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总结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跨理论模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98-02

0 引言

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简称TTM)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因其注入了行为改变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方面的理论,把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划分为一系列的变化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从而改变了以往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一种静态的认识,本文介绍了跨理论模型的内容体系,总结了目前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研究的展望。

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内容体系

1.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跨理论模型(TTM)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它把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非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Prochaska,J.0.,&Velicer,w.E,1997)[1]。它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地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方法。TTM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程序发展。对所处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促使其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换。该理论模型试图去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为什么会发生,它描述了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

1.2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体系 在体育锻炼行为中的跨理论模型把关注的是个体从静止到活动,再到保持的动态变化过程,跨理论模型根据整个行为变化的不同阶段以及采用不同的改变程序和变化层次,把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分为四大部分:变化阶段(the Stage of Change)、变化程序(The Process of Chang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决策平衡(Decisional Balance)。(见图1)

在跨理论模式中,变化阶段是模型中的核心组织结构,它指出了行为变化的一个时间序列,这个时间序认了行为变化的动态本质和朝着变化方向的运动发展顺序。变化程序则描述了个体如何进行变化,它包括10个有利于行为改变的认知和行为活动。自我效能指的是相信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必要的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决策平衡则包括行为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或者是感知到变化产生的利益或障碍[2]。

2 锻炼领域中跨理论模型的研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应用研究

2.1 国外关于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关于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领域中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试验设计上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试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

1986年,Sonstroem 和Amaral[3]首先把跨理论模型应用在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相关研究上,研究者将220男性被试分类到变化的四个阶段中,即前打算者、打算者、行动者和坚持者。研究发现,放弃锻炼的现象在各个锻炼阶段都存在。这项研究揭开了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L.S.Wallace和J.Buckworth[4]2003年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阶段改变选取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静坐行为三个指标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测试前后被试所处阶段与他们的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静坐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复返者在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两个指标上有显著的下降。

Bradley等2004运用TTM对芬兰和美国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作了跨文化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两国大学生在跨理论模型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唯一不同的是两国被试在自我效能得分上的不同,美国被试的自我效能要好于芬兰被试。

2.2 国内关于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领域对跨理论模型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分析和大学生跨理论模型量表的修订和本土化研究上,但应用跨理论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研究成果较少。

程小虎等人运用“阶段改变模式”的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锻炼习惯,大学生的很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动力特征。

常生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时要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司琦等于2005年把阶段变化理论及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标准化,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可分为5个阶段,但与西方存在极大的差异。

郭志平等通过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新生进行两次“锻炼行为阶段变化问卷”的测量,检验跨理论模型各问卷在研究我国大学新生锻炼行为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阶段变化问卷的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2

一、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1.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

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策

1.加强理论教学工作。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导致其不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在课上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讲解过程对讲解人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严格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第三,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氛围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多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一,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或个人比赛等形式,检查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多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并对于获胜的一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与本土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理念。

3.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开始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社会各方都应为学生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体育锻炼不一定就要在体育课上、在专门的体育训练场上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强度不同而已。有了体育锻炼的氛围自然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后,教师还应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指导评价。了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通过表扬学生的运动成果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1. 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加强体育能力的训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缺少的是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通过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在开动脑筋理解体育知识基础上,边想边练,掌握体育锻炼的原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体育学习实践中就能够举一反三。譬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的难点,学生感到艰苦、枯燥,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时,除了教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控制速度,如何掌握加速间歇时间,如何度过极限点,跑步之后如何该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知识讲解和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运动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的运动的知识,以后学生自己再去实践、探索,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他们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体育知识的讲解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运用专业的体育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总结运动规律,再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它归结为运动口诀。譬如篮球教学中的三大步上篮,教师就可以总结它的运动规律,将它的运动要领归纳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这样的口诀,语言简明扼要,学生都喜欢听,非常容易懂,而且记得牢。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运动知识之后再进行训练,就很容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2.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给不同程度的孩子设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通过降低体育技能难度,让学生圆满的完成体育动作,然后逐层加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信心,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恐惧,让他们敢于挑战体育项目。

3.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内容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体育知识,还蕴含了丰富的美育方面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美和健康的身体表现出来的魅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审美的引导者,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善于开展言传身教,提高综合素养,在学生眼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优势、创造能力等设置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延伸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4. 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享受体育锻炼过程。

体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心理等,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在教学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运动强度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不断刷新的优异成绩,更要关注后进学生的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点进步。要对优秀学生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运动要求;对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简化练习方法,降低练习难度,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练习时间,特别要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及时表扬和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体育素质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把参加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把体育锻炼当作是一种享受,在体育锻炼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运动中的美一般是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由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是美妙绝伦的,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身体的健美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更是长期的体育锻炼的结果。运动美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协调美、行为美、竞技美、服装器材美等。初中体育素质教育要将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着重于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塑造美的体型,促进身体机能健康完善,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

5. 转变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的不良态度。教师自己要作好表率和示范,自己首先热爱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高手。由于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模仿性,体育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运动才华在恰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势必能引起他们崇拜之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要学好体育的强烈愿望。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自己的第一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

现在,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和身体健康,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建立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4

一、普通高校三年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本研究对北京市5所普通高校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400名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

有23.5%的学生经常主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61.5%的学生偶尔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15%的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二)每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

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参加 3 次以上的有13.8%,每周参加1~2 次的39.2%,47%的学生不确定次数。

(三)每次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22.4%的学生每次参与活动的时间60 分钟以下,26.1%的学生每次参与活动时间在 60 分钟以上,51.5%的学生没有固定每次参与的时间,很随意。

(四)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场地

三年级学生选择参加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跑步、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上,由于经济有限,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场所通常是不收费的体育场所即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五)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在本研究所调查的三年级学生中,8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13%的学生认为是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无所谓。

二、普通高校三年级学生对学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向调查

随后,我们又对这些学生关于学校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学校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向

78%的学生希望开设体育选修课,6%的学生不希望开设体育选修课,16%的学生觉得是否开设体育选修课无所谓。

(二)选修课的项目

问卷中设计了13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多选,但最多只能选五项。学生希望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的项目情况见表1。

(三)选修课的考核

学生从小到大体育课一直在考试、达标中紧张的进行,大家对体育课的考核方式或多或少存在着不满意和恐惧心理,本次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如果开设体育选修课最好是采用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只有2%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

三、总结与建议

三年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结果显示,课外能够自觉地、经常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不是很多,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部分很有规律,大部分没有规律,很难达到运动效果。因为不是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故学生的锻炼场所和器材不能保证,从而限制了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出于场地和费用等原因参加不上。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5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学生

阳光体育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口号,倡导体育应该回归本我的自然属性,学生的体育可以是广阔的操场和大自然,鼓励学生多与阳光亲近,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在良好的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健康有了保障,走入阳光下,亲近自然,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当广大的青少年的体魄强劲起来,祖国的未来就希望,建设祖国明天的后备军是一直具有强健体魄的队伍。阳光体育秉承“健康第一的”锻炼要求,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阳光体育让体育教学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更注重人的发展,是以学生实际体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模式。

1.实施阳光体育锻炼的意义

在高校实施阳光体育教学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还是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遵循阳光体育的相关教育理念和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生本理念教学。

1.1实施阳光体育锻炼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只要是和教育有关的就是围绕学生在进行,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最大的追求和存在的价值。阳光体育在高校的实施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发展。学生在阳光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体能,更能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和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社交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传统意义上的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完善。阳光体育有利于多维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

1.2实施阳光体育锻炼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传统的只注重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更不能跟上教育的步伐。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主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体现出来。当高校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引入操场、引入自然,从加强学生的体能和综合素质方面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出体能和知识均衡发展的人才。学校能够在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人才的条件上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学下的长足、稳定地发展。所以说实施阳光体育锻炼还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

2.实施阳光体育锻炼的现状

2.1受评价体系的影响,难以脱离传统教学的影子

评价机制就像一根指挥棒,左右着教学的方向。当前高校体育考核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学生体能测试的表现和一定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高校体育教师虽然已经了解到阳光体育的内涵,但是受考核机制的影响,不免存在结合考核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培养的现象。如:受测评方式的影响,教师会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以便能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测评。所以对于阳光体育的实施不到位,学生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能锻炼和发展。关于阳光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没能落到实处。学生进行阳光体育锻炼的各种表现没能融入到阳光体育的测评中去。阳光体育成为了一种没有有效测评方式的教学,阳光体育只是停留于形式上,没能深入到本质。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阳光体育没能实现真正的阳光,课堂教学质量不是很高。

2.2没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以“发展学生的一切”为教学根本宗旨是教育界一幅宏伟的蓝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却没能以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生本课程很难有效实施。第一、教师的因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阳光体育只是他们接触到了一种教育理论,虽然感觉很好,但是要实施起来,并且要有良好的效果,却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实践的结果。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缺乏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听课、评课的过程,几乎没人给自己的教学提出建议,教师们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因为难以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思路,灌输的成分较多,学生的主动性没被调动起来,课堂学习的质量不高。第二、场地、设备的限制。在高校当中要想让学生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时可能的,但是走向自然并不是都能满足的条件。有的高校受场地的影响,绿化面积不是很多,像这样的条件会影响了阳光体育某些内容过得实施。这样教学资源的缺乏影响了阳光体育的有效实施,势必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

3.实施阳光体育锻炼的建议

要想实施好阳光体育锻炼,高校上下都要宁城一条绳。高校要对阳光体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秉承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师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接受到有质量的阳光体育锻炼。

3.1学校重视阳光体育锻炼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对阳光体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把阳光体育纳入学年工作的安排程序中去,多为学生提供一些阳光体育锻炼的机会。高校可以积极响应《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的“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课内的教学,也不可忽略课外的锻炼,让课内和课外锻炼的有效结合,达到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目的。如:首先高校可以把阳光体育锻炼融入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当中去,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体育锻炼。其次注重把阳光锻炼的内容纳入高校测评体系当中去,通过测评方式促进高校阳光体育锻炼的这种手段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能从本质上实现阳光体育锻炼的目的。因为测评是促进阳光体育锻炼的催化剂,有了测评机制的督促,高校阳光体育锻炼有了方向性的指引,能够沿着阳光体育锻炼的方向有序进行。再次,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阳光体育锻炼方面的活动,通过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实现学生阳光体育锻炼,让学生在热烈的比赛氛围中得到体育的锻炼,实现阳光体育的锻炼目标。让学生在课中、课外各项锻炼中实现锻炼,促进学生各项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3.2秉承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秉承“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体育教学看作关于学生健康锻炼的教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都要注重“健康第一”,把学生的体育健康作为教学根本追求目标,以健康为中心去进行教学,就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善于总结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优点,结合学生的锻炼取得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把进行阳光体育教学的好的方法归纳出来,以便于日后更好地进行阳光体育锻炼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向阳光、引向操场、引向自然,让学生在淋漓尽致的体育活动达到愉悦身心和提高体能的目的。让体育教学回归本我的色彩,让学生在操场和阳光下得到真正的锻炼。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体能上的锻炼,更是学生心灵自由翱翔的过程,学生接触阳光和大自然,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调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总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秉承阳光体育锻炼的相关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他能够让高校体育锻炼实现本质上的体育锻炼,实现以学生的健康为第一位的体育锻炼。

3.3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各项体能和综合技能都要锻炼的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应该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本位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健康为教学第一位和教学的主要目标。第一、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趋于完善,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从学生兴趣点入手,选取教学的内容。教师没必要把教材上的内容统统给学生上一遍,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教学所需进行删减和增加新内容。如: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作为新增的内容补充到体育锻炼当中去。像国标、健美操、啦啦操这些体育锻炼项目,因其具有舞蹈性的特征,往往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教学这些项目,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进行体育锻炼。第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教师没必要从开学到期末都是自己一个人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让班上的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项目学习,在课堂教学时间教给自己的同学。把学生作为学生的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组织课堂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对叫别人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为了实施好阳光体育锻炼的教学理念,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出来,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注重生本理念教育。综上所述,阳光体育锻炼的初衷是要实现学生本质意义上的体育锻炼,高校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要秉承阳光体育锻炼的教育理念办学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教学当中实现体能的提高和各项综合技能的发展。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体能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中心。

作者:袁航 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营.探究阳光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2]王进.阳光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

[3]苏世军.我国高校体育管理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4]赵成磊.从大学阳光体育开展困境析大学课余体育之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6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好学生体育档案是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利于具体分析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我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跟踪性的立卡建档,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档。从初、高中新生入学起,我就对每个学生进行立卡建档。主要内容包括:①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次、学号、家庭住址;②基本素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登记表;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成绩登记表;④体育合格登记表。

二、测验。首先,新生入学后,对规定项目进行测验,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教学和文体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练习。例如测25米往返跑,看学生短距离快速起动、转身跑的能力;测1500米跑,看学生耐久跑能力;测俯卧撑看学生上肢力量和腰背能力;测纵跳摸高,看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测5米三向折回跑,看学生协调和急停急起的反应能力等。其次,在每一学年结束时,都要进行逐项对照测验,看学生身体锻炼的进展情况。

三、分析总结。三年初中或高中结束后,将每个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体育基本情况公布给每个学生,并逐个写出具体分析意见,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三年来的体育锻炼及提高情况,以便在毕业后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