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1
1 机械安全风险管理的评估
安全风险一般会对机械的各种构成结构、各种零部件等在一定的时间内观察和检测其使用寿命和功能的利用度,来进行一定范围的风险评估。主要的评估方
法的表达式如下,可由 上式来表述式中 R(t)――风险评估可靠度。系统在t时间内不出现故障的概率,可以用以时间t为随机参数变量的一般风险故障分布函数R(t)来进行表示,或直接专业称其为故障密度函数;f――故障的密度数据分布函数;F――随后t段时间内会发生故障的风险,也可以称为故障率或故障密度率。
对机械的锻压安全进行风险的正常估量,然而所估量的指标是其可靠度。由安全状态等需要对可靠度进行详细的计算和估量分析。另外还需要做好产品设计策划书。例如开发式压力机的生产设计,必须需要严格的机身刚度分析计算、气动平衡稳定装置的分析计算、齿轮的定量弯曲折叠强度的分析计算、齿轮旋转接触强度的分析计算以及气动阀门的保护装置的分析设计等。由此表明,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依托一个强有力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这就要求要与科学技术相联系,利用科学的进步进一步规避风险,以达到在预期内发现和降低风险。
2. 对机械安全风险的计算
G B17120《机械锻压条件》和GB5226.1《机械电气安全及其电气设备 第1部分安全准则》是指对器械的基本规格进行全面和权威的估算,也包含产品的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失进行折算。根据标准的规格要求,机械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原则判定和方法评定两方面。根据故障的损害程度可分为4类:致命故障损害、严重故障损害、一般故障损害和轻微故障。每一类的故障损害系数按照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在进行故障标准分类。
式子中rij―试验期内出现j类故障的次数
ej―试验期内第j类故障的当量数
rdj―积累的当量系数
上式中体现了故障分类标准的计算方式。通过可靠性的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了特征量指标的标准试验,得到了以下结果,可以用公式表示。
平均修复的时间MTTR,按下面的式子计算:
trj--实验期内发生的总故障数,其中包含维修整理和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故障
ri--停机的故障数目在实验周期内。
固有可用度A值,按下式表示。
假如在测试期内出现了关联故障,我们则可以利用关联计算公式计算产品正常工作情况下无故障的时间来推算出概率,也可以测试出置信下限值MTBF。如果在测试期内没有出现关联故障,则可以按照正常的计算方法,评定机器可靠度为合格。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生致命故障则应立即终止关联测试,然而机器的评定表现为不合格。还能够建立企业平台,扩大与客户的沟通交流,让客户参与产品的风险规避中来,客户不仅是使用者而且还是生产者。我们仍然可以以开发式压力机来为例子,可以进行定向的有机架刚度测试检测和离合器半制动器旋转测试试验及全方位的安全装置测试试验等。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数据和相关联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产品的可靠度和合格率就很清晰的展现在纸上了。
3 规避风险安全管理的措施
进行风险安全的推广管理是每个生产厂家的必修课,风险安全的规避管理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上层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能重视风险的规避管理,就不能在产品的销售竞争中取得良好的业绩额。重视风险的规避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保证。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诚信,为企业的再生产铺平了道路。企业内部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长效管理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在吸纳社会中具有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积极共同参与企业产品认证工作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建立企业平台,扩大与客户的沟通交流,让客户参与产品的风险规避中来,客户不仅是使用者而且还是生产者。这样就能够实现产品的优质服务和再生产。评价锻压机械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机械作业组和管理的水平怎么样,换言之机械组在所要求的时间段内所达到的产能。 其计算的单位:田间的作业数亩,运输作业所用公里,加工的作业用千克或者吨,推土、提水作业的用立方米来计算。为了方便对比和统计,能够把单位不同的折合为标准亩数。机组的生产率高低通常与动力的机械功率高低直接相关。机组配套的使用率是否是合理的,能够采用额定的生产率去衡量,就是单位的时间内每度电平均完成功率的作业量。在考虑保证质量前提下,通过提高机组的生产率来加速作业的进度,不违农时,减少作业的成本。
4锻压机械正规的做法
众所周知,机械加工行业是一个规定特别严格的行业,尤其机械锻压作业时,对作业员的要求十分高。笔者有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作业的工序和作业要求有深入得研究,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工作手法。锻压机主要由固定扳手,加紧螺帽扳手,毛刷,下料斗,砂轮,钢丝刷等组成。运用机械设备产生的机械作用力对钢件进行去毛刺,所用机械设备称为锻压机。当试样(钢件)由料斗流入碾入机床上,由于压铊的内压力和机械力的推动,使钢件挤压在机床上,经过自相磨擦,以及钢件与砂轮之间的互相擦离之后,即能迅速去掉钢件的皮层,在调节确定的时间内达到成钢所测的等级精度。下面就由锻压机制造专家常州武进环球机械设备来给大家讲讲锻压机的正确操作方法吧。不过首行得先了解下锻压机的工作原理:当试样(钢件)由料斗流入碾入机床上,由于压铊的内压力和机械力的推动,使钢件挤压在机床上,经过自相磨擦,以及钢件与砂轮之间的互相擦离之后,即能迅速去掉钢件的皮层,在调节确定的时间内达到成钢所测的等级精度。
5 结语
通过对一系列材料的检测和试验,能够了解到机械的锻造方法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通过对热处理等方面知识的详细了解和具体分析,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曲轴表面的磁痕是由于材料在金属机体内运动造成缺陷形成的。这种缺陷分布在机体内特定的部位,并在以后的运转过程中伴随着物体表面的纹理展现出来。然而这种磁痕的纹理大小形态各异,并且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要想很清楚的了解磁痕的位置及产生状况,则需要合理的把握金属机体的机构形成。我们要想控制磁痕,必须要对钢材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控制,以提高金属钢材的物理纯净度。实际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磁痕除了会出现在特定的位置外,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有出现的可能,只不过在相对情况下,金属钢材内部的磁痕较多。另外磁痕的大小形态还会受到金属加工方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正新.机械智能控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2]徐杜,等.柔性制造系统原理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特种机;安全检测;风险管理
一、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现状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仅电梯的使用数量,在2012年底,保有量就已经突破200万部。而且,经过这最近几年的几何级增长发展,现在的数据,应该更多。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特种设备的重视,尤其是涉及到人民安全的问题,投资更是不断增加。截止到目前,我国的起重机,已达到180万台左右,工业生产总值高达3500亿元。
随着政府对特种机电设备安全的不断加强重视,现在因特种机电设备带来的高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但是不可避免的事,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因特种机电设备的快速增长,而检测力量的不足的矛盾也逐渐明显突出。如何实现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如何做好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评估、如何提高作业现场的检测效率、如何加强对设备检测人员的规范管理等问题,均广泛存在于现问题中。
光纤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电涡流技术、声发射技术、基于风险检验等手段,为上述困惑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下面就以电梯和起重机为例,详细地讲解一下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现状。
(一)电梯的安全检测现状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网络后,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把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个行业和产业中,并通过安装在物体上的电子标签(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二维码、GPS、激光扫描器等,组成了智能传感器。其核心就是智能化传感网技术。物联网的精髓,就是感知,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信息服务、智能组网、协同处理,以达到指挥控制的目的。近几年来,物联网应用技术迅猛发展,涉及领域不断扩大。为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水平的提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物联网电梯安全检测技术,已成为新的检测方式的趋势。
(二)起重机安全检测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起重机的安全检测现状,依然是停留在维修单位的“事前保养、事后维修”阶段。质量监测部门,也是以定期检证监督为主。还不具备大型起重机的健康监测和安全预警的技术水平。也没有对大型起重机的安全运行问题,采取主动和针对性措施。现在,起重机的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RBI风险评估技术、人机交互系统、无损伤技术等,现都已在起重机的安全检测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包括起重机的事故仿真技术,都会成为以后起重机检测技术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管理现状
在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管理方面,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的,是西方欧美的一些国家。比如欧盟的SEVESO DIRECTIVE 就曾明确规定,只要是拥有大型危险装置的公司企业,在向当地政府提交安全报告书时,必须运用风险评估技术,来对本公司企业所持有的危险装置进行风险评估。而且有一些国家,还给出台了具体的评估方案或者是规范了风险评估内容。
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所以体系建立的发展,也很是缓慢。以至于我们目前现在,对于整个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认识上,还处于低级阶段。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种设备的广泛应用,特种设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正在一步步建立并完善起来。截至到目前,风险管理体系在压力管道、锅炉等承压设备中,应用已比较成熟。但是在特种机电设备中,还有等完善。
三、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定期检查设备
现在发生的,大部分特种机电设备事故,大多都是由没能定期检查或者是安全附件过期失效而引起的。因此,我们应该定期去检查特种机电设备的各个部件,重点是检查安全附件的安全隐患问题。如发现损坏或者是失效,必须进行及时更换或维修。才能有效避免掉特种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种设备的检测部门,也必须要遵循安全检测操作的规程进行检测,严格检查。同时,还在顺应大时代的快速发展,改进检测机制,引进检测技术,提升检测安全水平。当然,做好定期检查,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组织到位
使用特种机电设备的单位,应专门建立自检班组。班组成员应选择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并且持有特种设备维修操作合格证的人员。
2.合理安排计划
结合本单位的特种设备实际情况和设备信息,遵照特种设备的检验周期、特种设备闲置率等问题,分类制定检验计划。如果同一时期需要检测的设备太多,无法按时完成,则可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保证不漏检、不超期。
3.严格自检自查
在特种设备检验之前,企业要先对设备进行自检自查,设备管理员需提前做好设备注册情况、是否超期未检和操作人员证件是否有效等进行确认。并保证在检验过程中,检验的设备比例、项目和部位都能检验到位,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进行整改。
4.隐患排除处理
如果在自检自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安全隐患,检查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详细地说明隐患所在及严重性。并责令维修班在指定时间内完成隐患排除工作。
5.问题及时反馈
当整改完成后,自检人员应到现场进行再次复检。复检合格后,方可上报属地的检测机构,过来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
(二)落实管理工作
特种机电设备的检测,都是需要专业的检测仪器。如何对这些仪器进行管理,提升检测效率,是检验特种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基础条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配置特种设备检测仪器
特种设备检测仪的配置,要系统必须对应检测要求,并且能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科学配置检测仪器,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更简单方便实用。
2.质检
对采购仪器,要进行质量检查后方可入库,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各方面都符合标准入库后,要交于专业人员进行保管,并做好期间的各项保养工作。
3.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
对检测装备升级,保证检测质量。种种机电设备的自检自查,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需要检测人员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工作经验。而且,还要有专业的资质证书。企业自检人员,要求能独立处理复杂的检测问题,如果企业不具备这种自检人员,那企业自检能力就应该多加强。做好自检人才储备。保证企业自检质量。
4.自检中的安全事项
自检人员检验前,要提前通知现场管理人员。要求先停止对被检测设备的各项相关操作。如果需要检测人员爬高处理,检测人员还要注意高空作业的危险。如发现有零件不牢固问题,应及时解决拧紧,保证操作安全。
5.建立奖励机制,培养员工重视
为进一步提高检测质量,加强员工对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员工可通过奖励机制,提升检测意识,提高安全检测的质量。
结语:
我国的特种机电设备,在使用安全方面,总体还算平稳。但不可避免还有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为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在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上,企业就要重视自检队伍建设,质检部门也要提升检测技术和水平,才能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3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安全因素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19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91
以计算机磁盘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储存是电子档案的基本特点,在相互关联的互联网体系下形成了电子档案的巨大集合。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形式主要有磁盘和磁带以及光盘等,而主要的表现形式则主要包括文字、数字、图表及图画等多种形式。上述电子档案不但可以储存于上述多种介质中,也可以储存于云端网络空间。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其自身具有极强的便捷性,其主要包括高密度和多信息媒体继承及信息和载体的分离等多种优势。而电子档案虽然具有较大优势,但是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基于此,必须不断加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研究。
1 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档案来说,其自身与常规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别,档案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历程形成准确记录,更会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准确记录,其将会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极大的资料支持,对于所有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教材。而对于部分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敏感信息时,倘若被非法利用,则会对社会和国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作用。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档案自身所特有的原始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在数字环境中进行信息传递时对于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加强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提升信息安全性将会成为所有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2 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1 管理方面的问题
(1)重视技术却严重忽视管理。在长期的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都极为重视对于技术的依赖性,但是却忽视了管理的科学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仅仅认为加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体系便能够保证体系的安全,但是安全的电子档案安全保证必须获得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共同支持,因为缺乏管理将会使技术失去用武之地;(2)过于重视外部安全,但是忽视了内部安全管理。其实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来自于内部的安全威胁远远大于外部,譬如对于岗位以及职责范围划分的模糊性和业务操作权限配置的混乱性以及计算机密码设置等多种问题都会使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威胁;(3)因为电子档案自身具有的多种特性,使其自身对于计算机系统存在极强的依赖性和非直读性以及载体不稳定性都和传统档案存在一定差别,在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理念和思想并不能满足电子档案。在当前的档案部门针对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形成了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等多种前沿性研究,但是当前所形成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尚未应用于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方面;(4)当前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对于从事电子档案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但需要熟悉档案业务,更要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当前的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建档、接收、整理和利用等多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掌握计算机操作、网络技能应用等多项技能。而对于档案,所涉及到的管理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并充分强化其自身的安全责任
意识。
2.2 体系认识方面的问题
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已经成为档案行业中的基本共识,但是并没有获得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普通大众对于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意识还极为薄弱,对于传统文件的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时代,数字信息获取变得极为方便,该便利性使人们在电子档案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能意识到失窃和丢失的可能,进而使电子档案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基本的规划性。
(1)当前的档案部门在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和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并不高,而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实际制定过程中也难以具有档案部门的加入,此外中央和地方在电子档案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协调性;(2)大量机构当前并不认为电子文件是正式性文件,更未将其视为重要资源,因此难以形成规范化管理。此外,纸质化的档案文档难以形成电子文件,更不会得到有效保管,由此造成的数字信息丢失也是难以忽视的重要问题;(3)当前的电子政务体系中对于电子文化的基本范围尚未形成准确界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为不了解邮件系统、网站、数据库及其他信息体系,对于文本文件之外的图形和图像以及多媒体等文件并不了解,最终也不能将其视作有价值的文件进行保存和
管理。
2.3 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长期的电子文件科学管理过程中都是以技术为基础进行的,但是因为支撑体系薄弱使得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技术指标基本都是空白,核心技g攻关都存在问题。而信息技术更像是双刃剑,其在保证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对其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硬件质量低下和功能欠缺以及性能落后等多种问题使得硬件系统常常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造成数据的丢失;(2)因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使用过程中的不恰当,使得软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差错,甚至造成系统的崩溃,最终对档案管理造成巨大损失;(3)因为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入侵使得计算机功能和数据受到巨大威胁,而随着多种病毒在网络中的蔓延使得数据出现泄漏,进而引发严重后果;(4)在服务器和储存系统的正常工作过程中对于周围运行环境的要求极高,倘若对于周围环境处理不当,将会因为恶劣环境使得计算机系统受到巨大
威胁。
3 电子档案管理风险的防范
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因此加强网络监督和监管其实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方式,其也是保证电子档案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四点入手:(1)对于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在电子档案工作的风险控制过程中应当以完善的法律为基础。虽然当前关于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和实施,但是实际工作的效率和规范还必须加强和改善;(2)对于风险的规避与处理。对电子档案进行风险规避的前提是采用一定手段进行预防,依照电子n案隐藏的漏洞进行把控,避免档案在把控过程中档案内部信息遭到丢失。在电脑运行中,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其中降低电子档案风险发生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引进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此种方法不仅可以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性,而且在保护其内部信息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效。在规避风险中也可以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此方法主要是为了对电子档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深入探析引起安全风险的因素以及这些不稳定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制定一整套全方位的风险规避计划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也是种不错的方法。在风险即将发生时,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方式对于风险进行拦截和去除。在此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既定计划对风险进行立刻处理,从而避免风险的不断恶化和蔓延,在风险出现之后,必须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将系统风险降至最低。基于上述分析,对于风险的防范应当通过风险的识别、回避、转移、分散、控制等多个步骤进行控制;(3)对于电子档案的安全处理和管理必须获得高端技术的支持。该种方式也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数据加密、网络安全技术、病毒防护、身份认真以及病毒修复等多种安全技术。基于此,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确保相关责任人能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尖端知识和技术形成深入学习和理解,并对于所有操作人员的日常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旦遇到多种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学习和资料查阅的方式,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连续性;(4)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人员的管理,这是因为电子档案从形成到最终的存储都必须由人进行操作。还应当对于内部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对所有环节的重视,而对于风险的防范也应当从所有环节入手。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才能够保证电子档案在形成和鉴定以及销毁等流程的严格把控,最终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中依然存在大量不足,进而使多种安全风险大量出现,对电子档案体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作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风险预估,选择适当的安全控制方式对安全风险进行控制和规避。通过上述方式不但能够避免电子档案受到损坏,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四新.文件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风险识
别与应对方法[J].档案管理,2011,(1).
[2] 韩宝霞.试论电子档案的管理安全与利用[J].办公室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4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 血液透析 安全分析 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3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30-01
临床上,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能够取代肾脏的排水排毒功能,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液透析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科室,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广泛,但因为血液体外循环,以及超滤脱水等原因,病人病情变化快,一旦观察病情不仔细,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将会导致一系列无法确定的风险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之前,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做好防范工作,从而提高血液透析工作的质量。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100例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45例。年龄范围为14岁到89岁,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有4例患者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有88例患者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中糖尿病25例,有8例患者为急性中毒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时间最短几天,最长25年,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管理,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护理人员需要先对血液透析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2],包括以下几个风险因素:
(1)护患之间的关系。血液透析的主要对象是尿毒症患者,因疾病长期的摧残以及经济负担等原因,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情绪和心态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使得血液透析护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构建良好的关系,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2)病情观察不仔细。多数尿毒症的患者没有小便,依赖透析超滤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如超滤过快过多,可引起低血压,休克,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其次血液体外循环中使用抗凝剂而引起病人出血,抗凝剂不足,可能引起凝血,还有患者不配合,造成穿刺点肿胀,甚至穿刺针脱出等严重并发症,如果观察不细致,处理不及时,都会引起严重后果。
(3)操作失误。血液透析技术本身操作复杂,对设备的依赖性高,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仪器出现问题,操作不娴熟,违规操作,应急工作处理能力不足,会导致护理失误事件发生率的上升。
(4)并发感染。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机体抵抗力差,且合并有一系列疾病,如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因此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情况,比如对患者诊疗操作、穿刺以及静脉置管过程中操作不严格无菌操作,消毒工作落实力度不足,院内空气质量不符合相关要求等,易造成患者感染。
(5)人员安排不足。有些患者血液透析不规律,不遵医嘱,造成病情不稳定,加上现在尿毒症发病率高,新病人,急诊病人多,因此也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加大,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会加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因此也使得护理人员安排变得更为重要。
(6)健康宣教力度不足在血液透析护理工作过程中,健康宣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些患者自身文化程度不足,素质道德水平低下,这也要求护理人员要反复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和血液透析的认知。
(7)医务人员自身感染的风险,血透科的工作人员都是与病人血液接触,操作时被感染病人的针刺伤,或者本身有伤口等原因容易感染疾病。
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关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对策内容如下所示:
(1)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道德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和风险管理意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医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科技术培训以及理论学习,从而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的熟练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交流水平以及药物使用方法等,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会议,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于资历不高的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指导和监督。
(2)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以及规范护理人员职责。健全医疗制度体系,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从而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透析班次设置责任组长,并配置专业队伍对重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结合实际治疗情况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严禁离岗脱岗,并落实“三查八对”的原则。合理进行交接班工作,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3)加强感染预防工作,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进出血透室的时候要戴好帽子、口罩,注重手消毒,护理操作一人一手套,所有透析管路及穿刺针等都使用一次性物品。每班对机器,地面,及空气消毒,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检查,并做好消毒工作。对病人分区定机管理,一人一机一消毒。
(4)合理安排人员。实施弹性排班,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工作人员定区,定机,定责任,中午进行两班交接,因患者出入较多,人员较为混乱,因此增加11点到14点的班次。每日固定一人值急诊班,从而使护理人员能够得到休息。
(5)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宣教。加强护理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技巧,了解病人动态,帮助解决病人困难问题,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6)充分落实病人的知情权,规范病人的告知及签字同意制度。
(7)加强与市医保中心及本院医保科联系沟通,保证医疗报销的顺利进行,减轻病人的经济困难。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别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护理,风险事故以及满意度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1 两组患者风险事故以及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血液净化技术不仅对尿毒症的治疗,还在救治危重病人,各种中毒病人,及免疫疾病方面取得很好效果,其专业性强,涉及疾病病情严重,因此也是高风险的专业,更加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娴熟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科室的专业性及重要性决定了护理人员的高工作强度和工作量的趋势,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医疗护理风险的发生不断加大。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和管理,从而对风险事件起到防范作用。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投诉的项目以及医疗纠纷事件,加强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调查,了解和认识与风险事件有关的信息内容,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从而总结与风险事件相关联的因素。血液透析技术本身操作复杂,对于设备的依赖性高,且血液体外循环易导致交叉感染,对血液透析的操作要求,环境管理力度以及血源性疾病预防等,来让血液透析室的安全性得到全面保障,对患者的生命负责。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管理,风险事故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在血液透析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蒋美珍.评估表在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3(30):109-110
[2] 李英霞.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3(22):231-232
[3] 郑娟莲,钟伟强.血液净化室的质量控制对血液透析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18(03):265-266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5
【关键词】 量化分级管理;餐饮业;卫生监督管理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旧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和体制上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食品行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卫生部于2002年4月推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使得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自觉承担起各自在食品卫生中的职责,提高了监管效力和水平,对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守法意识,促使企业自律和提高诚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量化分级管理在餐饮业中应用的意义
1.1 餐饮业旧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缺点
1.1.1 重卫生许可审查,轻日常卫生监督 在之前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往往重视初次的卫生审查,一旦餐饮业经营单位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在接下来的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监督管理效果就不尽人意了。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卫生监督管理人员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旧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对食品企业日常的监督管理不严格,致使难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1.1.2 模式被动,难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旧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中没有提供给消费者风险度及信誉度标识,这样消费者对餐饮企业就不具备知情性,在选择就餐场所时也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另外,由于就得监督管理模式没有给经营单位提供和行业内其他单位的对比,这样就难以调动经营单位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还有,近年来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的投诉案件在增大,卫生监督人员工作起来非常被动,难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1.2 量化分级管理的优点 量化分级管理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监管模式,它的出发点是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以确定了食品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预防的危险性评估原则为基础,对对企业进行风险分级和信誉度分级,按等级进行分类监管。量化分级管理重点管理的是问题较多的经营单位和群众反映较大的经营单位,管理过程中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常规监督为科学监督,变单纯政府责任为与企业、消费者共同承担的责任。这种模式对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守法意识,促进企业自律和提高诚信水平及提高全社会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餐饮业中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2.1 抓紧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餐饮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改善了旧的监督管理工作的缺点,提高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效能,保障了食品安全,减少了食物中毒事件,使得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抓紧时间去落实食品卫生监督领域全面推行此项工作的开展。
2.2 争取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共同发挥其作用 餐饮业中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但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实施,同时还需要行业的管理、企业的自律以及消费者的热情参与。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应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并充分利用媒体来有计划地宣传和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的领导、企业和消费者都可以了解其工作的意义和目标,并自觉承担各自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2.3 工作中应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量化分级管理中信誉度级别需要由卫生许可审查与经常性卫生监督两部分共同决定,所以在工作中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动态管理。另外,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中还应该突出重点,比如说在铁路餐饮业中应该突出卫生许可审查,在经济条件差的中小城市应结合当地经济量化关键环节和关键环节。还有就是要注重管理的实效性,要在管理之后增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在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量化分级管理之后,消费者可以通过监督的飞机表示来判断单位的卫生情况,这样消费者就树立了消费风险意识,那些条件差的单位就难以经营下去,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得监督管理工作和食品卫生工作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2.4 不断完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从实行到今天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同,监督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等原因,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此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召开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议,总结成绩,查找不足,不断完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另外,量化分级管理具有连续性和可变性的特点,连续性表现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只要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和评判,就会形成每年的评定结果;可变性表现在根据各单位每年的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审查情况进行评定,按食品卫生信誉度评定结论进行调整和公布,形成不上就下的压力。因此,只有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才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
3 结束语
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有利于调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管理的积极性,控制了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它把卫生监督与食品经营者的自身管理结合起来,提高了监督的效率,非常值得推广应用。但是,这项制度涉及面广、影响大,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在长效机制下通过广大卫生监督人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权勇,学校食堂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效能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7):35-37.
[2] 郭美勋,王延辉,王倩,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有关问题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2):78-79.
[3] 壬淑梅.西安市碑林区基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业与健康,2008,24(17):1788-1789.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6
一、工作目标
(一)规范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对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
(二)规范医疗单位的使用行为,提高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降低使用风险。
(三)推进医疗器械安全风险因素分级管理,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的分析预测,防范重大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此次专项检查,加大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此类产品的经营、使用行为;结合近几年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的实际情况,摸清并掌握我市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经营、使用现状,保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在经营和使用环节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规范用械意识;查找监管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加强高风险产品监管提供思路和措施。
二、检查范围
(一)辖区内所有经营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经营企业。
(二)有关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的单位,包括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和其他使用单位。
本次检查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包括:列入我省特殊管理的植(介)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
三、检查方法及内容
(一)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按照《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其《补充规定》、《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批发)验收标准》的要求,重点检查:企业合法性、产品合法性、购销渠道合法性、购销记录的规范性及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关键点等。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关键点的检查包括:质量管理人员及内审员是否在职在岗;体外诊断试剂及植(介)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计算机系统是否正常使用;质量跟踪、产品追溯、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并执行等。
(二)对医疗机构,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有关文件规定,重点检查:使用的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是否合法合格;采购渠道是否合法;产品是否有购进、验收、使用记录;是否保持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的可追溯性;是否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有效执行。针对使用风险高、价值高、来源途径复杂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摸清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探索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三)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的检查,可结合《省药品安全风险因素分级管理评定标准》中医疗器械经营及使用部分的标准要求开展工作,将此次专项检查与医疗器械安全风险因素分级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增强监管效能。
四、工作安排
专项检查自2012年3月下旬开始,至9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5日至7月25日):各药械监管队按照方案组织实施辖区内的专项检查。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检查率应达100﹪,对医疗机构在检查整改的基础上,对其使用的重点高风险产品进行跟踪检查。
(二)整改复查阶段(2012年7月26日至9月20日):对于专项检不符合要求的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限期整改,并组织人员予以复查。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单位,各药械监管队依法做出处理。
(三)检查总结阶段(2012年9月21日至9月25日):各药械监管队要对辖区内的专项检查工作进行汇总,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具体意见。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专项检查的组织领导。局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药品医疗器械科,具体负责专项检查工作。各药械监管队也要加强领导,科学分工,落实责任,结合医疗器械安全风险因素分级管理工作及日常监管工作等一并开展好本次专项检查活动。
(二)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严肃查处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经销使用无证、不合格、淘汰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行为。加强药械监管队间协作配合,跨县(市、区)案件及时移送,跨市案件及时报送市局再移送,重大案件及时上报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