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服务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服务模式范文1

【关键词】 汽车金融; 服务模式; 反思与启迪

在2008年以美国地产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着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美国汽车金融服务业遭受重创,其体系遭到质疑。尽管从目前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大,我国汽车市场因为不依赖于汽车金融的发展,在这次经济风暴中也并未伤到元气,但仍需引以为戒,未雨绸缪,健康稳步地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的冲击

(一)违约率不断上升,市场规模萎缩

住房抵押市场的次贷危机导致许多消费者的还款能力下降,连累汽车消费贷款违约率也明显上升。根据美国三大信用报告机构之一的Experian信息服务公司统计,2009年汽车消费贷款违约率延续2008年的上升趋势且增速更快。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上半年逾期30天的贷款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6%,非厂商专属的汽车金融公司因为主要经营次级贷款,逾期率最高。同期逾期60天的贷款也增加了21.2%。由于汽车销售不景气和原先的贷款违约率继续攀升,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不得不压缩信贷规模,裁减分支机构,削减业务范围,甚至淡出市场。例如2008年8月6日,美国最大的汽车租售信贷服务商之一的汇丰(HSBC)财务公司宣布退出该业务领域;通用金融(GMAC)也被迫停止支持国内的租赁业务,限制公司为任何汽车信贷提供再次抵押担保服务。

(二)机构融资困难,消费信贷门槛抬高

随着公司财务状况日益恶化,原三大厂商专属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评级一再被降低,融资已经成为通用金融、福特信贷、克莱斯勒财务面临的最大难题。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原先最为普遍的融资渠道陷入僵滞,公司只能通过出售股权融资并寻求政府救助。目前三大专属汽车金融公司只有福特信贷还完全由所属汽车厂商控制。在被私人资本运营公司Cerberu收购了51%的股份之后,通用金融又于2008年12月申请成为一家银行控股公司,以便有权获得政府救助资金并使用美联储(Fed)贴现窗口。金融危机发生后,因为信贷紧缩资金成本上升,美国汽车消费贷款受到越来越严格限制,很多家庭不得不因此放弃购车计划。通用金融目前只向信用分数非常高的极优客户提供贷款,原三大厂商专属汽车金融公司均被迫调高经销商库存融资利率。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北美车市2008年的汽车信贷申请中,仅有22.7%的申请获得批准。2009年上半年新车贷款获批的申请者平均信用分数达到773分,比2008年上升了19分,旧车平均上升了8分。

(三)市场份额重新分配,大银行占据领导地位

因为资金紧张,贷款利率上升,加上三大汽车厂商发展前景不明朗,厂商专属汽车金融公司已经丧失在美国汽车金融市场上占据多年的领导地位。根据益百利汽车(Experian Automotive)提供的数据,专属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31.2%已急剧下滑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22%,而信贷联盟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21.2%增加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33.3%。虽然银行也普遍削减了汽车消费借贷,但是由于资金方面的相对优势及其瞄准的细分市场――旧车市场在经济萧条期间升温较快。从图2可以看到,2009年上半年汽车金融市场份额排名前20位的大多数是银行,两大银行CHASE、WACHOVIA分别跃居第一和第二位,而前三大专属汽车金融公司通用金融、福特信贷、克莱斯勒财务的市场份额排名已经分别降至第四、六、九位。其中GMAC占据的市场份额降幅更是达到41.3%。

二、美国汽车金融服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

在美国,厂商专属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业务,已超过汽车制造本身,成为汽车制造商的最主要利润来源;而通过信贷和租赁服务来购车,也是美国人最普遍使用的购车方式,比例高达80%~90%,占世界首位。奇瑞汽车金融公司总经理王师荣认为,如果汽车贷款在总体购车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即渗透率,在44%上下属于安全边际。日本汽车信贷的渗透率刚达到44%这条安全线。高达90%的渗透率显示了美国汽车产业对汽车金融极深的依赖,然而依赖至深,危害愈甚。极低的首付,甚至零首付条款助长了非理性的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行为;次贷市场众多的资金提供机构使得信用等级不够的人也轻易能够获得贷款买车。如此宽松的信贷政策,在金融市场状况好的时候,自然成为繁荣汽车市场的功臣,但是一旦经济不景气,坏账马上会出现。面临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汽车消费信贷更是如釜底抽薪,加速了汽车销售市场的下滑。

(二)过度创新带来的隐患

不断的业务创新给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例如租赁业务因为盈利最为丰厚而在汽车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占据很高的比重,但是租赁业务多用于高端车、高排量、高能耗的车型,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消费者购买力大幅下降,加上油价飙升,对这类汽车的需求不断下降;租赁期满后这类汽车的出售价格也大幅下跌,给公司带来损失。再比如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将业务衍生到房屋抵押贷款市场,并通过全国范围的零售网络和直接租赁中心向100多万客户提供房屋抵押贷款服务。金融危机爆发后,GMAC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因为亏损严重而牵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过度的金融创新也造成了GMAC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比率,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计算,GMAC的借款为其净值的23倍,而竞争对手福特信贷(Ford Motor Credit)的借款为其净值的11倍,过高的财务杠杆给GMAC的信用评级和信贷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行业监管薄弱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面临的风险较高,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汽车金融服务机构还需面对信誉风险、监管风险和掠夺性贷款风险。虽然作为汽车大国,美国有较为完善的消费者保护法规和汽车信贷社会服务体系,包括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抵押登记部门、催收和追缴部门,旧车拍卖中心等,美国的汽车金融机构也具有一整套的风险控制程序,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监管可谓薄弱,各个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规章制度出入很大,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也缺乏统一标准。政府监管机构对于大型、相互关联、高杠杆的汽车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汽车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美国进行证券化的信贷资产(ABS)中有25%是由汽车消费贷款打包的,其逐渐上升的违约风险牵动着包括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银行在内的投资机构的利益,也冲击着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美国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的动荡对我国的启示

自从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被授权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汽车金融服务在我国发展已有十余年。在经历了2001~2003年短暂的膨胀期之后,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事实上一直处于萎缩状态。随着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汽车工业和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也再度升温。

(一)稳健发展汽车金融市场,把握消费信贷扩张规模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有观点认为当前国内汽车市场不宜从事汽车金融业务。但是笔者认为国内的汽车金融服务环境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别。目前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还是以汽车消费信贷为主要形式,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根据新华信公司2007的统计数据,国内消费者贷款购车比例小于20%,不到前文所述“安全线”比重的一半水平,而且开展汽车金融服务符合我国拉动内需、推动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新生代消费观念的改变,汽车信贷消费将成为我国未来汽车消费的一大趋势。所以,我国应该继续稳健发展汽车金融市场,减少对汽车金融公司和汽车财务公司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的政策限制,加大汽车消费信贷的力度,逐步试点和推广租赁和保险业务,以充分发挥厂商专属汽车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同时实行利率引导和对市场总量进行宏观调控,把握扩张规模,防止扩张速度过快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加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风险防范机制

美国房产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还款能力,导致汽车消费信贷违约率随之上升。我国目前也面临房产泡沫,一旦房价急剧下降,汽车金融市场将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加之近年来,国内汽车价格频频下降,一年降幅高达10%以上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也加大了汽车消费信贷面临的信用风险。因此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中应特别注重对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偿债能力和对潜在风险的分析。而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很难及时获得消费者的信用度分值。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资信评估制度、信用惩戒机制、担保机制和保险机制,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汽车金融机构也要有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三)合理引导竞争,加强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的合作

危机发生前,美国众多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为争夺市场,实施全方位竞争策略并且降低信用门槛,结果风险累积、祸患无穷。我国汽车金融市场上虽然仍然是银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与此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汽车金融市场上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未来竞争定会加剧。为避免变相零首付等恶性竞争的发生,有必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厂商专属汽车金融机构较之银行具备专业优势,但是却面临着资本充足率、营业网点、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等很多方面的政策限制。而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资金成本较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金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资金支持力度有多大。因此,可鼓励将两者进行一定形式的融合,比如银行入股汽车厂商发起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开展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跨国公司在国外市场的需求减少,对中国市场包括投资、新产品投放以及营销等各个方面的投入力度却在加大,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无疑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美国政府几次向GMAC提供资金援助,旨在帮助汽车产业复苏。我国政府也可实施出台相关政策,例如通过直接注资,拓宽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降低从业门槛等措施,扶持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为国产微型及小型轿车的购买者提供更加便利和更加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进而带动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整合汽车产业价值链资源,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制造集团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美国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因为过度膨胀而在金融危机中遭遇困境,折射出其成熟的服务模式表象下存在着诸多负面问题。所以,在探索适合我国汽车产业基础的金融服务模式时,应把握扩张规模、强化风险防范、引导市场竞争、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公司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宦璐.北美汽车金融:下一场“次贷危机”[N].上海证券报,2008-10-31(B8).

金融服务模式范文2

关键词:金融服务 品质 定制化 标准化 个性化

有效的服务策略都是在事先选择好目标顾客群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围绕该顾客群体展开设计与创新,这样企业就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也就是说,高度关注为特定的客户群体服务,可以使企业同时以较低的成本创造较高的顾客满意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资金融服务企业要想在与外资金融服务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具有创新的、个性化品质的金融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策略也应该是基于一定的构建原则、围绕着使“顾客满意”的宗旨进行设计与实施。

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原则

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原则是指根据不同种类金融服务业务的特点,而提供给顾客的定制化和标准化不同程度结合的金融服务,

所谓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是指企业根据顾客的具体需要,由服务技能较高、服务知识比较丰富的服务人员为各位顾客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以满足各位顾客的具体的、独特的需要和愿望。定制化金融服务的含义因人而异,但是,一般说来,它包括定制化服务结果、多样化服务过程和人性化的服务行为。例如个人理财服务、贵宾会员金融业务、银行电话客服中心等业务的定制化的程度就体现比较突出。

所谓的标准化金融服务则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使用流水作业法,用现代化设备和精心设计的服务操作体系取代或减少人工,体现的是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行为规范化。采用标准化服务的目的是减少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交往程度,提高服务效率,为顾客提供快速、可靠、方便、一致、高效、廉价的服务,减少顾客感觉中的购买风险,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标准化要求服务人员严格遵守操作程序,以便加强服务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

对于金融服务企业来说,其服务特点决定了服务品质的个性化应该是以标准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不同程度的结合。金融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应确定服务过程中“最小的重复性业务类别”,对一些利用高新科技成果,采用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自动化设备,完成简单、重复、常规的服务工作,以便加快服务速度,降低成本费用,减少服务差错,使服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更灵活、更及时地处理非常规性、复杂程度较高、需频繁与顾客互动的服务工作,以此提供给顾客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其满意度。

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

提出构建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需要出发,以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为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以满足顾客需要、使顾客满意为企业的经营目的。所以,模式的构建都要以“顾客满意”为宗旨,本文所构建的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的模式如图1-1所示。

图1-1表明,为构建一个使“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具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质模式,金融服务企业需要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理念满意(Mind Satisfaction):这是企业经营理念达到顾客满意状态。它是企业的理念追求、精神境界、企业文化等向顾客的传达,并努力给顾客满意的印象。

行为满意(Behavior Satisfaction):这是顾客对企业理念指导下的企业行为总和的满意状态。包括企业的行为规范满意、行为机制满意、行为模式满意等内容。

视觉满意(Visual Satisfaction):这是企业可视性与可听性外在形象带给顾客的满意状态。它包括企业的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彩等展示应用系统的各自满意。

产品满意(Product Satisfaction):这是企业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满意状态。它要求企业根据顾客的个性需要设计出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将其提供给顾客使他们达到满意,企业因此也获得市场。

服务满意(Service Satisfaction):这是金融企业提供的服务过程体系所达到的顾客满意状态。主要包括服务保证、服务承诺、服务程序便捷、服务失误补救及时等。在产品同质的金融服务业中,周到细致的服务过程体系往往在竞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金融服务企业在构建上述模式时,主要是通过MS、BS、VS使企业的外在形象个性化,达到顾客满意;PS与SS则为CS的核心,是用以塑造一种与众不同的、关系顾客切身利益的内在形象,从而达到顾客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MS、BS、VS是一次导入的内容,旨在宣传企业,形成顾客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其重要性在于只有第一印象是满意的,才能使顾客接近、购买、消费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成为可能。而PS和SS则是企业留住老顾客、争取新顾客的核心内容,并且是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

具体策略

要使上述模式在金融服务品质的个性化塑造中得以实现,就必须制定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

塑造“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

这是服务顾客的最基本动力,同时又可引导决策,联结公司所有的部门共同为顾客满意目标奋斗。将这一理念要贯彻到整个企业上上下下当中,在正式的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的企业文化之中都要有所体现。

创造高效(标准化的体现)定制化的服务操作体系

采用信息技术和电信技术新成果,金融企业不仅可使用新的服务方法,为顾客开发并提供新的金融服务项目,而且可为大批顾客提供高效定制化服务。金融服务企业可从三个方面使用高新科技成果,创造高效定制化操作体系。

授予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控制权

同样地,高度自动化服务操作体系,会使顾客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如,先进的自动ATM机可在显示屏幕上显示持卡者的姓名和欢迎辞(有情味的服务),持卡者可选择服务项目,规定取款数额,在不同账户中转移资金,立即打印最新对账单(定制化服务),而且持卡者可在任何时候在方便的地点接受银行的服务(方便的服务)。如果持卡者需要问问题,就可使用自动柜员机旁的电话,与银行客户服务部工作人员直接交谈。

把握好服务的“关键时刻”,提升服务品质

顾客与金融服务企业资源要素的接触和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对顾客的服务体验影响非常大。正是服务提供人员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服务接触决定了服务的功能性品质,也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服务的技术品质被传递给顾客。服务管理将这些交互关系过程称之为服务的“关键时刻”(英文为moments of truth,亦译为“真诚瞬间”)。关键时刻的含义是服务提供者能够向顾客展示其服务品质的时间和地点。它是一个向顾客展示服务品质的机会,一旦丧失,顾客就会离去,这是强化顾客品质印象并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最好时机,如果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出现,失误,服务提供者将找不到任何补救措施。为弥补这种损失,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新的“关键时刻”。

高度重视顾客投诉,改进服务品质

营销界有一个著名的等式:100-1=0。意思是,即使有100个顾客对一个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个顾客对其持否定态度,企业的美誉就立即归零。有事实显示,每位非常满意的顾客会将其满意的意愿告诉至少12个人,其中大约有10个在产生相同需求时会光顾该企业;相反,一位非常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告诉至少20个人,这些人在产生相同需求时几乎不会光顾被批评的企业(Reichheld and Sasser,1990)。

因而,金融服务企业应高度重视不满意顾客投诉,在处理投诉问题时,不仅应真心实意地感谢顾客,而且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为顾客排忧解难,以便保住顾客;同时,也应从投诉中找出问题源,并加以解决,以改进服务品质。

参考资料:

1.汪纯孝,蔡浩然著.《服务营销与服务质量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2.沈蕾,邓丽梅编著.《金融服务营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雷蒙德P・菲斯克,史蒂芬J・格罗夫,乔比・约翰著.张金成等译.《互动服务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金融服务模式范文3

关键词:港口物流;物流金融;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5.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s, expanding value-added services and extending the value chain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port logistics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their competitiveness. The logistics finance, which as an advanced form of the port logistics services,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remendous attention of the whol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demand reality of logistics finance service, selected and analyzed six logistics finance models which are the most suitable ones for port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uggestions to some relevant enterprises.

Key words: port logistics; logistics finance; value chain

1物流金融的涵义与起源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业务而开展的金融服务,是物流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从而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也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借助物流企业的帮助而开展的企业融资服务的全过程[1]。

物流金融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建立了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当时主要面向农产品开展仓单质押融资业务。中国的物流金融业务相对起步较晚,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物流金融业务是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开展的质押监管业务[2]。

2港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需求背景

2.1港口物流企业延伸自身价值链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对外贸易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随着贸易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港口物流同样经历了辉煌的30年。目前世界10大港口中,中国独占7席,港口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港口的发展自然带动了港口物流企业的迅猛发展,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国内对外贸易政策整体上虽没发生大的改变,但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抑制政策,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贸易严重受阻,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明显放缓。在这样的国内外大背景下,港口物流企业长期以来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增长源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及中国“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各港口物流企业摆脱对进出口贸易量的高度依赖,延伸价值链,积极拓展增值服务,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拓展物流金融服务,是港口物流企业延伸价值链,融入供应链系统的有效选择。

2.2加工贸易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美、欧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全球普遍推行离岸生产和外包管理模式(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外包),使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融入到了全球的供应链网络中,这给这些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全球订单,也带来了运营成本的成倍增加。同时,随着VMI管理思想的兴起,全球赊销模式逐渐盛行。据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出口的产品中,80%以上采用的是后T/T的结算方式。这种贸易结算方式通过延缓采购商的付款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但同时也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了上游大量的中小加工、贸易企业。这些数量庞大的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本身资金就不充裕,加上规模小,信用等级低,拥有的往往是原材料、半成品、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或运单、提单等货权凭证,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要想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大。面对这种资金面的极度饥渴状态,寻求新的融资模式,缓解资金压力,是当前大量中小加工、贸易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这些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资产特点,物流金融是解决其资金困境的最佳途径。

2.3金融机构弥补操作能力不足的需要

在当前资金面并不宽松的环境下,国有四大行并不屑于大量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贷款业务,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却瞄准了这些资质相对较好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流动资产基本上是现货、原料及有物权凭证做保障的应收款,变现率高且相对变现速度快,这是其一;其二是与大型企业相比,这些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在人员配置上高度精简,基本没有专业的融资管理人员,无人、无力应付复杂的融资谈判业务,对融资业务更追求高效、方便,相对比较不关心贷款利率,从而为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上浮利率,扩大自身利润提升了空间。基于这些原因,中小金融机构开始设计适合中小加工、贸易企业资产特点的物流融资产品,典型的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资料、货权凭证等并不像固定资产一样难以移动,金融机构在监管货物及交换货权凭证方面不但缺少场地、缺少物流企业特有的经验,更缺少与物流相关的网络关系。为了降低风险,减少工作量和节约成本,金融机构在开展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生产资料和货权抵押担保的融资业务过程中,急需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参与。

基于上述供、需双方的强烈需求,近几年,针对港口相关业务的物流金融产品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民生、招商、中信等银行都推出了适合港口物流企业参与的物流金融服务产品。除此以外,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小额贷款公司也逐渐将目标瞄准了这些还款能力较强的中小加工、贸易企业,联合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开展专门针对进出口货物的抵押贷款业务。再有就是目前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物流公司,如中远、中储、中外运,最近几年都在极力发展针对港口物流的物流金融服务。在这个“需求”与“创新”都达到最佳时点的转折期,大量港口物流企业应适时抓住机会,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3港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中国的港口物流企业大部分处于单链操作状态,形成一体化物流操作模式的企业极少。为了给这些单链操作状态下的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价值,本文将现有主要的物流金融模式按照与目前港口物流企业中数量最多的仓储、货代两大行业的相关度分成两类,即适合仓储企业的模式和适合货代企业的模式。但由于各个业务流程都是整个供应链的连续过程,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并不是绝对的。而且港口物流企业也不止仓储、货代两大行业,其它的港口企业可以根据各类物流金融产品的性质及特点,结合自身价值链的拓展方向和业务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的物流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

3.1适合仓储企业拓展的业务模式

3.1.1传统仓单质押业务模式

所谓仓单质押是指融资企业将其拥有的具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出具仓单以供融资企业向金融机构质押,金融机构依据质押仓单向融资企业提供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3]。仓单质押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传统仓单质押业务模式下,由融资企业将货物送至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物流仓储企业根据送入的货物情况开具仓单;金融机构根据仓单上开列的货物价值直接向融资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资金;当融资企业需要提取质押货物时,必须先向金融机构存入提货保证金;金融机构在收到保证金以后向物流企业开具放货指令;物流企业按照金融机构的放货指令放货或送货给融资企业或其指定客户。在整个流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根据金融机构与融资方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对融资企业和质押品进行管理控制,以保证质押物始终处于银行的有效控制中,但并不参与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传统仓单质押业务普遍适用于加工、贸易企业完成出口备货或进口商品清关以后。由于生产任务的安排,出口产品备完货到真正装船出运往往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同样,进口的商品或原料往往成批进口,受生产进度限制,按批清关后的货物有很大一部分需滞留在仓库。针对这两种情况,港口仓储企业容易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到进出口企业的产销供应链中,成为金融机构发展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传统仓单质押业务的最佳合作者。一方面获得了更多优质而稳定的货源,扩大了仓储、监管等传统的业务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协助金融机构对担保品的评估等创新业务取得相应的评估咨询收益。

3.1.2融通仓业务模式

融通仓业务是仓单质押业务的一种延伸模式,是物流与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最早由罗齐和朱道立两位学者提出[4]。对于融通仓业务的具体操作模式,不同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具体操作模式和合同条款略有不同,本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进行分析,具体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融通仓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不再直接向客户提供融资,而是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行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等级,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向相关企业提供质押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同融资企业沟通谈判并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和仓储管理协议。融资企业按照合同在指定时间将货送指定库位,经物流企业检查评估后放款;在货存仓库期间,融资企业因生产、销售的需要,可以不断地进行补库和出库操作,此项操作只需要得到物流企业的确认即可,省却了金融机构的确认、通知、审核等环节,大大提高了生产企业贷款和产销供应链运作效率。同时,金融机构不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直接运作,而是将这个权力全部下放给了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按照金融机构的规定开展物流融资业务,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工作效率。

根据融通仓业务的特点及国内操作该业务最多的中外运的反馈,该类业务非常适合出口产品或进口原料规格少或单一的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出口企业可以将生产的产品直接送入港口仓库进行融通仓业务融资,然后持续补货并根据与外商签订的外销合同指示仓储企业装箱发运;进口企业经清关以后直接将货物储存在港口仓库,避免了多次短驳、装卸的费用,同时进行融通仓业务融资,然后持续进口补货并指令仓库按照其生产进度配送在仓货物。这种模式不但为进出口贸易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节约了多次驳运的成本,更为港口仓储物流企业更加有效地融入企业的产销供应链创造了条件,并进一步延伸了其在金融领域的价值链。从利益角度来说,港口仓储企业不但获得了更多优质而稳定的货源,扩大仓储、监管、配送等传统的业务收入,还取得了来自金融业务衍生的评估咨询收益以及业务操作服务费。

3.1.3保兑仓业务模式

保兑仓是近几年国内金融市场出现的新的业务项目。其目的是适应有些行业铺货的特殊需求,既克服先货后票的质押模式的弊端,又能保证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安全。实现保兑仓业务的基本前提是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存在着基本的买卖合同关系且供应商愿意向金融机构作出相应承诺。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保兑仓业务模式下,先由经销商根据《购销合同》向金融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由金融机构承兑的承兑汇票以用于支付货款,同时,由仓储物流企业向银行出具承兑担保,经销商向仓储物流企业出具反担保。供货商收到金融机构开出的承兑汇票以后,根据《购销合同》向仓储物流企业交付货物,同时,供货商承担因经销商不提货付款状态下的回购义务。收到货物以后,仓储物流企业对金融机构的承兑担保转化为仓单质押。此后,根据经销商的还款情况,仓储物流企业采取逐笔、逐批放货。在这种模式下,仓储物流企业介入供应链的程度更深,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更大。首先是来自经销商的风险,在仓储物流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承兑担保的时候需要经销商提供反担保,经销商提供的反担保的有效性对仓储物流企业来说存在着风险;其次是来自供货商就经销商不付款提货状态下的回购义务,供货商回购实力的大小构成了仓储物流企业的潜在风险;再是经销商还款提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往往采取的是分批还款、分批提货的方式,这就要求仓储物流企业分批逐笔控制质押物的出入库,这样一来,监管控制要求也相对提高,责任加大。

在当前国外供货商纷纷瞄准中国市场,积极抢占中国市场份额,而国内各大港口抓紧转型升级,拓展增值服务,争创全球物流分销中心的背景下,在港口物流中,保兑仓业务具有更强的拓展空间和生命力。首先是国外供货商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强烈需求。目前国际市场整体疲软,而中国凭借其人口优势和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消费力量相对强劲,国外生产商瞄准了这个商机,需要向中国大量铺货,抢占足够多的市场份额,愿意承担保兑仓业务下的责任。其次是目前国际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绝大部分采取商制度,这些商总体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无力承担进销的全部资金压力,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些国外商品在中国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营销失败的可能性偏大,需要供货商共同承担这个可能失败的后果,保兑仓业务中供货商回购义务满足了这一要求。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下,港口物流企业在承担更大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无限商机。首先是传统仓储、监管、装卸等业务带来的收益;其次是提供了仓储企业发展一体化物流模式的机会。国外供货商发送至保兑仓的货物往往都不是完全适合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需要经过分装、贴标、装配、包装等后续增值服务,再加上经销商提供的配送等增值服务需求,这给参与保兑仓业务操作的港口仓储企业提供了一条龙服务的机会。

3.2适合货代企业拓展的业务模式

3.2.1开证监管(提单质押)业务模式

通常情况下,开证监管模式指物流企业从接到开证行质押的提单开始,将质押监管与货代、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各环节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针对信用证结算条款下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其业务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开证监管模式的业务流程比前面的三种流程涉及到的主体多且复杂,除了流程图中显示的开证行、议付行、出口商、船代、货代、仓库、进口商,还包括省略的船公司、海关、港口等。在这种模式下,当货物到达目的港后,进口商不能及时偿还银行开证时的贷款,就有可能转入需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的监管状态。一般情况下,从图中第10环节开始看作是该模式下物流金融的起点。货代公司接受开证行提供的提单后,会出现二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进口商不提供清关文件导致货物留滞港口,此时的货代承担着对其进行港口现货监管责任;第二种情况是进口商提供相关的清关资料配合货代清关业务,货代在完成清关手续后,将货物转入仓库。此时货代的监管义务由在途监管转为现货监管,而进口商对开证行的质押由提单质押转为仓单质押,直至进口商归还开证行贷款,货代接到开证行放货指令,通知仓库放货或送货给进口商。

这种模式在货代与银行的合作中逐渐增多,目前主要是针对一些大进口商主导产品的进口为主。因为这些大进口商进口的主导产品涉及的金额大、批次频繁,随时需要银行资金短期灵活融通,而办理传统贷款手续繁杂、时间占用长;同时,货代企业青睐这些大型进口商稳定的货源,银行也同样重视这些大型进口商的开证业务。三方共同的愿望奠定了开证监管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2.2出口海陆仓业务模式

中国的海陆仓业务模式最早由中远物流于2008年推出。这是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下,在传统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基础上向进出口贸易两端延伸而形成的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5]。根据延伸方向不同,可以分为“进口海陆仓”和“出口海陆仓”两种。由于“进口海陆仓”与“开证监管”模式相似,可以参照“开证监管”模式操作,不再赘述,仅介绍“出口海陆仓”业务。“出口海陆仓”业务具体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1)出口商向金融机构申请将准备出口的货物出质进行融资;

(2)金融机构委托物流公司通过其在海外分公司、代表处或机构按照其要求调查国外收货人的信用情况;

(3)出口商、金融机构、物流公司三方签订出口货物质押监管协议,物流公司按照协议要求接受货物监管;

(4)在监管过程中,物流公司要根据出口商与进口商签订的贸易合同的要求及时安排订舱、报关、出运等相关服务;

(5)待货物出运以后,出口商将已经背书的提单和目的港需要的相关清关资料统一递交给金融机构;

(6)金融机构经审核无误以后,通知物流公司对该提单项下的货物进行在途监管;

(7)物流公司确认有效监管以后,向金融机构开具全程海陆仓仓单;

(8)金融机构接到物流公司的海陆仓仓单后向出口商发放贷款;

(9)货物抵达目的港,出口商向金融机构还款、补充质押或者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由进口商TT直接付款给金融机构,并申请提单解押;

(10)金融机构向物流公司下达解押指令;

(11)物流公司通知目的港的操作点清关放货;

(12)目的港操作点按照指令及时清关并放货或送货给进口商,完成该批次的操作业务。

在当前中国出口货物中后T/T结算比例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大量的出口商受流动资金短缺所困,急需新的融资渠道。出口海陆仓业务模式非常适合解决海运远距离运输的物流融资,也是在目前已有的物流融资产品中,最适合国际货运企业拓展的业务模式,尤其适合拥有成熟的海外分公司、代表处、等相关海外机构的国际货运企业进一步延伸价值链。

3.2.3“D条款”下垫付货款业务模式

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与传统仓单质押模式相似,都以质押为前提,但质押的主体以及还款资金的来源不同,导致银行放款客户和最后还款客户的分离。其基本的业务流程如图6所示:

从图6的业务流程图来看,垫付货款的业务模式似乎更适合国内仓储企业进一步拓展物流金融方向,但目前在广州、浙江等地,出现了尝试性的针对外贸“D条款”(DDU、DDP条款)下的一种新的垫付货款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缺陷,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但却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在北美市场。由于近年来“D条款”货物不断增加,加上北美市场的提单中,货代单占的比例较高,一些有实力的货代企业开始试水“D条款”下垫付货款业务。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势头,具体的业务流程如图7所示:

这种模式目前基本上适用于DDP、DDU贸易条款下的货物。出口商委托货代企业根据其签订的外销合同向国外采购商发货;货代企业接到委托合同后,及时组织订舱、报关等相关手续;使货物装船发运以后,出口商凭已装船发运的货物提单与货代企业签订融资合约并将已经背书的提单及目的港清关资料等移交给货代企业;货代企业按照合约条款将扣除运费、仓储费等物流费用以后的部分或全部应收货款垫付给出口商,并向其在目的港的操作点发送对该货物的操作指示及注意事项;待货到目的港以后,目的港操作点根据货代企业相关指示进入清关工作,并同时联系采购商,协商送货、收款事宜;收款完毕,目的港操作点告知货代企业收款情况并汇划货款,同时,货代企业与出口商结算余款后解除合约。在“D”条款下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中,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隐患,即货代企业与出口商签订的融资合约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让业务操作简易、方便又能合理规避这一法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各大港口物流企业实力的增强,对打造自身价值链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尤其是以其核心能力――“物流”为基础的“全程物流+融资”的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从而形成了如提单质押、海陆仓、融通仓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参与这些产品的运作中,港口物流企业对国内外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了广大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对其的依赖程度,为港口物流企业深度融入产销供应链开辟了途径。同时,也为物流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物流金融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实践时间更短,其中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风险。尤其是针对港口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产品,往往要涉及到国际贸易相关流程,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更大,广大物流企业在进行大胆创新的同时要保持适度的谨慎。

参考文献:

[1] 李雪辉. 基于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模式分析[J]. 管理观察,2009(16):7-13.

[2] 胡恩生. 基于区域物流金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9):187-189.

[3] 付旭东. 关于动产质押的研究(二):试论提货权利质押[J]. 中国储运,2011(2):79-82.

金融服务模式范文4

关键词:综合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经营模式 ;金融控股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和复杂。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积极转变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自身维持及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经营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应该选择什么的路径,显而易见的是向差异化经营和收入多元化以及资本节约型转变,亦即综合经营。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无外乎主要是向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实现强强合作,给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以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效率。下面将具体谈谈综合金融服务下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模式。

一、商业银行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具体选择

针对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商业银行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主要是集中在金融控股集团上。金融控股是商业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主要模型选择之一。所谓综合性金融控股,是指控制权统统一,不同的是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至少由两个金融机构大规模地提供金融服务。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更加符合了我国的金融发展形势,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商业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近期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不断开放以及互联网金融逐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走综合化经营之路,需要不断创新经营策略。1.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罗伯特•库恩(RobertLawrenceKuhn)指出,华尔街上任何经营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认为是投资银行。笔者认为,投资银行是指经营资本市场中的各种金融投资产品,为金融资本市场中的买卖双方提供投资服务,从而扮演着资本市场中介的金融机构。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资银行有2家,一家是中金公司,其早在1995年就已成立,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下属投资银行公司;另一家是中银国际证券,成立于2002年初,是中国银行的下属投资银行公司。这两家投资银行主要开展的是承销业务和并购业务,不同于传统的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其发展模式是银行控股公司模式。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型业务,另一种是创新型业务。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IPO业务、增发及配股、公司债、企业债发行承销、企业重组及并购等的财务顾问业务。创新型投资业务主要是“新三板”业务、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业务。投资银行在中国目前仍然是新生事物,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孕育和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也经历了初始的探索阶段到今日的基本成型阶段。随着资本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商业银行应当改变观念,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主动出击投行业务。当前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1)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依托银团贷款等结构化项目融资业务,发展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积极介入到政府财务顾问和大型国企财务顾问市场,利用银团贷款与证券承销操作程序的相近特性,积累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承销经验。(2)业务。利用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券商结算是商业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同时,还可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开展销售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表现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主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着不良资产和优质住房按揭贷款资源的优势。通过不良资产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实现处置不良资产、盘活长期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等经营目标,同时积累投行业务经验。此外,对于在创业板上市的并且具备核心技术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应纳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内。2.扩大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例。近期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综合经营将面临较大的体制风险。但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推进综合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所组成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商业银行有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网点优势,是品种日益繁多的基金、政府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三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会使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3.加快推进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组间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对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母公司可以进行协同管理,优化公司战略资源配置,提高公司运作效率,从而促进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子公司可以获取一定的自主经营权,灵活地应对市场竞争,有效地适应了分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根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组建的现状可以发现,各自经营、统筹组建难度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各金融机构应当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重视集团组建战略,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4.加强金融机构之间战略联盟的构建。在全球金融危机频发的形式下,金融市场应少呈现一些“红色海洋”,更多呈现“蓝色海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并不影响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力,相反通过战略联盟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寻求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为自身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内已有十几家商业银行和如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人寿以及新华等在内的各大保险公司进行了业务合作,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5.完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不再仅限于柜台的人工服务。要有效实施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更需要从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入手,为“互联网+”的经营方式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对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系统,不断优化风险控制管理和业务管理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各个系统,为综合金融服务的经营提供根本保障。

三、结语

综合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走综合化经营之路,有很多的障碍和不利条件存在,对此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策略外,关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走好综合金融服务之路的关键一步,对此应当加以重视。

作者:谢颖秋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流程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9(07):165-166.

[2]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宋秀峰,赵崇民.商业银行深化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4(03):35-38.

[3]孙芙蓉.走在综合金融服务前沿——访平安银行行长邵平[J].中国金融,2014(13):17-20.

金融服务模式范文5

一、基于农业个体散户的“关系型”信贷模式

这一金融服务模式是基于银行长期和申请人的合作,通过在存贷款、支付结算、咨询服务等多渠道的客户服务中,银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积累客户众多“软”信息,如客户个人的特征(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嗜好、诚信度等)、家庭背景(社区内的地位及影响力、经济依赖人数、家庭消费水平等)、客户作为生意人的经验和实际借款用途、客户实际生意情况(雇员人数及稳定性、核心技术、上下游稳定性、生意淡旺季等)。依托这些软信息可以较为科学的评价和衡量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违约成本,从而在个体农户无抵押情况下达到风险可控,实施小额度放款。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行关系型信贷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个体分析技术,将农业散户的各类“硬信息”和“软信息”相互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比如借贷人员可以通过收集申请人的电脑记账、手记账,以及询问相关生意信息来还原借款人的真实财务数据。也可以通过询问并收集农户月营业额、农产品淡旺季销售额、销售频率、销售金额、农资用品成本、水电费、租金等等来还原借款人的损益表。同时,还可以通过盘点现金、农产品库存、汽车估值、房产估值、应收核实、负债核实等等还原资产负债表。在软信息的基础考量上,这种人为的还原农户真实经营数据,能够科学分析借款人的经营情况,科学考量借款人的第一还款能力。而且这种带有分析表格的量化标准,也能够有效防范信贷员的委托问题,降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标准化的分析工具、培训体系、审批流程等等可以实现科学信贷的可复制化,快速实现惠农信贷的普及工作。

二、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

这一金融模式的独特性就在于低风险、低成本和可复制性。它是在真实贸易活动基础上,依托“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农工商”等模式中的公司、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这类核心企业的力量,商业银行在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借款人实行无抵押贷款和信贷增信。这种模式的特色就在于,不仅突破了农户抵押物贷款的限制,在缓解农户资金短缺难题的同时,还能够反过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专业化、规模化,提高供应链的紧密性和低成本性。具体来看有如下几种操作模式: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指农业供应链中,借款人以其手中的应收账款(比如养殖场向畜牧加工厂供货后,加工厂出具的应收账款凭证)作为质押物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通过核心企业(畜牧加工厂)出具的应收账款单据证明,以及相应的付款承诺书,做出信贷审批决定,获取信贷资金的农户(养殖场主)在交易结束获得货款时,再偿还银行的贷款。

(二)应收账款保理融资

与质押融资不同的是借款人将出售农产品后的应收账款一次性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不是作为质押物来向银行申请贷款。例如,饲养场在将肉鸡出售给鸡肉加工厂后,并未获得现金结算,而是获得了加工厂出具的一份应收账款凭证。在这期间若养鸡场主需要再进雏鸡时,就可以将这份应收账款凭证出售给银行,依托转让债权获取相应的资金,应收账款到期后银行可直接向鸡肉加工厂索要农产品货款。

(三)“公司+农户+银行”融资

这一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核心企业作为担保,以企业与农户长期合作形成的稳定关系来把控风险,银行实现对农户的贷款发放。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农户的生产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以核心企业对农户的制约力降低贷款风险,实现对农户的快速融资支持。

(四)“公司+农户+合作社+银行”融资

这种模式与上述模式的区别表面上来看是多了“合作社”这样一个参与主体,但恰恰是这一主体的参与,可以进一步降低农贷风险,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在该模式中,借款人不再是单一的农户,而是由若干个农户组成的合作社的代表人或者发起人。比如,一些有借款需求的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代表人或发起人作为借款主体向银行提出借款申请,然后以核心公司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合作社在与公司签单并履约后,公司不是直接将农货款支付给合作社,而是首先将贷款本息还给银行,剩余的合同款项返还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再按照入股的比例分配偿还本息后剩余合同款项的产后净收益。

(五)“公司+农户+专业机构+银行”融资

这一模式中的专业机构是指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产后加工等过程中,拥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权威团队,多半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项目团队。利用核心公司在供应链上的实力给农户发放贷款的同时,银行邀请专业机构来做辅助工作,利用专业机构对订单内容做技术指导、农产品定期检验纠偏、及时采取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风险防控措施。这样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订单的履约率,还可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六)“公司+农户+保险公司+银行”融资

这种模式较多的应用于养殖业,银行把农户是否参保作为信贷支持的一个前提条件,并对参保户实行一定的利率优惠。银行把农业保险与信贷紧密结合起来,是为了避免因为不可抗因素导致的风险,从而创新的一种农贷模式。比如在肉鸡养殖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介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禽流感而引发的银行信贷资金回收风险。

(七)“公司+农户+保险公司+政府+银行”融资

即各地方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桥梁,对于本地区内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开展融资对接。比如地方政府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邀请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农业公司、农户、保险公司、银行参加,在借贷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实现银行与农户贷款需求的有效对接。通常是在以核心企业、保险公司做保证的基础上,银行向市场前景看好的农户放款。在这一模式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农业发展,会为有良好前景的农户分担保费和贷款利息,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农户的负担,同时也会提高银行对供应链中借款人的授信额度,还能够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健康发展。

三、基于特殊农产品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模式的开发是基于物流企业全面掌握了农户相关信息,能够比银行更加专业地对农产品经营风险进行快捷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操作风险,同时也简化了银行向农户贷款的手续。但是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订单农业中的种植业产品和海洋业农产品,比如大豆、小麦以及冻虾等。这类农产品的特点是易于仓储、不易腐烂、市场价格波动较小、容易变现。这种模式是极具针对性的一种融资模式,需要有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参与。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模式:

(一)物流金融保兑仓融资

该模式是指依托核心企业对农产品的回购承诺,借款人将放入银行指定物流公司仓库的农产品仓单作为质押物,农产品仓单是物流公司对借款人(存货人)签订仓储保管合同后出具的物权凭证,银行通过获取仓库农产品的提货权,对借款人进行资金支持的放贷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放款不是现金,而是银行承兑汇票。该模式要求核心企业、借款人、物流公司、银行四方签订协议方能生效。

(二)物流金融融通仓融资

该模式不需要核心企业的回购承诺,属于农产品质押担保融资模式。借款人将农产品放于银行指定物流公司来进行第三方监管,然后银行对农产品按照质押物的价值给出合理的放款额度。该模式只涉及借款人、物流公司和银行三方。

(三)物流金融信用担保融资

这一模式是指有实力的大型仓储物流公司与银行合作,银行通过综合评估物流公司整体情况(物流公司规模、经营时间、经营业绩、稳定性、风险承担能力、与农户的合作及制约能力等)给予物流企业一定的融资授信额度。由物流公司根据农户存入的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合作时间等等,对农户的贷款申请做出初步的筛选,然后对合格的借款人提供担保,再由银行向农户发放一定额度的贷款。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农业个体散户的“关系型”信贷、基于订单农业的“供应链金融”,还是基于特殊农产品的物流金融等模式,都是针对农户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融资模式。“关系信贷”虽然操作成本较高,但是成功解决了散农户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利用核心企业的力量实现了银行对于关联农户的无抵押批量贷款;“物流金融”利用仓储公司的力量也成功突破了传统抵押物限制,从而使得农产品能够在流通环节变现。

参考文献:

[1]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J].银行家,2011(11)

[2]白光远,张亮,龚绍,李萌.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分析[J].中国外资,2013(18)

金融服务模式范文6

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3大领域。目前,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市场集中在北美、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承包市场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菲律宾、巴西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菲律宾承接了全球服务外包60%以上的份额,中国有望成为继印度之后的金融服务外包第二大国。相比印度这样的金融服务外包领先国家,中国的竞争力体现在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良好并具有综合成本优势,但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却难以满足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因而,改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类型的高校也在以不同的形式探索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才需求

1.带动了人才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

金融服务外包根据业务来源分为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2011年前9个月,我国离岸外包执行额同比增长逾60%,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但是,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在岸外包为主,也就是绝大多数中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主要承接的是国内金融机构的外包业务。本土国内金融机构的外包需求主要集中在ITO领域。随着金融业数据大集中的完成,国内金融机构进入后台共享和流程再造阶段,很多机构也将辅的金融业务流程实施外包,如银行的信用卡发卡和收单业务、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调查评估、保险公司的保单数据录入业务以及数据处理等。2010年我国在岸金融BPO市场高达500亿美元,而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仅为50亿美元左右,二者之比为10∶1。正是因为中国市场同时具备承包市场和发包市场的“双向特征”,使国外的很多外包企业看好中国,美国、印度外包企业已经陆续进入中国开拓市场。国内本土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增长迅速,金融服务外包的龙头企业(如华道数据、炎兴科技、软通动力等)在国内广泛布点、营业收入年均增速高达100%,人员规模呈现出快速扩张的局面,人才需求也不断增长。

2.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要求

就行业特征来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属于金融业、IT业和服务外包行业的外延交叉性行业,同时也是典型的应用型、国际型行业,因而在人力资源方面,要求员工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特征。对于承接在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企业来说,所需要的人才须在储备足够的IT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交叉融合更集中体现为一种综合技能;对于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企业来说,除上述要求之外,还需要员工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沟通。我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主要业务来源是日本、韩国,欧美业务相对较少,因此在人才需求的外语语种上也具有相应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服务外包企业用工难同时并存,说明目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需求。仅有极少的院校开办了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或方向,每年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还不到千人,而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每年的人才需求缺口在6万人左右。

3.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为了推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发展,改善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2009年我国教育部、商务部联合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除此以外,各个地方政府也通过鼓励高校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鼓励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专业人才、支持培训机构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定制培训基地等措施来推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如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和高校合作进行“学分互换”,将服务外包实训课程纳入有关专业具体教学计划等。

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来看,目前国内高校主要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基础来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其目标主要是培养金融ITO人才,强调IT技术,就业以银行信息中心和ITO企业为主;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基础所培养的主要是BPO人才,强调金融机构的流程与管理和外语沟通,就业以金融后台服务行业为主。

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各个院校从硕士、本科、高职3个层面进行人才培养来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硕士层面除了立足IT技术,利用学科交叉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外,还强调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本科层面更加强调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外语沟通能力;高职层面主要培养金融服务外包的一线人才,从事的主要是BPO行业。总的来说,立足于高端金融服务外包进行人才培养的院校较少。

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我国现有高校的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订单式培养和非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学生就业指向性好,但不足是学生就业的选择面较窄,职业生涯的延展性弱;非订单式培养又可以分为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等)与嵌入服务外包课程模块(北京联合大学)两种模式,其中,第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强、紧密度高;第二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较强,但学生就业选择面更宽。

从院校所处的地区来看,地处一线城市的院校倾向于培养高端以及中高端人才,地处二线城市的地区倾向于培养中层以及一线技能型人才。

从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大多数院校的共同目标,仅少数院校提到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对高校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思考

1.结合地方经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动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大连、广州、深圳、成都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但各个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向却各有侧重。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是全国服务外包出口额最大的城市,其中金融服务外包约占40%,以ITO为主,同时BPO发展迅速。作为中国首都,北京云集了各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总部,具有较强的总部经济效应,众多服务外包企业也汇聚在海淀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密云县北京呼叫中心产业基地等6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北京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在于其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以及信息优势,但成本优势则弱于其他城市,人力资源成本、住房成本较高。因而,北京适合发展高端的外包,如ITO、高端的BPO以及KPO,而低端的外包则逐步向其他具有成本优势的城市转移。面对这样的趋势,北京地区高校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也应该面向高端外包进行设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的金融服务外包方向即定位于ITO的高端人才培养,而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则定位于银行等发包方和高端金融BPO的人才培养。其他地区的院校也应根据自己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进行定位,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

2.以大类招生的模式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根据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高校制定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共识。但是,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应用型并不等于操作型,在培养人才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并不能放松,需要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复合型并不等于简单的跨学科课程,而是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储备,能够分析和处理涉及多学科、多机构、多文化的业务和问题,既具备特定的业务技能也具备胜任管理工作的潜力;国际型并不等于仅强化外语,而是在了解国际规则的基础上,使人才具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与交流能力。对于那些学科门类较为完备的应用型大学来说,其学科设置和办学定位要能够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尤其在培养金融BPO人才方面,通过经济管理类的大类招生,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基础上,将选修的服务外包课程模块柔性化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不但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而且也可以为学生的复合型知识储备、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探讨。

3.探索适合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印度、菲律宾等服务外包重点国家都已经纷纷关注对服务外包产业进行升级,重点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服务外包。而服务外包的市场角逐,最终将演变为各国的人才竞争。以何种模式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呢?客观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结合紧密、针对性强,但同时也具有人才选择面窄、延展性弱的“双刃剑”效应,其人才培养侧重于“操作”的特点,使“应用型”狭义化。非订单式培养应该作为高校金融服务外包培养的主流模式,其培养方式有两种――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和嵌入服务外包课程模块,前者意味着对专业的彻底改造,后者代表着对原有专业的改良;前者所培养的学生就业针对性强,后者所培养的学生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与优势,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更广阔的领域来看,高校仅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渠道和环节之一,仅依靠高校来实现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不现实的。高校应当和社会培训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高校负责人才的专业和素质培养,社会培训机构负责开发特定的课程,服务外包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基地。但目前国内的金融服务外包培训机构还处于萌芽阶段,高校如何在自己的人才培养框架下,利用国内外培训机构的经验与资源来开发课程,并与企业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支持,建立校、培、企3方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4.注重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强调人才的应用能力,但创新能力也不容忽视。因为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最终发展取决于外包企业能否为客户提供创新型服务,而创新型服务则又取决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未来创新能力将是高校人才培养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主题。高校在制订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体规划人才培养过程,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学生实践、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也体现在高校与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中。

总之,现有高校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但仍需不断的积累和摸索。在探索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既需要“守正”也需要“创新”;既要适应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动态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学生选择的多元化;既要以应用性教育为突破,又要以素质教育为保障。不同层面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校与培训机构、外包企业共同合作的良性机制。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名称:《面向区域企业集群的服务外包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重点课题,项目名称:《首都地区生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罗伟.我国高校BPO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2]刘瑞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8).

[3]吴庶.中国金融服务业BPO企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2007.

[4]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庭辉.上海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研究[J].新金融,2008,(6).

[6]王力、刘春生、黄育华.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