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学科馆员从事的工作是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和知识的管理工作,这决定了知识管理将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要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对学科馆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重视学科馆员之间,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人际网络的拓展以及学科馆员的知识水平的提升。

1学科馆员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科馆员的知识管理一般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简单地说,显性知识就是学科馆员掌握的各类文件,他可以通过个人不需要深入研究就可以获得的知识,但是隐性知识需要深入挖掘加工才能获得,处于学科馆员个人的头脑之中,无法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

学科馆员要培养自身学习的习惯,通过接触前沿的知识,建立自身完善的知识结构,将自身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自己的经验,思想通过记录,写微博微信写日志等方式转为显性知识,使隐性知识在图书馆的共享,流通成为可能。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也要加强隐性知识的管理,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的职业素养,引导他们开发知识资源,尽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鼓励同事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等表达出来,使学科馆员真正成为图书馆知识的导航员。

2学科馆员知识管理障碍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轻松获得显性知识,但是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还存在诸多障碍。隐性知识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表达、收集和交流都比较困难。隐性知识依赖于个体的经验、直觉和洞察力,深深根植于个体的头脑中,难以规范和学习。学科馆员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时,提供者和接收者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影响彼此之间隐性知识的获取。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实施知识管理的只有极少数,大多数还是侧重于对显性知识的管理,缺乏合适的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平台,隐性知识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文化不利于组织成员相互信任交流,都成为隐性知识交流的组织障碍。

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真正掌握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的人员并不多,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精通的专业人才更是不足,缺乏高素质的知识管理人才。

3建立学科馆员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势在必行,学科馆员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图书馆需要搭建便于学科馆员进行知识管理活动的相应平台。

3.1建立知识管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

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组织环境,学科馆员是这个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学科馆员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学科馆员之间,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也能够建立起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平台不但能够满足学科馆员快速搜索获取业务知识的需要,更要便于图书馆学科馆员更新知识,便于知识的日常维护。这样不仅显性知识得到了整理和利用,隐性知识也得到了传播和交流,通过所有馆员在该平台上就业务知识自发提问,其他馆员可以就该问题进行解答、探讨和经验分享,使馆员间能相互了解,互相交流或合作研究。

3.2建立学科馆员人际网络的拓展平台

学科馆员与学院教师学生之间也建立交流与沟通,建立人际网络的拓展平台。学科馆员在服务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取知识,通过不断的充实自己,学科馆员能够更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创新,利用知识管理的交流平台进行广泛的传播,使知识的受益者不断扩大。拓展学科馆员的人际交流网络,要使学科馆员团队成员能够经常而广泛的接触,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隐性知识的交流平台也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设施。图书馆应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交流平台,以促进隐性知识的充分交流。

3.3建立学科馆员继续教育的平台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知识管理模式必然要求符合知识管理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业务和善于利用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图书馆采取相对措施对学科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知识管理模式下各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对学科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可以建立图书馆内部和外部培训计划。内部培训计划,是指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知识创造性和有着良好培训能力的学科馆员,使他们成长为图书馆内部的兼职培训师,这样不仅优秀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迅速被其他员工获取,而这种知识来自于图书馆工作的实践,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为其他馆员接受和使用。外部培训是指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对象的专业往往不是其所学专业,图书馆可以通过进修的方式深化学科馆员本专业或对口专业的学习,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与接受教育,保障图书馆学科馆员不断提高知识服务,知识挖掘和知识传递的能力。

结语

高校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营造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氛围,提高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优势和竞争力。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足够重视并积极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欢.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深化[J].办公室业务,2014(05):110-111.

[2]蔡彤霞.浅谈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69-71.

[3]邱锦.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222-225.

[4]石晶,卢小宾.基于咨询服务创新构建隐性知识共享机制[J].情报资料工作,2007(04):82-85.

[5]龙艳军,邹香菊.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0(03):14-18.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阅读学分制;阅读管理;高职院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28-03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数字化阅读正成为全球性趋势,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高校图书馆不仅为师生提供了阅读的场所,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读者的网络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高效优质的阅读,是图书馆阅读管理工作的新任务之一。

1 文献阅读类型变化与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1 纸本文献与数字文献阅读率的变化

1999—2005年,中国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逐年下滑,2006年网络阅读率增加到原先的6.5倍,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传统读者与网络读者之间的分化速度在加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网民人数迅速增加。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呈增长态势,数字化阅读持续增长。中国纸本文献的阅读人数正在下降,新型媒体读者群体在上升,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的主流,其中高校学生占有较高的比例。如果说传统出版物及其读者群体面临新的分化和颠覆,则大学生的阅读分化更加明显[1]。

1.2 数字资源快速增长

随着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加强,各馆的虚拟馆藏资源都在快速增加。虚拟馆藏不仅种类繁多,在数量上更是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除了众多类型的图文数字文献外,2011年网络视频资源的使用率明显上升,主要是由用户习惯养成、宽带环境建设因素推动以及视频网站自身内容建设与视频的社会化分享等原因促成。这些因素推动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第五大互联网应用。但与此同时,阅读载体的多样化和阅读信息量的几何式增长,也使大学生的阅读出现了目的功利、阅读行为盲目及阅读程度浮浅等问题[2]。

1.3 高职学生阅读习惯的欠缺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大学时期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人生阶段,此时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其文化底蕴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成为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化、数字化资源的发展以及阅读方式的转变,加之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普遍缺乏利用图书馆的热情和动力。面对当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诸多问题,如何引导他们阅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基于现代阅读开放、多样的特点,也呼唤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尽快构建现代阅读的新模式。

2 阅读学分制及其实施

2.1 阅读学分制解读所谓阅读学分制度,是图书馆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读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阅读情况转化为相应数量的学分,读者按照学分的多少获得图书馆一定的奖励和享受一定的服务的图书馆阅读管理制度。阅读学分制度可以由图书馆联合广大师生读者一起制订。阅读学分制不仅相对科学公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有助于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图书馆的文献阅读率。它还能够规避当前规章制度中的某些惩罚性条款所遭遇的尴尬与困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另外,它还可以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快乐阅读的好去处。

2.2 阅读学分制的来源阅读学分制的设计灵感源于韩国江原大学毕业资格认证中的读书认证制度[3]。读书认证作为江原大学学生的毕业条件之一,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毕业资格认证分为外语认证、计算机认证和读书认证,学生至少要通过两个以上的认证考试才能毕业。将阅读提到与学习外语、计算机同等重要的高度,并纳入毕业资格认证管理运营机制,足见江原大学对学生阅读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可任选两个认证的政策,既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又起到了积极干预和影响学生阅读行为的作用。这种读者自己阅读、自主学习并进行相应考核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这一新模式已开始在我国少数高校进行尝试[4]。

2.3 采用阅读新模式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基于目前高职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以网络阅读学分制作为尝试,用以整合图书馆教育与大学课程的一种新思想和新举措。利用电子图书及视频讲座等“声像资源”导读的新模式,让高职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强化大学生合作、效率和平等的现念。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理工类高职院校;建筑艺术专业;岗位(群)职业特性;美术教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筑市场和建筑装饰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建筑装饰作为一个崭新的行业正在迅猛发展,在城市、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建筑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为建筑装饰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的空间。伴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很多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包括理工类、艺术类院校等)纷纷开办、增设建筑艺术专业或方向,开设了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城镇规划等专业。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但与此同时,与迅猛发展的建筑装饰行业和越来越高的从业标准相比,理工类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高,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已经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装饰人才岗位群的需要。因此,明确建筑装饰行业岗位(群)的职业特性,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体现出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各专业市场持续发展的特点。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步兴起,建筑装饰行业快速成长成为朝阳产业。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中装协提出的“十二五”行业发展目标指出:到2015年,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数力争达到250万人,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00万人,年平均增加20万人;每年新增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争取占到50%左右,力争形成一支在社会上有较强影响力的设计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设计师队伍人员总数争取达到120万人,比2010年增加40万人,其中,中、高级设计师总人数争取达到12万人,比2010年增加7万人,高级设计师争取达到1万人,并产生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名牌设计师;项目管理人员力争达到40万人,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争取达到18万人,比2010年增加7万人。同时提出在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与机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着力调整行业的人才结构,提升从业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些都预示着建筑装饰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呼唤着更多职业从业者的加入。

2.建筑装饰设计岗位(群)的职业特性及能力要求

建筑装饰专业主要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建筑装饰行业培养高级装饰设计师和项目管理人员。无论从事设计工作还是项目管理工作,都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作为装饰设计师需要具备的一项主要能力就是绘制效果图。在计算机绘图普遍应用之前,接受严格的素描、色彩训练,是手工绘制效果图的重要基础,缺乏绘画技巧,将很难完成效果图的绘制工作。但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绘图在效果图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手绘效果图已经很少在设计领域中被使用。在方案设计、工程招投标等方面计算机绘图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电脑绘图具有绘图逼真、出图时间快、便于交流、方便修改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将人们从手工绘图中解脱出来,更可以弥补理工类学生的美术技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专业设计都要求用电脑完成,这些因素都要求学生在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及艺术修养,对美术理论有着较深的理解。

3.高职建筑艺术专业开设美术课的重要性

建筑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产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体现那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成就。建筑装饰作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美术课是这一专业的必修课,属于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具有促进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设置的艺术类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造型基础、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绘图等。其中,美术课是所有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只有具备较强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才能胜任建筑装饰专业的高级人才需求。

4.目前高职建筑艺术专业美术课存在的问题

建筑装饰行业要求从业者应具有较高的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与之相比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美术课的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学观念陈旧、培养方案不明确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美术课教学还在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还多是集中在绘画技巧的提高上。石膏到静物,结构素描到明暗素描,色彩静物到风景写生,基本是仿造美术院校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模式。甚至教学难点、培养目标都完全相似。完全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培养方案,更不能针对生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这样势必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住高职建筑专业的特点来进行美术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能充分展现出美术课在基础知识以外的重要作用。

(2)生源问题

目前建筑装饰专业的招生对象基本是艺术类和理工类招生,艺术类学院多招收艺术类考生,这些学生在入学前都经过较好的美术训练,均达到了美术的中级水平。他们又是根据爱好兴趣选择的专业,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高。而理工类招生的高职院校所招收的理工类考生,他们在入校前绝大多数未接受过美术训练,对美术基础的理解极其有限,对所学专业的行业特色了解不深,且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美术课学时有限,很难在短期内达到行业岗位(群)要求具备的美术基础。更有甚者在一定时间内绘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后,学习美术课的热情明显下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甚至怀疑学习美术课的必要性。可以说,理工类考生美术基础的欠缺已经严重影响者其在建筑装饰行业中的工作能力,因此必须改革授课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5.理工类高职学院美术课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

5.1转变教学观念

建筑装饰专业的特点是艺术与理工相结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实践技能,高校美术教师队伍中,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绘画技巧轻美学理论、重造型能力轻艺术修养等问题。这种只重视绘画技巧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做法, 已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高校美术教师这一岗位。更不能完成现代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工作。

5.2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要达到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则必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教学方式与学生理解能力严重脱节。另外,从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招生情况看,学生美术基础较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弱,教师的示范、学生观摩的课堂教学方式早就难以满足美术教学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也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5.3增强实践与创新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观察能力及表达方法,注重学生对建筑形体实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注重学生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并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应要求学生感受到物象外观的形状,能够透过复杂物象表面抓住物象造型特征,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通过室外写生要求学生记场景、记色调、记形象,慢慢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要避免过分追求画面效果和表现方法的倾向。

5.4丰富课程内容

要想真正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还需要有综合的艺术修养及人文素质修养等,这一点就要求美术课程中要注重艺术理论传授,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充实技术技能教育,如中外艺术史、艺术修养探讨等理论课程。美术教师在给建筑装饰专业学生授课时要注意专业的特殊性,要把单纯的美术课程与建筑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知识面,除了自己的美术知识外,还要补充建筑类等其他知识,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建筑装饰材料、制图等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美术与建筑的结合。

5.5探索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建筑装饰类专业学生绘画基础薄弱,在授课中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除基本的静物写生外,还应增强建筑风景写生和速写训练;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快速写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与概括力,也是一名建筑师手绘能力训练的最基本途径。在速写训练中随时记录优秀的建筑造型、精彩的图案设计及瞬间灵感等,能培养和提高形象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及准确的造型能力。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将头脑中的构思迅速表现出来,便于捕捉设计灵感,根据建筑装饰设计的意图构思,画出不同类型的方案的快速草图,进行比较、推敲,使构思不断深化。设计师与客户沟通中能迅速、准确、生动地根据要求画出草图,看上去更加人性化,也显示出设计师的基本功。一张手绘的效果图往往就已经是一幅较为完整的设计图了,这些都是计算机、相机所无法替代的。正因为这一点,手绘效果图绘制越来越成为企业选拔建筑设计人才的一项内容,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加入速写课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实践及项目法教学应大力推广,即在素描、色彩的不同学习阶段,真针对性的加入各种实训情景,如结合色彩写生,可增加色彩构成等设计理论的讲解与实践,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加入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鉴赏实训项目,将理论教学更好的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结合素描写生,强调结构素描的重要性,以建筑风景写生及室内环境写生为主,进行相应的结构素描实训项目训练。使学生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将枯燥、抽象的美学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每一段学习目标都与今后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法教学目的。

同时,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采用互评、自评,让他们由被动训练变成主动进取,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会判断,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思考和完善,力求做到最好,最后由教师再逐一作评价。另外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学生作品来启发大家,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并利用作品展览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信心。

总之,美术教学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紧跟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同时,授课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创新教学模式,勇于探索与变革,能真正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晓玲.谈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美术教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黄艳、温力、任南.高职院艺术类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教高职研究《考试周刊》.2011第69期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化分离技术;教学改革

《生化分离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学习相关基础课的基础上,系统讲授生化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固液分离、产物提取、纯化和产品精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效果,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开设实验,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使学生熟悉生化分离方法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物制药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在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药物分离的研究。

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生化分离技术》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熟练、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们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对《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教材的严选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和源动力―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对目前国内众多的生化分离技术相关书籍进行严选,确定使用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同时选派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到制药企业顶岗学习锻炼半年或进行药企调研,深入制药企业一线学习、了解制药一线操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及药企的企业文化、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为选用或编写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积累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同时也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将宝贵的企业经验带到我们学校来进行教材编写的指导并承担部分的教材编写任务。根据实际教学的要求,最终选用于文国、卞进发主编的 《生化分离技术 》为教材,并进一步选择了杜翠红、邱晓燕主编的《生化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谭天伟编著的《生物分离技术》、毛忠贵主编的《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等作为主要参考书。

2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生化分离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与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色谱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等。我们在严选教材的基础上,采用专业课教师与药企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制定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生化分离技术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设计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及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主线,以高职院校“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为参考,结合课程理论考核标准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最新的分离纯化技术,加强相关知识点的整合与优化。改革传统的单一式的教材内容,辅以教学视频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以绪论、不溶物的去除、生化和微生物产品的分离、生化和微生物产品的纯化、生化和微生物产品的精制、生化分离工艺实例等6个模块为载体来组织实施教学。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发散性思维等教学方法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绪论讲得好不好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了解课程内容的关键。该部分主要内容有生物技术产品与生化分离过程、生化分离的一般过程及单元操作,生化分离技术的发展等。讲课时,可以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如啤酒和白酒的酿造、中药的熬制等,还可以讲一些电视媒体中有关药品的广告,这些都离不开生化分离技术。通过提问等教学方法,请学生补充其他的事例,通过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根据课程标准,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内容、考核方式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带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

理论授课之前备课充分,讲课时要精神饱满,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解释要口语化,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同时注重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基础化学等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有机衔接和贯通,做到温故而知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尽可能补充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如亲和技术和双水相分配技术组合的新和分配技术等,分门别类地穿插在有关章节中讲授,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知识面。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化学习理论提出的,智力是由多种能力共同组成的,当中的个体呈现出独立的状态,并且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能满足新课改对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所以把多元化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小学阶段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表达形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教学的理论指导

(1)多元智能理论的组成形式。人的智能存在多元化的状态。每种智能存在的形式需要大脑作为基础,通过生物本能进行铺垫工作,每个人自身都具有多项智能。通过相关人员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识里面包括语言文学、数学逻辑、视觉空间和身体运动等方面的智能。多元化智能形式表明,人的天生意识里面就具有这些智能,只不过每个人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对这些智能表现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这些智能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2)多元智能理论应该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多元智能的表达形式是由多种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并且智能之间的组合方式也体现出了个体之间智能的差异。由于学生自身的智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应该结合自身的现状来确立学习方式。而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实行学的方式,具有强烈的教师自身性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一部分学生的智能能够充分展现出来[2]。

二、多元化智能教学的创新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

(1)应用多元化智能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策略的转变。“综合与实践”是综合性较强的学习领域,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巧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每位学生智能优势的开发,通过各种途径来发现学生擅长的智能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日后的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智能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重要表现。例如,在讲述菱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推导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公式的推导过程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公式的推导:由于菱形的对角线是相互垂直的,可以将菱形分为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把其中的一个对角线作为底边,另外一条对角线作为两个三角形的高。所以可以推导出来菱形的面积为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用公式表达为:。

(2)应用多元化智能实施情景化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的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遇到的数学难题,是由学习领域的性质决定的,主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和视频,从学生有兴趣的情景开始引入课堂,这些都是“实践与教学”的重要体现。例如,教师在进行数的分解时,教师使用了图片的形式,在多媒体上制作了卡通图片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对数字进行复习,并且融入了数字分解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回答8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给出了以下的答复:1+7=8,2+6=8,3+5=8,4+4=8,所以能够得出8的分解过程。这使新的课程通过旧的教学模式灵活地展现出来,打通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为课堂的教学模式增添了色彩。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教学也是“综合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最主要应用,学生是进行学习实践的主角,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和追寻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旦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学生就会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运用创新的学习模式。

例如,教师在讲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三角板,根据三角板上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来判定角的大小,叉开的越大则表示角越大,叉开的小则表示角度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知识的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小学阶段实行“综合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智能化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对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教学活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验;理论;教学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实践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特别的,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而言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在日后的工作应用上,以操作能力为主,并要求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统筹兼顾,将监测的数据和治理的措施准确的汇报。因此,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力的环境因素,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在环保网站上下载相关的环境标准体系,如: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等。在院校中的所学知识有限,而自学的知识和机会无限,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中的一大重要教学目标。因此,笔者提出几点关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实践教学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教学策略思考

1.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研究实验,单独进行实验操作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所配备的教学措施有所不足是普遍现象,因此常常出现一种现象:两个或三个学生在一个实验操作台,有的学生甚至是一组(5到8人)共用一个实验操作台,因此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分工不明确,或者是重复一类工作。例如:学生A今天去天平室称量0.5g的氯化钠,学生B今天将1mol/L的盐酸配置成0.1mol/L的盐酸。然后在下一节课,称量0.5g的领苯二甲酸氢钾的时候,又是学生A去称量,学生A就一直在进行称量的工作,对其他的操作没有研究和尝试,其他学生则对称量工作不熟悉。因此,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研究实验,单独进行实验的操作,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的过程中和产生的结果,当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相符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思考和反馈,得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2.促进学生将基础知识打扎实,提高其专业素质水平

所谓基础知识,学生总觉得就是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或许在中学阶段,这个想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但是,在大学,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这一门专业中,基础知识并不如此,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细节问题和安全问题。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就业中,对各种化学试剂打交道就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如果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忽略了细节问题和安全问题,就极有可能造成一点程度的受伤。在1990年6月,山东省某县某中学在实验室进行有毒化学实验,由于缺乏健全的通风设备,最后造成了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教师轻微中毒。因此,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实验成功的基础,更是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模块,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务必让全体学生重视并掌握基础知识内容。

(1)采用提问教学法。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了各种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之前,教师定会在理论课程上向学生讲述实验的过程和分析结果,对于基础知识部分,教师要促进学生认真做好笔记的习惯。同时,在完成理论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现场抽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分析天平的使用时,天平不能直接称量的固体样品有哪些种类?若学生回答不易潮解的或升华的固体样品,则算答对,教师可进行加分措施,若学生答不出来或不完全答对时的时候需要斟酌是否进行扣分措施,分数的加减直接与期末的总成绩挂钩,让学生重视起来,督促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内容。

(2)采用试卷考核教学法。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考试很少,不少院校的大考一年仅两次,都是期末考试。因此,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教师缺乏学生学习反馈的途径,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问题学得更加扎实和牢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试卷,难度低的可以在课堂抽取少许时间即时完成即时上交,难度高的题目或者是书本知识上没有的,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查阅报刊、书籍、互联网的等各种途径进行。为了让学生全面提高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专业水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最大化的促进学生在大学阶段将时间多应用于学习之上,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不颓废、不放弃、不庸俗。

二、结语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是一门前景十分可观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十分注重实操的工作,为了让学生能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广大教师需要坚持不懈的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实践教学而奋斗,精心钻研教材,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多,引导学生日后为环保事业工作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井影,赵素芬.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王平宇,段吴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为例[J]. 江西化工, 2010(04)

[3]高红武,李然,梁红,余良谋,苏锡南,徐静.示范重点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

[4]王黎瑾.高职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丽水学院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