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识别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机制范文1

一、兴澄特钢风险识别

(一)筹资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债务性筹资规模分析。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的逐年扩大,资金需求增加,因此公司大量举债。2006年公司的短期借款为22808万元, 2007年为20730万元元,减少2078万元。长期负债由198808万元增长到294888万元,增幅48.33%。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2006年的64.13%上升到2007年的67.71,虽然资产负债率仍在安全界限范围内,但是债务的逐步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偿债风险。

(2)债务结构分析。分析占所有债务大部分的长期借款的偿还期限可以得知,兴澄特钢从2006年到2007年的借款的偿还期限都比较集中,这就意味着到还款年度公司将以大量的现金支出偿还长期负债,通常一个年度大量的现金支出会给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旦公司现金短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可见兴澄特钢长期借款期限比较集中增加了公司的债务性筹资风险。

(3)长期借本文科学分析。兴澄特钢近年的长期借款利率不等,如果公司投资收益率不能高于借款利率,则公司面临不能按时偿还利息的风险。长期负债的浮动利率增加了企业的利率风险。

(二)投资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投资角度分析。兴澄特钢的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以建设项目投资对公司发展影响最为重大,项目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时间长、投资数额大、投资决策复杂且难度大、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投资效果持续时间长、投资转移性与替代性差等,项目投资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很大的财务风险。

(2)投资规模分析。兴澄特钢近几年大规模发展投资范围广,规模大,占用资金多,由于投资项目涉及环节多,而且各个环节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某一环节脱节,都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甚至破产。

经过近两年的扩张发展,兴澄特钢的主营业务生产基地布局基本成形,进一步巩固了兴澄特钢行业领先地位,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公司母公司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投资活动组成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构筑了一个结构复杂的集团经营主体:公司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存在多重委托关系,集团的管理链条加长,对集团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目标和财务资源配置的要求更加严格,集团受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集团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多。

(三)经营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销售中的风险因素。具体如下:第一,从客户信用状况分析。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东风汽车、一汽、上海锅炉等大型企业,这些客户信用等级较高,客户信用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可能性较小;另一部分主要客户来自国外,受国际宏观环境的影响远远大于国内客户,且这些客户占有兴澄销售的份额不小,因此一旦客户经营状况失控,对兴澄特钢的经营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第二,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户信用状况良好,兴澄采用宽松型的信用政策,公司销售大部分采用担保先发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这种信用政策和结算方式有利于巩固、扩大客源,对企业销售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客户的集中性,一旦客户经营不理想,宽松的信用政策和先提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则构成集团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第三,从应收账款管理分析。兴澄特钢应收账款回收历史记录良好,应收账款发生坏帐的率很低。由于应收账款质量高,公司因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导致经营风险的可能相对较小。但外贸销售受外汇结算和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应收账款有上升趋势。

(2)商品采购风险因素。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充斥着公司的整个采购流程中,因此从采购计划的制定、供货商选择、采购决策等,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因素,兴澄特钢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采购计划分析。公司采购计划的依据是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又是由销售订单决定的,因此一旦钢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显然会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而计划目标与实现情况则可能发生较大偏差。第二,原材料的采购分析。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性是构成公司商品采购风险的一个不利因素。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上游成本推动上升幅度较大,供给比较紧张,会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另外,基于和商品销售同样的原因,公司主要物资矿砂、废钢、铁合金、煤炭供货商的相对集中,主要供货商范围较窄,使公司材料采购范围受到限制,也会加大原材料采购风险。

二、财务预警模型及其应用

(一)财务预警模型具体如下:

(1)一元判别模型。一元判别模型,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走势变化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失败。一元判别模型最早是由Fitzpatrick(1932)提出的。他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指标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净利润/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财务指标判别能力最强。一元判别模型虽然比较简便,但其缺点在于: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多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反映的,没有哪一个比率能概括企业的全貌。因此,这种方法经常会出现对于同一个公司,使用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的结论的现象。为此招致了许多批评,而逐渐被多变量预警模型所替代。

(2)多元判别模。Altman(1968)首次将多个指标分析的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后人称为“Z模型”,但这仅适用于制造业上市公司。随后,Altman又提出了适用于非上市企业的Z1模型和适用于非制造业公司的Z2 模型。Altman教授的多元判别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X1反映的是企业的变现能力。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也就是营运资本,它是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获利能力高,投资风险小等特点。营运资本/期末总资产偏小,往往预示着企业资产周转不灵或资产变现能力偏差。

X2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留存收益是指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是企业累积形成的税后利润。一般说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反之,说明获利能力越弱。

X3反映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息税前利润是指扣除债务利息与所得税之前的正常业务利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也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最有力依据之一,该指标越大,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说明偿债能力越弱。

X4测定的是企业的财务结构,也就是负债和权益的比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该指标计算较为容易。而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较难确定。在运用时,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 企业资产市价=企业预期实现的年利润额/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由此X4=(企业资产的市价/负债总额)-1。

X5反映的是企业的营运能力。该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效果好;反之,则相反。

Z- score 模型中的X值除X5之外,均以绝对百分率来表示,比如“留存收益/资产总额”为20%,则X2为20。Altman的Z模型具体判断标准见表1。

(二)兴澄特钢Z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相关结果计算如下:

根据奥特曼Z值的划分标准,如果Z系数大于2.675,那么公司的财务状况是稳健的。兴澄特钢的Z值自2004年以来均大于2.675。由此可以得知,奥特曼Z值的结果与兴澄特钢风险识别明显不相符,因此不能直接把奥特曼Z值模型作为兴澄特钢的财务预警模型,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以满足兴澄特钢的需要。

三、财务预警机制建立

(一)完善现金流量动态调控体系 为及时把握资金动向,反馈资金流入、流出信息,保证资金高效运作,应建立三个资金管理系统:一是建立月计划用款指标控制系统。每月25日前各分厂、部门根据下月生产任务及大中修安排向归口部门报送下月物资使用计划,各物资归口部门根据上月物资消耗、库存、市场采购、技改措施、大中修进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平衡,将确定的物资采购计划上报财务部,财务部按照生产计划安排市场预测,编制资金回收计划,并结合物资采购计划和各分厂、部门财务收支计,本着量入为出、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编报全公司资金分配使用方案,经公司研究批准后执行。二是建立周资金调控系统。公司在资金总量控制上,每月资金不是按周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全公司供、产、销、运、技改及大中修等动态情况,提出每周的资金平衡方案,经公司协调会确认后实施。对资金投入使用流向随时调整,这样就能把资金用活,促使各分厂、部门用好有限的资金。三是建立日分配及资金使用情况信息反馈表系统。财务部根据每天资金进量、出量、存量及物资存量的具体情况,在部突破周计划的情况下,提出当天资金分配指标,由财务部部长批准后实施。

(二)提高公司决策层财务预警意识公司决策层应增强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的意识,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对待财务预警,财务管理决策或监测当局可以建立更适用于本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并根据自身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改进,及时预测公司的财务状况。此外,财务预警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基础上的,但会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非会计事项虽然能对企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却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反映。企业财务预警分析应该重视对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重视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公司内部与企业自身相关的非财务因素包括:企业对研发的重大投资;企业获得某项专利的情况;公司在同类中的竞争力;企业技术与专利的先进性与保护程度;人才的流失情况;企业信誉如何;企业有没有盲目扩张等等。另一方面宏观环境方面,应重点关注国家对待企业的产业政策,如是否鼓励,在企业的开办、用地或是税收方面是否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是否在企业的融资渠道上予以大力支持,以及政府是否会增强对产品的购买以扶持企业的发展等等。

(三)建立预警分析、反应、决策、执行运行机制企业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对企业每一项重要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经营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对在日常监控中预警的风险,能快速反应控制,达到预警、纠错、改善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预警主要是发现问题,预示风险,但其本身不能化解风险,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形式,财务预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企业的危机不会及时体现于会计信息,有些风险因素是无法通过报表反映,如政局变化、管理层变化等,而这些因素对企业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定量预警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非量化因素甚至是有经验分析人员的直觉判断, 作定性的分析评价,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

(五)加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积极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公司应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适当的营销策略,对大客户设定一个担保发货限额,在限额允许范围之内滚动使用,减少客户对公司的资金占用,同时应尽可能增加直供客户,减少中间贸易商。分析国际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扩大东南亚、欧美地区钢材销售,对中东地区客户可根据国际环境进行调控,规避国际政治、经济带来的不稳定风险。公司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在周边地区建立重点物资储备基地,可以合营、合作建立废钢收购、重要铁合金生产企业;针对矿砂价格上涨和海运费的提升,可以与宝钢等其他钢厂进行战略合作购买,既可以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又可以降低运费成本。公司应该利用行业地位优势,尽可能多地获得银行授信额度,争取银行的透支额度,同时考虑外资银行更多的参与中国市场,针对内外资银行的不同专业化程度,有选择的满足自我发展需要;争取政策性贷款。对新的工程项目进行项目融资,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更好地满足项目资金的需求。国内外大型成套设备的融资租赁。对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需要购建较多的固定资产,可以考虑选择融资租赁方式。由原来单纯依赖银行贷款的模式,向以银行贷款为主、创新融资为辅,建立阶段性多元化组合融资、实现项目低成本和资金链安全的策略融资渠道模式转变,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风险识别机制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 投资 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外部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对于每个房地产投资企业都是不可幸免的。譬如说,当经济衰退,处于低速消沉时,社会对消费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减缩,这其中当然包括房地产。更有甚者,每当经济陷于低谷,消费减缩时,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如汽车、房地产之类的长线耐用消费品,这时人们会修正在经济景气时制订的消费计划,推迟或干脆取消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社会风尚如此,造成房地产市场一时供大于求,房屋价格亦连连下跌。

2.财政利率风险。财政利率风险多来自于利率波动的影响,因为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全额付款,一般都会利用杠杆原则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敖以解决一部分资金。假如贷款利率上升,投资人所需要负担的贷款利息就可能是楼价本身的价值,此种情形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投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息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房地产。当然如银行收回抵押房地产可以得到贷出款项的话,则投资人无须再负担任何责任。然而,假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低潮,银行在拍卖房地产时仍得不列足够的款项偿还抵押贷款时,则投资人仍需负一定责任。所以,投资者在策划置业计划和议价房地产时,必须把利率波动因素考虑进去。

3.市场风险。由于供求形势变化,引起市场竞争范围、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房地产市场性质、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等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房地产市场价值跌落的一种可能性,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供应的时间误差。譬如当房价因供应短缺而上升时,开发公司便会纷纷兴建楼宇,但由于建筑需要一定时间,故此虽然待建楼的总体规模已经超出供应需要,但短期内楼价仍然会持续上扬。近年来,建筑业技术日渐先进,所以造成房地产能迅速供应市场,直接缩短了地产循环的时间,也使得楼价波动变得更为频繁。

4.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可抗性(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以及土地的自然地理和技术经济特性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房地产投资经营上的失误(或其可能性),造成实际经营结果偏离预期望值的可能性;经营风险起源于投资内部问题和项目的经济环境情况,如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低,使用经营费用超过预计值,房屋空置率高,租金回笼等问题,都将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小于预期值。经济环境可能不理想,对房地产的需求偏低,会产生比预期高的空置率。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房地产投资者运用财务杠杆,在使用贷款的条件下,既扩大了投资的利润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的营业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掌握信息不全、不准,投资决策草率。所依据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前期调研不细,对购买力及项目的销售前景预期过于乐观,都会导致在运用中出现与当初的估计有较大偏差。

宏观形势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利变化,由此引发多种风险。这在近年的经济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表现为:一是前些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诱发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跟着上涨;二是货币发行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如银行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商就意味着筹资或变现风险。三是房地产供求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是供过于求,房价自然就要下降,销售难度增加,促销成本加大,期房销售几乎成为不可能。四是房地产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气候。如当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重点从“开发”变为“购买”,这不利于刚开发并需持续投入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展。

发展商主观上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判断或把握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实际上“感觉”错了或反了。如有的发展商过分地相信自己会容易地找到“下家”,将项目脱手,而实际并未如愿;有的发展商在决策上项目时只考虑、分析了一时的市场供求形势,而没把开发的周期因素考虑进去,结果供求关系“此一时彼一时”,或者对市场的估计及项目自身的优势的判断过于乐观,最终导致销售困难;还有的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道”(即通过“关系”拿到“好项目”的能力),而经营实力(开发实力、管理能力、行销能力)不足或较弱,项目运作中难于实现预期的经营业绩。

此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是引发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建设风险的原因。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

如何正确估计和评价一宗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呢?通常的办法是计算投资风险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国际房地产投资业常用的三个指标来识别

1.投资房地产的营业率。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房地产都必然发生经营费用。以利润来维持其赚钱的能力。营业率被用来判定投资报告的净营业收入是否具有现实性。计算公式为:

营业率=年营业总费用/年计划总收入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新公寓楼营业率在38%—40%之间是可行的。办公楼、商业楼有不同的营业率。营业率太低说明投资方案中有些成本费用没有考虑。太高则说明管理不善。太低或太高都说明风险太大。

2.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是扣除所有成本费后的收入,是偿还债务资金的基本来源。它和偿债责任的比率反映了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

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要求的年偿债额

偿债收益比数值越小,该项借款投资的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住宅资产的偿债收益比一般要求超过1:2才被认为是安全的。

3.保本占用率。保本占用率是计算房地产安全性的另一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保本占用率=(年营业总费用+要求的年偿债额)/年计划总收入

保本占用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可以接受的住宅资产的保本占用率一般为85%-90%。

(二)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

由于风险度量涉及到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这里的投资结果主要是指房地产投资的报酬回报率。而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的取得很不容易。虽然可以作市场调查,有已开发项目的资料,可以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分布或其估计,甚至通过统计检验,但其结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代表拟开发项目的概率分布。这是因为各个房地产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有时相距十几米的位置,即使其它条件都相同,投资的报酬回报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将抽样调查的方法与主观概率判断结合而确定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是实际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但如果某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可能结果有几种,每一种可能的结果为xi其出现的概率为pi,则其数学期望为:

如果投资者将投资报酬率的预期结果取为数学期望是合符情理的。因为在统计的意义上真实的投资报酬率出现在数学期望左右的概率最大。那么此标准差就描述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变动程度,因此可作为一种风险的度量。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标准差越小,风险越小。用标准差度量投资风险的优点是概念比较清楚直观,可以借用成熟的数理统计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组合理论中,这一度量有出色的表现。其缺点是准确的概率分市pi不易找出。考虑到相同的标准差,对于期望值不同的投资项目,它所表达的影响程度或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也即风险大小,应该是不同的。期望值大时,风险应小些,期望值小时,风险应大些。所以人们更喜欢用变异系数来度量风险:

r=б/e

怎样的r值是小(大)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性格有关。但r接近1的风险,通常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的风险。r>1的风险,是很多投资者不能忍受的风险。也可以用Δ=e-б这一绝对数来度量风险。Δ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于所有的房地产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即在于能及时的发现或预测到这种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缓和、减轻、控制这种风险,减少投资者预期收益的损失可能性。

控制风险的基本思想是对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调整、进而最大程度降低这种可能性的主要方法有:

(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以作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风险是指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减少这种偏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把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较好地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中选择社会最需要的并能够取得较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投资者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也可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较小的房地产项目

房地产投资项目种类较多,它们的风险度大小不一。有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也较高,而有些投资项目的风险度较小,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可以使投资收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风险识别机制范文3

关键词:审计风险 识别 控制

一、审计风险及其模型构建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理论。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早期审计主要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是审计方法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查弊纠错,比较注重凭证、账簿、报表的详细审查,因而较费时费力。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auditapproach)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将重点放在对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从而减少了直接对凭证、账表进行检查和验证的时间和精力。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已不是一般的因会计核算差错而引起,受利益的驱使企业管理层管理欺诈舞弊活动日益盛行。如为了取得理想的经营业绩从而获得相应报酬或奖励,或为了达到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业绩要求等,蓄意编制欺诈性的财务报表。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就是由企业管理层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控制一般员工,而面对企业高层的欺诈与舞弊活动,一般的内部控制制度便束手无策。在这种环境中,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审计风险被急剧放大,为此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Risk-basedaudit approach)的需求。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日益暴露出缺点,如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无法描述道德风险等。因此,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专门成立了审计风险分委员会,着手研究和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并于2003年了ISA200准则,将其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审计程序从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收的水平。然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直接对象为会计报表,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审计风险的是有严重虚假的会计报表,引起会计报表虚假的因素就应该构成了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因子。笔者认为,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理论上必须对现有的模型进行架构,使其更好的指导实践。由此,构建以下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舞弊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舞弊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首先,相关法律不完善,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在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法律诉讼中,注册会计师与法官对法律依据存在分歧及争执,这将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在我国目前制度环境下,审计风险成本履行的概率极低,很少有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被追究民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只考虑审计的直接成本,这导致了审计质量没有保证,审计风险的增大。其次,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审计风险增大。某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改制过程中,通过优惠政策大量让度或流失。许多政策界限不明,使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无法界定;一些被审计单位不仅不配合审计工作,反而设置障碍,审计部门在没有强制手段和政策的情况下,只能不了了之。再次,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地位较薄弱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按照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大量的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完成,由于其人财物全部统统归被审单位管辖,在涉及到部门甚至地方利益时,审计工作常受到行政干预。第四,被审计单位受利益驱动,蓄意阻挠审计工作,增加审计工作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有的被审计单位违背原则,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反而有意阻挠正常的审计工作。最后,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期望越来越高,加大了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投资者、企业管理者还是债权人都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关注报表信息。为了各种目的不惜支付高额费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都对审计鉴证过的财务信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上依赖审计报告的人越为越多,致使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也由此加大。信息使用人对审计人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审计人员保证查出全部的差错和欺诈行为,保证财务报表不产生误导行为。但事实上注册会计师们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审计效果,注册会计师们实际能担负的审计责任比社会公众的期望要小。正是这种期望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内部原因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贪图利益,为获得经济效益而承担高风险。某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高利润,不惜违背审计原则,人为的降低审计成本,或者与审计委托事项的直接关系人串通,通过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来取得非法收益。二是由于受审计成本的限制,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只得采用抽样的办法,无形中就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降低审计证据的质量和减少审计证据的搜集数量来降低直接成本。但审计证据的不足可能严重降低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误和舞弊的概率,审计质量下降,审计风险增加,从而会使风险成本大幅度增加。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从审计对象中主观地选择若干项目,如金额较大项目进行抽查,抽样得出的审计意见作为对总体的意见,因此,形成的审计结论缺乏科学依据,形成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要求。目前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当中,有少数人缺乏理论知识或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日益复杂的会计处理方式和会计作假手段,在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四是业务能力原因。审计是一门技术性、社会性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同时国家不断制定出新的、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审计准则,而审计人员仍

固守原有的观念和审计方法,技术水平偏低,技术水平偏低,致使不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会计资料的真伪难以辨别,只能凭经验判断,对工作难以适应,无力抵御审计风险。

三、审计从业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策略

(一)改变审计观念与视野审计从业人员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了解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注重审计调查和审计分析。如关注企业的宏观环境,其所处的行业资讯,经营环境,监管环境;熟悉企业的性质,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筹资和投资环节;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等。此外,还应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状况,财务报表有无特别导动,会计政策的一贯性,或有事项等。

(二)着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从业人员特别是对承担审计责任的注册会计师要求大为提高。应当具备综合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能力进行分析,识别可能造成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各种因素。同时要经常更新审计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平衡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人员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深化后续教育,加强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不仅成为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而且成为经济管理、计算机运用、法律法规运用等方面的专家。

(三)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审计对象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时刻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如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审计业务时,必须时时保持审慎的审计态度,以合理怀疑方式对待审计对象提供的所有审计资料,对发现的疑问,不能被审计对象外表所具有的某些假象,或是看似合理的解释所迷惑,应谨慎地寻找证据支持。

(四)重视审计底稿编制审计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由于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清晰地记载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一旦出了问题,监管部门往往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追究事务秘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因此,审计从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要执行到位。同时,审计从业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发现的缺点必须予以证实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只要审计工作底稿完整地记录了审计人员履行了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即使出现了审计失败也可能减小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

(五)自觉形成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良好态度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可以向专业的法律人士咨询必要的常识。审计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与本身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一方面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应当从审计签约到出具审计报告都以法律的角度规范自己的业务行为,努力使工作纰漏和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在工作前应当考虑到工作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必要时可以与专业的法律人员讨论相关事宜,一旦在工作中出现涉及法律责任的迹象,或者与委托方或第三者发生有关部门的争执时,可以利用自己了解的法律手段或者法律途径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会计师事务所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客户审计风险评估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都将人力物力用于实质性测试,很少把精力和工作量放在了解公司的宏微观经营情况以及评估风险上。但审计风险最大的根源是对公司审计风险估计不足,而不是财务报告本身。大量的案例证明,对风险的估计不足将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损失。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业务之前,应将授业公司的经营情况,尤其是潜在的风险了解清楚,并据此决定是否接收该审计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一个新的部门――业务风险评估部门,该部门应当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直接向公司高层合伙人报告,由其直接管理。该部门要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性质、经营状况,股东和经营者的情况等,对授业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最终向高级合伙人提交评估结果。

(二)建立客户档案数据库主要针对老客户,若设立了客户审计风险部门,这部分工作可以交由该部门负责。客户档案应当包含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的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加强审计项目的现场管理,进行持续的业务监督和业务指导,特别要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即项目经理现场全面复核、部门负责人重点复核项目经理复核过的工作底稿、主任会计师或授权的质量监管部门进行分析性复核和重点抽查,以保证审计质量。实践中各会计师事务所也都相应制定了三级复核的内容及重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按照制度的规定去严格执行,大多数复核仅是一种程序化的形式,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主任会计师也仅是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签字,并没有就具体复核内容及重点予以认真仔细地复核,并根据复核情况提出书面的复核意见。必须进一步完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提出书面的复核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复核的内容及程序,并由各级复核人员出具详细的书面复核报告,从而使复核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参与人员。从一线审计人员到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审部门、主任会计师,明确制定各个岗位负责的具体内容,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一旦哪个岗位没有履行审计程序出现问题,相应追究哪个岗位人员的审计责任。

风险识别机制范文4

关键词:裂缝;分析;防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用建筑及住宅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不计其数的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人们陆续搬进新居,他们对办公环境和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现浇楼板出现的裂缝情况非常关注,担心这些裂缝最终会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投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也一直是施工单位和开发商经常面对的质量难题。

问题剖析

对于上述情况,本人也经历不少,尤其是入住后期的维修阶段发生频率较高,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也结合一些查找的资料,现从以下几点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治进行分析:

1 设计中重点加强部位

从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末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就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2.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有时过大,甚至不设。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两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个),特别是对于?准8一类细小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三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1)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3)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2.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6~?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3 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掺加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应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另一方面使用方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4 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在采取了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的楼面裂缝发生。根据经验,楼地面上部的面层一般较厚,可以通过在找平层中增改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进行加强,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问题相对较小。但板底则粉刷层较薄,并且通常无吊顶遮盖,更易暴露裂缝,影响美观并引起投诉,所以板底更应妥善处理。板底裂缝宜委托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建议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350~400毫米为宜,既能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梁,是目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风险识别机制范文5

>> 消费者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维度研究 珍爱网――消费者感知风险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分析及度量 各类网上支付模式及消费者感知风险研究 消费者网上感知风险多层影响因素体系分析 消费者网络购买决策感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的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分析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风险感知实证研究 网上消费者感知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感知风险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服务企业消费者感知风险探究 移动营销中消费者风险感知研究 消费者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转基因食品消费者风险感知调查 消费者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评价品牌延伸的影响 中西方老年消费者感知年龄维度属性的比较研究 消费者感知的行业污名维度:一个探索实证研究 城市体育节事消费者的顾客感知价值维度研究 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维度和测量研究 浅析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9-20.[国家旅游局.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 ,2013-09-20.]

[3] LiTianyuan.Introductionto Tourism[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Press,1991?17.[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17.]

[4] GuHuimin.TheResearchon TourismCrisisManagement[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Press,2007?87-88[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87-88.]

[5] RoehlWS,FesenmaierDR.Riskperceptionsandpleasure travel:Anexploratoryanalysi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2,30(4):17-26.

[6] MitchellVW,VassosV.Perceivedriskandriskreductionin holidaypurchases:Across?culturalandgenderanalysis[J]. JournalofEuromarketing,1998,6(3):47-79.

[7] S?nmezSF,GraefeAR.Influenceofterrorismriskonforeign tourismdecis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1):112-144.

[8] BauerRA.Consumerbehaviorasrisktaking[A].//:Hancock RS.DynamicMarketingforaChangingWorld[C].Proceeding ofthe43rdConferenceof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1960?389-398.

[9] DerbaixC.Perceivedriskandriskrelievers: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1983,3(1):19-38.

[10] KaplanLB,SzybilloGJ,ponentsofperceivedrisk inproductpurchase:Across?validation.[J].Journalofapplied Psychology,1974,59(3):287.

[11] StoneRN,GrONhaugK.Perceivedrisk:Furtherconsiderations forthemarketingdiscipline[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3,27(3):39-50.

[12] TsaurSH,TzengGH,WangGC.TheapplicationofAHPand fuzzyMCDMontheevaluationstudyoftouristrisk[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1997,24(4):796-812.

[13] MoutinhoL,BallantyneR,RateS.Consumerbehaviourin

tourism[J].StrategicManagementinTourism,2011,(2):83-126.

[14] WenBiyan.TheoryandEmpiricalResearchonCustomerPerceived ServiceQualityofTourismRnterprise[M].Beijing:SciencePress,2011?21-28.[温碧燕.旅游企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1-28.]

[15] PizamA,JeongGH.Cross?culturaltouristbehavior:Perceptions ofKoreantour?guides[J].TourismManagement,1996,17(4):277-286.

[16] ParasuramanA,ZeithamlVA,BerryLL.Aconceptualmodelof servicequalityanditsimplicationsforfutureresearch[J].Journal ofMarketing,1985,49(4):41-50.

[17] GusemanDS.Riskperceptionandriskreductioninconsumer services[A].//:DonellyJH,GeorgeWR.Marketingof Services[C].Chicago,IL:ProceedingsofAmericanMarketing Association,1981?200-204.

[18] MoutinhoL.Consumerbehaviourintourism[J].European JournalofMarketing,1987,21(10):5-44.

[19] TsaurSH.Evaluatingtouristrisksfromfuzzyperspectives[J]. 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4):796-812.

[20] MaserB,WeiermairK.Traveldecision?making:Fromthe vantagepointofperceivedriskandinformationpreferences[J]. JournalofTravel&TourismMarketing,1998,7(4):107-121.

[21] LeppA,GibsonH.Touristroles,perceivedriskandinternational 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3):606-624.

[22] HanJY.TheRelationshipsofPerceivedRisktoPersonal Factors,KnowledgeofDestination,andTravelPurchaseDecisions inInternationalLeisureTravel[D].Blacksburg:Virginia PolytechnicInstituteandStateUniversity,2005.

[23] QiCX,GibsonHJ,ZhangJJ.Perceptionsofriskandtravel intentions:ThecaseofChinaandtheBeijingOlympicGames[J].JournalofSport&Tourism,2009,14(1):43-67.

[24] DolnicarS.Understandingbarrierstoleisuretravel:Touristfears asamarketingbasis[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05,11(3):197-208.

[25] ReisingerY,MavondoF.Travelanxietyandintentionstotravel internationally:Implicationsoftravelriskperception[J].Journal ofTravelResearch,2005,43(3):212-225.

[26] CheronEJ,RitchieJRB.Leisureactivitiesandperceivedrisk.

[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1982,14(2):139-154.

[27] VerhageBJ,YavasU,GreenRT.Perceivedrisk:across.culturalphenomen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 Marketing,1990,7(4):297-303.

[28] QuintalVA,LeeJA,SoutarGN.Risk,uncertaintyandthe theoryofplannedbehavior:Atourismexample[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797-805.

[29] FuchsG,ReichelA.Anexploratoryinquiryintodestinationrisk perceptionsandriskreductionstrategiesoffirsttimevs.repeat visitorstoahighlyvolatiledestin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11,32(2):266-276.

[30] DolnicarS.Fearsegmentsintourism[A].//:Universityof Wollongong.CDProceedingsofthe14thInternationalResearch ConferenceoftheCouncilforAustralianUniversityandHospitality Education(CAUTHE)[C].Australia,2005?67.

[31] ChenNan,QiaoGuanghui,LiuLi.AStudyonthepreferredtravel behaviorsofoutboundtouristsbasedonpreceptionoftravelrisks:CaseonBeijingtourists[J].HumanGeography,2009,24(6):97-102.[陈楠,乔光辉,刘力.出境游客的旅游风险感知及旅游偏好关联研究———以北京游客为例[J].人文地理,2009,24(6):97-102.]

[32] DowlingGR,StaelinR.Amodelofperceivedriskandintended risk?handlingactivity[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94,21(1):119-134.

[33] FornellC,LarckerDF.Evaluatingstructuralequationmodels withunobservablevariablesandmeasurementerror[J].Journalof MarketingResearch,1981,18(1):39-50.

[34] WuMinglong.StructuralEquationModel:Operationand ApplicationofAMOS(the2ndEdition)[M].Chongqing:ChongqingUniversityPress,2010?213-215.[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13-215.]

风险识别机制范文6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即公私合作模式PPP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因为PPP项目的开展涉及到了多方利益。包括公众、基金、保险、社会资本、政府等等。所以,这一类项目建设中的融资风险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融资风险管理,决定着实际操作中多方利益的维护。为此,应积极识别PPP项目中的融资风险因素。

一、PPP模式下的融资风险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PPP模式下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备阶段融资风险。即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准备阶段,尚存在着政策风险和招投标风险问题。前者,主要是指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变化,容易引起融资风险问题,危及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后者,主要是指在招投标管理工作开展期间,一旦表现出业主单位内部资源、经营状况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将给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带来亏损风险;

第二,施工阶段融资风险。因为一些项目公司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尚未引入信托类投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表现出融资方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发生极易引起风险集聚现象,产生融资危机。此外,因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融资资金有70%是银行贷款,20%是外资投入,7%-10%是政府资金投入。即银行贷款比重较高,因而,一旦发生内部资金不足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政府部门融资风险管理难度[1];

第三,运营资金融资风险。即在高速公路项目运营期间,也存在着收费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融资风险问题。为此,需在建设项目融资活动进行时,合理规划风险应对措施。

二、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风险应对措施

(一)科学识别融资风险

在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中,为了实现对融资风险的高效性控制,应注重识别融资风险因素。即借助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因果分析法、SWOT法、ABC分类法、专家评审法等识别方法,对项目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等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其中,准备阶段的风险识别,是遵从政府与社会“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原则,识别主要的风险因素。如,预期收益风险、银行融资风险、政策工作效率风险、资产评估风险、投标过程风险、项目定位风险。而在施工阶段,则是把完工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安全事故风险等等,作为主要的风险识别内容。除此之外,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识别,主要是评估运营维护超支、产品价格变化、项目移交等方面的风险问题,最终通过对各个阶段融资风险的全方位识别,精准判断融资风险发生几率,并高效性总结项目建设中的融资风险具体类型,做好日后的融资风险控制工作。

(二)建立融资风险响应机制

在高速公路PPP项目具体建设期间,建立可行性的融资风险响应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融资风险响应机制具体构建过程中,应依据风险级别共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等几种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一级响应机制、二级响应机制、三级响应机制、四级响应机制、五级响应机制。其中,在一级响应机制启动时,应先上报公司,由公司负责资源的协调,更好的处理融资风险问题[2]。同时,在各个响应机制中,明确界定融资风险管理的权责主体,有效应对不同的风险问题。如,招投标风险、完工风险、工程质量风险、产品价格变化风险等等。

(三)启动不同风险级别控制措施

在高速公路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需结合风险类型,启动不同的风险响应机制。为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政府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投资回报风险等融资风险处理时,应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同时,在政策信用风险解决过程中,明确PPP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规定由政府承担违约责任,且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财政实力等等,经过风险因素的权衡,达到融资风险控制目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