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环境;问题;建议

农村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全面践行综合发展方针和要求,要结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标准,整合具体管控方案,打造多元科学的管理方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环境

1.1政策元素

为了进一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要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更加合理的融资平台。相关规划指出,到2022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要基本完成改善目标,要在关注公益属性的同时,解决政府融资难的问题。也正是基于政策方面的倾斜,农村各级政府单位要积极响应水利部门乡村振兴规划水利工作要求,秉持因地制宜的管理原则,从而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果[1]。

1.2经济元素

对于农村水利建设发展工作而言,要想积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效率,不仅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予以关注,也要从融资平台和渠道等方面予以分析,相较于2018年,2019年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率提高了0.3%,另外,地方在财政支出方面的投入见表2。结合表2可知,2018年和2019年的地方水利建设投资总额差距不大,略有下降,然而对应的投资完成率却有一定上升,这不仅证明了当地政府对于水利建设投资项目的重视度提高,也说明相应的政策落实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地方水利建设工作逐渐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1.3社会需求因素

对农民而言,农村水利建设工作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是众望所归。因此,政府要积极完善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机制,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真正落实到位,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水利建设项目也是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需要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相关数据(见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变好,推动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打造更加科学规范的农业发展平台,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中,要将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诉求作为根本,顺应乡村振兴战略[2]。

1.4技术因素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落实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推动水利项目向着智慧水利建设方向发展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融资方面也在积极升级,旨在实现“互联网+”应用模式,真正意义上维护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价值[3]。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政府在水利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的资金融资方案实效性不足,只有维持资金链的稳定,才能打造稳定的发展平台,但是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不足、人员配置不到位、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慢等问题造成资金融资效率较低,对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而资金不到位,对应的工作就无法得到全面优化升级,基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就会陷入恶性循环[4]。2)基础设施质量不高,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及发展水平的限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水平一般,对应的水利建设工作受到制约,配套设施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存在配套设施安装和应用不到位的问题,制约了整体水利发展水平。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不足是制约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升级转型的重要因素,会导致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严重制约后续水利建设水平的提升。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建议

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整合管理控制方案,践行管理方针,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等落实积极有效的升级机制,为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1转变融资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落实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方案,要综合管控,提高资金融资水平,确保能合理规避融资短板问题,维护资金链的稳定性。1)要建立多样化的升级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中,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压力。特别是近几年,民营经济呈现出全面升级转型的趋势,配合政策扶持方案,积极打造更加合理化的民营资本吸纳框架,就能提升项目运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投资风险[5]。例如,2015年,我国提出专项过桥贷款项目的建设意见,利用信用方式完成贷款发放,且无需担保,以3年为贷款周期进行滚动发放。2)积极优化PPP模式,配合合同内容、特许权协议内容及所有权归属内容等落实相应的模式处理工作,并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完成PPP基金的设置工作。

3.2创新发展思路

一方面,要平衡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需求,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真正打造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趋势的管控和治理模式,维持综合应用效果的同时,夯实管理基础,并着重关注发展动态要求,提高水利工作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在建立发展机制的过程中,要将水资源节约发展作为核心,活水、优水作为根本,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满足新时代新思路的具体要求,从而维持水利建设项目的平稳运行。

3.3发动群众的力量

为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综合水平,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工作的实际水平,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水利事业和谐发展,推动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发展。例如,利用技术团队对农民予以指导,确保其能积极参与到水利事业建设工作中。另外,要积极落实技术指导方案,将技术体系和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结合在一起,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从而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

4结语

农村水利建设工作要将时展要求作为关键,积极整合具体管控方案,秉持多元发展原则,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建设和管理工作并行,建构更加和谐的循环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体系,为地区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华林.农村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探究[J].城镇建设,2021(02):51.

[2]付吉孝.新农村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01):69.

[3]孔祥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完善策略[J].科技风,2020(18):204.

[4]贺剑峰,沈刚,龚懿.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洪泽区农村水利发展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24.

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文2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7-9.

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文3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土地利用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现有成绩

1.1 以“小组微生”为特色的成都模式。

成都市结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提出了以“聚居适度、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在具体实施中,成都市探索出了“小组微生”土地整治新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乡村居住空间、配套设施辐射半径、乡村景观及生态要素重组等因素,使土地整治成为多要素、多目标、多方位的美丽乡村建设载体。

1.2 以郊野公园建设为特色的上海模式。

早在2014 年,上海市就相继确定建设浦江、嘉北、青西、松南、长兴、廊下和广富林等7 个试点郊野公园。这些郊野公园在规划时坚持了农地农用,同时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实现空间农业地的复合利用。在进行乡村景观风貌专项调查基础上,整合了乡村资源要素,形成了“聚焦生态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尊重自然本底、兼顾游憩需求”的郊野公园规划理念。

1.3 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特色的浙江模式

浙江省率先在2003 年开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浙江省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确立了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整治建设思路,充分挖掘乡村人文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了中心城镇为连接和辐射的村域布局体系。

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总体策略

1 )提升农用地利用效能,突出产业支撑优势。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主要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机制将通过以土地为载体的空间重构支撑乡村社会经济的重构。一是实现产业转型,使整治范围拓展到全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农用地种植结构,激励农户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发挥特色产业对上下游周边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乡村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2 )优化居民点整体布局,构建宜居生活空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储备制度,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为美丽乡村建设畅通用地渠道;

3 )改善跨区域生态环境,促成生态要素重组。土地综合整治是人地关系的再调适,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需要从跨区域层面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综合权衡和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一方面,构建基础生态网络和绿色发展体系,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空间布局,增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3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3.1 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力维护农民权益、盘活集体土地资产价值,统筹全域资源的整合利用,科学拟定整治的目标和方案,确保整治项目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要求在整治任务实施前,做好区域性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衔接和编制工作。土地整治项目规划选址应以问题为导向,切实从耕地破碎化、土地利用效能低下、相关配套设施缺乏、乡村风貌退化等问题中寻找突破点,科学安排整治项目和时序。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全域土地整治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从整体上统筹协调,落实和保障好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

3.2 精准施策,提供制度保障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强化政策供给,有效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

一是探索构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总体规划、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等政策体系出发,加强过程监督和资金管理,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拓宽公众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渠道,创新土地整治收益分配机制。社会资金的引入不仅可以减轻土地整治项目的筹资压力,还能使群众真正成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者、监督者、获益者。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决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最终成效,因此,应明确土地整治收益分配方式;

三是创新规划用地指标使用制度,进一步挖掘存量指标,实行宅基地退出奖励机制。对零散耕地、零星建设用地进行及时整治后纳入后备资源库,通过提升质量和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与周边耕地或建设用地连片使用。

3.3 资源整合,实现多元目标

一是针对土地破碎化问题,做好通盘谋划,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政策干预促进农用地规模经营。建立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来源投资体系,实现统收统支,破除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壁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使土地流转真正成为农民长效增收的新动能;

二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做好村庄整治工作。村庄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也是城乡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重点。通过撤并、保留、更新等手段,坚持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改造,消除脏乱差等现象,引导农村聚落形成和规模结构合理化,开辟乡村发展空间,对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同时,通过改造节点中心城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的新局面;

三是按照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生态修复工作纳入全域土地整治范围,使生态型土地还原其自然属性,有序推进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治理工作。同时,着力打造清洁田园,发展乡村旅游,使生态修复工作成为践行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3.4 精心设计,创新整治体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体系有别于传统土地整治模式,通过打破单一目标的局限,加强乡村生态治理和乡土文化培育,实现土地整治工程目标多元化、环境友好化和景观生态化。在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项目区地形、土壤等要素,避免干扰原生土壤理化性质而导致的土地退化及乡村景观风貌的破坏。土壤修复需要在土壤专业调查基础上进行,对土壤回填时机和客土的特性进行充分的研判,避免土壤养分二次流失导致的改良效果不佳问题;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应本着系统规划、连片治理原则,结合各地区水资源供水能力、作物需水特性等确定输水、排水方式,积极推进老田向标准化条田转变,切实提高用水效率,增强滞蓄能力,使整治区域保持畅通且连续生产生活空间,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在田间道路工程设计中,考虑方便乡村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境避让,并做好道路防护,避免对乡村景观产生影响;在生态防护设计中,农田林网应注重树种搭配和季相变化,以及林带方向、宽度、间距等方面设置。同时做好污染处理工程,对乡村垃圾、污水、废气等进行有效及时治理,提高农田景观异质性,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多尺度效应。

4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从功能实现、实施内容、作用机制等方面与传统土地整治进行比较,并总结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成都、上海和浙江的具体实践。基于此,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坚持突出产业支撑优势、构建宜居生活空间、优化生态网络体系的总体策略,并从规划引领、制度供给、资源整合、工程设计等方面予以保障实施,以期为构建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和实践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贺涌源.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8 (4 ):37-38.

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文4

乡村振兴计划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打造先进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刻不容缓。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除产业化的合理调整之外,新农村环境建设也十分重要。以打造生态文明为方向,新农村建设重在优化居住环境,通过对农村景观建设、农村居住房屋建设、农村交通道路建设等工程来完成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建设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为途径。

古往今来,农村交通问题一直是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交通道路的封闭,农村经济产业输出十分艰难,同时,农民的出行也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新时期农村交通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产业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提高,在经济与环境建设中,新农村经济战略需要借助农村交通道路的改善来实现发展目标。另外,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交通建设工程的实施能够兼顾二者,在促进农业经济输出的同时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笔者在研究2020年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2031)、2020年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2029)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了农村交通建设的实施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并参考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收入效应及形成机理》。该书以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战略之下的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为基本研究内容,以西部11省农村交通建设为案例,详细论述了农村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编者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挖掘农民收入增长的可能途径,以收入不平等、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三角联动关系为分析框架,全面说明了三者的内在关系。新时期农村交通工程建设对农村经济产业流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产业衔接城市经济市场的接口,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工业经济有效结合,有效引进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技术和人才资源。在城市工业经济与农村产业有效结合的经济体系中,农民是主要的农村产业支持者,通过农村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农村产业模式得到扩大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产业,开始在产业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运营模式中进行农产品营销,扩大产业营销市场,提高收入。在实现经济产业工业化和增收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是对农村封闭落后面貌的初步改造,唯有实现交通通畅,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富裕目标。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的生活状态与经济发展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但落后地区的小农经济模式依然不变。由于交通的局限性,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农民的出行受到了很大限制,尤其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走出农村的交通条件。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中,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紧迫,交通建设战略关乎农村全面发展,唯有解决农村交通问题,振兴战略才能得以有效展开。农村交通工程的建设重在安全建设,不论农村交通工程如何紧迫,安全保障是第一要务,这需要交通建设人员具有专业的建设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在整个交通工程建设中,需要投入充足资金来保证交通建设基础设备的安全与牢固,另外,应定期检查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当然,交通建设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是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在资金投入充足的情况下,交通建设者需要具备专业的建设能力,打造安全牢固的交通工程,才能确保农村交通道路质量的合格与安全。交通工程的建设同时也是美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保障基本道路安全的条件下,绿化景观建设项目也可以融入交通工程建设内容中。就建设工程来说,道路建设是一种建筑工程,建筑工程讲究美观原则与安全原则的统一,农村的绿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整个交通工程建设中,绿化带建设是交通建设工程需要考虑的内容,绿化景观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美化农村道路。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绿化景观建设主要是交通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建设,通过道路两旁的花草绿化带造景,提高农村交通道路环境的美感,另外,交通建设工程可以修建自助服务建筑,提供休息场所,来完善交通建设的多元化功能。

新时代背景之下,农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交通工程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生态环境策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基本生活水平。在全程性的交通建设工程中,应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基本的交通工程安全与持久,与此同时,跟进交通道路美化项目,实现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的统一。

作者:李冰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文5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对策与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will improv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liaoning; County economy; Som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己任,优化配置资源,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两个中心,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

首先,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它是以县为空间活动范围,县域经济内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及经济组织进行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基本上也是局限在县域范围内,因此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其次,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第三,县域经济是有层次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的层次性是多方面的,按照地区属性可以分为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按照县域内的行政组织划分,县域经济又可以分为县城经济、镇域经济和村域经济。第四,县域经济是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制度,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共有县和县级市共44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2%,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6.1%[1]。所以,无论是在土地面积,还是人口规模上,我们都足以看出县域经济在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江浙一代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县域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县域经济实力总体不强

有资料显示:辽宁省各县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2073.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4077亿元,年均增幅为14%,尽管成绩喜人,但与国内同类地区30%到40%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财政收入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额相对较低,这些都表明我省县域经济具有“短板”效应,实力总体不强。

(二)缺乏特色和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取决于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考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均有特色产业,例如太谷县形成了以蔬菜、养殖、红枣、苗木花卉为主体的“绿色”产业,该县也因此被确定为“绿色小康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0年太原高新区区内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值12.8亿元,成为盘活和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我省部分县的特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产品产业结构趋同,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参与市场竞争主要是靠“低成本、低价格”,特色优势竞争力不明显。

(三)中心城市主导作用不明显

纵观全国百强县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不难发现,依靠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强县发展的共有模式。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并列第一的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就是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所围成的苏南经济强县组团;巩义、偃师、新郑、荥阳、新密、禹州、登封等7个市依托“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而崛起,构成了全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强县中原组团。我们辽宁的实际情况却是沈阳、大连、鞍山等这些经济强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主导作用非常有限。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鉴于我省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状况和县域经济的历史基础,目前辽宁各县呈现出土地分散、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力量弱小、资金与技术短缺等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成为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引发对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省内资源,提高县域经济总体实力

丰富的资源是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条件,鞍山和阜新的矿产资源、铁岭的农业资源、大连的旅游资源、抚顺和盘锦的石油资源等都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另外我省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位置,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形成依托地区资源而生的各种产业,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风,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快速提高我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

(二)大力发掘并扶植特色产业发展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我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否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为辽宁县域经济服务,这就是政府和管理层面的问题了,所以,我省各地方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充分分析现有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找好行业定位,大力发展并扶植地区特色产业,例如辽宁铁岭本是农业大县,近几年,随着本山传媒的影视剧《乡村爱情》、《马大帅》的热播,已经成为了旅游度假的休闲地,那么,我们就应该将旅游产业纳入铁岭发展的规划当中,并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植,以帮助铁岭建设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推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以点轴开发模式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模式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一是为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积累有利条件,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外部竞争能力;三是乘数效应强化了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将积极动力和创新成果扩散到广大腹地,促使腹地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整个经济通过增长极的带动呈跳跃式发展。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呈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接起来形成轴线,这种轴线首先为经济增长极服务,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并形成新的增长点。比如辽宁提出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将辽宁定位为沿海开放省份,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市区贯穿成线,从整体上加以规划,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思路,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使辽宁的发展方向明、起点高、有后劲。

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崛起,除了要做大做强沈阳城市圈外,还要加快推进其他城市的建设,依靠这些区域性城市,有效拉动周围县(市)的发展。尤其要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依托,加速沿海城市的开发。

(四)大力发展农合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虽然新型农村合作社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的速度和效果都证明了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组织保证,并且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其所举办的各类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组建农民培训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和非农业人口的专业技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县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应积极借鉴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实践证明,政策优势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落后地区而言是最大的外部机遇,政策的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包容性增长。如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国家惠农政策的施行有利于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总体目标,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的培育为主线,以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发展多种经营为手段,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构建核心竞争产业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经济活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的自成长能力。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张凤林 、李红卫: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之路,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0 卷第8期 。

乡村振兴战略思考范文6

*山多地少,人均水田面积只有0.17亩,旱地0.23亩;全乡近一半人口离乡外出务工,村里留住的多是老弱妇幼。全乡无工业和商业企业,无文化娱乐场所,全乡只有一所医院和一所中小学校。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番薯,[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山地零星种植柑桔、枇杷、杨梅等水果。粮食和经济作物多数是自种自给,农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出售水果、毛竹和木材。05年全乡人均全年收入1560元,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有59个自然村,其中有10余个自然村计百分之五左右的人口至今居住在尚未通道路的高山、深山或峻岭之中,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上郑乡的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

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较为恶劣、耕地面积小耕作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库区水资源保护限制较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等。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振兴农村经济,*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也一直在摸索走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目前主要在实施三个建设项目,一是修通圣堂村至富山乡公路,使部分高山上的村落和农民群众受益于公路交通带来的便捷,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开发____等旅游景点;三是对横贯全乡30多公里长的____实施五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10500多千瓦的水电开发资源。以上项目一旦完成,将极大地改变__*面貌,为振兴和壮大农村和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过前一阶段的调研,根据__*的资源、条件和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发展__*农村和农业经济除了乡党委政府已经作出的部署以外,还应从一下几方面作重点考虑:

第一,改变种植业结构,走一条效益型农业的路子

利用有限的耕地种植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效益比较好的经济作物,

并使之产业化,让农民从只种植水稻和番薯等粮食作物的圈子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和跳出自种自给小农经济思想束搏,走一条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路子,使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种植蔬菜

__*地处山区、远离城市,辖区内无排污企业,空气、土壤、

水质无任何污染,因此,在上郑乡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是非常适合的。由于耕地较少,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一些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品种,如茄子、蒲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将会比单纯种植水稻、番薯、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更高的收益。

如果一些农户不愿意放弃种水稻,也可以在每年十月份水稻收割后的大片抛荒的地里种植秋冬季蔬菜,如茄子、黄瓜、西红柿、太空土豆、蒲瓜等。这些蔬菜均可在次年的六月底前收获,不影响水稻种植。种植茄子,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元批发出售,即可获得每亩6000元的收入;种植太空土豆,亩产2500公斤左右,批发出售价每公斤1元,每亩可获得收入2500元,种植土豆成本较低。上郑乡共有水田2327亩,如果在每年的秋冬季节,用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蔬菜,全乡就有几百万元的新增收入。

二、种植竹笋

在山坡和旱地上种植竹笋,在临安等地的山区已有成功经验,那

里的农户家家种植竹笋,收益很好。竹笋生长在无污染的山地,是公认的绿色食品。竹笋味道清淡鲜嫩,营养丰富,是城乡居民喜好的蔬菜食品。种植竹笋投资少,技术难度不大,一年中冬、春、夏季都可出笋,亩产每年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市场批发出售价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笋地可带来9000元左右收入。上郑乡共有旱地2669亩,如果用三分之一的旱地种植竹笋,全年可为全乡农户增加700多万元收入。

第二,科学种植,管理好现有果树

__*各村基本上每户都零散种植枇杷、柑桔、杨梅等水果,据

统计全乡共有果树地3500亩以上,但都处于粗放型种植,平时很少管理。因此,水果产量不高、品质不佳。遇大年,水果价格低,许多都烂在树上;遇小年,基本上没有产量。农户在水果上收益甚少,许多农户种植的水果处于自产自给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尚未掌握果树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以及对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营销渠道不畅。因此,应建立__果蔬合作社,把家家户户组织起来,在水果的种植品种、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水果

销售上予以指导和帮助,把零散的种植形式形成集约化的规模型生产经营和管理,逐步做到水果种植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销促产、以品牌抓质量、以品质赢得市场,从而递增收益的良性循环。第三,开发禽畜养殖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食物上对禽畜

肉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每年鸡鸭等禽类消费量在2亿只以上,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禽类约8000万只;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猪牛羊等畜类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见,在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实施禽畜养殖有着广阔的市场支撑。养殖禽畜也将有效地利用山坡杂草地、毛竹林地和空地,并且禽畜粪便用于肥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土质和环境;种植的蔬菜残叶、瓜藤枝叶又可作为禽畜的食料,形成生态循环。因此,利用好山区资源、发展禽畜养殖业,这对于农民群众增收无疑是一条路子。

经了解,__各村村民对养殖禽畜积极性都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每户都只养了一两头猪、几只鸡而已,自养自食,远没有形成商品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养殖业长年形不成规模,过不了产业化这个坎的主要原因是启动资金缺乏和担心销路。

解决启动资金缺乏,归根结底是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科技和农业等部门对欠发达农村脱贫致富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并且在政策上、制度上实施优惠贷款措施,凡是有意从事禽畜养殖、启动资金缺乏的农户各级各部门都应网开一面予以支持和扶持。同时,出台政策,采取鼓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投资与农户合作兴办禽畜养殖业、积极招商引资等措施。

养殖专业户担心的销路问题,可以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和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公司、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以及利用网上销售等办法解决,以减少养殖户销售信息不灵、担心销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建议乡政府相关部门对全乡各村重点养殖禽畜的种类、品种、规模、目标、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各村优势、养殖条件和地理环境确定合适的养殖种类,选取优良品种,发展鸡鸭鹅猪羊牛等禽畜养殖业。

第四,开办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__*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同时,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如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所说的:“一个国家如果以传统农业为指导,那么这个国家是个贫穷的国家;一个家庭经济收入依靠传统农业,那么这个家庭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__*在考虑如何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到__*远离县城,工业原材料、辅件、标准件采购供应不便和库区污染限制等因素不便于兴建工业企业,但是考虑到本地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的逐步兴起,可以兴办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譬如,竹制品加工企业和蔬菜、禽畜肉品类深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