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贸易业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风险贸易业务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进出口产品;检验检疫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范围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有计划的处理风险,以获得进出口工业品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风险管理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区别和改变;国外检验检疫机构及媒体的产品质量安全通报、退运、召回等情况;产品自身特性、工厂质量管控、风险控制,企业经营诚信情况等。内部风险主要是指检验检疫关于进出口工业品检验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资源配置、监管模式、通关模式以及处理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等。

二、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

1.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管理从微观向宏观管理转变的必然选择。

从2013年8月15日以后,质检总局对法检目录进行了大范围的主动调整,取消了大部分出口工业品的出口法定检验,检验检疫监管由微观管理逐步向宏观管理转变,原有的检验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对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将检验监管从繁琐的批批检验中抽离出来,通过系统的风险分析、科学的风险防控、突出质量安全的重点和难点,将有限的检验检疫资源合理配置到高风险的监管中,彻底打破法检与非法检的界限,逐步提高对进出口工业品检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适应新形势下的进出口工业品监管要求。

2.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提升检验检疫自身管理能力的客观要求。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深入、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检验检疫内部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检验检疫人员素质、管理对象的诚信缺失等都会对检验检疫的自身管理带来相应的影响。对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解决检验检疫业务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化解执法管理中各类风险,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到管理质量提升、风险可控、高效通关,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3.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解决检验检疫管理资源与监管任务不匹配的最有效手段。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多年来高速增长,贸易量稳步攀升,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一,检验检疫业务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其中尤其进出口工业品增幅最大。随着全球贸易风云多变,从政府到外贸企业对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的要求更高、通关速度更快。一边是繁重的业务量和不断提高的要求,一边是严重的人力、财力不足,检验检疫部门虽然出台了大量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实施了“5+2”工作制等等,但还是难以满足外贸企业的需求。实施风险管理,通过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化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可有效解决人力、财力等管理资源不足问题。

4.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实现“管得住、放得快”的最有效手段。

对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通过对产品特性、生产工艺、国外通报、质量督查等进行风险分析,及时风险预警,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进出口工业品加强检验监管,使监管更加高效、严密,实现检验检疫“管得住”。此外通过风险分析,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低风险的工业品简化检验监管或者免于监管,实施自动放行,提高通关效率,实现检验检疫“放得快”。

5.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加强检验检疫队伍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制约,这些风险就可能发生廉政问题。实施风险管理,对检验检疫全流程进行监控,可以及时有效避免检验检疫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廉政问题。

三、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的应用

风险管理应用于检验监管,关键是有配套的管理措施,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分级差别化管理,在减低风险的前提下提升效率。

结合辖区进出口工业品的特点,强化风险分析结果的应用,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快速通关。一是结合实际确定不同产品的风险分级,对进出口工业品的风险点进行充分识别。二是确定不同风险等级工业品的检验监管模式。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的重点敏感高风险品实行批批检验为主,以确保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其他高风险或较高风险品,实施分类管理;对一般风险的工业品,采用直接放行通关和验证监管模式为主。三是加强总结分析,改进完善。根据进出口形势变化,对风险点实施动态监测、跟踪,针对风险点变化,实施动态控制措施。通过监督检查对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及时予以修正和调整,使其不断改进并具适宜性。

以广东惠州为例,2015年,惠州检验检疫局按照广东局创新建立“三个模式”、优化构建“三个体系”的总设计,大胆创新,对辖区12家大型企业实施进口工业品风险管理,推进“风险管理+监管后置”的快速核放监管模式。在“管得住”方面,制定《惠州局进口工业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对企业的经营守法情况,质量管理情况,信用情况等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实施企业的有较高的综合质量管理和信用水平。针对实施企业九成以上进口工业品为一般风险出口成品的原材料,大胆采用直接放行通关,在对企业的的后续监督管理中验证及监管货物的质量情况;对进口设备、消费品等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的高风险产品进行重点集中抽批检验监管。定期对企业进行风险再评估,实现动态监管。在实施过程中,内部管理在工作流程上增加了透明度,在时限要求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既缓解了人力不足的问题,也降低了廉政风险。在“放得快”方面,企业提前通过电子邮件预申报,实行无纸化报检和通关,业务部门根据货物风险情况因素提前制定检验方案,货物进口时免于口岸现场查验,即报即放,完全实现零等待。到厂的一般风险工业品可按企业质量流程实现直接入库上线生产,高风险产品则在检验检疫监管下集中实施检验。最大限度缩短企业通关和生产流程时间,为企业发展赢得主动。在措施收效明显的良好基础上,惠州局逐步推广扩大实施范围,2016年已经评估并实施了对65家大中型企业的进口工业品风险管理。一年来,通过风险管理通关检验的进口工业品有8455批次,货值8.4亿美元,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通关时间和通关成本。

四、做好检验监管风险管理的关键

实行检验监管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是检验检疫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在对风险管理新模式探索中,完善相关要素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关键。

1.建立进出口工业品风险管理专业队伍

风险管理属于新生事物,对检验检疫执法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应当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基层执法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论,建立一支风险管理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专家队伍,学习最新风险管理理论,结合工作实践组织研讨,促进风险管理人员、风险评估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进行风险的建议和信息交流。

2.建立进出口工业品风险管理制度

应用风险管理的科学思维,通过对进出口工业品产品风险因素识别、风险数据分析评估和风险控制,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制度。对进出口工业品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管控,合理调配检验检疫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精力将工作重点放在行业性、系统性等高风险行业和产品的管理上来。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2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问题;对策

0前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的发展,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银行业的竞争,国际贸易融资因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更应树立起融资风险意识,努力探索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规避风险,帮助我国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实现稳定外需的目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3

国际贸易结算指的是跨国商品交易活动中的外汇收付业务,一般有有形和无形两张表现形式。

当前的国际贸易结算,除了贸易本身存在的贸易风险或者行业自带风险外,还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在国际贸易过程当中一般都涉及到第三方以及负责国际结算的银行,这种参与成员和过程的复杂性也存在着加大的风险;而且由于缺少完善、统一的国际贸易结算管理体系,缺少了一定的约束,也使得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加大。

而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就是一种针对以上国际结算风险,收集相应的资料数据,并加以分析和预测,对潜在的风险加以控制,对出现的风险加以弥补和管理的活动。加强对国家贸易结算风险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外贸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出现损失的风险,为国际贸易活动和结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当前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没有进行充分的客户资信调查

由于国际贸易的主体双方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出口企业对客户的了解难以进行充分的了解,即使想要对其资信进行调查,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而且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赢得客户,争取时间,很多企业也往往忽略了资信调查这一项,只想尽快达成交易;针对以前合作过客户更是不会着力去对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难以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2.结算方式的选择不够妥当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是,外贸企业在结算方式的选择上缺乏足够的理性,有的过于冒险,有的则过于保守。前者是担心合作机会稍纵即逝,宁愿选择货到付款或者托收等具有极高风险的方式;后者是??心结算中存在的风险只选择货前付款或者信用证等方式,而错失机会。这两种方式没有进行综合考虑,都易造成外贸企业的损失。

3.缺乏对贸易合同签订和履行的重视

国际贸易活动之所以存在较高的结算风险,还在于很多外贸企业对贸易合同签订和履行不重视。他们认为就是贸易中出现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合同只是一种形式。而且为了拿下客户,既使签订了合同,外贸企业也很少会在贸易合同中加入对自身的保护措施和条例。这样一来,一旦发生结算方面的纠纷,企业一方就会失去结算的主动权,变得十分被动。

4.国际结算风险防范不到位

当前的国际贸易中,结算业务仍然主要靠业务人员进行催账,更多的是与客户进行沟通,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而且很多企业采用远期和赊销的结算方式,却没有将赊销额度控制在合理的风险范围内,也没有办理相应的保险业务;同时很多外贸企业本身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结算风险评估和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措施也就无法真正地降低结算风险,保护企业贸易安全。

三、加强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的措施

1.提升安全意识,做好客户资信调查

外贸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贸易安全意识,在进行贸易交易之间,要对交易对象的财务状况和信誉水平进行充分的调查。调查实施中,可以充分利用外贸银行的作用和公信力,委托其作为第三方来进行调查;或者以双方交付银行一定的保证金,又或委托银行出具担保函等方式来确保双方资信情况的真实性。对在国内或对外贸易中存在不良记录或者提供的资料与真实状况有出入的,要提高警惕,充分考虑后再做决定。

2.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结算方式

对贸易的卖方而言,风险最大的结算方式就是赊销和远期托收等,风险最小的结算方式就是预收货款和信用证等,卖方的结算风险则与之相反。外贸企业在选择结算方式时,既不要为了快速签单而选择高风险的结算方式,也不能为了避免风险而错失机会。要进行双方面的综合考虑,将机遇和风险结合起来,也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起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结算方式。

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国际贸易行为

想要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就必须加强对对国际贸易和贸易结算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贸易结算监管体系。对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违约、诈骗或者不履行合同条例等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根据国家和贸易规范要求,使用行政或经济手段规范外贸企业的贸易行为,保证国际贸易行为的安全性,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外贸企业自身也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和体系,一方面做好自身的能力和信用提升,同时也要做好对贸易对象的结算监督。

4.完善国际贸易结算风险担保体系

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结算风险担保体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风险。目前针对国际贸易风险的保险可以分为出口信用险、汇率保险以及商品运输保险等几种。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购买相应的保险,以此来保护自身的经济权益,较少可能的损失;同样,在担保体系中,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银行提升自身的信誉度,并委托银行托收和担保;另一方面,又可以针对相关的贸易结算进行投保等,可以为贸易双方在贸易中的实际利益提供保障。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4

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行业的角度看,银行一直在从事混业经营,并不存在分业经营阶段。历史上由监管形成的分业经营实际上只是限制银行从事混业经营核心业务,银行仍可从事核心业务之外的混业经营。商行与投行、保险公司共同对公司、机构、个人提供服务。这一模式通常对应于全面混业经营阶段。可大致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商行、投行、保险公司交叉销售产品,以商行销售其他行业产品为主;第二阶段集团制定混业经营战略从事业务整合;第三阶段混业产品和业务创新。大部分银行目前仍处于第一、二阶段,少数大银行开始朝第三阶段发展。

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

银行混业经营主要采取三种机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机构对银行及非银行机构控股,以美国为代表;银行控股公司――由银行对非银行机构控股或设立全资子公司,以英国为代表;全能银行――由银行内各部门从事银行及非银行业务,以德国为代表。这三种形式在风险和效率方面存在以下特征。

在风险控制方面,控股公司的最大优势是风险隔离相对完备,最大缺陷是结构过于复杂,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及管理疏漏。例如大通旗下20多个法律实体,各实体间关系并不清晰,与最高管理层和首席风险官相距较远,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及管理疏漏,2012年该行因“伦敦鲸事件”造成的数十亿美元衍生品交易损失是典型案例。全能银行风险隔离不如控股公司完备,因此更注重风险防控,反而可能相对安全。例如德意志银行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首席风险官具有控制风险的绝对权力,在内部体制上,各部门决策层必须互相独立,危机中其损失比花旗、苏格兰皇家等控股公司更低,收入更稳定。

在经营效率方面,控股公司业务更分散,从事综合服务、交叉销售的难度较大、效率较低;全能银行最大优势在于整合业务板块和流程,效率较高。

新环境下银行的混业经营

银行混业经营环境的新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与市场及客户需求方向更一致。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投融资中占比及重要性的上升,企业更需要银行有能力满足其信贷与资本市场的综合金融需求,个人更需要银行有能力满足其银行、理财与保险的综合需求。而混业经营作为高效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也将相应增长。全球银行业资本市场与投行(CMIB)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在新监管环境下仍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到2015年年底最高可达2460亿美元。

银行创新方向更一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产品异化造成的,危机后的监管措施也主要针对产品及业务创新。未来银行产品的创新可能更多向市场营销、产品组合倾斜,而混业经营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优势正在这些方面。多元化经营、交叉销售会更成为银行价值提升的驱动因素。

与银行功能转型方向更加一致。未来银行将更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发展资本市场,连接信贷与资本市场,扩展融投资渠道正是未来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元素。银行突破信贷市场局限,广泛参与资本市场活动,正是集中体现了银行在这方面的努力。

监管政策改革。危机后,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业务做出了以机构分离为主的限制并增加了从事投行、资本市场业务的资本流动性要求。各国监管改革的共同特征是:限制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行业务,主要是自有账户交易;充分承认银行业务多元化的意义,主要限制从事投行业务的机构形式,但对投行业务包括高风险业务本身并没有采取严格监管,其监管初衷在于将高风险投行业务与存款机构分离。风险客户经理团队整合成集团全产品线跨业客户经理机制。混业银行业务分6大类,监管改革对各类业务的影响可概述为:1类:传统商行业务;2类:资产及财富管理、信托;3类:传统投行业务-证券承销、融资及并购顾问。1~3类是监管认定的核心业务,其中2类已逐渐成为传统商行业务。4类:证券、回购或衍生品做市;5类:证券一级经销、对冲或私募股权融资;6类:证券或衍生品自营或代客交易。4~6类(不含政府债券)是主要限制对象。

各国及国际监管法规虽已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银行及市场反映强烈,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不得不重新评估许多法规。监管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目前银行决策的难度,银行的决策呈现出分化态势,如有些银行试图剥离大宗商品交易业务,而有些仍在扩张该交易业务。

大银行混业经营的新趋势

混业经营作为银行主流模式进一步发展,美国银行控股公司中非商行子公司资产占比已达1/3,其中最大10家控股公司的占比已从1997年的13%上升至2013年的33%。其模式及业务形态正在发生以下变化:

格局和战略的变化。业务结构调整。混业经营银行采取两大类模式:以投行为主和以商行为主,两类模式下业务的调整幅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投行为主的模式由于在危机前4~6类业务扩张太快,在危机中损失较大,其目前主要通过缩减交易、证券化、衍生业务,增加客户存贷款的方式更多服务实体经济,向商行为主的模式靠拢。典型案例有德意志银行,它大幅缩减了交易及衍生资产,增加了客户贷款、现金和待售资产。而商行为主的模式调整幅度则较小。典型案例有桑坦德银行,它的交易资产缩减幅度有限,同时适度增加了客户贷款和现金,并且有些正通过并购扩张投行业务,挤占投行市场,例如一向以社区银行为主的富国银行也制定了大力发展证券业务的战略。

更注重资产组合。从银行实践看,混业经营是业务范围概念而非规模概念,混业经营程度、业绩及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不是规模而是合理的业务及资产负债组合。虽然混业银行的典型代表都是大银行,但规模不是混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与市场及监管趋势一致,银行会更围绕核心竞争力从事混业经营,争取成为有选择领域的领导者,在特定市场扩张份额。

更注重业务简约化。实践也证明混业经营不是复杂性概念,混业银行既可高度复杂如德意志也可相对简约如加拿大五大银行。而混业银行会更倾向于相对简约的业务组合。例如全球混业银行普遍减少了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扩大了证券承销发行、资产管理等传统业务。从重自身业务向重服务客户回归,从重机构间业务向重实体经济回归。银行混业经营的意义在于尽量发挥优势条件涵盖客户全生命周期和价值链,从短端向长端延伸,从流动性向增值延伸,从商品、资金流动向资本流动延伸。

业务组合的变化。混业银行正基于环境变化及银行战略考量,在1、2类业务中界定核心业务;在3类业务中选定业务范围;而最大的挑战则是在4~6类中确定具有发展前景、能给集团带来增值的业务,放弃监管限制、成本太高无法带来增值的业务。大公司客户占比大的银行将更注重将公司业务与投行、交易业务的结合;个人客户占比大的银行则会更注重将个人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的结合。

风险管理理念的变化。实践证明混业经营的主要风险是高估多元化在降低集团整体风险方面的作用,从而从事过多高风险业务,并放松对个别风险的控制。所以未来混业经营提升经济利润的关键在于降低其承担的个别风险,高估压力下业务收入的相关性,正确评估多元化降低风险总量的效应。此外,由于混业经营各项业务风险状态差异大,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计划时可能对不同风险的业务设定差异底线回报率而非单一底线回报率,以限制过高风险偏好,并迫使高风险业务产生更高的回报,以提升集团整体经济利润。

大银行开发混业经营普遍采用的业务模式

全球监管关于混业经营的具体规定尚不确定,银行业模式选择特别是关于全能银行的未来发展也不确定。但在已确定的监管大框架下,银行业务模式调整初显出以下特征。

以商行为业务主体,以存款为负债主体。商行在延伸混业经营中普遍采取的模式是充分利用其存贷业务基础,为资本市场业务提供融资支持,为证券融资客户提供信贷及流动性支持。例如大通的投行业务线在帮助公司上市后,其商行业务线再进一步组织资源帮助客户成长,提供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日常服务。

业务模式普遍向全能银行收敛。全能银行更加以客户为中心,而控股公司则更具有业务中心特征。为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趋势,以控股公司形式从事混业经营的大银行普遍采用了类全能银行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组织混业业务,淡化机构痕迹。其特征为:采取机构隔离、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在同一平台围绕客户安排信贷、证券、资产管理、保险业务,从事交叉销售。美国大银行普遍将商行/投行的人员、账户分割,而采用“公司银行与投行”,或“公司银行与资本市场”业务板块将商行及信贷市场与投行及资本市场整合,集中代表了这一趋势。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

1.引言

在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以全球化的态势进展。进人世贸组织之后,中国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也严峻的考验着发展现代化的国际贸易。

2.发展现代国际贸易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在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各国和地区的经济都融合而入,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对外贸易的比重,跨国公司在生产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国货币大量流通在金融市场上,加快了资本在跨国间流动,各国金融市场由先进的通讯工具,发达的交易网络系统以一个整体形势融入金融市场。经济界追求利润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了国际贸易和贸易的变化。

3.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民经济活动是由金融与国际贸易两个重要部分组成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4.我国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原本的最传统的一国贸易转变成了本国贸易与世界多边贸易互相联系的体系框架,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变动,农业所占的比例下降,金融业逐步提升自己的份额,形成了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的局面。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我国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贸易的结构逐渐由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向以金融、信息、通讯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过渡。其中,金融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我国现行的外贸发展战略大体上属于出口导向战略,以追求出口规模扩大和外汇储备增长为主要目标。

5.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调整直接影响到依赖出口型企业的生存。人民币升值后,企业生产成本必然增加,这样直接的就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这样导致整个中国制造业链条中的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当然,人民币升值也有其积极的意义。首先,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贸易纠纷,有助于调整产品结构,有助于扩大进口贸易,有助于规范和调整经营秩序,优胜劣汰,有助于企业减少美元负债和降低生产成本。

人民币升值短期对依靠外贸出口企业冲击是很大的,直接的减少了利润,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国部分企业的产品仍有价格上涨空间,在不减少贸易额度情形下,价格上涨尚能补救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

出口企业提高汇率风险意识,采取多种金融工具来锁定和回避贸易风险,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风险,转嫁给国际市场。对于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有效的金融手段是规避贸易风险的最好办法。

6.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国际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既引发新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又使各国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面临重新洗牌。在积极参与WTO事务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性的金融、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国政府调整政策取向,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区域内的贸易经济合作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在后危机时代及新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构过程中,各国将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难题。目前看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际贸易相对收缩,一些国家特别是我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不同程度贬值。所有这些都将使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和有利中国如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7.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中国承诺开放并实践诺言,迅速地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国内的一系列改革,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更有信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中国的市场潜力极大,又拥有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会极大的提高我国的贸易水平。

8.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的风险规避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综上,我们认为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创新贸易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完善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结语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金融发展影响了国际贸易的诸多方面,而国际贸易也关系着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已清醒地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金融与国际贸易产业协调发展。(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 贺力平:《探讨人民币升值的长远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1-12期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国际借鉴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已趋成熟,而新加坡和韩国同为亚洲国家儒家文化圈,是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印度的服务外包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选取这些国家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回顾其现代服务业发展轨迹和采取的主要税收政策做法,以期对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所借鉴。

一、部分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的服务业税收政策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就已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变。美国目前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46%,如此高的比例离不开美国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税收政策方面的努力。这些政策主要表现在:(1)美国注重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在一体化发展中通过所得税,销售税等一系列配套的税收优惠措施来促进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例如,硅谷高端科技产业形成了电子产品与软件研发、设计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好莱坞电影产业实现了电影拍摄、后期制作修改、影片发行与动漫、娱乐、小说等相关服务业一体化发展。(2)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风险服务业的发展。美国对于服务业净营业亏损采用结转的方式来降低经营风险即亏损向前2年进行结转,未完成部分可以向后20年进行结转。在高风险服务业资金筹集方面,美国通过减免60%风险投资收益等税收优惠形式来吸引资金。(3)建立系统的税收优惠措施促进非营利性质科研机构的发展。在美国对于非营利科研机构进行基础性科研和公益性质的活动所得免交所得税。此外,该性质的机构在一次发行不超过15亿美元的债券时,购买者可以免交利息税,发行者可享受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时的同等待遇。同时,企业捐赠给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机构的设备、仪器等可以进行税前扣除。

(二)新加坡的服务业税收政策

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服务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交通运输和电信等服务行业在新加坡经济和就业方面贡献巨大,就业人口比重占到全国总就业人口的75%以上,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新加坡在服务业方面的税收优惠主要有:(1)确认为技术创新开发的企业可以享受5至15年的免税优惠。另外,为鼓励新技术的研发,对从事软件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医学研究及科学试验等性质的服务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在缴纳税款时允许两倍扣除。(2)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对于外国企业在其境内设立的营运总厂在缴纳公司所得税税时采用优惠税率10%,期限为10年之久,同时在其分配股利时所得税是减免的。

(三)马来西亚服务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情况

马来西亚历来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特别是2005年后,服务业的年增速都超过了该国经济的总体增速,成为该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通过税收调节服务业方面主要的做法有:(1)引导资金流入。从事政府所倡导的饭店、旅游等服务业产业,在设立之初5年内,可只缴纳30%的所得税。在企业进行扩大经营规模、追加资本等再投资活动时,5年内企业优惠额为规定资本性支出的60%。(2)减轻亏损,降低企业风险。当期经营造成的亏损可在当年的其他经营收益中进行扣除,在冲抵经营所得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当期经营所得不足,可以通过向后无限期结转的方式来降低企业风险。(3)鼓励技术创新和高风险行业的发展。在马来西亚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以得到全额的投资扣除的优惠政策;鼓励高风险行业发展方面,允许从投资风险企业的股份所获得收益利得免税3年。

二、国外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加快营改增步伐,构建公平的流转环节税收制度

(二)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服务发展

1.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以美国为例,好莱坞电影业,硅谷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完整,发展水平高,在世界的领导地位。鼓励这些行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的发展。包括营业税减免政策,房地产税收减免政策。此外,垄断企业的反垄断规制征税,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园区的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服务贸易的大力发展。为了鼓励发展服务贸易,在各种各样的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方式在服务贸易,以避免国际双重征税,例如美国作为最大的贸易国,不仅采用低税率,减免部分税费,税收递延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服务贸易的出口,鼓励无形资产如专利和出口,这样不仅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也为美国提高软实力在全球产业竞争力和外贸业务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优惠的小型服务企业。中小企业的大量的服务,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一切工作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但由于经济规模小,穷人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税收政策的普遍反映,关心其优惠。

4.对于优化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国家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不是采取整体服务普惠原则,但目标和方向,为行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点。的发展,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更强调信息和通信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高,新加坡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更加注重金融,航运业务,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减免,引导的方向发展的税收政策,民族工业的权利。

5.的直接和间接激励政策组合。税收优惠政策的现代服务业,无论是优惠税率,减免税和其他税收,费用扣除,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政策,间接优惠可以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雨丹,钟韵.服务外包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价格月刊.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