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1
关键词:心理素质 评价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34-01
近年来因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心理素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品质[1]。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心理素质养成的动态性就要求我们要对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较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1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
1.1 心理素质特点导致评价难
1.1.1 内隐性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成分之一,具有内隐性的特点[2]。作为一种内在属性,心理素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表现出来的,不能直接地被观察到。由于其具有内隐性特点,无法直接对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只能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进行间接测量来推测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个体外在表现进行评估首先要考虑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由其心理素质水平决定,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受到客观情境的影响。对个体外在表现和心理素质的相关性方面,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些方面导致了心理素质评价难。
1.1.2 可塑性和养成性
心理素质的可塑性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环境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由于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特点,个体心理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会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发展受部环境的变化,有提高和下降两个方向。
心理素质的养成性指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在个体的成长中不断变化[3]。心理素质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养成性要求我们对心理素质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需要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因而难度较大。
1.2 多样化的培养导致评价难
高校对心理素质培养方案在培养原则和培养目的上是一致的,培养方式上灵活多样。从培养内容看,既有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非专业知识的培养;从培养方式看,既有理论培养,也有实践培养;从培养主体看,既有学校培养,也有单位培养;从培养理念看,既有意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也有挫折承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的多样性要求心理素质评价模式多样化,为心理素质评价带来了难度。
1.3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已较为完善,而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周期较长,对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高校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也是参差参差不齐,心理素质的不完善性也给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增加了难度。
1.4 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模糊
心理素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等构成的具有基整体性、层次性和交互性的综合心理品质[4,5]。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较为模糊,导致对心理素质的测评以综合评价为主。综合测评能够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状况,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各个要素的测评不够清晰。模糊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加大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的评价难度。
2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对策
2.1 针对心理素质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估方式
2.1.1 创造条件让个体暴露其心理素质水平
由于心理素质的潜隐性,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个体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现,通过外部表现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这样就降低了对心理素质进行评价的难度。
2.1.2 对心理素质进行动态评估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受到环境和教育的交互影响,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终极性评估的结合。
2.2 界定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比重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个性和人际适应等维度构成的综合体,心理素质各项要素的权重模糊就导致了难以对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界定心理素质各项权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清晰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评价。
3 结语
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离不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及对策的研究。摸清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有利于寻求解决对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和对策的相关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应看到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存在。这些难点也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韬.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48.
[2]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8-10.
[3]王淑敏,张大均.关于心理素质训练评价标准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54-55.
[4]高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37.
[5]梁宁建,殷芳.师范生心理素评价体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315-317.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2
关键词: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测评;测评机制;测评体系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1、以国家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06,(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6.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3
摘 要 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介绍了《人员素质测评》的几点教学经验。
关键词 模拟教学 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具有操作性的测评技能。为实现预想的教学目标,笔者曾为该课程的教学构建了模拟教学方案。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一二体会,以供参考。
一、理论教学部分
(一)学习目标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习结果可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二)教学中的注意要点
1.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总是先入为主地强调“测评技能”的学习,轻视测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针对该现象,教师应向学生解释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其明白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前提是知识。没有系统的测评指标构成和构建、测评基本流程知识的掌握,即进入模拟测评,必然问题百出:或者针对待聘岗位的测评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或者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具操作化。
2.讲授教学中融入其他教学方式。理论知识的教学多采取讲授式,往往可能形成教师“一言堂”。笔者在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调查,有学生反映听课过程中注意力无法持续,教学后半程专注度下降,建议以“问题讨论”、“案例讨论”的方式改善教学互动。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准备适当的案例、事例,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补充阅读材料。从测评内容来讲,人员素质测评内容以心理素质居多;测评方法的基本原理,吸收和借鉴了心理测量的许多内容。所以,在教学开端,就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材料,如《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二、实验教学部分
无论是智力技能的习得,还是动作技能的养成,都只能通过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实验教学主要采取体验型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完成测评方案的设计、按照方案模拟实施各种测评(如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使其掌握操作化的测评技能。根据笔者在该部分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注意要点:
(一)在指导学生完成测评方案的设计时,一定要着重关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不管是面试,还是评价中心技术,对测评对象的评价都避免不了主考官的主观影响。但是,为了降低主观影响,实现对测评对象素质的客观评价,测评指标的可辨别性、可操作性、可区分性具有明显的作用。指导过程中,学生要么只是给出简单的测评指标名称(如只列出组织协调能力,不做详细界定),要么对测评指标的界定过于模糊笼统。教师的指导,可通过标准样例的介绍来引导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确定测评指标的操作化定义。
(二)面试模拟实践的教学经验
首先,确保面试流程的完整性(接待、过度、正题、收尾、结束),一旦学生遗漏某一步骤,必须指明。笔者认为,必须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职业化的专业意识,形式上的面试流程的完整性,是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基本表现。其次,重点强调面试过程中的提问技巧。面试模拟中经常发现,学生在提问时,一个问题、测评对象的回答和下个问题之间缺乏过渡和承接,导致面试缺乏互动性和流畅性。并且,学生面对测评对象的回答,多不加追问和挖掘就进入下个问题的提问。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点明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反思如何链接问题、如何追问挖掘测评对象的有效信息(行为面试法STAR原则)。再次,每一小组完成面试模拟实践之后,可展开讨论,让参与者谈谈自身的体验,教师作适当点评。这样的方式,能深化和巩固测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教学经验
无领导小组讨论对测评对象的评价,主要基于主考官通过观察而收集的信息,所以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设计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可观察性和可区分性。模拟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语陈述,问题较多:测评对象的讨论步骤和要求交代不清晰,测评对象讨论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语焉不详。这些地方,教师在指导过程要重视。
三、结语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此介绍了几点教学经验,以供担任实践性课程教学的同行参考,期盼交流共进。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4
一、使用心理测评技术,创建学生心理情况
档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真实情况进行评估,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并要将这些评估资料做好存档,为构建学生心理思想模型以及便于德育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将心理技术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可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心理测评技术包含了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社会心理调查评估技术、行为评估技术以及品德评估技术等。使用科学的心理技术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思想活动等信息进行搜集,从而保证对学生心理情况做出正确评估。然而,在对心理素质评估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要将动态测评原则和静态测评原则进行有机结合。动态测评就是对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以及前后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和评估。而静态测评就是使用统一的方法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或者空间内,对学生已经成型的素质状态进一步分析和评定,其优势在于能够准确地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只有将这两者进行结合使用,才能更加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可以了解目前学生真实的素质状态,还能了解学生以往的基础和预估未来潜力发展趋势。其次,普通测评和特殊测评之间的有机结合。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普通测评,例如智力测评、性格测评等,还要对学生进行特殊测评,例如临床心理测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等。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性。最后,将心理评估和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实际上,心理评估是一种测评方式而不是目的,所以应该将其与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进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以学生心理测评状态为前提,再建立学生心理情况档案。
二、认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咨询技术引导到其中
首先,现阶段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教育模式也从原来的传统教育逐渐向现代化教育方式上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素质教育,以往的知识教育也开始向行为教育上变革。这些教育的改革和深化,都为现代学校的德育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给其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前景。其次,虽然大部分学校为德育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德育工作实际的开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德育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仅是社会环境的切实变化,根本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对德育工作的影响,致使德育变成了辅助指标,智育变成了中心指标。因此,只有不断地完善和调整教育模式和手段,建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才能进一步确保德育工作有效开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还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系和技术方式。其最根本目标就是优化学生人格结构,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防治。最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优化,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第一,心理素质优化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保证其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其人格健康水平。第二,对于防治心理发育障碍,预防心理疾病问题等都有一定帮助。第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第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力。
三、有效的心理咨询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将心理咨询逐渐转变成具有活力的德育工作方式,是现阶段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建立,而健康的心理又能够促进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有效的心理咨询不仅能够为德育工作创建良好的环境,还能使学校德育工作达到最佳状态。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多向性、导向性以及系统性。
四、小结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5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足球教学;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76-01
在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身的文化程度差异比较明显,对于高校学生的足球教学也做不到首尾兼顾。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使用分层次教学发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层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用比较合理的方式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独特点,通过不同的点来判断每个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以便更好地把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制订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很好的处理了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弊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打造属于他们的专有学习计划。而且分层式教学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有对自己清楚的认识,凸显他们的个性。在心理上,分层式教学也能弥补“底层”同学的心理障碍。把这种教学恰到好处的运用在高校足球教学中,那么中国足球素质教育也一定会突飞猛进。
一、当前我国高校足球教学概述
我国的高校足球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据高校调查显示,我国的高校足球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世界足球的发展中,我国的高校足球教学相对而言观念较为落后,在世界足球发展新潮流以及新模式下,我们缺乏更加专业、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我国的教练员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在专业的培训方法上虽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教育体制不全面的状况下,对高校足球训练方法上的把握不够深入。我国的班级授课制也不利于学生发展,没有针对性,让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展示出来。
二、关于分层次教学方法的理论概述
1、学生身体素质的划分。在传统的教学中,身体素质仅仅是指事物处于运动状态之时,身体展现出来的力量、柔韧等。而在足球分层式教学法中,身体素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素质,还包括精神层面和其他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适合的角色不同,适合的方式也不同,在对学生身体素质划分的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们自己的意愿,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学生进行划分。在大的方面要进行三个的等级的划分。好的身体素质,需要迎来的挑战将会更多。中等身体素质的人进行测评,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尽可能的向更好地方向发展。较低身体素质的人需要一个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但只要有针对性,便可以发展很好。对学生进行大的素质等级分层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进行再次分层,直至精确到每一个人,这样就可以为后期每一位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2、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实施因材施教,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本身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会十分缓慢。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根据每个人身上不同的特点,培养更适合他们的学习足球的方式。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弱、冲动型的学生,就应该进行更为详细的指导,以便带动其兴趣。慢热型的学生,则需要耐心的沟通,让他明白自己的兴趣是可以被不断激发出来。两者之间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保持自己原有的进度,在足球的学习中更好的完善自己。
3、针对性进行考核。不能只单纯的进行成绩的比较,要弄清楚每一个结果背后存在哪些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毕竟,身体素质本就有差异,笼统的以成绩来断定,是很不公平的。长期下去会引起不必要的状况发生。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考核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自然也就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三、高校足球教学开展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分层教学法要从三个大的原则来实施即全体性原则、标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在分层式教学法教学中,务必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足球学习中更好的发展,促成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坚决做到不对后进生排挤、歧视等。而标准性原则是我们在分层教学中,最为有利的实施方式。它为利于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待后进生可以适当地降低教学要求,但是不能低于学习的最基本要求。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分层教学法时,要让教学进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分层教学法是一个针对不同学生而进行不同教学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对学生绩效的考评,灵活得对学生分层标准进行改变。分层教学法在理论上和一定范围的的实践中已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和成绩,但是因教学是一个可变性、持续性的过程,在实施时会有较多的阻碍和不可预见的问题。
1、基本的身体素质测评。在基本的身体素质测评中,我们要对身体和心理上进行测评。身体体质测评内容除了正常的身高体重、握力、腰腹部肌肉的力量等最为基础的内容进行测评。后续还要考察持续工作能力、人体爆发力、人体柔韧性、身体快速反应能力和人体平衡能力的内容。这样利于全面的体质分析。心理素质测评以职业能力倾向为主,考虑该学生适合运动员还是裁判员的发展方向,后期还要有针对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防止一些不良思想,这样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积极地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认知因素:认知是个人对世界上事物的感悟。所以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不一样,对足球学习的认知也会不同,所以要树立正确的认知,是其他因素的前提条件;情感因素:情感则是为满足自己的所想而做出的判断。在教学时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其对学习足球有更高的兴趣;意志因素:每个人意志力也是不同的,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要多进行沟通,可进行适当的意志力训练,高校足球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大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吴 超.探究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4(33)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潜力;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是在创业教育初建时期,充分了解旅游行业创业的市场特征、市场现状及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基础上建立的。通过该体系对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创业能力的形式、内容及效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通过专家的参与,可以解析、规范创业内容,从而科学合理地预测学生的创业能力。构建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进入创业型社会做好准备。文章基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旅游行业大学生创业实训模块构建研究》课题的创业能力问卷调查,分析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学生创业能力。
目前,云南旅游企业发展进入转型期,由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创业大学生可借助二次创业契机进行创业。在大学生进行创业前,通过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正确地评判学生创业能力,将学生的创新个性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创新能力;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旅游行业需要的实用型创业成果,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灵活运用创业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目的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智慧旅游呼之欲出。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的获取甚为便捷,这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在智慧旅游中的创业机会,同时也能加强大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旅游创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不符合现代智慧旅游的需求。智慧旅游需要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创业的形式、内容、效用上进行创新,与之相应的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显得甚为必要。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目的如下:
第一,明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的,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第二,将学生的个性潜能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意识。
第三,通过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抽选出部分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客观评价及检验,选拔适合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做到合理配置资金,合理配置师资资源,节约成本,降低培育风险。
第四,将所有参加测评体系的学生分类,因材施教,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学生创业兴趣得到培养,也合理配置了资金、时间及教师资源。
综上所述,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建立学生创业战略体系,节约时间、资金、教学资源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多样化的管理类、市场营销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管理人才。
二、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
根据云南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客源市场消费需求、旅游资源配置需求,结合旅游行业创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是由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基层评价和特殊能力评价四部分构成,创业素质、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核心。其中,创业素质包括心理品质、专业知识掌握能力、法律意识等指标;创业能力包括决策判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指标;基层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参与创业项目综合评价、企业创业管理专业人士评价等指标;特殊能力评价包括创业潜能评价、创新思维评价等指标。
运用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分值,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大学生在旅游行业中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基层测评和特殊能力。根据分析结果将参加测试的学生进行分类:通过测评的创业能力优秀的学生、通过测评的创业能力普通的学生、没有通过创业能力测评的学生。最后根据分类,分别培养三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内容和指标
(一)创业素质测评体系
如图1所示,创业素质测评体系包括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掌握水平及法律意识指标评价,在未进行层次分析法评价前,运用优秀(5分)、良好(4分)、中等(3分)、较差(2分)、差(1分)五个标准进行评价。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韧性。知识技能掌握水平包括知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水平。法律意识包括法律认知水平(针对旅游行业法律认知水平)、创业企业法律认知水平、金融保险类法律认知水平。
(二)创业能力测评体系
如图2所示,创业能力测评体系是通过不同层次环境下的测评,客观分析创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测评体系。测评体系包括决策判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
决策判断能力是创业学生根据旅游行业的行业信息制定战略计划进行客观决策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根据创业企业所在地域和创业领域正确制定创业企业发展方向、目标、组织计划实施方案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创业学生在创业团队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是组织团队、节约人力资本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分析判断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开拓团队潜能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创业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是组织优化资源,核算、分配、使用资源的能力。诸多能力未来会转化成创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合作精神。
创业能力测评完毕后,对学生的创业责任感和创业合作精神进行测评。
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创业能力测评体系测评题目的制定者要求具有创业教育经验、创业能力测评经验和旅游行业企业创业经历。此体系也可以借鉴国外国内已经成功运行的创业能力测评体系进行测评。
(三)基层测评体系和特殊能力测评体系
如图3所示,基层评价指标包括教师评价、参与创业项目综合评价、企业创业管理专业人士评价。特殊能力评价包括创业潜能评价、创新思维评价。其中,创业潜能评价可以是心理测评、人格测评及创业抗挫折能力测评、创业管理能力测评。创新思维评价是智力结构中所学知识及创新能力的评价。
(四)根据测评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
把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基层测评体系和特殊能力测评体系的分值叠加,再按以下公式计算,就可以分析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总分=(创业素质得分÷100)+(创业能力得分÷100)+(基层评价、特殊能力评价得分÷100)。平均分在6.0以上为合格,高于8.0创业能力评价属于优秀,9.0以上创业能力评价是可参与创业比赛和实际创业项目的评价。当分数定量后,便进入创业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环节——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在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大学生在旅游行业中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创业素质评价、创业能力评价、基层测评评价和特殊能力测评评价基础上。结合创业市场环境、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融合专家建议形成创业前的创业观念、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基层组织能力、特殊能力激发。从创业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全球旅游行业需求,合理构建创业商业计划书,并在高校创业教育平台中利用有效时间进行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创新驱动创业的高素质管理类人才。
主要体现在:对通过创业能力教育课程培训过的所有学生进行创业能力评价。对通过测评的学生和没有通过测评的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第一,通过测评的优秀学生,通过后期培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能力,继续激发和挖掘其潜能。
第二,通过测评的普通学生,通过后期创业教育,挖掘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创业潜力。
第三,没有通过测评的学生,通过后期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