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图书出版及营销模式的深刻变化,图书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调研是开拓文化市场的前提;把准选题是开拓科技类图书文化市场的关键,用好用活营销策划是打造文化产品畅销名牌的真功夫。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市场调查研究是一种从把握市场现状、寻找市场规律、给市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市场手段。对出版社及其编辑而言.图书市场调研对出版社领导层对整个出版开作出重大战略的调整与制定和各个编辑对自己的选题定位及方向的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在明确选题思路、更好结合出版社的出版方针的前提下,进行细致和针对性的图书市场调研.对开拓文化市场与打造图书产品畅销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现代图书出版及营销模式的深刻变化,编辑工作重点由传统的案头加工向选题策划及图书营销转移,品牌图书的营造,对编辑自身乃至对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及经营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科技类图书的运作和《习惯制胜如何成就优等生》这一畅销图书为实例,论证选题策划和后期的主动营销意识及方法对开拓文化市场、创造品牌书、畅销书的重要性。
一、市场调研启示:把准选题是开拓科技类图书市场的关键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营销的晴雨表.为适应文化市场的要求,当代出版的策划、编辑、印制、营销都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刻的改变。首先感触最明显的是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可以说.现在是图书市场重新洗牌的时代.一批部委出版社优势明显、实力壮大,而一批地方社又强势突起。经过重新洗牌的图书市场趋向集约化,据开卷公司的调查,各细分市场前10家出版社所占市场份额大多超过30%.而一些中小社走自己的出版特色之路已显成效,在市场细分化方面抢得先机。第二个感触是民营书店占据半壁江山,它们不再是二渠道.而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不被重视而受到高度关注。在调研中发现,图书市场的主导产品——大量的畅销书多为一些书商运作。而各大城市大型书刊批发市场的图书,以及规模宏大的民营书店图书订货会则基本上是民营出版的天下。可以说.作为出版社的营销不得不考虑借鉴民营书业的成功经验甚至考虑与其相融和合作。
以开拓科技类图书市场而言,首先要弄清科技类图书的特点、读者对科技类图书的需求点和兴趣点。目前科技类图书市场萎缩,这从书店等卖场科技图书撤减上架情况即可看出来。但也不可否认,作为技术为主的科技类图书,其长销性、长效性是绝对优势,技术书永不会消亡,况且还是有好些品种的图书畅销,短时间内大量重印、再版等。因此.科技类图书选题的定位与策划是尤为关键的第一步。新的图书产品开发风险很大,所以每本图书的选题项目策划都要有充分的信息准备,使图书风险降到最低.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且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也是编辑必备和要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
第一,要注意时效性。当今图书市场形势和环境变化十分迅速.客观上要求图书选题的策划内容要与之同步.不要使信息内容出现滞后而影响其效用;图书市场信息一旦产生,就会以各种方式扩散出去,成为任何出版社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会导致出版社在利用信息速度上的竞争。
第二,要注意准确性。对图书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要真实、准确.科技类图书最为严格要求的是内容,一定要精确、正确,书稿的审核要细致,对科技书来说,内容就是生命力,有很大的责任。
第三,要注意针对性。无论信息还是图书内容,都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剔除庞杂的内容.带给读者最切合实际需用的知识。科技类图书选题策划还要注意政策与法律信息、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信息、科学技术信息、图书市场信息、竞争者信息及作者信息等等。要关注一些信息量丰富的学术会议,但在搜集会议信息时.要慎重选择会议。应掌握国内外与会的重要学术带头人、专题报告、大会议程、与会者范围(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和规模等。从学术会议中所获得的学术信息、作者信息、读者信息及出版信息等,编辑应认真整理并加以仔细分析,尽快将其转化为“选题意向”。
同时,开拓科技类图书市场还要注意成本控制优化问题。现在有些科技出版社的图书定价明显偏低.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说明图书的成本控制也是有较大的调整空间的。作为编辑,也该关注成本,并从自己能做的每一个环节起考虑和控制图书成本。比如选题成本,要进行严格的选题质量控制,优中选优,只有高质量的选题才能带来“双效益”:设计成本,实践证明设计成本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成本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版式设计、装帧设计、用料设计和印刷设计等都要仔细酌定,如审慎使用特种纸,在版面上合理采用字体、字号,尽可能整本书凑成整印张数,减少不必要的彩色插页、表格及黑自图文等;时间成本,现在书店对上架图书的时间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要关注图书的时效性.等等。
通过近期的图书市场调研.可以肯定明确整合优势、打造品牌和专业书多层分布同步发展的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应继续坚持下去。现在系列书和规模效应和品牌书的宣传优势明显,系列化正在成为图书市场的主体。系列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划系列化,是将系列化图书从整体上营造为畅销书;另一种是随机系列化,这种方式更为灵活,投入与产出比更要高些。
科技类图书专业内仍要坚持多板块同步发展和扩张,充分发挥专业科技社的资源整合功能,以实现书号资源、出版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及品牌文化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有限的书号资源、寻找和深度挖掘市场和社会价值的图书,有效提高综合效益,力争使科技图书结构更优化合理。现在好多科技社将建筑类与平面设计的图书作为重点来经营,尤以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做得最为精细、品种最多,说明建筑类与平面设计图书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亦说明集中力量主攻一个选题方向,也是优势战略。
科技类图书出版形式的多元化也是近来图书市场的显著特点,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焊工(初、中级)》,每册书配置了光盘l张,内容为技工实操演示.这也是科技类图书出版的新特点和新趋势,15个印张的图书,连同光盘定价为40元,多加一张光盘.成本仅为1元钱左右.而定价可以多加到5~10元,这是既便于读者学习使用又可使出版社得益的两全之举.是很聪明的做法。
笔者认为,开拓科技类图书市场的指导思想应为:慎重选择,长期保持,流动发展,必要储备,合理配置,及时评估。从而把整个科技出版的运作流程有机协调起来,使其达到空问、时间的最佳结合有利于拓展科技类图书市场。
二、打造文化产品畅销品牌的真功夫:用好用活营销策划
一本或一套优异的畅销书的连带效应是非常巨大的,有可能就此形成出版社新的出版方向、新的经营模式.甚至形成某种新的产业。高质量的畅销书还可以迅速提升出版社品牌的认知程度和威望.从而会大大拉动出版社其他类别图书的销售。策划畅销书是一个从铸造图书潜质到激活图书显质的过程,下面仅以广东科技出版社畅销书《习惯制胜如何成就优等生》来简单谈谈畅销书策划运作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一)图书畅销的根本前提是选题策划
畅销书是以大众心理和社会时尚的走向作为自己的生存原则.要求出版者要对时局和读者心理有高度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愈发受到关注,金社会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藉此形势,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针对性地侧重开发素质教育类图书。通过努力结识了刘列这位来自北京大学现就读于香港科大获全额奖学会的优等生.其成长经历本身就很有说服力和吸引人。通过开编讨会和与刘朔的数次交流,编辑们与作者一起确定了选题方向.即以作者刘朔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内容主线,其所思所做的离每个中学生很近,离每个家长也很近,极具可行性和模仿性。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由习惯探索出的成功之道,他的成功模式,孩子们直接照着去做就可以。书名最终定为《习惯制胜如何成就优等生》,策划的选题内容切中多数家长需求,切中了社会热点和大众的兴奋点。
(二)图书畅销与否取决于图书自身的质量和定位
图书的质量决定着该书在市场上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没有高水平的编辑。出畅销书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图书更强调以质取胜、重视包装。图书本身要有丰富的内涵,切合读者需求,具有真正的原创性,能够提供崭新的理念和视角,能够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并真正有所收益。要重视对图书的装帧设计,书籍装帧对畅销书非常关键。尤其在书名、封面、版式、开本、纸质甚至书脊诸多方面要多花心思,要有更大的灵活性。书籍的外在形象不但影响到读者对书籍的关注程度。还会影响到批发商、经销商对图书的预期和信心.甚至会影响到书籍在贷架上摆放的位置。同时,装帧对树立品牌也是非常重要的。
《习惯制胜如何成就优等生》一书的内容加工上,出版社的编辑们重新编排了体例,以实际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带一段自我感悟性的总结为一小节,并在书的最前面总结了“优等生十大学习心得”和“老爸箴言录”,这些经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极为实用有效,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循序见进地阐述并总结了成为优等生的成功秘诀——习惯制胜!在版式设计上尤下功夫。力求版面灵动,使学生读者读起来不觉得乏味和视觉疲劳。封面设计六易其稿,最终基调定为突出“习惯”为本书主导。将中国当代教育家、人大附中校长推荐的宣传语放在封面上,其他的专家及媒体推荐放在封底,一目了然.使之更有号召力和说服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畅销书的定价。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会把它是当成一个技术环节,这其实关系到一本书畅销与不畅销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本书读者一般决定买不买,时间是5到l0分钟。首先是看书名,然后是作者,然后还有就是书的封面设计,接着就是看它的内容简介和结构,最后是翻过书来看定价。这几项构成你最后是否买书的决定因素。所以编辑在做书的时候,就必须在这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才能促成读者去买这本书。可以这样讲,19元和20元虽然只差1块钱。它实际上是两个层次。必须了解读者的心理价位。能不上20,千万不要上20,读者会认为出版社的定价太高,所以《习惯制胜如何成就优等生》该书定价选为19元。
(三)成功的宣传策划是开掘畅销书潜力的“催化剂“
现在出版业有一句话叫做“做书”。一本好书,如果不被大众知道,很难成为畅销书。必须实施多方面的市场推广。要分阶段地采取多种方式做宣传,并且敢于投入。可以利用书市、订贷会、报刊媒体、签售、网上论坛、读者俱乐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进行推广,并形成上述诸多方面的互动。此外,畅销书的推出时间也必须要精心设计,把握最佳推出时机,善于“借势”和“借力”.以期在最短时问内形成轰动效应。
对于《习惯制胜如何成就优等生》一书,广东科技出版社的宣传策略采用的是分3个波次。第一波因为属于前期的市场预热,认真研究媒体,找准媒体,明确媒体的读者对象和其发行数量,所以在此期问,组织了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本地媒体做了作者刘朔的专访,这些专访在书出来前的半个月左右都登出来了,大大小小的都有。但是这一波的宣传,刻意的没有说书名。为什么没有说书名?一个就是怕盗版.另外就是给下一波的宣传留一个点,宣传的点。所以第二波发的是书讯。用的是曝光新书的书名。这是在新书出来的头一天.在相关联的所有平面媒体及电台、电视台和本地的新华书店等均新书信息。第三个波次是开研讨会,制造热点,以为读者关注,邀请了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学校的老师及媒体等,济济一堂.这种活动借传媒宣传报道的热势,达到了在宣传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大有作为的目的。声势浩大地将该书宣扬出去,该书讯息迅速在相关媒体上,广州日报做了该书内容的连载,在其他地区.如北京、湖南、甚至东北等地的媒体均做了该书的宣传报导。收效显著。所以说宣传一定要把握好节奏,掌握好轻重缓急,因时制宜,因势利导。
面向市场,为营销服务。图书宣传作为营销策划的核心部分,在其本质上必须具备广告特性,发挥广告效能。审时度势,将宣传与发行、发行与印制紧密配合,使宣传促进发行,印制保障发行,并在证宣传力度、印制速度、现货储量等方面统一步调,相互呼应,形成良性循环,方能保证图书产品的持续热销。
(四)精心打造多元发行渠道是营销致胜的关节点
图书的价值最终是通过读者的购买和阅读来实现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宣传与销售的紧密配合十分重要。有了良好的选题与宣传后,发行渠道的营销,是决胜的最后一环。“卖场的营销最有效。”读者往往是在书店决定买书的,书店摆书位置的好坏、折扣甚至赠品,往往会影响购书决定。在书店堆起书塔的图书。会引起读者更多的注意。
发行渠道若不能有效销售,书就被退回出版社,形成库存,现金成本无法回收。走其他发行渠道如二渠道或邮购,也是现在图书发行新的出路,是图书发行多元化的一种体现。二渠道走批发市场及地方发行商,发行网络广大,自成体系,回款及时,销书量大,这些都是巨大的优势,需要出版社充分利用。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2
关键词:知识失业;大学生;二元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招生数量在不断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更是迅速增加,2010年应届毕业生约630万,2011年人数约为660万人, 2012年高达680万人次,而2013年则已经高达699万人次,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成为“知识失业”群体的一员,人们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在普遍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大学无用论,很多大学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率,提高大学生就业保障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知识失业”介绍
在广大的劳动者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就是“知识劳动力”。而一旦这部分人因为有能力和找工作的意愿,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说不愿就业、教育过度等原因失业,这种形式的失业就是“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的危害性非常大:首先造成很大的福利和效率的浪费,同时还意味着人们为了受到高等教育而付出的投资,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没得到回报,所以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自身教育投资或家庭教育投资产生消极影响。
目前,在我国“知识失业”主要群体就是大学毕业生,并且由于高校持续的扩招,毕业生存量累积越来越多,导致“知识失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究生来躲避就业难的现状,导致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学历在贬值,由此也就使得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变得越来越差,使得部分研究生也加入到了“知识失业”的大军当中,加深了知识失业的程度。
二、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1.供求不平衡的劳力市场导致“大学生失业”
由于近几年我国高等学校连年持续、大幅度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高存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的一大难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其回报一般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大学生持续的教育投资较高,所以也应该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而大学生找工作时工资是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因素。而用人单位所能够支付的工资要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部分毕业生不愿意接受,所以当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时,大学毕业生失业成为必然。
2.过高的求职成本导致失业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信息不完备,大学生在这样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往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来搜集工作信息,所花费的时间越长,付出的成本就越大,加上为获得大学教育较高的投资大学生在求职中,对工资的期望较高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行为。根据菲尔普斯的理论,在信息不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大学毕业生愿意用很长的时间来找工作,是在对劳动力市场状况信息掌握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反应。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要求的工资待遇超出了所能接受的工资范围,加之现在大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怀疑,从而使找工作得到延迟,“大学生失业”就不可避免。
3.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1954年刘易斯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的“二元经济”理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着二元分割:按照地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城市和乡镇两个劳动力市场;按照教育水平不同可以分为中初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两种劳动力市场。当大学生在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就业时,大学期间获得的专业能力可能就无法发挥,闲置起来。而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使其所学的专业需求增大时,在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就业导致专业能力的闲置已使其失去竞争优势。
4.利用过度教育来逃避就业困难
通常认为学历越高将来得到的工作回报就会越高,因为高学历者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会更高。所以当就业比较困难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更高层级的教育,一方面来逃避就业难的现实,另一方面期望高学历给自己带来高回报。导致高学历者越来越多,而将来的形式却不容乐观,形成 “等待性失业”。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二是高等教育的承载者――高校的原因;三是求职者自身――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对形式的判断等原因。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加快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要利用经济调控手段,加快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根据社会这个大市场的需要来加强人才预测和调整专业设置,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办学的监督和指导,对过时的专业和社会不需要的专业要坚决的取消。
政府要通过改革,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取消有碍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级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同时要制定措施大力倡导大学生资助创业。
2.高等教育的承载者――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
高等学校要将自己的培养的人才定位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要加强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和市场调研,以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能够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能迅速的做出调整,同时整合有效资源,不断增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之上将学校打造成名牌院校和特色专业;
3.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心态
面对现实,大学生应该忘记自己“天之骄子”的身份,以勇敢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求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不要把一线城市、沿海城市作为求职的唯一地区,而要勇于去二、三线城市,去县城、乡镇,那里有大量的机会等待着大家,也欢迎高素质大学生的到来,那里也是发挥才能的沃土。要勇于到基层去大西部发展,众多的微型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在这里你的发展空间会更大,舞台会更广。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大学的专业专业,不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热门专业”只是一时的热门,兴趣爱好才能陪伴终身;进行职业生涯科学地规划,同时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命运的主宰者。(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长亮 从筛选假设理论浅析我国“知识失业”现象[J] 学理论 2011(4)
[2]蚁雪飞 浅析大学生“知识失业”现象[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3]许丽 我国教育深化过程中“知识失业”现象的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0(6)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分拥掠、共鸣
【分类号】G711
一、中职院校分层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所谓的分层德育,是指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家庭环境、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德育工作开展,每个不同的阶段推出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进行针对性教育活动。结合中职院校学生实际特点,主要包括有缺少社会关爱、有一定的心理扭曲;学习成绩较差、社会实践性较强;生活习惯较差、讲究社会义气;喜欢抱团跟风、容易误入歧途;家庭教育缺失、教育目标不明确等方面。这些实际特点更加凸显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展分层德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
(一)分层德育教育给不同阶段的学生指明方向
不同阶段的心理想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每个时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这个阶段有个明确的努力目标。
(二)分层德育教育突显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分层教育首先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其出发点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分别开展不同的德育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也是在树立学生自信心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
(三)分层德育教育能更好的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分层教育也特别重视社会品德,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明确的方向,能够尽早的为学生树立较好的职业态度。从事基层的工作,可能最需要的就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因为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可能都是很艰苦的。而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够很好的去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并且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中职院校分层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层德育教育主题以上定下,不切合实际
在中职院校中,德育教育活动主题一般都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在学期初进行制定,各个班主任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完成德育活动。由于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学生管理部门制定的主题不能面面俱到,只是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德育活动主题,从而出现不切合实际情况,不符合学生特点。
(二)分层德育教育形式固定单一,缺乏新颖
在中职院校中,德育教育活动一般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主题班会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中职院校学生而言,这种形式兴趣不大。而且很多学生在主题班会中不愿意透露心声,难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出现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活动,缺乏形式上的多样化。
(三)分层德育教育效果评价缺乏标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在中职院校中,如何评价德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在评价标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评价的基础就是上交的德育活动总结等佐证材料。而开展德育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及外在行为的是否得到改变,班级的整体风气是否得到改善,都无法进行衡量,所以在开展分层德育活动时,很多如无头苍蝇一样,效果如何,很难评价。
(四)德育开展师资水平有限,形式主义较为突出
在分层德育活动开展中,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在现实中职院校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上较为突出,而实际的德育活动开展,缺乏系统性,师资德育能力有限,自然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开展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完成任务,活动开展的好坏表现在材料整理的完备上,这就势必出现很多德育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主义。
三、中职院校分层德育工作改进的措施及方向
(一)德育主题切合实际,纵横向进行分类
在分层德育过程中,主题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年龄、心理层次的横向分类,也要在学生中开展不同的纵向比较,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开展的德育活动主题也不一样。比如在男生和女生的不同群体,在德育活动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区别,男生可以以自身义气角度理解,树立男生心目中真正的“义”的理解,让男生改变传统思维观念;女生可以从生活相处上进行引导,因为女生心理较为细腻,在集体生活中较容易出现由于生活方式不同而引起的生活矛盾,所以可以从生活方式的正确理解角度出发,让女生内心发生相应改变,养成正确的生活观。
(二)开展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提升学生兴趣
德育活动开展,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一定实效。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主题班会形式,可以开展知识竞赛、市场调研、文明指导员、游戏互动、企业实践、专家论坛等形式来丰富德育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加期待德育活动的开展。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教育活动效果
检验分层德育活动的开展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看是否有实际效果,是否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上、思想观念上有明显的改善,这就需要长期性、过程化的进行评价对比,而不是仅凭上交的德育总结材料。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改进管理评价模式,因为德育工作是需要长期所取得的成果,而不是仅仅看一朝一时。
(四)组织开展德育主题示范课,提升师资德育水平
在分层德育开展形式过程中,要树立先进示范,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示范课,学习不同的开展模式,拓宽教师眼界,思考效果取得的方法技巧。师资德育水平是德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提升师资德育水平势在必行。
(五)强化过程考核体系,避免形式主义影响教育工作
德育活动考核体系应该多元化,更加倾向于过程性考核,改变材料考核模式,这也是很大程度上改变形式主义的一大途径。在形式上重视而非内容上重视,这就忽视了德育活动开展的真正意义,所以必须在管理过程、考核过程、实施过程、反馈过程进行共同监督指导,避免形式主义的发生;改变德育活动主导者的观念,从根本上制止形式主义的侵蚀。
总结
德育活动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尤其重要,分层德育模式的开展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运而生的,在分层德育活动开展实践中,必须要从源头、过程、结果多方面着手,需要学校各管理层次配合与改变,也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起学生共鸣,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4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特殊环境对教育现状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险要
正如李白《蜀道难》中所描绘的蜀中山川之“奇、艰、险”。凉山地区属横断山脉西南部分支,山川交横、交通闭塞、村落散居。虽然全州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一村一校”,但部分偏远地区住在山上的彝族同胞,到村小上学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他们没有校车,更没有营养午餐,学校的教育设施也是极其简单,没有互联网、没有多媒体,一块简易木板,一间空旷的屋子就成了一方教育天地。学生和老师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学习和生活非常困难,遇到下雨、滑坡、泥石流等突况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以至于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安全却又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干脆就让孩子辍学。而从教的很多老师迫于教学条件的艰苦往往干不了几年就离开了。据统计,州内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且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2]截止2004年,全州有小学在校生505691人,少数民族在校小学生有252396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22915人,少数民族在校初中生有31591人。教师队伍中有3225名代课教师,70%以上是小学文化水平,另一些老师则是由民办教师转正,文化水平较低,加之工资待遇低,工作不稳定,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3]
(二)贫富不均,受教不公平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广大的彝族农村地区还是较为常见。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仍然停留在温饱上。而一部分人通过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也在大城市中受到熏陶,变得开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将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而家庭贫困的孩子却只能依托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贫富反差折射在教育上,呈现出教育不均衡特点,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聚集在各县城镇;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仍有欠缺。
(三)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少有的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地区之一。历史这双大手像拖拽婴儿般将凉山从奴隶制的淤泥中拖拽出来,还来不及将其净浴就让她穿上社会主义的大衣,难免留下某些传统观念的污迹。
1百无一用是书生―――教育观念的偏失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人们不再担心温饱而安于平淡的生活。教育是一种潜在的长期投资,需要经历时间尺度去考量它的成效。同乡孩子中途辍学或者是结业却失业等现象影响着彝族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即使将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生意经营也不愿投入教育。彝族从远古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过程中虽然没有产生正规的学校和学制,但他们并没有停止对知识的学习,他们通过年长者、有学问、有智慧的长者或毕摩学习经验。彝族信仰宗教,毕摩在彝族宗教活动中享有崇高身份和地位,并能够以此为一种职业养家糊口,所以相比送孩子上学而言,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从事毕摩的工作。
2“重男轻女”―――受教者性别失衡
“重男轻女”一直是中国农村传统观念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父系氏族”是彝族历史发展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以父权为中心的父权社会,男人成为家庭的主宰。女性受到各方面的压制,地位低下、卑微,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在教育方面,女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们认为女性最终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便没有受教育的必要,不愿在女性身上投入教育资本。以致受教育者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出现男多女少,“和尚班”现象。[4]
3“多子多福”―――教育经济压力大
彝族向来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加之出于对少数民族的照顾,相关政策规定:“少数民族村民,允许一对夫妻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居住在边远、高寒地区,确有实际困难的,可以照顾生育第三个孩子”过去许多农村地区人们将贫困归功于劳动力不足,于是不断生孩子,而孩子要成为劳动力需要一段成长时期,他们又不断创造劳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人们更加贫困,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可供孩子上学。[5]
(四)家教鱼龙混杂,商业化大于教育性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凉山地区各类家教机构也随之兴起,不可否认经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家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家教也开始滋生起来,他们抓住家长急功急利想要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大肆宣传和鼓吹其教学成效。不仅违背教学规律,而且加重孩子的学习任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家长们存在盲目从教观念,认为别家孩子都上补习班、请家教,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要照做。家长的初衷原本是好的,在择教方面由于家教众多,收费各异,便不知如何取舍,稍有不慎就落入商业化家教之手,于孩子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凉山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要实现教育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促进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加大教育投资和社会关注力度;最后,狠抓凉山彝族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引导其教育观步入正轨。对于身处凉山的大学生而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一支大学生辅学家教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在优化整合凉山彝族地区学生课余资源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简介
凉山地区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立足凉山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召,鼓舞大学生创业精神。团队以西昌学院学生为中心,联系当地各中小学、及有辅学要求的家庭,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各学年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以及学生厌学、逆反等心理辅导;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以当地实际的教学条件为基础,培训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技能、探索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优化凉山贫困地区学生课外教学资源。
(二)成员组成特殊,有支教优势
1专业的师范技能
团队成员均由西昌学院学生组成,成绩优异且大部分为师范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均从事过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在支教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下,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和系统化教学的师范生更能灵活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西昌学院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自2012年以来连续两年在院内举办说课、三笔字、经典朗诵、即兴演讲等竞赛项目,全面提升师范生技能。并对院内学生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培训,利于师范生在支教过程中对有厌学、逆反心理学生的辅导和疏通。相关的家教实践为团队成员积累了教学经验,在支教过程中可以通过家访、拜访学校老师、与学生谈心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学校老师、学生的有效沟通,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每一个特殊学生个体进行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是一种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6]在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模式:是对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文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语文课;第二类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辅学支教团队主要致力于第二种教学模式,团队一部分彝族成员自小接受过“双语教学”能够从事彝族地区基本的双语教学辅导工作。凉山彝族地区基于其特殊地缘条件,许多中小学生一开始入学根本不会汉语,很难接受国家统一的汉语教材,特别是在汉语拼音及汉语字形结构方面的学习略显吃力。纯汉语教学较为抽象,不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实行双语教学,采用适合彝族孩子不同学年段的彝文教材,避免出现因为跟不上学习而产生辍学现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彝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双语教学在推进“两基”攻坚计划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三位一体”,互帮互助
辅学支教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家长、当地实际的教学条件为基础;以优化凉山各贫困县区教育资源为己任的“三位一体”支教理念。辅助家长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校做好学生各学年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团队支教对象主要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1个国家级贫困县(布拖、美姑、木里、昭觉等)的学生。“有教无类”让教育变得平等化,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会因为没有钱上补习班而输在起跑线上。凉山地区大部分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教育过多强调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德育发展,教育方法上多采用强令、斥责或是过度宠溺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支教团队不仅可以辅导孩子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家长盲目从教观念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抵制纯粹商业化家教的滋长。
(四)流动教学,满足受教者需求
凉山地区造成失学率高、辍学率高的原因除了经济贫困之外主要就是受教学生大部分居住在山区离学校远,交通不便,学生安全无保障。针对此情况支教团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首先支教团队成员由大学生组成,喜欢挑战自我,有一颗年轻的心和强健的体魄能够适应流动性教学。支教团队队员可根据需要前往各个村落支教,这一举措可大大缩短学生上学时间,增加入学率;弥补彝族地区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还可以给山区人民带去新一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新理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国家对支教大学生的采取大力扶持和相关优惠政策也为大学生流动支教提供了保证和实施的可能性。
(五)支教团队支教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素养,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满足受教者的需求。掌握影响受教者学习的各种因素(家庭、心理、生理、社会),注重心理疏通和辅导,从根源上解除其困扰。与当地教育资源接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家长、学校和支教团队为基点的和谐有序、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六)项目实施方案
1前期准备
调查评估,了解凉山各县区具体的教育现状,对各县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制定可行性计划和方案。确定支教团队名称、服务宗旨及相关的管理条例。确定支教团队的组织机构、成员的明确分工。通过学校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进行宣传,招募志愿支教人员。明确近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计划。
2实施过程
邀请资深教授对支教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教学技能、心理辅导、教姿教态、着装仪表及课堂教学中的应急处理)确定支教县区,教学科目,根据实际选调最优者赴当地支教,并适时反馈支教信息。优选一批支教成员(5~8人)为支教市场调研监督管理,负责支教地的开拓和发掘及支教者的监管,便于将支教人员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对受教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辅导,为后期支教工作提供经验。选取(2~3)人专门负责支教者反馈的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对支教团队在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适时给出解决方案。组织支教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能培训和赛课竞赛活动等。最后对优秀的支教者给予表彰,支教工作完毕召开总结大会。
3综合评估
结合凉山彝族地区实际的教育现状和教育资源,大学生辅学支教一定程度上减轻凉山地区受教育压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让受教学生和支教队员在互助互利中升华自我,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凉山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成就[EB/OL].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http:///zwgk/zwdt/szdt/200811/ t20081118_439059.shtml),2008/11/18.
[2]马英林,罗凉昭.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凉山州州委州政府.凉山州“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及对策研究[EB/OL].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lsz. ),2006/12/06.
[4]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0(4).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1日
一、引言
创业作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提升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促进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创业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解决了就业矛盾,而且也成为继续创造“新经济”持续增长奇迹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的实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末,受到世界上高技术领域的创业热潮的影响,创业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可见,创业已经被纳入国家的重要议程,并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创业活动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大学生创业群体作为一支独特的创业力量悄然壮大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困境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以及创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体性格特征、个人背景和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与创业精神和创业动力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发现和利用创业机会的动机、相关技能和水平。而创业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大学生能否发现机会并有效地利用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则受制于外部条件和环境。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市场的高度介入,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市场的导向作用和培育作用便尤其重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要体现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基本上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一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创新型的中小微企业,这也正是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守护。
虽然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还要看到,整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层次不高,大学生创业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依然相对滞后。这些问题既有政府层面的,学校层面的,也有大学生自身层面的。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有利于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道路,同时也能够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业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有多强烈?影响他们创业的因素又有哪些?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力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大学生自身素质
(一)创业意愿。业意愿是指个体是否愿意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个体创业特质程度、创业态度评价、创意和创业环境影响的描述。其中,创业特质是个体创业人格特质的简称,它是个体创业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创业意愿,这种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风险承担倾向、问题解决能力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过于注重外在的创业条件,而没有关注创业心态。大学生在创业前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心态;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尤其是关于风险问题时,很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因为创业者是刚毕业或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时难以承受压力,最终造成无法解决问题,致使创业失败。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核心是以大学生为本,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个素质是需要反复学习、锻炼和长期培养,才能逐渐建立起来的。在创业中,大学生追求创新性的方法,对自己创新能力的信心较强,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学习也是大学生的一大特征。学习是一种能力,能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对一个创业者而言,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有承担失败的能力。创业态度是对创业行为和倾向所持有的积极或消极评价;创新意识简称为创意,它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一种让受众产生共鸣的独特思路。只有良好的学习精神及学习状态,才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从创业中学习失败经验,不断向成功迈进,创业信心是大学生的又一大特质。
(二)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能否在创业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持续扩大与发展。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创业有信心,才能强化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创业动机,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过关的情况。创业过程涉及管理、法律、财务、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虽然在校期间都上过相关的专业课,但实践能力弱,缺乏实践经验,很难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经营管理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如参加挑战杯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创作、科技园孵化活动等。有多元实践经历的学生更能处理好复杂的情况,创业意愿更高。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关键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课堂。在校期间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大学生应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中,使自己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处事应变能力,积累相关经验。经验不足容易打击大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自信程度,进而对大学生创业产生消极作用。
创业能力是个体将创业意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是一种具有很强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能力。创业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把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实践能力,包括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商业提升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创新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网络创业能力。其中,创新决策能力是创业者对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创意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创业的成功;组织协调能力是指创业者根据创业的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整合,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创业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市场运作能力是创业者将创意转变成市场价值的能力,它需要创业者具有市场意识,能把创意转变为产品,并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其价值;网络创业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创业形式,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站和网店,在互联网环境中协调资源,把握并利用市场机会,以开展商业活动,网络创业能力主要包括网站建设技能、网络推广和网络营销等。而在实际创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又缺乏实践经营,最终造成创业失败。同时,创业合作伙伴多为同学,缺乏足够的心理人际沟通方面的学习,容易引发矛盾或纠纷。
(三)创业资金。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创业资金的来源可以有以下三个渠道,即大学生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各种借款尤其是银行借款、各种风险投资等。大学生创业者没有经济来源,依靠父母资助毕竟有限,且没有财务自由;大学生创业者没有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银行不会轻易向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银行借款;大学生创业者没有企业管理运作经验、没有好的创业项目、创业企业没有盈利,风险投资公司是很难向其投资的。
随着大学生创I环境的越来越好,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天使”投资会越来越普及,“天使”投资也是大学生创业的选择之一。“天使”投资者统称为富有的投资者,法律上称个人授信投资者,通常是那些熟悉投资行业的个人或企业。天使投资实际是风险投资的一种,但两者有着较大的差别。天使投资是一种非组织化的创业投资形式,其资金来源多是民间资本,而非专业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的门槛低,有时即便是一个创业构想,只要有发展潜力,就能获得资金,而风险投资一般对这些尚未诞生或不太成熟的项目兴趣不大。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要素。创业初期,对于资金的筹集是决定一部分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能否创业的关键,尽管政府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筹集困难的问题。
三、大学生家庭环境
(一)大学生个性特征。创业与资金、人脉、经验等息息相关,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环境,父母的职业及价值观、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大学生个性特征及背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子女,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和爱好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创业者的亲人是否拥有自己的公司对大学生创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成员或者大学生社会交际圈内的人员的创业经历可能对其的创业态度和动机产生直接影响。亲戚朋友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也较大,很多大学生创业初期都会向亲戚或朋友咨询,听取多方面的建议和观点。除此之外,亲戚朋友的交际圈在创业或有创业成功经历的都会对大学生的独立判断力、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作用。除此之外,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与否,从某种程度上是影响大学生能否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潮流,其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但仍有很多家长反对,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儿女吃苦受累,风险大且不稳定。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家长、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因此亲戚朋友对创业的态度、创业的认知及创业支持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
(二)家庭的财力支持。一个家庭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底蕴、和谐程度、家庭成员的素质等情况对一个人的成长、创业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好,家庭支持创业是一个创业的优势。家庭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的个性跟家庭成长环境密不可分。由于受到传统家长制的束缚,中国的年轻人在很多方面都要得到父母长辈的首肯,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往往成为影响大学生能否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道路上,家长应尊重子女的选择,若子女决定创业时,能够在财力、物力以及资源上予于支持,充分利用家庭背景及人际关系,甚至有可能协助、引导子女创业。创业的启动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绊脚石,在校创业或毕业就创业的学生大多是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如果面对的是充裕的可支配资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会高很多。
(三)家长对创业的态度。由于我国对子女特殊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传统文化,子女一般长时间在家庭中生活,父母及长辈们的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生活经历、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的性别、所学专业、学生的生源地、父母的经历等这些变量对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影响相当大。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即使实在找不到稳定工作也不支持孩子创业,因为家长了解学生创业的风险,担心失败后对孩子的后期发展不利,这与国人习惯安稳过日子,不喜欢竞争环境有关。
家庭在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决定了大学生创业是否得到有效帮助和能否取得创业成功。从家庭的角度,给予资金与社会经验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家长应该改变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对于有能力、有想法的孩子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通过家庭的力量鼓励大学生自己开创企业。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道路上,家长应尊重子女的选择,若子女决定创业时,能够在财力、物力以及资源上予以支持,充分利用家庭背景及人际关系,甚至有可能协助、引导子女创业。对于那些对创业持反对态度的家庭来说,如何获得长辈的理解和支持,仍然是摆在创业大学生面前非常棘手的问题。
四、高校创业氛围
(一)完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创业者相关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意愿。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的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创新意识的缺乏,观念也以求稳为主,因此实施创业精神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得我国大学生创业走得更远。创新创业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得来的,是高校培养教育的结果。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实践和锻炼,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搭建平台帮助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转化。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外生条件,构成创新创业活动完整链条,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这些链条主要包括课程教育体系、实践训练体系、转化孵化体系三个部分。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内部动力来源,通过创业教育的实施将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一方面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这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学校教育职能的单一性和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使得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学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来自于学校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出的政策和各种教学、训练活动;间接影响指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尤其是以创新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创业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与培训只是创业实践的理论准备工作,而面对社会进行直接的创业活动才是创业实践的主体。无论理论准备多么充足,都不能保证实践活动万无一失。所以,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大学生创业的曲折和弯路,社会和学校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来帮助大学生积累必要的创业实践经验。
高校在传播创业知识、塑造创业价值观和引导创业行为取向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息息相关,系统的创业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创业知识体系,邀请创业精英举办讲座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科技园孵化活动、创业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模拟创业过程。调查显示,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将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活动水平最终要依赖于创业者的愿意和创业者的技能,而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的提升关键在于以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槟康牡拇匆到逃。高校自主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践锻炼平台、激励考评体系、目标考核体系等。高校的实践训练体系,是指第一课堂之外的创新创业的能力训练体系,即第二课堂,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主要途径,包括通过举办竞赛、模拟实训、讲座、论坛等方式,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感知和体验,以此提升学生的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
(二)营造创业氛围。创业教育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方面起到指导性作用。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相关经验,遇到困难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创业者其他方面的准备已相当充分,由于缺乏经验导致最终的失败。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弥补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创业精神、分析市场的能力、人员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相比国外,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力量等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充和优化。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一分子,创业活动也需要营造一个氛围,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创业这个圈子,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网络、广播、校报校刊、告示栏等媒介,进行创业知识、创业故事的宣传,尤其是多展示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创业故事,并适当邀请一些成功的校园创业人物进行访谈,和大家进行交流接触,事实比语言更具有影响力,当学生看到这些成功创业的校友就生活在自己身边、和自己没有什么区别时,会产生“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他们行我也行”的想法,这样,他们才更可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创业。
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技能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两种。创业技能教育是高校通过开设具体的技能课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起步晚,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在鼓励其毕业生创业的同时,也提供一些必要的创业教育服务。创业精神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创业者相关的心理素质,如执着的精神、冒险的精神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意愿。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的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创新意识的缺乏,观念也以求稳为主,因此实施创业精神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得我国大学生创业走得更远。大学生创业包括毕业生创业和在校生创业,前者已经毕业,对学校依赖少,后者对学校依赖相对较多。学校本身有较多资源,是否愿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这些资源,对大学生的创业成败有较大影响。学校若不支持,在校创业首先要在校外租场地用于办公,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资;其次,在校生创业独自面对困难时,如果缺少校方的协助,则需要承受高风险,失败的几率很大;由于在校外办公,需要经常往返于学校与办公地,浪费大量时间,还会对学业造成不利影响。既然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有较大影响,如何发挥学校在学生创业中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有的只是一种归于平庸、虚度年华的窘态或是一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形象。大学生本应是具有朝气、富有激情的创业中坚,如果置身于这样一种封闭的、静态的、循规蹈矩式的“弱势文化”氛围中,必将掩埋掉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学校所提倡的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产生很大影响。学校应该认同学生的各种创业行为并积极鼓励提高学生的创业自主性,注重对学生创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创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引导大学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如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商业网点,为学生提供创业真实演练的场所,进而启发他们的创业思维,增强他们的机会识别能力。良好的创业氛围会影响个体的创业行为,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里特殊的群体,对于一切的新鲜事物都具有敏感性和传染性,因此我们更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来不断熏陶学生们的创业意识。
(三)提供创业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群体,因为学生还要面对学习的任务、面对父母亲人的期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压力更大。所以,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一方面通过开设一些社交类课程和专题讲座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搭建社交平台,如组织各类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创业沙龙,以帮助大学生构建信息获取通道,提升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而大学生本人也应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习惯,如通过浏览行业相关网站、关注时事新闻,阅读财经资讯等,提升信息收集水平,增强对市场、行业、技术变化的敏感性,只有多看多听多想,才能够更广泛地获取信息,进而增强自身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此外,除了提供信息获取上的帮助外,还应该在创业设施、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也为创业教育的实践转化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把它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掌握高校创业工作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高校与企业的一个联系窗口,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对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统计,同时联系相关行业的企业家,定期对大学生创业方向及创业思路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对其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纠偏。另外,加大同政府的联系,将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及时纳入,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宣传的同时,将学生有关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想法及时准确地汇报给政府有关部门,这有利于日后出台相应政策,使出台的政策更有质量,也更有意义。由于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对创业中需要涉及到的很多政策条例、办事程序等都不是很了解,所以还应在注册、纳税、政策咨询、撰写融资项目书等方面多提供帮助与指导,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创业机会上,而通过对这些创业相关活动的了解,也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创业知识,提升对新事物及外界变化的敏锐性。
五、政府政策导向
(一)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支持体系主要表现在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国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创业相关的优惠政策法规和措施;硬环境是指大学毕业生从风险投资机构所能获得的创业支持。国家政策和法律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是其构成创业动力的政治基础。根据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制定激励机制,并形成制度流传下来。这些激励制度包括引导性政策、扶持性政策、优惠性政策、补贴性政策。地方政府是细化政策的具体制定者和执行者,确保政策能够接地气,得以顺利实施,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解决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题,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优惠涉及税收,无息或低息贷款,减免注册登记费用、手续费等等,目的就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虽多,但还不够系统、完善,政策优惠的含金量小,许多都是减免手续费、证件费等,优惠项目看似较多,但实际优惠多者上百元,对于将要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意义不是很大且有的操作难度较大,实施较为困难.。因此,政府的相关优惠力度还有待提高。
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创业保障政策,健全的政策机制包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组织间关系的协调处理以及措施的不断修善等方面。在创业初期,创业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为创业刚刚起步的大学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和免费的相关创业培训,使创业登记和注册的手续简单化,为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有期限的费减免以及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解决大学生融资困难;在创业中期,可以为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创业方向;在创业后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补助,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并切实落到实处,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积极执行各项政策,使大学生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创业政策,在创业过程中运用创业政策争取更大的帮助。
(二)拓宽创业融资渠道。资金是企业体内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保障。是否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往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能否成功融资是大学生能否创业以及创业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支持,而国家政策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支持的先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还处于政府主导型的社会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允许和支持。大学生对创业有畏惧心理,除了自己缺少资金和经验不足以外,还有一些政策原因。比如,刚踏上社会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公司还没运转几天就遇到政府部门各项收费,肯定会觉得烦,这对创业的成功不利。政策支持对创业非常重要,如何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是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是国家为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创业资金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当前,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财政专项资金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创业基金政策。资金支持主要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能够拥有或利用的金融资源,包括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和政府资助等。一个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一个新创业的企业具有三个重要的作用:分散风险、保障有序生产和企业发展的扩展性和持续性。在创业的早期过程中,创业者通常可调动或利用的金融资源较少,企业的运作资金大都依靠自有或自筹两个手段,这时就需要政府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创业的中期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各项创业工作已经开始,企业发展的前景已经展开,通常风险基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等投资机构会成为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时政府就需要加强投资机构的监管,保证企业处在一个安全、可靠的金融环境中。
通过创业融资政策的支持,大学生获得创建企业的资金,从而能够获取创业机会。创业融资政策是政府为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创业资金而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资金是创业的基础,解决创业启动阶段和创业早期阶段的创业融资问题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新创企业除自筹资金外,一般通过银行、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得企业所需的初始资金。一般来说,政府的融资政策主要有三种方案:信贷担保、直接贷款和直接资助。政府应主导金融机构建立多样化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业务,或成立专门的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融资机构,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使大学生更容易、迅速地贷到款项。另外,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扶持;在法律要素齐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简化银行的贷款流程和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于学校推荐的青年创业者,实施优先调查、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发放贷款。资金问题解决了,大学生创业难题中的瓶颈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在服务型政府中,政府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平公正市场秩序的守护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正当权益的保护者。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加大政策扶持、丰富创业服务,放开市场准入,全面推出竞争性领域。创业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的协调支持,需要从中央机构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具体运行操作层面的协调一致,因而需要着力整合政府相关机构,增加其输出政策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大学生创业的商务支持政策,其目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减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壁垒,以降低创业成本。商务支持政策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准入政策,包括登记所需最低资本要求方面的政策、申办企业所支付的费用、时间、手续等方面的政策等;二是创业税费减免政策,内容涉及调低税率、延长减免税年限、增加优惠税种、提高税收起征点等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税收对创业活动及其绩效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以降低创业的成本。
创业服务贯穿于整个创业过程,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包括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政务服务、创业培训以及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可以成立一个机构专门办理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手续,大学生只需提交有关毕业事项和项目计划及投资方案等文件,所有的申请、登记、贷款等事项均可在这个机构中完成,这将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创业进程的同时,在该机构设立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将有关创业方面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比如哪个地区有适合创业的项目,哪个地区提供了优惠场地、税收减免等,甚至应该包括下载申请创业的表格,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收集信息的准确度和效率,帮助大学生早日走上创业之路。
六、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程度
(一)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创业环境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宽松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可,需要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和理解,进而获得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良好的创业氛围会影响个体的创业行为。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殊的群体,对于一切的新鲜事物都具有敏感性和传染性,因此我们更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来不断熏陶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都会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确定自己是否具有创业能力,是否应该创业。就业的压力也推动了大学生创业,不仅学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但是,当前大学生创业融资方面仍有诸多限制,相关配套服务、各种优惠政策没有普及。如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呈负面反应,那么大学生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除了要面对很多现实的困难,还要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创业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对多数创业大学生有着较深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使创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地方政府要督促各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并及时对优惠政策进行修订完善,不断更新服务内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创业需要服务,服务助推创业,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服务是帮助他们走上成功创业之路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还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创业服务管理平台和模式,致使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创业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大学生创业的成败与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营造创业环境,提倡全民创业活动,改变他们对创业的看法和质疑。当然,一个社会的文化转变不可能仅靠政府的政策制定就可以转变的,但作为具备服务职能的政府,只有以身作则,积极推动创业文化的建设,才能逐步推动整个社会对创业的认可和支持。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一个身边创业成功者的榜样作用胜过十个创业理论的宣传者的作用。创业成功者对身边的人员不仅具有感官上的影响,更具有直接的实践上的影响。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人生的模仿阶段,因此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亚于一个人生导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大学生接触创业成功者的机会,如聘请创业成功者到校园做宣讲会等,这样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更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倾向。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并培育社会创业文化,营造尊重创业的氛围、尊重创业人才、崇尚创业精神的创业软环境,从环境因素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从而增强大学生创业的意识。
(二)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创业活动所在区域内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社会对创业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水平、导向、动态以及投融资环境等,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及特点和社会对创业者和创业实践的态度是社会经济条件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时,则反映该区域内拥有较优越的政府政策和较高效的行政程序,同时高度的制度化的市场也能带来安全便利的资金和非资金支持,从而能带动创业,拉动就业,解放人们的思想,加大职业培训,改善人们的素质,从而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普遍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
市场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稳定程度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市场是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的最终归属,是检验成效的最有效方式。对创新创业来说,首先要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和诚信体系,这是保持市场旺盛生命力的基本保障;其次要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这是保持市场动力的根本源泉;最后要构建低门槛的准入机制和投融资服务体系,能够让更多的早期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磨炼。其中,以投融资服务体系尤为重要。资金是摆在创新创业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多层次、系统化、保姆式的初创型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是大学生项目能够落地成长的重要保障。这个平台应该是由政府引导并由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
(三)社会文化氛围。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会受到社会文化氛围及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能够对发展形成影响的因素。一个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创新驱动合力,催生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攀登。一方面通过构建全民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向大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口口相传和面上典型宣传,激励大学生以典型为楷模,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强化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文化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倾向重要的一环。创新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而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实践则是这个源泉的泉眼。提升大学生创业倾向必然置身于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中,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时时刻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逻辑、主观行为等。
创业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做支撑。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通常是指个人或群体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以及精神风貌等,它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中,因此创业文化对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和成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社会逐步营造关心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主要依靠社会媒介的氛围营造,这与政府倡导怎么样的舆论氛围息息相关。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氛围越来越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国家高度重视创业促进就业,以及青年创新创业工作的结果,强化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宾斯著.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德林主编.网上创业理论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翟继友.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5.12.
[4]刘国存.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