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思考

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策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各高校正在扩大招生规模,进而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并且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了各高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各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形成了一种“大学生过剩”的说法。实际上,无论是从实际情况还是数据调查而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没有出现过剩的情况。在所有从业人员中,比较缺少高层次人才。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我国每年增加的就业机会可以达到七百万到八百万左右,而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大概是三百万左右。针对目前情况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是有着很大发展空间的。其存在的就业难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就业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落后的就业观念。受到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靠、等、要”的思想,面对现今的就业形势,还保持着以前的就业观念“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之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更加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就业指导。针对各高校而言,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均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太过重视应聘技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忽略了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二,太过重视毕业面试,忽略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其三,太过重视就业政策,忽略了“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其四,太过重视校内就业指导,忽略了校外企业的参与。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职能的发挥

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提供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一套与之相符的职业标准培训体系,并且增加一定的财政投入。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避免违约、毁约等问题的频繁发生。

(二)加强企业的参与性

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当学生念到大三的时候,就可以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并且对其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入学分,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加强各高校的教育

在高校教育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一定要改变以往只是针对毕业生和单纯信息的就业指导,在低年级也要开展相应的就业教育,让大学生开始着手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开展就业教育的时候,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或者相关人力资源机构负责人开展相应的职业讲座、培训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基本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因此,大学生一定要积极把握以及利用一切可以增强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三、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阶段,为了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指导,重视成果考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进而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实施方案,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其二,加大经费投入,健全硬件设施。现阶段,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设备仪器老化、经费紧张以及实验室空间有限等问题,进而阻碍了实验课的有效开设。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扩大经费来源与途径,逐渐健全硬件设施,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强化校企结合,建立一定的实习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相关企业的参与性,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实践活动,让企业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成长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进而服务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其四,扩展实践教育空间,增加教育载体。高校可以开展导师制管理,并且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实践教育的空间,增加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技能水平,使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占据主动性。其五,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博硕学历人才进入大学校园,但是基本上他们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高校一定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深造、深入企业生产等方面的实践机会,这样才可以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用的知识,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进而增强其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率。

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2

一、大学生就业援助现状

1、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存在不少困难,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部分高校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不愿意到基层去。

2、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市场化,而大学的部分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调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近几年来,虽然各高校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高校面向市场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3、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就业能力低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职业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低,岗位实际动手能力低、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4、创业教育整体处于探索和萌芽状态

大学毕业生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有效的教育指导下,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将会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就业岗位的占有者。而创业教育在我国大学校园中的出现不到十年时间,整体处于探索和萌芽状态,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化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就业机制尚未形成。

5、就业理念落后,职业规划缺失

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认知模糊,缺乏对毕业后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这种对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援助是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共同职责。它区别于政府为普通国民提供的一般性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既不是对毕业生就业无原则的承诺,也不是让毕业生到政府、学校指定的单位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依法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目标。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主要有:

1、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收集、定期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就业状况和需求变化信息,适当放宽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控制,主要通过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客观评价和考核,规范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建立完善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专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分类指导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

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若不能顺利就业将是最大的人才浪费。各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各级人才市场要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和服务,架起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之间的桥梁;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

3.1 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影响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机制 高等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供求变化为基本依据,准确定位设置专业,加强改革建设专业,把专业论证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常抓不懈,逐步完善。

3.2就业教育应从过去的阶段性工作变为经常性工作,由过去单一的学生工作变为学校的全局工作,从过去单纯的就业指导变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就业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全学程,根据大学教育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通过教育指导、知识辅导、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3.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着力构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并且在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都充分加以体现;着力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实施成功创业案例教学,强化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组建创业咨询组织,创建大学生创业社团;全面确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打造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营造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氛围。

3.4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准确、快捷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奠定了基础。人才供应(毕业生) 的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供需双方远程对接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化,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架设人才供求的空中走廊,促进社会化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思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个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难”现象,因此,如何推进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便成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自身要做好职业定位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二、高校要努力推进教育改革,为高校学生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陈旧、特色不明显,缺少根据社会有效需求结构对学校予以合理的分工。有的学校重科研轻教学,本科生教学质量存在严重的滑坡。设想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欠缺使大学生职业意识也表现出一定的偏差。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应该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将这些改变落实到实处。

1.要进一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切实把本科教学工作抓好,解决好本科教学滑坡的问题。

2.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改造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要加强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4.要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当前这一环节是本科生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大投入,进一步重视各种实验的建设,切实把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落到实处。

三、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四、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1.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五、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1.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指导职能,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和“精神成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因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应该有助于每个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共识:就业就像自己的健康一样,它的钥匙永远或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倘若我们忽略了这点,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学生,即使找到工作,其就业压力仍然会转化为从业的压力。

2.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把就业教育纳入学生能力训练和品格培养、思想教育中。

3.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灵活就业,采取多种方式就业,净化舆论环境。观念可以变成生产力,观念也可以变成就业率。

4.辩证的看待社会中的就业压力,使其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转变就业观念,爱岗敬业促进终身学习的客观环境。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与时俱进。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平 张建兵: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5,(2):85~88

[2]马东太 王竹芹: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4,(9):69~71

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4

关键词: 福建省 就业现状 就业观念

一、就业现状

(一)就业形势压力大

高校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各地区招生要求不尽相同,很多学生会选择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招生数增加往往会影响该地区后期的就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岗位竞争力,这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多刚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岗位竞争力大而处于待业状态。据统计,2010年全国毕业人数631万人,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660万,2012年我全国毕业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毕业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27万人,2015全国毕业人数为749万人,2016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56万人[1]。我省这几年的毕业人数为22.3万、23万、23.6万、24.2万、24.8万、26.2万和26.6万。福建省为外贸型经济,近年出口贸易受阻都会影响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

(二)就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岗位的供给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这缺口,导致供需求之间的不平衡[2]。某些大学毕业生往往综合能力不强,不具备适应新工作的能力,不能快速地融入社会。其次是福建省毕业生的流向不尽合理,大部分都选择集中在沿海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构架不清晰,导致就业分配不合理。将毕业的某些大学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觉得这样子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作为,往往很多时候机会就这么错过。所以好的就业观念心态是大学生要具备的。

图1 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清晰地看出,全国和福建省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证明随着福建省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剧增,带来的隐患是社会上所提供的岗位不足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3]。

(三)就业形势发展

表1数据表明当然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均下降,普遍毕业生就业质量均有所下降[4]。

表1 2013年―2016年福建省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四)工资待遇

福建省目前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公司所提供的福利不完整,自然而然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某鋈スぷ鞯拇笱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就业能力强的往往公司各方面的待遇都很不错,也相对完善。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更形象地了解福建省劳动力的就业工资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2010年―2015年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五)就业地区选择

在福建省,某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偏沿海的城市就业。目前的大学生市场几乎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供给大于需求,这导致大学生普遍劳动力廉价,只有各方面综合能力很弱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可能较好地立足这一市场。但尽管事实如此,并不影响大多数大学生选择沿海的一些城市。针对此次的问卷调查,从厦门、福州等多个地区入手,通过大三、大四学生给予的反馈并整理分析数据后发现下述的四个地方被选择所占的比例很大。如图3所示,选择厦门占总人数的31.2%、福州占26.8%、泉州占19.7%、漳州占13.8%、其他地区占8.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方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形势好,发展空间较大。

图3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图

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靠近沿海地区工作?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发展空间更大,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的话,必定会造成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过剩,而相对靠近内陆的地区缺乏劳动力,随之呈现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的分配不合理。所以在就业思想上,大学生应该看准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市场发展趋势,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地区发展。近年来,由于福建省颁发的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优良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产生现状的原因

(一)心理分析

1.矛盾心理。在价值多元化、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以及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某些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岗位需求的心态取向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和个人主义倾向。在上述调查中,较多大学生就业的意向目标基本都是沿海地区,他们胸怀大志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都认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但是没有很好地进行全面的自我认识和对职业的认知,缺乏合理的职业定位,导致盲目就业,在求职过程中违约就业后再频繁跳槽的屡见不鲜。这既不利于社会就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更不利于毕业大学生的发展。

2.虚荣心理。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院校中发现即便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仍然严重。由于安稳、资源、待遇成了公务员的标签,大量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把就业这一问题简单地看成一项“面子工程”,造成就业方向错位。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体面的就业”,所谓“体面”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注、被平等的心理感受。这绝非是那种纯粹为了面子而极端地追求名与利而被社会扭曲了的不健康的“面子就业”。

3.焦虑心理。大学生希望毕业后都能早日从事一份高薪职业这并不难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某些学生背负着赚钱养家的生活压力,致使他们不得不向沿海城市靠拢以便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不仅是养家糊口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被世人所认可的职位。某些大学生毕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缺乏保障,只是社会上的高级打工者,在这种惧怕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致使他们无法大胆地就业更难谈自主创业。

(二)经济驱动

1.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放缓其中也包括沿海的福建地区,这无疑加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就业周期与紧急增长周期是不重叠的,经济滑坡在前,就业滑坡在后,这正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地区经济持续不景气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经济发张的脚步减缓,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仍是沿海地区。在本次对福建省几所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有近7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留在厦门、福州、漳州等地区工作。在他们看来,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沿海城市还是能给他们带来比中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

2.目前,国家正大力支持海西建设,在海西建设势头的带领下,福建省其他地区都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如近年来闽西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剧增。因此,福建省大学生把海西各地市纳入就业考虑范围。

三、引导就业观念改革的建议

(一)学校国家需要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就业

福建省作为海西建设的前沿,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言,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激情与憧憬,但缺乏创业的实际行动和能力。学校应以“职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这两个名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在理念上不尽相同。从内容上看就业指导通常指向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创业和毕业生政策指导,职业素质教育思想不够突出。而职业指导更侧重思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知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就业,但在内涵上它覆盖的面更广。从时间上看,就业属于短期的行为,更重结果。而职业是一个长期行为,更强调过程和内涵[5]。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高校中,例如: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它们在校园内均设有创业园,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大W生加入自主创业这一行列。学校把大学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选择优秀的创业项目进入学校创业园,聘请高校老师和校外企业家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目前,国家正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建立系统的政策框架、设置合理的创业平台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很好地就业及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选择,正确引导孩子跟紧时代的步伐理智地看待就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正确就业观念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大学生要转换思维、改变观念,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应对自身的就业做一个短、中、长期的就业规划,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是否进行自主创业,或是自主择业有合理的安排与计划,这会使自身的就业之路变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吴鹏,王光荣,孟庆全等.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2-83.

[2]孙创锦.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16,29(1):56-58.

[3]云绍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43-47.

[4]黄振霞,周岚峰.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家庭因素探析―基于福建省六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3-116.

[5]刘娟.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定位 对策探索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要想找到一份理想合适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纵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大,出现较多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大学生就业定位是否准确,缺乏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就得引导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把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定位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定位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用人需求,对个人就业地域、单位、岗位、薪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大学生就业定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个人自身特点相结合。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特征。二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大学生就业定位属于社会活动,受到社会的制约,它不单体现学生的个人需求,还体现社会需求,任何脱离社会需求的就业选择都是不现实的。为此,大学生就业定位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体现个人愿望。

二、大学生就业定位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调节的心理学基础。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时甚至会陷入迷惘状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直到毕业那年才恍然发现自己得找工作了。在这种状态下就业的毕业生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认识,更没有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微弱的就业竞争力就能将他们挫败。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低估自我和高估自我两个方面。低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弱,缺乏主见,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甚至自卑心理。例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认识不足,过低估量自己的优势,低估自己的价值,感到事事不如人,信心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敢努力主动追求自己美好的将来,导致碌碌无为过一生。在一份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55%的毕业生择业信心不足,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身专业不好、相貌平平、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家庭比较困难,等等。而高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强,对自己能力做出过高判断,总是认为自己的条件比很多人要好,自己应该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事与愿违时就容易导致自暴自弃。

2.大学生对社会用人需求不明确。

大学生自主就业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择才的过程,双方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就业需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社会的用人需求,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和社会用人需求不关注,受中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影响严重,认为只要学到知识,就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等到快毕业时才匆忙了解就业市场、社会用人需求,只能仓促就业。这种大学生就业定位与社会用人需求要求不匹配的现象,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用工需求的人才,也是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现象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单位提供的待遇、就业的区域、专业对口等都有过高要求。毕业生的期望值以自我为中心,就业定位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与过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追求相比,当代很多毕业生存在虚荣和攀比心理,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一味追求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公司工作就业,而不愿到私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一味追求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要高;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到郊区、基层和西部就业;盲目追求专业对口,非本专业的工作不干等“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造成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无业可就”与“人才济济”,郊区、基层和西部地区“有业不就”与“无才可用”,以及“有业不就”盲目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的局面,从而导致毕业生与合适的岗位擦肩而过,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4.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指导不够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沿用传统模式。很多高校只在大学生毕业那年给他们上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教程过于模式化。由于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紧缺而由辅导员兼任指导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能力,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定位指导不到位。同时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网页板块内容较少,一般由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和招聘信息三个模块组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模块的内容很少,或者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重视度不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的对策探索

1.健全大学生自我认识机构体系,引导大学生自我定位的调适。

自我认识是实现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的基础,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测是由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虛设,在校生不知道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地址,并不敢或不愿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并不是专门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做咨询,心理咨询中心还承载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的责任。积极营造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活动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环境氛围的影响,使自我定位活动由被动转向主动。首先,高校应纠正心理咨询中心在大学生传统思想里的错误观念并积极宣传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安排心理咨询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咨询活动,使大学生认真开展自我定位活动,知道自己的起点和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自我定位。其次,高校应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心理咨询领域专业背景较强、学生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同时,心理咨询师还可定期给大学生做自我认识的培训或讲座。再次,高校应充分借助测评工具,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目前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不明晰、社会认识不全面等情况。因此,自我认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职业规划测评等工具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判断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就业定位。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

大学生在调适自我定位过程中,还应让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从新生到校报到当天就开始,并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时期。在大一阶段,重点引导新生进行自我认识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职业性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在大二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认清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设计职业生涯。在大三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提升职业修养,认清就业形势,深入社会,根据社会用人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进行就业定位。在大四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就业技能,促进其正确就业。同时,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招聘信息制度,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将就业技能辅导与个别就业指导相结合,提供就业协议签订指导服务,开展创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关心毕业生的就业与角色转换。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选择录用与使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必然以毕业生能否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发挥应有作用,给单位带来实际效益。毕业生就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理清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正确就业定位,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主动的心态面对就业。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勇敢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客观冷静地分析就业信息,结合个人的专长和兴趣爱好,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着力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人格修养、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及时抓住机遇,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就业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从平凡的岗位做起,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工作,助力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基。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张菊红.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99-1902.

[2]冯克明.论大学生就业定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24-26.

[3]文婷婷,唐凌.“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J].科技创业,2013,3:117-118.

[4]严碧峰,王斐.大学生就业正确定位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4):67-68.

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6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毕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备受全社会关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剖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紧迫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政策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新生力量,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各个高校也对各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方面做了很大的转变和调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可以自主对未来进行规划、选择职业。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因受各方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因此,如何在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需要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1.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不到位

根据国家的政策,我国各高校都在实施新生的扩招政策,再加上很多地方的高校发展了许多下属院校和分校,致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统计,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年年都处于增加的态势。2016年,毕业人数已达到765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了15万。而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大学生的人数却在逐年递减,造成原本想去这些单位谋职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因此,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就直接选择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也要面临一些问题。因为民营企业在选拔和录用人才时,不注重学历,更多的是关注应聘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重视所用的人员能否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根本不会考虑录用没有实践能力的人。

2.高校教学模式老套

目前,虽然有许多高校已用开设实训课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效果不明显,有的只是搞搞形式,仍有很多高校只注重学习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还有部分高校的管理不到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重视学习,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不仅没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学习和锻炼对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校教学传统、老套的模式已严重不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无法满足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

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政府要想办法创造和开设更多创业、就业平台,解决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和调控工作,比如大力宣传西部志愿者计划,让高校毕业生了解和熟悉计划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优惠待遇和政策,以缓解或降低“北上广深”以及东南部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达到最佳的人才配置;最后,政府对人才市场也要实行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并要拓展招聘信息的通道和渠道,注意及时公布招聘信息。

2.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市场,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高校人才培训模式不够合理、先进,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高校一定要注意结合我国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可以去高校招聘自己的需要人才。高校也可以和相关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机制,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后,定期到相关的单位见习、实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可以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有关教育部门能够大力支持,就更有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训和输出计划的良好运行,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变。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严重缺乏自主意识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在大三、大四时才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时就为时已晚,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非常盲目、被动,处于劣势。另外,还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期望值太高,而自身又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累积经验的阶段,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备的定位,并树立和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向前辈学习,并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技能。只有累积到足够的工作经验和阅历以后,才能对工作和岗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目前,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遵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或者创业机会,一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俊峰,李博仲,俞凯.当代中国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