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

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文1

(一) 现状分析

1. 数据统计

2006年6月我们对全市初一英语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成绩进行抽样统计(总分100)

2. 数据分析

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问题:① 两级分化提前了;不及格中的低分学校以及低分学生数在增加。试问在未来重语数外高考形势下,这么多人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太可惜了。② 全市初一学生在第一学年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接近放弃的边缘。

(二) 原因分析

1. 地区发展不均衡

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由于各校师资力量不均衡,小学课时开设严重不足。

从师资队伍来看:小学英语教师学历达标不均衡,加之多数教师教龄短、缺乏教学经验,所以难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从对英语学科的重视度来看:各地小升初语数外分值不均衡导致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均衡。

2.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现状分析

从教学条件上来看:小学、初中民办学校电教设备其全,小学小班化教育优势明显,家长重视并配合学校教育;而公办学校经费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家长素质偏低,不重视也不配合学校教育。

从学习时间上来看:住宿制学校安排早读和晚自习时间,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环境。公办初中为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按照规定课程设置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每天下午5点左右放学。细想一下,面对已失去学习英语兴趣的初中生,课上又无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后没有家长的配合,每天怎能完成10个左右生词记忆任务?英语学习的屡次失败,使学生渐渐地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长期下来,痛苦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

3. 新旧教材教法对比分析

新教材是对旧教材的改进。《牛津英语》教材语言好、理念新、有时代感,但对教学要求比以前高,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新教材要求掌握的词汇超过旧教材200多个。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只具备“教”教材的水平,而不具备“用”教材的能力。此外,英语教学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精神压力和学业负担过分沉重。

(三) 调查结果

公办小学、初中现状:① 地区发展不平衡 ② 师资力量薄 ③ 教学设备差 ④ 教法需改进 ⑤ 学法待研究 ⑥ 两级分化已提前 ⑦ 评价体系需构建 ⑧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要重视

二、具体对策

(一) 加大投入强化管理

1. 加大投入开发资源

落后的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与教改的热情。建议学校要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习的资源,如: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鼓励英语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制作直观教具,共享实物、挂图、图片、单词卡等资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通过聘请外教、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光盘资料、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2. 加强管理多加指导

建议管理部门① 督查各地区开足开全上好小学英语课。② 调研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情况。③ 调研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自信心情况。④ 检查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实效。

3. 重视起始年级教学

建议管理部门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重视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英语教学。小学三年级要配备语音较好、教学能力强的英语骨干教师;对生源差的初一年级允许在初一第一学期多上英语课,这样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提兴趣、改习惯、会音标、懂学法。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提高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真实自然的语言输入不仅仅来自课本和录音,还来自教师的语言,如果教师的语音语调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会使学生过早放弃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自信。

2. 加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建议教研和培训部门要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供和加强对课堂观摩的研究,使之系统化、经常化。培训内容可为:小学英语教师应有的三大教学技能①常规技能―教态、课堂管理、板书、课堂用语、简笔画、制作教具②专项技能―字母教学、语音教学、语汇教学、句型语法教学、课文教学③综合技能―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复习课。

3. 建议人事部门在招聘小学英语教师时,增加教学技能考核;招聘中学英语教师时,增加语言运用考核。

4. 建议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充电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

(三) 优化教法指导学法

1. 加强英语教学法研究

建议研究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希望小学研究出音、形、义相融的教学模式。

建议公办初中重点研究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我们要珍惜小学三年级起点公平,重视初一年级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在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学习探究、作业设置、测试练习等方面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合适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充分挖掘其发展的潜能。

建议没有晚自习,周末不补课的初中重点研究自主学习模式。

建议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有关教学模式及课型研究。

2. 加强英语学法指导

学必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预习、听课、作业、错题整理、课外学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善于、敢于、乐于给学生留下独立体验和思考的机会等。

(四) 构建合理评价体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1. 建议重视形成性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会使学生主动积极性、自觉愉快地学习。其方法有:① 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建立过程可分为:指导学习――准备档案袋――累积、搜集学习资料――将所搜集的作业、作品放入――反思、总结、评估――挑出最满意的作品――建立学习档案。② 要求学生写学习周记。周记长短不限,但应注意要求学生每周尽量运用近阶段所学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反映师生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给予反馈。③ 访谈评价。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倡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方面进行评价。

3. 构建合理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的评价,多以考试的形式进行,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导向、监控、反馈和激励作用。

建议小学三年级考试只有听力和口试部分。

建议小学英语竞赛只设口语比赛。

建议1―6年级英语考试题干部分用儿话语言。

建议小学英语试卷把写英文短语放到听力部分中。

建议小学英语考试要确保均分不低于80―85(100分制)。

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相应部门;研究思考

在经济体制不断被改革发展的今天,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也越发重要。但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仍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随着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传统的工商管理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对我国当下管理层面上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上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进行合理化改革,将其自身管理体制加以修改完善,以此满足当前社会需求是工商管理部门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保证社会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现阶段工商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水平

目前来看,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样化。这些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目前的工商管理业务水平并不高。在理念上,我国的工商管理人员并不是贯彻的十分彻底。目前,对于正真意义上的工商管理理念是急需被加以强化和完善的。对于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足,导致我国在管理上的严重不足。在人才培养上,精通此专业知识并可以熟练使用的人员少之又少。而且检验其人员真实能力的方式极度匮乏,无法体现出其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这一概念的真实想法与水平[1]。

(二)管理体制

不仅仅是在专业水平上的不足,目前工商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也是造成工商管理缺陷的一项重要原因。工商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维护工商管理体制的一个部门,其内部结构过于复杂,存在的也较为多样。部门过多导致了很多管理机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能环环相扣,内部存在较大的分化趋势,也就导致了很多该有的体制和政策没有健全,很多应该出现的规定没有被建立。这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连锁效应也就导致了工商管理上的缺失与某些地方的不称职。

二、对目前工商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一)注重专业培养

工商管理并不应该仅仅是一套规定,而应该是一套体系,将整个管理过程完整化。所以就应该格外加强对业务水平的培养。单靠理论性的知识也并不科学,重要的是实践过程。将理论与实际现状加以结合,让工商管理人员真正投入到当前社会经济体制中学习,在以工商管理为前提的现实过程中发挥其自身价值是管理阶层的首要任务。时代在发展。为了追赶市场经济建设的脚步,工商管理方式也需要被不断更新。工商管理部门也应不断更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方式,投入更多精力去培养相关人才,使得其在实际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注重管理体制与相应法规

一切的管理方式都是以体制与规定为前提的。面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市场,适度修改相应工商管理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其工商管理部门自身结构的原因及其外部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对其工商管理政策的监管与检查,提高其各方面的忧患意识。随着市场的变化工商管理法也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进行实时变更。加强内部结构的团结完整,让每一部门发挥自身最大作用,各管理机构衔接适当有助于改善当下经济市场秩序。对待目前存在的各行各业要严加把控,但手段上必须合理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最大程度增加工商管理部门的威严,对于日后掌控改善整个经济市场有最大程度上的改善[2]。

三、未来工商管理发展前景

(一)管理人员

因市场经济需求量的日益提高,在工商管理的人才需求上也在日益上升。由于其工商部门自身原因,在专业技能水平并不过硬的情况下,对真正拥有这一方面真才实学的人才扩招也是未来在人员把控上工商管理部门所采取的必须手段。在这一方面应该建立其自身大环境,培养好一个学习的氛围,过程上不能仅仅依照传统的管理思想与手段,结合现阶段情况才是合理的明智之选。这样的方式在未来也一定会被加以重视与使用,使之涌现出大量工商管理的真正人才,为经济市场贡献合法合理、有效的建议与措施。

(二)工商管理部门与体系的整体规划

在拥有大量工商管理界的人才之后,接下来的体系、法规与规划上也会出现明显有效的提升。在工商管理体系之中,会有明显的法制系统约束制约经济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目前的法制体系来看,也需要被规范规模化。因市场变化的缘故,单一法律体系无法治理众多市场经济问题,所以在未来的工商管理界,大量新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会呈阶段性涌现。但规则上的增多与复杂化会对我国经济市场平衡发展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政策上的监管监察在为来经济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也会出现监督政策与体制上的环环相扣。当工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结合,并加强监管力度,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建设将会起到明显的提高。所以未来工商管理部门在管理市场经济上对我国整体建设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3]。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正处于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阶段,工商管理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维护市场平稳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是需要被大众所重视与思考的问题。如何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和健全或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已刻不容缓。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各相关机构和个人合力解决的。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健全好管理力度与方法是需要被深入研究与探讨的,也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所要面临的主要调整。对工商管理现状的把控,是提升我国自身实力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雪琰 单位:河北省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孙若潮.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风,2012,08:262.

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文3

七台河市典当行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七台河市有四家典当行通过了工商部门的年检,四家典当行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左右。

总体上看,七台河市典当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对融资方式的补充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从2004年初至今,七台河市典当行为临时性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累计办理典当融资仅1200万元,典当行的融资补充作用未有效发挥。

业务经营拓展空间逐渐被压缩。一是市场不正当竞争加剧。目前越来越多的房屋贷款抵押公司、寄卖商行等所谓“黑典当”的出现,严重扰乱了典当市场经营环境。二是行业监管缺位。“黑典当”仅需一般企业登记,没有严格的准入审批制度制约,缺少必要的部门监督。三是典当融资业务自身的局限性。典当要求典当人必须拥有完全所有权的可供典当的财产,而目前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没有那么多有效资产。

个别典当行违规经营造成的影响恶劣。个别典当行曾违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对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造成恶劣的影响,使得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及广大市民对典当融资并不十分认可。

从业人员素质制约了典当行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七台河市典当行从业人员大多为股东本人或其亲属,学历普遍不高,基本不具有专业的典当从业资质。

规范发展典当行业的政策建议

加强监督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促进典当行业依法守规经营;二是督促典当行业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三是进行综合治理,整合资源,积极争取开办正规的典当业务,取缔寄卖行的非法融资业务,引导民间资本发挥应有的作用。

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文4

关键词: 生源地助学贷款 运行机制 现状分析 改进与完善建议

生源地助学贷款自2007年全面启动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行下,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政策调整与机制完善,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圆了无数困难大学生的求学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中解决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的最主要方式。然而,从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其在政策与机制上还有许多欠妥的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本文从寻求制度突破的角度,对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改进与完善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为提高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效率指明方向,为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一、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1.贷款政策性与操作商业性矛盾依然存在。

生源地助学贷款虽然较传统国家助学贷款在贫困学生认定、贷款手续办理及贷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了显著加强,但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办银行的性质,没有改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贷款、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尽管也建立了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种机制设计的不合理性与补偿的有限性,很难使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能得到长效的发展,也很难协调好贷款政策性与商业化运营的矛盾。

2.财政资助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值得商榷。

按照相关规定,中央财政负责中央部属高校的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的50%,地方院校的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由地方财政解决,这样做易加剧贷款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使一个地区财政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施力度,在中央部属、财力雄厚的东部地区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容易足额到位,而在省属、比较贫穷的中西部地区则很难全额到位,从而使贷款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

3.部门间缺乏有效地协调运作机制。

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政策性强,涉及教育、银行、财政、高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必须通力协作,如果各方协调不够,往往出现部分贫困生无法及时取得贷款的情况。目前,我国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中虽然对贷款的方式、利率、偿还时间等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但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方在办理助学贷款中具体应承担的责任没有作出规定,致使部分学生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过程中不知道先找哪个单位,各单位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凡此种种,势必影响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

4.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

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办理机构大多在教育局名义上成立了内设机构,安排了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只是把这项工作委托给招办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均为兼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效率和质量。

5.贷款办理期限规定不合理。

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规定每年集中办理2次,即每年的8月31日和10月19日,银行及经办网点普遍感到时间紧、手续繁、压力大,学生也感到不方便,一旦错过时间,就要等待一年;如果经办行出现错报、漏报,无法更改,也要等到一年以后再办理。

二、改进与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若干政策建议

针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与完善建议。

1.加快全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学生诚信系统、还贷监测系统、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另一方面应加强区域性个人信息网络资源建设,并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性信息资源,实现高校、银行、教育、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联网,进而实现全国个人信息网络资源共享,以便银行及时进行贷款的跟踪管理,有效地杜绝与降低违约风险。

2.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规避体系。

应按市场机制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扩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担主体。当前,主要是要积极引入具有外化风险功能的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力争建立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规避体系,在减轻银行、高校、财政等内部压力的同时,不断增加贷款资金流量,丰富贷款风险规避工具与规避平台。

3.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体系。

一方面应加大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力度,使其能有机地融入到国家助学体系之中,并能享受主体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应建立包括一般商业性贷款和学校助学贷款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助学贷款体系,不断优化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丰富贷款种类和贷款结构,保证贷款的有效供给。

4.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针对现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易加剧贷款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应尽快制定财政转移制度,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充足的财政贴息来源,从而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贷款运行过程中的补偿机制失灵、供求失衡和贷款的区域性差异。

5.健全组织工作机构。

目前,我国应尽快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国家相关政策性及商业性银行也要尽快出台为基层工作机构提供办公经费的政策,帮助基层工作机构解决工作运行中所需的开支,确保编制、机构、人员、经费全部到位,确保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6.进一步完善贷款申办时间。

目前宜采取集中时间申办与日常补办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将新生集中贷款和旧生临时贷款分开来,采用不同时段来办理,只要助学贷款申请人能提供充足的迟办理由、证据,即使不在集中申请时间,也应予以补办。

参考文献:

[1]梁小云.关于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思考[J].陕西教育,2011,(7).

[2]黄毅.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J].中国金融,2008,(10).

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文5

关键词:建筑节能材料;质量检测;现状分析

前言

近几年,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带动下,人们对住房质量、功能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房产业、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崇,绿色、节能型的建筑工程,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背景下,绿色节能已经成为了势必推行的政策。文章就针对建筑外墙构造,探究了其相关节能材料的质量检测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建筑节能构造与材料

1.1 建筑外墙外保温

这类保温结构结合相关类别,主要可以划分为保温板、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两种系统。对于前者这种系统来讲,现阶段,建筑行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模塑板、复合发泡水泥板等系统,采用的通常都是基层墙体、抹面层,以及粘结层等的保温构造;而对于保温砂浆系统来讲,通常采用的都是无机轻集料、膨胀聚苯颗粒等类型的保温砂浆,其主要为界面层、抗裂层等构造[1]。

1.2 建筑外墙内保温

对于这类保温结构来讲,其通常采用的都是砂浆类的保温形式,一般都是以辅助形式而存在的,具体来讲就是说,对于一个节能建筑工程来讲,要想符合设计要求,不仅要做好工程外墙保温,还要注重内墙保温。对于内墙保温来讲,其与外墙大致相同,在具体建设中,应采用耐碱网格布来作为内墙结构的增强网,且与外墙相比,内墙保温采用的饰面通常都比较单一的内墙涂料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到,节能建筑的外墙保温系统通常都是以基层、界面、保温层,以及抹面层与饰面层这五大部分组成的。对此,相关检测机构在进落实各项节能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过程中,对于第二、三、四部门中材料各种性能的质量检测应给予足够重视[2]。

2 材料质量检测现状分析

现阶段,对于上文探究的几部分建筑材料、主要配件的质量检测涉及到很多国家、行业标准,而对于相关检测机构来讲,在缺乏明文规定的基础上,理解、实施各项检测标与工作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一些误差。目前,节能材料质量检测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选择检测判定依据上。当前,相关部门的相关检测规范,对于建筑节能工程常用的一些材料未提出标准的技术指标,涉及到的性能指标内容也比较模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相关检测机构落实各项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是否采用其相关检测规程来进行判定,或者是怎样进行判定,都没有为其提供统一的参考规定,不仅不利于各项检测工作的高效、顺利落实,也会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五花八门。再加上节能材料使用的系统、规范与标准都各不相同,对相同样品也会提出不同的技术要求,很难保障其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性[3]。

其次,在选择检测依据与方法上。结合上述探究内容来讲,可能也有一些部门会针对此类现象,进行相关通知的补发,也有一些检测机构也在按照检测规程相应的附录内容在安排、落实检测工作,但要具体实施起来仍会产生诸多不便之处。同时,针对检测方法也未作出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节能材料往往都会涉及较多的标准规范,面对相同的样品,若使用的保温系统不同,便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从而经常会出现在一种判定标准背景下,出现多种检测依据的情况。

比如,针对抗裂砂浆拉伸粘结强度方面的试验来讲,我国2013

年相关部门的规定当中要求的养护方式为“试件制作完成后,应立即运用聚乙烯薄膜进行封闭,并在标准的验条件下,养护7d左右”而2011的相关规定中则强调“实验应运用聚乙薄膜进行覆盖,然后养护大约14d左右,且还要在去掉薄膜之后,继续养护到28d”这两种养护方式,避免会获得较大差距的检测结果,先步探究这种差距会对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仅从检测的严谨、准确性层面来考虑,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却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质量质量判定,这种判定结果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不仅会给整个检测工作造成阻碍,也会给节能建筑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4]。

再者,材料送检人员专业素质方面。作为材料质量检测工作的源头,材料送检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现阶段,大多数建筑工程都配备了专门的送检建筑材料的工作人员,且通常都拥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对于这类工作人员来讲,节能材料通常都是一种新型失去,其人员通常都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只要将样品送到检测机构即可,因此,经常会出现送检量不足、不熟悉保温系统,以及关键参数缺乏等一系列现象,进而为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阻碍。

3 检测节能材料质量的建议

针对上文探究的相关问题,根据以丰富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标准的检测规范、规程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来讲,相关部门可以为省内检测机构,一个可以进行统一参照执行的固定,从而有效避免频频产生各自为营的现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规定只要是涉及到相关部门的规程中给出的材料内容的,相关检测单位必须要按照其材料对应的指标来进行判定,也就是说只要在本省内,不论是新建、扩建,还是在建的一系列建筑节能工程,建设中需要材料使用的材料无论是怎样的保温系统,都要满足其规程提出的各项要求。但前提是,作为地方标准的制定,其所有技术指标都要充分满足国家、相关行业提出的标准要求。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结合规程中某些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不断修订,进一步优化材料品质[5]。

其次,要求相关材料质量检测单位,采用的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出项目、批次也要严格根据其规程中提出的标准要求来执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与质量验收的统一进行,也能够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对于检测方法、判定依据来讲,其检测单位应针对工程特点与实际检测需要来选择,具体来讲,就是该节能工程采用的是那种系统,就选择对应的国家、行业标准规定来制定,若国家标准规程中未针对该工作的某些参数提出相应的技术指标,则要有由送检单位提供相关设计值,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判定依据。

最后,相关主管部门在落实各项检测工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参考施工管理中,施工员、安全员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对施工、业主单位的建筑节能材料人员实施严格的培训,以及上岗考核,从而使其可以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建筑节能工行才能,以及经常涉及到的一系列检测常识,以此来为各项节能材料质量检测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对于那类建筑工程,质量都是其工程的关键,也是建筑节能行业在进行每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部分。而要想建设出真正高品质的节能工程,首先,就必须要采用符合标准要求的节能材料,之后才是对施工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探究,工程质量检测部门应联合其他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认真、严谨的落实好每项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海敏,梁晓晖,陆俊华,等.建筑节能材料质量检测现状分析及建议[J].建筑节能,2015(10):90-92.

[2]黄海敏,梁晓晖,陆俊华,等.建筑节能材料质量检测现状分析及建议[J].江苏建材,2015(1):50-51.

[3]潘林,许剑兰.常用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及其质量检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

部门现状分析及建议范文6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 现状分析 解决机制

一、医疗纠纷概述

(一)医疗纠纷的概念

对于医疗纠纷的概念,医学界和学术界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医疗纠纷就是医疗事故。笔者认为这种定义方式并不科学,混淆了二者的概念。所以,医疗纠纷应该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基于对医方的医疗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及其原因或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而导致双方的争议。

(二)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1、医方原因

医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②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服务水平和质量;③部分医生行医作风不端正;④医疗纠纷处理不当,推卸责任。

2、患方原因

作为引起医疗纠纷的另一方主体――患方,则存在以下几点原因:①公民法律意识维权观念增强;②对专业医学知识缺乏了解;③对治疗效果存在过高期望。

3、社会原因

除了医方与患方的原因外,还存在一些社会原因:①新闻媒体的负面报告的日益增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②社会上不法分子,利用患方,引发医闹事件,达成自己非法目的。

二、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当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主要有双方自愿协商解决,行政处理,法院诉讼三种方式,它们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一)医患双方协商和解

和解是医患双方自愿、平等的达成一定的协议,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协商可以增加医患双方了解、沟通,而且和解成本低,避免矛盾激化;第二,和解在解决纠纷时无须第三方介入,能够消除双方在名誉及隐私方面的顾虑。但在实际协商中和解也暴露出许多缺陷:第一,医患双方的地位不平等。由于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导致患方处于不利地位,举证不足或是不能举证,这样对患方是很不公平的。第二,和解虽能保护医患双方隐私,但是也给医护人员规避法律,逃避惩罚留下了可乘之机。

(二)行政处理

我国具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法院调解三种解决机制,其中,卫生行政部门的调解是我国解决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中最常用的一种诉讼外调解手段。卫生行政部门的调解具有以下优越性:第一,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有助于调解活动的开展;第二,卫生行政部门是医院的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及时处理。但是,也正是由于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的身份,很多患者质疑其公正性,且于其制作的行政调解协议并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

(三)法院诉讼

患者通过向法院提讼请求,主张医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医疗纠纷,具有强制性、终局性、公平公正性等优点。但是以诉讼方式来解决医疗纠纷也具有一定缺点:第一,诉讼成本比较高;第二,诉讼解决争议的周期长。可见,诉讼会给医患双方带来很大的经济、时间、名誉上的压力,更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完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一)借鉴非诉讼解决程序优先和诉讼程序相结合的模式

借鉴他国经验,采用ADR制度来解决医疗纠纷,将诉讼与非诉讼方式结合起来。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对于损害较轻,责任明确的,建议介入第三方进行协商解决,相互沟通,节约解决成本和时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于在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建议双方进行司法鉴定,可以将时间定为一个月,然后再次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在鉴定之后,医疗纠纷仍然不能得到解决的,应当进入诉讼程序,公平公正处理纠纷。

(二)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体系。当前,零散的法律法规,无法有效指导纠纷的解决,更无法满足患方的需求,因此,我国的立法机构应该制定一部高效的完整的《医疗纠纷处理法》。《医疗纠纷处理法》应当明确规定医患双方的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制定统一的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并且在程序上作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医疗纠纷的解决。

(三)完善医疗纠纷鉴定制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医疗纠纷的鉴定制度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规定,造成我国医疗纠纷存在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鉴定的二元模式,给司法实践也带来阻碍。笔者认为应当规范我国的医疗纠纷鉴定制度,统一鉴定模式和标准,对原有的鉴定制度进行详细的责任、人员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增加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保证医疗鉴定意见的科学和正确,从而合理的解决医疗纠纷。

四、结语

医疗活动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医疗纠纷已日益增多,医患矛盾也在急剧升温,如何公平公正的解决医疗纠纷,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林文学.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7-8.

[2]何兵. 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机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