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1

一、课内外语文学习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优点在于: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有统一的内容和评估标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为扎实;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强,还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缺点是:不能充分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等。而课外学习就能够创造自由、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内容又可以打破课堂单调、内容固定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而只有把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用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课外学习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课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课内指导。课内给学生以严格的规范,奠定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授以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课外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延伸补充课堂所学知识,予以扎实的训练。课内“举一”课外“反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学习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协同运作,“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摄取于课外,营养于课内,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都会成为一种孤立的封闭的存在状态。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语文学习就像一只鸟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就像它的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折断了,飞不起来的将是整个鸟儿,而不仅仅是另一个翅膀,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孤立狭隘地只把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只仅仅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置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于不顾,语文教学质量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提高的。课外活动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以下几类:

1.以丰富知识为主

语文课外活动,大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1)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道德情操、巩固课内教学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配合课内教学的课外阅读。②配合社会教育的课外阅读。③拓展知识的课外阅读。④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大量的获取多方面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与创造精神。但要注意一点,不应放任学生的课外阅读。(2)收听收视。听广播,看电视,电脑上网等也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年来,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及时、快捷、内容丰富、广泛,学生可从中获得最新的、最重要的知识。但是,这类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混杂,必须选择试听内容,特别是电脑上网,一定要排除那些不良内容的诱惑。(3)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如诗歌创作讲座、文艺欣赏讲座等等。讲座的知识比较集中,能在短时间内学到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专题讲座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请专家讲,还可以由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讲。

2.以训练技能为主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要靠反复历练才能形成。语文课外活动包括了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有关的一切活动,为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技能训练,一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应需性训练;同时,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训练的活动。

3.以开展智力为主的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在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和想象力,特别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智力。

4.以综合实践为主

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也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游览观光,到社会上作宣传、搞演出、推广普通话、消灭错别字、举办夏令营等,都是社会实践内容。这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活化书本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语文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主人翁意识。

学生在课外语文活动中,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学到更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受到更多的文化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可以了解更多的民族英雄,重节气尚操守的贤士,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还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许多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的美好心灵和感人事迹,感受时代气息。这些,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都起着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语文学习;互动效应;策略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如果再机械地接受很难适应未来学习乃至于建设的需要,作为我们老师必须去充分地打破常规,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与老师、同伴等打成一片,真正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向着一个个推进。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创造力、探究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优秀文化真实意义上的熏陶感染。笔者从教于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对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感触颇深,现拙笔于此,企求得到方家之教正。

一、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未来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命题,主要来自于自身语文教学的感悟。平时的语文教学,也许同仁与我的感觉相似,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是不尽理想的,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一是小学生好热闹,他们的互动学习一般都建立在颇具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一点他们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上的互动学习的兴趣可言。二是小学生毕竟年幼无知,他们根本上还不知其互动学习的意义,也未曾悟出互动学习对自己学习的深度影响。由此而知,我们小学生的互动学习仅仅停留在我们口头上的叫叫喊喊而已。所以,要想把小学生的互动学习去落到实处,窃以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小学生去初步感悟到互动学习的意义所在。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是不便于言说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去让他们尝到其甜头,或者说是让他们去感知没有与他人的有效配合,即使自己有天大的能耐也是达不到根本目的的。譬如教学《荷花》,不少学生被叶圣陶的荷花的香气熏醉了,似乎也跟叶老先生一样与荷花共舞起来。这应当说是文本内容中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所起的作用。然而学生在言谈却错把荷叶的柄看成为茎,引起部分人的笑话。这笑话并不稀奇,谁能什么都懂。而这简单的笑话引起我的深思,让我去做好了这篇文章,平时的教学总让学生去努力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学生去初步领略未来对他们的需求,这样学生在平时便会比较自觉地互动起来,而且越是互动其兴趣会越高,质量也就无需言说了。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同伴

窃以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不高或者说是不得够较为理想的提高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小学生对小学生之间总不是那么的十分的了解,进而致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去心碰心的交流互动。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的互动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同等的,有些学生是茶壶里下的饺子有得到不出,这些学生往往同样是受人瞧不起的。有些学生能够急中生智,可有些学生则正好是相反,情急之中反而根本也说不出一点点所以然来了。当然也有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都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残疾,对于互动学习有其存在就等于是没有一样。应当说这些学生都可以算得上是互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每个学生不去正确对待这一部分人,互动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而且有着极大的可能性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提高我们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必须切实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同伴,理解自己的同伴是十分需要的。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十个指头虽然有长短之别,但各有各的作用。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有些学生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但他也是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就应当同样去受到阳光雨露的沐浴。再次要告诉我们学生的是,大家一起学习,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些同伴的难处,尤其需要找到他们所需要帮助的地方,向他们伸去援助的小手,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同伴给以的温暖。这样,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互动效应才有一定提高的希望。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文本

说出这样的话或者说是提出这样的命题似乎是有些荒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有人会这样去认为:学生如果读懂了文本还有什么需要互动呢?就是我们学生没有读懂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但是,笔者却不这么以为,要想使得学生在某些意义上实现高效互动,十分需要学生去读懂文本。因为没有读懂文本的基础,学生的互动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所以,要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定要花大的气力引领学生去进行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应当说,以往我们也有预习的,只不过没有这么称谓。但是,那种预习也称不上什么前置性学习,因为我们大都布置学生去抄写生字、生词之类的东西,比较机械。对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学习产生不了多少效果的。窃以为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我们教师也是需要认真预设的,就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要简单的让学生就去读书,或者说强调学生去读几遍,还要读给家长听,搞些叫什么家长签字之类的木头邪儿,那是极为不妥的。应当说原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的教学革命为我们开了前置性学习的先河。我们则完全可以去把小学生的前置性的语文学习搞好,这样可以为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去增添后劲。譬如我们的语文前置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去读的,但不要就是光让学生读,要设计带有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循着问题读,或者说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也能在一定的提示下学会把文本读懂。有人反对小学生使用课课通,说是那样制约了我们小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还可以去加强学生阅读辅导材料的能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祁智主编《剥开教育的责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3

为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真实情况,及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我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淮安技师学院的学生进行初步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与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讨论与交流,现对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影响做出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对策,以降低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为社会、学校、青少年提供相关建议。

一、探析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影响

1.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对个性的追求,接受能力强,且非常容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而网络语言新奇、怪异,不受规范约束的特点,正好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网络语言在青少年的群体中有很大的“市场”。另外,大学生大多处于刚成年阶段,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比较差,对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还无法清晰地辨别,这就造成各种网络语言,甚至一些“劣质”的语言肆意闯入他们的语言体系中,对他们汉语的学习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

2.青少年对网络语言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语言持中立态度。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网络语言是一种非规范的语言,不能够用于像作文这样的正式文体中,部分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流行对语言的规范化有影响,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诸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将这样的影响最小化,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等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语言基本都是乐此不疲地效仿和使用,而网络语言的一些危害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是很难深刻认识到的。

3.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处于适度范围,并没有给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新鲜有趣,但是并没有将其视为主流语言进行日常的交流,而且表示不会在课堂或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不会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觉得网络语言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部分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将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词挂在嘴边,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追求幽默的、易懂的、甚至有些恶搞意味的网络语言化的文学作品,而对我们民族传统的经典的语言作品不感兴趣,审美情趣受到负面影响,同时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形成;导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困难,语文教学与个性追求之间的矛盾亦日益凸显。

二、对策

根据调查反馈的问题,结合与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讨论与交流,并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建议。

1.呼吁全社会共同维护良好的语言环境。

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出现在某些主流媒体上,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是极易受环境影响的群体,网络语言通过这些更具权威性的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更大。新闻报道,正规的报纸杂志作为一种大众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作为一种负责任的社会工具,它们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所以,在很多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规范语言的标准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报纸杂志应该承担起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成为运用规范语言的榜样,应该慎用网络语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并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保持和维护好一个规范、严肃的汉语环境。

2.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化场”以消除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教师要客观、公平、发展地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多疏导,忌堵压。

这就要求教育者适当地“走下讲台,走进网络”,了解学生都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及其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同时,当老师能够看懂学生的文章中使用的网络词语,容易和学生产生亲近感,不会认为老师是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这样,老师在指导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教育效果自然也会更理想,一味地否认和抵制网络语言的做法从长远来讲是不可取的。应对网络语言,教育者也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数千年演变中,形成完善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这种语言文字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语言中的大量新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中,对那些实践证明有益的网络语言文字,我们应学习借鉴,并使之融汇到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在创新中继承,从继承中创新。

二是处理好利用与干预的关系。通过网络语言交流,可以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状况,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但是,很多大量运用字母、数字、和其他符号甚至谐音别字,将可能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对其网络言行进行一定的规范及干预。

三是处理好宽容和规范的关系。教育者面对网络语言,给予宽容不等于放任自流。“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和相对稳定是其内在特征,开展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的规范化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语言规范观,促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2)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其对语言的辨别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处于人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语文基础打牢固,才能抵抗住不规范语言的侵扰。教育工作者和宣传媒体首先要给提供学生辨别的标准,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使他们正确判断什么是规范的语言,什么是“劣质”语言。

同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引导喜好使用网络语言的青少年学习一些汉语修辞学知识,指导他们正确掌握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使其在选择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时,不失准确,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准确、规范、生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如果能积极引导,合理使用,趋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另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更高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语言的美感,获得文学的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汉语语言和民族文化。网络语言带给人们的仅仅是一种新奇感、时髦感,以及以标新立异炫人的愉悦感,没有多少审美的成分。把语文教育提高到文学审美的层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汉语语言的魅力,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多阅读名著、唐诗宋词等优秀语言著作,逐渐远离低俗的语言,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学艺术靠拢。

(3)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教学,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化场”。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实践 思考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课,从词句分析到层段分析,从中心分析到写作特点分析,最后导致不少人“无语无文”;教师抱着教参上课,按各种资料辅导,学生的分数保住了,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就是无法运用,造成要用的未学,学了的无用,使原来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运用现代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一、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足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农村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⑵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期初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期终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⑶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人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学生在读写课中采取自由阅读方式,精读、赏读、略读、选择读各取所好,遇到障碍既可查阅资料,又可质疑问难;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交流,不时间插诗文吟唱、手抄报编辑、心得记录、好词佳句摘录推介、读书方法交流、121头作文、扩续编故事、自由作文、参加征文赛、写作投稿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实践中促读,使读写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文学习,融合语文环境。

二、紧扣教材,创新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⑴习惯与方法。习惯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首先,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最后,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⑶注重实践与创新。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须谨慎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5

[Abstract]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there are a lot of obedient and loyal to the teacher of the students. Their honest to write homework notes, often lost self; teachers willing to when teaching authority and control, also seems to have forgotten the teaching essen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f we can let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students' emotion and learning initiatives to mobiliz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efficiency, reduce the burden of student learning, is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new period should be.

【关键词】:中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Key words] Chinese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in middle school

G633.33

一直以来,部分中学语文教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因为“听话”的学生容易教育,省得老师操心。但“听话”的学生,他们常常压抑着自己不敢或较少提出问题,不敢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因而也就得不到必要的指导。

另外,由于语文教材是固定的,教学进度是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详略”是教师在课前就基本准备好的,这种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优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这样的语文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大抵是低效的,这与新课标改革的宗旨严重违背。在此现况下,中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就有实行的必要了。

一、语文自主学习的涵义

“语文自主学习”可以归纳椋航淌Π延镂难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和具有个性化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自由地与同学、老师、等展开平等对话,通过自身的语文实践、思考和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升人格修养,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并把语文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化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几个要求

(一)民主平等关爱,创设和谐语文学习氛围

魏书生说:“民主就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心灵的桥就会更坚固,更宽阔。”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教授者转换到平等民主的学习协作者,变师生关系为朋友般的平等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笔者讲授《“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一男生忽然发问“老师,为什么哈尔威不自救?”如果没有恶意的“发难”,笔者都不会责怪的,尽力民主的保护学生敢想敢问的习惯。但我都会抓住时机,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就这样,班上马上活跃起来了,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来了。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多种结论,并从文中找到很多例证;通过争辩,孩子们基本把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都概括了出来;很多同学还深入谈了个对“人生和责任”的认识,十二岁孩子能有如此的思想厚度真是让笔者深有感触。

(二)尊重“异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堂内那种美妙的信任建立后,就可能打破机械、沉闷、程式化的课堂程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

笔者在《愚公移山》授课时,讲到“杂然相许”时,就有学生就认为“杂然相许”的课文注解:“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不合理,认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对于学生的“异见”,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最终我认同了学生的意见。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解放“异见”,就有可能解放学生思维,就可能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领神会地画,手舞足蹈地演。通过这样课堂,学生的语文能力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多项“选择”,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应努力贯彻统一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选择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并积极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1.学习目标自主选择。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从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出发,实施因材施教。笔者的语文课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分层要求,找出他们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进行训练。如写日常的作文写作,我提出最基本是一星期必须完成两篇,至于内容篇幅长短及各种技法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能力后确定。经过试验,笔者认为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可以达到兴趣与目标的和谐,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愉快、自主创新地学习。

2.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如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让他们挑那些具有时代性、鲜活性的材料进行朗读、理解、分析、仿写;又如写作训练,教师就应提供自主写作的广阔空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有可能唤醒大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我需求。

3.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让学生寻找合理方法自学,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而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及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的差异,鼓励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内,同一个词语有的同学喜欢用图画形象阐述;有的喜欢用肢体语言直观演示;有的用口头语言直接地描述。文本材料美妙的意境,可用诗歌激情吟诵,也可用形象的画面来再现,或用动听的音乐来赞美。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有可能激发大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三、中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好处很多,但在实施时要注意下面几方面问题:

(一)学生主动,教师主导

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发挥出来。在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内,既要克服教师包办代劳而取用“一言堂”、“满堂灌”,也要注意控制自主学习的气氛和尺度,防止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造成课堂失控,要做到收放有度。

(二)不可随意,坚持渐进

在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内,很多事情教师是无法事先料到的,因此教者必须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把学习过的知识随机应变地综合运用,要分析吃透教学大纲、教材,也要充分了解学生,注重把握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多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启示法、提问法、情景法、暗示法、讨论法等。还有,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自主就能收到效果的,。真正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必须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老师和学生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把握课堂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机和选择最好方法,不断坚持与科学反思,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自主的优势。语文自主学习,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语文自主学习课堂应该是双向的,主动的;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艺术涵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实践能力。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更有责任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如提高自身的文学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练笔。这样师生相互促进,共同交流,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有效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一个渐进及艰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足够的坚持的勇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及文学素养,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参与文献:

[1]高丽. 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略论[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2011(12):168-169.

[2]高惠彦, 于宏.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4):47-47.

[3]庞维国. 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 26(2):285-288.

[4]孟庆男.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W模式[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2):21-25.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6

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关系的处理

1.注重预习的目的性和过程的指导性

有许多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就一句话:把课文预习一下。至于预习什么内容,怎样预习则不作具体指导。这看起来是尊重学生,由学生去自主学习,但有些学生能“自主”,有些学生不能“自主”,只草草地读一遍课文了事,甚至一遍不读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尊重,实际上是放弃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学生预习前,就应该给学生明确预习任务,交代预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预习,只有这样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预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对学生的表达要给予规范准确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多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即使学生说得牛头不对马嘴,有些老师也对学生说“你的理解有你的道理,敢于动脑筋是不错的”之类的话。难道这样就是尊重学生吗?我看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作出评价,措辞上可以委婉一些,但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规范准确地指导。学生表达出现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理解出了问题,还是表达上用词造句的错误?学生的表达不准确,是由于理解不到位,还是用语欠斟酌?这些都需要给学生以分析指导。指出学生表达上的错误或不足,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表达能力,这就是教师在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因为学生业已表达,就已经体现了其主体性,学生的表达或正确,或错误,或全面,或片面当然应由教师作出及时的评判,否则,学生表达之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可取吗?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准确地指导,实际上已建立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基础之上,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3.在对话中展开语文课堂教学

“对话”与“交流”是当前教学领域的流行语,其作用与好处颇多,本人不想从理论上加以赘述,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对话”与“交流”的理解。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最佳结合方式,因此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应力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能使师生关系融洽,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思维,了解他们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不足,能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在对话与交流中,学生也能了解教师的知识、情感、志趣及思维的方式方法,从中受到教益。可以说,对话与交流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我们当前的教材都是古今的文化经典,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生活体验离教材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有时水平相差很大,我们又是集体授课制。因而,仅靠对话与交流有时是碰不出“火花”的,正如前文所说的,会出现“导而不通”、“拨而不动”、“启而不发”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条件或情境的创设,恰当的过程表现,精当的范例展示,居高临下地阐释引领等,这些都是对对话与交流的有效补充。

二.人文性与学科性的处理

1.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学科性的认识

对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还是学科性(工具性),已争论了多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语文既属一门学科,它的最主要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它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交际、交流,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学科性(工具性)当然是它的本质属性了。人文性只是语文的“附属物”,就象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都有它的人文性一样,只不过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含量较重一些罢了。语文的核心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就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教材,是语文教育专家编的,他们在编教材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课程的人文性与教育功能。因此,学科性与人文性在教材中就已经并轨、融合,语文教师只要把教材中的“人文性”充分挖掘出来,适当地加以伸展就已经够了,不必要想着“包打天下”。思想品德的培养、人文修养的提升,不是语文学科一家的任务。如果煞费苦心,尽情拓展、尽情发挥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功能,那就可能把语文课上得像思想品德教育课、美好感情熏陶课、审美心理训练课。如果那样,就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课就会成为“四不像”了。

2.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把握

笔者曾经听了几节公开课,一节是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整节课,教师只讲了几个文言词语,大部分时间都在联系古今中外,大谈舍生取义的道理。其实舍生取义的道理学生早已熟知,许多媒体都曾宣扬过舍生取义的画面或道理,学生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岂能不知?我感觉这堂课的误区就在于片面地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和教育功能而忽视了语文的学科性。文言文的教学就讲几个词就行了吗?显然不行。我对这节课的印象是,既不像政治课,又不像历史课,更不像语文课。我听的另一节课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执教者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感。执教者从创作背景讲起,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叫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教师总结概括文章主旨。听完这节课,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难道就是体会一下朱自清在特定年代所产生的忧愁和彷徨?这样体会之后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心智水平及思想情操有提高吗?不得而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过:“语文姓语。”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离开对语言文字分析、思考、感悟、表达,而去体会把握什么情感,这样的课还能称之为语文课吗?

3.应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大可以文本为阵地,以语言文字的教学为核心进行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实施人文性教育。比如,通过朗读、背诵,可让学生把诗文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意义等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心;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优秀文化作品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如确立主题让学生办班报、校报,调查采访,做演讲、写文章等)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和道德水准。

三.语文学习的综合活动性与文本主体回归的处理

1.语文学习的综合活动性的认识误区

基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认识及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课程的综合性的观念,有人提出了“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的主张。认为语文课堂要向校园、家庭、社会、网络延伸,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个性,主张教学目标要在动态中生成,于是乎教学过程中必有“活动”进行。尤其是在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中,学生静思感悟的过程被视为“冷场”和教学气氛、教学效果不好的表现。(实际上,阅读理解思考恰恰需要“静”)因此,许多公开课、示范课的执教者都使出浑身解数,竞相开展“综合性的活动”,能吹的吹,能拉的拉,能弹的弹,能唱的唱。教学必用多媒体,视觉形象必鲜明突出,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热烈讨论,表演,争论……总之,不把语文课上得色彩纷呈,热闹异常就好像不算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有些老师上戏剧课,不引导学生去品味戏剧语言,把握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体会人物情感心理,而让学生忙着化妆,着装,找道具,扮角色,忙得不亦乐乎。但表演过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得到提高了吗?不得而知。要知道,中学不是戏剧学院表演系,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强调综合活动性,那教师能完得成教学任务吗(记住,中学不是语文专科学校)?教《荷塘月色》要学生到清华园去游一趟;教《茶馆》要让学生演一出话剧,教科技说明文,要做科学实验;教《离骚》要让学生装扮成屈原吟哦一番……这是否现实?这是否一定是最好的教学方式?难道只有这样才是好的语文课?

2.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返璞归真。

林崇德先生说:“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脱离具体学科及其特定学科知识的课堂讲授和学习活动。游离于具体学科之外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也是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基本目标相背离的。”①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的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忘掉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去追求表面的“热闹”,“热闹”只是手段,如果手段不能较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那我们宁可不要这个手段。那么实现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有效手段是什么呢?那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到文本这个主体上来。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读、思、说、写”这五个字。“听、读”是调动感觉器官去感知语言文字,“思”是通过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调动知识、体验去感悟、体会、认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作用等,而“说、写”是语文能力的外化形式,更是训练语文能力得力手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排斥综合性活动,但活动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培养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基本目标。因此,我认为,活动的设计,不能充分利用“听、读、思、说、写”这五种手段的就是效率低下的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基本目标,反之,就是效率高的活动。比如,话剧《雷雨》,让学生花大力气表演,其效果跟听一遍录音差不多,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差,那效果还不如听录音。但表演一出戏剧,学生要花多少精力呀!如果我们的教师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凑热闹,不顾实效地去搞“综合性的活动”,那就有可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又陷入“少、慢、差、费”的怪圈。

3.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平台实现综合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