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1

问题:存款质量较差,管理制度薄弱

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由内蒙古银行于2011年发起设立,吸收贵州省1家企业法人及8个自然人为股东,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

目前,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仁怀市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和村镇银行自身的缺陷,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吸收存款相对困难。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存款的多少制约着村镇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目前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在吸储难的问题。截至2013年2月末,仁怀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79.67亿元,其中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0.9亿元,仅占全市存款余额的0.32%。究其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型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不足,也缺少政府主导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社会公信力不足,难吸引当地城乡居民存款。同时,一部分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存在误区,担心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未开通网银及其他现代化银行业务,只能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只能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

存款稳定性较差。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款的质量和增长速度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需求,存在风险隐患。首先,从存款期限看,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的存款以活期为主,活期存款所占比重约为75%,说明存款的稳定性较差。其次,还存在年底冲刺、年初撤资的现象,也对资金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存贷比指标上,2012年末存贷比高达133.21%,比去年增加了77.27个百分点,远超过监管标准。

人才建设需要加强。一是由于规模制约与开业初期的经营压力,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难以招聘到及留住高素质的人才。2011年成立初期,该村镇银行有员工34人,至2012年末有8人辞职,流失率达23.5%。

内部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加强。该行虽已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但董事会未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责履行难以到位。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积极健全制度,但截至目前其专项审计制度、关联授信制度和高管评价制度等尚未建立,在科学合理评价高管履职、强化专项审计的执行力和关联交易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建议:外拓资金来源,内抓制度建设

广泛拓展资金来源。一是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宽发起人门槛,调动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壮大资本实力。二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社会宣传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和信心。三是加强产品创新以拓展生存空间,以“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为主要目标,发挥小银行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客户资源。

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向社会强调对其的政策支持,提升其在群众中的信任度;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减免一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将目前由政府组织实施、农信社或邮储银行承办的一些政策性贷款等交给村镇银行办理。政府及事业单位也要积极与村镇银行联手,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如农业局、残联、妇联、团委等单位应积极与村镇银行合作,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残疾人贷款、农村巾帼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实行有别于其他银行机构的差异化监管,适当提高容忍度,监管和发展要做到“不矛盾、互促进”。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数额的低息或无息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2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童.首家“草根银行”的标本意义.农民日报,2007-3-30

2.李恺萌.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运行初期的障碍与启示.人民网,2008-12-16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3

纵观村镇银行近7年来的发展过程,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所存在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主要是可以从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其他特殊风险来入手。

1.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监管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借贷人的贷款偿还不及时,银行客户多为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这些特征使得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较为严峻。具体来看,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较为严峻的影响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村镇银行政策导向的因素。村镇银行的本质特性,决定了银行放款的客户主要是农户或中小微企业,其流动资金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比较。同时,银行需承担自负盈亏,也就决定了银行的运营须以盈利为目标,而银行为了谋求更多的客户则可能出现信用不良的客户。二是客户诚信的因素。村镇银行的客户大多难从大中型银行取得贷款,因此缺乏信用观念,加上社会征信系统的不健全,则使客户信用难以受到约束。三是客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村镇银行的客户,其抵押品主要为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农业生产用具等其他,而小微企业的机器设备为了节约成本未索取发票,或从二手市场购买没有发票,这些抵押产品均难以被估价,且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同,这就使得依靠信用成为银行放贷的主要形式。

2.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第一,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在乡镇等农村地区发展村镇银行,需要同邮政储蓄银行等其他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竞争,由于这些金融机构设立早,发展时间长,大部分客户倾向于向他们进行存款,这就对村镇银行开展存款吸收工作没有明显的优势,从而造成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仅依靠政策性支持,难以获得较大发展空间。第二,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决定了银行流动性资金也存在季节性。春季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繁忙季节,大部分客户都需要从银行提取资金或向银行进行借贷,这就使得银行在该季节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

3.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发生主要是由业务流程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及能力不足所引起的。村镇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村镇银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一批具有村镇银行工作的相关经验,大部分业务员都是来自于传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在操作管理意识上也就会存在放松,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偏差与失误。二是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依靠的是其他部门所提供的信用评估,比如依靠房贷信用进行评估,这难免使得村镇银行的业务人员因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差异导致操作性风险的发生。

4.村镇银行的其他特殊风险。村镇银行之所以存在和面临其他特殊风险,是由该银行的市场是面向“三农”问题决定的,难免会受到弱质性的牵连。第一,客户特质性风险。村镇银行的客户特质性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存在季节性和分散性特质,从而使得银行存款规模小、放款需求大,贷款成本高于工商企业,在相同利率水平条件下,村镇银行要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第二,信息不对称。村镇银行所拥有的客户信息远无法全面反映客户的真实情况,比如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是银行第一位的不可知信息。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村镇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和规避工作。本文认为可以从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等其他方面展开。

1.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确保银行资产质量。村镇银行的特质所决定,其所投放的贷款均为小额信贷。首先,应建立健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岗位,并完善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其次,应建立与当地经济所适应的具有独立性和实用性的授信管理体系,开展授信尽职评价。探索和制订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群体的授信调查、授信审查、授信审批、授信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建立授信后尽职评价细则,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完善内控机制。再次,定期开展贷款风险排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保证银行流动性。对村镇银行而言,最重要的流动性风险管控目标是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其次是合理制订流动性风险管理过渡期规划,村镇银行应抓住政策规定的“开业五年内逐步达到75%”有利因素,在量力可行的范围内,先保规模再攻存款,先保吃饭再图市场影响力;第三是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和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应急预案和定期实施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当流动性指标未能达标或出现剧烈波动时应提出预警,并实施应急预案积极防范流动性风险。

3.注重操作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意识。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表明操作风险也能使一个银行破产倒闭。村镇银行要积极开展检查,认真排查、梳理风险点和风险源,并深入分析各个风险点形成的原因,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措施和纠正建议。要按照“流程设置风险点排查管控措施流程完善”路径,不断完善制度、完善操作规程。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包括客户经理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实行岗位交流(轮岗)。

4.完善法人治理,提升董事会风险管控能力。村镇银行完善法人治理,提升董事会风险管控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并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及人员组成。二是要明确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职责与职权。三是经营管理层实行相互监督。

三、结语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48 -02

近期,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并且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又迈出了一大步。为了解存贷款利率调整产生的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策略的调整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利率政策调整的执行情况

2012年6月8日起,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且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同时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起,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且采取不对称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同时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存贷款利率政策调整后,辖内各大银行利率执行基本保持一致,中小银行利率执行有所差异。

(一)存款利率上浮为主,定价呈现差别化

自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之后,各银行纷纷作出调整,利率以上浮为主,中小银行存款利率基本一浮到顶,大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相对较小。各大银行机构存款利率定价趋同,但多数保持了降息前的利率水平,并未达到1.1倍的利率浮动上限。6月9日,辖内五家国有银行及邮储银行利率基本保持一致,一年期存款利率执行3.5%,较基准利率上浮约8%,与降息前保持相同水平。二次降息后,辖内五家国有银行及邮储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执行3.25%,上浮约8.33%,与7月6日降息前一年期基准利率相同,二年、三年、五年整存整取仍执行基准利率。其他类别存款执行略有差异,如工行活期存款上浮10%,中行、邮储活期存款执行基准利率;中行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一年期上浮0.25个百分点,三年期上浮0.1个百分点,五年期执行基准利率,而邮储的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一年期上浮0.285个百分点,三年期、五年期执行基准利率。

江苏银行存款利率在利率政策调整初期与各大银行保持一致,后几经修改,至6月19日执行一年内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均较基准利率上浮10%,二年、三年期定期存款实行有条件上浮,五年期定期存款按央行基准利率执行。

农村金融机构6月9日起存款利率参照省联社的存款利率执行,即活期和一年期内定期存款上浮10%,二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执行基准利率。之后,各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有所微调。目前,除泗阳农商行二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外,其余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各档次存款利率均上浮10%。

(二)贷款利率维持原有政策,无明显变化

从贷款利率执行情况看变化不大,继续执行各行原有信贷政策,监测数据显示,6-8月宿迁全辖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8.75%、8.35%和8.77%,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目前各行贷款利率基本维持原有政策,原则上执行基准利率及上浮标准,目前除住房贷款外,贷款尚未出现下浮超过10%的现象。工行贷款利率执行中要求根据人民银行利率规定和客户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确定不同的贷款价格。农行、建行等均要求对于下浮超过10%的贷款需逐笔上报总行审批,目前尚未发放下浮超过10%的贷款。

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执行上以上浮为主。除存单质押贷款、扶贫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执行人行基准利率外,新居乐贷款、大联航贷款(房产抵押)、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房产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优质信用户贷款、农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工商业贷款、公务人员贷款,分别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45%、50%、60%、60%、60%、80%、90%、90%、110%、110%。目前,一年期贷款最高利率执行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高6.941个百分点。泗阳农商行反映,由于该行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根据存贷利差收入、存款利率上调和市场竞争需要,部分贷款品种利率比调整前的上浮浮动比例增大8%左右,但调整后的利率比调整前整体下降。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对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反应强烈,普遍认为利率政策调整将对其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存贷款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面临较大挑战。利率政策调整后,各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再加上二次不对称降息,存贷款利差收窄。银行机构认为,受重新定价周期影响,利率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当期损益影响不大,但随着资产负债业务重新定价的逐步到位,存贷款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将在明年快速体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一定挑战。

二是经营管理压力加大,客户管理能力有待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细分产品和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和定价,有效提升客户贡献和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利率上浮幅度较大,加剧了银行存款的竞争,增加了储蓄存款在银行间的流动,对存款的稳定性带来挑战。此外,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将加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行业竞争压力增大,银行业务转型在所难免。这次利率调整给储户提供了选择空间和议价能力,哪家银行利率高,客户就更愿意把钱存在哪家银行。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同,必然带来资金成本压力不同,这就要求银行在吸收存款的同时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效率,单一依靠存贷款利差的方式已难以为继,需要拓宽中间业务等其他渠道。如,村镇银行反映盈利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除了汇划业务手续费,中间业务微乎其微。由于科技创新等力量不足,只能依托于发起行苏州银行,而苏州银行暂未开发针对于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从长远看,此次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将促使其尝试转变经营方式,把过度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转变到拓展中间业务等多渠道盈利模式上。

四是自主调控空间加大,面临业务发展新机遇。针对此次利率调整要求,部分农商行反映,自主调控空间加大,面临业务发展新机遇。银行可自主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定位不超过基准利率的1.1倍,如监管部门对银行存贷比监管的指标不放松,银行对存款需求量加大,会导致部分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执行一浮到顶的政策。如第一次降息时可执行3.575%,10万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可获得利息3575元,而部分银行执行基准利率3.25%,10万元一年定存获得的利息仅为3250元,在不同银行的存款利差325元,会吸引客户到利率较高的银行办理业务,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存款市场份额的扩大,从而带动此类银行的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甚至贷款业务的扩张。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此次利率政策调整,是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大举措,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银行机构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一)调整业务品种,提高信贷资金使用价值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将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利率定价水平较高的实体企业,加快向拥有较高风险定价权的中小企业倾斜,提升贷款收息水平。通过业务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营造存款来源综合渠道,通过贷款、财富管理、代收付等多项业务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保持存款稳定增长。

(二)开展业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结构占比

目前,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主导地位,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有限。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差缩小,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使银行改变单纯依靠资金量获取利息收入的局面,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稳步扩大业务范围,从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深化相关金融产品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消费心理,分析发展趋势,设计开发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优化盈利结构,提高收益水平。

(三)探索定价模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有必要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成本收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定价模型,做好自主定价和维系客户之间的平衡。主动参与银行间交易市场,将资金更多地运用到那些效益好、风险低的资产上,寻求既符合效益最大化要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资金营运管理模式。

(四)找准市场定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放开,价格工具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手段,但是金融机构绝不能将价格作为唯一的市场竞争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机构以服务为主要内涵的“软实力”将会比以资本为内涵的“硬实力”更为重要。金融机构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根据自身发展定位,更加关注对利率敏感度不同的客户需求,通过价格调整及非价格竞争手段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通过金融创新和流程优化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五)关注利率风险,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

金融机构要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要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存款定价机制、贷款定价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和授权定价机制等的完善,积极探索控制利率风险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科学地预防、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的有效评价。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5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成效。

截至 2011 年末,江西共有 37 家村镇银行开业和筹建,其中,开业 29 家,筹建 8 家。开业的 29 家中,法人机构 19 家,县级分支机构 10 家。截至 2012 年 2 月末,江西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 60. 43 亿元,其中各项贷款 37. 30 亿元; 不良贷款余额483 万元,不良率为0. 13%。负债总额47. 69 亿元,其中各项存款41. 82 亿元。

2011 年全省村镇银行实现净利润 5333 万元,同比增加 4224 万元,增长 380% 。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增强了农村信贷市场活力。

( 一) 缓解了信贷供需矛盾,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村镇银行为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村个体经营业主提供了信贷服务,缓解了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的“抽血”问题,缓解了当地的资金需求问题。各家村镇银行开业后,结合当地“三农”实际,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一些被忽视的信贷对象重新受到关注,得到扶持,并且发展壮大,一举改变了有的银行机构“项目难找、贷款难放”的片面认识,受到了当地农民、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一致好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和小企业的资金饥渴,激活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大大增强了农村金融竞争的充分性。截至 2012 年 2 月末,省内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 37. 28 亿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 25. 66 亿元,占比 68. 83%;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0. 27 亿元,占比 27. 55%; “三农”与小微企业为贷款投向的主要方面。

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打破了现行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给农村金融市场加入了新的载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改进服务,强化市场竞争力,改进服务流程等措施的优化。同时也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单一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

( 二) 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缓解了农村融资瓶颈。

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上相当灵活,能根据借款户具体经营能力、诚信度、贷款风险的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等情况灵活地设置贷款利率,使信贷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如吉安某村镇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8.

24% ,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相比较低 0. 3 个百分点。又如九江某村镇银行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9. 5% ,低于当地农信社 2. 5 个百分点。

农村融资的最大瓶颈,就是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村镇银行利用决策机制灵活的特点,率先推出其它银行多年不愿涉足的保证贷款,既及时支持了“三农”的生产,又大幅减少客户办理评估、抵押登记等环节的费用支出,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 三) 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增进了民间融资规范。

村镇银行的设立,打击了农村的地下高利贷,降低了民间高利贷而引发的资金风险,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部分民间资本投资开办村镇银行,纳入规范的金融系统。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困境。

( 一) 存款业务难做大。

一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资本金实力较小,与现有的金融机构相比,公众对其缺乏了解,社会认知度不高,影响了存款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由于村镇银行冠名中有“村镇”两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发起成立时有部分民企参与,公众简单认为村镇银行是“私有”银行,认为公有的安全可靠,而私有的风险大,不太愿意选择村镇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单一,结算渠道不畅,村民存取款必须到网点去,不便于客户业务办理,对单位和居民吸引力不足,负债业务发展慢。

( 二) 风险管控难完善。

一是村镇银行自身内控能力欠缺。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上,没有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也没有设立专职审计人员,稽核监督职能零散在各业务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由于村镇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紧缺,人员配置上兼岗现象较为严重,对内生性风险的监测存在漏洞,容易出现存贷比例,单一贷款比例等指标过高的现象。二是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村镇银行的贷款发放形式以信用贷款为主,即使有抵押物作担保,抵押物也较难处理变现,风险可控性差。另外,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农户认为村镇银行是国家对农民的一种扶助行为,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

( 三) 结算渠道难畅通。

人总行、银监会早在 2008 年就联合发文,明确了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由于文件并没有明确什么是“符合条件”,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取得进入全国清算系统的“行号”,不具备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银行卡等基本功能。目前村镇银行跨行支付和异地结算大多采用委托发起银行的方式,以间接参与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导致支付环节增多、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缓慢。因此,不能提供便利快捷的支付方式,不仅制约了相关业务的发展,还导致现有客户逐渐流失。据某村镇银行反映,2012 年 3、4 月间由于结算渠道不畅原因,造成存款流失 1600万元。

( 四) 扶持政策难配套。

一是村镇银行缺乏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不利于其持续、健康的开展各项支农业务,并削弱其预期效应。部分地方政府在引进村镇银行前期均承诺减免一定期限的印花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并给予财政资金存款支持,但实际上也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二是设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未充分考虑村镇银行所处发展阶段。即“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没有考虑到村镇银行所处发展阶段与当地农村信用社不同。三是缺乏针对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的专项政策。现行政策在申报条件、执行利率等方面均比照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政策。在目前政策扶持不到位的情况下,村镇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投放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农”领域,从而容易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宗旨,造成贷款脱农。

( 五) 人才队伍难打造。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村镇银行拟任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在学历和金融、经济从业年限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对一般工作人员则没有限定,从而导致其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新招员工短期内难以胜任工作。由于大部分是新员工,大多不具备相关从业经验,培训时间短,金融业务知识及经验较为缺乏,存在临柜人员对业务流程尚未能全面熟练掌握、计财部和市场部统计员对 BI 系统和电子表格制作等统计工作概念不清、信贷调查员不能独当一面有效识别风险,业务技能、专业知识和风险防控能力明显不足。

三、政策建议。

( 一) 打造优良发展环境。

一是地方政府应负责牵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参照招商引资工作做法,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协调解决村镇银行营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加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二是人民银行要尽早帮助村镇银行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满足业务工作中对支付结算及信贷征信服务的迫切需要。三是加强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合作。鼓励当地金融机构采取间接参与形式,为村镇银行提供结算网络、人员培训及信贷资产管理等支持,同时,村镇银行发起行要积极帮助村镇银行解决上线联网的合理费用支出,使村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为公众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

(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出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减轻村镇银行开办初期的成本压力,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监管部门可适当放宽刚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向“三农”等特定领域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三是人民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给予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放宽对村镇银行融资的限制; 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 三)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督促村镇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落实一级独立法人管理体制,建立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风险集中、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指标体系,对村镇银行实施动态监管。二是村镇银行要逐步减少对发起行的过度依赖,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完善各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内部考评机制。三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及时调增注册资本金。同时科学设置股本结构,进一步吸收当地经营情况好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个人积极参股,并尽量增加企业的股份比例。

( 四) 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一是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加大支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赢取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二是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了解村镇银行,借助官方信誉,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同时在提高认知度的条件下,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建立客户存贷款联动制度,对在村镇银行存款的客户可以优先以优惠的利率获得贷款,从而壮大资金实力。

( 五) 督促引导稳健发展。

村镇银行是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生命力最强的机构,因此在机构的培育上,应重点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监管部门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村镇银行应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其健康稳健发展上。要指导村镇银行通过产品、服务和机制创新拓展市场,提高其品牌认可度、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定价能力,切实发挥支农作用; 对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给予其适当的容忍度,重点是督促其积极整改。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6

存在的问题

来自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876家,村镇银行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较大进展。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担负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责任,各方股东倾向于在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环境比较成熟,各种运营机制相对完善的地区发展经营,而不愿在“三农”领域开展业务,村镇银行业务大多停留在县城,不下村镇,并出现了“垒大户”的倾向,有悖于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一方面,来自发起行的高管人员往往仅熟悉城镇业务,对农村金融业务比较生疏甚至会产生天然的排斥;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缺乏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导致其服务“三农”的显性和隐形成本很高,降低了开展农村信贷的积极性,甚至对支农产生“惜”贷“畏”贷情绪。

贷款结构严重失衡。国家为了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予村镇银行支农和涉农贷款相关补贴政策,但是由于村镇银行多设立在县城,相关业务均发生在县城内,支农和涉农业务较少,大部分贷款投向制造业、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业,偏离了“支农”政策初衷。村镇银行大额贷款发放较多,凸显目标客户定位于大客户的经营导向,违背了“普惠金融”小额分散的贷款原则。目前村镇银行存款结构呈现“三高两低”特征:即企业存款占比高,储蓄存款占比低;活期存款占比高,定期存款占比低;存款业务对大客户的依赖度高。造成村镇银行的存款稳定性不高,也与贷款结构难以匹配。调查发现,一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4.9亿元,其中单位存款2.7亿元,这些存款主要是大股东的单位存款刻意留存在村镇银行形成的。贷款余额5亿元,贷款总户213户,而达到500万元贷款的有11户,户均贷款高达到239万元。

金融产品缺乏特色。村镇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金融创新能力不足,表现出与农信社经营“趋同化”现象。村镇银行网点少、人手不足、结算不通,在信贷产品、创新服务、贷款规模、科技支撑、客户资源、品牌效应等方面很大一部分的经营模式几乎拷贝了发起行的模式。这就造成村镇银行除了独立小法人的身份、规模和经营范畴不同外,与其他的金融机构一个网点没有太多的区别。因此也造成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竞争,由于一些村镇银行的高管和职工都是从农村信用社挖过来的人员,从而在管理上和客户群上都与信用社严重重叠,致使原来农村信用社的很多优质客户和存款流失到村镇银行。而村镇银行发挥的作用也仅仅就是一家设在县城内的信用社,并没有发挥村镇银行的支农作用。

经营风险不断积累。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受到了众多政策的扶持,其中在贷款投放上,人民银行给予了一定的支持,银监局也对其存贷比放松了考核,这使村镇银行的信贷扩张极快。调查发现,一家村镇银行成立不到3年,贷款达到5亿元,存贷比超过100%。风险积累不可小视。在内部管理上,部分村镇银行高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权力制约机制不到位。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缺乏贷款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业务经营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多风险隐患。同时,村镇银行还存在管理人员成本过高的问题。调查发现,一家村镇银行从农村信用社和国有商业银行挖来3名高管,年薪从20万元到30万元不等,每年这家村镇银行要支付给高管人员的年薪就超过100万元。另外,由于许多村镇银行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不能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放贷的安全性,信贷资金风险隐患较大。

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必须把主要竞争区域锁定在农村,并将其资金主要投向农村,满足农村客户的资金需求,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兼顾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市场定位,才能防止“跑偏”现象发生。

推动回归合理定位。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偏离。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创新之举,是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己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要真正认识到服务“三农”不仅是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也是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村镇银行只有在“三农”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只有在与“三农”的合作中才能实现村镇银行与“三农”的共赢。

加强“支农”效能考核。加大对村镇银行支农比例达标的考核,通过考核来强化对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情况的监督管理,纠正村镇银行偏离设立初衷和市场定位的行为,敦促村镇银行切实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对考核合格的村镇银行,监管部门可考虑实施正向激励机制,在网点设置、业务开展方面给予一定奖励。建立差别化正向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工具鼓励村镇银行加大支农、支小力度。要建立主发起行支持村镇银行发展效果的后评价机制,有效督促主发起行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对发展方向偏离“三农”或出现经营风险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要采取限制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诸如此类的约束机制。对发展好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实施奖励措施。

创新有特色的服务。要引导村镇银行创新发展模式、品种和服务手段,从贷款产品、贷款担保方式、贷款定价机制、贷款管理方式、贷款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完善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机制,建立涉农小微企业项目库,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保贷款范畴。探索抵质押品方式,如探索农舍抵押、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合作社联保等贷款方式,积极推行一次抵押、集中授信、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管理方法;探索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权、经济林权、订单、动产抵押、权利等作为抵押质押;开展个人创业投资贷款、个人工资保证贷款、车主融资贷款等创新业务。要根据农业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建立弹性还款制度,缓解农民还贷压力。通过实施“办贷上门”“流动银行”等机动灵活的服务手段,建立便利高效的支农贷款审批机制,打造村镇银行的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