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1
关键词: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来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作为公路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而作为我国大跨径桥梁最流行桥型之一的斜拉桥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斜拉桥建设已经迈入世界先进水平,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发展,先后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级难度的大跨径斜拉桥,如:苏通大桥(主跨1088米)、香港昂船洲大桥(主跨1018米)、南京长江三桥(主跨648米)、南京长江二桥(主跨628米)、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主跨618米)、青州闽江大桥(主跨605米)、上海杨浦大桥(主跨602米)、上海徐浦大桥(主跨590米)。如今,在世界前十大斜拉桥中,中国占据了大半江山。2008年6月,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拉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更是标志着我国斜拉桥建设技术进入世界前列。
但是,大跨径斜拉桥本身工程投资大、技术复杂、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工程寿命周期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在大跨径斜拉桥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桥梁垮塌等类似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如昆明新机场在建桥梁垮塌、栾川县潭头镇汤营大桥倒塌、湖南省凤凰县在建的堤溪沱江大桥发生倒塌、九江大桥坍塌、广东信宜市石岗嘴大桥突然坍塌等,由此所造成的灾难性风险损失巨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解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桥梁风险的分析已有了多年的历史,根据各种桥梁风险的特点,各国都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已总结出诸如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统计和概率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CIM(公共信息)模型和影响图等方法,并取得了以处理随机不确定性问题的PERT(计划评审技术)、GERT(图形评审技术)、VERT(风险评审技术)为典型代表的诸多成果。
Pontis 桥梁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公路交通网络中中小桥梁的管理与维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各州的公路桥梁管理工作。J.de Brito 等于1994年针对混凝土桥开发了桥梁管理专家系统,Ichizou Mikami等建立了修复钢桥裂缝的专家系统。H.G.Melhem和Senaka Aturaliya采用专家系统工具CLIPS (C Language Integrated Production System)建立了桥梁总体评估程序。Hitoshi Furuta等1996年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与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桥梁损伤模糊评估专家系统。Sexsmith 研究了基于风险管理的脚手架等桥梁施工临时设施安全系数的确定方法。Ossama A. Abdou 指出施工是一个受复杂的合同控制的过程并且涉及到几个层次上的复杂关系,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的风险。一般来说,有3 种施工风险,涉及到施工费用、工期和设计。
总之,国外主要研究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等问题,其研究内容逐步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方法上,各种方法均有其利弊。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极限状态设计法的研究和讨论,并用数理统计法研究荷载、材料强度的概率分布,确定超载系数及材料(钢筋、混凝土)强度匀质系数。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展了结构安全度问题的讨论,70年代,我国针对规范制定包括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等设计规范时,也对结构安全度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80年代开始编制了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基于可靠度设计理论的结构设计规范。在桥梁建设中,各类桥型的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确保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铁道部大桥局设计院研制了桥梁数据库系统对不同类型桥梁设计数据进行储存、分类和检索。王永平等提出用损伤度来度量桥梁结构或构件的损伤程度,并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桥梁使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估体系和桥梁评估的专家系统。系统知识库通过对众多专家的咨询和对专家经验的整理分析获得,而且系统也有了一定的机器学习功能。陆雅兴等在“上海市公路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研究中,引入桥梁缺损状况指数BCI(Bridge Condition Index)作为桥梁缺损状况评价指标,建立BCI的计算模型,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标定了模型的各项参数。潘黎明等采用层次分析、综合评估法并应用模糊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桥梁安全评估。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2
钱七虎院士在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进展、挑战及对策中指出隧道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TBM/盾构施工的分析与控制研究,以及数字隧道向智慧隧道的发展,提出智慧隧道“智”体现四个方面: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智能服务。
岩土工程施工工序复杂、工种繁多,施工事故不仅与设计、操控有关,还与地层、地下水、环境等因素相联系,造成很多事故机理难以完全摸清,且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由于人类本身经验的相对缺乏、风险评估的时间不充裕,或者风险管理实施者主观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可能造成风险因素识别不全面、风险评估可参考性不强、风险对策不合理等后果,从而使得风险管理达不到其原定的目标,甚至失效。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人类以前的风险评估经验,吸取以往的事故教训,神经网络、(BR( (ase-Based Reasoning,案例推理)、RBR( Rule-Based Reasoning,规则推理)等智能化分析工具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安全评估能够很好地解决风险评估过程中时间、经验不足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博基于案例(((BR)和基于规则((RBR)混合模式设计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库的结构化模型,其搜集了国内外(国内为主)71个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典型案例的表示形式、内容特征及统计规律,并通过对特征的相似性、案例库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论证历史案例重用的可行性。叶婷婷等将案例推理的原则应用到构建集成情境的地铁施工安全动态辨识知识库中,运用案例推理和专家识别的方法构建知识库的主要运转方式,分别运用案例推理、专家识别实现知识库自动识别器、人机识别器的运转,并通过双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知识库运转。李兴高针对泥饼等盾构掘进中典型事故,基于典型事故掘进参数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故障识别和分析,对于泥饼故障,文献选用了扭矩、推力、推进速度、闸门压力、出土温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指标,以事故发生与否作为输出指标。
林鹏研发了一种在混凝土坝区为工人提供安全保护和各种服务的实时隧道定位系统,基于该系统,实现在线、实时跟踪、智能识别功能,还具有工人紧急呼叫、跟踪历史和位置查询等功能,现场应用表明,该算法可靠、准确(3-5米精度),可提供实时定位服务。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3
实验室是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载体,结合实验室的流程,对实验室的业务受理、任务分配、检测管理、样品管理、报告管理及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验室;流程管理;风险防范
引言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和危害的发生,是结果与期望的可能偏离。检测报告具有公证作用,直接关系到被检产品的销售及生产企业或经销企业的运作。不准确的检测结论会给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有效执法带来麻烦,从而使实验室公信力受损,以及承担连带的法律经济责任。
在《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对风险的表述为:检验检测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和承诺: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其意思是说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应识别检验检测活动的风险和机遇,配备适宜的资源,并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
1 实验室流程管理
通常实验室流程包括业务受理、任务分配、检测管理、样品管理、报告管理等环节。
1.1 业务受理
1.1.1 了解检测目的
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检测目的,确定检验类别及检验项目。平时接待委托检验不是简单的样品接受流转,要与客户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交谈了解客户检测的目的,从而确定检验类别,以及判断是否可以接受委托。有时甚至可以帮助客户确定检测项目,并告知客户需要提供哪些资料。
1.1.2 做好合同评审
收集委托方的完整要求,包括检测目的、委托方信息、样品的信息、技术信息、其他信息等。 满足委托方要求的评审,包括法律责任要素、能力资源要素、时间要素、保密要求要素。经双方签立的《委托检验协议》在执行中,任一方提出修改要求时,检测实验室应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对合同进行修改;评审的内容应包括被实验室分包出去的任何工作。对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客户。合同评审要注意做好经济效益与法律责任关系,检测实验室在考虑经济利益时,必须把握好法律任,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产品检验和结果判定,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向客户出具公正的检验数据。根据检测业务的开展和发展需要,配备足够的合同评审人力资源,使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和经验,特别是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送检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以及送检者的潜在需求,保证实验室的试验风险在试验前就杜绝,同时及时告知企业,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1.1.3 检索能力范围
了解完客户的检测目的后,根据需求在LIMS系统中检索检测能力。涉及质量鉴定的无资格受理(按相关规定需送省级以上相关部门);产品需检项目我所无检验能力不受理(有些产品未全项验收通过,不能检的项目不受理)。
1.1.4 规范收取费用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测费用,杜绝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可以借助于LIMS系统,将所有项目的检测收费标准录入系统。
1.2 任务分配
在任务分配过程中要做到量力而行,根据检验人员授权范围,合理分配检测任务,同时还需要关注实验室最大承受检测能力。对重大检测项目一定要充分地进行合同评审。对于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实验室,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要考虑风险,要考虑自身的检验能力、技术力量,决不能接受超范围、不具备检验能力的项目,确保出具检验报告的合法性、避免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
1.3 检测管理
检测过程中要坚持检测标准、规范检测行为、保证检测质量。检测工作必须要有程序,有了程序必须要执行,执行过的必须要有记录;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测;不能不做而记,也不能做而不记;别把习惯当成标准,要把标准变成习惯。
1.3.1 事前充分准备
检验人员领取样品后开展的工作,重点做好样品的再次确认、检测标准的再次确认、仪器设备的确认、试剂耗材的确认、原始记录的准备。
1.3.2 事中精心操作
检测过程中要勤动脑、多思考,切实坐到两严两实,即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试验,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好检测数据,实时做好不合格参数的取证。
1.3.3 事后认真总结
检验人员检验结束后,需要认真总结,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只有总结才能提高,尤其是在数据的分析整理、异常情况的记录处理、总结试验的情况,特别是要关注方法的变化。
1.4 样品管理
1.4.1 关注样品保存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样品管理程序,以保护样品的完整性并为客户保密。样品在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中应予以控制和记录。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要防止因保存环境不当导致样品发生退化、污染或损坏,丢失留样或者将样品挪作他用,企业提出异议后无备份样品。
1.4.2 留意样品标识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并在检验检测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在实际运行中要特别留意样品标识,样品标贴位置不当,导致容易混淆。有些样品有已经送检过的痕迹、样品群组的细分标识放置不当导致各个小样混淆。
1.4.3 规范样品处置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制定和实施样品管理程序,规范样品的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要注意样品是否未按照规定的保存期限处理(复检时无法找到样品)、处理未做任何记录(没有相应的处置记录)、特殊样品未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一些特殊样品随意处置导致二次危害,如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用品)。
1.5 报告管理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1.5.1 准确使用标识
标识适用错误,容易在未通过的产品上出现标识,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根据相应的资质,自动带出标识。
1.5.2 防范假冒报告
随着造假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PS处理软件功能的强大,使得检测机构出现的报告被复制篡改的越来越多,因此报告的防伪显得尤为重要。报告被复制并修改其中的一些信息,如修改委托单位、添加检测项目甚至将不合格改为合格等。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自动调出PDF报告验证真伪。
1.5.3 妥善保管留存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特别注意报告存档保存不当,导致报告丢失、损毁。
2 风险分析及防范
2.1 风险分析
纵观实验室流程,我们不难看出,产生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资质问题
实验室资质,资质过期或使用不当,检测报告不合法、检测结果不可靠。跨范围开展业务,工作质量没有保障,实验室存在风险。实验室重要岗位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如检测报告签发人员不是授权签字人,或者超出范围签发,那么实验室存在风险。
2.1.2 质量问题
如果实验室质量管理w系不够完善或者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标准要求开展日常质量管理活动,制样、留样、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计量、检测操作、标准方法选择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给实验室带来风险。
2.1.3 利益问题
ISO/IEC17025标准要求“有措施能保证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对检测实验室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坚持原则,只从业务发展和利益上考量,求“客户满意”一味迁就委托方,则会给实验室带来极大的风险。
2.2 风险评估
2.2.1 制定风险评估表
制定风险评估表,将风险排查出来。
2.2.2 实施风险等级控制
按照相应的风险等级建立起风险控制。
2.3 风险规避及措施
2.3.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用制度约束,降低风险概率,要结合实验室的特点,修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范,做到依章办事,降低风险。
2.3.2 开展风险管理的培训
全员认识风险,参与其中,适时组织人员开展风险防范的知识培训,让所有人员有风险防范意识,做到“全民皆兵”,大大降低风险的发生。
2.3.3 强化检测合同的评审
提前甄别潜在的风险,及早预防,保证客户提出的质量要求及其他要求合理、明确,同时确定实验室确有能力和资源履行合同, 减少合同纠纷、提高服务质量,在合同评审时应识别客户潜在的需求。
2.3.4 合理制定好免责条款
风险防不胜防,我们只有想尽办法去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还是要注意制定好免责条款,万一出现风险,有免责条款支撑。
2.3.5 建立起风险应对措施
指定部门和解释人员,统一口径,防止不同人员解释不一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总结
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作为检验机构必须全面落实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每一名员工的检验检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全过程监控和严格责任追究制,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水平,更好地为推进“质量强国”发挥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歆.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西北职教,2007(09):21.
[2] 牟英华. 我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27-28.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4
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化学品管理标准体系,但有些方面还是相对薄弱,化学品管理标准化工作仍亟待补充和强化,以应对日趋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工作要求。
(一)化学品风险评估标准化学品风险评估是化学品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我国已逐步引入了风险评估的管理概念。2010年环保部颁布实施的《新化学物质管理办法》强调了新化学物质管理要实现由危害评估向风险评估的转变,新化学物质常规申报所需材料中也包括风险评估报告。2011年国务院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也要求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环境危害监督和环境风险评估。基于化学品管理工作对风险评估提出的日益严格的要求,亟需制定统一有效的化学品风险评估标准,为相应法规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二)化学品测试条件标准化我国已转化吸收了大量国际通用测试方法标准并研制了基于我国特有物种的自主创新测试方法标准,而受试动物和测试环境等条件因素对这些标准的执行具有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对于用于毒性检测方面的实验动物使用缺乏相关标准,这对于实验数据的国际互认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测试条件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薄弱,今后会加强对测试条件标准化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测试条件,推动实验数据的国际互认。
(三)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标准近年来化学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如物流领域的圆通毒邮件事件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山西特大苯酚泄露”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化学品事故与其它事故相比,其后果更严重,因此怎样将化学品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小(即应急处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我国对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际经验,但尚未相关标准,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亟待规范。(四)化学品风险分析技术标准国际上对化学品管理的研究持续进行,联合国还专门设立了相关论坛。人类对化学品及其影响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化学品的人类试验数据不足1/3,同时动物福利越来越被关注,化学品风险分析技术的研究从未间断。化学品风险分析技术标准研究将越来越侧重于动物替代方法标准。
二、化学品管理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化学品管理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一)法律法规较为薄弱,标准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我国化学品管理方面的法律较为薄弱,日常化学品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标准支撑。目前尚未建立对化学品实施统一、专门的化学品管理国家法律,也没有设立统一的国家级化学品安全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主要以各个主管部门颁发的条例和强制性国家标准为依据,这是政策法规和机构机制层面的重要缺失,是导致重复管理或者管理缺失的重要根源。应健全法规体系,协调各层级标准,严格执行,使之发挥应有作用。
(二)化学品环境安全标准建设不足化学品环境安全是指保证公众赖以生存的水、空气和土壤等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舒适,不被化学物质污染和保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中生存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维持生态平衡,避免由于环境污染对当代和后代的生命和健康带来危害。目前中国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事件频发,此外生态环境受到化学品的潜在危害,化学物质还在大量进入环境,对野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影响,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环境安全标准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以环保行业标准(HJ)为主,国家标准相对薄弱且较为零散,对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较为薄弱。
(三)化学品健康安全标准建设不足化学品健康安全指保护在工作场所接触化学品的职业人群健康,保护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防止化学品中毒以及保障食品等消费产品的安全,避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在我国由化工生产引发的职业病中毒及发病率高,一些高危险化学品和强致癌物的使用没有得到严格的管理和限制,使重大恶性职业中毒时有发生。我国化学品健康安全标准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应加强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安全标准建设,保护一线工作者和消费者等的健康安全。
(四)化学品特性数据缺失和实验室管理标准作用发挥不完全化学品特性数据是化学品风险评估和化学品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目前国际国内化学品特性数据缺失均较为严重。我国尚未加入数据的国际互认体系,我国的化学品试验数据也未被国际认可,由此造成的数据壁垒也对化学品管理工作造成一定障碍。我国虽已制定了基于OECD的良好实验室规范系列标准,但标准的作用发挥不完全,加入国际互认体系仍需大量工作。
(五)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足无论是传统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生产到废弃处置的过程,还是现阶段提出的“从摇篮到摇篮”的化学品循环经济概念,都涉及到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而我国现有的标准主要集中在生产和运输等环节,在消费和循环再生等方面管理力度不足,对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有所欠缺。这为化学品的潜在危害暴露埋下了重要隐患。
(六)化学品管理标准更新不及时我国化学品管理工作主要依托于标准和法规政策,但这些法规和标准的更新不够及时。如现行《危险化学品名录》为2003年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实施,在2012年启动了修订工作,但至今未正式实施。国家标准也同样存在相对滞后问题,一是大多数标准标龄较长,标龄5年以上(即2009年及以前)的标准有277项,占比74.3%;二是标准制修订程序和周期较长,从立项到平均耗时3年多,但国际规章修订周期一般为2年(中文版比英文版滞后1年),导致国家标准相对滞后。
三、化学品管理标准化工作发展建议
(一)健全标准体系,强化主管部门协调联动,加强监管力度现阶段化学品管理标准化工作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同时要协调各主管部门管理职能,加强各部门间的联动,解决管理职能交叉和空白问题,加强监管力度,消除安全隐患。此外要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积极性,配合化学品管理工作。
(二)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信息共享中国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化学品信息采集和共享的平台或数据库,各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权威性不够,同时查阅国际数据较为不便,这些都对国内化学品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制约。因此加强化学品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传递,整合和过滤信息资源,统一的化学品管理信息化标准能提高化学品管理的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效果。
(三)建立反馈机制我国化学品管理工作是由各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自下而上的诉求暂时没有通畅和统一规范的反馈途径,导致主管部门不能及时了解标准执行效果和基层反馈意见,久而久之会使标准不适应化学品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应建立规范有效的反馈机制,充分收集各相关方对化学品管理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相关工作做出相应调整,促使化学品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化学品管理工作的长足发展。
(四)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我国化学品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起步较晚,现有的GLP实验室承载能力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数据需求量,管理部门面临严重的数据缺失问题。此外,国际间数据互认是化学品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协调统一的GLP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这对推进我国加入经合组织GLP国际互认体系,实现化学品安全检测数据的国际互认构成了严重阻碍。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5
焦必宁说,柑橘作为大宗果品,其质量安全需要保障。据农业部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水果农药残留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质量安全状况较好。2015年,农业部柑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重庆)联合全国4家区域性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对我国9大柑橘主产区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和福建的柑橘质量安全状况开展了风险评估,通过对全国9个主产区、110个区县、628个生产果园(基地)的779个柑橘样品(宽皮柑橘、橙类和柚类)农药残留情况进行分析,有742个鲜果样品的农药残留符合国家限量标准要求,占所有样品的95%。另外,柑橘中农药残留主要分布在果皮,其残留量约占全果的85%-96%,果肉中含量值很低。而宽皮柑橘、橙类和柚类等常见柑橘果品均是剥皮后才食用,而且风险分析也显示,柑橘全果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风险极小,说明柑橘产品总体质量安全状况较好。
禁限用农药得到有效控制
近几年的水果例行监测和柑橘风险评估数据表明,禁限用农药在柑橘上得到了有效控制,检出率和超标情况逐年降低。分析禁限用农药检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防治柑橘木虱等虫害见效快、成本低,生产者急于防治,往往违规使用并导致超标;二是个别农药企业和不法商贩违规添加。为提高药效,在常用农药产品中违规添加禁限用农药,导致果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
目前,我国采取多种手段对禁限用农药进行严格监管,一是禁限用农药公告,强化监管。对一些毒性较大、健康风险高的农药已被取消登记、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有40种,同时,《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水果。多项食品安全保障政策,为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提供了法定依据。
二是制定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已规定了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上的22933项残留限量标准,其中1811项国家标准等同于或严于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新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柑橘上制定限量标准的农药有130种,基本覆盖了柑橘防治病虫害所需的所有农药,做到对每一种农药残留都有判定标准可依。
三是加强禁限用农药源头监管。禁限用农药的限量标准值非常低,只要在生产上违规使用,就极有可能导致产品的残留超标。以水胺硫磷为例,40%的水胺硫磷乳油按推荐剂量(500倍稀释液)在温州蜜柑上喷施1次,于安全间隔期后7、14和21天采收,所有样品全果残留量在0.042-0.095mg/ kg,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值0.02mg/kg。这说明要解决禁限用农药检出和超标问题,只有通过源头监管,通过最严格的限量标准来有效控制禁限用农药在生产上的使用。
柑橘农药残留与多残留客观存在
焦必宁说,由于柑橘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发生情况多,几乎全年都有病虫害的发生,比如疮痂病、炭蛆病、黑斑病、大实蝇、螨类、潜叶蛾、黑刺粉虱和蚧壳虫等等,这些病虫害对柑橘生产危害极大,会导致柑橘树势受损、果实品质变差、产量降低。为了综合防治这些病虫害,在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的同时,往往要配合使用各类杀菌剂和杀虫杀螨剂。因此,要做到柑橘上完全不检出农药残留是不现实的,即使果农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摘,也只能保证农药残留不会超出限量标准。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范文6
安全无小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程度愈高,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就愈重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现在我国在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规范和提高。
目前,我国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由于没有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安全建设联系起来,仅仅是为评估而评估。在风险评估后,没有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对策,安全状况最终并未取得实质性的增强和改善,这些风险评估工作仅仅起到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用,存在的隐患又有可能会导致新的风险。
风险评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信息安全管理部门、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运营或应用部门,科学的风险评估需要理论、方法、技术来支撑,那么我国应该如何建立起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呢?
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风险评估敏感性很强,如果引导不当,管理不到位,有可能给国家、社会和企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当前最重要就是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的各项基本制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包括信息系统在设计阶段要确定系统的安全目标;在建设验收阶段要确定系统的安全目标达到与否;在运行维护阶段要针对安全形势和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安全保障目标始终如一得以实现。
其次,建立起信息安全检查制度与自我评估制度。信息安全检查由信息安全主管机关或信息系统上级主管机关发起,依据国家风险评估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检查评估,通过行政手段加强信息安全。同时,各信息系统运营或应用单位依靠自身力量或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也要对自身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要求,信息系统上级主管机关依据自评估或信息安全检查的结果,决定是否批准信息系统投入建设或运行。信息系统安全认可和批准工作应纳入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最后,建立风险评估机构管理制度。对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实行资质准入制度,只允许经国家批准的风险评估机构实施风险评估。国家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资质认可与资质核查评估制度。
标准规范也是推广和实施风险评估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要加快风险评估管理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国家标准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信息系统安全批准规范》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加大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加强风险评估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做好风险评估工作的前提。我国要形成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的骨干力量,负责实施本系统风险评估工作。同时,积极宣传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增强风险意识,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对风险管理与评估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在基础建设上,要统筹建设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设施和基础环境,将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构建风险分析试验环境,组织研制开发科学实用的检查评估工具,开展风险评估技术、理论、标准的研究;建立国家风险评估数据库,积累资料,全面提高国家风险评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