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1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哲学思考
“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钱穆先生说:“人文所与自然不同者,最主要的便是他有一个主动,由自然展演而为人文,即是由随动中展演出主动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讲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活动要求使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在主动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人格。由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文教育的哲学含义,重新思考人文精神的哲学含义。这样有利于在教育活动中完精神的培养,形成完善的人格。
周国平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这样的理解方式正是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革命――课堂教学的生命性、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相一致。追求生命性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追求生活性是需要对生活的意义做出哲学的思考。而追求发展性就是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待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人性的呼唤: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起点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这一方面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永远比物宝贵;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义压制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的教育要求“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坐在某人的身边来指导他”等。一句话,要重视人性。
从这一点出发,人文教育旨在对人性的肯定。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尘世幸福,认为人生的价值应在现世实现,人有权追求尘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国或不可预见的未来。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乐,反对禁欲主义,故有了“快乐教育说”。
但是,和人的生物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认为后者是人的尊严之所在。对于人来说,尊严高于幸福。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做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做精神性存在、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尊重人的价值不能流于空泛,必须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人。人文精神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予以尊重。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同样,每个人对他人也应该如此看待。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应该有助于一切个人的自由发展。
二、理性的表现:头脑的认真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头脑的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既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及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体现在运用逻辑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确认的根据就成了问题。在西方哲学中,这种担忧一直存在,促使人们由追问知识的根据进而追问人类知识形成方式的根据,对知识形成的各个环节作仔细审查。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知识即德行”是西方哲学家的普遍信念,中国哲学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识”。由于把知识本身看做目的性价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最容易产生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
从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图画的渴望,就会追问整个世界存在的根据,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学的沉思或宗教的体悟。爱因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到了这一步,头脑与灵魂便相通了,科学与哲学、艺术、宗教便相通了。事实上,大科学家都不满足于纯粹经验研究,他们都是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统称为广义的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对非功利性的纯粹智力生活的热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超越性的诉求:灵魂的认真
超越性指人对超出生存以外的意义之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可以把超越性归纳为三个要素:
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然而,具备这种责任心极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受习俗和时尚支配。尼采指出:人们躲藏在习俗和舆论背后,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他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怯懦,怕邻人指责,更是因为懒惰,怕真诚可能加于他们的负担。事实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确是沉重的责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气,而跟随习俗和时尚则最轻松,但前者的收获是拥有自己的灵魂,后者的代价是失去灵魂,究竟哪一种生活更值得一过,应该是清楚的。
第二,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从总体上看,我们中国人也比较缺乏灵魂的认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缺少形而上学哲学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证。
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认真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问题,会要求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与之建立某种联系。这就是信仰的本来含义。
总之,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利{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而人文教育就是要完精神的培养,以实现人格的健康、和谐完善。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
[2]钱 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湖上闲思录[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10:171
[3]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周国平人文演讲录2003年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4]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周国平人文演讲录2003年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5]候 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2
在对外国英语教育情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英语教育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英语教育改革,就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
人文精神,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哲学和西方希腊哲学中早有论述。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哲学中,人文是指“人事”、“文明”或“人世间”,即人道。它相对应于“天文”、“天道”。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中,人文是指人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观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14至16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遍及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开始是指世俗科学,以后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想。
人文精神把人自己视作最高价值和最终的目的,赋于人崇高的理想,规范的社会行为准则。这又进而转化成为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内驱力和思想武器,给人类社会发展指出正确的路径和造福人类的方向。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盲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完整的人。
三、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显然,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中强调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的作用。英语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在于对人的理念作出重新确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教师的教或以教师为中心,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教学过程成了主要是教师传授、讲解书本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坐着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是具有需求、思想、情感、意识、理智、欲望,特别是具有个性和强大潜能生命焕发的人。我们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学生主体性观点。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学习策略、个性和人文精神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优秀的教师和教材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从学生群体发展角度着眼,学生潜能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创造能力是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从学生个体角度着眼,学生作为个体的经验、体验、个性、潜能、创造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英语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展各人的个性、潜能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2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英语知识的过程。这里的知识是指广义的知识,它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一般指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程序性知识一般指为交际运用英语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学习英语不是简单的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也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灌输知识和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记录信息的容器。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这是一个知识成长和生成的活动过程。同时,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活动也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
3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信息的交流者
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填补信息沟的、即席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活动。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双向性。一方有信息输出的愿望,另一方有吸取信息的需要,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而这种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沟通和交流活动才能获得,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主动参与,双向沟通和交流信息活动就难以实现。因此,学生除了积极主动参与掌握知识技能训练之外,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讲故事、表演、对话、动手做、调查、讨论、通过网上查阅和处理信息完成任务和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等的交际活动以及用外语教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用英语做事,而且更能加深学生个人的体验、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会学习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4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3
关键词:包装设计;人文思想
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任何门类所要涉及到的问题,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具备了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现代科学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无比丰富的物质产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导致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严重地压抑、扭曲、肢解着人性,窒息、扼杀、吞噬着人的心灵,使人变得狭隘、自私、冷酷、片面、机械、枯燥,这时人文科学主义思潮的崛起是势在必行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人文主义客观上对精神造成压抑的势头有增无减,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哲学被全盘否定,人类对极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心灵世界的研究也被排除,尤其是反对关于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追求被停止,忽视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精神性需求。高扬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亚里斯多德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但他们同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学会善于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科学技术的实验主义、分析主义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视野,使其设计活动摆脱了手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和凝固性,一个重新建构语言符号范式的分析时代对形、色、线,对制作过程、对材料、结构,对创新与科学原理等的理解与尝试都建立在人文思想为主线的大设计观的基础上。
人文即包括文化、哲学、人类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音乐等门类,作为服务与人的产品包装设计元素必须要涉及到人文思想,它就像春雨滋润着设计师的心田,在为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事一种精神活动,包装不仅创造了附加值,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品牌形象了解的同时更进一步地认知生产的国度、区域、国度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哲学思考、逻辑推理、审美特征、消费心理等全方位的认知、包装既是产品的营销工具,也是企业的商口,传递着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设计师的高品位的综合素质,设计出高品质的包装产品也是加快商品行销的关键。
1文化哲理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地域差距,不进行哲学深层思考,不研究人民心理、人类社会学、知识甚少,对文学全然不知、找不准卖点,可想而知商品就难以畅销,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足。无论是人类文化、世界文化、中华文化都是宏观整体中的文化形态,如何分析文化,认识文化、找到解开不同文化现象的钥匙,找到一种像基因那样的文化建构的控制因素,对文化结构分析既把文化分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文化、制度性文化与精神文化,除了文化体系的不同而外,普遍存在的是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不同阶层的文化差别,诠释一件有说服力的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的解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思辩。从工业革命至后工业革命的精神本体的对话,人类生存的数字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跨文化交流盛况空前,跨文化交流中的焦点问题是“误读”,所谓“误读”是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按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按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解读必将导致“误读”。“误读”是一个既酿成灾难又能激活创造的奇特的认知精灵,它会导致隔膜、离异。然而,人对人文和艺术品的“误读”会激活想象力和灵感,并可能导致创造的驱动器,但如对商品包装“误读”那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商品要跨国度、跨地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量的加大,交流频繁,就更需设计师对他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无论图形还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产品品质以及文化背景、材料特质及性能。
谈到哲思,西方哲学和美学流派中的人文主义主潮以极大的努力从各方面为人类精神争得应有的地盘与位置,对以数理逻辑为主导内容,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和根据的现代科学理性进行不余力的批判,如克罗齐、弗洛伊德、荣格等都对人类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关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理论建树对传统科学和逻辑理性的攻击与突破,对人的精神领域中非科学、非逻辑、非理性方面的发现与张扬,也是传统人文精神所作的一种现代开拓,对建立在数理科学基础上的近代认识论的批判,为哲学和人文学寻找自身的认识和方法论根基,人文学科要成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抗衡,不能没有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近代笛卡尔、康德的哲学基本上以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认识论为基础,伏尔泰在把世界分为自然与历史人文两大部分的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两门科学;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主张认识论范围“扩大”到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重视语言、神话、宗教等和艺术直观等认识论功能,找到不同于科学主义的独立的认识论、方法论,有助于使人文科学真正迈入科学殿堂,成为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科学。设计既有科学理性的严谨,又有艺术的浪漫;既有西方文化的精华,又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中国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但它又与西方重视自然科学、高扬自然科学精神不同,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人自身的精神活动,与人生状态的体验,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中国一直讲求着儒学精神,儒、道、释都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世界是与人的本性,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关心人生、人事、重视内在精神境界。
譬如:先秦道家倾向于以人合天;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崇尚自然、天性,提供通过“坐忘、心斋”等修养方式来超越与自然的差别;孔子“礼学”主张“克已复礼”,目标是使“天道在人道”中得到完满实现。孟子更主张“自我修养,思成尽心”,达到“知天”、“事天”的目的,中国的人伦成分占优势,具有鲜明伦理化倾向。历史发展至今,人文思想发展面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走向现代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从长远看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市场经济在体制性质而言,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有负面影响,有些追逐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现象不断出现,过度包装,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装,给社会、人类造成危害,只顾眼前小利,丧失了社会责任心和公共伦理道德,这在某种意义是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新晨
2审美特征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教育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追求物质技能的进步,对人精神世界丰富性的关注相对比较淡漠,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理轻文,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轻视人文精神素养的濡染,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存在“精神发育不良”的问题。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与人文交融,方能成就可持续发展的人。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学生注重职业技能的传授,有意无意淡化了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实,对高职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势在必行。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两种宝贵精神,关于他们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解释,总的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尊重实践、崇尚创新、弘扬理性。[1]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和实践规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它们都体现了人的情感、精神和认识水平,本质上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开发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及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受市场经济影响大,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用力不足,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近年的就业率有所上升,但离职率也相对较高,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同度不如普通高校学生,这种不满意往往不是业务上的,而是素质因素居多,如工作责任心不强、不遵守纪律、与人协作能力差等。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使学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的竞争实力不强。
让我们考察高职对在校学生的培养现状,学校往往基于市场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课,对学生的培养有功利化趋向,一些院校除了政治课外,在人文类课程的开设上几乎是空白。课程学习是对学生知识素养培养的载体,课程的设置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人文课程的缺失,在学生形成合理知识方面造成很大的缺憾。学生忙于职业技能的训练,很少接触人文类学科知识,对中外优秀的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缺乏广泛的了解。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平台,职业化教育导致学生人文精神失落,一些学生除了专业知识欠缺外,还思想贫乏、精神空虚。对生命缺乏关照的情怀,价值观念跟着市场和功利走,道德上没有是非标准,心理脆弱,不堪一击。
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职业化教育,其实真正的科学精神也不容易培养出来。科学的技能不等于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对人灵性的开发导引,科学的创新性精神也不容易发掘出来。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人文思维是开放的形象思维,是直觉、顿悟、灵感,是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灵性最重要的体现。爱因斯坦以他切身的体验深刻地论道: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可以说,没有人文思维,就没有原创性[2]。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是求实、批判和创造,它本质上与人文精神一样,都是出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而产生的,高职注重实用技能的掌握,学生眼界狭小,为了学习技能而学习技能,没有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支撑的职业训练,只能使人变成单面性的“工具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许多领域都呈现出综合性特点,要求做事的人文理知识兼备,以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素质高的人在各行业比较受欢迎,高职院校单一的技能训练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加强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培养的策略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价值上是相互支撑的。没有人文的科学和没有科学的人文都是残缺的存在,“科学决定道路,人文决定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培育,并且从观念到行动上积极寻找合理的策略路径。
(一)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营造文理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就要转变技术本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关注的是职业人的培养,实际上更多看到“职业”,对“人”的问题思考不够,对人和职业的内在关系没有科学的把握,割裂了“做事”和“成人”的统一。忽略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发育。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夸美纽斯说:“一切教育应源于人自身的目的:追求高尚而完善的人性,探索生命的真谛,在混乱的密林中为人类德性指引出路。”[3]高职院校应该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积极搭建平台,营造文理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浸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学生的思想行为,文理融合、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高职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要突破专业的限制,比如经常举办科技或人文知识讲座,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听讲,参与讨论。成立各种科技和文艺社团组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体察坚持不懈、团结协作、与人为善等科学和人文精神,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综合素养。经常举办一些辩论比赛,让各种思想交汇碰撞,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还要注重图书馆的建设,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可以给他们许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和哲理,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体察身外的世界,提高人文精神素养。
(二)加强文理兼备的课程体系建设,创设科学和人文精神融合培育的园地。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文类课程偏少,大量的课时都在训练专业技能。为了给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有必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适当增加人文类基础课,开设一些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这些人文课程会给学生打开另一方独特的天地,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融文理于一体的课程,如各学科的科学发展史课程。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一生致力于科学人性化的工作,认为科学史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桥梁。他说:“科学的历史,如果从一种真正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将会开拓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的同情心;将会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准;将会加深我们对于人类和自然的理解,即达到人文主义的目标。”[4]由此可见,科学史课程也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发展。
改革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文课程开设的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精神价值体系,塑造健康人格,使学生有学识、修养、爱心,对人和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独立理性人格和创新精神等,如果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过去“灌输式”等机械落后的层面,人文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应探寻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学方法,利用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自己探寻人类精神情感的境界和奥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扩展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手段和平台。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先进媒介,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素质教育园地,开设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讲座等活动,有机结合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展示人文文化的精神魅力,并且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体会科学家身上的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学会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科学技术的正确应用,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文情怀。
教师可利用网络,搭建和学生课外平等交流的平台。比如,可以利用博客这个媒介形式,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写成文章放在博客上,让学生质疑,谈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展开讨论,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老师也可以利用博客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应用活动,如就人文或科技领域某一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把研究成果放在网上供大家交流学习。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提高。
总之,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知识、技能、素质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9.
[2]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02:11,12-16.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2.
[4]萨顿.科学的生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9.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文化、发扬文化、创新文化,这一点也决定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却并没有给予人文精神教育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 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反映的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也承载了人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自我关怀。现阶段,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仍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囊括了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所独有的文化教养的重视;其次,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个体精神为原则,对人的尊严、感情以及生活和自由运用理性的重视;再次,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教养为基础对人的情感自我发展和意志自我发展的重视;最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反映的是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哲学思维,并自主的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具备更好的是非分辨能力;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让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以及审美判断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中的意境与底蕴,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切实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一方面从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来看,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形式均体现着人文情怀,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在组织和筛选教学内容时,尽可能的多选择与表现人性、人道以及人权相关的作品,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内涵,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其次,要注意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中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来深入的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这就需要语文任课教师要注意留心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通过教材这一授课载体将其中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现象有意识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最后,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逐步得以提升的,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恰恰也是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过程。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而很多情况下,这种需求会自然而然的诉诸于阅读。因此,如果语文任课教师能够在组织开展阅读能力训练活动时,意识到阅读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量的多选择思想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往往就会在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成义.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6
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今后医患关系的改善及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改变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1]虽然对人文精神的探讨是一项无休止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表达完整即可,无需在字句上作过多的争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科学不可或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要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医学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最具有人文意蕴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2]在承认医学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交叉和融合的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医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
一、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价值
1.促进医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个个体,其独立健全的人格,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其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大量的课程、实践实验、活动都围绕增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展开,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4]医学作为生命科学,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在医学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促进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培育关爱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和公平合理的医学人文精神。
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矛盾突出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知道化解医患矛盾远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有很深刻的体制原因、环境影响及心理因素。有人批评道“在医学的服务上不是以病人为中心,而是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5]实属当下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医患关系的基本主体是患者和医生及医疗单位,基础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患者抱怨医生对自己冷漠、不负责任、开“大处方”挣钱,医生抱怨患者不通情达理、嗦等。然而医生如果能抱着“关爱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公平合理”地对待病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不是很困难的事。医患关系,医生处于主动、优势和关键,处理好医患关系主要在于医生。所以对医学生要加强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这种仁爱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承载的核心内容。
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疗行为被称为单一的生物医学行为,其唯一目标在于解决生物意义上人的问题,被称为诊疗行为。作为病人,其伤口得到愈合、生理功能得到恢复,诊疗的目的就会实现了,而不会去顾及病人其他。但是病人在疾病或是意外中遭受的创伤却不仅仅局限于其生理意义上的。汶川地震中获得救治的伤病员,伤病虽得到了救治,但是他们却很难走出由于痛失家人的悲伤,很难面对由于家园顷刻崩塌的恐惧,在后来的救治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对病人的救治不仅仅是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救治,更是心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救治。这种疾病治疗的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由美国恩格尔哈特教授于1977年首次提出。医学不再仅仅关注生理意义上的救治,而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对疾病本身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他不良后果进行一并诊治。笔者认为,所谓的生物社会医学就充分反映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科学性解决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救治,人文性解决的是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救治。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培训,培育现代医学生综合的医学人文观念,将极大有利于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
二、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种种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缺失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生命的尊重不够。生命是至上和无价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救治,不管他是穷人或是富人。当前老百姓对看病是充满了畏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是个案。医疗、教育和住房被有的社会弱势群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难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是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而不是营利或挣钱为第一目的。先交钱再看病,不交钱不给看,钱不够就停药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金钱的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在于教育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伤的信仰。没有这种教育成效,医学生培养是“跛脚的”,医学生德育是失败的。如果不从学校开始对其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等待其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一些不良影响和诱惑,尊重生命的人文价值精神就很难培育成功。
2.对病人的关心不足。人们形容医院经常使用“冷冰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其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医院里有很多离开亲人无法治愈的病人,更想表达的是医生对患者冰冷的态度。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看病是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每时每刻都热情洋溢、关心有加;另一方面,热情或是冷冰医生会认为不会影响到对病情的研判,疾病的治疗。殊不知,医生一个微笑、一份鼓励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和谐的态度,更是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有患者抱怨到:排队等了十小时,问了我五句话,看了我三眼,就结束了。在美国,一名医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名美国医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仅有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关心病人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把病人不仅仅作为工作对象,也是朋友和家人。关心他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长期教育和熏陶。
3.对病人的仁爱欠缺。医乃仁术,医生是最富仁慈博爱的职业。没有哪项职业能像医学职业这样具有直接意义和应当充满仁爱。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现实中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冷漠;在诊疗中有的医生喜欢给病人开“大处方”;在诊疗中有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视而不见,这些都表现出对患者的仁爱欠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的精神要求在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护理中关爱病人,坚持病人利益最大化,坚持有利与无害,坚持尽量给病人带来最小的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害和损失。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平时、着眼于小事。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实习见习中,要注重培养其关爱同学、帮助室友、关心患者的优良品质,使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4.对资源的分配不公。我国医学科学在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民营医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生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是不足和稀缺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当前的医疗资源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分配不公平,是一种平均分配和单一购买分配机制。不同的病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的程度是不同的,平均分配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病人全部涌向大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有的病情不需要到大医院,真正需要的患者因为优质资源稀缺又难以获得;从医院角度来看,大医院门庭若市,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小医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分配从医学的本质出发就注定了医学应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医疗资源的配置公平合理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政府体制机制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当着眼于四个方面的努力。
1.在思想上重视医疗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并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观上要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医学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只有主观上重视,客观上才会采取措施去加强,否则就会陷入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重视的矛盾境遇。就学校而言,应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投入,在学科建设课程中优先考虑人文学科和课程,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文社科教师,并加强对其培养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教师而言,不能认为自己任教的学科是边缘学科、自己是“边缘人”就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注重对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研究,注重人文精神传播、关注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就学生而言,要端正学习态度,纠正错误的学习思想认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巩固的“专才”和“全才”。
2.在人文课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要重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医学院校要克服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重视医学自然类课程轻视人文课程的偏激思想,更不能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这本身就是医学院校的一个特点,很多医学院校本着为学生“减负”的动机,人文类课程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压缩课时的就压缩课时,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人文类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影响了人文类课程的形象。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建设,发挥其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开设人文类必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古文等。对于这些课程要保证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不受轻视和挤压。二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人际沟通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这是首要和基础。
3.在医药学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全员意味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6]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课程教学、实验实践都密切围绕医学的主题和中心,因而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主要是专业课即医药类课程。但不能认为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毫无关联,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类教育内容截然分开。实际上,医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如中医学中关于医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精神内容,又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誓言。相对于人文课程有关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教育更加潜移默化,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和信仰,因而效果更好。医学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对医学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担起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授业”任务,更要完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传道”任务。医药专业课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认真备课、勤于思考、注意挖掘、把握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科学知识和技能、人文知识和精神传承的双重任务。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胎记”,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基础逐步凝练出医学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灵魂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爱心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义务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熏陶,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长。三是抓住契机,开展好节日活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节日活动,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好节日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活动。引导大学生逐渐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对医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反对崇洋,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人文教育活动。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迫在眉睫;今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任重道远。相信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我们医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王卫,房宏君.时代精神的滥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0-53.
[2]孙宏亮,姜兰姝.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6):797-799.
[3]严钰峰,王见之,张慧琴,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2)89-92.
[4]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5]周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