529.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商品房竣工面积2019.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商品住宅竣工面积1576.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

2.商品房交易市场趋于平稳。截至2013年末,全省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3309.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商品住宅销售建筑面积2855.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全省商品房销售额1487.24亿元,同比增长9.1%,商品住宅销售额1192.55亿元,同比增长10.7%。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市场延续了前期的成交势头,商品房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国五条”出台后,市场预期出现较大变化,购房需求加快释放,4月和5月的商品房销售速度明显提升;下半年,在前期购房需求集中释放的影响下,商品房销售速度下降,7月和8月出现负增长,之后逐步回升,在4季度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图1 云南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

(三)重点城市住房价格运行基本稳定

1.新建住宅销售情况。2013年12月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昆明环比上涨0.5%,大理环比上涨0.1%,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9位和第63位;昆明同比上涨5.8%,大理同比上涨5.5%,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61位、第63位。总体上看,2013年昆明和大理两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2.二手住宅销售情况。2013年12月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昆明环比上涨0.4%,大理环比上涨0.2%,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25位和第42位;昆明同比上涨8.0%,大理同比上涨3.1%,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2位和第54位。

(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013年,国家下达云南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30.32万套,计划基本建成16万套。至2013年末,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30.36万套,基本建成23.4万套,完成投资315亿元,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全省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分配入住46.6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2.58万户,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作用明显。

二、房地产金融运行情况

(一)房地产贷款稳定增长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地产贷款余额2606.83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6.2%,占全国房地产贷款的比重为1.8%,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0.9和0.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3.2%,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9.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房地产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491.31亿元,同比多增155.02亿元。全省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自2012年3月份以来逐步回升,2013年保持在21%~25%的区间范围内,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

图2 2009年以来云南省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二)房产开发贷款增速明显提高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产开发贷款余额625.77亿元,同比增长55.9%,较年初增加224.40亿元,同比多增138.84亿元。其中,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77.20亿元,同比增长53.4%;商业用房开发贷款余额136.48亿元,同比增长93.5%;其他房产开发贷款余额12.09亿元,同比下降38.8%。2013年,部分金融机构加大对商业用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及部分金融机构获得总行下放一定的商品住宅项目审批权限,得以加大对优质住宅项目的信贷投放,促使全省房产开发贷款保持高速增长,4-12月份的同比增速均超过50%,贷款增速明显提高。

(三)地产开发贷款调整效果显现

截至2013年末,全省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72.57亿元,同比下降7.4%,较年初减少13.76亿元。其中,政府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余额为142.41亿元,同比增长17.5%,较年初增加21.21亿元。自2012年底国家相关部门先后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以来,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地产开发贷款的结构进行调整,在压缩融资平台公司地产开发贷款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使得2013年全省地产开发贷款出现两个变化:一是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持续降低,并在下半年连续6个月负增长;二是政府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保持12%以上的增速,占地产开发贷款的比重从2012年末的65.0%上升至2013年末的82.5%。

(四)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力度加大

截至2013年末,全省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506.47亿元,同比增长16.1%,较年初增加209.35亿元,同比多增94.72亿元。2013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有所活跃,金融机构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力度加大,全年共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1.99万笔,合计43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47.1%,其中首套房贷款10.87万笔,占全年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笔数的90.7%,表明金融机构对刚性购房需求的支持力度较大。从利率水平来看,2013年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0.98倍,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1倍。在首套房贷款中,下浮利率占23.9%,基准利率占69.8%,上浮利率占6.3%。

(五)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快速增长

截至2013年末,全省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余额488.57亿元,同比增长24.7%,较年初增加96.88亿元,同比多增37.50亿元。随着全省房地产市场成交有所活跃,市场对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需求增加,拉动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快速增长。

201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交易普遍活跃,一些热点城市的住房公积金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张状况。我行及时对昆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昆明市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3年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为54.23亿元,同比增长117.39%;年末贷款逾期率为0.03%,存贷比为62.9%,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六)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增势良好

截至2013年末,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为239.23亿元,同比增长40.5%,较年初增加69.00亿元;全年累计发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131.65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发放41.31亿元。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国开行、工行、农行和建行发挥信贷支持主力军作用。2013年,由国开行牵头,工行、农行和建行参与的对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银团贷款积极推进,在6月底实现放款,到年末已发放42.98亿元。截至2013年末,四家行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合计197.66亿元,占比达到82.6%。

2.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于廉租房和公租房。2013年,全省金融机构向廉租房和公租房发放贷款99.15亿元,占同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发放额的75.3%,廉租房和公租房贷款余额占比达到74.5%,“两租房”贷款在全国排名前列。

3.贷款业务主要发生在昆明市。2013年,昆明市共获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99.97亿元,占全省的75.9%;年末贷款余额200.65亿元,占全省的83.9%。全省16个州、市中,仅有普洱市和怒江州尚未发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业务。

(七)房地产贷款质量保持稳定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7.10亿元,较年初减少3.75亿元,不良率为0.27%,较年初下降0.2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为0.32%,较年初下降0.8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24%,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宏观调控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房地产信贷准入门槛,促使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三、关注的问题

(一)全省房地产市场供应增量明显,待售面积增长速度加快

从房屋供应量上看,2011年至2013年,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速分别为20.6%、30.4%和27.1%,实现了稳定快速增长,但3年的商品房施工面积中,住宅施工面积占比分别为75.9%、72.6%和71.0%,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全省房地产市场优化投资结构的发展趋势明显。

从房屋待售情况看,2011年至2013年,商品房待售面积分别为334.3万平方米、511.7万平方米和1167.8万平方米,增速分别为52.3%、53.1%和128.2%,反映出随着房屋施工面积的快速增长,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也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融资增长势头明显

我行在2013年下半年委托部分金融机构对全省60家重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2013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以定金及预收款等销售回款为主的其他资金占比为32.5%,较上年减少11.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占比分别为14.3%和52.7%,较上年分别提高4.2和7.0个百分点,显示在房地产市场成交较低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所上升。

(三)预期房价上涨的购房者占多数,个人住房贷款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根据我行委托部分金融机构对昆明市100名贷款购房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占54%,预期房价下跌的仅占4%,预期房价稳定的占42%。在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情况下,不排除有少数购房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提前购房的可能。在调查中,有12%的借款人房贷月供收入比高于50%,其中月供收入比高于60%和70%的分别占4%和1%。月供收入比过高,借款人将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一旦出现收入来源不稳定或是住房价格向下波动等局面,贷款本息的偿还将可能出现困难,其潜在的信贷风险值得关注。

(四)购房者贷款难问题突出

据数据显示:2013年9月至12月,全省金融机构单月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笔数从1.1万笔下降到0.7万笔,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从9.3%下降到2.4%,房地产市场购房贷款难问题显现,到年底更加突出。据调查,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信贷规模较为紧张,部分金融机构把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进行统筹安排,而小微企业贷款受监管部门“两个不低于”的考核,个人住房贷款受到挤压,加之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较低,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放贷意愿有所降低。

四、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预测

(一)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仍将趋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工作,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执行好既有调控措施;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从严落实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措施,增加住房用地和住房有效供应;库存较多的城市要注重消化存量,控制新开发总量。整体来看,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出现调整与松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房地产市场销售也不太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从面上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回款进度难以发生明显改观。

二是房地产市场分化的特点进一步显现。岁末年初,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土地拍卖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地价高出同地段现售房价、商品房市场供不应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再度出现惜售以及云南城投进京拿地开发等新闻不断见诸媒体报道。这表明全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聚集人口和资金的优势进一步突出,包括土地和资金等优势资源向全国优势房地产企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从全国来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楼市回升乏力以及中小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发展维艰的状况可能延续,甚至加剧。

三是全省房地产市场库存化压力与部分城市住房价格上涨的中长期压力同时存在。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供应的连续快速增长,全省商品房的消化周期延长,给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总量基本平衡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云南省主要城市住房价格呈现逐步抬升趋势,加上城镇化带来的住房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与住房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稳定住房价格任务仍然艰巨。

四是电商的迅猛发展给商业地产和城市综合体开发带来冲击。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的异军突起,给实体零售商业带来巨大冲击,并由此给商业地产和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带来挑战。

(二)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一是2013年底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云南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2014年云南省城镇化率的目标任务是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44.0%左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房地产业仍将在这个过程发挥重要引擎作用。

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开放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积极推进,都为云南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2014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可见全省房地产业发展仍然有着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撑。

三是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全省150个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的稳步推进,形成有力项目支撑,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抓住旅游业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以及云南省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云南旅游地产正逐步成为全国旅游地产的重要板块,不但本土的城投、城建股份和星耀等实力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开发经营业绩,更吸引了雅居乐、万达、中坤、龙湖、碧桂园和华侨城等重多全国性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云南重点旅游城市。一批有品牌、上规模、影响大的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云南省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总体来看,全省房地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将处于上升期。

(三)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综合以上因素,总体上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市场供求总量上仍将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房地产贷款保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较大,重点城市住房价格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并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政策建议

(一)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稳定市场预期

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防止出现各类变相放松政策的情况,通过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和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等措施,提高投机投资性购房成本。加强稳定市场预期,通过舆论合理引导居民理性消费,配合对中小套型、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鼓励政策,促进自住性需求的有序释放。

(二)推动建立房地产市场多元化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支持开发企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开发资金的合理融资需求,大力发展住房产业投资基金、住房债券、房地产信托等融资工具,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住房开发和保障领域,积极探索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住房融资模式和运作机制等,加快企业销售回款速度。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4

[关键词]国际金融;格局调整;中国对策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这个趋势的变化,全球金融格局也相应地受到影响。美国作为曾经的金融霸主,现如今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的削弱,世界金融的部分格局渐渐地被欧洲所取代,亚洲的经济发展也在世界金融格局分得“一杯羹”,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全球金融格局,现代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金融改革,我国的优势是用较短时间就能完成发达国家多年才完成的事情,事物存在两面性,这不仅是中国创造机会的时刻也是存在风险的时代,对此需要提出应对之策,以使我国能够在此机遇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将中国变为金融强国的目标。

1国际的金融格局发生变化

1.1标志

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逐渐蔓延到发达国家,根据相关资料表明,20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多次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金融危机,这些渐渐地蔓延到全球,美国在21世纪所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日本和欧洲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由于西方多数国家都有着高福利的政策和巨大的军费开销,导致长期以来入不敷出,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

1.2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呈现下落趋势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金融上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确立了美元直接和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挂钩的货币体系,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然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变得不稳定。但是根据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委员会的报告可以看出,纵使美国在世界金融上的影响力受到削弱,但其影响力仍不容忽视。

1.3欧盟金融受到严重冲击

在金融风暴及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当今的欧洲银行负债累累,某些国家宣告破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欧盟在此环境中经常性地出现经济负增长,其金融受到严重的冲击。

1.4日本所面临的困境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受其冲击,国际消费市场大幅度萎缩,出口贸易也有所下降,作为日本的两大支柱性产业的汽车和电气都无法避免地受到波及,日本的经济在此之后也经常性地出现负增长,海啸及福岛核电站泄漏都严重削弱了日本经济,估计日本经济在短期之内很难恢复。

1.5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地位

日渐上升次贷危机对于中国和印度的冲击不是很严重,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的金融业并没有完全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基金替代了对冲与私募这两个基金,这说明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主体的金融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并将在未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升对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2中国的相应对策研究

美国的次贷危机让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以美国为主体的西方经济主导地位不再稳定,美元也无法再处于等同国际货币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如今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实力大部分保存的情况下,地位开始日益提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需要对当今的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发展自己,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主要方法有下面几种。

2.1打破资本市场的限制,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的经济

开放型的经济是中国能否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高地位的保证,开放国内市场,用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此来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当前的国际经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压力巨大,对此需要积极地制定相关策略以使国内的资本市场最大化的开放,将国际间的竞争压力转为我国发展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将产业开放领域以及业务的范围扩大,使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得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并且还要加强风险的防范体系,保护国内的经济不会受到外部的冲击。

2.2加强金融的监管工作

我们放开金融的范围不代表着放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力度应该不降反升,政府对于金融的监管是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这可以稳定金融的环境。金融行业是一个大众性产业,金融等机构所经营的“商品”是社会上的货币资金,银行作为支柱以高负债来运营,这就会面临许多的风险,而且风险还有传播的特性,若不对金融进行监管,就会导致金融业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风险性,会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害,为此需要加强对于金融的监管工作,同时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通过把握好金融监督和创新使我国的金融稳定地发展。

2.3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的人民币在当前的形势下地位逐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化是人民币的最终发展目的,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虽说人民币在国外流通的数量不少,但是距离国际化还是很遥远的,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国内金融市场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够是原因之一,为了加快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不断地发展自身经济,在合适的时候,把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

2.4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每个国家都在培育新兴的产业,积极地对经济增长做出调整,金融应该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明确转变的方向以及重点,在融资方式等方面做出创新,把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加大对于科技的投入,在教育的投入上加大对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地改善当前的金融管理方式,创造好的金融环境以及信用氛围,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帮助作用。

3结论

当前的形势是机会和风险都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严重受损的同时,也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了登上国际金融舞台的机会,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得到了保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应该抓住机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金融离不开中国,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中国要想发展就需要抓住当今的机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场,加强对内对外的金融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掌握话语权,为中国的崛起提供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盈利.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6):105-106.

[2]林小斐.中国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3):163-165.

[3]齐海山.当代国际金融格局的现状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6(2):74-75.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5

因为,最近20多年来整个世界经济发生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从而使得许多可贸易的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要素价格最低的地方生产,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工业品的供给,而且使得整个世界可贸易品的价格水平全面下移。二是金融全球化,不仅使得大量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而且使得许多商品的交易完全金融化及期货化。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际市场上许多商品的价格水平则是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推高资产价格,推高金融化及期货化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在这样的条件下,尽管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让大量的流动性涌入金融市场,但是,这些流动性可能不会直接进入商品领域而是进入各种资产。等CPI全面上涨,通货膨胀开始出现,资产价格的泡沫已经吹大并最后要破灭了。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及本世纪美国的情况都是如此。

今年1-8月份,8.15万亿的信贷从银行体系流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件。一边是银行有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要贷款给企业,另一边是经济衰退时社会的有效需求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不会把从银行获得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生产,而是会流入各种资本品,比如股市与楼市。当前国内股市与楼市的价格突然间上涨,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的结果。

正因为,当前的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大量的银行信贷流向市场时,它的流向及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此有通货膨胀的担心,但是不是现在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后,即当流动性全面推高资产价格形成巨大的泡沫并破灭时,通货膨胀才可能出现。因此,当前即使CPI由负转变为正,通货膨胀仍然是较长时间后的事情。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放弃分业经营而转向混业经营。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改革措施,并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到1992年英国基本完成向混业经营的过渡。日本于1998年12月彻底放弃分业经营,允许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而美国也于1999年11月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促进了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联合经营。在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的形势下,为了实现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很多国家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监管模式。

二、当前世界上主要的金融监管形式及其比较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

这种模式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对于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不论是审慎监管,还是业务监管,均是由一个统一的超级监管机构负责。目前,采取统一监管模式的地区正在增加,韩国、中国台湾等也都开始采用这种模式。

2.伞形+功能形监管模式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颁布后,美国改进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综合监管中间状态的新的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根据所经营业务的种类接受不同行业主要功能监管机构的监管;而联邦储备理事会为金融控股公司伞状监管者。

3.牵头监管模式

这类监管模式介于统一综合监管和分业监管之间。牵头监管模式是在实行分业监管的同时,由几个主要监管机构建立及时磋商协调机制,并指定某一监管机构为主或作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工作,巴西是典型的牵头监管模式。

4.双峰式金融监管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设置两类监管机构,一类负责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类负责对不同金融业务监管,澳大利亚和奥地利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三、目前我国金融形势的新变化以及监管模式的不适应

在经济、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弹性逐步增强,同时,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加快; 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并且刚刚召开的第三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的股改计划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票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此外,为了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于2006年12月11日彻底的放开了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

以上这些金融形势的变化会加强金融创新的步伐,同时金融的混业经营趋势必将加快,因此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模式下,若不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必会出现大量的金融监管真空以及重叠地带,而这些都不利于维持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且主要表现为:跨市场金融产品的迅速发展要求;金融领域出现“宏观分业,微观混业”的新局面的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要求加强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总之,在目前的金融形势下,若仍然采用之前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监管真空以及多头监管而造成金融监管乃至金融的低效率。

四、建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必要性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性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学术界有很多专家提出建立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但是由于一项制度的变迁,首先得考虑制度的变迁成本以及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是否配套,由于我国当前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建立时间不长,很多配套的机制尚不成熟,因此,现在还不是进行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恰当时机。其次,在我国当前的政治、法律以及文化大背景下,金融监管还得考虑监管机构之间的权利制衡,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则更适于在三个金融监管机构并存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金融协调机制。再次,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的程度较浅,利益冲突和风险传染等问题并不突出,更适合于现在的分业金融监管模式。综合本文以上的分析我国金融监管问题解决关键不在于是否成立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而在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良好的金融生态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