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价值观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价值观调研

价值观调研范文1

一、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威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二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是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威海市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一是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普惠性和公平性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更高水平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多项保障补助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救助标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幸福威海”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了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积极培育文化企业、项目、基地和园区,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通过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文化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

二、以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个转变”为主体路径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品牌。威海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曾先后三届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科学化水平,成为威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路径。

1.实现由部门创建文明城市向全民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建立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威海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城工作指挥部,并在市公安局、城建委等部门设立交通环境、城市环境、文化市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食品药品和餐饮行业、商贸市场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各市(区)及市直各部门都层层成立创城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市上下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创建格局。二是营造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常年开通创城热线,群众随时都可以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破损、窗口单位服务不规范等有关问题拨打热线反映。在威海日报、威海广播电视台、威海新闻网等媒体常年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城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户外电子屏、大型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社区宣传栏、施工围档、楼宇电视等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创城宣传。向广大群众广泛发放创城《一封信》和《创城手册》,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创城公益行动,深入社区开展“大走访”,强化创城入户宣传。举办创城 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推出抵制不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利用威海讲坛、“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普及创城知识,提升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创城、理解创城、支持创城的浓厚氛围。

2.实现由阶段性创建文明城市向常态化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伊始,威海市就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层级负责、区域管理、宣传教育、资金保障、测评考核、责任奖惩等七项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检查、问题反馈、测评通报、专项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总投资20__多万元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__年6月开通以来,成功实现与3个区级指挥中心、30个市属职能部门、33个区属职能单位之间联网,每天共有120多名信息采集监督员对城区2661个网格单元至少进行3次无缝隙巡查,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水平。二是将创建任务融入日常工作。威海市将创城工作与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有机结合,按照“凡事有人干、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监督、出了问题要追究”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对照创城要求,切实把创城测评要求融入各自工作体系之中,使创城成为大家履行职能的自觉行为。三是完善难点问题长效管理办法。针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穿马路、乱扔杂物、乱涂乱写”等容易反复的创城热点难点,既立足当前、迎难而上,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之切实减少,又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认真研究建立实际管用的长效管理办法。

3.实现由达标创建文明城市向为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威海市始终牢牢坚持“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创城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惟创城而创城;始终牢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作为开展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针对实地检查发现和群众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共下发问题督办单350多份,完成整改事项2800多个。通过创城,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序,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创城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

4.实现由抓硬件创建文明城市向重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宣传引导。组织媒体常年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拍一拍?议一议”宣传活动;制作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广告常年在媒体上刊播;组织贸易办、交通局、旅游局等单位在商场、超市、汽车站等人员密集、流量较大的场所常年进行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树立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二是教育引导。围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常年组织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爱护城市环境、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按照“四有”标准和“五个一”流程,在188个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全部建立了“道德讲堂”,定期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讲堂巡讲,全面倡树“当好人、做好事、存好心、有好报”的价值取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活动引导。搭建活动载体,常年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争创服务名牌活动,在机关开展服务品牌创建和目标承诺活动,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楼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坚持把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引导人们践行文明、提升自我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卫生保洁、扶弱济困、保护环境、维持秩序、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12349居家服务”、“洪波爱心车队”、“长城爱心大本营”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目前,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5%。

三、以诚信建设为基点深化道德建设工作

威海市以打造美德、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诚信建设作为“兴市之魂”,把诚信作为全体市民的行为规范,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1.彰显为民服务,永葆高尚政德,让党员干部争当诚信先锋。威海市环翠区始终把道德建设贯穿于创建阳光机关、促进行风建设的始终,让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克己奉公的理念,铭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实现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准的双提高。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相继出台了《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领导干部品德考核考察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把道德标准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德”的反向测评,“德”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领导接访制度,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领导公开接访,并完善预告、分流、下访等制度。环翠区今年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让每个机关干部自觉做到“三个对照、三个反思”,即:对照群众的生活现状,反思自身的工作责任;对照群众的朴素感情,反思自己的思想作用;对照群众的期盼所望,反思自己的精神状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复,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切实为民做事。实施劳动者就业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确保每一名想就业能就业人员都能找到工作;实施了学校和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大了政府助学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加大了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对经过常规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结对帮扶,确保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下去。

2.坚持“四位一体”,构建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威海荣成市大力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一是以政务诚信引领价值取向。荣成市把诚信体系建设的牵引点放在政务诚信上,将突破口放在抓落实上,着力抓政府自身的工作落实,树立“有诺必践”的诚信政府形象,用政府公信力提升各级执行力,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在全市启动了两轮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为检验走访联系成效,统一安排了53场社情民意调查、101期“行风热线”,促进干群沟通和问题整改,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二是以企业诚信推动转型发展。荣成市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企业诚信的重点,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和信用秩序,推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促进企业扩张向链条高端延伸。出台了荣成市企业诚信十项标准,组织全市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签订诚信建设承诺书,从落实时限、进度要求等方面设定门槛,引导和约束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形成政企合力推动转型跨越的工作局面。推动银企融合,支持有信誉的企业、银行采取相互参股、重组整合等方式深化对接合作。构建区域良好金融生态,对失信企业坚决实行“黑名单”制度。坚持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积极推进以品牌为纽带的产权重组和分工协作,推动域内中小企业与域外企业建立产权品牌合作关系,推动域内大企业对域内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和品牌整合。三是以司法诚信维护公平正义。以“抓严细管理”作为司法诚信建设的主抓手,扎实推进以法制公信为核心的司法诚信建设。以“理念抓精准、管理抓精确、服务抓精心、履职抓精致、廉洁抓精严、团结抓精诚”为思路,在全市政法队伍中开展了十个对照、十个反思、十个必须教育活动,筑牢广大干警诚信立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石。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创建“零错案、零上访、零投诉”基层政法单位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推广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外海渔民船员、外商外企人员、外地购房居民“四外”人员多的实际,实施两地联手管理、入港入船服务、送法送暖进企等服务管理措施,做到动态形势动态掌控、阶段问题阶段解决,形成了覆盖全员、精确到位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以社会诚信夯实道德基础。荣成市以“弘扬正气、转变风气”为目标,广泛开展抓社区、农村、公共场所、学校、单位、媒体阵地的“六抓六进”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机关干部、市民、村民、商家、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分别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形成了全覆盖式的“四德”宣传教育格局。

3.加大培育养成力度,打造成长机制,让身边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威海市环翠区积极探索“典型养成工作法”,不断挖掘、培育、表彰、传播诚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一是多渠道发现道德典型。从20__年开始,环翠区每年都组织开展多个批次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两年进行一届道德模范选评活动。通过这种渠道,全区涌现出了杨正权等国家级诚信典型人物,同时,拾巨款不动心的好人戚道昌、陈美艳等一批批“草根”英雄也登上诚信引领的舞台。同时,还通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定、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出诚信典型。二是多方面奖励诚信典型。环翠区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个人,发现一起,表彰一起,奖励一起。在加大个人典型表彰奖励的同时,每年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区政府对因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予以重奖。三是多角度宣传诚信典型。每年环翠区都组织由诚信个人典型参加的道德模范宣讲团,在全区开展道德宣讲。仅20__年就组织宣讲98场,听众达15000人次,使诚信个人的典型传播到村居、企业和机关。编制了《道德的身影》摄影集,制作了道德模范风采灯箱,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还通过设立好人榜、凡人善举榜等诚信典型展示平台,让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实现自己素质的不断提高。

价值观调研范文2

表1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信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837

.852 .773 .651 .602

2.2.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从而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做进一步的探讨。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239人对18个题项的回答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4个,能解释的总变异为57.44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2。

表2 价值观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题号

项目

共同度

因素负荷

因素一 人际关系 (特征值为5.280,贡献率为29.334%)

T17

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

.709

.833

T16

能常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665

.779

T18

下班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70

.742

T15

能获得他人的好评

.538

.713

T12

上司和同事好相处

.519

.688

T11

能受到他人尊敬

.501

.674

T9

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

.467

.451

因素二 职业优越感 (特征值为2.112,贡献率为11.732%)

T1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674

.815

T5

工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629

.766

T6

可以获得事业上成就感

.596

.705

T2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517

.673

因素三 物质生活(特征值为1.729,贡献率为9.603%)

T4

单位解决户口问题

.642

.743

T7

单位能够提供住房

.565

.721

T3

单位解决两地分居

.508

.711

T8

能使我方便照顾父母

.388

.517

因素四 职业发展(特征值为1.220,贡献率为6.777%)

T13

较少考虑名利报酬

.659

.802

T10

单位少有改革或风险

.574

.671

T14

领导的性格人品符合期待

.619

.572

从表2可看到,抽取的4个因素共包括18个题项。因素1主要涉及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命名为“人际关系”。因素2反映个人的才能发挥,命名为“职业优越感”。因素3集中体现单位能为自己解决的现实问题,命名为“物质生活”。因素4反映单位的发展前途,命名为“职业发展”。

为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还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见表3。

表3 题项与因素及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tota

T17

.822**

.640

T16

.769**

.595**

T18

.738**

.554**

T15

.717**

.590**

T12

.713**

.592**

T11

.722**

.594**

T9

.623**

.629**

T1

.768**

.425**

T5

.797**

.377**

T6

.786**

.531**

T2

.739**

.589**

T4

.748**

.339**

T7

.721**

.480**

T3

.707**

.363**

T8

.615**

.519**

T13

.745**

.348**

T10

.701**

.446**

T14

.492**

.645**

结果表明,除第9题以外,题项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地高于它们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各个题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3 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大学选取330名研究生作为测量样本。有效样本220名,男155名,女67名。

参 考 文 献

1. 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2--87

2.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04(9):37—41

3.于海波.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274一283

5.郑伦仁.国内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综述.高等工程价值研究,增刊,1998,68—71

6.丁雪红.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定量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8

价值观调研范文3

一、我院近几年来婚姻家庭案件分析

自2008年以来,我院共执行婚姻家庭案件近百起,其中夫妻登记离婚后财产纠纷40起,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探视权等纠纷36起,遗产继承等财产纠纷10起。通过分析这些案件,我院近年来执行的婚姻家庭案件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婚姻家庭类半数以和解的形式结案。虽然该类案件一般涉及无数个家庭,牵涉到个人切身利益,影响范围大、矛盾尖锐、利益冲突大,但我院法官在执行该类案件时总是调解优先,从庭上到庭下,从当事人到人及其亲朋好友,反复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我院受理的50件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中,有18起以强制执行结案,有20起以和解形式结案,有10起自动履行结案,有2起以下落不明,无财产可供执行终结执行。

2.案件提起大多为女性。在我院受理的婚姻家庭类案件中,女性提起离婚的大约占离婚案件的半数以上,这一方面反映了女性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在经济、生活上处于弱势。

3.20至40岁成为离婚高危人群。据调查显示,70后、80后逐渐成为离婚率最高的人群,在这两个年龄段中,由于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个人需求的膨胀及面临诱惑的增多,婚姻感情很容易破裂。

4.抚养费、扶养费案件、探望权纠纷案件逐渐增多。随着婚姻法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一些新的婚姻家庭理念已经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冲击。

二、当前婚姻家庭类案件执行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型法律关系的出现,我国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这使得法院执行案件出现执行难的情况。具体问题聚集在以下几类案件:

1.离婚后给付财产的执行。长期以来我院在执行中发现由于夫妻关系在共同生活时都是相互的信任,在离婚时由于一方隐匿财产,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只知道被执行人有财产而不能提供财产的情况,加大了案件的执行的难度。

2.子女抚养费的案件。夫妻双方离婚后孩子的抚养问题,法律的精神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但具体操作中又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孩子的抚养费给付时间在法律文书有一个月给付的,有三个月给付的,还有半年给付的。这就致使了申请人经常申请执行,而被执行人由于种种原因给付不了,对案件一拖再拖。使执行案件不断地增加,也加大了当事人的诉累。

由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物价不断的提高。致使抚养子女的一方不断的提讼来追加抚育费,被执行人为了少承担或 不负担 抚育费就变更抚养关系。导致双方的矛盾激化。社会也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

3.关于探望权的执行。子女是现代家庭的核心,配偶生有子女后离婚的,子女无论随父亲或母亲生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对于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子女的抚养权与探望权,而往往夫妻双方在给付抚育费时所争议的焦点,就是抚养孩子一方的百般阻挠另一方探望孩子。探望方因不能随时见到孩子,而拒绝给付抚育费。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执行案件时,一方当事人主张探望权,而抚养方当事人拒绝另一方探望的权利,而在离婚判决时又未判明探望权。有的有探望权而对于探望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判明不具体,在法院执行时又不易对被执行人及子女采取强制措施。 致使执行案件不能执结。

三、我院对执行好婚姻家庭类案件的探索

当前,执行案件涉及婚姻家庭的主要包括离婚财产分割、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探视权、遗产继承等几类案件,约占执行收案总数的20%。这类执行案件的申请人大多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被执行人则是他们的父母、子女、曾经的丈夫或妻子。特定的主体关系,特殊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决定了这类案件不同于其他执行案件的特殊性。同时,因这类案件的执行与当事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关,与家庭的和睦幸福、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如果执行不能或执行不当,极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及意外事件,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应十分注重总结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1.根据婚姻家庭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坚持引导当事人走执行和解之路。这一做法不仅能促使被执行人自觉自愿履行其应尽的义务,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挽救已有裂缝的亲情。

2.执行婚姻家庭案件,思想疏导工作是关键,思想工作做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要做好思想工作,就要首先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争议的焦点、难以执行的真正原因。

3.围绕亲情做文章,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被执行人不愿赡养、抚养被执行人,追究过错的根源往往在申请人自身,或者是被执行人确实生活困难无力履行,而申请人的条件优于被执行人。对这样的案件,可以围绕亲情做文章,采取以情讲法的方式做申请人的工作,或者是动员被执行人与申请人主动沟通,以缓和矛盾,消除隔阂。

4.抓住典型案件,扩大执行宣传,以达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去年年底,法院针对申请赡养案件明显增多的情况,选取典型执行案件通过电台、电视台进行了多次报道大造社会舆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在群众中树立了“孝敬老人是美德,不赡养老人遭唾弃”的家庭美德观念,这从间接上也促进了赡养案件执行工作的开展。

5.针对婚姻家庭案件容易重复申请执行,从而造成当事人诉累和司法资源浪费的问题,执行人员可以在对当事人的第一次申请执行完毕后,对被执行人进行再教育,劝其今后自觉按照判决或调解书履行义务,并让其向申请执行人作出书面保证,同时,还积极联系好被执行人所在村调解主任或者是本案审判人员,协助被执行人将来履行义务。

价值观调研范文4

我县纺织企业用工的现状如何?“招工难”、“留人难”的症结在哪里?怎样缓解这些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历时一个月,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妇联、劳动服务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

1、齐装满员率低。我县共有纺织企业(含印染企业)14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686个,根据调查的资料统计,现有员工3074人,其中女性员工2455人,占员工总数的79.86%。在岗的员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内的高达883人,占员工总数的28.73%,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年内终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个岗位无人上岗。

2、工资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严重。14家企业年度应支付工资总额为3810.8万元,实际支付3123.4万元,年度累计拖欠工资687.4万元。14家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033元,从绝对值来看,不算太低,但这是员工在延长劳动时间后的报酬,如果按每月劳动29天、每天8.5小时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为4.19元,换算成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167.36小时),员工的月工资仅为702元。挡车工的平均工资约800元,换算后仅543元。企业、依据土政策罚款、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3、违法延长工作时间和取消法定节假日较为普遍。从14家企业正常劳动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普通员工月工作日一般为26—30天,大部分为28天以上。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如遇加班,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个别企业甚至达14小时。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还基本上得不到法定标准的工作报酬。

4、工作环境欠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纺织行业的劳动条件一般较为恶劣,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不高、设备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我县的纺织企业,在噪音、粉尘超标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很大,少数企业甚至高达80%。工伤事故发生频繁,年内工伤高达2617人次,平均每三个多小时就有一个人发生工伤。

5、社会保障福利情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全县纺织企业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甚至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收取押金和扣压证件的事情时有发生。

6、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调查资料统计,2007年三季度我县有剩余劳动力15295人,其中女性劳动力7470人,这些劳动力恰恰是纺织企业所急需的。但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人不愿到本地就业,特别不愿到纺织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边又找不到合适劳动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我县来说,熟练纺织工可能欠缺,但决不会招不到一般员工。造成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先天不足。自古就有“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说明纺织行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我县的大部分纺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装备较差,资金不足导致劳动保护的措施跟不上,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采取措施,使得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到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纺织行业。

2、行业竞争无序。随着本地纺织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对市场和熟练工人等的竞争越发激烈。比抬工价、争夺熟练工的行为不断升温,员工在企业间无序流动,导致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由于企业用工本身缺口大,加之熟练工的攀比心态,经常出现工人今天来、明天走的局面,老板无所适从,也使企业不能按计划正常安排生产。

3、报酬水平过低。由于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且利润率不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物化成本受市场制约,企业只能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想办法。纺织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形成“待遇过低—开工不足—效益低下—降低工资水平”的恶性循环。

4、劳动执法不严。执法不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劳动力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员工而言,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雇佣思想十分明显,做一天算一天,和企业总是离心离德,难以和企业捆在一起。从而,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5、管理机制欠缺。纺织加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员工的作息时间难以把握。因此,如果没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是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如何应对加班和空闲,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办法简单,吸引力不够。另外,一些企业在后勤和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考虑,员工的食宿难以统一管理。而从事纺织工作的员工又多是一些年轻女性,安全保障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她们安心工作。

6、劳动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县的工业起步较迟,剩余劳动力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较为适应外面的环境,随着广东沿海地区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乡务工;而新增劳动力受此影响,也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本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提高企业老板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依法办企业的高度,认识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依法办企业,就必须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长远的眼光来经营企业,与员工建立互惠、互赢、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员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树立遵守劳动合同的意识,切实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把企业当菜园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第三,要通过基层党政组织和群团组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县域经济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投身纺织行业,以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

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在法律法规上玩火的。要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逐步规范到法制的轨道。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企业劳动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劳动卫生设施尽快符合国家规定,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政府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把短缺、急需的人才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直接为县域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价值观调研范文5

论文摘要:问卷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分析得到该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的特点,比较了专科和本科学生的不同,并探讨了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互关系。

1引言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100多所,其中最近7年时间里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60多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和校龄较长的院校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在我国实现大众教育的道路上,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全社会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大背景下,随着1999年以来本科生扩大招生规模和学生们陆续毕业而显得尤其突出,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川。化学和相关专业开设院校较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在最终的毕业分配等相关方面,无论在地位上还是在经验上,和一些重点院校相比都处于相对劣势。了解和掌握当代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情况,对于在新建本科院校化学系中确定工作重点、把握工作方向、根据实际社会背景调整并顺应形势需求设定工作目标等均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新建本科院校化学系中进行了该方面的调查研究。

2方法

2.1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了河北省内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和邯郸学院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专科和本科毕业班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95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其中专科125份,本科142份。

2.2测试材料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思路,采用浙江大学许小东教授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录被试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考察被试者的职业价值观,共有33个项目,分为7个维度:物质、环境、成就、发展、创造、独立、利他,问卷采用李科特7点评分,其中职业价值观的记分从1-7分别是从“完全不考虑”到“着重考虑”。第三部分考察被试者的就业能力,问卷共包括23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认知能力、沟通合作、个人可靠性、自我意识,问卷也采用李科特7点评分,其中就业能力的记分从1-7分别是从“完全赞同”到“一点也不同意”。按照问卷设计,职业价值观的得分越高,表明具有相应维度的高价值观,就业能力得分越低,表明相应维度的就业能力越强。

本研究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就业能力信度系数为0.935;职业价值观为0.976;这说明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2.3结果的统计

全部数据都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等。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通过表1看出,该类大学生价值观中,一在环境、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说明他们比较一重视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在利他方面考一虑较少,可以看出他们的责任感不够强。这一些与对其他类型院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这些一方面具有普遍性。但该类大学生价值观中在成就方面考虑最少,说明他们在管理权一力、成就感方面没有强烈的渴望。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开设的主要专业如化学教育、应用化工、化工制药一等在老牌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新建学校一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导致毕业生,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没有优势,存在一定一自卑感,认为自身素质和能力与其相比存一在一定差距,所以对工作成就没有过高的期望。以上看出该类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因素。

3.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点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该类大学生具有很高的个人可靠性,比较自律。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长期严格的实验训练,使他们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了诚实、具有责任感的好品质,提高了对工作合理安排的能力。该类大学生还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这与这些地方院校多由原来的师范专科院校发展而来有关,以前的师范传统使得这些地方院校非常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但这类大学生在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意识、自信等方面表现欠佳,这与这些学校是新建本科院校有关,学生入学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在学校整体氛围和教学管理水平上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3专科与本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该类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环境、发展、创造、独立、利他、物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进一步分析如表3所示,专科生在些方面的得分要明显低于于本科生,表明专科生在些方面的要求低于本科生。但他们在成就方面表现相似,对于成就感都没有强烈的渴望,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对自己普遍缺乏自信心。

3.4专科与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比较

该类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个人可靠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他们都具有很好的个人可靠性,但本科生个人可靠性均值低于专科生,表明本科生个人可靠性要优于专科生。这说明通过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认真、具有责任感的良好品质,由于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不同,使他们个人可靠性出现差异。但在沟通合作、认知能力、自我意识方面表现相似。

3.5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相关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该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各因素对认知能力、沟通合作、自我意识都无明显影响,但职业价值观中环境、发展、创造、独立四个因素对大学生个人可靠性有影响,以个人可靠性作为因变量,以职业价值观作为自变量,环境、发展、创造、独立进人了回归方程,可以得出标准回归方程为:个人可靠性=0. 024环境+0.081创造一0.137发展一0.197独立。通过目系数可以看出该类大学生中发展价值观高、独立性强的个体个人可靠性越强,环境、创造价值观低的个体个人可靠性越强。

4结论

4.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具有大学生价值观的普遍性如环境、发展方面考虑较多,利他方面考虑较少,但也具有该类院校的自身的特点,如成就方面考虑较少。

4.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学生具有很高的个人可靠性和沟通合作能力,但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表现欠佳。

价值观调研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

1 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院校涉及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应用技术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赣州市六所院校。共发放问卷540份,有效回收510份,回收率为94%。在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4%,女生占46%;来自城市的占21%,来自农村的占56%,来自城镇的占23%;本专科一年级学生占33%,本专科二年级学生占43%,本专科三年级学生占20%,本科毕业班学生占4%。调查内容集中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方面,皆在对存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上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进行引导,并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调查现状

2.1 理想信念选择中的坚定性与迷茫性

调查数据表明多数学生都怀有短期和长期理想,但信念坚定的比例只占43%,52%的学生信念不够坚定,5%的学生没有理想或者根本就没想过理想层面的问题。在理想信念的意义方面,17%的同学认为理想信念“没有什么意义”,可见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想信念危机。理论与现实大量对立的现象存在使得缺乏涉世经验的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感到困惑和迷茫。

2.2 理想信念选择中的模糊性与低层次

调查数据显示,46%的学生“现在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15%的学生选择“无所追求,随遇而安,过一天算一天,不为将来担忧”,17%的学生选择“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只有33%的同学定位于“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抱着乐观的态度”。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的模糊性与低层次性有扩大化趋势,导致学生在践行其理想信念时缺乏奋斗的动力。

2.3 理想缺乏执着信念的支撑

调查数据显示,在信念对理想的实现是否有帮助方面,41%的学生选择“一般,有时有些事会让我无法用信念去支撑自己的理想”,13%的学生选择“可有可无”。36%的学生因“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到困惑,这反映出一些学生的理想往往在困难挫折面前因为缺乏执着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破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困难,对理想实现的艰难过程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2.4 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及复杂性

2.4.1 价值观主流健康向上,积极进取

受调查的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定位个人的价值,3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最有价值的事情是“获取了知识,学到了真本事”,26%的学生认为是“提高社会活动能力”。这表明当前学生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2.4.2 价值观念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倾斜

调查显示,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归宿点方面,32%的学生认为“拥有平凡但充实的人生就满足了”,31%的学生“希望能拥有充满挑战和激情的丰富人生”,只有7%的学生定位于“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表明学生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有着期待与规划,能正确认识人生的幸福内涵,自主抉择能力增强,同时更为关注的是个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归属方面,40%的学生选择“对理想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7%的学生选择“为正义而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反映出当前集体主义、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受到现实主义价值观的冲击,这是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时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2.4.3 注重个人价值与个人利益,注重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

在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46%的学生选择“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在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方面,53%的同学定位于“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只有28%的同学选择“做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如何引导学生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这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3 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因素分析

3.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有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受到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融合与共存的大背景下,同时伴随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不仅会对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产生影响,也影响着意识形态的构建。大学生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不同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受到西方文化个体本位思想的强烈挑战。

3.2 市场经济发展态势下现有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受到挑战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和生活环境影响和决定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往的高度政治化、道德化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调查显示,35%的学生认为“社会现实太残酷了”而使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同时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及不正之风也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3.3 高校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方面功能弱化

调查显示,42%的学生认为“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影响不大”,说明高校在对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没有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的新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教育内容的泛化导致工作针对性不强,教育理念的方向性忽视了学生差异化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与现实实际的脱节导致工作实效性不强,教育方式与学生接受程度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自我认同度不高。这都导致了高校在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方面功能的弱化。

3.4 家庭教育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方面作用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从小到大没有经受艰苦的磨砺,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子女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其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没有更好地引导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明晰自我,不断深入了解社会、理解人生,一步步确立其对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理性认识。正是由于家庭教育在观念上存在误区,导致部分大学生人生态度消极,价值目标低沉。

3.5 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认知缺乏认知实践

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由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使得其较少接触及考虑社会的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只将考入好的学校作为其人生的目标。同时在大学学习期间较多注重个人专业学习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个人荣辱、前途等。呈现出具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价值取向,而对社会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层次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把握,缺少宏达的公民视野和社会关怀。

4 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路径

4.1 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重在引导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广播、校报、校刊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时代主旋律的宣传,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能深入了解时代的需要,响应国家的号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在校园中形成品位高雅、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丰富学生的业余时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意各种活动的覆盖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升华的优良环境,以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生头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精神。

4.2 实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在提升

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未来的事业,希望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这种崇高的理想正是建立在他们的专业学习基础上的,由此,也使我们看到了专业教学对学生理想形成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时,除了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以外,还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本学科及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和本学科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以激励和引导学生努力探索学术的新境界,立志攀登科学的新高峰,从而树立起既崇高远大又贴切现实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信念朝着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4.3 实行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重在强化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通过精彩的理论授课和完备的实践教育环节,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用自己的实践体验理论的现实基础和实际意义;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展览,以促使大学生充实精神世界,提高文明素养;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相关社会公益活动等,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经常邀请成功的专家名人和杰出的校友来校开设讲座讲授其理想追求和艰苦的奋斗历程,以激励大学生坚定奋发学习、服务社会、建功立业的信念。

4.4 实行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冲击融合的过程中重在统一

理想信念的形成往往需要依据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而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的相关评价机制。面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对大学毕业生的学校的评价往往会与社会评价发生差异,造成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及价值观选择上产生困惑。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4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危机感,要更好地发展”,对此,要求切实改进学校对学生在校情况的综合评价,既要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程度,又要确切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使之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与社会评价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立足现实而目标远大的理想信念。

总之,在新时期开展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内容、发现新方法、探索新途径、创造新形式,全方位、整体推进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汉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庄琳.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略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