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产业融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产业融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产业融合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1

为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功能与发展空间,提高综合效益,宣传展示绿色食品发展理念,示范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2016年启动了“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在相关的创建工作上给予指导和扶持。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积极组织动员省内具备条件的单位进行申报。

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指以绿色食品生产为基础,融合绿色食品种植(或养殖)、加工、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充分展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标准化生产模式,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运营良好、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性强,经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予以认定公布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区。

敦化市绿野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26日, 是一家集绿色食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主营绿色食品“黑木耳”和“榛蘑”等山珍产品。借助敦化市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秉承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建立了现代农业园区,包括绿色食用菌产业园区和月牙湾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公司现有生产黑木耳种植基地350多亩,产品加工车间3860平方米,旅游景区达到4500多亩。绿色食品黑木耳年产量达到136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年接待旅游人数3.5万人次。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2

一、文化贸易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假设

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本质变量主要有三: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对外贸易,前两者是封闭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成长的本质变量,而对外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贸易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源自于文化贸易进出口对国内文化产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调整。市场供需的变化引导市场行为,并进而改变市场结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变迁。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构优化模式是主要是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创新。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新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它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繁荣(厉无畏、王慧敏,2002)。假设1:文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变迁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文化贸易商品结构应该正向影响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柔化。文化贸易商品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通过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优秀资源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价值提升。文化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主要通过进口的推动和出口的拉动来实现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就进口推动而言,文化贸易进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引起进口国文化产业国内生产结构发生变动,因为进口变化引起了该国国内文化商品供给状况变化,该国国内文化产业生产结构被迫必须相应变化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而且贸易全球化带来的主要效应之一是示范效应,即产品的消费示范效应极大地影响着进口国产业的发展方向。就出口拉动而言,作为外部需求的出口能够通过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来拉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拉动国内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假设2: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量和比重上升正向影响国内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比重,同时负向影响国内第一产业的总量和比重。文化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服务经济为载体的现代服务经济。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进行再生产,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可以深入到文化产业的不同层面,包括资源亨利与内容创作、产品制作和营销等各个方面,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比重。另外,文化服务进出口变化所对应的国内文化产业市场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能力,除了文化产业服务本身之外,还包括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所带来的价值提升,比如文化体验与农业生态相结合所产生的农业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弱化了农业本身的产品生产功能,增强其文化体验消费的功能,提升价值,延长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创造品牌价值,提高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比重。假设3:文化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量和比重上升正向影响国内第二产业的总量和比重。文化产业是后工业文明时代信息社会的创意工业和知识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第二个发展阶段由外向内转化的内容产业与创意工业的知识服务业。文化产业与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融合,能够促进第二产业的软化,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增加第二产业附加值的开发,通过知识的运用延伸其价值链,比如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总之,文化贸易的进出口体现并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这一结局也将从文化服务和文化商品两个方面进一步对国内文化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国内的产业结构的变迁。

二、变量设置与假设验证

本文实证部分的研究思路为:在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框架下,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总量、增速和比重为因变量,以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总量、增速为自变量,通过设置的绝对值因变量、相对值因变量、绝对值自变量和相对值自变量分别构建线性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通过检验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

1.变量设置。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我们设置的变量具体包括:因变量FI、FIA、FIP;SI、SIA、SIP;TI、TIA、TIP———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速、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长率、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其中增速为不变价(上年=100)的增长率,通过第一产业每年的增加值计算所得;其他变量值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自变量EXA、IMA———文化贸易出口增速、文化贸易进口增速。其中增速为不变价(上年=100)的增长率,通过文化贸易每年的进出口额计算所得;文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来自UNCTAD的数据库。自变量EXG、EXGA、IMG、IMGA———文化商品贸易出口额、文化商品贸易出口增速、文化商品贸易进口额、文化商品贸易进口增速。自变量EXS、EXSA、IMS、IMSA———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文化服务贸易进口额、文化服务贸易进口增速。

2.假设验证。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散点关系图可以初步验证相互之间的关系,即———(1)文化贸易进出口增速与我国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呈现出如假设1所提出的变化关系,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表现为负向关系,与二、三产业比重变化呈现出正向关系,且从线性回归看出对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系数更大。(2)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与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具有明显方向一致的变化关系,它们的增长率之间变化的方向也是一致的,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增长,假设2中关于文化服务贸易负向于第一产业的说法不成立。(3)文化商品贸易进出口额与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紧密拟合,线性回归显示文化商品贸易在促进第二产业增长方面效果明显,假设3成立。(4)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变化方向一致,具有明显正向的线性拟合关系,且文化服务贸易增加快于第三产业的增加,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的文化服务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出假设2中关于文化服务贸易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理论设想是成立的。

三、实证分析

1.模型及其估计。在计量模型的构建中,我们将设置文化贸易进口增速、文化贸易出口增速为自变量,因变量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能更好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弹性变化关系,本文对相应变量取对数后,得到如下模型:其中,α01、α02、α03及β01、β02、β03为常数,ε、μ为残差项,其余α、β均为回归系数。对取对数后的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发现,只有Ln(IMG)、Ln(IMA)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Ln(EXA)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其它变量均不平稳。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进一步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发现,Ln(FI)、Ln(FIP)、Ln(TI)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在上述两个基本模型中,可以进行进一步检验的模型如下:LnFIt=坠01+坠14LnIMGt+ε01(3)LnTIt=坠03+坠34LnIMGt+ε03(4)LnFIPt=β01+β11LnEXAt+β12LnIMAt+μ01(5)在上述三个基本模型中,虽然各变量的平稳阶数不一致,但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并将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发现,所有模型都是平稳的,见表1。这一检验结果表明:虽然部分变量不是水平平稳的,但对其进行线性组合后却具有平稳性,因而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避免了伪回归的出现。总体而言,表1所显示的文化贸易增长所带来的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的回归结构较为理想。首先,从拟合优度来看,模型3、模型4均表现出很高的线性相关关系,拟合优度值在0.92以上,这一数据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文化商品贸易进口额完全可以作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的原因。而模型5,拟合优度中等,文化贸易进出口的增速基本可以作为第一产业比重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从D-W值得数据来看,数据都不太理想,只有模型3的该数据大于1.5,在非自相关的经验阈值以内,拒绝存在自相关的原假设。而模型4和模型5,该数据都较低,但因为统计资料的原因,观测值较少,解释变量不多,所以不能就此作为一个危险信号。

2.文化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1)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贸易的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文化贸易日益成为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如表1所示,从模型3和模型4可以看出,文化商品进口贸易额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都呈现出积极的影响,且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系数,文化贸易进口额每增加一个额度,第一产业将增加0.733个额度,第三产业将增加1.2196个额度。究其原因,除了前文所述文化贸易所直接引致文化产业国内市场结构进而影响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之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更大也和我国文化贸易进口商品构成有关,占进口份额较大的有设计、表演艺术、广告、市场研究、艺术品、新媒体及出版物等,其中前三位都是隶属于第三产业,因此我国文化进口贸易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力较大也就成为必然。(2)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反映并对应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影响着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并最终导致国内产业结构的变迁。因为统计数据的原因,目前只能初步估计文化贸易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从表1模型5来看,我国文化贸易进口增速和出口增速对第一产业比重的增加都是负向影响的,且目前影响力都很小。这一方面因为从文化产业的内涵、外延看,其与传统的第一产业本身的关系比较小有关;从文化产业的关联性角度,以2002年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的物质投入较大,需要第三产业的智力投入次之(李华敏、王花毅,2010)。实际上,文化贸易对一个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决不仅仅是通过文化贸易额的变化、文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文化贸易增长速度的变化这么简单和直观,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有很强的产业融合效应,其与其他产业、行业的相互融合渗透力很强,可以通过提高其他产品的文化内涵、知识结构等大幅度提升其获利能力,从而改变产业的国内比重结构以及国际价值链的位置,其间接影响力或许更大,从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都能得到验证。因此,通过改变我国文化贸易的绝对变化和在国际文化市场的相对变化,从而转变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四、结论与启示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新举措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总体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使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因此本论文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应该采取的新举措进行探讨。

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1.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常常会催生出新的技术革命。尽管对当前将要形成的新的技术革命是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但许多学者认为科技进步、发展、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正在孕育新突破。从具体的行业上看,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已经分别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长最多和最快的领域。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无线革命和大数据三大变革将给本世纪带来巨大的改变。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3D打印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而页岩气技术已经实现重大的突破。

2.生产方式变革趋势。总的来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三个融合,三种趋势”。第一,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相融合,呈现生产个性化、分散化增加趋势。这种个性化、分散化的趋势将使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对区域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第二,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现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对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或者说是进入互联网能源时代。第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呈现二、三产业界线模糊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活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制造业必须与服务业实现更深的融合,从而使二、三产业的界线逐渐模糊化。

3.生产布局调整趋势。(1)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的所有生产环节中,附加值不断地被创造和累加,并且通过该链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就是说,生产在全球的分布,不再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内分布,即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这种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深化的必然产物。

(2)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当前有约2/3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服务业;②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某一工序或者零部件分包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使接包企业在中间产品生产和服务环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若干是新产业;③据经合组织的数据统计,66%以上的全球货物贸易是中间品贸易,而在服务贸易中该项比例高达70%。

三、中国的新举措

1.坚定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对全球经济化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新形势,我国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双边、多边以及区域贸易体制谈判,努力转变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促进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形成以周边国家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2.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应在试点基础上,选择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继续发展自由贸易园区或自由贸易港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为全面改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3.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外开放的新亮点。我国西部地区历经多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局势稳定,投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向西部开放,将重点提升贸易的规模和层次,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和能源合作以及双向投资。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推进向西开放的重要手段,是中央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其工作思路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重点抓好战略规划的制定,极主动推动与中亚国家之间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电信和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扩大在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无可避免。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研究工作,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尹艳林.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新对策[J].国际贸易,2014,01:4-10.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4

一、深刻认识服务贸易的功能和作用

综合来看,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相对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我国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例如,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球约 20%,中国约 10%。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既是过去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空间。由于服务贸易具有能源资源消耗少、无污染、高增加值等属性,服务贸易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同时,服务业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立产业,它还是中介产业,即通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提档升级,从而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贸易增长的综合贡献将是倍增的。

二是促进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在货物贸易推动下,制造业领域开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导致低水平发展,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下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商业零售企业演变成为物业经营公司,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挤压了生产商的利润,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 作为海运大国,我国在海运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旁落; 我国的金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不能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 国内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等行业的顽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而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可以有效推动服务行业改革,从而将我国改革开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三是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以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它改变了传统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我国走上集约化、内涵式的增长道路,促进经济和贸易转型升级。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推动我国经济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相当程度上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环节,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控制研发和营销等 “微笑曲线”两端,达到了控制整个产业链、贸易链和价值链的目的。通过发展研发设计、培育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和终端销售渠道,能使我国摆脱 “微笑曲线”的宿命,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和经济发展的效益得到实质性提升,这也是未来我国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因素。

四是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和规则的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多体现在经济文化层面,更多与规则、标准、文化时尚等联系在一起。虽然我国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和商业为依托的西方文化占据了世界舞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美国电影占据了国际影视行业最高端; 麦当劳、肯德基成就了风靡全球的美国快餐文化; 一提到金融业就联想到华尔街; 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大信用评级公司掌握话语权的影响力; 波罗的海指数成为世界海运价格的风向标等等。因此,只有通过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形态的服务业,才能把中国经济贸易总量优势和悠久文化历史优势,转化为基于商业经济的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宏观战略

服务贸易行业门类复杂,各行业发展特点差异较大,涉及的服务行业管理部门众多,因此,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缺乏宏观发展思路和总体战略。本文力图站在服务贸易共性角度,依据 “十二五”规划内容,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总体战略。

一是服务业市场开放战略。根据入世承诺,我国 80% 的服务行业已经开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1 年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达到 13. 3%,高于美国这一比值。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行业的开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还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也有扩大开放的空间。为此,国家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不仅仅要停留在政策文件和承诺上,还要在具体操作层面,如服务领域要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的限制,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产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为此,要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把服务贸易作为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服务业市场开放、提升服务产业国际化水平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首要 宏 观战略。

二是服务出口结构优化战略。服务业门类庞杂,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新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并存,通过优化服务业和服务出口结构,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大的服务比例,才能更大程度提升服务业和服务出口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2010 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的使用和特许、咨询和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了 21% 。虽然我国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出口占比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为此,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通信、计算机、金融、文化、咨询等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的比重,这也是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战略之一。

三是服务价值链提升战略。一般来说,服务出口结构不同于价值链,优化服务出口结构主要是指 12 大类、160 多项服务子行业结构的调整,而价值链提升是指在同一类服务贸易项下分工环节及出口价值含量的提高,这更具有实质的经济含义。对于面向出口的服务业,无论是新型服务贸易,还是传统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类似,都有一个国际产业链和相应的价值链。只有占据服务产业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才能发挥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新型现代服务业也有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传统服务产业也有价值链的高端,如软件信息产业既有系统集成与方案设计,也有软件外包领域的编码等价值链低端环节; 传统的建筑服务既有一级总承包商,承担着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也有二级、三级建筑施工承包; 咨询服务行业既有像标准普尔等掌握着信用评级话语权的世界顶级信用评级机构,也有承担简单数据录入与处理的低端业务的机构;文化行业既有简单的版权交易或项目演出业务,也有 “走出去”收购国外影院或剧场,掌握境外文化出口终端渠道等利润更大更可持续发展的出口模式。因此,服务贸易发展不仅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更要实施价值链提升战略,吸取货物贸易发展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要特别注重抢抓服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四是服务业海外投资战略。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中,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与海外投资紧密相联,这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必须以海外投资为前提。因此,服务业海外投资是我国全面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战略。据推测,全球以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了跨境服务贸易,我国也不例外。目前,世界服务业国际投资占全球跨境投资比重已接近 2 /3,我国服务产业正在成为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新 的 增 长 领 域。随 着 “走 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金融、保险、分销、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企业,将跟随制造业企业 “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孔子学院、中医药、武术、杂技、影视等等机构也将在海外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和境外机构,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服务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培育服务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战略。抢占国际服务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我国对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必须要培育服务领域的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麦当劳、肯德基是美国餐饮文化的代表,标准普尔等是美国信用评级领域的代表,微软是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代表,马士基是海运领域的代表,美国跨国公司在上述服务领域的品牌效应,牢牢掌控了美国对全球文化和商业规则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此,我国应基于自身优势,在每一个重点细分服务行业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潜质的跨国公司,打造中国在相应行业的服务品牌,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和国际商业规则打下基础。

三、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推进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借鉴货物贸易发展经验,选择符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

( 一) 与其他领域一体化融合发展

服务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经济合作方式联系紧密,当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就应与其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途径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以下四个一体化互动融合发展。

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一体化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如苹果公司、耐克等新型制造公司基本把制造业务全部外包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自己专做研发和营销等核心环节,新型制造企业俨然成为专做服务的服务型企业了。另一方面,服务业也开始呈现制造化的趋势,一些服务公司利用物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优势进军制造业。如沃尔通过掌握的终端销售网络和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给制造加工企业下订单,并贴上自己的商标,将委托制造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销售出去。另外,随着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是通过嵌入机器设备间接出口的,因此,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越来越难以分离。相应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也应总体考虑,联动发展。

二是服务贸易与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常引用的是基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事实上,跨境交易只是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之一,而目前以商业存在形式出现的服务贸易量更大。根据服务的性质,一些服务贸易是无法跨境交易的,必须通过投资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领域的跨国投资密不可分。因此,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应一体化考虑,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融合发展。世界各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不断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贸易市场的进入壁垒,国际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的服务企业同时面对国内消费者和境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国际服务业投资更是推动了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业国际化进程。以服务外包为例,离岸外包是国际服务贸易,而在岸外包则属于国内服务产业,并不产生跨境交易行为,然而,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联系十分紧密,作为服务外包企业,既有在岸外包,也有离岸外包,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同时推进。因此,服务贸易和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应综合考虑,总体规划、融合发展。

四是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服务的可贸易性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服务贸易可以通过跨境交易完成,服务外包越来越成为跨境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这不仅大大推动了软件和信息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也使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软件信息技术领域尤其如此。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应在统一框架下,相互促进,以服务外包为起点,向更高的服务贸易形态升级。

( 二) 建立综合性发展载体、促进平台和营销网络

第一,依托已有的服务贸易基地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其他载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平台。货物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以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为载体的货物贸易集聚发展园区,形成面向出口的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也应充分发挥目前已经授牌的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的作用,调动地方政府尤其是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服务贸易的积极性,引导基地城市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服务贸易集聚区,形成服务产业的上下游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产业的配套分工与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服务品牌。

第二,打造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核心平台,在服务贸易领域应借鉴货物贸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易会的经验,培育建设好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 简称京交会) ,形成 “南有货物贸易广交会、北有服务贸易京交会”的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交易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专业促进平台,如各类软件交易会、服务外包交易会、文化博览会、旅游博览会、国际电影节等等,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平台。最终形成以综合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为龙头,其他专业展会为补充的,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第三,以企业海外分支机构为基础,设立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海外服务推介营销网络。货物贸易境外营销网络的缺乏是制约我国货物出口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服务贸易应借鉴货物贸易经验教训,特别强调服务出口营销网络和境外接单中心建设工作。服务贸易境外营销网络包括两个层次: 一个是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它既是接单中心,也是服务出口中心; 另一个是政府和行业协会建立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它是为境外服务类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提供公共服务的促进机构。

( 三) 结合服务贸易具体行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活动

《服务贸易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 30 个重点发展领域,对于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建筑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 “巩固优势”,对于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其发展方向在于 “重点培育”。因此,分门别类制定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得十分必要。从商务工作角度看,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商贸服务业、会展服务、货运、中医药服务等七个重点领域。服务外包依托 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探索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下的新一代服务外包,培育服务外包新业态。在技术贸易方面,依托中国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把其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的核心平台。在文化贸易方面,抓紧完善文化出口指导目录,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大支持力度。在中医药、物流、货代、会展业等方面抓紧制订相关法规、标准,确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分行业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和措施的发展路径基本明确,未来应抓紧实施相关规划设想,进一步丰富完善相应的促进政策措施,并延伸至其他未涵盖的行业或子行业。

四、完善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设计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5

关键词: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ross-border E-commence and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urrent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business and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model, feasibility, analyzes two symbiotic fusion development, and study the two inter industry interaction mechanism,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al path selection scheme.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nce; logistics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跨境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型模式,且更新了电商行业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跨境电商成为了中国商务交易市场新热点。未来几年,在政策保持利好的情况下,跨境进出口电商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国务院和海关总署近期密集发文鼓励跨境电商,助推其成为行业热点。在跨境电商贸易过程中,物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链条。电商平台需要物流企业在集货、仓储、运输、通关、配送等诸多方面的合作,物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境电商的运作效率。

1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1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关于开展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通知,网络购物单笔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至5万美元;3月12日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试点城市。5月1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5月13日,海关总署《海关总署关于调整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海关作业时间和通关时限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自2015年5月15日起,要求各地海关保持365天*24小时的作业时间。

中国2010~2017年跨境电商与进出口发展规模如图1所示: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关于全国电子商务了一个监测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在2015年的前半年,达到了2万亿元的成交额,同比增长42.8%,同时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提高至17.3%。同时预估2016年将有6.8万亿的交易数额,跨境电商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稳定在30.95%以上,预估今年会有少量下滑,但依然不低于23.6%。跨境电商发展快速,侧面也反映出,传统的对外贸易在萎缩,增长缓慢,以至于有下降的趋势。因此使得跨境电商被国家高度重视――列为“国家战略”,进行支持,跨境电商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使得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得到优化。

监测报告在进出口结构方面明确指出,结构不能达到均衡,B2B的份额是91.9%,B2C只有8.1%。出口的比重是85.4%,进口的比重是14.6%,出口的贸易额是进口的5.85倍,B2B模式的成交量是B2C模式的11.35倍。但是,虽然出口业务占比多,但是不能否定进口业务的发展,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尤其近年来的奶粉、电器、化妆品等,因此进口电商的份额势必要不断提升。更因为消费者追求小额的消费,B2C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B2C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9~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进出口结构如图2所示:

2010~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B2B与B2C结构如图3所示:

2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共生发展关系

不论是B2B还是B2C,他们的平台基本都由传统和新型两种组成。传统平台指的是,不与海关部门直接对接,物流商负责报关等手续,平台上主要为店家信息的地方,比如B2B的平台阿里巴巴和B2C平台亚马逊都是传统型的。而新型平台是依托新兴港口来建立,与海关直接对接,统一仓储,统一物流,是一个集成中心,比如跨境购。

不论是哪种平台,赚取利润的途径都是收佣金和会员费。且业务有直购、代购、海淘,有的侧重于出口,有的偏向于进口,日用零售、电商、物流等等都在平台上进行操作。

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如图4所示,一共有三种交易流程,且第三种最迅捷,环节少,最节约时间,也节约成本。但是根据国际贸易的政策,不能缺少前两种流程,必须存在。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不论哪种交易流程,跨境电商平台都是必备的,物流则是保证生产商的产品可以准确到达国外买家的必备步骤。

跨境电商全流程需要采购供应、物流配送、电子支付、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衔接配合,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跨境电商的发展。跨境电商物流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电子商务使得物流产业走向高峰,人们在线上交易,线下通过物流配送,使得物流产业逐渐趋于成熟,尤其是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带动着物流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物流产业的稳步向前。跨境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产业链模式如图6所示:

2016年以来,初期快递业务数量保持在年均增幅21.17%左右,以后的几年,保持在30.70%左右,但是还是低于41.7%的发达国家的增幅,并且不能满足现有的跨境电商的业务量,快递业在整个物流产业中作为核心部分,有着重要的责任。前几年,跨境电商的快递过程中,爆仓、货物积压、破损、丢失的事件经常发生,究其根本,就是两者的融合协同发展不足。2006~2014年我国跨境快递业务量如图7所示:

目前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公司差距较大,难以有效满足电商和消费者的需求。国内物流企业在全球的覆盖范围、物流仓储设施、物流配送效率、物流信息处理、物流服务系统等方面尚处于低水平,且依靠转运公司完成的跨境物流容易造成供应链断裂,从而导致物流成本相对较高,运输及转运速度更长降低商品流转速度。二是,海外建仓使电商告别传统快递模式,远程掌控物流供应链,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海外仓库更多地聚焦于提高库存周转、降低运营成本等问题,服务系统不完善,货物转仓信息登记不及时、货物丢失、客户信息泄露、仓库与客服信息衔接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

3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融合模型

3.1 实现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贸易的全球化,依托它成长的跨境电商贸易额逐年提高。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跨境电商的最核心业务就是配送货,跨境电商营业额的迅猛提高,势必带来物流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因此,在经济态势良好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支撑,又因为跨境电商产业链中有物流产业,物流产业也会因此在业务上有很大提高,同样两者之间的不断融合发展,又可以带动线上(网络)经济的崛起。

为合理规范跨境电商的发展,国家层面颁布一些列的法律法规,对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本都有规范,如针对支付结算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还有诸如监管管理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管条例》,以及报税和关税方面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增管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表明国家正在逐步规范跨境电商物流,从政策上为两个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链互动机制。据产业融合理论我们可知,两个产业若想进行相互融合,必定在技术层面、业务层面、产品层面和运作层面甚至市场范围层面都存在着模糊的边界,而不是刚性不可打破的。从一方面讲,两个产业:即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理应存在着不同产业间明显的业界边界,但在现实中,跨境电商比如京东、阿里都建设有自营物流并服务于跨境电商主体。由此我们可知,不论是物流是跨境电商,都是一个经济体系下的两个相互配合的部分,跨境电商是通过网上平台,使产品信息让消费者获悉,物流产业是把实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要想实现整个经济效益,二者缺一不可。总之,两个产业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跨境电商的交易数量,而跨境电商业务量的扩展和提升直接推动着物流产业的提升,两者之间任何一个产业跟不上步伐,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产业的成败。两者互相促进融合的机制如图8所示。

跨境电商的基底是物流产业,物流产业为跨境电商提供配送货的服务,达到一种商品或资源等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移动。尽管跨境电商的起步晚于物流产业,但跨境电商的崛起,给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传统的物流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成为信息化、自动化和全球化的物流产业链。两个产业的相互融合,意味着跨境电商给物流产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把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思维注入到物流产业链中,让物流产业发展更加现代化。跨境电商虽与物流产业的运作模式不同,但是两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跨境电商贸易的完成,需要物流和电商进行紧密地配合,协同服务,才能达到应有效益的实现。

3.3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链融合模式。产业融合指的是A产业的链条中的某个环节渗透或延伸到B产业链条中,随着融合的逐步深化推进,两个产业的链条在环节上都在逐步调试,最终达到A、B两产业的核心部分进行整合,共同发展。整个过程就是产业链条的解构和重组,形成新的链条。也就是模块化、产业链、产业融合三者之间的演变融合的过程。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本身就有重合的环节,物流本身是跨境电商交易必备的步骤,但是物流又不仅仅在跨境电商中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不仅融合而且还交叉渗透,做电商的开展物流业务,做物流的拓展电商业务,每家公司都不再单一发展。比如亚马逊就有自己的物流体系,京东的运作模式也是如此,淘宝也在成立自己的物流中心。与此同时,顺丰在官网上搭建了二手物品交换平台,促进快递业务量和效益。根据社会分工和承担的角色不同,每条产业链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在跨境电商和物流产业未融合前,各自的产业链都能发挥效益,可以说电商主是物流的客户,物流是电商的必备软件,但是在融合后,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时,两者将有共同的目标客户,共同的利益,同时可以提供综合服务,集购物与配送为一体,更利于业务的拓展。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的边界融合如图9所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的好转,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经过对数据的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并没有一个与庞大发达的跨境电商平台相匹配的完善的跨境物流产业链。其中的差距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两个产业融合不力是主要原因之一。

两个不同的行业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分配与管理能力。并且作为两个市场的不同竞争主体,二者存在着不对等的信息资源配置与脆弱的互信机制,或者可以说没有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信息交互平台。例如,在物流产业中物流从业者会对买家隐去真正卖家的信息从而维护物流业的利润资源与人力资源,而跨境电商公司会出于对物流行业掌握着大量同业竞争者与境外购买者的信息风险的担心从而限制一批货物的信息,配送的具体地点与配送时间,因而很可能会使物流企业不能够充分做好配送的准备,甚至超出承诺的配送能力与范围。另外,物流行业还在服务流程、定价范围和作业流程中存在着与电商企业难以调和的问题,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更难让两个行业之间做到有条件的相互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很难对互信机制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4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协同发展路径选择

跨境电商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需要整合境内外物流配送和考虑电商平台的运营机制。具体需要一个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撑,在政府权力机构的监管下构建一个信息交互融合平台,优化不完善的物流配送流程并合理的分配产业利益。

进入到2010年后,随着电子云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进行了数据整合能力的升级,构建了新型的大数据云端平台。纵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物流与跨境电商都发展到了足够支撑一个完善的数据融合平台运行的高度。由于文中所分析的原因,两个产业在各自的方向上分别独自的发展前行,并未构建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以及互信机制,但由于两者间合作大于竞争,构建一个被监管运行的平台似乎是顺应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自金融危机后,随着跨境电商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国的新型支柱型产业,物流与之的联系程度愈发紧密。为了分享各自领域的资源与所掌握的长处,一个平台的构建势在必行,通过构建,将供给者、电商平台、物流从业者、资本行业等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平台集聚一起,构成行业间完善的市场生态环境,从而创造更可观的利润。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平台的运行不能缺少监管者,而最好的应尽义务的第三方无疑是政府等权力机构,由政府保守相关各方的核心商业机密以及行业数据、并在必要时通报市场数据来做出相应的预警防范,以确保平台在各个时段能够良好健康的运行,保证各方的利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平台整合如图10所示。

跨境电商平台的优化主要方向为平台的构成,为了发挥各自行业在领域中的资源与优势,一个能集聚跨境电商,物流行业从业者和资本行业的平台的建立似乎势在必行。通过平台的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全球化电商交易生态圈得以维护,从而提升产业融合的质量与运营的效率。

目前,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主要有五种主要模式:国际邮政小包、国际快递、海外仓储、专线物流和国际化的国内物流。由于海外仓储具有更低更合理的成本、更快的送货时效、更有效的仓储管理经验、更加方便的订单批量处理模式和高效的退货处理流程,更多的客商青睐于海外仓储。海外仓储服务指为卖家在销售目的地进行货物仓储、分拣、包装和派送的一站式控制与管理服务。准确来讲,海外仓储应该包括头程运输、仓储管理和本地配送三个部分。头程运输即中国商家通过海运、空运、陆运或者联运将商品运送至海外仓库。仓储管理是指中国商家通过物流信息系统,远程操作海外仓储货物,实时管理库存。本地配送即海外仓储中心根据订单信息,通过当地邮政或快递将商品配送给客户。目前海关的清关环节已经得到优化,但部分环节仍显得冗长无效,流程的优化即更简便的过程仍亟待现。流程优化的目的在于使货物流向过程更加安全可控,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缩短整个配送周期。在现实中,更多的配送问题出现在跨境的运输过程,境内电商无从得知货物的具体信息,物流从业者不清楚境外同行对货物的处理情况,而境外的买家与物流又相互缺乏沟通与信任,使得境外段货物配送成为了真正的物流难点。因此,在平台优化过程中除了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过程,最后的交接环节也特别需要注意,进而得到更多的电商业界认可,提升融合的质量与空间。

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利益的创造与分配和社会价值的承担与责任的担当,其中利益的创造与分配又是两者融合发展重要的一环。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产业融合只有得到市场地位的认可才能最终获得成效。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政府权力机构的监管下建立商业协商方案,相互理解,最终制定出一个让双方都能够满意的利益分配计划。在货物流转过程中,借助第三方的参与,将款项支付给第三方进行监管,以保证分配的过程高效透明。

参考文献:

[1] 冀芳,张夏恒.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趋势[J]. 中国流通经济,2015(6):14-20.

[2] 王蒙燕. 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互动发展研究[J]. 品牌,2014(5):105-106.

[3] 杜莉杰,尹春华.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68-70.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6

关键词:长三角;外资代工;企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08-01

一、代工模式与企业发展

代工是指代工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委托制造企业的要求下进行产品生产的活动。代工的生产过程是发达国家品牌商按设计向外国制造商下单,后者依照设计要求自行生产,或者品牌商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环节,分包给不同企业,产品完成后加贴委托品牌。

代工企业通过参与代工,吸收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并在制度上模仿先进企业,为企业升级赢得可能。企业参与代工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代工企业从事产业链末端环境的生产,对本土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也可能存在导致产业失衡和产业边缘化的危险。

二、外资为主导的长三角代工生产格局

长三角代工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加工贸易。长三角加工贸易多年保持了10%以上增长速度,2009年,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平均已经达到46%。加工贸易高增长的背后是FDI企业的主导作用。外资为长三角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2009年长三角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58.5%,其中2007―2009年江苏与上海的比重都在70%左右,外资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主体,外资代工成为了长三角代工生产体系的主要部分。

从现实分析来看,一方面,外资代工推动了长三角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尽管外资代工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外资代工模式也存在风险。外资代工企业的追逐利润的动机决定了企业本身寻求具备最佳的性价比生产地区,如果本地优势丧失,可能带来企业迁移,造成本地产业空心化。

三、外资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路径

通过以往对代工企业升级可行性的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代工企业可以通过代工获取技术和管理知识,最终进行转型升级。代工企业升级应当是OEMODMOBM的一个过程。我们将从代工企业升级的三阶段分别提出可行性路径。

1.企业业务的拓展与延伸

企业通过代工的过程,进行技术学习,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将业务范围延伸至设计、研发领域,实现向ODM的转变。OEM企业还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上实行发展。纵向关系上,OEM企业通过对上游资源的整合,加强自身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交货期的掌控,降低代工企业的产业风险。横向关系上,OEM企业可以通过相关业务的横向拓展,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和关联化,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综合影响力。

2.企业的战略转型

代工企业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发展自主品牌,会对品牌客户形成竞争,影响代工业务的发展。因此,不是所有OBM企业都适合这种转变。要实施这种转变的代工企业要具备自身资源的丰富性及技术的先进性,这对于企业自创品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进行品牌自创时要注意市场细分,避免与客户正面竞争,从而降低风险。

3.OEM、ODM和OBM的动态融合

企业要实现这三种形式的融合。一是OEM企业与ODM企业实现融合。OEM企业通过承接ODM的业务,引进高层次产品技术,将其作为向ODM企业转化技术基础。二是自主品牌的企业与承接ODM业务实现融合,一方面,可以在自主品牌与ODM业务间共享某些研发、设计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品牌的运作降低ODM业务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广告效应,从而扩大ODM客户的来源,增加ODM客户对ODM厂商的技术信赖,改变ODM厂商的客户结构与绩效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奇.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以“外资代工模式”的长三角制造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