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1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1、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
随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布置网络作业,还可以利用网络聊天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好的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让老师更好的因材施教。
2、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
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在新形势下,高校抓住这一重要时机,逐渐利用网络传播主流思想文化。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已经得到了高校领导以及教职工的重视,为了占领先进文化的高地,高校与时俱进,转变落后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
3、高校网络文化为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
校园网的建立为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平台。网络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学习网络资料,制定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同时还可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也可以运用网络为自己服务,进行自主学习,促进自身发展。
1、高校网络文化引导力不足
许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念落后,对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掌握还远远不够,不能主动的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网络文化建设或者畏首畏尾或者全面地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漠视或者任由网络的各种消极影响被无限放大,最终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在校园得不到正确的发展,这将不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2、高校网络文化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基础还较为薄弱。
部分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没有形成归属明确、权限清晰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组织管理上,一系列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在信息监控及反馈上,对于师生的网络反馈与交流常常处于漠视的状态或者问题处理时间长,而且高校对于处理网络文化危机的能力还不足,有效的疏导机制尚未完善。此外,高校对于网络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基础薄弱,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网络文化的发展。
3、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滞后,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文化底蕴和自身特色。
目前,部分高校的网站建设还很不完善,在风格特色、监督管理、内容设置、信息交互以及思想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内容上,缺乏自身特色,各个板块内容毫无创新,存在很多没有实际作用的内容;在形式上,网站形式单一,缺乏整体构思,直观效果严肃呆板;在功能上,引导功能薄弱,说教色彩浓厚、政治宣传性强,不能发挥网络文化的真正作用;在管理上,网站管理分工不明确,过分强调对信息的监控和过滤、删除而缺乏有效的疏导,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网站成为一个虚设的空站,而不能发挥网络文化在高校的积极作用。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客观审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普遍存在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没有实现有机对接;只是注重网络文化的单向传播而忽视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都比较差,为了更好的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各高校应努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挖掘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将其逐渐融合到高校文化整体建设中。同时,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对网络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校园网络进行有序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同时,各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努力探索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三)努力搭建高品位、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的生活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受到的网络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有一部分是可以控制,各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大力加强校园网建设,努力搭建高品位、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一系列有特色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主题网站,为高校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阵地中掌握主动权,从而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有序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11-03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十对全体国民提出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认同度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得以表达和实现的条件与载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成长意识的形成,也给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把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先进科技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渠道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师生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化,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文化的交融与繁衍日益广泛,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特征隐性存在于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受西方不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片面追求个体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潜性教育作用和渗透作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已是当务之急。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度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高度自主的创造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建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形式,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升青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创建、参与中的互动、开放、平等又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网络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参与、互动、创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形态进行传导和散播。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以校园网络文化为载体和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关涉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生思想“兴奋点”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深入解读。在理论课课堂上围绕“热点”问题,选准时机,找准事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教育。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开放的社会性为大学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它还“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狱鸿沟”。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架构了桥梁。此外,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但同时又易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内容的误解,对信息处理的错误观念,导致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的现象,这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文化选择功能,“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3 高校网络文化复杂的价值多元性挑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的纷繁芜杂的多元世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加之新兴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以更为自由的传播途径,无孔不入,使各种社会舆论信息良莠不齐,这些状况冲击并消解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少数学生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维护和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困难和障碍。面对如此复杂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整合功能。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积极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有效地传送给受教育者,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谐共存。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出的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分门别类,有效识别,唱响主旋律,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阵地。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高校网络推动了大学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联合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从虚拟空间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满足。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助,缓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但同时,网络中的污浊和混沌也在腐蚀着他们的意志和心灵,迷惑他们的行为选择。高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对大学生性情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同时,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网络渠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因此,依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鲜明的育人导向功能,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准确概括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网络文化的特殊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对高校网络文化功能的研究应以育人为主旋律,构建智育、德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1 智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锻炼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研究,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高校校园教育网络,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愿科研、自专学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智育功能。
2 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将学生内在需求和时展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着眼于时展语境,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新途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美育,是指以美育人,使大学生在美的创造和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实现心理更加健全、人格更趋完美、个性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美育”观为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要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例如,网络文化内容按照美的内涵分设“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专栏。“内在美”专栏可通过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优秀作品的正能量的发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在美”专栏可设置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内容,打造青年学生喜爱的时尚、健康主流,在传递富于美感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对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4 行育,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加强高校网络的行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网络建设要抓好网络舆情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关注校园网、博客群、网络社区、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真正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与交流,建设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网络舆情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主流舆论。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研发网络产品,如师生共创微电影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个性化沟通平台,如博客,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5 教育,指大学文化育人既要通过显性教育方式。如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具体形式来实现,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即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在高校网络文化中营造和谐、唯美的校园文化,注重寓教于“境”。如将学校的校史、优良传统记载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气质和校园气派,自觉地融人到校园情境中。此外,校园网络文化还应匹配相关课程教育的教育资源,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关人物的介绍、评论。通过榜样人物实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受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碰撞,更易呈现思想纷呈的局面。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原则,以培养德育、智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学校开辟了高校校园网络并将其作为“第三课堂”与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并驾齐驱。网络课堂具有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的育人优势。因此,优质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建设优质高校网络文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网络既是舆论阵地,又是思想宣传阵地。对高校来说,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方法,开拓路径,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营造健康、积极、文明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和谐、优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基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的现实问题。例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目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存的社会问题,不被现实问题所困惑。强化对大学生的理论武装,使高校网络真正成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3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1.2.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行为放纵随意,不受约束,责任感弱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缩写符号,有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1.2.4硬件、软件建设不够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够满足于高校主网站运行的需要。对于网络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乏力,缺少管理网络文化与舆论的信息过滤设备、技术,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2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与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一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的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建立网络德育论坛,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论坛在互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由网络论坛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等特点。首先,在网络德育论坛中所有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民利,参与讨论的人因为匿名的关系没有了传统课堂当中的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讨论的乐趣,也符合传统教育中群体讨论的要求,还能使学生们“敢讲话”、“讲真话”,以便与教师们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其次,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获得帮助。在现实中,一些想要进行心里咨询或询问问题的学生担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往往在现实当中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和询问问题,但是在网络德育论坛中他们就不会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论坛来寻求帮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来帮助他们。最后,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网络德育论坛当中设立一些关于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本校热点问题讨论的版块,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提高德育网络论坛的人气,还能使学生们了解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使网络德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网络德育论坛是离不开良好的维护的,这决定了网络德育论坛是否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对网络德育论坛进行维护,将一些不良的内容及时的删除,将一些优秀的内容通过“置顶”、“加精”、“推荐”等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德育论坛能否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主要看网络德育论坛维护的好不好,只有好的维护才会有优秀的网络德育论坛。
2.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0 引言
当前,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浸润于新媒体环境,成长于新媒体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不被烙上新媒体时代印记。
1 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强调:“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如何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学校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成立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利用新平台、新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当前新媒体使用现状分析
2.1 形式多样,内容分散 目前,西安邮电大学在新媒体运用上,相关职能部门、学工系统、各二级学院都有自己的网站,学工系统老师有自己的QQ群、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多媒体,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生活服务等内容,但是没有学校层面的系统架构,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利用,也无法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
2.2 专业平台已搭建,渐行体系 学校e-learning工作室,根据教务处汇总的全校重点、难点课程信息,针对性地对一批校本课程进行微课程建设,目前已经系统性的完成了《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通信原理》、《电路分析》等一系列课程的建设与,同时也摸索和总结出了视频课程制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西邮特色的教学信息化服务与建设模式。
2.3 微信平台数量多,影响力加大 2013年11月以来,学校建立了以微信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平台,目前已发展包括思政工作的“党员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的“西邮下午茶”、实践育人的“西邮科创平台”和服务性的“西邮课表”为代表的101个微信平台,年累计关注用户数万人次。
3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思路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成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可以有效地延伸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从而实现育人“润物无声”。
3.1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方向 ①进行整合资源。通过整合学校各类教育网站、网络工作室和新媒体等平台,统一管理,建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工作室整体协调。②加强队伍建设。使工作室的新媒体手段不断新颖化、易接受化;使工作室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工作室的教育内容更加人文化,感染化。③提供条件保障。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要发挥作用,需要从学校层面解决工作室运转所需的经费、场所和人员,只有解决了人、财、物,工作室的功能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方式才能不断创新、教育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才能在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重点 ①建立“一”个机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建章立制,宏观调控工作室的运转,完善教育服务育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②突出“三”个主体。以党员工作站、学生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学生骨干为创作主体,扩大“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是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工作室才能永葆活力,因此可以代表学生最广泛需求的学生骨干是工作室不断创新和开展教育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③打造“一”批品牌。一是宣传品牌,科学设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活动内容,图文音像并茂,提高工作室的宣传实效;二是实践品牌,以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和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开发应用APP,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文化品牌,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整合资源,成立“西邮风采”视觉传媒,展示“西邮人精神”,让育人潜移默化。
4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功能模块建设
4.1 建成“西邮e家”平台 以学校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为基础,不断提升公寓文化内涵,通过开展网络宣传、网络互动、网络教育和网络培训,营造积极向上公寓文化,让“家”的文化不断入脑入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公寓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4.2 建成“西邮e学”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特色,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将日常学习与网络学习、微课程学习相融合,让工作室成为大家学习的交流空间、答疑解惑的互动空间、创新思路的碰撞空间,增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困惑、困难等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敢于质问的能力,助推学风建设。
4.3 建成“西邮e生活”平台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服务、生活服务贴士等资源,让工作室成为学生生活问题的讨论空间、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的休闲空间、真善美的展示空间,有效助推学校第二课堂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人文生活空间。
4.4 建成“西邮e话”平台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文化、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等内容的正能量传递,宣传典型实践案例,让工作室成为学生文化的交融空间、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教育空间、网络舆情的分析空间,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从而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4.5 建成“西邮e创”平台 打造学生科技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开设“学生科技信息”、“竞赛专栏”等板块,推动西安邮电大学学生科技成果转化,让工作室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思路的孵化空间、学生创新创业经验的推广空间,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目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 结语
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就是要在信息化大潮中,抢占新阵地,传播正能量,通过相互关注、相互推荐、功能分化,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陈国成,黄伟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62.
[3]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5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化逐渐成为时代符号,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高校作为时代感最强烈、信息普及最广泛的特殊区域,网络文化不断在高校校园推广和发展。网络文化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网络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2.网络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3.网络文化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找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的方法,更好的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换位理解和思考,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学生需要学校充分理解与接纳他们的需求,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当然也需要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会有跨越性发展。
二是,积极引导和疏通,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这有助于高校学生提高独立自主意识,做出理性的思考,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解决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要从他们的内心信念和价值选择着手,使其自主的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道德秩序和思想观念。
三是,实行理性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保能力。网络文化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高校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和自保能力上,通过开展高校网络的责任性和规范化教育活动,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力和约束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是,积极抢占校园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传递科学的思想政治意识。信息教育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注意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正确的网络文化指导,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正确方向,将全面、正确和科学的思想政治意识传递给高校学生,促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五是,以高校校园网络为依托,为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首先,要发挥高校校内网站的功能,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讨论,并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其次,要从高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需要和心理诉求,在校内网络论坛中开辟以学生为主导的栏目,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论坛的创建和完善,真正为学生建造利于高校学生发展的文化新环境。
4.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并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创新性。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和模式等都应顺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网络时代的新机遇,提高创新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跨越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3(2):90-92.
[2] 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4(1):45-46.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6
1.寝室物质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这里的寝室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寝室室内环境和寝室成员之间的制度文化等。寝室室内环境对学风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干净整洁、清新舒适的寝室环境能够使学生舒适、休息充分,从而为学习打好身心基础。而脏、乱、差的寝室环境容易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精神面貌,导致寝室成员消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寝室制度文化是学生在寝室生活中各种学校规定的规章及寝室成员内部所约定的制度的总和,如寝室成员出入制度、卫生制度、用电制度、作息制度等。寝室制度文化是寝室成员生活的基本保障,对学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寝室制度文化是寝室成员生活的基本制度保障。只有在制度健全,生活有序的寝室里,寝室成员才能更好的生活与学习,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其次,寝室制度文化能够约束寝室成员的行为。在制度文化的约束下,寝室成员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学风建设。
2.寝室精神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这里的寝室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寝室成员的学习氛围、人际关系和网络文化等。寝室成员学习方式和习惯对寝室整体的学风面貌具有很强的倾向性和渗透性。寝室成员在每日的接触与交流中,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交互作用、互相影响,整个寝室的精神面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学生的迟到或者缺勤行为会导致整个寝室的迟到和缺勤行为;现实生活中,还出现了很多寝室集体挂科、集体补考、集体逃课的现象。相反,也出现了很多学霸寝室、考研寝室、党员寝室等优秀寝室集体。寝室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对学风建设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寝室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会直接影响寝室成员在大学生活中的成长动力。寝室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基础,寝室成员间的相互鼓励与帮助能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相反,寝室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其情绪和心理状态将会受到影响,那么学习能力也会打折扣,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状态,必然会导致身心疲惫,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同时,寝室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使寝室内部互帮互助,寝室成员间互相答疑、探讨疑难,交流学习方法等,必然能够使寝室成员之间共同提高与进步。随着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普及,寝室网络文化对学风建设也起到了重要影响。首先,网络方便便捷的特点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从海量的网络资源里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网络文化对学风建设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许多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网络主要用来满足自己的娱乐休闲,比如玩网络游戏、看影视剧集、网络聊天等,且在此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严重影响学习。再加上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某个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也会导致整个寝室同学通宵玩游戏的现象,网络文化也会影响寝室的整体学习风气。
二、寝室文化建设角度下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相关对策
1.建设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寝室文化环境
优化寝室环境包括优化寝室和寝室楼内的设施、寝室楼的布置、寝室楼区域的文化宣传及娱乐设施等。学生将寝室环境布置得洁净、舒适,能够让学生们身在寝室环境中乐得其所,情操得到陶冶,净化心灵,使学生能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受到身边环境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独立学院在开展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中,应抓寝室物质文化建设,优化、美化寝室楼层建设。实行严格的寝室卫生检查制度,要求学生保持干净整洁的寝室内部环境,并在这种寝室卫生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种爱卫生的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勤奋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个寝室的学生合力构思寝室物质文化环境的布置,打造富有各自特色的寝室文化氛围;寝室各个楼层、走廊、转道、楼梯等地除要保持整洁卫生外,还可张贴一些符合专业培养特色、有励志作用的名言警句、图画等,增添寝室的文化氛围。同时,可在寝室楼层中建设洗衣、开水等生活便利设施,满足方便学生的生活;在各寝室楼层建立通宵自习室,方便部分学生在熄灯之后的学习生活;在每幢寝室楼设立学生活动室、报刊阅览室等,丰富学生生活、学习、娱乐设施,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用去图书馆和教室就能了解时事热点新闻。寝室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让学生领悟到这种氛围的真谛,激励学生们勇于上进、奋发学习,从而为良好学风的形成打下物质基础。
2.形成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制度文化环境
独立学院在促进学风建设的同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非常有必要。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或者在家年纪较为小的孩子,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对纪律的观念要相对更弱,因此,在寝室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对这些学生形成约束作用,同样能对学风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如上文所述,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寝室成员出入制度、卫生制度、用电制度、作息制度等。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建设应考虑考核与激励两个方面,使制度与学风建设、学生的切身利益相挂钩。考核起约束作用,激励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公平、公正、合理,有信服力,能够让学生信服并且愿意去遵守;其次,制度应全面,涵盖学生在寝室中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应多围绕学风建设来制定,有利于督促学风学习;第三,制度要有人性化,需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实际,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维权意识强烈,制定符合人性化的制度更能够得到支持和遵守。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第四,对学风建设先进的寝室,设置一定的奖励作为激励,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长效机制;第五,对学风建设教差的寝室,应进行适度的批评与疏导,鼓励他们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习。
3.健全有利于学风建设的示范教育机制
示范教育作为一种先进教育方式,是指取得一定的优秀成果,在一定程度范围内作为榜样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示范教育也被广泛运用于学习教育,同样适用于寝室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应创新示范教育方式,激发寝室成员运用丰富想象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寝室家园,共同努力赢得寝室荣誉,使寝室成员间立学院学生自立好强的内在动力,促进在竞争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寝室学习氛围。首先,选择相对优秀并且负责任的学生担任寝室长。寝室长的优良表现能为寝室其它成员做表率作用,模范带领寝室成员学习,督促寝室成员积极上进,考前向同学开展考风考纪教育等;当然,也应加强对寝室长的培训教育,并对优秀的寝室长进行表彰鼓励,充分调动各个寝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实行“党员寝室”挂牌,“文明寝室”、“优良学风寝室”评选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宣传榜样,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在寝室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中的先进示范教育作用,营造浓厚的“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第三,实行教师联系寝室制度。教师以身示范,与联系寝室的成员多交流学习技巧,教育为人处世的相关经验,督促寝室成员学习,以优秀的品格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4.建立寝室内部成员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独立学院的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较高,活跃性较强,这是独立学院学生在处理寝室人际关系的优势;相反,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家大多为独生子女或者是家中年龄较小的孩子,家庭条件又相对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这是独立学院学生在处理寝室人际关系中的劣势。因此,如何利用好优势,克服劣势,是建立寝室内部成员良好关系,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关键性一环。首先,在文明寝室的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独立学院学生热衷于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寝室文化活动,如寝室文化环境布置、以寝室为单位的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寝室成员能有更多的感情交流,为建立融洽、有爱的寝室文化氛围打下基础;其次,运用班会、思想品德课等平台,教导学生掌握更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引导学生应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学习的良好人际关系圈;第三,对部分交往有障碍和交往有困难的学生,应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辅导员应与寝室关系处理不好的寝学生进行谈话,帮助其化解寝室内部矛盾,增进室友之间的感情。总之,营造一个团结互进、包容互助的寝室人际关系氛围能为学生认真学习奠定人文基础。
5.引导健康向上的寝室网络文化环境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基本学生都有电脑,网络已在大学生活中产生着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大的影响。对于寝室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应一味的反对,而应采取“疏”、“堵”相结合的策略。首先,独立学院应丰富网络学习资源,例如开通网络公选课程、多开放网络学习资源等,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便利,定期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各种竞赛,增强网络学习的兴趣。其次,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入,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和夜间断网,遏制不良网络行为对学风建设的不良影响。第三,组织文化宣传平台,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微博、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对长时间沉迷网络的学生予以引导,使其愿意多投入精力到学习中,激发学生树立积极上进的网络学习概念。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