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贸易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贸易形式范文1
Abstrac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s independ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law-based,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the world's largest organizations. As we all know, after eight years of GATT negotiations, the end result i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oth tariffs and subsidies limit the use of some of these measures on the memb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trade policies play a limited ro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under which the trade remedy measures and strategic trade policy.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救济措施 战略性 政策
Key word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elief measures strategic policy
一、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救济措施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归根结底,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该体系中,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然而,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提高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关税大幅度降低,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世界贸易形式范文2
一、目标任务
在市委、政府及“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体系联动作用,组织调动调委会及镇职能等各方力量集中开展排查化解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三升三减”工作目标(即:矛盾纠纷调处率上升、突出疑难矛盾化解率上升、平安测评群众满意率上升和越级上访减少、积案减少、减少),全面推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建设,为迎接党的十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三三三八”发展战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要点
多措并举、全面排查,摸清当前社会突出矛盾及隐患问题,掌握本地域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做到底数请,情况明。重点摸清以下七类涉稳群体性和复杂性矛盾隐患。
1、因重大项目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引起的土地征用、土地租赁、房屋拆迁、移民安置等涉稳群体性矛盾纠纷及其隐患。
2、劳动争议、环境污染、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矛盾纠纷及其隐患。
3、民间金融借贷、经营性纠纷等可能带来的涉稳重点问题隐患。
4、集访、群访、涉法涉诉和进京到省、市“越级访”且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难案、积案、老案等突出矛盾或历史遗留问题。
5、跨地区、跨区域、跨行业(以下简称“三跨”)等具有连带性、连锁型等处置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
6、“5.12”地震及灾后恢复重建中尚未完全化解的地震灾区涉校、涉房、安置、补偿等遗留的矛盾纠纷。
7、本地区本部门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活动安排
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执行力建设年有利契机发挥干部群众参与到“大调解”活动中来。公安、司法要加强对村(居)调委会的指导,加大宣传力度,排查摸清不稳定隐患,找准问题症结并逐一及时加以调处。各调委会要走村入户对矛盾纠纷隐患逐一排查,做到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确定专人负责解决。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要积极发挥“大调解”作用,加强与司法和镇职能部门的协作,共同做好化解工作,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对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要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告,由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脱妥善解决,避免发生,避免民间纠纷激化引起刑事案件出现。按照要求:村(居)委会发生矛盾纠纷,基层调委会要查清纠纷发生原因及时化解处理,调解处理两次未能达成协议的方可向镇调委会汇报,并递交初步处理意见书。疑难、复杂、较为突出的矛盾纠纷基层调委会应及时向镇调委会汇报,防止矛盾纠纷扩大。
四、实施步骤
“攻坚破难”矛盾纠纷专项活动时间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大排查”(年3月20日——4月10日)。该阶段要召开动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广泛宣传,打一场集中化解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攻坚战”。各调委会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对本地域矛盾隐患逐一进行彻底排查,建立准确、完整的排查台账。对排查出矛盾和问题逐一进行分类,配套落实稳控措施。
2、集中攻坚“大化解”(年4月11日——9月)。
按照层级管理和就近就快原则,实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要及时启动“大调解”协调联动机制进行调解。
3、总结考评,落实责任倒查(年10月——12月)。
世界贸易形式范文3
【关键字】父权制 创造 女性 政治
【正文】
《创造》一文创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曾在《回忆录》写到:“一场大风暴过去了,但引起这场风暴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当然,革命起来了也许还会失败,但最后终归要胜利的。为了辩解,也为了表白我的这种信念,我写了《创造》”。可见茅盾对于政治的看法深刻的影响了作品,因此,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也会打上时代政治的痕迹,他们的冲突也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另外,茅盾作品中有系列时代新女性形象,《创造》中的娴娴也是其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因此也具有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尤其是与政治的关系密切相关。
一、父权制与政治
波伏娃在《第二性》写到:“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人不就女人的本身来解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女人不是天然进化发展的一种人类。”可用“父权制”来概括,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性乃至整个社会歧视的现象。从理论源头上讲,父权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用来描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的权力。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父权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指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且男子居绝对主体地位,女子处于次要客体地位。但实际上它有双重含义,即年老的男性有权支配青年男性,男性有权支配女性。
在《创造》中,君实是娴娴的创造者,他自视对娴娴拥有绝对的占有权,这是君实父权制思想的体现。娴娴从一开始就是他实现理想,用来证明自己的工具。他在过去两年完全统治占领了妻子的思想,他煞费苦心地把娴娴不爱政治、乐天达观、娇羞恬静的性格完全改变,往她脑海里灌进所有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想法,把娴娴创造成留心政治、现实,落落大方的女子。
父权制创造下的娴娴是女儿,是妻子,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所说,“女人是被建构的”是男性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竖立了他者”的“他者”。娴娴从来不是她自己,也不是和父亲、丈夫或其他男性拥有平等地位的人。在君实眼中,她就是一个被凝视的“他者”。
二、女性和政治
被看的“他者”娴娴,在思想得到解放,投身政治之后,开始渐渐掌握了话语权,从边缘的地位走到自己人生的主体地位上。她“最初不喜欢政治,连报纸也不愿意看......是没有政治头脑的遗传的”,从原本认为政治毫无意义,没有独立意识的女孩,变成了留心各国政治,走上了政治的路的时代新女性。娴娴的政治思想从“中正健全的,合法的”政治观念转变为激进的革命观,对政治的认识比以往更深刻了。经历了思想重组的娴娴,在李小姐的引导下真正走上政治之路,成为了行动派。
被引导上政治的娴娴变成了怎样的形象呢?她刮去有着封建等级色彩的“丈夫”二字,桌上放着《妇女与政治》的杂志,要求强烈的刺激,结交了李小姐参与政治活动,不再愿意听自己是按照理想创造的话,“娴娴的心里已经有一道坚固的壁垒,顽抗他的攻击。并且娴娴心里的新势力又是一天天扩张,驱逼旧有者出来。”曾经温柔服从丈夫的妻子变成了追求平等,思想独立,要求参与政治的新女性。尤其是娴娴最后的离家出走般的宣言,仿佛娴娴已经实现了女性独立。但文中有几次隐喻了娴娴的政治出走和成长也许会遭遇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娴娴身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因为社会性别导致了她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如君实所言,“你现在总算是知道几分什么是政治了。但要做实际活动――嘿!主观上能力不够,客观上条件未备。况且李小姐还不是把政治活动当作电影跳舞一样,只是新式少奶奶的时髦玩意罢了。”
女性这个社会身份使得娴娴在《创造》中同样居于权力被剥夺,被统治、支配的客体地位。盖尔・卢宾在《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说道“社会性别制度并不是脱离历史的、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它们是人类历史的产物”,社会性别制度就是以男性为核心的,是由社会、历史、文化意识所建构起来的男性统治女性的父权制之上的。
茅盾在《创造》中让女性参与到政治中,又表现出女性投身政治的困境,不禁让人娴娴最后是否能够真正谋求独立,投身革命?此外,文章在表现女性与政治的关系时,巧妙的从君实与娴娴在房中所占空间大小来隐喻。原本家里应该是君实占绝大部分的空间,而现在除了南窗下的书桌,“全房到处是杂乱的痕迹,是娴娴的世界了。”这个世界既是指家庭关系中女性渐占有主动权的世界,同样也指现实社会中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分工的世界。可以说是政治给了娴娴一个出口,让她走入了社会,成为了自己,也成为了社会的一员。而固步自封、脱离实际世界的君实,他的领土在现实面前正在一点点丧失。原本就是因为这个动乱的世界无法为他创造理想的人和世界,他才自己去创造。而如今,现实仍旧逼迫他回到现实。《浮出历史地表》一文中,指出“女性成长的标志之一是女性肉体的醒觉,其二是她们确立了对男性的深刻怀疑。”娴娴被创造的过程也是她慢慢成长的过程。“落落有名士气”的娴娴开始敢于表露自我欲望和正视肉体需求的转变,甚至“青出于蓝”,有时都让君实有些不好意思,这是娴娴成长的表现之一。另外,她对于君实开始产生了怀疑,不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君实的想法和要求,她会反驳,会不愿意听,会摔门而去。娴娴抵抗父权制话语霸权的言行,是她成长的表现之二。
在小说的结尾,茅盾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到底君实与娴娴最后的结局会如何?但显而易见的是,君实改造娴娴的梦想实际上已经破碎。娴娴作为有独立思想的时代新女性,她对于政治革命,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梦想才刚开始进入正轨。
世界贸易形式范文4
认知、体验、分享是一堂心理活动课的重要环节。但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往往出现“短时”与“深入”的矛盾。认知环节时间充分,学生的游戏体验时间便会不足,分享就不够深入。反之亦然。对此,教师可以尝试用分课型的模式缓解这种矛盾。
一、“短时”与“深入”的矛盾表现
(一)“短时”让认知辅导难施拳脚
1.学生拥有认知更新的心理需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课后他们却说,很好玩但是没有收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青春期,他们对许多心理现象有好奇、探究的欲望,希望更新和拓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结构和话语体系,能用特定的语言简练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例如,学生会用“皮革马利翁效应”表达期望的作用,会用“听觉型学习”解释自己为何“听”比“看”记得更快、更牢。这种表达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能增强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兴趣和热情。
2.认知影响体验和分享的有效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分享、心灵成长,但并不拒绝有效合理的认知辅导。钟志农老师认为“心理健康辅导课要重感受,不重认知”,但也指出“辅导过程需要认知成分的参与,也需要教师必要的指点和教导”。“有意义”的、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认知呈现与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唤起原有的经验,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有目的地参与活动,能从活动主题的角度加深体验,减少不切合主题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分享环节的顺利进行。
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主题为例,“优点轰炸”是帮助学生寻找自信的常用活动。如果在暖身操结束后马上进入这类活动,可能出现冷场或学生不愿进入状态的情形。笔者曾经尝试在活动之前引导学生了解“乔哈里窗”心理理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为“开放层次、盲点层次、隐藏层次、未知层次”。具体到优点,“盲点层次”是自己不知道而他人知道的部分,“未知层次”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同学们能发现同伴的几个优点?“盲点层次”的呢?你希望他“未知层次”中有哪些优点?这样,学生就有了参与的欲望,特别是“未知层次”优点给分享环节带来很多乐趣。
因此,认知应是一堂课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认知铺垫,是分享体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短暂的一课时里,在以活动、体验、分享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认知呈现与辅导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即便偶有涉及,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以及时间仓促,认知辅导容易异化为知识讲授,难以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短时”让体验与分享顾此失彼
活动是载体,也是吸引学生眼球的亮点,但用时较多。在课堂管理良好的班级,一个简单的游戏至少需要10分钟。如果班级秩序不良或者学生的参与情绪太积极,所需时间将更多。相反,若要让渡时间给分享环节,游戏环节又显得很仓促。
教师通常会选择参与性高、分层次分阶段的游戏以加深学生心理体验,积累感悟,激发学生表达分享的欲望。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心理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多元互动,那会激荡出多么精彩的思维火花和心理感悟!可是,下课时间逼近了。就此打住,草草收兵,分享会只流于表层;继续分享,则会影响后续的教学活动。因此,早有学者指出:“在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了,而且辅导氛围非常融洽,那么时间往往是不够用的。”
二、分课型开展心育活动课的尝试
从某种程度上说,“短时”与“深入”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因此,笔者尝试用不同课型开展一个活动主题的模式,以寻求二者间的平衡。所谓分课型,指在主题确定后,通过认知课、体验课、分享课等课型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主题,加深心理体验,触发内心感悟,以达到更新认知观念、实现心灵成长的目的。
关于自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把它与“自我认识”相结合,在小学阶段的内容要求是“树立自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而初中阶段的内容则体现为“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换言之,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是寻找自信、树立自信的前提;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提升自信、管理自信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阶段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有关自信的心理知识,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自信的依据;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我评估和选择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提升自信;分享感悟,提升认知,在自负、自卑两极中学会管理自信,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
(一)认知课
认知课是围绕这个主题呈现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方法,课堂模式仍以活动体验为主(心理电影、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与主题相关的心理语境,为后续课程做好认知铺垫并提高活动参与的目的性。“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的认知课可以采用故事―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助等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师: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十个人穿过一间没有灯的房子。他们手拉着手,很顺利地通过了。心理学家打开一盏灯,大家看到了饥饿的鳄鱼正张大嘴巴在桥底等待。如果是你,会选择再走一次吗?你会顺利通过吗?(请学生猜想)
师:实验中,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你们猜他们能走完吗?(学生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投射)
师:一个人小心翼翼地走过去了,但速度慢了很多;一个人颤巍巍踏上小桥,走到一半,爬了过去;一个人刚走几步,就趴下了,再也不敢移动半步。
世界贸易形式范文5
一、惧怕产业空心化:日本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调整缓慢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时日本国内曾掀起过一次是否向国外转移制造业的争论,结果,由于担心日本企业向中国转移生产会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日本选择了保守的做法,结果延误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由于国内投资仍然偏重于制造业而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不足,使日本在保持现有优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而且在发展高新技术上缺乏重点,在信息产业的竞争中败给了美国。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则自动切断了与雁阵之间的链条,使雁行模式成了无源之水。日本本身也并没有从其保守行为中得到多大的好处,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贸易和投资结构调整滞缓而导致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滞缓是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在日本之前的美国也同样面临过产业空心化问题,美国也曾有学者抱怨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在于产业空心化,但9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说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企业投资没有集中到新产业和新产品上,比较优势也不会转移到新产业上。
二、日本外贸结构调整缓慢:雁行模式衰落的根本原因
雁行模式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1932年首次提出的。通过对日本棉纺织业发展轨迹的研究,赤松要认为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始,棉纺织业从大量进口到国内生产到大量出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依存关系,用图形表示如三只飞翔的大雁,故命名为“雁行模式”。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解释20世纪后半期东亚地区各国经济顺次起飞的态势,即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依次实现经济追赶的区域分工和贸易模式。领头雁日本依次把本国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如纺织、钢铁、化工、机械、造船、家电等产业通过贸易、技术转让和投资依次传递给“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使这些地区的上述产业迅速成长和发展并形成了大量出口的能力。雁行模式对东亚地区的经济起飞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然而,80年代后半期开始,由于惧怕产业空心化,日本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大大放慢了,日本不愿意再充当雁首是现时雁行模式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从80年代末期到整个9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首要伙伴是北美,其次是欧洲地区,亚洲居后。一方面,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严格的限制且美国进行了监督,日本对东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甚至不及欧美国家;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赶超的经验使日本深知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视中国为潜在竞争对手,日本有关部门将高新尖技术当作不传之秘,在审批投资项目时总是以技术水平领先20年为标准来拉开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在整个90年代,亚洲吸收的日本投资仅占该时期日本对外投资的19%。其中,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于1995年以44.8亿美元到达顶点后开始下滑,1999年减少到只有7.5亿美元,对中国直接投资在其海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从8.7%减少到1.1%。分产业来看,日本转移到亚洲地区的制造业占其全部制造业投资的31.9%,非制造业投资仅占全部非制造业投资的12%,比重低于除大洋洲之外所有地区。因此,亚洲是日本转移制造业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是在非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转移中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此外,在日本的制造业转移过程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如纺织、纤维、金属、家电等产业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机械、电气设备、运输设备等则分散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其中,在对中国的投资中,90年代日本企业在制造业的集中程度比80年代更加严重:1987年以前,65%的子公司集中在制造业,90年代则上升到了85%,而且为了防止技术外溢,日方经理人员所占比例也是外商投资企业中最高的。很明显,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投资的类型主要属于成本节约型,这种投资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具有技术优势,存在相当大的技术级差,日本在技术转让方面一直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具有明显的防御性。
三、差距依然巨大:东亚国家尚未完成追赶任务
(一)东亚国家的出口产业结构与日本相比存在相当的差距
判断雁行模式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据,应该是看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梯度与衔接情况,具体来说就是东亚各国和地区出口主导产业的变动趋势。因为出口主导产业的变动趋势反映了一国各类产业现时的比较优势和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拟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资料,选取日本、“四小龙”和“四小虎”从80年代初期到1997年危机以前的出口商品的构成,来说明东亚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
在80年代初期,日本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车辆、录音设备、普通机械、通讯设备及零部件、电力机械、船舶、测量控制工具、钢板、办公设备零部件等。到90年代中期,录音设备、普通机械、测量控制工具退出主要出口品行列,半导体元器件、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内燃机车引擎等成为主要出口品。因此,尽管日本90年代后的经济并不景气,但出口商品结构仍然有所改善。
稍加注意可知,“四小龙”在80年代初期的主要出口品有一定的共性,总的来看,非毛皮类服装和鞋类(新加坡例外)、纺织品、通讯设备及零部件、电力机械、普通机械、办公设备零部件、玩具及运动制品等占有较大的出口份额,与日本重叠的有4项。另外,韩国的鲜鱼、粗钢和钢板,台湾地区的塑料制品、家具和收音机,新加坡的石油制品、橡胶、煤及原油,香港地区的钟表和家用电器出口也占有重要地位。90年代中期,“四小龙”出口商品结构的共性加强,半导体元器件、服装和纺织品、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零部件、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及零部件占据了较大的出口份额,与日本重叠的有5项。另外,韩国的汽车、聚合类化工产品、钢板和鞋类,台湾地区的玩具及运动制品、塑料制品和自行车,香港地区的钟表和内衣,新加坡的石油制品、收音机和录音设备仍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四小龙”出口产品的变动说明他们与日本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性增强,但“四龙小”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正是1997年金融危机后受影响最大的产品。而作为工业社会标志的汽车工业,除了韩国的水平有所提高外,在其他三个地区并没有成为支柱产业和主要出口产品,日本在汽车零部件尤其是关键的引擎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这不仅说明东亚国家原来在信息工业上取得的比较优势是低层次的,而且在制造业上仍然需要更大的发展,因为信息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水平的制造业为基础的。所以,“四小龙”和日本在经济发展结构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日本因为惧怕产业空心化而延缓向“四小龙”转让技术限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延缓了日本自己提升产业结构的时间,因为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同时维护大而全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
与“四小龙”相比,部分东盟国家80年代初期出口商品构成中仍以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产品为主,如橡胶、木材及其制品、锡和其他有色金属、电力机械开关、鲜鱼及其制品等。另外,泰国的大米、蔬菜、糖和蜜、非毛皮类服装、玉米、珠宝,马来西亚的原油及其制品、非毛皮类服装、通讯设备及零部件,印度尼西亚的原油及其制品、煤气、咖啡的出口也非常重要。90年代中期,大部分东盟国家在半导体元器件、办公设备零部件、通讯设备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的出口猛增,但是,自然资源产品的出口依然很重要,如橡胶、石油及其制品、贝类、加工木材和胶合板,还有泰国的大米、鱼制品、鞋,马来西亚的固体植物油,印度尼西亚的煤气、有色金属矿产品等。总的来看,绝大多数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与“四小龙”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产业发展的梯度仍然存在,继续从“四小龙”和日本获得生产设备和技术仍然非常重要。
所以,无论是“四小龙”还是东盟国家,其中的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上与日本存在着差距,而且在最关键的产业结构上也没有和日本处在同一层次上。
(二)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依然巨大
至于被有些学者看好的能在未来缩小和日本差距的中国,在2020年之前还没有超过日本的实力。本来,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在叫嚷无中生有的中国,在实力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能在日本官方的表态下丧失自己的立场。
首先,从经济总量来看,日本在未来最少20年内仍将是亚洲第一经济大国。
2000年日本实际GDP为4.9万亿美元,人均3.76万美元。同年中国的GDP接近1万亿美元,还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人均GDP仅为不到850美元,约相当于日本的四十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40位。如果在未来的时间,日本经济原地不动而中国保持年均7%的增长,则2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才能追上日本,但是由于在2020年前后中国将达到人口高峰,人均GDP追上日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现在日本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劳动力素质、企业跨国经营与生产要素全球整合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中国无法比拟的。中国经济增长虽快,但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外延式的增长方式为主,是一个依靠吸引外国资本与技术的加工出口生产基地,现在正在大力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非常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短期内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中还不具备发挥主导作用的能力。
其次,从维系雁行模式的最重要的指标——科技实力来看,日本的优势依然明显。
日本虽然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竞争中败给了美国,但在信息产业的其他方面如计算机硬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工业中仍然具有同美国竞争的实力。同时,日本在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机器人工业和某些生物技术方面的实力甚至要高于美国。包括韩国、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短期内还无法在高科技领域同日本一较长短。更重要的是,日本科技发展的后劲即使和美国相比也并不逊色,在东亚地区更是首屈一指,见下表。
中、日、韩三国科技活动指标的比较:
指标
单位 中国(1998年) 韩国(1998年) 日本(1998年)
研究与开发经
费总值占GDP 亿美元
67
81
1396
的比重
%
0.69
2.52
3.26
每一万人中的
研究人员数量 人数
3.9
19.9
49.8(1997年)
单位研究人员
的经费
千美元
13.7
87.6
195.5(1997年)
批准专利数量
千件
3.5
24.6
147.7
技术出口
百万美元
6687
141
7924
技术进口
百万美元
16375
2528
3720
科技论文总数
千件
46.2
21.5
124.6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编:《世界发展状况》(2001),时事出版社2001,5。
中国虽然在一些重要的前沿科学技术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总体而言,与日本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教育科技投入的人均量仍很低,研究与开发支出位居世界第40位。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不仅低于日本的4.9%,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1999年以来,中国加快了建立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步伐,但在实际上,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仍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多数制造业产品的核心芯片、核心制造技术仍由日本和其他发达投资国控制着。从产业分工上讲,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仍处于最高层次,那些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并能带来丰厚利润的产品或工序,仍然出自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
最后,中日两国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影响力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判断一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力,主要应该看后者对前者的贸易、投资和货币依赖程度。在东亚国家中,日本在贸易、投资和货币方面的影响力显然比中国要大得多。
从对外贸易上看,“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对日本出口占各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20%左右,而中国在“四小龙”和东盟国家的贸易伙伴排名中要远远落后于日本,主要是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具有较大的趋同性,而需要进口的商品又是上述国家和地区无法提供的。从对外投资上看,日本是一个资本净输出国,1990年对外投资总额为505亿美元,2000年为329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总额居世界前列,是东亚国家的重要投资国。中国目前还是一个资本净输入国,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6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为3935亿美元,自1993年起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是,中国资本刚刚开始走向世界,规模有限,绝大多数年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到10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量仅相当于引资量的5%,对外投资企业的境外营业额年均不到100亿美元,在有限的对外投资中,投入东亚国家的资本所占的比例很低。日元是可自由兑换货币,也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还需要一段时间,影响力有限。因此,中国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影响力与日本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四、柳暗花明:雁行模式不会终结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基本完成追赶任务以后,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制度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而陷入长期经济萧条,但不能就此认为日本已无力再充当东亚的领头雁。从实力分析,日本在累计投资、专利申请和批准数量、科技文献、企业家精神、献身精神以及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日本仍具有而且能够保持竞争力。日本仍是亚洲第一经济、科技和投资大国,仍有能力在未来的至少20年内充当雁首,关键是看日本愿不愿意和怎么做。因此,东亚雁行模式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的经济结构改革和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一旦日本经济从低迷中走出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显现出来的时候,雁行模式又会重新发挥作用,成熟产业向东亚邻国转移势在必行。但是,作为东亚后起的国家,尤其是作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应该从日本这次的经济萧条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渐进地进行体制改革,在发展新兴产业时要有前瞻性,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培养技术上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能消极被动地依靠雁行模式的传递效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源泉自主化、多元化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2-11-20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编.世界发展状况(2001)[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 魏燕慎.“雁行模式”式微多元分工格局初现[J].当代亚太,2002(6,7).
[3] 袁锋.当前形势下的中日关系[J].复印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8).
[4] 刘昌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衰退及其前景展望[J].当代亚太,2002(6).
[5] [美]迈克尔·波特等著.日本还有竞争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原文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沈阳
【原刊期号】200302
【原刊页号】119~123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305
【 标 题】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与雁行模式的前景
【英文标题】Adjustments of Japan'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the Future of Flying Geese
Model
LIU Xiang-li,CHE Wei-h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 作 者】刘向丽/车维汉
【作者简介】刘向丽(1971-),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 国际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车维汉(1954-),男,辽宁沈阳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 国际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日本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长的停滞期,“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则较快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也保持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日本官方指出,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雁行模式业已结束。那么,日本官方的这一表态是否表明雁行模式真的终结了呢?本文对比了日本与“四小龙”和部分东盟国家出口主导产品的差异,阐明了日本和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巨大差距之后,说明雁行模式仍有存在的必要,关键取决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摘 要 题】他山之石
【英文摘要】From 1990s of 20 century,there exist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Japan and other
eastern Asia countries in the economicgrowth.Four small dragons and ASEAN countries
get rid of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quickly.China keep the high level of economic
growth begin from the taking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Under these backgrounds,J
世界贸易形式范文6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为了积极应对国内外需求不振的局面,中央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来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的持久发展动力。加工贸易作为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外贸“稳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加工贸易面临着供需结构不匹配、区域结构不平衡、产品结构层次低、出口市场结构集中等结构性问题,迫切需要从供给侧进行针对性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提供有效供给,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动能。因此,加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综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供给侧管理。不同于需求侧管理对经济采取“刺激政策”,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通过自主调节,微观主体的活力得到释放,创造的产出水平接近理想的产出水平。在这种状态下,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
进而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针对全要素生产率所包含的生产要素进行改革,各种要素充分释放活力。实施采取减少政府管制、金融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手段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际和国内经济复杂形势下的必然要求。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进入中长期调整,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强。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主动谋求结构优化和调整。中国也面临着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量。从中国国内来看,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存在大量过剩产能和无效供给,严重影响经济复苏。中国尝试从需求侧刺激来拉动经济,但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刺激消费,但国内消费者仍然偏好国外产品,国内产品依然滞销,国内供给不能满足国内消费。目前中国经济依靠需求侧刺激已经没有政策空间,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供给侧如果得不到明显改善,企业效率下滑将是持续性的,经济下行也将难以避免。而结构性矛盾指产能过剩严重,存在大量无效供给,这些无效供给占用着大量有效供给的资源,进而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中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从产业形态来看,新兴产业是短板;从产品质量来看,高品质产品是短板;从资本形态来看,人力资本是短板。目前经济结构中,资本比例结构不协调,不科学:过多的资本投入到地产开发,而投入到新兴经济的资本不足,导致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迟缓;企业家将更多投入物资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投入,导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有效供给在供给结构中的比例,使有效供给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降低企业的交易性成本和制度成本,使企业负担减轻,短板得到改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生产需要使用劳动、土地、资本、创新等生产要素。要素配置不同,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不同。由于目前这些要素配置不合理,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不高。通过合理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企业活力,来解决经济中结构性的问题。应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个方面来推进结构性改革。
外贸作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侧结构问题,外贸增速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目前制约外贸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供给侧,供给侧的产品结构和品质档次都难以满足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中国外贸的综合竞争优势仍未完成从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的转换。应加快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品品质提高、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和加快培育新型贸易业态。传统要素成本优势的丧失,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是造成我国外贸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原因。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加快外贸税费改革、降低要素成本,推动技术升级,调整供给结构,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创造新供给。
目前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大多是宏观的,针对加工贸易供给侧Y构性改革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目前加工贸易的发展困境和问题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额占货物贸易出口额近一半比重。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外贸“稳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项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技术更新缓慢、积累大量过剩产能等因素,目前加工贸易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加工贸易的结构性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供需结构不匹配,有效供给不足;区域结构不平衡,成本优势丧失;产品结构层次低,加工增值率不高;出口市场结构集中,市场风险大等几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造成了目前加工贸易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态势。
1. 供需结构不匹配,有效供给不足。中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加工贸易产品种类繁多。但目前加工贸易多个行业存在产品滞销,产能过剩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加工贸易经过多年发展和前期大规模刺激,产能急剧扩张,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供给和国外需求不匹配,不能满足国外市场需求,难以形成有效供给,大量产能沦为无效供给。由于国内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低成本,厂商将生产重心放在控制成本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精细化程度低、产品缺乏差异性。而国外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差异性、个性化、定制化和精细化。因此,目前国内较低层次的供给难以满足国外市场较高层次的需求,导致了供需结构不匹配,一方面是中国加工贸易产品销量阻塞,另一方面是国外市场被精细和差异化生产的第三国产品所占领。国内加工贸易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供需结构不匹配。
2. 区域结构不平衡,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加工贸易存在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集中了超90%的加工贸易份额,区域结构严重不平衡也导致了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据统计,2014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比分别为98%,1.2%,0.8%。加工贸易超九成集中在东部,随着东部各项成本的持续提高,使中国加工贸易面临着丧失成本优势的巨大风险,竞争力在加剧下降。《新劳动法》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连年升高,东部的土地价格受房地产市场影响也大幅提升,其他要素成本也快速增加,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使东部加工贸易的综合成本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却在逐渐丧失。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待岗、土地闲置的现象。区域结构不平衡导致加工贸易成本优势的丧失和大量订单的流失。
3. 产品结构层次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长较快,但加工贸易增值率却始终不高。据统计,2008年~2015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始终维持在1.7~1.8之间。从总体趋势上看,加工贸易增值率没有增长的趋势,甚至在某些年份还低于1.7。一方面加工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加工贸易增值率的长期低位运行,造成了中国加工产品越多,流失的利润也就越多。加工贸易增值率长期维持在低位的原因在于低层次产品居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经过多年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从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过渡到机电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但中国企业从事的仍是对零部件进行简单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在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产业链条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仍难以介入,从而导致产品在中国经过加工增值的含量是非常有限,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4. 出口市场结构集中,潜在市场风险加大。加工贸易出口市场结构过于集中,使中国的潜在市场风险逐渐加大。我国加工贸易市场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据统计,2014年中国对美国、香港、欧盟、日本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8%,出口市场非常集中。目前日本、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大,需求端萎缩加剧,造成了供给端的正常供给被动的变成过剩产能,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下行,需求不足导致国际贸易增长乏力。为了维持本国利益,多个国家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世界范围内贸易摩擦频发。
过分集中的出口市场,使我国加工贸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的概率大大提升,欧美国家对于加工贸易的原产地规则的认定非常随意,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经受到多次贸易制裁。
三、 供给侧改革下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目前,加工贸易在供给侧存在多重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和货物出口的健康发展,也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供给方式,优化区域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向世界市场提供满足需求的有效供给,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外贸增长和保障经济平稳增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根据主要出口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加工贸易企业应加强分析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特征和结构,针对需求特征对产品的生产、研发和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使产品能够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要求,使供给能够切实满足主要市场的需求,真正转化为有效供给。通过细分目标市场,从过去面向整体市场的单一“大订单”的供给模式,转变为面向个性化和分散化为特征的“小单”的供给模式;从过去的“以量制胜”和“以价制胜”逐渐转变为“以质取胜”和“以品牌制胜”的供给模式。在巩固西方中低端市场的同时,逐渐去开发西方市场高端需求,开发新的更大的市场。同时,加工企业应当和欧美知名的营销公司密切合作,通过针对性强和体验为主相结合的营销,来打开欧美高端市场。
2.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增加供给渠道。拓宽和增加供给渠道,加快开发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凭借“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巨大市场效应,加快开发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东、北非、拉美、中亚等地区的市场,利用中国加工贸易产品质优价廉的优势,积极打开这些国家市场。加工企业应深入分析沿线国家的消费结构和需求特征,使加工贸易产品符合当地市场消费习惯,合理布局高端供给与低端供给的层次结构,加快抢占这些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同时,企业在当地展开多种营销手段,对中国产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推广,来打开当地市场。
3. 优化区域布局,实现协调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协调持续发展。对于东部地区已丧失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应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东部相关产业的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优势承接东部相关产业,使综合成本有效降低,维持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竞争优势,保持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同时,中西部也可承接东部的资本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以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使中西部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应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摆脱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低端制造,利用自身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将经营重心放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积极掌握核心技术,进入关键零部件生产,加快推进东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4. 加快技术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国内企业应多渠道提升产业中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来带动加工贸易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不断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更多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高质量的研发活动,将科技转化为先进产能,成为有效供给。同时,加强对于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工贸易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从目前的“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生产”的产业链中低端向“产品研发――自主品牌研发、生产”的产业链中高端不断迈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最终使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生产”的产业链中高端攀升。
5.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创造新供给。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销售模式,发展迅猛,潜力巨大,可作为传统出口贸易的补充,进行充分开发,丰富加工贸易的供给渠道。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众多,绝大多数是工业制成品,非常适合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应利用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营销,以迅捷、低成本的向世界市场提供有效供给,大力开发新兴市场。企业应加快实现全程在线交易,不断扩大交易商品的范围,尽可能使跨境电商覆盖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产品。同时,加工贸易企业也可自建平台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品牌培育,拓展营销渠道。支持国内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加强合作,使线上交易和线下营销紧密结合,建立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新兴模式,融入境外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境外市场。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这一新兴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国际营销渠道和网络,提供多途径、全方位的供给方式。
6. 加快培养与引进人才,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关键因素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目前,加工贸易并不缺廉价的劳动力,缺乏高级技工和高水平研发人员。首先应加快培育技工、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目前我国高级技师、技工在技术人员中的比例仅为20%,发达国家该比例达到50%,高级技工的缺乏使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难以突破。一方面利用这些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传帮带,使年轻技师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应加强和全国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的合作,加快培养动手能力强、肯钻研的学生,使他们充实到生产一线得到充分锻炼,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为加工贸易提供充足的技师。对于高水平的研发人员,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向全球范围内吸收和引进高技术人才,利用高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和钻研精神进行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切实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同时,鼓励国内研发人员多去国际研发中心学习、多参与国际展会和研讨会,通过高水平的交流,不嗵嵘自身的研发水平;充分利用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人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发体系,不断提高研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6,(6).
[2] 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2016,(2).
[3] 高长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厘清的四个认识问题[J].红旗文稿,2016,(4).
[4] 陈莹莹.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6,(12).
[5] 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
[6] 戴翔,张二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外贸转型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