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评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自我评估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恰当客观的自我评估,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有实证,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可能就不会这样。而且,高自我评估被试对于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明显高于低自我评估的被试。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在第一职业选择不能顺利执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偏好来选择第二职业,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往往会做出相互矛盾的职业选择。2000年以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国内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因此,可以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也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都只是在浅层次探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对自我评估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具体因素却极少涉及。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也进行了认真分析。

二、调查方法

2.1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两个:①个人评价问卷(Shrauger,1990)。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F),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测试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河南师范大学800名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其中,一年级6.2%,二年级47.3%,三年级46.5%;艺术生(音乐、体育、美术)138人,文科生330人,理科生306人;男生282人,女生492人。

问卷按年级和专业分发集体施测,当场回收。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75%。

三、调查结果

3.1 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表现在职业决策方面,男性的就业思路更广阔,敢于尝试各种职业,相对来说,女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范围就较为狭窄。研究者在师范院校进行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女生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教师职业,而男生却不拘泥于这一职业,有更多的选择。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和个人访谈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招聘岗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有些企事业单位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所以,即使在愈显低迷的就业形势下,较多男生则表示自己总会找到工作。因此,除了呼吁社会消除性别歧视之外,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中,应当着力改变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观念。

3.2 专业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艺术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在自我评估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总得分及目标选择、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得分表现为:艺术生>理科生>文科生,但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两个维度上,得分表现为:艺术生文科生理科生。

这说明,艺术生往往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理科生善于动手、运用逻辑思维,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对未来的规划较文科生明确;而文科生细致、谨慎,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决策方面,善于搜集职业信息,缺乏果断的决策。

笔者认为,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艺术生的知识技能艺术性强,理科生动手能力强,文科生则言语能力强。因此,学校及相关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就业方向,健全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机制,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

3.3 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其顺序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信心更强,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信心较弱。

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心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跨入大学,学历地位增高,自我优越感增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生活,发现了与别人的差距,感觉到对现实的失控,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冒然自信。然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已了解自己的能力,认可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社会的认识和未来的抉择也更实际了。另外,走访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大胆尝试各类比赛和兼职。然而,多方的打击使他们畏缩不前,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二年级的时候变得比较谦虚谨慎。到了三年级,他们开始憧憬未来,备战考研,两年阅历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开始朝理想的方向奋进。

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3.4城乡差异

本研究将家庭出生地分为农村和城镇,结果显示,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农村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因此,在生活环境存在现实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应当寻求更多机会,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如参与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把握自己。学校辅导员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基本上已经成熟,大多时候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理性思考问题。

另外,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未必会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但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6大学生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积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的显著水平,说明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控制变量对效标变量的解释效果达到62.5%,这表明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高自我评估的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高。这与以往在职业决策领域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爱情对大学生目标选择有重要作用,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未来规划有较大影响,与人交谈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目标有重要影响。另外,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认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将来工作中必定会难以与人难相处。这类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

这说明学业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他们职业决策,尤其是目标选择和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

而李莉、马剑虹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的问题,多集中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使用的自我评估量表包含学业表现、社会关系、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各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因此,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评估自己,为他们将来正确做出职业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4):3-6.

[2] 刘婷婷,吴琛,褚卉.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8):88-90.

[3]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学进展,2008,16(5):760-766.

[5]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5.

[6]周,徐海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50-53.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2

【关键词】 六帽思考法 思维方式 大学生 就业难

一、六帽思维概述

人们传统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着三大无法克服的弊端,一是它的综合性使思维复杂化;二是它的垂直性使思维片面化;三是它的对抗性增加了沟通的难度。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博士从平行思维的角度,开发的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思维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思维的效能。六顶思考帽代表的六种思维角色,几乎涵盖了思维的整个过程,在应用中,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单项的简单的问题,按照设定的程序分步骤让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逐项共同思考,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1、蓝色:控制帽――代表对思维的控制和导引。是思维中的思维,职责是管理和控制思维过程。通常是会议主持人,在讨论中提供思维框架、提出讨论目的、控制讨论内容、引导结果、设定限制等。蓝色帽子作为控制者和组织者,其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控制、组织、指挥和协调整个思考过程,使思考过程程序化、清晰化、条理化。

2、白色:信息帽――代表掌握和处理的信息。职责是以中立而客观的方式不加任何解释的提出纯粹事实和数据。白色帽子思考法的主要特点是细致,客观,注重细节和沟通。它是沟通的有效工具,它强调的是事实本身而不是解释。

3、黑色:警示帽――代表对消极因素的警示与批判。职责要求是以冷静和谨慎的态度,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负面分析判断存在的风险,从而避免错误的决策。黑色帽子思考法的特点是否定的、怀疑的、悲观的。它的行为要点是合乎逻辑的。同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避免辩论、避免沉溺于攻击他人的之中。

4、黄色:乐观帽――代表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观点。职责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按照逻辑思维的方式强调最大的益处和价值。黄色帽子思考法的特点是积极的、乐观的。它是朝最好的可能情况去思考。不过,黄色帽子思考法的行为要点――要有逻辑,而不是想象,即使是想象也是有限的。

5、绿色:创新帽――代表创意。职责是用创造性的构想挑战现状,摆脱旧观念束缚,寻求改进方案和创新概念。绿色帽子最大的特点是:新、变。要用创新的变化的想法,集中所有人的精力去创新;要清楚认识到这种创新可能是没有结果的,但是这不妨碍在这方面付出心智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有坐标交叉法、随意诱因法、加减法等等。

6、红色:情感帽――代表感觉、直觉和预感。它的思维与白帽强调的纯粹事实相对,职责是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或依据的提出非理性的感觉、预感和直觉。红色帽子思考法是情绪化、感情化、非理性的。因为人是情感性的动物,情感自始至终在引导、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所以在传统的思考方法当中,把这些情感因素列为对思考的一种干扰,要尽可能排除。

二、应用六顶思考帽探讨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六帽思维有其自身步骤。第一步:明确目的。要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第二步:设计六帽序列。根据目的,本着以结果为导向的原则,设计出在沟通中使用六帽的顺序。第三步:六帽之间转换。接下来就以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考为例。

1、“蓝帽”,提出主题和分析问题的程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受就业政策、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着重对以上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2、“白帽”,指出与主题相关的事实和信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达5倍多,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正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3

关键词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54-05

收稿日期:2013-11-09

作者简介:翟希东(1975- ),男,河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高等教育;齐莉丽(1977- ),女,河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提高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对策研究》(VEYP6004),主持人:齐莉丽;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适应现代服务业的中职物流专业建设研究》(FFB108141),主持人:郝海;天津市教改项目《职技高师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02-1102),主持人:赵丽华。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技高师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其中,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仅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深入探讨,为职技高师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界定

由于职技高师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职技高师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时既具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师范性,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所要求的职业核心技能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实践操作技能和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

(一)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方面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刘艳艳从就业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分析[1];黄雯等在分析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对职业技能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陈智武等在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有关概念后,指出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界定的8种职业核心能力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样适用[3];还有些学者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界定[4][5][6]。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一步提炼,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培养特点,归纳出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即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其中,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涵盖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

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背景下,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相对更为优秀的实践操作技能。在职技高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两个方面,因此,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具体表现。

(三)师范技能方面

师范技能是指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中、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及相应能力。根据国家教委师范司有关师范技能的训练大纲[7],师范技能主要包括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可将口头表达技能和书面表达技能归纳为专业表达能力,而教学工作技能所包含的课堂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则涉及学生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中、高职职教师资所应具有的职业核心技能除了师范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和指导能力。此外,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是职技高师大学生就业和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可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归结为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由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师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沟通能力等12种能力组成。这些能力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同构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该体系中,不同的能力所处的层次不同,其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因此,应进一步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结构。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问卷初始设计题目为108个,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为44个问题,涉及12种能力,并采用“非常关键”、“关键”、“不确定”、“不关键”、“非常不关键”作为12种能力评判的备选答案,进行统计时分别被赋予“5”、“4”、“3”、“2”、“1”的分值。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则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确定:首先,从调查对象构成方面,选取中、高职院校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已经毕业的学生(通常毕业年限在5年以内)、处于就业节点的学生(正在找工作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其次,从学科门类方面,由于我国职技高师类院校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四个学科门类,因此,在进行调查时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这4个学科门类;最后,从调查对象所在地域角度方面,调查对象涉及一线、二线城市及中小城市,包括沿海与内陆地区,所调查的对象均具有本科学历。调查对象确定后,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9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为254份,有效率为91.04%,问卷调查具有可靠性。

三、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

根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点,利用因子分析法[8] 和灰色理论[9] 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分析模型,基本思想是: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进行聚类,从而得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具体结构层次。具体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设职业核心技能的观测变量为x1,x2,……,xp,且每个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均值为0,标准差均为1,则将原有变量用k个因子来表示

式①可以表示成矩阵形式,即X=AF+ε,其中,F称为公共因子,A称为载荷矩阵,ε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经过因子分析计算可得出m种能力在k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矩阵B。

将得分矩阵B作为灰色聚类评估的观测对象,进行灰色聚类分析,采用基于中心点的三角白化权函数进行灰色聚类评估。根据评估需要,划分灰类数s,并分别确定灰类的中心点λs;对于公共因子k的一个计算值bmk,则可由公式②计算出其属于灰类q(q=1,2,…,s)的隶属度;

则m种能力关于灰类q(q=1,2,…,s)的综合聚类系数为:

其中,为k因子计算值关于q子类的白化权函数,ηk为因子k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ηk为确定可利用因子分析时所提取出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最后,由,判断能力m属于灰类q*。

四、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层次计算分析

根据调查,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分析。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计算,可求得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89,说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调查可靠性。其次,根据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模型,借鉴文献[10][11] 的职业核心技能层次划分方法,结合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征,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三个灰类。再次,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可对254份问卷所得统计样本计算提取8个主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分析计算的解释总方差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8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8.975%,所提取的主成分反映了原始数据88.975%的信息,可以认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所提取的主成分有效,进一步计算求得m(m=12)种能力的公共因子得分。

最后,运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分析模型,进行灰色聚类评估,通过分析与尝试,确定灰色聚类分析中心点序列为:γ0=-2.5,γ1=-1.4,γ2=0,γ3=1.4,γ4=2.5,根据公式②和③,可计算得到12种能力的灰类隶属度,如表2所示。

表2 12种能力灰类隶属度表

由计算结果可知,属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灰类)的有: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属于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灰类)的有: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属于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灰类)的有: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特点分析

根据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12种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1.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

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处于整个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核心位置,根据该层次能力的构成特点,可将该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两个维度,即内在素质维度和应用实践维度。内在素质维度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安排能力,应用实践维度则包含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内在素质维度主要是从内在兴趣、心理、意志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好的协调安排能力,具有稳定性、控制性、自我调节性等特点;而应用实践维度主要从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等方面来强调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具有可发展性、稳定性、应用性等特点。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在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不会随时间和某些条件的改变而轻易变化,且较易实现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任务变迁。

2.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

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介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之间,包含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等5种能力。根据这五种能力的特点,同样将该层次分为两个维度,即观察分析维度和沟通合作维度,其中,观察分析维度包含科学分析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该维度主要强调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具有通用性、可发展性的特点;沟通合作维度则涵盖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表达性、合作性、技巧性等特点。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同,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样具有较好的可迁移性。

3.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

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对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较高,该能力层次处于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外层,包括专业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专业表达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均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而师范能力则是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专有能力。因此,该层次的构成能力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较高的功能导向作用。

综上分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由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三个层次构成,三个层次中涵盖各自的维度和能力,由这些维度和能力构成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系中各层次、维度及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能够在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图1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剖面图

五、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对策

(一)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注重学生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课程的安排,确立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关系紧密的主干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设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的形成带动其他层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从而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

(二)理论教学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关键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团队合作完成任务,锻炼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相关能力;采用学生授课、学生作业展示演讲等方式,加强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下的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三个层次。做好实践教学,首先,要注重实践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关键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其次,授课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授课效果;再次,要有相应的实践硬件设施设备作为保障,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等软环境建设要到位;最后,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的构建要和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相适应,以保证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

(四)课余生活方面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对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实践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个性及特长,积极引导,以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平台,各种专业性比赛为支撑,将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等作为培养重点,兼顾职技高师大学生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为大学生就业及整个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其他方面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政策环境、管理手段、评价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只有各个方面的要素积极调动起来、综合作用,才能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艳,申去非.从就业难谈大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20-22.

[2]黄雯,李淑珍,武红.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68-70.

[3]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9):252-254.

[4]杨文明.英国核心技能教育的若干特点[J].教育评论,2005(3):99-100.

[5]唐湘梅.实施核心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12-14.

[6]徐向平.理性认识职业技术教育中“核心技能”的功效[J].职教论坛,2009(9):33-38.

[7]将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8):295-312.

[8]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17-329.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22-126.

[10]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0-28.

[11]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26.

Empirical Analysis on Students’ Core Vocational Skill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ZHAI Xi-dong, QI Li-li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China)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性探析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而且让学生提前了解目标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尤其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制定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具有明确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现状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研究,对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在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下设一个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全校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就业指导课,虽然在师资上做到了专职,但并未做到专业,教师大都来源于学院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办公室领导、办事员或各系部辅导员,这些成员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学历背景不尽相同,所学专业也五花八门,因此,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加强、水平亟待提高。此外,学校沿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一般安排在容量为200人的大阶梯教室中,教师对100人以上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大班听课的教学形式也让学生从意识上把这门课当成了休闲课,因此,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以及人生成功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来看,学生制定的职业规划书仅是为了完成这门公共课的课程作业或为了参加相关的职业规划类比赛获得荣誉或名次而完成的,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没有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因素进行认真正确地分析,所以并未真正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作用。有调查也显示,43%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4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方法、步骤等仅有模糊的知识,个人规划也不明确;只有11%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规划设计;大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职业生涯规划等到毕业前夕再考虑等的认识误区。

(三)仅限于课堂教育,缺乏实践指导

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情况为例,按照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共19次课,38个课时,在五个学期开设,而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讲授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共5次课10个学时,课时比较集中,但是学生在接受几节课的课堂学习之后,因为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不够,未真正走向社会,依然不了解校园外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另外,课时的限制和大班教学的模式,导致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主要内容――自我分析和认知时,并没有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等这一实训环节来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等,教师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分析,导致很多学生对自我认知仍处于人云亦云的模糊状态,对自身的了解不足,所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职业实践能力的指导也成为了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凸显的最大问题之一。

(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导致学生在实施过程半途而废

很多学生不明确职业规划对自己大学期间的成才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再者部分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因此,制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只是敷衍了事,制定之后没有采取一定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监督措施,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书成了一纸空文,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目标导向作用。

二、对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几点创新性思考

(一)注重实效机制,要避免形式化

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不仅仅将职业规划局限在就业指导课上。在新生入学之时,就要在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专题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结合自己学校的优势、专业特点以及就业方向等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为每位学生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估反馈表》(见下表)。坚持全过程、全员化、常态化、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就业指导课老师要参与,而且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也要结合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该反馈表按照时间,将学生的个人规划目标由三年具体为六个学期;按照内容,将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任务细化为专业学习和素质目标。两者结合,使学生在较短时间(一个学期)有比较明确的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实施并落实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不是仅仅让学生上交一份职业规划设计书那样敷衍了事,从而也就避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化。

(二)加强监督机制,要避免表面化

在每学期之初,每名学生都会在本学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评估反馈表》中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在学期之末,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表现,首先进行自我评估反思和重新调整,填写自我完善措施,有效避免下学期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由各班成立的以辅导员为组长,班委会成员为成员的职业规划评估督查小组对本班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评审。对于那些职业生涯落实得不好的同学要及时反馈给本人,以便学生反思和调整。在整个监督过程中,监督小组认真负责做到公正严明,避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表面化。

(三)利用比赛机制,要避免封闭化

职业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常态工作和长效工作,可以在常态化的开展过程中利用比赛的机制,通过举行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避免封闭化。在河南省职业规划大赛中除了传统的展示环节外,又新增了职业情景模拟环节,展示学生的职业目标前景和目前已经具备的能力素质,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达到职业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利用激励机制,要避免过场化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中,利用激励机制也是特色之一。每学年结束后,辅导员老师会对职业规划方案落实较好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避免了职业生涯的过场化。

总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性研究中,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评估和反馈三个环节是一个体系化、科学化的过程,实效机制、监督机制、比赛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我们将职业规划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认真部署,有效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才能更有实效地指导学生在三年或更长期的时间里始终围绕着明确的职业目标进行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亚梅.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深层实施的思考[J].广西

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 李洪.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

教研究,2012,(12):15-16.

[3] 蒋琴.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

究[J].教育教学研究,2009,(12):78.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5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指导;个性化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引入了竞争机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采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高校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工作从不被重视发展到当今被高度重视,高校学者、实践者更关注高校就业指导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学校重视的自发性活动,从简单的指导到全面的分阶段化的个性指导。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水平不断提升,分阶段、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就业指导工作受行业变革、职业结构、社会市场经济变化等综合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等家庭背景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大学生个性的差异如人生价值观、性情性别差异、综合工作能力差异等影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离不开个性化模式。建立在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大学生其个性化差异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要有个体化差异,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都是要以大学生这个主体和个体为依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随着大学生个体的差异而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差别性、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次,可以利用开展专业课程或者以团体组织的形式展开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话题的咨询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于个人的职业定位和职业方向的选择等个性化的问题需要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将来步入的职业世界缺乏理性认识,只有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辅导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因此需要就业指导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完成,从大一到大四,在不同的大学阶段和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法。按照每个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不同,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工作,开展全程的就业指导模式。

二、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

在大一阶段做好自我评估,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在大二阶段做好职业探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社会不同的职业和企业及其用人的要求,可以和企业单位合作举办参观活动或者进行相应类型的讲座,大三阶段做好职业目标与路线的设定及策略实施,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素质特征和对不同职业的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单位见习或者实习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选择是否符合实际;大四实施阶段,学生根据选择的职业生涯规划,把实习当做真正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指导教师做好分类指导,并帮助学生做出适当的修正。

(一)自我评估阶段

自我评估主要是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做好自我个性分析,这也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会受职业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体差异中大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兴趣是决定职业适应性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另外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气质、性格等因素对职业活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个体差异的影响可以对个体的能力、兴趣、价值观、气质、性格等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在做自我评估时,除了要求学生做好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的定性分析,还可以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定量分析,从而帮助其科学、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如哈里森职业适应性评价和职业领导者(大学版)评价,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人价值观、兴趣、技能的评估报告,并根据个人报告评估最适合个人的职业;霍兰德(John Holland)职业兴趣测试、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和MBTI 性格测试,也是按个体不同选择其所适合的职业。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及选择适合的工作。职业探索和确定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为前提的。

(二)职业探索阶段

在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之后,学生进入更高一年级,为了引导学生寻求意向性就业领域,导教师要先让学生对社会、产业及行业等相关背景进行全方面的职业分析,职业分析的侧重点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也不同。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选择范围多的就业领域,这既包括学生专业范畴或者相关的领域,又包括专业不太相关的领域和学生个体喜欢的一些领域,并确保学生掌握每种职业对个体的资历和要求,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要清楚每种职业对个体的各种要求,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要求和经验等要求,应该根据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职业需求饱和度、市场前景、工作性质、职业对个体要求和职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培训等。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学企业相关人员或名人举办各种宣讲会或者带领学生到企业单位参观学习,邀请校友与在校生分享求职和工作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企业实习活动,走进社会,了解行业和职业相关背景,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微观方面的分析。

(三)职业生涯路线与目标的确定及实现方向

职业发展首先要树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明确和坚定的目标是成功的风向标和主要动力源泉。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后专业学习才有章可循。目标的确定在自我评估与职业探索基础上,经过个人的深思熟虑,结合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确定的。目标确定以后,有时需要多次调整才能明确方向,这种动态的调整或是主攻方向的调整,或是在原定目标基础上的调整或是对具体阶段目标的调整等等。职业生涯路线是指职业目标确立后,就要拟定从什么方向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方向不同,要求自然也不同。比如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在选择职业生涯路线时,一般从你喜欢哪个方面的职业?你是否合适这个职业?你的条件合适哪个职业?综合实际情况能够选择哪个职业?在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完毕再按照路线画出职业生涯路线图。

(四)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这是实现之前制定目标的重要保证。首先,需要根据个人特点搜寻信息,可以参加招聘会或者网投,还可以利用家庭的人脉关系等各种途径积极寻找。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相关就业信息,促进就业成功率。其次,指导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培训,传授学生如何撰写和优化简历及面试的技巧,并对学生简历进行个性化指导,对模拟面试进行评估。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措施和建议

(一)注重全过程的个性化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大学四年,并结合大学教学活动的规律和顺序开展和实施的,这样才能让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有机的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是以等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而是从大学生大一就开始一直贯穿到大四,对每个学年学期提供不同阶段的规划指导,尤其是在指导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个性化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注重个性化指导课程的开设

就业指导课是一种系统全面的进行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课程。成为一种最正规和最常用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普遍问题的就业指导方法。高校一般将其列为必修课,由就业指导专业人员或者专职教师任教,设置相应的学时和学分。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和专业都设置不同的合理的教学计划、教材和讲授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实行校、院系两级监管制,根据专业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加强交流合作。其次,个性化就业指导课,要在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课完成后进行创新和改革。应该从教学课程题材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方法方式等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改革。例如上完一般的普通的就业指导课后,高校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专家和教师可以按照考研、大学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考公务员等某一专业和专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选课,内容题材尽量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小的团体辅导。教学方式上尽量灵活多样,比如课堂上多使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利用多媒体让课程内容图文并茂,或者进行场景演播等让学生更真实地深刻地体验和学习。

(三)注重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学校应成立就业指导咨询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包括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测试与职业兴趣测验,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领域;也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求职择业训练实现设定职业目标,并在适当的时候修改、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杜理才.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2] 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6

[关键词] 学业规划 高校 大学生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桥梁,能否把握好短暂的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道路及人生方向。然而,目前高校中也存在着少部分学生,学习懈怠、人生目标淡漠、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摆正人生航向,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健康发展平台是我们当下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思考方向。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近年来才提出的全新理念,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影响自我开发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辩证分析,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并对实现目标做出科学的预测与安排的过程。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选择发展道路,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需要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

二、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学业规划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学业规划正是其职业规划的前期体现。通过学业规划,大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及相关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规划好自己努力的方向。

2.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学的学习模式以自学为主。学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

3.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随着学业规划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及心态也会向着更积极的方向转变。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提供了完成学业的清晰蓝图,使其对自己学业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达到自我完善。

三、大学生如何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作为学业规划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条不紊地做好学业规划。

1.大学生实施学业规划的步骤

(1)学业目标选定。要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就必须做全面的自我分析。选择社会需要且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社会要求干什么结合起来,并由此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

(2)学业目标分解。学业总目标制定以后,要能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并确定各个目标实现的具体时间。由年学习目标具体细化至每一天,同时确保学业规划的严格执行。

(3)学业规划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评估与修改,及时纠正前期规划中不合理的地方,如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性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做到定期评估,分析原因与障碍,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激励与惩罚。制定措施,完成预期目标后对自己进行适当奖励,未完成预期目标则反躬自省,以确保学业规划更好地实施。

2.学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

大学一年级为适应期。新生入学后,应尽快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快实现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摆脱中学形成的依赖心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大学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阶段,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规划专业知识结构,并围绕学业生涯规划重点培养专业相关素质,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业兴趣和目标。同时,通过兼职和暑期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技能和社交能力的锻炼。

大学三年级为冲刺期。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出国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上。同时,通过实习和兼职,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四年级为分化期。在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学业规划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在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积极准备求职应聘材料,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四、学校如何组织做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

1.加强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兴趣

很多新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地选择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还有部分学生通过调剂到现读专业。这些都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或者不喜欢。因此,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应当进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方案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等进行介绍;同时,学校和学院应多组织一些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会及就业市场的分析报告会,多开展与学业生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任课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专业和专业背景的介绍,激发大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业目标。

2.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工作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的水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并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尽快让每一位指导教师具备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任职资格。在学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借助每位教师的力量,形成以学业指导专业人员、辅导员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全员育人体制,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五、结语

目前,我院的《商学院学业指导手册》已在预实施中,今后我们将结合学院和学校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紧紧围绕“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目标,继续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深入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旭 张海亮:浅谈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J].科技信息.2008.

[2]孙林元 李阳:当代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文教资料.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