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4例,将治疗组用中医方法治疗与对对照组西医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治愈39例(60.94%),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治愈27例(42.19%),总有效率70.3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0, P
[关键词] 中医;参苓白术散;慢性结肠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32-03
Shenling Baizhu Powder Together Tongxie Decoction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Colitis
DAI Ming-jun
Department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Jilin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Changchun, Jilin Province,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 Ling Bai Zhu Powder together Tong Xie Yao Fang in Chronic colitis.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128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l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rom March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hich group included 64 cases. We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group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control group in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 39 cases were (60.94%) cured in therapeutic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90.63%. while 27 cases (42.19%) were cured in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70.32%.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herapeutic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8.40,P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enlingbaishu;Chronic colitis;Treatment
慢性Y肠炎是一种反复性、多发性、慢性以结肠、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疾病,该病也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类疾病。目前多认为与遗传、免疫、过敏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便伴有腹部下坠感明显等。另外该病也具有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极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对于该病的治疗,在西医范围内缺乏特效药物。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中医药领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发现中医药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方面极具优势。该研究整群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12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该院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4例,男32例,女32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5.6±6.1)岁,病程0.5~1年;对照组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5.4±7.2)岁,病程0.5~0.85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方法(治疗组) ①脾虚肝旺型。临床症状:阵发性腹痛加剧、腹泻伴肠鸣音增强、频繁排泄脓血便、胸闷、嗳气、睡眠不佳、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治法:健脾益气、止泻治疗。方用:痛泻要方为主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焦白术20 g,茯苓10 g,陈皮10 g,党参15 g,枳壳10 g,白扁豆15 g,防风15 g,薏苡仁20 g,砂仁10 g,莲子肉10 g,炒白芍15 g,桔梗10 g,山药20 g,木香10 g,甘草10 g。②脾虚湿盛型。临床症状:腹痛加剧、大便溏泻并带有脓血和粘液、腹胀、频繁纳差、面色青黄、舌淡胖、脉滑数。治法:稳中健脾、清热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为主合痛泻要方,药物组成:茯苓20 g,莲子肉20 g,山药20 g,药用党参30 g,扁豆20 g,炒白芍15 g,防风15 g,焦白术20 g,薏苡仁20 g,陈皮10 g,肉豆蔻10 g,砂仁10 g,葛根10 g。以上中药水煎服,1剂/d,2次/d。
1.2.2 西药治疗方法(对照组) 选择柳氮磺胺吡啶(国药准字H31020840),用量为:初始口服剂量为2~3 g/d分3~4次口服,如无肠胃道反应或过敏反应,则逐日增至4~6 g/d分4次服用,待症状好转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1.5 g/d,分3次/d服用,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1.3 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如腹胀、腹痛、肛鸣、肝门下坠感等消失,查体可见下腹部压痛感消失,大便、舌及脉等恢复正常,便常规连续3次检查均显示正常,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情况,结果显示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如腹胀、腹痛、肛鸣、肝门下坠感等基本消失,间或发作,查体可见下腹部压痛感基本消失,大便、舌及脉等恢复正常,便常规连续3次检查均提示正常,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情况,可达2级以上。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缓解,查体未见好转,便常规及内镜检查均无改善或病情加重[1]。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经χ2检验,P
2 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32%,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P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属于属于中医学中的“内疡”“泄泻”“肠风”“肠荨薄傲〖病钡确冻耄其发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感受外邪等导致[2]。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中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止泻治疗等方法,具体做法为①脾虚肝旺型。焦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之功效,茯苓则健脾利水渗湿,其中焦白术与茯苓配伍具有除湿运脾之功效,二者联用可以使脾气充足,有化湿之力湿浊去则自有健脾之功,脾健湿除而泻自止;山药益气补脾,莲子肉补脾涩肠,又可健脾开胃,使食欲增加,二药联用有助于焦白术健脾益气,厚肠止泻;扁豆和薏苡仁可健脾化湿,添加二者有助于焦白术和茯苓发挥渗湿止泻之功效。桔梗宣肺可通利水道。处方可随症加减,肝旺者加枳壳、桔梗、木香、甘草。②脾虚湿盛型。焦白术兼具补气健脾燥湿之功效,茯苓可健脾利水,二者联用可除湿运脾;薏苡仁和扁豆可健脾化湿热;莲子肉可开胃健脾,山药益气补脾,二药配伍可增强健脾益气之功效;白芍酸寒,缓急止痛,养血柔肝,兼敛脾阴;陈皮辛苦而温,醒脾和胃,理气燥湿,有助于焦白术的健脾功效;防风舒脾升阳,兼散肝郁,防风与陈皮联用可消除嗳气、胸胁胀满等。处方可随症加减,湿盛型者可加肉豆蔻和葛根。剂型使用汤剂,原因在于汤剂可被胃肠道较快吸收,有助于快速发挥药效,也利用随着症状及时调整药物使用,既满足辩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也方便易携,为患者带来了方便[3]。
该研究通过对慢性结肠炎患者使用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④甙资跎⒑贤葱阂方治疗组总有效为90.23%,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87%,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40,P
该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方面虽然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医对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中治疗方法缺乏统一、规范的辨证论治标准。所以对中医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深入探索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机制,使得该病的治疗有据可循;需要制定统一的辨证论治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仅需要重视祖国医药对疾病治疗的发展,也应与现代医学和实验研究想结合,使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不断发展,为追求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超.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365.
[2] 田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2):104.
[3] 井小会.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4,34(1):178.
[4] 侯杏.加味左金丸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5] 王羽丰.八味结肠汤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6] 张承红.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5.
[7] 朴有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34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22.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2
方法:对8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晚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进行常规的结肠透析后,分别给予甘露醇保留灌肠和尿毒清保留灌肠,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尿素氮、肌酐、血尿酸、电解质水平及体重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82例慢性肾衰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电解质无明显变化。
结论:结肠透析联合甘露醇保留灌肠可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疗效优于尿毒清保留灌肠。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 结肠透析 甘露醇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64-0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最终结局,如何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仍是目前科研及临床治疗的难题。早期预防、延缓或阻止慢性肾衰竭病情的进展,对于慢性肾衰患者至关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慢性肾衰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常规结肠透析后应用甘露醇保留灌肠在慢性肾衰中、晚期患者的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肾衰竭3、4期,并且无严重的心力衰竭,无合并感染及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近期无肠道及肛区出血的患者,给予结肠透析治疗,共82例,男55例,女27例;年龄38-70岁,平均(54土15)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痛风性肾病、肾小动脉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入选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44例,分别为慢性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梗阻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2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尿酸性肾病1例。对照组为38例,分别为慢性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10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高血压肾损害3例,尿酸性肾病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慢性肾衰竭基础治疗,如饮食治疗,控制血压、调整血糖,纠正贫血及酸中毒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仪器。治疗仪器为JS-308F型结肠透析机(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2.2 结肠透析步骤。①肠道清洗:透析治疗前用清水清洗肠道,用水量10-20L,直至无粪便排出。②结肠透析:利用浓缩的透析液按比例配置成透析液进行结肠透析,利用结肠透析机反复更换透析液,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决定透析液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约2h左右。③观察组采用甘露醇稀释后保留灌肠,保留时间尽可能长,对照组采用中药尿毒清颗粒30g进行肠道内保留灌肠。
1.2.3 临床检查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20次),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中BUN, SCr, UA的水平;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K+、Na+、Cl-,Ca2+水平及体重等指标的变化。
1.2.4 统计学分析。采用SA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采用X±S,组间资料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血尿素氮、肌酐、尿酸比较见表1。序贯结肠透析治疗82例慢性肾衰3、4期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2.2 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比较在透析过程中及透析后K+、 Na+,C1-、Ca2+水平和体重等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除有轻度腹胀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肾衰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我国有95%的终末期肾衰患者得不到有效医治,大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1]。因此寻找一个经济有效的延缓肾衰进展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清洁肠道的方法减少毒素的吸收,对于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学者根据此原理,采用结肠透析疗法,利用透析液中离子浓度的不同,使体内有毒代谢产物排出,同时将透析液中对人体需要的物质吸收人血液,既清除体内毒素,又改善机体内环境。肠内容物的渗透压是制约肠吸收的重要因素,同种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愈大,吸收愈慢;浓度过高(高渗溶液)时,出现反渗透现象,水分由血液进入肠腔,使内容物的渗透压降低至等渗时,才被吸收。甘露醇溶液对肠壁具有反渗透作用,并且较难吸收,致使肠腔水分大量增加,具有导泻作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设计结肠透析后采用稀释甘露醇保留灌肠法治疗3-4期慢性肾衰患者,取得比较理想效果,这和黄远航等[2]研究结果相符,明显优于采用尿毒清保留灌肠疗法。因此,结肠透析甘露醇保留灌肠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晚期有一定疗效,对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有一定的作用。本方法较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有明显的优势,如治疗费用较低,原材料价廉易得,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无明显副反应,适用于轻、中度氮质血症的患者及不宜进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内服 中药灌肠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文献中并无此名,据具临床表现可属:“腹泻”“痢疾”等范畴,其病变在大肠黏膜和粘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要,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治法以灌肠结合内服药,取得较好效果,中药灌肠能抑制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以减弱免疫反应并可解除肠道痉挛,抑制肠蠕动,另外有学者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进行药理实验,结构证明,健脾阳中药具有明显作用,并有促进凝血、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平滑肌张力作用,以上均提示中医内服及灌肠是多方面的协同作用。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2009年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均有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血便,粪便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在30-60岁,严均年龄40岁,粘液便50例,脓血便40例,病程3个月至数年。
2 方法
2.1 口服中药:健脾蔬肾,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2.1.1 基础方:焦三仙各15g薏仁12g黄芪15g白芍12g山药12g栀子9g菟丝于15g灌肠;
2.1.1.1 粘液便组:吴茱萸30g,生大黄15g藕粉30g金银花30g败酱草15g煎后取汁,内加云南白药粉一支,保留灌肠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
2.1.1.2 脓血便组:蒲黄15g白芨15g赤石脂15g白头翁15g败酱草30g穿心莲30g黄柏15g马齿苋15g地榆炭15g赤小豆60g煎后取汁,保留灌肠,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3 结果
经两个疗程治疗,痊愈70例,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2次以下,肠镜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并随访1-2年内未复发。好转20例,即临床症状减轻,大便较稀,每日3次以下,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0例。总体有效率为100%。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药物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04-0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和溃疡性病变[1],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期呈上升趋势,我们自2009年09月至2010年09月采取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作为病例选择对象:(1)符合1996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均有肠镜及组织学检查。(2)活动期:轻、中、重型病例。符合上述条件者5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5~58岁,按病情轻、中、重三型:轻型25例,中型13例,重型12例;按病变范围:位于直肠32例,直乙结肠12例,左半结肠(结肠脾曲以下)6例。初发者39例,复发11例。1.2药物组成 5-氨基水杨酸2g,替硝唑0.4 g,庆大霉素24万U,地塞米松10mg, 锡类散3g,2%利多卡因3ml加入生理盐水混匀配成200ml的混合液。
1.2治疗方法 :治疗前检查肝、肾功能及血糖等,在常规休息、少渣饮食、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灌肠前先排空大便,灌肠液温度38℃左右,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将灌肠管插入10cm,药物进入肠道30min后改膝胸位,臀部尽量抬高,30min后改右侧卧位。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间隔10天,共行2个疗程。用药期间记录症状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症状改善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1.3 疗效判定: 停止药物灌肠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无复发迹象为近期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纤维结肠镜复查及病理检查无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和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停药6个月观察:50例患者中,近期治愈38例(76%),有效7例(14%),无效5例(10%),总有效率(近期治愈率加有效率)为90%,除3例无效外,其余患者用药2~4次后起效,便血及大便频繁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12例初发患者用药2次后,临床症状就得到明显改善,病程长,病情重者,则疗效较差,5例无效中2例治疗结束后半月复发仍按无效计算。所有患者未见任何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一,常呈慢性病程而反复发作,加重患者生理和心理负担,进而诱发和加重病情。目前治疗UC主要是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的口服用药,但口服用药易被小肠吸收,结肠内浓度低,胃肠道刺激性大;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在直肠和结肠,此部位血液循环不丰富,静脉给药到肠壁的血液浓度差;采用药物保留灌肠一方面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且保持较高浓度,对病变部位起到直接治疗作用,同时清洁肠道及恢复肠粘膜正常生理机能。另一方面,直肠给药避免了药物被胃肠道酸碱及消化酶破坏和肝脏的解毒作用。灌肠液中配伍利多卡因起效快,弥散力强[2],可缓解肠痉挛,加适量地塞米松能促进抗生素渗透到黏膜下,并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的炎症和渗出,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解除炎症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化学性刺激,促进局部水肿及炎症的吸收而产生止痛作用[3]。替硝唑、5-氨基水杨酸、庆大霉素联合应用对肠道需氧菌、厌氧菌有强大抗菌能力,增强疗效。锡类散有收敛、减少溃疡面的作用。从本组资料看,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抗菌谱广,治疗方法简便,价格便宜、安全。对于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也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沈志祥,陈喜兰,谭诗云,等.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00.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576.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30-0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科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主要为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并可向近端扩展,以至累及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或腹泻,病情轻重相差较大,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治疗上比较棘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上述时期门诊和住院患者86例,经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UC(活动期),均符合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22~68岁,平均39.8岁;病程7个月~13年,平均5.3年,对照组34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5~70岁,平均40.2岁;病程10个月~15年,平均5.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应予易消化、少纤维和高维生素清淡饮食,禁食生冷油腻辛辣腌熏等刺激性食物;避风寒,勿劳累,病情严重者及时补液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柳氮磺吡啶每次1g口服每日4次,用药30d后,改为每次0.75g每日4次,用药15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湿热伤中型,证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灼热,小便短热,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5g,黄芩12g,黄连12g,木香9g,甘草10g,车前草15g,白芍12g);疫毒壅盛型,证见大便频数,里急后重,下痢鲜紫脓血,舌质红降,苔黄燥,脉滑数,选用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5g,黄连12g,黄柏12g,秦皮12g,金银花18g,地榆12g,丹皮12g,芍药12g,甘草9g,木香9g,槟榔12g);脾胃虚弱型,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厌油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6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9g,陈皮12g,扁豆6g,山药9g,薏苡仁12g)。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疗效标准判定,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1.4 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近期治愈32例(61.15%),有效15例(28.18%),无效5例(9.16%),总有效率90.14%;对照组近期治愈8例(23.15%),有效14例(41.12%),无效12例(35.12%),总有效率64.17%。治疗组近期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中医诊治;临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13-02
溃肠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又被称为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其主要是发生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和溃疡性病变的慢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为粘液血便、腹痛、腹泻,并且此病反复发作、病程漫长,经久不愈,并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少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暴发性发病、病情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并且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与克罗恩病病症极其相似,所以临床上将两种病症统称为炎症性 肠病。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观察其效果及社区医院应用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50例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溃肠性结肠炎患者的诊疗资料,并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9例,年龄为2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3.8岁),患者病程5个月-15年(平均病程4.2±2.6年),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21-80岁之间(平均年龄44.3±3.1岁),患者病程6个月-17年(平均病程4.4±3.1年),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组:中医内服治疗:①脾胃气虚型,健脾益气,除湿升阳;药方:茯苓、甘草、莲子肉、人参、桔梗、白术、白扁豆、砂仁、山药、薏苡仁,②大肠湿热证主要是调气行血、清热解毒,药方:黄连、槟榔、黄芩、大黄、肉桂、芍药、木香、当归。③热毒内结症、血瘀肠络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方: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贝母、乳香、皂角刺、甘草、天花粉、、陈皮、金银花、赤芍、没药、当归、白芷、防风药物,14天为一个疗程。在中药内服治疗基础上结合灌肠治疗黄柏20 g、赤芍20 g、千里光30g、马齿苋60 g、青黛10 g、枯矾10g血竭6 g。每日1剂,浓煎至150mL,以37℃左右药温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