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数学学习 独立思考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49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存在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要真正地理解知识,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纠正懒于思考的习惯。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
(1)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处于静观状态,等待他人汇报的结果,再依样画葫芦;(2)学生的作业依赖家长或补习老师的辅导,经常性的指导或提示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3)学生面对新题型不知所措,花大量的时间在“题海”中倦游,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生活上依赖性较强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主要原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基本都由父母包办了,他们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缺乏学习的责任心与主动性。
2.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推手。(1)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2)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垄断”课堂,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稍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敢发表见解,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
三、解决措施
1.引导学生、家长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和家长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明白独立思考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更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资本。
2.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满堂灌”和“满堂问”都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请两组学生到黑板前进行“画三角形”比赛,男生组3人,女生组4人,最后总数多的小组胜。这时,学生高喊“不公平”。教师故意提问:“那你们认为怎样才公平?为什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平均数”进行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静能生慧,数学课堂需要学生静静地思考。学生的思维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小明从家(7:30)走到学校(7:45)用了几分钟”这个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说:“都是7点多,直接用‘45-30’计算。”“分针走了3大格,是15分钟。”而此时,部分学生还没有想出来,他们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渴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正如上述“时、分、秒”的教学案例中,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并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思考成果。
4.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例如,在解决“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得到的数与原来相差1.35,原来的数是多少”时,教师指导学生:(1)弄清问题。明白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数据条件是否充分(只有两数之差为1.35,看似条件不够)。(2)拟订计划,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提出“你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能否直接从已学的公式或数量关系式中找到解题方法?如果能补充一个条件助你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如果还知道这两个数的和或倍数关系,就能用“和差”或“差倍”知识来思考)(3)实施计划。学生尝试按照上述思路尝试解答。学生经常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能逐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5.指导家长正确辅导孩子的学习。首先,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要鼓励孩子仔细地分析题目,争取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家长让孩子在已解决的问题中选一道题为自己讲解思路;最后,家长给孩子提出思考方向和建议。这样,孩子既能体验思考的乐趣,又能收获思考的成果。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语文;独立;思考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新世纪的人才来说,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独立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进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思考的技能,农村当前的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鼓励性学习环境
要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语文课堂就要开放、民主。最重要的是,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和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学会了思考,并乐于思考,这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会不合适,教师要正面引导,而不能彻底否定,学生只要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动脑筋思考了,思考总比不思考好。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要多宽容、鼓励,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思维碰撞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
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学时间。教学前,教师应让学生先自学,还要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应精心备课,巧妙设计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有思考价值和目的性、启发性,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答案。思考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而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角度思考,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后果性教育原则慎重运用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过一个“自然后果教育原则”。这个原则是用学生的行为过失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束缚学生的行为自由,迫使有过失的学生改过。我国俗语也说,经一事长一智,对经历的事情都会有深刻的思考,对于后果的思考,要让学生从多方面找原因,找答案。从这个角度说,后果教育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人的思维是有定式和惯性的。人一旦对于某个问题认定,是很难改变的。比如,对于一种做题的方法,如果我们任由学生先犯错,再纠正这种后果教育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尽量不要用,在发现学生刚要出现错误时,及时点拨远比纠正要有利得多。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23-01
小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黄金阶段,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值得我们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一生中应用最广泛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二、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问题最典型,其原因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深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考个好分数,升个好中学,因而只能盲目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课外时间大量作业充斥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大量作业被动地学习,从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校联考、排名,以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这样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和家长看重的是高分数,而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和学校排名。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建立在能够有所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小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民主的数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连加法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计算,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很枯燥的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趣事进行教学,挖掘新颖的素材,创新出更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手指进行教学,在教学生“乘法法则”时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购物等场景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3、设置合理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深度和广度并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并没有现成的类型可以套用,都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地思考和探索解决。设计问题还要具有挑战性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让学生既能感觉到这种关联且能知道问题涉及哪些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能感觉到其中的距离并有足够的信心跨越它,却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即所谓“跳起来摘桃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积极思考的探索热情,便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聪明”、实现知识迁移和释放能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所理解的原理不容易被忘记。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创造课后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乃至学校要营造活跃的探讨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融合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学习探讨小组,在每个组员轮流组织小组探讨活动。课下讨论要有宽松的讨论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难易程度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课下讨论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必须定期对课后讨论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检视,从而保证课后探究的高效进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讨论方法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好数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开辟一个思维翱翔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4
就学生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在能力层次上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的新的、难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个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那么,高中物理课中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呢?从我个人教学中的经验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条件,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因此,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物理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即由实际中抽取问题,提出假说(或模型),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证明或否定假说,修改假说(或模型) ,再到实际中检验……教学中就应设法创设情景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不只告诉学生结论,更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
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的。这也是新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之一—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就教的方面而言,脱离开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单独教条式地讲述方法,学生也许会知道一些正确方法,但终究不能成为自己能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就学的方面来说,就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做到“逐步体会”。没有独立思考,谈不上“体会”.硬向学生“灌输”,和“教会学生思考”,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在新课程下,更应大力提倡后者。
二、留有余地,“逼迫”学生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讲解过细会造成这样的弊端:不分主次,不利于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知 道什么是基本规律,什么是对某种情景的具体结论,而不具有普遍性) ;不利于从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住某些具体的结论,甚至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老师不讲就不会,也就是说,没有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较大。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所谓讲清,是指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关键性的问题等.总之,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所谓不能全讲清,是指给学生留出余地,要学生自己去钻研,或曰“逼迫”学生思考的意思。这类问题可以是: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对知识的归纳,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概括和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运用知识的方法等等。总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独立解决上述这类问题。
三、恰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和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因此,基本道理要讲清,习题要做得精,即每做一题,都要独立地分析清楚所提供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独立地运用有关概念规律解决问题.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这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适合学生情况的恰当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四、手脑并用,启发学生思考
为了单纯应试,高考前讲实验,背实验,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通过观察、实践易于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首先,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要让学生全部完成。做实验应当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最好不要使用印好的实验册,不利于培养实验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对着实验册,看一步做一步,心中对整个实验并无全面认识,更谈不到独立思考。这样,就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应逐步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独立设计表格,独立地完成实验.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进而言之,将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有条件的,有些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简单的开始,逐渐提高。这对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规律,养成凡事多问一个 “为什么”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要开放式,鼓励独立思考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要“开放式”,不可“一言堂”,封闭式。让学生只能按照课本、教师或“先哲”、“权威”的说法、想法,去说、去想,不可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则容易限制思路,不利于激发思考。
因此,特别重要的是,要允许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对于初学者来说,想错、说错是难免的,首要的是敢想。教学过程,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独立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乐于思考,这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13
高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存在许多难点。学生的能力悬殊,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接收到教师上课所讲的全部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去教会学生一种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做了调查研究。主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优点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建议这两大方面展开教学研究。希望通过此次教学研究,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创新,敢于创新,并且在做题和面对困难时都能心平气和的独立思考后再作答。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能,还能去除内心的浮躁,真正的学到方法。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优点
(一)能让学生懂得创新、勇于创新
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数学很难,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课堂没有完全听懂教师讲的数学知识内容和没有一种创新思维。学生长期的处于一种老师讲什么那就是什么的毫不动脑思考的学习状态,显然对数学学科是学不懂的也是学不通的。倘若教学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面貌将会焕然一新,学生会发现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自己能解答出来了,并且还能用不同的方法作答。创新是当今社会对人的一个重要要求,只有在学校时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学生不仅在数学学科这方面学以致用,它也适用于生活的各方面。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就会让学生看到事物新的一面,从而拥有超前的意识,以后的路走得更长远。
(二)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
独立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之一。当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后,就不会遇到问题就浮躁不安和停滞不前。而是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解答一道高中数学的二次函数的题,首先认真地读题,其次仔细看的图像,最后结合题意去思考和作答。这个看题解题和思考的过程,学生都能独立去完成的话,即便题没有完整的解答出来,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为今后能慢慢的学好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倘若学生一遇到问题就请教老师和同学,完全的去听取和照搬别人的解题思路,那么就很容易丢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了。
(三)能让学生的人格在学习中和生活中不断的完善
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都能健全和完善一个人的人格。其实,不仅仅在遇到数学难题时才去创新和独立思考,哪怕是一道非常简常的数学题,也可能探索新的方法去解答。这就像生活中大大小小琐事颇多,并不是到了生死攸关的大事降临人才动脑筋去思考,任何一件小事情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一个学生在学校读书,积累知识固然很重要,要更为重要的是能有一个好的人格。只有教导学生不断独立思考,对待问题钻研和坚持,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建议
(一)教师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要让学生敢于创新,首先就要教会学生敢于与众不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新课内容结束以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分别举手说说这节课听懂了一些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懂?自己对这节课新学的内容有什么想法?除了老师讲的这一种解题方法,学生自己还想到什么别的可行的方法。当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时,不论学生讲的方法对或错,教师都先要表示鼓励,这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和判断,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师适时监督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
教师要选择恰当合适的时候去监督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所谓适时,就是在学生刚拿到题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和监督学生先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倘若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以后,还是觉得无法把题解答出来,那么再去请教老师或者问别的同学。只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可以了,学生的能力有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独立把所有题解答出来,有困难和疑问都是正常的。学生遇到困难,自己竭尽全力思考以后还是不会做的话,就可以向他人请求帮助共同探讨,这样才能提升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在和别的同学讨论问题时要懂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醒也”。只有学习别人的长处,再结合自身独立思考以后发展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创新。
(三)教师将学生分组讲诉各自的解题思路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每个组的组长记录组员觉得困难的不会做的题,然后交到教师那里。教师收集学生的难题,在讲完新课内容以后留十分钟左右,每天讲1到2道学生觉得困难的题,先让部分能做的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进行总结,教师再向部分不会做得学生重点的辅导和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就熟能生巧,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了。
三、结束语
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6
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表面形式的改革,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盲目地模仿一些“典型模式”,使得原本就举步维艰的新课程改革陷入了更深的泥淖之中。如有些学校机械地限制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严格地规定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以及学生发言、展示的人数等一些与教学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的做法。从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是热热闹闹的,是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的。但这样的课堂,已经没有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已经剥夺了学生独立判断的权利。
以阅读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逐层深入的对话,教师时常会采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独立思考;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赏读课文,拓展延伸”这种动态的阅读流程来引导学生。如果在没有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盲目地追求“典型模式”的前提下,很多教师会将这个流程的前两步忽略。在简单的导入和点拨之后,就立即进入热闹的合作探究。此时的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判断,基础稍薄弱的学生甚至连文本的基本信息都还未把握。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如何探究,探究什么。
探究的内容当然就只能是在前两步被忽略的流程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即文本的基本信息和针对文本所作出的简单的是非判断。有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时,用了2/3的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①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诗歌开始时她在干什么?②在木兰叹息之后她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思想性格?③木兰胜利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诗人在这部分内容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用合作探究,而应让学生自己针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