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64一04
一 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命题。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支持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这些动力主体分别在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及价值实现等动力来源的驱使下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再一次将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因此,研究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展开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该规范中的CELTS-4l便是教育资源建设规范。(2)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发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基于某种新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研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体系。(3)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何克抗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对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祝智庭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4)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者从政策性调控机制策略、科学的投入规划机制策略、技术保障技术策略、质量监控机制策略、管理服务机制策略及应用创新机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5)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如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究。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这一具体内容切入,较少将教学资源建设置于教学系统甚至是教育系统中进行审视,即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ACTION模式是系统地指导远程教育中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论文提出在ACTION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工作。
二 ACTION模式
1 ACTION模式的基本内涵
ACTION模式是由托尼・贝茨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其中A(Access)一方面是指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是指机构和学习者角度考虑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c(COST)是媒体和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益;T(Teaching and Learning)是指在某种技术支持下会发生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技术如何支持这些教与学的活动;I(Interactivity and User―Friendliness)是指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O(Organizational Issue)是指在技术和媒体应用中组织与机构的协调:N(Novelty)是指技术的新颖性;S(Speed)是指技术应用中,内容传递的速度。
本文主要选取ACTIONS模式中的A、C、I、T四个部分,即分别从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成本效益、教与学因素及交互性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
2 ACTION模式之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
(1)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由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一定的媒体技术开展的,因此,技术的可行性及便利性是ACTION模式中的基础条件。同样,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及平台的便利性同样重要。
(2)强调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比
ACTION模式的提出者托尼・贝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因此其提出的ACTION模式中也突出了成本效益这一经济学元素。这说明,ACTION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因素,确定如何在教育中采用媒体技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引申至教育资源的设计中,其成本便是教育资源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该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等多个方面。
(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是ACTION模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媒体和技术如何支持远程教学活动。对应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就是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充分分析该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哪些教与学活动之中。这点突出了媒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与学这一理念。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从如何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角度进行。
(4)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
ACTION模式强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技术及媒体所能提供的师生交互,这是对由于师生分离状态引起的学习者缺乏学习支持及归属感等方面的教学及情感补偿。数字化教育资源虽然并不是完全面向远程学习者设计及开发的。但是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从高等学校到中小学普遍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强调资源所能提供的交互,为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提供良好的交互支持。
三 基于AOTION模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1 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根据ACTION模式中的“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一系列“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更是在践行者教育资源共享这一理念。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提高其可获得性及便利性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分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对象
根据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及受教育者是组成教育传播过程四个基本要素。而教育资源则涵盖了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两个方面,即教育资源是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及相关媒体的集合。因此,明确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受教育者的教学媒体偏好等设计与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教学应用,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浏览学习与教师的编辑再利用。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阶段,要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资源,以保证学习者获取资源后浏览的便捷性,同时教师获取资源后能够较方便地进行编辑再利用。如,SAP、MATLAB等软件是土木工程类课程进行工程建模分析及工程绘图等常用的技术工具;统计类课程常采用SPSS、SAS等数据处理及统计软件。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课程常用的软件。
(3)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方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要体现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需注册登录、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而不是处于条件性的、半开放共享。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资源中部分资源未能做到开放与共享。如,2009年度的7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37门课程因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访问。因此,完全开放的教育资源呈现环境与方式,是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最小代价率原则
ACTION模式强调成本效益比,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资源设计中出现的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致。因此,根据ACTION模式中的强调成本效益比,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要体现最小代价率原则。根据媒体选择的最小代价率原则,一种媒体或者信息被选用的可能性与其能够提供的效能成正比,与使用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因此,在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的成本/效益比,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如开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案例,若将其作为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受益面则会大大超过单独的视频案例本身。因此,同样的一段视频案例,当其融入开放的网络课程中时,则具有更高的效益/成本比;再如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开发动画资源要比拍摄动作视频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效益/成本比相对较低。
3 数字化教育资源要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根据ACTION模式中“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如何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1)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Content Knowledge,TPACK)是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最新阶段采取的整合模式,是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后的新知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具备TPACK知识,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连接体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掌握TPACK知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并不是指三者的分别罗列及简单叠加,而是要体现每个学习内容如何与技术及教学法融合起来。
(2)加强教育资源评价和审查标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根据上文中的同类研究述评,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在如何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仍需加强。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等综合性的教育资源的评价,而对于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验资源、媒体素材等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中对各类资源的基本要求属于此类的研究,但仍需深入、细化。因此,建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是提高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从独立开发走向了协作共建,从小部分人的设计开发走向了凝结群体智慧的设计,群体动力在其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群建共享的特质也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源永远在不断被修改、更新与完善。这与之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旦开发完成之后,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多元的交互原则
ACTION模式提出要加强“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体现多元交互原则:
(1)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之间的交互
我国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大多起政策性引导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首先在源头部分进行强化。加强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各方机构的之间交互,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
(2)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互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者可以为学习者利用教育资料进行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师生交互功能的设计,如常见的课程论坛、留言板,或者引用Blog、Wiki、SNS等Web2.0工具为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创设交互的平台。
(3)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基于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学习者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总结、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个人建构的意义,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教育资源新的理解。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不但要注重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应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的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学习者。无论是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是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职业教育;信息
【Abstract】Digital learning occupation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occupa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of the occupation,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ccup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Key words】Digital;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on
0 引言
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和非正式学习社区正逐步形成:移动终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目前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需求的多元化、网络文化理念的侵入、技术的不断革新等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新动向。分析这些新动向背后的动力机制对推动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较为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巧和技能的直观程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模拟某些在现实环境下去很难实现的实验项目。
1 职业教育数字化的教学形式
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环境以计算机、通讯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为基础构建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加上专业课教学软件(课件)和教师、学习者、实训室就形成了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职业教学、实训、技能大赛及相关内容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超文本、多媒体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电子邮件、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内容上应包含职业教学中的概念、原理、现象、操作、模拟、应用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超文本、超媒体的立体式网络结构,有共享性、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的特点。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职业教学资源的收集利用、创设情境、让学习者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数字化学习方式有资源利用的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等多种途径。
2 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传统职业教学学习的特点:学习过程即由教师、教学场地、实训室、计算机、学生构成;学习资源为课本、PPT; 学习方式为授课、听课、解惑、实践操作、测试。职业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对固定的学习者授课、解惑;学习者在同样条件下听课、练习、实践操作;最后通过考试分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其特点是学习过程的固定性;学习资源的有限、同一性。职业教学的数字化学习有如下特点:学习环境的简便灵活性,教师与学习者具有能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呈现超文本、超媒体立体网络化结构,可广泛传播共享;学习内容学习者可随意获取进行多层次探究,具有可操作性和再生性;学习方式灵活,教与学过程、自测反馈过程能即时互动,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数字化学习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集体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者是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个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学习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职业教学内容也非常适合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自测反馈等。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现利用多媒体辅助职业教学所起的积极作用就说明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发展成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性。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培养学习者学会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整合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授课所涉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职业教学中的演示、实训操作等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如可以把课程学习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仿真实验、网络课程等提供给教师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职业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学习资源,采取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提高教学者与学习者的效率。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人们处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均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3 数字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发展水平与实践不相适应,也就是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缺少有利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一些重复性建设、不合理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有必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宏观规划、建设标准、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建设、均衡发展、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动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分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标准建设是保障,资源共享是核心,应用是目的。政府必须对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强引导,合理规划,努力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许鑫.苏新宁.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廖映红.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整合机理[J].情报科学.
[3]田鹏.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激励机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3
2013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全面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州449个教学点分别配备了数字教育资源设备,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现在全州各教学点配备已经完成,那么,全州各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全套设备的操作能力怎么样?能不能达到教育部有关“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到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教学点进行了实地察看。
1考察教学点教学情况
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教学点位于屯堡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学校倚山而建,是由原来的一所规模较大的村级完全小学变成现在的一个教学点的。由于山大人稀,交通闭塞,这里实行隔年招生,现仅有1名教师和2名一年级学生。
2014年4月2日下午2时许,在该辖区小学校长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沿着崎岖陡峭的村级公路,行程近1 h来到了学校,走进干净整洁的校园就感觉到一股春风迎面扑来。教室里,只见一位教师正在交互式电视机上熟练地点击着,原来他正准备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给学生上室内体育课。他边点开小学一年级“基本部位操”课程,边要求两位学生按体操队形站立并作好准备。随着电视里播放的音乐和节奏,两位学生熟练地做起了部位操。
同行的校长向刚才授课的教师说明了来意。他很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起学校数字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情况。2013年11月,这个学校和全州其他教学点一样,配备了55英寸交互式电视一体机1台、电脑1台、钢质讲台1张及其他附属设备。目前每上一节课几乎都要应用到这些设备,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应用,两名学生也会一些基本操作。
2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带来的变化
这位老师名叫郑维元,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1名教师,已经年满59岁了,1975年参加教学工作已近40年,长期坚守在村小和教学点工作。起初听说要给每个教学点配备1套先进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设备,对长期靠1支粉笔、1块黑板、1本教材教书的郑老师来说是喜忧掺半。喜的是深山教学点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加优质丰富的知识;忧的是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于一个年近花甲、视力不好、记忆力差和动手能力弱的老教师来说,如何熟练操作,是摆在郑老师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根据刚才大家看到的上课情形,看来这个难题对于好学的郑老师来说,已经彻底解决了。
2.1教师学习掌握操作技能
郑老师向我们说起了几个月来从参加培训到设备资源应用的辛苦与甘甜。工作快40年的他一直在村小和教学点工作,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导致他总有畏难情绪。但一想到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山区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学生的关怀和重视,想到山区的孩子们的梦想,想到家长和社会的重托,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他便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认真参加培训和实际操作应用。培训期间,他为了弥补听力和视力上的不足,总是早早地来到培训教室,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以便更好的看清和听清授课教师讲解和演示的全部内容。同时因为他对设备的陌生以及动手能力下降,不管听懂没听懂,他总是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记到笔记本上,课后仔细琢磨,不懂的就再向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学员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设备领回学校安装完成以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学习操作方法和技巧。因为记忆力不好,常常刚刚使用过的内容或工具,过一会儿又忘记了,于是他便反复练习,重复操作,直到熟练为止。操作技巧熟练了,他又反复观看资源库里的各科资源,熟悉打开资源的窗口,准确快速地找到点击的位置,有时常常练习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几个月的反复学习、操作、摸索和运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运用全套资源备课、上课的方法及诀窍。
当问及有了这套数字资源设备后课堂的变化时,郑老师显得非常兴奋,他总结说:“自打有了这套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后,整个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可以让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精彩纷呈。可以说这套设备给我们深山教学点的师生带来了福音!”
2.2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实际
为了开足开齐课程,郑老师既要承担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还要负责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教学。以前没有这套设备时,少之又少的学生成天与一位老教师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简单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多年以来一直得不到提高,极大地限制了山区学生的成长。
现在的课堂就不一样了!郑老师介绍说,在语文和数学课上,他利用资源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画和声音,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生字的书写过程,不仅弥补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更加强化了语文和数学学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资源中诙谐生动的动画以及优美的音乐,让郑老师的音乐课如同在进行一场场音乐会,学生随着音乐和视频又唱又跳,在美妙的乐曲中不仅轻松地学会了歌曲,而且在心灵上受到了熏陶。体育课堂更是生机勃勃,在视频的分步讲解下,学生不仅能快速学会,而且动作规范,姿势优美。美术课原来是令郑老师最头痛的课程,因为他自身对美术没有兴趣,就更谈不上教出什么效果来了,每次上美术课就只能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可现在的美术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每次上课郑老师会和学生一起观看视频,然后指导他们直接在白板上画出所要画的内容。
2.3数字教育资源的优势
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极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剂,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师生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1张黑板,1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3结束语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资源全覆盖;教学点;有效策略
中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7-0034-02
一、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实施的意义
优质教育资源对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贫困、边远、农村落后地区教学点的儿童并没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其中还特别强调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012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并以县域为单位,依托乡镇中心小学组织教学点开展数字化教学。如何让师生享受配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教学点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有效落实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促进教学点学生全面发展做些探讨。
二、影响教学点数字资源有效应用开展的因素
1.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观念落后
我县现有47个教学点,其中还有12个“一师一校”点。通过对我县教学点调查了解到教学点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少、信息闭塞。教学点教师年龄结构较老化,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多数教师学习培训机会较少,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教师很少。即使乡镇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少有,本乡镇内的教师大部分都互相不认识,导致教师成为井底之蛙,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即使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好的,也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基本上是以语文、数学、体育为主,且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都显得很单调,其它诸如美术、音乐、科学等课程形同虚设,压抑了学生的自由和快乐。让这部分学生错过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必定会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教学点一般都比较僻远,家长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学校领导难以深入管理。教师习惯了一只粉笔教授的模式,他们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意愿不迫切。导致大部分教学点教师对资源全覆盖项目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有严重抵触情绪,认为设备让他们增添了保管、维护、运用等方面的烦恼。
2.教学工作生活坏境差
教学点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特别到雨季出行非常艰难;生活环境很差,住宿、厨房都十分简陋。教学点办学条件简陋,较少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教学设备设施、课外图书几乎没有,种种不利因素致使教师鲜有心甘情愿去农村教学点工作的,即使分配去了也很难真正安下心来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点的特殊情况虽被外界所熟知,但具体到教学点所属的当地政府以及学校面临这些问题时,往往有心无力,容易被忽视而且也不能给予他们实际真正需要的帮助。很多教学点原本该享有的教师培训机会、设备的发放、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等,一般都得不到满足。
三、数字资源有效应用开展的策略
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只有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点才能深入体会和认识到教学点资源全覆盖的作用和意义,才能确实转变教育观、人才观。教师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作为已经习惯“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点教师来说,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出现无疑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将数字教育资源融入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新颖的教学设计以及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设备与与资源的优势,无论是从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来说还是数字化教育资源本身所蕴含的内容,都将给教学点的老师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提高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必不可少也是当务之急的事。开展专业性培训,有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是确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技能、提高教师驾驭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开展专业性培训,提高技能,转变教师理念
对教学点教师的培训要因地制宜,要从最简单的、最基础的开始。首先,乡镇中心小学对教学点的所有教师进行全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开关机、键盘、鼠标练习;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桌面基本操作等;Word的基本操作、文字编辑、文章格式等、Excel的基本操作,编辑工作表;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培训完成后要通过由县命题的统一考试。第二,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要深入到乡镇对教学点的教师开展多媒体理论和应用方法、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卫星电视原理;远程教育IP数据接收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现场演示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等培训,并要求四人一组组装卫星接收设备并能接收到卫星信号为止。第三,由乡镇中心信息技术人员和县教育信息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项目学校帮助安装调试设备并开展相关培训,使教学点所有教师都能基本能操作使用设备开展教学。第四,各学校设备安装调试正常工作后要以村委会学校组织教师观看《运用数字资源上好音乐课》、《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运用》、《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语文教与学的应用与建议》等。
策略二:深入校点,精心指导
教学点教师的流动性大,应保证任教期内教师熟悉并能独立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资源接收等工作,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设备和技术问题,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县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要委派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深入到教学点教会教师利用配发的设备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以及获取资源的途径,能够进行简单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学科优秀教师直接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送到教学点,帮助教学点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能够花时间、精力思考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要素,通过相互之间不断的切磋、交流,提高教学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不是孤军作战,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授知识。
教学点教师要学会利用现成资源的同时,根据配发的设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并将其加工形成适合自己教育教学的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送的优质资源,有选择性的在课堂上播放优质资源,让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开阔眼界。
策略三:组织各种有效教学活动,提高教师驾驭教学能力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得益提高的,组织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点的教师最急切需求的。各级学校要组织好本级的教学活动,以村小为单位,要组织好每位教师每学期讲授一节运用教学点资源的公开课、研究课或示范课,每位教师都要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流程;乡镇中心学校要开展好“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的教师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都谈谈自己开展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并安排做得好的教师上公开课。时机成熟时县局要组织全县性的公开课大赛,要求教学点的教师要全员参与村级、乡级的层层选拔。通过上述教学活动能够不因教学点自身的局限性而失去应有的学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教学点教师全员参与,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对教学点教师的教育观、信息化素养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得到转变,技能得以提高。
策略四:引进新鲜血液,增加对教学点投入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5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有效的开放教育资源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分析具有大规模协作代表性的维基百科资源建设模式,结合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有的云计算环境及其他平台条件,提出借鉴维基百科资源建设模式建构开放大学教育资源吸纳新模式的方法,以期对目前开放大学教育资源建设模式进行有益补充。
关键词:
开放大学;教育资源;维基百科;云计算;大规模协作
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使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大量涌现,个体学习行为模式产生巨大变化,对密切联系社会的成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资源整合方式和教学传导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从新兴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模式中汲取参考范式是可行的改进方法之一,维基百科的资源吸纳模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开放协作范式。
一、维基百科的资源吸纳模式
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创立旨在为全人类提供可用的百科全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维基百科以涵盖285种语言和超过3000万篇条目文章的巨无霸体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和全球网络排名第五的网站。全球每月有4.5亿人次使用维基百科,页面浏览以10亿计,满足了全球用户对知识的动态检索需求。
(一)维基百科与传统百科全书资源吸纳模式的区别
传统百科全书依靠各行业专家编写内容、同行评议、层层审核后编撰出版。其内容资源的获取依赖于政府或相关公益组织为专家团支付高额薪水,以交换专家团的智力劳动成果。这个过程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且编撰时间长达数年,其特征体现为权威性和单向传播性。与传统百科全书编撰方式不同,维基百科采取开放的精神,依赖于大规模协作运行模式,允许并鼓励全球公众自愿编写。不分年龄,不论背景,只要愿意为维基百科全书做出贡献的人,都统称为“维基人”。维基百科的体系架构中没有“权威部门”存在,维基人编写完成的条目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批就可以被公之于众。维基的开放性大大超过传统百科全书封闭编纂模式所能聚集的内容量,其特征表现为去权威性和互动性。
(二)维基百科的大规模协作资源吸纳模式
1.维基百科依靠基本理念指引公众参与大规模协作来支持系统运转
这个理念主要包括五项内容:第一,百科全书是力求准确记录人类现有知识的工具书,不是发表个人见解或讨论问题的地方;第二,百科全书需采用中立观点,尽量引用可供查证的资料,对存在争议的条目,要平等展现各方观点;第三,维基百科的版权开放,收录的条目内容不归属于创建者、编辑者或者是维基媒体基金会,而是自由、免费提供给全球人使用,而创建者和编辑者不可向维基百科提交未经授权的有版权的作品;第四,维基人秉承相互尊重的态度,在假定其他维基人是善意的前提下,避免因观点不同而导致“编辑战”;第五,除基本理念外,维基百科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要用户行为与基本理念的内在精神相违背便可能遭到维基社区的谴责。另外,维基百科鼓励编辑者勇敢增加、编辑、修改条目,不要过度担心在编辑条目上犯错。
2.维基百科通过维基社区组织结构来管理维基撰写者
维基社区是维基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维基人按活跃程度分为三类:注册用户、活跃用户和管理员。管理员是拥有较高系统授权的维基人。凡是活跃地在维基百科上做贡献,为维基社群成员所熟知并信任的用户,都有可能经过维基社区投票推选为管理员。管理员需要肩负引导社区发展,监视词条内容变更,恢复明显的词条破坏等职责。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由不同维基社区人员进行维护。在这些社区里,不论是活跃用户还是管理员,均不是维基百科付薪员工(但不排除部分影响力大的管理员,被维基百科招募为员工)。目前,全球各语种维基百科共有77000活跃用户为维基百科做贡献。其中,仅中文维基百科就有注册用员165.4万人,活跃用户7030人,管理员84人。
3.维基百科依靠开放性及动态性来保障词条质量
修订传统百科全书中的条目错误花费时间较长,需要经过专家修订、审核、新版发行才可以得到更正。而维基百科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错误可以随时修订、。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会对某些敏感词条采取不同“保护”政策,以约束破坏行为。
4.维基百科依靠云平台辐射全球
维基百科在世界各地拥有354部服务器,共同组成了全球平台的后端软硬件配置,并以wiki系统供全球用户共同操作使用,具有云服务的基本功能,能够实现全球信息辐射。
二、云计算环境下大规模协作建设教育资源的条件
(一)协作与开放模式已成为时代潮流
一方面,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文化教育产业涌现出大量协作开发和共享资源的标志性事件。2009年7月,UNESCO会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院校承诺分享部分教育资源。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引领了开放课件运动。在其带动下,全球多所高校都逐步参与到开放课件运动中。2010年3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通过“中国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整合各类数字化课程超过2.5万门,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介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少个人爱好者及社会公益力量在各大网站平台上传视频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从家庭主妇在家用手机简易录制的自制冰淇淋过程视频到各种民间翻译爱好者自发引入的国外开源教育片,不胜枚举。其中,不少资源获得很高点击率,传播范围极广。
(二)知识共享协议日臻完善
“开放”与“共享”并不等于无条件地免费使用,也不代表资源制作者完全放弃著作权,而是遵循一系列知识共享协议条件下的开放与共享。20世纪90年代,以自由开源软件为代表的群体在知识共享协议上做出了巨大贡献,GPL、LGPL、BSD等一系列协议的出台为自由开源软件开发及大规模协作奠定了基础。目前,这类协议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设定了资源获取方式以及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法律、技术方面的技术限制。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共享协议也从中汲取充足养分,让使用者在一定的知识产权共享协议框架内,使用符合条件的、存在于公共领域内的教育资源。这些框架协议,既保护了资源创造者的知识产权,又鼓励尽量减少对资源使用者获取资源设置障碍。
(三)全国性体系使协作过程更具可控性
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运行,目前,已有1所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45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42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协作模式可以先从体系内部开始,使协作扩展过程具有可控性。另外,围绕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全面开展,资源学习中心在电大体系内举办了一系列培训,帮助一线教师了解各种先进理念及掌握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工具,累计培训人数超过4000人,为电大体系内的教师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云计算环境能承载大规模协作
云计算通过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以按需提供的方式共享软硬件及信息资源。随着云计算在全球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已趋成熟。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建构超过50TB的容量资源平台及应用系统,用于支持百万级用户量的全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应用服务。因此,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具备构建SaaS模式的云计算软硬件资源。在这种服务模式中,用户能够访问服务软件及数据;服务提供者则维护基础设施及平台以维持系统服务正常运作。
三、基于大规模协作视角的开放大学教育资源吸纳模式
如果说传统的电大教学体系具有传统百科全书一样的权威性和单向传播性,那么新的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维基百科的去权威性和互动性内容资源吸纳模式,以形成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
(一)基本理念
实践过程中需要用一套基本理念解决大规模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纷争。这些理念包括: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并不是否定原有权威式资源建构模式,而是一种有益补充;新的资源建构模式追求知识交流与传播,不拘泥知识类别;资源的版权归属应根据提供者选定的资源共享协议要求而定,资源提供者不可向平台提交存在版权问题的作品;秉承相互尊重的态度,假定其他资源提供者是善意的前提下,避免因观点不同而导致口水战;当资源提供者的行为有违道德风尚、公序良俗时,应遭到社区谴责并删除相应资源,但鼓励资源提供者勇敢提供资源,不要过度担心犯错。
(二)基本路线
整个模式可以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首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完善云平台,提供开放应用,使用户可以自由上传资源或使用资源。其次,以电大系统内部力量作为突破口,鼓励有意愿的地方电大师资力量在平台逐渐集聚社区力量,形成社区组织与文化,让活跃用户在社区中通过推举投票的方式晋升为管理员。最后,选择或建立几种通用知识共享协议,包括纯开放协议和部分版权保留协议。部分版权保留协议还可分为无酬金类版权保留协议和有酬金类版权保留协议,并对后者建立有偿资源收费模式及分配模式。贡献资源的师资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哪种知识共享协议来分享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量不同参与者的参与目的。除酬金回报外,更可能是兴趣、交流、声望等。所以,会有对不同知识共享协议的需求。例如,希望获得声望的资源贡献者更倾向于选择纯开放协议,以期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传播;而需要以资源换取物质报酬的资源贡献者更倾向于选择有版权保留且有酬金类的协议,由平台机制向使用者收费,再按比例拨付资源贡献者。
2.第二阶段
当电大系统所建立的大规模协作已运作纯熟,形成大批社区管理员和活跃用户后,再向公众开放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个已经成熟的运作机制中。
(三)资源吸纳源分析
资源建设的重点是内容资源的吸纳源,也就是内容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模式是由总中心及分中心的软硬件资源搭建云平台,并同时贡献内容资源。总中心是内容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其资源内容主要来自原电大系统视频课件、自制课件、合作重点大学师资力量等。分中心按总中心要求,通过调动其所属电大师资力量,建设符合数量及质量要求的内容资源。这种旧有模式仅仅发挥了总中心和62个分中心所属地方电大的师资力量。如果换种思路,按维基模式建立资源中心,软硬件架构仍按原来模式由总中心和分中心一起架构云平台,但在内容资源上按专业划分成不同社区,与维基百科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社区一样。这样一来,每个社区中,由管理员、活跃用户进行管理,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为社区贡献资源。在这种模式下,平台调动资源的力量显著增强。从现有62个电大分中心发展为数千所各级电大分校、工作站的合力。同时,这种模式可以形成分校间的横向教学交流,有利于激发更好的教学资源作品产生。
(四)质量管理
传统教学资源是一种封闭的、单向传递的、阶段性的发展,任何知识的错误必须等待专家重新修订、发行新版本资源才能得到解决。修订历程漫长,并伴随着知识老化现象。因此,传统模式教育资源的获取来源相对单一,质量虽然都可以达到中上水准,但难以看到精品。而大规模协作的、维基社区形态的资源提供方式,依照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模式不断发展,任何错误都可以随时修订。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模式中,资源质量相对参差不齐,但通过社区管理员推荐以及用户评论、评分、点击率等反馈方式,会将使用者的注意力逐步推向优质教育资源。劣质资源和老化资源将在用户自发选择的优胜劣汰中逐渐消失匿迹,由此形成一套通过受众反向筛选而构建的质量控制系统。
作者:杨晶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2]Wikipedia.Wikipedia:Fivepillars[EB/OL].(2015-09-30)[2015-10-12]./wiki/Wikipedia:Five_pillars.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6
关键词:美术信息化;数字化保护;美术信息管理信息化;美术教育
在IT时代向DT时代变革之际“互联网+”推进了美术的信息化,本文通过梳理论述美术信息化的三个数字化应用方向,为如何进一步实现美术信息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家庭小作坊的生产逐步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同时也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新思路。传统利用摄影摄像等技术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由于录像带的老化、影像复制产生失真等难以较好长久保存。随着数字媒体和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了新的方法途径——虚拟现实(VR)保护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国内也开展了一些实质性项目,比如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云南艺术学院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等项目。综合研究现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用大致分为以下五种趋势:
1、数字化保存与存档
数字化保护与存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平面艺术品,可利用扫描仪或采用高精度数码相机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摄扫描,得到数字图像,再通过AI、PS等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及分析,实现文物及其纹理的高精度获取。另一类是空间艺术品,可通过采用三维扫描仪或者基于多角度照片获取数据生成虚拟模型,也可利用MAYA、3DsMax等三维软件实现建模。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
虚拟复原可实现把一些褪色、破损的艺术图案通过数字化方式复原。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用的数字化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系统,数字化还原文物的原始面貌。一类是根据研究文物颜料的成分综合利用图形技术,实现文物的演变模拟、虚拟复原。
3、数字化图案辅助设计系统
目前较常用的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平面图案的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二是对三维实体工艺品的造型进行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通过数字化图案辅助设计系统可对已有的典型图案、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构建一个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民族民间艺术工艺品素材和纹理库。
4、基于技术层面上研发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虚拟建模技术、虚拟场景展示技术、基于民间艺术素材库的二维图像检索技术、计算机支持的民间艺术创新设计技术等。
二、美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
美术信息资源库包括美术作品数据库、美术家数据库、美术机构数据库及美术资讯数据库等。如湖北美术学院研发的长江流域美术资料数字平台,内容分为图像(图片、录像)与文献(专著、论文、报告)两大类型。美术信息资源管理应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设网络共享的公益性基础资料库
应用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建设网络共享的公益性基础资料库。建立标准化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研究成果以及美术资讯的电子资料库平台,实现美术资料的快速搜索和浏览,同时实现美术作品的电子交易资讯平台、美术教育平台、网上鉴赏平台。
2、梳理资料
基于电子资料库平台搜集整理美术界出现的艺术现象及其人物、作品、思潮、美术作品的题材与背景、策展的资料。美术信息资源素材通常包括文本、图像、影像、媒体数据管理等,素材的收集、制作、编辑则需要把它们转换成规定可用的格式,并进行适当的编辑加工。在收集、编辑过程中普遍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1)素材版权。
素材在使用之前,需要征得版权所有者的许可,这往往意味着要购买使用权或交纳版权税等,增加了美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成本与难度。
2)素材格式及再制作。
收集到的文本、图像、影像等素材需要进行数字化编辑,但媒体格式有多种,美术信息资源库设计人员需提前拟定相关媒体格式,但目前各类美术信息资源库采用媒体格式类型标准不一。
三、美术教育信息化
随着从IT时代到DT时代的变革,如何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发挥网络及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图、文、声功能实现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1、网络教育交流平台的共享
随着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网易云课堂、Coursera免费在线大学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平台的推广,教育的信息化为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提供了资源丰富网络的交流平台。
2、教师教学工具的多元化
美术教育的信息化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工具,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实现视听结合,进而从多个维度触发学生的审美感知。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发展,开启了移动电商3.0时代,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为美术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一方面各学校的教学水平及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网络上各类教育资源平台鱼龙混杂,如何充分整合美术教育资源、实现美术教育资源网络共享还有待规范。
四、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美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美术教育信息化等美术信息化的三个应用方向现状,分别就存在问题展开论述与思考,为DT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美术信息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薛玲.浅析以视觉传达效应为导向的网站前台设计[J].艺术科技.2015,15(7):217.
[2]薛玲.艺术类高校网站毕业生作品版块开发价值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5,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