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决问题的思考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1

一、创设情境,揭示“策略”

(1)播放flas《乌鸦喝水》的故事。

(2)师:看了这个动画,你有什么想法?

(3)师:聪明的乌鸦这么爱动脑筋,用自己的策略,解决了喝水的问题。我们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掌握一些策略。

(4)师:什么叫策略?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来讲一讲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好吗?

二、教学例题,感受“策略”

[教学片段一]故事引入,感知转化

(1)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吧?同学们,司马光砸缸,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直接把小伙伴捞出水,不是更方便吗?

生:年幼的司马光如果直接捞人,既困难又危险。

(2)师:怎么办?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司马光急中生智,常用的办法不行,他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就是?

生:砸缸、放水!

师:聪明!

(3)师:像司马光的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叫“转化”。

师:转化,在数学学习中有哪些应用?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感受。

[教学思考]

这个故事,解决的虽不是数学问题,但“转化”的方法和效果却非常典型。加之浅显易懂,学生耳熟能详。以此引入,并用“转化”点题,学生豁然开朗。

[教学片段二]专题练习,感悟转化

(1)师:这里有一个算式,你想怎么算?■+■+■+■=________

生:用通分的办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计算。

(2)师:让我们继续来观察,这些分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是如果写到足够多,再用通分的办法,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办法?

生:思考中……

(3)师: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来表示这些有规律的分数。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就是它的一半。涂色部分表示■,余下部分呢?再依次表示,■在哪里表示?现在涂色部分表示多少?余下部分呢?

(4)师:现在,我们把排列有序的加数转化为排列有序的图形后,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只要用1减去■就可以算出得数了。

师:如果算式是这样的——最后一个加数是■,得数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只要用1减去最后一个加数!

师:我们用画图的方法,发现了加法的规律,从而把加法转化为减法,原来,计算题还可以如此精彩。

(5)师:如果算式是这样:■+■+■+■,得数是多少?

生:讨论,运用乘法分配律,算出新算式是之前一道算式得数的3倍。

师:对,思考问题时,善于发现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未知转化为已知。学习了转化的策略,今后我们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思考?

[教学思考]

做计算题时,我们通过数与形的转化,实现减法与加法的转化,“转化”既是因,亦是果,魅力十足。

三、变式训练,运用“策略”

[教学片段三]应用延伸,拓展转化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春天到了,运动会又要开幕了,让我们来看一个跟比赛有关的问题。

(1)看题,什么叫单场淘汰制?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样理解?

(2)你打算怎样思考?跟自己的同桌先讨论一下。

(3)好,把思考的过程表示在自备本上。展示交流。

(4)你是怎么想的?(先把运动员用图形表示,再用连线的方法,经过四轮共15场比赛,决出了冠军)

(5)还可以怎么想?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这位同学是怎样把问题进行转化的?

(6)如果有3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需要进行几场呢?

在这里,我们还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换一个角度思考,巧妙地解决问题。司马光的过人之处也在于能够把问题进行转化,从而更好地解决。

[教学思考]

通过“化少为多”“化曲为直”“化石为水”,以及最后习题的“换个角度思考”,从纯数学领域拓展到实际生活之中,并与《司马光砸缸》故事相呼应,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转化”策略的感知。

[教学片段四]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1)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和感受了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收获?

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今后遇到新问题可以怎样思考?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策略

本人在从事小学六年级教学期间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方面的能力较强,如果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再加上一些练习,很快就能掌握。但是对于应用题的解答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以为,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就是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同时,也在平常的实际教学中,我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尝试,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参与探索过程,获得亲身体验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拿到一道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深入地理解题意,并能够从题目中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出“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这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其次,在了解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之后,要深入地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寻找解题的思路和途径。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通过再造想象,将抽象的题意转变成形象的图形,借助图形来提高感知,支撑抽象的思维活动。因此,面对应用题,越是学生畏惧,教师越是不能越俎代庖,而且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毅力。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小组合作教学

以分数除法的教学例题解答为例,植树节时,第一小组种了10棵小树,完成了本组计划的 。问,第一小组的植树计划是多

少棵?

针对这个问题,我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和学生之间少了很多的束缚,也能很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而且还能“优带差”,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随后,我细心地听取了各个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用的是画线段图的方式,得式子:10÷2×5=25。与此相类似的,有的小组用的数份数的方式,已经种了的10棵树苗占了总数量的 ,也就是说一份是5棵,一共是5份,得式:5×5=25。还有的是用设未知数的方程式,假设计划要种的树苗数量是x,得式:x× =10,x=25。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给予指导性的

建议。

通过组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法,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而且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数量关系

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所采用的任何解题方式都

是学生对问题理解以及思考方式的直接反映,所以,在教学中,只

要是解题过程合理,无论最终答案是否正确,都应得到赞赏和肯定。笔者在这一环节,会尽可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实际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寻找问题的未知的数量关系,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以及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上的理解。

例如,练习题目设计:(1)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柳树苗数量是杨树苗数量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2)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杨树苗数量是柳树苗数量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3)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是柳树苗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通过这三个相近问题的比较,亲身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分析,得出规律。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述问题,省略一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补充条件,如,植树节时,要种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苗,杨树苗是柳树苗数量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也可以在题目中给出不相关的条件,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植树节时,要种的杨树苗有63棵,松树苗70棵,杨树苗的数量是柳树苗的 ,问,要种多少棵柳树苗?通过一系列的解答,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题目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四、渗透数学思想,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数学思

想,教会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发现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拿到一道题之后,多注意以下几点:已知条件是什么?隐藏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有几种方法可以使用?怎么验证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在这一系列的尝试中,我感觉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以上四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有效筛选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3

一、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区别

传统的应用题,主要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量。而解决问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开放,信息资源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有情境图、对话、文字、表格、图形等。

1.内容编排的区别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单独安排在一些单元之中,通过应用题的分类把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比较注重突出问题的类型和固定的解法,学生解题时套搬题型的现象比较严重。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中。

2.呈现方式的区别

应用题的教学内容从例题、做一做、练习题主要是以纯文字形式呈现,比较单一,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从例题、课堂活动、练习题有很多情境图,既有图又有文字,问题呈现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3.教学方法的区别

(1)应用题教学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分析数量之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找到解题方法,更多强调的是尽快获得答案;而解决问题教学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学生必须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应用题教学把应用题归成类,集中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强调速度和技巧;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面临的具体情境不同,问题不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不同。因此,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画图的策略

就是指运用直观图形或线段图直观地表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

2.转化的策略

就是指通过对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转化后化繁为简的解题方法。有些题按照原题意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抽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无法解答。这时,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改变方式进行思考,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常常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3.假设的策略

就是根据已有的材料和经验,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性作推测、设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策略可以对题目中或多或少的假设成不多或不少;也可以把不相等的假设成相等的,甚至可假设主观所需条件来解决问题。

4.列表的策略

就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格列出来,理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模拟的策略

就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

1.出示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环节。由于西师版教材解决问题所呈现的形式是以图文对话式和表格式为主,因此学生面对的往往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条件、问题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

2.处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文字与情境图结合呈现的内容,获取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这一环节的核心是筛选信息,找出信息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

3.分析问题,形成解题策略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采取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应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因题而异的,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题策略。

4.汇报交流,优化解题策略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通过交流为大家提供了彼此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为策略优化作了重要的铺垫。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把握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才能把解决问题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4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一、前言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问题解决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教明确了育理念,更加宽泛了课程体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还片面地认为问题解决就是老师提问题学生答,或学生自问自答,一堂课下来问题多达则几十个,令人眼花缭乱,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教师要么成为旁观者,要么拼命地把学生的答问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引。这是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吗?这实际上还是变相的“满堂灌”。因此,搞清问题解决的内涵以及如何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效率对一线老师来说十分重要。

二、问题解决及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

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问题分析的方法,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寻求帮助,收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加强问题解决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用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是问题解决的具体目标之一,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教学场,能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寻求一切办法解决它。

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一课,得用这样的一个情境,师出示主题图:这是小华家客厅地面的平面图,现在准备在客厅铺上木地板。小华的爸爸说:“你已经上五年级了,算算至少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吧。”小华接受了任务,可他发现客厅的形状不是学过的平面图形,它是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教材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为知识的生长,形成、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线索的。通过观察汇报,营造学生想提出问题的心理倾向,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提供了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2.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另一重要目标。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然后在组内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各组中及时撷取信息,适时引导调控。主要策略有: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讨论、或实验、或举例验证……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教师收集同学们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到讲坛上去讲,去演示,去填写,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争论、辨析,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在重点的地方,难点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思考方法,指导解题策略。

再如,《组合图形面积》一课,要求:估计地板的面积;分析计算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讨论、或实验、或举例验证。

汇报交流: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分割方法和计算过程,陈述思考的过程,指导台下同学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争论,辨析,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启发点拨,提示分割、添补的转化思想。

在本案例中,我先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然后在组内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教师参与到各组中及时撷取信息,了解、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辩论,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分割、添补”这两“转化”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1)归纳面积算法。

(2)选择一种方法示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交流方法是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以拓展思维、拓宽思路,有方法的重点及难点上给有效监控。

4.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在不断的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使得学生切实掌握。在这一环节中既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以致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策略是:(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分类反馈评价,指导、调控。(2)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5.反思总结、体验成功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数学课标的具体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受,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萌发再提问、再创造的欲望,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这一环节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四、问题解决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把握问题的难度。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如果问题信息量过大,学生会感到疲劳,回避问题;如果问题信息量过小,学生觉得太容易,没有了新鲜感,不会产生好奇心。教师既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对学生当前的发展情况,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心中有数。

2.要注意问题的密度。问题要集中,应该有主要问题,也可围绕主要问题设计问题链。如果一堂课解决十几个问题甚至几十个问题,姑且不论问题的质量,就是解决问题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思考问题。所以在提问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加以引导。答问后也有间隔时间,以便同学消化答案。

3.要关注解决问题的引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引导问题解决,很有启发意义。学生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指导者、合作者。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作出反馈,提醒学生不要偏离问题本身。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教给资料检索办法,指导课外广泛获取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4.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问题解决”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和思想方法,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5

1.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实现第一个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和非数学的)时,要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换言之,具备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生活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炼出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很多题目都配有文字和插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理解上有所不同,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教师应给不同的学生带上“有数学眼光的眼镜”,培养从不同角度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实现解决问题中的第一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

例如图1。这是出现在五年级上册《 数学 》“小数乘法”单元的一道两步计算的题目:

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把握题目的整体含义。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状态,抓住要了解事物的关键属性,才能顺利、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每瓶1.9元,一箱24瓶。

生:我有补充,一共5箱,求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一共有5箱纯净水,一箱有24瓶,一瓶1.9元,一共要多少钱?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他只看到题目中出现的两个数字条件,没有看到5箱这个隐含条件。所以教学时要让所有的学生抓住图中的文字说明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学会全面地、认真仔细地观察与思考。

2.强调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实现第二个转化

过去应用题都是分类教学,对每一类的题型都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往往掌握得比较好,运用得心应手。如“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应用题”“工程问题应用题”“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等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但现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敢讲数量关系,害怕学生思维被关系给框住。

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来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的。当我们购物时,就需要与“花钱”打交道,自然而然地涉及“单价”“数量”“总价”。再如出门乘车,要涉及“速度”“时间”“路程”……这么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源于生活,又用于数学。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总结一些常见的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熟练地记住它,用它去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走出为应用而应用的尴尬境地。

例如,这是第九册《 数学 》“小数除法”单元第34页的一道练习题:“雨燕是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一只雨燕3小时可飞行510千米,一只信鸽每小时可飞行74千米。雨燕飞行的速度大约是信鸽的多少倍?”

很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读完题后,马上就能解答,其实就是发现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咱们找到的重要数学信息表示哪些数量?

生:3小时是雨燕飞行的时间,510千米是雨燕飞行的路程,74千米是信鸽飞行的速度。

师: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速度=路程÷时间,知道了雨燕飞行的路程和时间,可以求雨燕飞行的速度。

通过简单的分析,学生准确地找到数量关系,并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即使遇到复杂的题目也会做出合理的分析。新教材不给出数量关系,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使学生在表述或构建知识结构时有所帮助。

3.探索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成效

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会受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学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搜索和理解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策略,反思方法。其中搜索和理解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保障;确定解题策略、反思方法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

下面通过案例说明。这是人教版第九册《 数学 》“解决问题”第32页中的“做一做”。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题目时出现了不同的情况。① 不理解题意,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② 能列算式,但不能说出解题的思路。③ 只能用一种方法解答。④ 对解题的策略不能提升总结,只是就题论题。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① 找一找题目中重要的数学信息,搜索和理解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通过观察、阅读了解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是可利用的信息,把这些条件、问题、信息的表象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看看还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明确问题的现有状态和想要达到的未知目标的状态。② 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③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案可能会有许多种,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④ 学生汇报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解题思路,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为什么这样做。⑤ 列式计算 。⑥ 教师小结不同的解题策略。⑦ 回头反思方法。

4.注重教学策略反思,加深理解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以下三处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

(1)一题后的反思: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此处的反思也就是反省认知,侧重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为什么首先要对信息作收集和整理?当时我想到了怎样的收集整理方法?我是如何认识到怎样的策略是比较好的?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题目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这样一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形成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对获得策略的过程所进行的反思与获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2)一节课后的反思: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一节课后,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掌握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着怎样的好处?这是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的再认识。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去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果所呈现的信息比较凌乱,还要进行有利于分析解题思路的整理。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一阶段后的反思: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水到渠成之时,通过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反思,引导学生领悟到:不管题目如何变化,我们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终有用。这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灵魂。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思考

一、关于物理教学中的一些盲点

在物理一的教学中,我们学到的基本上是一些物理的基础性

问题,比如,速度的定义、时间图像曲线、加速度等。因为这些在计算中是很简单的,考试主要是计算速率大小等,考试的主要方面也不是这儿,学生对于这块的注意力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生基础薄弱。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公式,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是以公式为中心展开,而不是依照问题展开。

二、如何实施“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方法教育

1.提高认识,把方法教育提高到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有了知识,懂得如何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知识就是活的知识,就能在实际应用中创造价值,也是知识价值的体现。

2.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学生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物理教学需要遵循这个过程,学生才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环境不一样了,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很多的知识和初中的不一样,学生普遍感到难以适应。

3.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物理解决方法的奇妙

在教学过程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尽量让学生去实际操作,无论是实际的实验还是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