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就业反馈机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梳理政府数据,把握专业设置的数量与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上是具有一定的自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是在自身的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师资力量等情况,综合考虑而形成。但是,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就业对专业设置的反馈作用,是增强专业设置合理性与科学性不可或缺的因素。2014年教育部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共有15个专业位列其中。而这一举措的出台,主要在于引导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是以人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完全市场化的今天,高职院校既要看到内在的师资力量对于专业设置的影响,更要看到外在的市场需求对于专业设置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将相关报告归置到统一平台,方便社会、学校和公众查询。虽然这一由政府主导、高校完成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能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是,通过这类报告,高职院校至少可以在专业设置上获得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是以一个大的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职业院校中综合型院校较少,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依托各个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横向上比较同类院校之间的就业情况,了解对应专业的行业就业总量情况,能够为自身的专业设置与调控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依据。其次,每所院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会细分到每一个专业的就业情况统计,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由就业部门和专业教研室牵头,以单一的专业或者临近的专业就业情况为线索,梳理就业情况,从而梳理出单个专业就业的整体情况,进而决定这一专业是否需要调整与撤并。当然,高职院校在依托政府机构数据进行专业设置预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人才需求的滞后性。所谓滞后性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因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变化,导致高校专业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阶段性过剩。前文提到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中,不少专业就因为滞后性问题,使得之前的“朝阳”人才需求,转变为之后的“夕阳”人才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在政府提供的数据基础上,尝试构建专业设置预测体系,吸收政府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以及教育机构就业中心人员,做好与自身专业设置相关的人才需求预测,并据此作为专业设置、调整、规划、合并的重要依据,将被动的专业设置工作转变为主动的专业调整,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化。

二、征集企业建议,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向

如果说依据政府数据信息把握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从宏观上把握并解决专业的“存废”问题,那么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征集企业建议,并据此调整专业的教学内容,则是在中观维度上改善教育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职业教育法》,“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企业应该为高职教育等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场所,接纳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实习,承担企业人员职业教育费用,而对于企业如何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如何根据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要求改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等,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社会分工来看,学校负责人才培养,企业负责人才使用,两者之间确实有着明确的不同。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专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认为高职教学质量管理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而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指出高职院校要“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吸收企业单位对于就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是一种提升办学内涵质量的必然需求。而在就业过程中征集企业意见、调整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在使用高职人才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学生质量与用人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而这种差距对企业而言,越小的企业所需要付出的人力培养资本就越低,如果差距较大,企业的人力培养资本将较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虽然是主体,但是企业应该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从这一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在就业过程中除开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之外,还应该积极地取得企业的认同,征集企业的相关意见与建议,并能够通过某种机制传导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一般来讲,承担这一任务的是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一机构中一部分人员是行业、企业中的业务经营者,一部分人员是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带头人和其他教师。而在征集企业建议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将企业的建议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导教学内容的调整,强化实践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制定之前向企业征询意见与建议,按照企业的考虑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本位,根据职业活动中的环境、内容、过程等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职业人。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并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紧缺的教材配置与使用,高职院校可以在就业反馈中联合企业编写校本教材,从而解决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匹配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不少企业单位提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动手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联合企业单位改进实训设施,提高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重视学生意见,提升培养的效果与质量

高职院校的就业反馈机制建设,较为重视政府机构的就业信息数据,因为政府机构的就业率统计可能直接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增设与存废;也较为重视企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反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产品”的“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数量与质量。而在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方面,高职院校的直接动力机制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采纳学生的就业反馈意见。但是,从基于就业反馈机制提升高职办学水平而言,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经历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又作为企业的员工直接感受到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变化,学生的就业反馈意见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是更为直接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中应该建立更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单位、岗位对应情况、薪酬、地域区域、行业等基本信息,还要及时通过电话、实地调查等,了解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的相关情况,如是否二次就业,是否提升了薪酬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该就其教学质量的问题,针对毕业生进行问卷式调研,集中听取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这些意见内容可能包括学校教学是否符合行业、企业要求,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的联系是否紧密,能力培养是否与需求岗位对应,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等等。特别是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企业,他们感受到的企业能力要求较为明显,而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之间形成的差距,学生拥有话语权。这些意见与建议能够很好地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高职院校除了在毕业生就业之际对毕业生展开就业质量调查之外,还应该在毕业生适应一段岗位工作时间之后,再次走访毕业生,深入访谈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问题,因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沉淀的时间较长之后,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岗位的能力要求之间的认识,可能更为理性,也更为具有建设性。可以说在就业反馈机制的学生意见采纳中,高职院校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专业办学的效果。当然,要使得这种反馈能够系统化、科学化,还需要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反馈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地域或者行业内的校友会的形式,强化学生反馈的组织性,从而将分散的学生反馈变为一种群体的反馈,以每年一次的频率,综合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既能够联络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更能够让学生为母校未来的发展贡献资源与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反馈效果的科学性。高职院校要尝试构建网络化的毕业生反馈系统,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集中系统地征集毕业生特别是优秀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提高反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李凌.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15个专业上榜[N].中国教育报,2014-10-15.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一、全面总结、正确认识我市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

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人才工作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阐述了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市委召开会议,就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建立全市统一人才大市场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各地各部门制定了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党管人才原则得到较好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深入人心,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各项工作出现了良好势头。

2.人才工作机构基本健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充实了力量,组建了工作队伍。大部分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为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3.人才队伍建设开局良好。今年以来,我市引进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到科研单位任副职。5名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45名重点大学毕业生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接受4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我市挂职服务,选调12名大学生到基层经受锻炼,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大了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4.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制定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职责,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初步形成了在党委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建设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农村技能人才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入调研、密切配合、积极探索,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发挥了新的运行机制作用。

二、与时俱进,牢固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第一,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当今时代,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人才资源已经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第二,确立党管人才的理念。只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类优秀人才吸引、凝聚在党的周围,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和工作水平,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第三,确立围绕发展加强人才工作的理念。必须紧紧围绕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促进发展上,使人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

第四,确立辨证地、历史地、实践地看待人才的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正确对待不同人才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各类人才纳入组织部门视野,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使用中提高。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历文凭、资历阅历,就难发现人才,就难以选准人才。

三、突出重点,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今年人才工作的任务很多,我重点强调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抓好“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人才数量、人才结构、人才分布的实际情况,辨证地分析本地、本单位、本系统人才的比较优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力量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第二,加快人才培养培训步伐。党政人才的培养要围绕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大县处级干部和科级优秀干部及其他公务员的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制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规划,抓好企业后备干部的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科技发展的要求,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细则,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措施。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围绕农村奔小康的要求,研究制定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利用3年时间完成把农村青壮年培训一遍的任务。同时,要注意加强党外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非公有制组织人才的培养。

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硕士、博士、海外留学人员到我市自主创业。研究建立联系外国专家制度,邀请国内外技术管理高级专家来我市指导工作,尤其要把引进专家和引进重点工程项目结合起来。

第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享受政策特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推荐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科技专家的选拔和管理,加快培养聚集学科科技领军人物。落实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做好创新人才和骨干教师的推荐和选拔工作。完善市委、市政府联系高级专家制度和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研究制定发挥离退休专家作用的意见。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这次会议是由《职业》杂志发起主办的全国首次技校、企业对话会,来自全国的100多名校企代表、人力资源专家学者及劳动保障系统干部参加了这次对话活动。

我国入世以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将成为27世纪世界制造中心。但近年来高级技术工人紧缺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国制造业人才尤其是高级蓝领的稀缺,已经成为中国通往制造强国之路上的“瓶颈”之一。而导致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界对现代生产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还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去培养人才;二是企业界对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校企间在人才培养上的脱节,直接导致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因此,校企双方在一起就高级蓝领的教育培训展开探讨,加强企业界和教育界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交流与合作,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加速培养高级蓝领队伍的必由之路。

《职业》杂志主办的这次对话活动意在搭建一个校企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为实现“十五”期间我国职工队伍中的高级技能人才的比例由5%提高到20%而采取的一个实际行动。会议期间,代表们就21世纪的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这次会议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传播了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新理念和信息。邀请到了政府主管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曾湘泉、莫荣以及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代表及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作为主讲嘉宾。他们带来了关于高素质蓝领培养问题的最前沿的理论、最新的政策和动态、最好的经验,以及最新的信息。二是校企代表就高级蓝领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直接对话与沟通。除大会论坛、企业家和教育家面对面的交流外,会议期间,各学校和企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进行了多种形式深入广泛的接触和沟通,不少学校和企业达成了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初步意向。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太仓地区;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79-02

1 调查的意义

为更好地掌握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参考,不断提高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学院组织系部老师对94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2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此次共调查94家太仓地区用人单位,回收问卷94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在所有答题人中,有100%是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单位的负责人。

2.2调查方式

由我院教师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由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回答问卷,答题时间约5到10分钟。调查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2.3 调查内容

采用我院自编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涉及“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人才培养建议”等内容。

3 用人单位信息

3.1 单位性质

我院毕业生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占主流,达到了91%,这和学院所处的区域特点符合;而到事业单位、国企等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少

3.2 用人单位所在行业

调查显示机械电子制造业(包括电子,机械)占31%,生物化工行业各占约29%,商业贸易建筑房地产类占25%,其他类占25%,在此要说明的是其他类主要是指服务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次调查用人单位样本仅有94份,并不能完全代表聘用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群体。因此该文所有分析都是基于已经收集的样本的基础上进行(正文中本院样本用人单位简称为本院用人单位),学院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整体的用人单位情况做以判断。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用人单位对我院的了解情况和我院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用人单位对我院总体情况的了解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中比较了解我院的占79%,不太了解的占21%,不了解的为零,从这方面说明我院在太仓企业的管理者和人事管理人员中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应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的拓展。

2)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非常需要我院毕业生的占37%,比较需要的占42%,一般性的占21%,不太需要的占零。

4.2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及建议

1)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5%,其中非常满意达到了54%,基本满意占41%,一般占5%,不满意为零,这表明我院毕业生素质高、质量好,毕业生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主动性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也充分说明了我院对学生的软、硬技能培养成效显著。

2)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岗位素质要求也不同,这就对我院的就业工作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在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总体胜任岗位的比例达到了85%,还有15%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岗位的学生为零。这说明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

4)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不太严重的比例达到了85%,还有15%的认为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一般,没有企业认为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严重或比较严重,说明我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定性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5)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的建议

用人单位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我院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用人单位认为我院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素质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素质能力为:外语水平、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训练,以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还应继续通过各种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5 问题与思考

从我院成立以来,我院在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充分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来,校企双方全程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用人单位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最有评价权。调查数据表明,用人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今后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5.1 进一步加强外语应用水平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在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评价偏低,并建议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水平的培养,同时也说明太仓地区的区域经济对高职毕业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我院生源来自江苏各地,各地区对外语的重视也有所不同,而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本科相比普遍偏低,因此,学院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进一步加强外语教学改革,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院也应该加强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积极主动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再学习,真正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全过程管理 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及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资源,其培养质量是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科研能力水平及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类型日益丰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2016年3月,河海大学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0268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811人,博士研究生2457人;非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4042人。本文针对河海大学研究生全过程培养管理实践,通过搭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从运行、监督、反馈等方面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总体框架

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结合相关文献,本文认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是指为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不同主体(包括学校、相关学院、相关管理部门、导师、任课老师等)作用于核心对象(研究生)的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及相互协调运转而形成的管理方式。根据系统内部主体的相互关系,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构架分为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三个子机制和运行机制,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相关教育创新计划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监督机制是指依据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督导专家等相关主体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反馈机制是针对研究生在校培养及职业发展等具体情况,对不同主体进行信息跟踪并收集反馈意见。根据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建立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组成结构见下图。

图 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组成结构

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运行实践

1.执行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全过程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河海大学紧跟国家研究生教育趋势和要求夯实学生知识体系,围绕“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和内涵式发展为引领,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强化全过程培养链管理,实现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制订并实施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博士、学术型硕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建设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规范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提出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预答辩、答辩、毕业等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具体执行环节和内容如下表:

表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的执行环节

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非学位课程细化为公共课程及人文素养、工程素养、职业素养课程几个模块;实践环节从原培养方案的6学分增加到10学分,并且明确顶岗实践的具体要求包括工程认知、实践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职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实践交流能力。

2.深化课程建设内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注重学术学位课程的前沿性,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和教材,按照大讲堂的思路开设博导讲座,将综合素质课作为硕士研究生的非学位必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融合本校研究生和留学研究生课堂教学等教学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改革专业学位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将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融入新的培养方案选修课程。

3.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建设国家研究生创新中心。河海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机制为先导,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水问题及西部水电开发中重大工程建设,先后建设“长江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2003年)、“西部水电开发研究生培养基地”(2004年)和“际水利土木环境研究生培养基地”(2006年),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水利水电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河海大学聘请海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开设了不同学科的前沿课程,成功举办了“2004年全国水利、环境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2009年‘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2年‘港口、航道、海岸与海洋工程科学前沿和技术创新’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3年‘岩土工程与结构安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4年‘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前沿与技术创新’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5年‘水文学及水资源科学前沿’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及“2015年长三角‘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研究生论坛”,充分发挥了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研究生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

1.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监控培养过程,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河海大学按照42个一级学科和12个专业学位类别,分别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改革评价监督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

2.实行研究生培养督导制度。

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机制,聘请20位治学严谨、经验丰富、有较强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专家为学校研究生培养督导专家,成立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工作小组。印制督导工作手册,明确督导主要工作内容:抽查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学位论文计划与选题、文献阅读报告,巡视与监督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评阅和答辩等各个环节,检查与评价教学质量及相关软硬件配套。定期召开督导专家会议,反馈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情况与建议,举办研究生座谈会,调查了解研究生的知识体系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情况。

3.加大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力度。

强化学位论文抽检和盲评,实行国家、江苏省和学校三级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制定《河海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处理办法》、《河海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管理办法》。目前,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之前,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组织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网上评审,实行全覆盖双盲评抽检评议;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之前,学位论文交由研究生院质量与监控办公室实施抽检,并送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评议,同时学院采用抽检和全盲评方式对其进行评议,评审专家按照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严把出口标准,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

4.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机制。

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严格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在各个环节的职责。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示范答辩工作,组织博士、硕士进行公开答辩,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头效应,在学生中凸显榜样的力量,强化学位授予单位、导师、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四、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反馈机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与研究生培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河海大学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例如研究生慕课课程、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盲审系统的开发使用等。通过分析研究生线上学习、论文评审和情况、研究生选课情况的数据等,建立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在线反馈机制。同时,发现并搜集反映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运行状态和存在问题的状态数据,加强基于数据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调整的目的性,从过程上建立质量反馈机制。

同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从结果上完善外部评价体系。河海大学主要通过深化全过程培养和质量监控,做好在校生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培养质量反馈,改革评价监督机制。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按学科、专业邀请用人单位和社会机构参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分别就课程体系、毕业生竞争力、岗位适应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分析,充分发挥联合培养校企和基地作用,形成培养质量反馈渠道,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项工作是学校研究生教育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河海大学全方位管理取得实效,2013年至2015年,河海大学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3项、“2014年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五、结语

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主要由运行、监督、反馈三个子机制构成,其实质是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中建立质量保障系统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深化课程建设、实施教育创新计划以确立质量运行机制,依照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相关规定、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的监控,根据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及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的反馈意见以完善运行质量反馈机制。通过持续深化和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具有河海大学培养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从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⒖嘉南祝

[1]韩国防,陈智栋,赵希岳,等.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1-43.

[2]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59-65.

[3]楼鑫.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219-221.

[4]佟福锁.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重视的原则[J].江苏高教,2005(4):106-108.

[5]耿有权,刘道镛,曹蕾.实现“四个转型”引导创新人才培养――基于东南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5-8.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和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由局党组书记直接负责人才工作,成立以党组书记、党组副书记和局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等处室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由局办公室负责人才工作目标的管理和落实。局党组根据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每年至少两次集中研究人才工作,包括引进、培养、使用等多个方面,并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和决议,做到记录健全,有据可查。局党组全体成员,都要把人才工作作为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凡涉及研究人才工作的各项活动和会议都要积极参加,在具体业务工作中注重培养民政相关工作人才队伍。

三、工作措施

*年,我市民政系统人才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全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求开展,具体目标和措施如下:

1.全面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轮岗、培训、交流及每月一次的局务会议等形式,加大力度,努力提高中层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性,把中层干部培养成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动手能力强的民政骨干力量。

2.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充分利用局务会议、业务会议、机关日学习等制度,加强机关干部民政综合业务、法律法规、经济和社会工作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进一步提高学习实际效果。科学合理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参加各类带薪学习,继续采取鼓励政策,通过提供学习、复习、考试时间,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鼓励干部职工参加自考和电大、党校等在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提升学历。科学合理安排英语、计算机、普通话、法律等各类培训,努力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3.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加强对年轻后备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作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提供一些比较关键、重要的岗位,锻炼年轻干部。全年安排3名科及科以下干部到基层锻炼,安排2名干部到直属事业、企业单位挂职锻炼,安排3-5名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机关锻炼。指定中层以上干部与后备干部实行一对一帮带,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提高。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把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选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

4.注重人才的引进工作。在符合编制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年要尽可能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等人才补充干部队伍。人才引进工作要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的原则,抓住一切机会,引进急需的、符合民政工作特点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