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1
张 蕾(198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Z05LJ03),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重点资助课题。
摘 要: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89-2005年宏观经济数据,对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短期均衡关系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0.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亿美元,年均增长31.2%,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4.2个百分点。尽管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在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迅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9年的499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0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见,浙江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了衡量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在国内,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实证研究尤其是具体到某一省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间较短,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少,占GDP和进出口的比重都不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显著。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会进一步凸现,研究这一经济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迄今为止,虽然对各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为数众多,但众多的理论分析所得出的代表性结论只有二个:一是以芒德尔为代表的相互替代关系理论(Mundell,1957);二是以小岛清 (1987)为代表的相互补充关系理论。芒德尔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芒德尔认为,由于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常常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地避开贸易壁垒,成为对外贸易的替代物,从而也就出现了“贸易替代型对外直接投资”。而小岛清的互补模型则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小岛清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生产函数不同的条件下,一国对另一国的直接投资可以扩大对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变双方的比较优劣势的态势,从而直接创造了对外贸易。无论是芒德尔的替代模型,还是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这既有统计数据残缺不全的限制,也有统计方法与工具上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对外贸易之间的互补性要大于替代性,为数不少的经验统计显示,贸易与直接投资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Lipsey、Ramstetter 和 Blomstrom(2000)依据日本、美国、瑞士的统计数据,研究了这些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同行业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显示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Markuson(1983) 和Svensson (1984) 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指出它们之间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 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两者是合作的, 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互补关系,如果两者是非合作的, 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替代关系。以上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分析,而对于有其自身特点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Agarwal(1986)对印度进行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上述结论的差异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且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发达国家,对于处在转型经济的中国来说意义甚微。由于国内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甚少,而具体到某一省份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更鲜有人为之,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浙江省的历年统计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由于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加之统计数据并不完善,样本仅设定在1989-2005年之间。本文选取浙江年鉴和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衡量对外直接投资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FDI)衡量外商对浙江省直接投资量,以出口额(EX)、进口额(IM)来衡量对外贸易。蔡锐和刘泉(2004)认为, FFDI 在中国发挥作用时,中国的吸收能力存在时滞问题,同理,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也可能存在时滞问题。所以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到上一年度为止累计的浙江省内外向对外直接投资值总和(ACFDI、AFFDI )。同时浙江省经济增长较快,其影响不容忽视,于是引入变量“浙江省生产总值指数(GDP)”来度量浙江省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对序列采用ADF检验,其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LnGDP、LnCFDI、lnACFDI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表明这些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即零阶单整。LnEX和LnI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其差分后的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两个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的,即一阶单整。同理可知,LnAFFDI差分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该变量也是一阶单整。对LnFFDI进行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即二阶单整。
综上所述,序列lnEX、lnIM、lnCFDI、lnACFDI、lnFFDI、lnAFFDI、lnGDP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依据协整理论,对于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来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均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着重分析两者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到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有长期均衡关系而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没有长期稳定关系(张如庆,2005)。其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上,低估甚至忽视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贸易的滞后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为避免忽视进口的作用,首先单独分析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与出口、进口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lnEXt=a0+a1lnCFDIt+a2lnACFDIt+a3lnFFDIt+a4lnAFFDIt+a5lnGDPt+ε1t (1)
lnIMt=b0+b1lnCFDIt+b2lnACFDIt+b3lnFFDIt+b4lnAFFDIt+b5lnGDPt+ε2t (2)
综合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依据DW值与t值,运用向后回归法进一步筛选可以被替代的变量,删除t值不显著变量,同时消除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
对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解释变量)与出口额、进口额(被解释变量)做OLS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其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方程(1)表示LnEX与LnCFDI、LnF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2)表示LnIM与LnC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根据表3与表4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的作用较显著,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且不存在序列相关与异方差。模型估计式(1)、(2)的残差序列为平稳性,变量lnEX、lnIM与lnCFDI、lnFFDI、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由回归方程(1)可知,CFDI每增长1%,EX将增长0.0709%;FFDI每增长1%,EX将增长2.5622%;AFFDI每增长1%,EX将减少0.312821%;GDP每增长1%,EX将增长2.2407%。原因在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起步较晚,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说总量较少,所以对出口的贡献程度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结果可知,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正向影响,而从长期来看却对浙江省出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与一般看法和直接统计结果相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赚取垄断利润的动机越来越明显,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替代作用将逐步显现。
由回归方程(2)可知, CFDI每增长1%,IM将增长0.054923%;AFFDI每增长1%,IM将减少0.241292%;GDP每增长1%,IM将增长2.333%。同理,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对进口的贡献程度也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方程可知,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了进口的增长,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中为了获得自然资源、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浙江省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原材料稀少的实情,从而带动了浙江省进口贸易的发展;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说明更多的外商在浙江省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需要进口的原料更多地来自本土,从国外的进口减少了。
(四)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成为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的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
由协整检验可以知道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浙江省生产总指数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惟一的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各模型分别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lnEXt=0.027ΔlnCFDIt+0.099ΔlnFFDIt-0.346ΔlnAFFDIt+2.412ΔlnGDPt-1.062ECMt-1
t :(0.839666)(1.154311)(-2.395444)(5.941397) (-3.837613)(3)
lnIMt=0.042ΔlnCFDIt-0.313ΔlnAFFDIt+2.425ΔlnGDPt-1.115ECMt-1
t : (1.332574)(-2.847501)(6.042488)(-3.679680)(4)
在误差修正模型(3)中,协整关系对EX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则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了当期EX(弹性系数为-1.062),EX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而且误差修正模型ECM项对应t值较高,说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短期比较稳定。
在误差修正模型(4)中,协整关系对IM的增长也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IM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修正作用也降低了当期IM(弹性系数为-1.115)。IM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稳定性,这体现着短期内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稳定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外商直接投资额FFDI、生产总指数GDP与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增长、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长期关系看, CFDI、FFDI、GDP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究其原因,在浙江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若干年内,对外直接投资在浙江省已经逐渐转型,从追求人力资源优势的生产型投资逐步转向追求市场的市场型投资。这样的转变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是十分明显的,无疑明显影响到了浙江省出口的增长规模。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能产生出口引致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
从前文实证分析来看,CFDI、FFDI、GDP与进口贸易之间也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对进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母国原材料的进口(邱立成,1999)。浙江省经济实力虽位于全国前列,但资源极其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许多重要的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几乎完全依赖外省或是从国外进口。因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在国外获取自然资源、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它们对进口贸易无疑有强劲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浙江省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已经或者将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为规避贸易壁垒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能缓和双边经济关系,化解贸易(张如庆,2005),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纵观全局,现阶段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与贸易额相比,比重还很小,2005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00158(注:根据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而世界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5634(注:根据2004年《世界数据报告》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表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2)从短期关系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CFDI与出口贸易短期均衡关系显著。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其中CFDI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且t值显著,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母国出口贸易(邱立成,1999)。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限制到鼓励的发展历程(齐晓华,2004)。由于其规模太小,对进出口的影响还不及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得大。但据权威研究报告预测(王亚平,2004),“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扩大。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也首当其冲,必然大幅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随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进一步增大,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将逐渐增强。
本文实证表明,浙江省CFDI与进口贸易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显著,CFDI与进口贸易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相比之下,CFDI对进口贸易的短期调整作用更强。
从浙江省当前贸易战略出发, 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充分重视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对能产生进出口贸易互补、创造效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给予各种政策优惠,从而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往政府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大多涉及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而并不直接制定与贸易有关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我们必须跳出这种思维模式,直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使浙江省企业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产业结构。
对企业界而言,加入WT0 后,国内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只是固守本地市场而放弃进入国际市场,那么其国内市场份额势必逐渐被吞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浙江省企业必须增强国际竞争意识,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投资促进贸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蔡锐,刘泉.2004.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 ――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8).
齐晓华.2004.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现状与趋势分析[J].投资研究(3).
邱立成.1999.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J].南开经济研究(6).
小岛清.1987.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437-442.
王亚平.2004.“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趋势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49).
张如庆.200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3).
AGARWAL J P.1986.Third world multionals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effects on home countries: a case study of India[M]//KHUSHI M K.Multinationals from the Sowth.London:Maemillan.
MUNDELL R A.1957.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321-335.
MARKUSON J R,JAMES R M.1983.Factor movements and commodity trade as comple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4:341-356.
LISPEY R E, RAMSTETTER E D,BLOMSTROM M.2000.Outword FDI and parent exports and employment: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R].NBER Working Paper,No.7623.
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2
关键词:出口退税;对外贸易;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16-03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加入WTO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自由空间相对缩小,在一定范围内出口退税可以成为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通过对外需的调节而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这样出口退税政策就可以被看做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在鼓励外贸出口、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发展时期(1949―1957);停滞时期(1957―1978);初步恢复时期(1978―1983);形成时期(1983―1994);建立与调整时期(1994至今)。
1994年中国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随之出口退税政策进入建立与调整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也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当年依据国际惯例,中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对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17%和13%的政策;对从小规模的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6%的政策。出口退税和零税率政策执行不久,由于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少征多退、出口骗税和中央财政出口退税财力不足等问题,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先后两次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即由原来的17%和13%下调到9%、6%、3%,综合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个百分点。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外贸进出口遇到困难,其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为了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1999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提高一些大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6%和3%提高到17%、15%和13%,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个百分点。2007年,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连续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冲击。
从前几次调整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如1995年7月1日,中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急剧降为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39。1999年7月1日,中国将出口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为6.95。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手段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服务是目前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影响,这对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地震。为尽量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上调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政策。
(一)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从2008年下半年起,已经连续六次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是2008年6月13日、8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2009年1月1日、4月1日。相关统计显示,出口退税率提高后,中国实际办理的出口退税明显增加,不仅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部分调高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还表现出跌势趋缓的积极现象。
(二)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积极作用
1.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据了解,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即可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76亿元人民币的退税额。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和11月,国家先后将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很快纺织工业产品出口形势就得到好转,2009年1月在工业出口下降了17.6%的情况下,纺织工业出口却能基本与2008年持平,仅下降0.2%。此次将纺织品、服装的退税率提高到16%,对于相关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将带来实质性利好影响。
2.配合产业调整规划,提振企业信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指出,可能是受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2008年12月实现小幅加快增长。11月出口同比下滑3.8%的纺织纱线、纤维和相关产品,12月出口同比增长0.4%,服装及衣着附件和鞋类出口12月份分别同比增长10.9%和23.6%,较11月4.8%和21.8%的同比增速有所上扬。200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为了配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在之前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里就已经提出了通过增加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关税的办法来减轻负担。因此,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中国主动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困难,恢复出口企业信心。
(三)出口退税上调的局限
1.出口退税率上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进出口形势。退税率上调对出口来说只是一个短期利好,并不能彻底改变外贸形势,因为中国进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大幅缩减,企业出口订单锐减。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迅速调整产品出口方向,将出口方向从欧美日转向南美等国家,有的企业也确实已经重新拿到订单、开工生产,似乎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每次出口退税上调后,很快就会收到外商提出降低产品报价的要求,导致企业并没有真正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政府补贴了外商,使得提高出口退税率实际效果有限。
2.出口退税率再上调的空间已非常小。目前中国的增值税税率为17%,按照国际贸易组织有关公平贸易政策出口产品零关税的内容,企业出口退税率最高可至17%,一些企业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希望将出口退税率一次调整到位,甚至有些行业可望与国际接轨,实现零税率。但是在经历了近一年连续六次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大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继续上调空间都非常有限。
3.出口退税率上调可能使贸易出口摩擦抬头。国际贸易对一国进出口政策十分敏感,由于出口退税率的上调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加强,影响了一些国家国产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可能造成贸易摩擦抬头。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了解到,2009年1月末,印度财政部保障措施局,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平滑辊和铝箔产品,发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利害关系方在2月27日前向该局表明立场。2月份又传出消息,加拿大对从中国进口的铝挤压材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终裁,认为中国铝挤压材行业不属市场导向行业,并裁定高额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日前加拿大、印度等国已经开始向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为使中国尽快走出出口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困境,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上应该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一)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
中国加入WTO后,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到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浪潮中去,我们在享受世贸成员权力的同时,也将不可推卸地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WTO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税收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定主义原则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税法中的一条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立法级次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和执法效率,也使税法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有悖于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在中国经济已驶上高速发展道路并已融入国际大循环的今天,这样的税收法律级次着实让人感到有点落伍。不仅退税资金长期不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即使是日常的退税管理各个地区也自成体系,出现了大量的外部不规行为,使出口退税管理失去了统一性和规范性,也使中国出口退税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扭曲,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由于这种管理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出口骗税的屡屡发生。出口退税是促进对外贸易的财政手段,而外贸出口又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将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快出口退税的立法步伐,在加快中国税收基本法的进程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程序法的立法工作,创造良好的退税外部环境,使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将是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加入WTO后认真、严格贯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迫切需要。
(二)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消费地课税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也鼓励各国通过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办法实现自由贸易,并且强调各成员方不得将出口退税视为出口补贴。当然,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对出口商品退还已征的国内商品税,但是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全部退还。这就给各国处理出口商品已征的国内商品税留下了较大自由决定的空间,即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退税的程度,如全部退还或部分退还,甚至还可以不退还。税收政策的目的是追求国家福利的最大化,最优出口退税理论就是研究在不违背经过国际协调的国内商品税课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多大程度的出口退税能够实现国家福利的最大化。
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倒数,其经济学含义在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低,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出口征税引起的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反应越差,那么其需求数量变化就小,越利于出口国将出口征税转嫁给国外,这样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高(最优出口退税率越低)。反之,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低(最优出口退税率越高)。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本国对出口商品征收出口税无法使外国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出口征税只能使本国的福利减少,此时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应为零(最优出口退税率为国内商品税征税率)。
从中国出口产品的性质上看,很多出口产品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弹性比较大,只有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甚至占有垄断地位,需求弹性很小。根据最优出口退税理论,考虑行政管理和实践的可行性,确定中国出口退税程度的基本思路应是:大多数产品实行完全退税政策;对少数国外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如工艺品、土特产品和稀有矿产品等实行不完全退税或不退税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时凯.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率[J].税务研究,2009,(1).
[2]谷永芬,吴倩,陈文勇.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8).
[3]陈旭.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4]程晨,曾繁银.出口退税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
[5]佚名.4月1日起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N].中国税务报,2009-03-30.
[6]武长海.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新华网,2009-01-20.
[7]杨晓燕.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9,(2).
[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Z].财税[2008]111号,财税[2008]138号,财税[2008]144号.
Effective Use of Export Tax Rebate Policy to Promote the Health
LU Ping
(Liaoning Foreign Trad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ternational Trade,Dalian 116052,China)
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3
关键词:汇率变化;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汇率;应对策略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仍然影响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并且影响着众多参与进出口贸易行业的经营,对汇率变化进行探讨并探索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1人民币汇率变化基本情况
汇率是一个国家货币与另一个国家货币兑换比率的简称。人民币是货币,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与之交易的另一种货币是国际通用货币———美元。因此,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讨论,通常是讨论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小,但人民币汇率在固定范围内变化幅度较大,10年内最大汇率与最小汇率的差值为1.3372。相对稳定的汇率有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汇率变化仍然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1影响进出口贸易利润。汇率变化代表着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数额变化。从进口的角度来看,当商品价格不变时,汇率下跌意味着人民币购入的商品数量减少,内销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会有所降低。从出口的角度看,人民币汇率下跌意味着出口商品对外的价格发生变化,在商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利润也越低。汇率上涨同样对进出口贸易有不利的影响,对于进口贸易来讲,人民币汇率上涨意味着购买力提高,而国内市场需求不变,企业必须降低售价,利润会降低;而汇率上涨意味着出口商品售价提高,其他国家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出口数量会相对减少,同样影响贸易利润。2.2影响进出口贸易经营策略。由于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利润产生影响,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改变经营策略的方式规避汇率变化的不利影响,这样一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营策略不稳定,很容易导致贸易纠纷。在人民币汇率上涨时,进口商品可能会被囤积,等待汇率稳定或降低时进行出售,则在汇率降低时,进口贸易会减少,部分中小型企业对汇率变化应对能力弱,可能选择暂时退出市场。同样,出口贸易必须进行大量的宣传或者进行市场开发,以保证出口利润的达成,这又影响了企业对外贸易的成本应用,甚至影响某一类产品的品牌价值。2.3影响进出口贸易市场发展。客观来讲,进出口贸易发展应是平衡的,或者,进口基本生产资源、出口成品,才能形成稳定的贸易利润。但由于汇率变化和我国生产特征,进出口贸易的市场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原材料出口和廉价劳动出口始终高于高新产品出口,而进口贸易正好相反。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进出口贸易应对汇率变化影响的策略
3.1扩大进出口贸易利润来源。进出口贸易利润的以商品交易的形式出现,势必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因素,缺乏应对汇率变化的能力,导致经营问题。对此,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扩大进出口贸易利润的来源,简单来讲,即将利润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3.2及时调整进出口贸易经营策略。需要根据汇率变化去调整经营策略,经营策略的变化,应与外贸市场的环境相对应,即形成向外的策略调整,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调整企业经营状态。3.3加速人民币汇率国际化进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时能够有效抵挡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例如,促进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程,这样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会更加稳定,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处理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对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整体实力,同时可以在进出口贸易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可以确保我国的自身利益。
4结语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利润、经营策略以及市场发展均有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应对汇率变化,需要进一步扩大利润来源、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引导市场,这是保证我国汇率稳定、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博.浅谈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7(02):127-128.
[2]毕耀文.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7(02):108-110.
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有效汇率;中国企业;进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67-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张成为各国宏观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日益高涨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使得进出口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利益攸关。通过在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一问题。
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首先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我国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加大了我国对国外先进设备的进口力度,为我国企业技术的向高层次转变提供良好条件。其次,人民币的升值加大了我国企业外来投资的能力。企业可选择原材料价格高的的行业进行投资,从而减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①人民币的升值冲击了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工业制造业、文化用品等行业,属出口优势行业,而化工、交通工具等行业资本比较密集处于劣势状态。结构层次很低出口企业价格弹性比较高,议价能力比较差、而且技术含量不高。出口产品在价格上涨一定百分点的同时,相对应的出口产品数量会增速下降相应的百分点这样的一上一下抵消了我们出口企业原材料、劳动成本以及产品价格低的优势。这样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超过企业所能够承受的的压力范围,出口企业就会把部分产品转销到国内从而影响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②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外商以外币投入我国的资本发生相应的贬值。外商通常会以人民币现汇的方式在我国国内直接投资,希望以此来减少相对应的投资成本,从而来避免贬值状况的发生。除了以上如果人民币发生贴水,汇率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样就对外资的引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打消了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了出口成本的增加。加大了企业对外出口机器设备、材料时的成本,进一步加大企业对外经营合作的风险。对外贸易企业和国际公司在进行期末结算时面临着汇率风险的增强,并致使收益减少、损失加大,回国利润缩水情况严重。
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实际不影响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本身价值,它是通过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来体现的。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首先,人民币贬值致使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上升,从而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规模。其次,人民币贬值,我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从而抑制我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使进口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民币贬值后在我国所出口商品的外币没有下跌的前提下,我国出口取得的同样数量的外币可以换取更多的本币,从而使得出口厂商的利润增加,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扩大了我国的商品出口的规模。最后,人民币贬值后,因进口商品本币的价格提高,一些国内发展不理想的工业可以借此生存和发展起来,所以,即使由于一些原因人民币贬值后我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并不大,却依然可以抑制进口。总而言之人民币的贬值,可以起到抑制进口,扩大出口的作用,从而改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首先,人民币贬值后,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虽然下跌,但是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不会马上加强,我国对他国的出口商品数量也不会急速增加。同时,我国进口商品的数量也不会随即贬值从而造成进口价格提高而立即减少。贬值对于我国出口的扩大,进口的一直要等到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人民币贬值的初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是不稳定的,甚至会出现恶性反应。这种时滞性的影响我们称它为j曲线效应。其次,人民币的贬值是否能很好的改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还要看进口商品以及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规定只有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人民币的贬值才能对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起到作用。在小于1和等于1时会导致进出口贸易恶化。
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5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经验数据的分析来实证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从而说明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GDP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而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 制造业 贸易额 经济增长 关系检验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就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采用1990-2009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集,其中涉及的经济变量包括: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总额(TT)、进口总额(TM)、出口总额(TX)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四个经济变量。由于这四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在进行计量检验前对TT、TX、TM、及GDP分别取对数(简称LNTT、LNTM、LNTX和LNGDP),为了准确、深入地研究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分析。首先,考察我国制造业总贸易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模型如下:
二、变量检验
Granger关系检验要求所使用的时间序列变量是平稳的。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运用协整方法对变量进行分析前,必须先检验被分析的变量是否平稳,只有变量在一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模型为:
Y代表出口贸易变量(剔除外资出口后的净出口),X代表GDP,D表示一阶差分,EC是对两个具有协整关系变量的水平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残差项。 、 表示误差扰动项,t表示期数。估计这一模型,如果 显著,则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在长期对出口贸易变量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如果 显著,认为出口贸易变量与GDP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LNTT、LNTM、LNTX和LNGDP的ADF值都高于临界值,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于是进一步对它们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通过比较ADF值和临界值发现,ADF值都低于临界值,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即LNTT、LNTM、LNTX和LNGDP都是一阶单整。检验结果见表1。
(二)协整分析
第一步,考察我国制造业贸易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对模型(1)(2)(3)的回归后的结果显示,自相关校正后的调整R2达到了0.97以上,自变量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统计值显著。因此,模型可较好地说明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1)(2)(3)的回归残差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残差序列都是平稳的,即我国制造业进口与出口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的关系,这种长期关系的定量表示具体表述为:
LnGDP=3.526+0.698LnTT+[AR(1)=1.309,AR(2)=-0.719]
LnGDP=3.641+0.757LnTM+[AR(1)=1.316,AR(2)=-0.753]
LnGDP=9.420+0.202LnTX+[AR(1)=1.562,AR(2)=-0.585]
以上协整方程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额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即总贸易额增加1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将提升0.698个百分点;进口贸易每增长1%,GDP将上升0.757%;出口贸易每增加1%仅拉动GDP上涨0.202%,因而,制造业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超过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Granger因果性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制造业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出口、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对变量LNTT和LNGDP之间、LNTM和LNGDP之间、LNTX和LNGDP之间三组数据分别进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检验结果可见,LNTT、LNTM、LNTX不是LGDP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的概率分别为0.00018、0.00014、0.00093。数据表明,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均被拒绝,说明我国制造业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都将以95%以上的概率保证对经济增长产生因果影响,都是我国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过来,LNGDP不是LNTT、LNTM、LNTX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无法被拒绝,这就证明我国经济增长均不是我国制造业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格兰杰成因。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GDP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三、小结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深入研究了我国制造业整体和局部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
1.从长期来看,我国制造业进出口总体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贸易总额与GDP之间、进口与GDP之间、出口与GDP之间均存在长期的唯一的协整关系。
2.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总量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大的促进作用。进出口贸易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经济增长0.69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贸易对GDP增长的影响远甚于出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春明,宋志刚,郭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效评价与发展对策.北京:国际经济合作.2005.11.
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6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紧密,每个经济体都成为了经济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当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出现经济问题时,常常对其它经济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常态化,这些都增加了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它们更早的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中,参与了国际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建立了符合企业所需要的贸易管理体系。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的融入到国际贸易中,对于开展国际贸易的经验还比较欠缺。我国企业真正的开展国际贸易还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所以在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的现状分析
1.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进出口贸易管理机构,导致管理上的混乱。我国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进出口业务实行外包的形式。从市场调查、客户信用调查、进出口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后期的执行等都依靠公司进行操作,这种管理模式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例如公司并不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负责,所以对于风险的投入和关注比较低。结构不能够全面详尽的分析行业的市场发展情况,难以对进出口贸易提供准确的预测,例如不能够洞察到国外的行业保护政策的影响以及贸易壁垒的影响等,导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暴露在风险下。同时在全面的外包下,企业对于进出口贸易的过程难以进行监管,容易导致贸易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使企业存在经营中的风险。
2.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但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够严谨,使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体系不够完善。例如企业没有注重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考察和分析,没有建立专门的部门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参考资料,没有做好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控。同时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内部,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有效的整合,各个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难以充分的发挥管理上的优势,使进出口贸易管理无章可循,管理效率底下。
3.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运营风险比较大。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没有加强贸易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理,使企业遭受了比较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不重视事前的分析,使企业不能够快速的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策略,使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没有认真的分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或者化解风险,特别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导致企业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加大。
三、构建符合企业需要的贸易体系的方法与措施
1.建立针对性的进出口贸易机构。企业应当结合运行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进出口贸易机构,并且明确其组织的职责。在建立进出口贸易部门的过程中应当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的经验,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部门,例如专门的风险管理、市场管理、综合管理等部门,并且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进出口贸易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市场部门应当着重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且形成完整的分析和预测报告,为进出口贸易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和预测,为财务部门提供信息参考,降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强对交易对象的研究,审核进出口贸易合同,调查和了解客户的信用资质,审查付款条件等。加强对客户履约过程的监督,加强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跟踪,并且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为企业结算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管理部门对风险部门提出的风险进行控制并且进行反馈,配合进出口贸易管理的其它部门对合同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验收等,同时对于风险比较大合同进行中止以及停止产品的出库验收等。
2.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加强进出口贸易各个管理部门的内部协同能力,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进出口贸易包含了许多环节,例如生产环节、质量管理环节、出口环节、进口环节等,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和企业的经营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才能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应当按照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的要求,按照进出口管理的要求,建立内部的联动机制,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的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机制。进出口贸易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特别是世界各地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应当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企业应当从风险的识别、监督和控制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注重对各种官方、非官方风险信息的搜集,通过政府部门或者行业部门获得风险信息,通过国外金融结构以及政府部门得到金融政策的变化,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获得风险信息。要及时对客户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追踪,发现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对获得的风险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制定专门的风险预案和应对措施,并且将分析的资料和其它部门进行沟通,进行交易风险预警以及风险控制等。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分析控制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实现风险控制的动态管理,使风险控制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中,更好的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服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