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网络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网络服务范文1
一、思维思路与服务理念的创新
第一,思维思路的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思维思路的转变,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转变。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解放束缚的思想,利用前瞻性思维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必须按照企业对档案部门工作时间和实践的要求,继续深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各种文件的认识,时刻关注档案工作出现的新形势,把握好企业档案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信息网络化的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敢于挑战权威的信心,做到档案文件的标准管理,使自己从档案管理的新理论,新系统,新技术,新方法,新的服务和创新的理念中取得进步,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的档案管理人才。
第二,树立信息服务的概念。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信息服务的概念,使信息系统广泛得到应用,形成有深度的、大量高品质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让更多的用户群体使用信息系统,来进行更广泛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建立信息服务的概念。
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服务,就要专注于主动服务。档案部门对信息来源,信息共享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要多想办法,找不同的渠道去收集信息,还要对系统用户进行调查和了解,在得知他们的需求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不同层次的服务,形成电子文档信息,便于资源的开发,加工,改造,并制作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计划。公共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要对文件和档案管理业务进行充分的功能性考虑。目前在用户使用信息的时候,更多的只是想找到文件本身,希望快速、准确的获得信息。在全面调查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创建专题收集,筛选,加工信息,依靠先进的技术,使用光盘进行存储,使用多媒体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为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信息产品的信息服务,也可以为用户远程通信的使用要求,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服务。
第三,创新服务的核心。
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服务的核心是创新服务的内容。这就需要在档案服务的领域上、对象上、模式上、态度上、环境上、时间上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去不断创新。电子文件成为档案室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形式信息资源,增加了档案室的档案存储性能和文件管理功能,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正从实体文件管理逐步转化到传输文件的信息资源管理,这就需要在档案管理中管理者积极增加应用网络化、数字化的对象技术,增多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档案工作要紧跟时代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用户进行档案管理服务,新时代对档案管理要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要求必须要紧抓创新服务的核心,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
二、在档案服务效率上创新
第一,建立企业档案网页,开展网上服务。新的档案管理需要适应新时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很多企业都开通自己的网站进行宣传后,作为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也要在企业网站中建立自己的网页,以适应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为企业服务的需求。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在企业内广泛收集信息,尽快完成企业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在网页上要进行实时的管理,并设立电子文档存储区域,网页的建立,可以使档案管理转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通过数据库建设服务,实现新时期企业档案自动化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企业档案部门要利用新时代的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大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使企业的档案数据、信息数据可以集中进行管理,尤其是一些具有保密性质的文件,档案室可以采用光盘、硬盘等形式进行保存,档案管理部门在网页上也可以提供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档的查询、使用服务,可以实现电子文档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文件的使用效率。
第三,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单一的电子文档的管理与收集,是信息网络时代档案收集不可忽视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与收集,电子文档的收集可以采用文件下载和上传的形式,更快捷方便,正因为如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在网页上创建的窗口里自动上传电子文档,形成了档案管理的快速收集和归档。
第四,开展在线服务。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档案查阅与展览、拷贝等必然要使用新的服务形式。传统的档案文件和档案部门的纸质档案,特别是原始档案,想进行查阅与展览、拷贝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电子信息的存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使人们更加注重通过信息系统以及网络的信息来及时、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这就要求信息网络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要在服务上开展创新,进行网络的在线服务,方便用户信息查找的途径。
第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档案法律意识水平逐年增加,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经历了重组、合并和转移,工人需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希望能够更方便地了解政策信息,这些都需要企业的档案部门进行完善。
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资源共享的创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文档的广泛使用,都对新时期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更加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档案部门也需要快速、广泛的收集信息,这些都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实行网络化管理,使档案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共享。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检索方法,逐步过渡到使用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档案的分类和编目工作中,发展收集数据库的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第一,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
信息网络化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更加快速。新时代的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自动上传电子文档窗口,在网页上创建档案室,可以将新的档案信息存档到服务器里。这就需要一个新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工作原理大致差不多,都是企业相关人员通过网站发送自己单位的非机密性文件的文本到企业的档案室的网页上,企业的档案室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分类归档。这样就可以省去发送档案人员的时间,再需要档案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以及电子邮件和其他服务的方式,实现与档案室的网上信息交流,使服务更快捷。档案室对档案的归档也可以采用光盘、硬盘、电子文档、纸质文档等多种形式,保证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保存价值。
第二,档案信息开发创新发展。
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档案管理服务,是对企业管理的有效补充,档案管理可以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成本核算等多方面提供需要的信息,因此,做好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进行的深层次的知识管理和发展,增加文件信息,促进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和决策者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促进知识的重要性。
四、结语
创新网络服务范文2
一、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工作特点
目前,图书馆正在由传统图书馆向网络数字化图书馆进行转变,图书馆工作者需要正确对待传统图书馆工作中的不足,接受数字化图书馆的新颖之处。在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工作特点如下:
(一)读者服务内容信息化
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遍应用环境中,文献资料的载体形式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纸质书籍转变到了电子存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环境的形成,让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得到快速丰富。在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加深,社会资源也逐渐融入图书馆中。除了利用图书馆内的纸质图书,还可以根据文献内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图书、期刊以及网络数据库资源。
(二)读者服务手段现代化
在过去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利用卡片式的目录或者文章的文摘作为图书检索的工具,通过手工检索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现代信息技术让读者服务工作得到简化。图书馆所利用的数据库以及电子期刊与读物,让读者服务工作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给读者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检索时间,也方便了图书管理工作。
(三)读者服务形式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形成的新时期,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以读者与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的应用,使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被摆脱,服务手段不断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中,图书的借还与阅览都不太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让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更加现代化,不仅能提供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加工服务。通过新书通报在网络平台上的以及网络摘要的制作等,开展在线咨询与专题检索服务,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二、网络环境下创新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观念,培养服务意识
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对读者创新服务没有足够的认识,读者创新服务也没有成为其工作的重点。在网络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使得网上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成为可能,进行读者服务需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以读者为中心,追求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应当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建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对读者服务进行精细化管理,对读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及时了解读者的意见,对读者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反馈,建立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读者的信息文件,为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参考,认真研究,提供个性化服务。结合信息文件进行数字图书馆构建,虚拟的网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探索新的功能和新的信息服务。
按照传统的服务,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基本上是读者自己来解决他们关注的问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只是为读者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现在,读者层次结构日趋复杂,单纯的馆藏书显然不能满足这些读者的需求。由于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快速增长,每一位读者已经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从书海中获取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充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提供新的服务,根据每个读者的需求,提供非常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给每一位读者带来便利,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给他们什么,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体现。为了满足不同的读者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要求,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大市场中,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据库是一个在线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书目数据,包括数字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和地方教学科研数字图书馆资源数据库。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在线图书馆,其中包括信息的存储、处理、通信和交互于一体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的信息知识的有机结合。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多种媒体内容,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服务机制,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种新形式。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的保持和发展;复合图书馆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集成化的概念,将传统的书目数据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用户界面进行有机整合。复合图书馆的综合检索平台,集成了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所有功能和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四)提高馆员素质,引进更多专业性人才
我国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素质偏低,很多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图书馆管理课程的学习。在过去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一直都以书籍管理者的角色存在,负责图书的借还工作。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更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与传播者,也是读者信息使用行为的分析者与利用者。因此,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引进专门的人才充实到图书馆管理的工作当中,这类人才一般都拥有专门的图书馆管理知识,拥有较高的学历,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网络服务范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需求;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98-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信息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为了争取网络时代中的一席之地,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高馆员素质,使其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地利用。这就促使图书馆要重新构建它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以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效果、高水平的信息服务来吸引和留住新老用户,从而使图书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特点
(一)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传统的图书馆馆藏以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为载体,用户的需求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文献类型中。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已由原来的稳定性、集中性、有限性,逐步向随机性、分散性、多元性方向发展,由过去单一纸质文献需求转向多种文献的需求。这种急剧膨胀的信息需求,使图书馆面临的用户信息需求成倍增长,信息需求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越来越多地转向各种新型的电子文献。
(二)信息需求的时效性、及时性
信息需求快速高效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客观要求。网络时代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在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知识老化节奏加快,使得用户信息需求的频率加快,通过印刷型文献获取的信息已很难再保证其新颖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逐步在实现共享,信息传播的速度快,用户随着知识传播频率加快而必须加快获取信息、吸收知识的速度。用户充分占有信息、利用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有了现实的技术手段与平台。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对图书馆高效化信息服务和方便快捷传递方式的渴望,甚至于许多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到图书馆查阅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了,而要求图书馆能够全天候地超越时空距离,更加快速便捷地提供信息服务[1]。
(三)信息需求的数字化、网络化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用户愈来愈多地依赖网络信息资源来满足信息需求,各种电子出版物、专业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正在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刊目录、文献索引,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专题资料、科学数据、综合分析等经过深加工的信息。对信息载体的需求也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印刷型书刊文献资料,而是更加青睐五花八门的各种电子出版物、声像资料和网络信息[1]。
二、服务方式创新
(一)多样化服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版物的载体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是以印刷型文献载体为主,此外还包括缩微载体、磁载体和激光载体。但近二三十年来,电子和数字出版物的优势日益凸显,他们的载体体积小,信息含量大,检索功能强,而且借助于网络技术,发行速度快且易于共享。面对新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文献载体形态和内容形式的不断变化,用户对以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印刷型载体的信息为主的需求,逐步转向以录像带、光盘、数据库等多媒体电子文献以及大量的网上信息为主的需求[2]。
(二)多元化服务
由于用户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服务方式没有摆脱馆藏文献的物理查检与传递,咨询服务也是收效甚微。而现在的信息服务方式正向多元化、合作化、优质化等方向发展。同时结合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形成一个新旧兼容、多元并存、相互支撑的新格局,逐渐地将传统服务向现代数字化服务延伸,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以方便使用与充分享用。除此之外,传统的用户服务活动是在图书馆内开展的,其服务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满足用户全天候的信息需求。而网络向我们提供了24小时的方便服务,它将空间由实体扩大到虚拟,由区域扩大到全球。突破了这些限制,使得服务人员提供服务时更加主动[3]。
(三)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模式是针对用户所提出的个性化要求进行分析、总结,主动向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给用户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完善个性化设计,对具体用户所需求的系统界面、资源集合、检索工具与技术、检索结果等进行定制和推送服务,建立起适合于重点用户的数据库,形成自己的特色资源,实现完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四)“一站式” 服务
“一站式” 服务模式集“藏、阅、查、咨、借”于一体,打破了以载体和用户为对象进行分室的传统管理模式,用户的借阅权限不再按身份划分,只凭借该馆的用户身份,则可平等享用这些开放空间内所有类型的文献资源。大流通、大开放的“超市式”模式,节约了用户时间,提供了宽敞舒适的个性化阅读空间,提供了平等、自由获取信息资源的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争取每一个用户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4]。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策略
(一)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现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图书馆产生强烈的冲击。面对新挑战,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信息中心意识和育人服务意识。图书馆所有工作和服务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从细微之处做起,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使用户能够熟练掌握所需信息的检索方法,掌握获取专业信息的手段,能够鉴别信息真伪,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充分认识图书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交流中心和研究中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5]。
(二)加强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用户信息库建设
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是网络环境下开展用户服务工作的技术保证和硬件支撑,是计算机网络化建设的基础。自动化建设必须走标准化道路,与国际接轨,使用户服务工作建立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图书馆馆内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注意做好用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部门之间共享的用户信息库。把这些在平时工作中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及时地进行分析归类,以便于采编部门在采购各类文献资源时参考,也便于用户辅导部门在对读者进行教育时参考[5]。
(三)建设特色网络信息产品,重视网络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图书馆专业人员在信息收集、整理、查询、分析方面的丰富技术和经验,对网上无序的、急剧增长的、采用不同方式存贮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采集,尽可能将网络资源、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自建特色数据库、购置的网络数据库等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智能的信息产品。针对信息资源和用户数量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服务器的改造,注重电子阅览室的设备完善建设,建立局域网防卫系统,消除网络安全隐患,为用户上机和上网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检索技术等自动化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远程登录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用网络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咨询服务;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图书馆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更新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系统管理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的需要[6]。
总之,图书馆要在网络信息时代彻底转变服务思想、更新服务理念,加强与用户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时刻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和评价我们的服务,认同和尊重用户的个性差异,培养与用户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倘若我们都能以这种服务理念来指导日常工作,未来的图书馆才会在经济浪潮巨大的冲击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艳明.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 图书馆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J].晋图学刊,2007,(4):25-28.
[2] 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董沛文.用户需求信息服务模式的演变及其特点规律[J].现代情报,2008,(1):69-70.
[4] 高军.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浅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9):96-98.
创新网络服务范文4
二、在农村普遍可以听到这样的反映,农民“想致富,没门路”。可以肯定,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心情是迫切的,只是摸不到致富道道,找不准发财门路。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三缺”问题,一是缺技术,二是缺信息,三是缺服务。从国家部委办到省地市已基本形成一个由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网。据悉,最近农业部将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建立种植业信息网,以增强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怎样把“三农”急需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尽快送到千家万户农民手中,引导服务农民发展效益农业,抓市场活流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县乡两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省一些地区,采用各种形式,大胆创新,在农业科技(经济)信息推广、咨询、服务上做出有益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如“衙州市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利用市、县、乡三级计算机网络,连接“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衙州市农村经济信息网,连成冬市、县、乡、村、户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信德服务网络,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难题,指及时有效地得到信息网络的帮助指导,得仁解决兰溪市农业局从科技服务、信息引导入手,戈立“兰溪市大地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这一载体,帮助农民打响农产品品牌,协助农民钊售农产品,同时做好农资、信息等各项服务。各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又‘技术、信息、服务的需求,调动农民发展效扎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从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县委县府就发展我县国民经济提出的“一体二翼三支枉”总体发展战略,加快我县农业科技(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一)领导重视,政府牵头,各涉农部门通力寸作,县级成立“农业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中,:”,乡镇设立分中心,村设信息服务站和信表联系户,同时,县乡(镇)两级要做到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四落实。
创新网络服务范文5
关键词:嵌入式网络关系;网络能力;服务创新能力
当今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更着眼于服务竞争。企业为了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脱颖而出,必须通过创新谋求企业成长。因此,企业需要有效的服务创新管理以增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随着网络理论的发展,服务创新的网络化趋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嵌入式网络关系、网络能力对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也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基于上述逻辑,本文构建了嵌入式网络关系和网络能力对服务创新能力影响的关系模型,探讨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寻求在实践中提升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1、服务创新的网络化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目前企业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为了避免和竞争者之间激烈的价格战,许多企业转而从服务的角度考虑差异化问题,使得服务在争取竞争优势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Grönroos, 2000),而服务创新是构建、提高与维持服务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Van Kleef and Roome, 2007)。服务创新与其他创新行为一样,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尽管如此,企业为了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脱颖而出,必须通过创新谋求企业成长。因此,企业需要有效的服务创新管理以增强持久竞争优势。
服务创新是企业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形式应用到服务产品生产中去的过程,旨在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创新的类型可以分为多单位组织、服务的新组合、顾客共创、技术创新四种(Van der Aa and Elfring,2002)。多单位组织是指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将一种服务管理系统从某一单位(或地区)复制到其他单位(或地区);服务的新组合是指企业将多种服务重新组合而实现服务产品的差异化,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顾客共创是指企业以低价格、个性化等诱因使顾客为服务生产提供新理念,从而提高效率;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新技术导入服务生产过程中。
假如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并非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则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建立水平或垂直的策略联盟而获得这些能力(Peppers and Rogers,1997)。服务创新的特性使得服务企业在服务开发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人际间及组织间的关系,良好的关系可以克服服务开发中的一些困难,而网络的观点可以协助企业辨别、建立与合理利用关系,对于服务创新具有高度的价值(Syson and Perks,2004)。企业结合内部与外部网络的不同观点与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力潜能、改善顾客活动焦点、缩短服务开发时间、促进有效沟通,还能通过外部网络的创新降低新服务开发的风险与成本(Bruce and Beimans,1995)。Pittaway et al.(2004)认为网络化对创新有以下利益:一是风险分担;二是能利用新市场与技术;三是快速将产品导入市场;四是将互补性资源结合;五是当无法建立有条件或完整的契约时可以保护财产权;六是作为获取外部知识的主要工具。
Tether(2002)具体归纳出企业与顾客合作的利益:一是提供互补性的知识;二是发现创新能力与创新产品价格之间的平衡;三是了解使用者的行为,使创新更为完善;四是提高使用者社群对创新接受和采用的机会。
Pittaway et al.(2004)则归纳出了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利益:一是对成本、品质、技术、速度与回应购买者有重要的影响;二是有助于制造商采取提高竞争力的措施;三是能让企业在产品发展过程中拥有较广泛的专门技术;四是有助于减少新产品研发周期、成本及减少可能出现的品质问题;五是产生较高的生产效率与品质;六是有助于改善整体设计;七是建立较紧密且更公开的供应商关系;八是较容易取得供应商相关知识与专门技术;九是为共同发展的专案提供更清楚的焦点;十是改善伙伴间的沟通。
此外,Tether(2002)还分别指出了企业与竞争者及科研机构合作的原因。企业与竞争者合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协作可能是为了设定标准,竞争者间基于共同开发、建立共同的标准以引入新产品或服务而合作,这种方式也能巩固竞争的基础,尤其是在新产品或服务相对容易复制但开发成本很高时特别重要;二是企业通常不是在所有的活动中都存在竞争;三是当竞争者面对共同问题时,他们可能合作,特别是这些问题与竞争无关时,例如法规的推动与制定。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原因在于:大学或政府的研究机构对提供科学与技术知识有重大的贡献,他们可以将基础的科学知识转化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2、嵌入式网络关系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
随着各种关于信息和知识获取、传递和利用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Granovetter从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互换四个方面衡量网络关系的强度,即互动次数越多、感情越深、亲密程度越深、互惠互换越多,那么网络关系就越强。Granovetter还强调,互惠互利的交换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双方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于社会关系网络,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具有较强嵌入式关系的网络将会拥有很强的社会关系,可以共享相似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网络中的企业会积极参与网络沟通进而分享信息和见解(Gulati,1998)。不同类型的外部伙伴为企业服务创新所能提供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服务创新类型可能需要不同的外部关系。
在多单位组织创新中,顾客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因为多单位组织创新是一种标准化服务系统的复制,顾客的推荐能提高新市场潜在顾客对服务的采用。当然,企业可能也需要通过研究机构进行市场调查来发掘有潜力的市场区域,或从供应商那里获得各项设备支持以保证服务管理系统的复制,或与竞争者建立良好关系而避免冲突,但这些因素相对较为稳定,顾客成为开拓服务新市场的最重要关系资源。
在服务新组合的创新中,研究机构和顾客能够向企业提供新构想,将多元化的知识融入到创新中,并不断修正出现的偏差。供应商在开发新服务组合上与企业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都想提高新服务组合的顾客价值。与竞争者保持紧密的联系则可以让企业明确竞争者的模仿能力及对新服务组合的反应。在这里,顾客的地位也是最为重要,顾客新服务组合能否成功,取决于顾客能否认识到新服务组合的更高价值。若企业与顾客能建立、维持较强的嵌入式关系,顾客将对企业有高度的信任,有更高的意愿接受新服务组合,进而提高服务创新的可能性。
在顾客共创的创新中,顾客的地位异常重要。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紧密,有利于形成顾客对企业有较高信任的关系,提高顾客学习执行服务活动的意愿,从而促进顾客服务共创的成功。企业将顾客融入到服务活动过程中,但顾客并非是企业人员,也未受过服务活动方面的培训,因此为了提高服务创新的价值,企业必须对顾客的活动进行指导,并解释共创服务对他们的好处(Van der Aa and Elfring,2002)。研究机构和供应商则更多地在硬性条件上为企业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在竞争者方面,企业更多的是模仿或学习对手的构想。
在技术创新中,研究机构的作用较为重要。技术创新往往使用革命性的技术,或是将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到服务生产过程中,这些技术的转移和利用通常需要研究机构的协助。与研究机构保持高度的合作,才能有效地运用新技术,从而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在这上面的贡献力量有限。
综上所述,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研究机构及竞争者的嵌入式关系对服务创新能力和绩效都有所影响,但各自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的服务创新类型中,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嵌入程度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
3、网络能力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
网络能力作为企业处理和整合外部关系、获取资源的一种能力,不可避免地对服务创新产生影响。从动态角度来看,网络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能动性在网络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网络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动态能力嵌入在组织流程中,是一个组织得以构建和得以运转的方式、规则、程序、习惯、战略和技术,它决定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协调、配置资源方面比其他组织具有更高的效率(Winter,2003)。此外,网络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它与企业的其他能力难以割裂。因为从企业能力的本质来看,都是企业内化的知识(Meyer and Utterback,1993),各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交叉和重叠而相互联系。
网络能力较高的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伙伴的需求,同时持续关注伙伴的满意情况,实现企业持续的创新。在具备必要的资格条件下执行网络关系管理任务,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工艺创新。
网络能力的不同维度均对服务创新产生影响。网络愿景能力能够使企业快速识别网络中的创新机会,理解网络结构、过程演化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制定创新战略;网络构建能力不仅使企业吸收和整合外部创新资源,也为企业学习其他组织的创新经验打下基础;关系整合能力强调对创新资源的持续性获得,要求企业通过评价单个关系的重要性以及评估进一步获得合作伙伴资源的可能性来分配资源,并要求企业通过评估潜在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和竞争者的未来价值来审慎地分配企业的时间和其他资源,不仅要关注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也要关注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知识获取能力则表达了企业在获得网络资源后,将其转化为企业可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转化为知识才能真正提升企业服务创新能力。
企业必须具备管理不同关系的能力,才能整合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并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从而提升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Ahuja,2000)。所以,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4、嵌入式网络关系和网络能力交互作用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
嵌入式网络是企业与外部伙伴的关系汇总,代表着企业能从外部网络获取资源与知识的存量。当企业与许多外部伙伴建立关系镶嵌时,通过经验的积累与学习,也能强化其管理外部网络的能力(Powell et al.,1996)。因此,当企业同时拥有嵌入式网络关系及较高的网络能力时,能更好地从外部网络获取服务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与知识,并且能更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与知识的作用,从而提高服务创新的绩效。
如果企业只是与外部伙伴有着紧密联系,而缺乏相应的网络能力,那么企业将无法有效地协调网络中的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地增加了服务创新的成本。而如果企业拥有高度的网络能力,而缺乏嵌入式关系的建设,那么企业获取创新所需资源与知识的渠道将十分有限,严重影响服务创新的效果。例如,具有高度网络能力的企业,只专注于与供应商保持适当的关系,可能难以更好地获得和理解顾客的需求,或由于不容易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而无法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嵌入式网络关系与网络能力都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嵌入式网络关系是相对静态结构,代表着企业能从外部获得资源与知识的可能数量;而网络能力是动态能力,决定着企业能从外部获得资源与知识的实际数量。网络能力能够放大嵌入式网络关系对服务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作用。
5、嵌入式网络关系和网络能力对服务创新能力影响的关系模型
综上所述,企业服务创新过程实际上是基于企业网络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企业不断从企业网络关系中获取网络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网络能力,网络能力重新组织各种资源,促进知识的挖掘、吸收、消化和创造,最终实现知识到企业服务创新的转化,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通过企业网络能力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同时,企业嵌入式网络关系和网络能力的交互作用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
6、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嵌入式网络关系和网络能力对服务创新能力影响的关系模型。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第一,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研究机构及竞争者的嵌入式网络关系对服务创新能力和绩效都有所影响,但各自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的服务创新类型中,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嵌入程度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第二,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第三,企业的嵌入式网络关系与网络能力都能提高创新能力,嵌入式网络关系是静态结构,代表着企业能从外部获得资源与知识的可能数量;而网络能力是动态能力,决定着企业能从外部获得资源与知识的实际数量。网络能力能够放大嵌入式企业网络关系对服务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作用。
然而,该模型仍然只是理论上的逻辑演绎,企业嵌入式网络关系、网络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如何通过相关变量进行衡量,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通过实证检验,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企业网络关系构建情况不尽相同,相应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的吻合程度也会不同,如果能够进行比较研究,将会得到建设性的意见和结论。
参考文献:
[1] Grönroos,C. Servic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M]. NY: Jhon Wiley & Sons,2000.
[2] Van Kleef,J.A.G.,& Roome,N.J. Developing capabilities and competence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management as innovation: a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38-51.
[3] Van der Aa,W.,& Elfring,T. 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8(2):155-171.
[4] Peppers,D.,& Rogers,M. The $15000 rug [J]. Marketing Tools,1997,25(5):4-7.
[5] Syson,F.,& Perks,H.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A network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2004,18(4):255-266.
[6] Bruce,M.,& Beimans,W. G. Product develop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design-marketing interface[M]. Chichester: John Wiley,1995.
[7] Pittaway,L.,Robertson,M.,Munir,K.,Denyer,D.,& Neely,A. Networking and innov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4,5/6(3):137-168.
[8] Tether,B. S. Who co-operates for innovation,and why: A empirical analysis [J].Research Polocy,2002,31(4):947-967.
[9] Gulati,R. Alliance and Network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4):239-317.
[10] Winter,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1-995.
[11] Meyer,Utterback. The product family and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29-47.
[12] Ahuja.G. 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 425-455.
[13] Powell,W. W.,Koput,K. W.,& Smith-Doerr,L. Interorgania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terly,1996,41(1):116-145.
创新网络服务范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分馆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分类号]G258.2
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是当代图书馆在更广泛更深层次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体现,是近年来城市公共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构建一个以“总分馆”制为基本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统一标准的覆盖全社会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厦门市图书馆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分馆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种类型的总分馆制模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市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出发,总结探讨其总分馆建设模式及实践体会。
1 建设实践
1.1合理布局,逐步推进
厦门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可追溯到1953年,当时厦门市政府把接管的私立图书馆――鼓浪屿中山图书馆交由图书馆管理,成为厦门市图书馆的第一家分馆。2005年,厦门市图书馆与杏林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了第二家分馆――杏林分馆,标志着其总分馆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月,与灌口镇政府合作创办的灌口分馆正式开放。随着分馆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布局,逐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根据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和读者阅读需求,科学制定分馆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2007年,厦门市图书馆搬入新馆后,把原来位于中山公园的旧馆辟为分馆,并先后与73152部队和厦门海警支队合作创办了2家部队分馆,杏林园博苑中华教育园古籍文献分馆也于当年底建成。2008年3-4月,同安工业集中区分馆、火炬(翔安)产业区分馆和同安区图书馆分馆等3个分馆相继建成并开放。到目前为止,已在社区、工业集中区、农村和部队创办了1O家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舍面积在300-1600平方米之间;专职管理人员2-4名;藏书5000-20000册;馆内设置借阅区、电子阅览区、儿童阅览区,有的还设有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播放厅。
1.2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是提高分馆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为有效地发挥分馆的作用,总馆制定了分馆建设标准和分馆服务规范,明确各分馆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对分馆的文献资源实行统一采选、集中编目、按需配置并实时流动;对工作人员实施统一聘用、专业培训、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包括统一的读者数据库,统一的图书识别代码标准、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和即时在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环境;建立统一的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管理平台,除部队和古籍分馆外,其他分馆均通过VPN组网方式与中心馆连接,实行“一证通用、通借通还”。分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检索、咨询、电子阅览、读书活动和学习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每周开放时间达40-76小时,服务运作与总馆的全开放模式同步,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与总馆不相上下。
2 建设模式
根据合作方的现实条件和服务对象,在分馆建设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建设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和加盟型等多种类型分馆并存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初步建立起适合厦门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1直管型分馆
直管型分馆实质上是公共图书馆的直属机构,其馆舍、经费、人员、藏书全部属于厦门市图书馆所有,如鼓浪屿中山分馆和公园分馆。直管型分馆服务场所较大,馆藏图书丰富,管理机制完善,服务效果显著,是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最佳模式。然而,在目前体制下,要建立布局合理的直管型分馆难度很大。因此,只有拓展多种渠道,创新办馆形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种类型分馆,才能构建起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2联办型分馆
联办型分馆是由社区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双方联合办馆,共同管理。这是全国各地较通行的一种模式,其优点是联办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方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等基础条件,图书馆以文献资源和经验、技术等作后盾,投资小、上马快,立竿见影。厦门市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洪山外来员工分馆和现存的一些社区流通点即属于这种类型。但这种类型的分馆也存在一些缺点,即双方的约束机制不强,开放不正常,管理不到位;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影响其正常发展。如洪山分馆就因合作方领导更换,图书馆的运营费用得不到落实而关闭。
2.3托管型分馆
托管型分馆是由举办单位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将其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总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委托管理、分馆运作”。
所谓“委托管理”,就是分馆的举办单位把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厦门市图书馆筹建创办管理。在托管期间,分馆的馆舍、设备等财产的所有权仍属于举办单位所有,而其管理使用权则归厦门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运作经费等则根据预算由举办单位一次性或分期交付给厦门市图书馆,由图书馆严格按预算管理使用。依靠这种委托关系,分馆的办馆经费和管理责任得到了明确,馆舍、藏书、设备及人员等办馆要素得到了落实。
所谓“分馆运作”是图书馆在获得管理权限后,将受托管理的图书馆纳入分馆管理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标准化服务。托管型分馆既有联办型分馆优势互补的特点,又有直管型分馆的专业化管理;既建立了良好的办馆保证机制,又改变独立建制图书馆“小而全”的模式,确保了分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一种理想模式。
2.4加盟型分馆
加盟型分馆借鉴图书馆联盟模式,以一个中心馆为主导,实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合作。各自独立、规模完备的公共图书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通过签订协议参加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接受这个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指导,成为其成员馆之一。近期厦门市图书馆与同安区图书馆签订合作意向,两馆之间实行文献资源“一卡通用、通借通还”,使其成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第一家加盟分馆,并于2008年5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经费不足的现状,总馆一次性调配2万册流通率高的书刊,有效地缓解了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匮乏的局面,受到当地居民的
欢迎。加盟型分馆的特点是加盟馆按照联盟章程签订合作协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合作的权利与义务,各加盟馆受协议制约,共同履行协议规定,构成一个整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厦门市图书馆正积极引导本市各区级公共图书馆加盟“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托管型和加盟型分馆是厦门市图书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综合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分馆的合理布局以及合作方的办馆理念、经济实力、阅读群体需求等多种因素探索出来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新型分馆建设模式。
3 实践体会
3.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要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关键是要把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整合成以总分馆制模式为基础的图书馆网络组织。由于厦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行政隶属不一、财政分级拨款,公共图书馆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点稀少,在这种环境下,要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从法律层面对图书馆之间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予以明确,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
为了使“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建设方案能够实施,厦门市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重要性,积极呼吁政府牵头推动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厦门市政府已把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服务纳入了厦门市信息化建设工程之中,采用“厦门市社会保障卡”作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通用借书证,市民在任何一家分馆申请,都可以开通社会保障卡的借书权限,从而方便市民利用图书馆。总馆还争取厦门市信息产业局的投资,用于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软硬件建设。笔者发现,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民共享文化资源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2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近年来上海、杭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在总分馆建设中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模式,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作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和特殊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上,其他城市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厦门暂时还难以铺开。总分馆建设是在厦门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存在差异、管理体制上的瓶颈还没有疏通的现实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途径。与其他城市相比,总分馆建设步伐可能相对滞后,但却是符合厦门地方特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自2008年起,我们启动了市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建设计划,并且获得了政府经费上的支持,许多区级图书馆争先要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成为联盟分馆。但是根据目前厦门街(镇)、村(居)图书馆网络建设不健全的现状,未来几年总馆仍然要不遗余力地在街(镇)、村(居)创办多种类型的分馆,通过与区级图书馆构建联合服务系统和创办基层分馆两种途径协同推进厦门地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3要提高总馆的辐射功能
构建以总分馆制为模式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总馆建设,提高总馆的示范与辐射功能。首先要提高总馆在服务上的示范作用。厦门市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坚持以开放性和公益性为指导,构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新馆开放以来,总馆年接待读者128.96万人次,流通图书160.4万册次,组织各种免费读书活动294场,成为厦门市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场所,对各分馆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强对分馆的管理,总馆成立了专门的分馆管理机构馆外流通部,并由一名副馆长具体分管,确保分馆管理规范有序。第三要提高总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为保障分馆的馆藏,总馆设立了馆外流通调配书库,配备了11.7万册图书,保证各分馆的基本馆藏。总馆还根据各分馆的服务对象调整馆藏结构,每月补充和更新文学类和社科、自科类热门图书,提高藏书的针对性,吸引市民利用图书馆。
3.4要提高社会的图书馆意识
长期以来,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图书馆被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各级政府对创办图书馆兴趣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为增进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总馆和各分馆纷纷举办了图书馆服务宣传、数字资源利用宣传、迎奥运系列宣传、读书日纪念活动等多形式的免费读书活动,吸引了26万人次参加,发展了大量潜在读者;并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活动,宣传图书馆,提高市民的图书馆利用意识。为了调动分馆举办单位的办馆热情,还邀请分馆合办单位的领导到总馆参观。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规范化的业务管理、开放免费的读者服务以及馆内读者涌动的读书热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与厦门市图书馆联办规范化分馆,一些文化活动中心成了示范点,受到厦门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大量的宣传活动加深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显著的社会效果为一些分馆举办单位赢得了荣誉。一些社区、村镇和工业区管委会因此由被动变为主动,已建立了分馆的,及时解决分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未建立分馆的,也积极主动地与总馆接触,要求开设分馆。分馆建设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探索多形式的分馆建设模式是厦门市图书馆根据厦门现状结合图书馆自身优势,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方面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馆之间的文献通还通借和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