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草原文化;建构;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58-02

进入21世纪的今天,草原民族及其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因此,发掘草原文化的合理内核,保护草原民族传统文化,对草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已为众多人士关注。笔者在研读大量相关资料基础上,立足于草原文化自身研究现状,对草原文化的概念、内涵、类型、分期及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总结现有成果,推动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关于草原文化的概念问题,学者们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1.政协主席陈光林等人士认为:“所谓的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1]

2.“草原文化主要是指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在适宜放牧牲畜的草原区域创造的独特文化 , 是由草原地理环境 (自然因素) 、游牧经济生活和马背民族的历史传统等 (人文因素) 多方面作用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复合体。”[2]

3.“草原文化就是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由生息在这里的先民 ,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 [3]

草原文化的承载地区、创造主体以及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从上述的三个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草原文化的承载地区是草原,创造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草原的居民,与其他文化一样,其具有丰富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说,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们创造出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就应当是草原文化,该种文化包括游牧文化、狩猎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

二、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问题,目前是学术界在草原文化研究领域很难形成共识的焦点。有学者认为:草原文化的内涵“一是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多样的贸易需求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开放生态理念。”[4]有学者认为,“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和英雄崇拜”[5];也有学者认为,“草原文化是生命文化、生态文化,基本精神是英雄精神、自由精神、务实精神、开拓精神和顽强精神。”[6] 这些提法,从不同的层面论述了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正如吴团英所说,“草原文化作为统一的认知对象……应当具有基本的、稳定的、同一的内在属性和特质。” [7]基于此,草原文化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理念。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最具生态特征的生产方式。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草原文化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一种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

二是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观念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生活习俗和政治文化之中。草原民族推崇以诚立命的道德标准。

三是自由开放。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这种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环境,自由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

四是英雄崇拜。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蒙古族是拥有英雄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

三、草原文化的分期

关于草原文化的分期问题,学界提出众多观点,仅就中国草原文化的分期就存在以下观点。

1.按草原文化的发展演变脉络,即草原文化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实际进行分期。有学者对草原文化作如下分期:“(1)扎赉诺尔文化――朱开沟文化为北方草原文化起源期。(2)朱开沟文化――公元209年为草原文化形成期。(3)以游牧文化为突出特点的草原文化发展期(公元前209至公元906年,约1116年)。(4)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嵌合、交融的草原文化拓展丰富期(907―1911年)。(5)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期(1911―1949年)。”[8]

2.将北方草原文化进行历史分期,又考虑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基本特征,对草原文化历史分期进行划分:“ 以原创游牧文化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文化形成期(公元前 209 年至公元 906 年); 拓展地域空间和经济类型的文化跨越发展期(907 ―1205 年); 在统一中国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吸融相互渗透的全面发展时期( 1206―1911 年)。”[9]

草原文化的发展既有逐步的形成过程,也有在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的剧烈变化。所以,对草原文化的合理分期对研究草原文化有重要意义。

四、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积极讨论的热门话题,学界大致有以下观点:(1)多元化特征。李登样认为:草原文化系统本身具有多样性,“草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也是相互交融的。”[10]因此,草原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另外,有学者认为,草原文化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创造的,因而,草原创造主体具有多元特征。(2)生态化特征。乌云巴图认为,游牧必须具备三要素:人、家畜和环境,而人(牧民)充当调节者的角色,相当于一个生态因子。“牧民的所作所为必须服从于其他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的维持。牧民的这种角色要求使得牧民所拥有的文化必然带有生态属性。”[11];马桂英认为:“……质朴的自然观,再加上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 , 使他们同大自然融合为一体 , 导致各民族原始文化中形成了具有强烈的归顺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师法自然的价值观。”[2]。(3)开放性特征。李登样,马桂英认为:“ 游牧民族四海为家 , 视野特别宽阔 , 能够广泛接纳各种文化 , 对任何外来文化都不排斥 ,任何时候都能恰倒好处地融合、吸收异族文明。”[2] (4)历史传承的悠久性。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等,都证明了草原文化的历史可谓悠久。(5)区域分布的广阔性。在历史上,广阔的北方草原一直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地域,所以草原文化一直是这个广阔区域的重要文化形式。(6)构建形态的复合性。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是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光林.深化草原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 2007-09-21(9).

[2] 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2006,(1).

[3] 论草原文化的建构特征[N].光明日报,2004-12-21.

[4] 王利俊.草原文化传统价值的当代启示[J].实践,2005,(2).

[5] 吴团英. 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02-07(11).

[6] 乌云巴图.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J].实践,2006,(1).

[7] 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02-07(1).

[8] 金海.深化草原文化研究 推进文化大区建设[N].实践,2006,(10).

[9] 何天明.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对本区域文化历史分期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07-20(9).

[10] 李登祥. 对草原文化变革与重塑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1] 乌云巴图.草原传统文化的流变与特征[J].实践,2006,(3).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grassland culture

PANG Yu

(Humanity and tour school,Huhehaote vocation college,Huhehaote 010021,China)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2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由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首先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所谓调整政府职能结构,就是要将政府的主要职能从原来的过分关注经济建设的建设型政府,调 整为政府职能主要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区别于管制型政府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 [17]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各级政府构建坚实的公共财政体系

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有四大体制支撑,即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制度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从财政体制来讲,首先要 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使其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目前比较薄弱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 付的力度,弥合东西部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使其达到公开、公平、公共、民主和法制的要求。从收入分配来讲,必须按照“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控高”(调控过高收入),“打非”(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的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 势得到根本性扭转,从而减轻政府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18]

(三)加大县级政府的经济自主权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保障

有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某些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困难,原因在于其县级财政的现状与公共财政的差距。[19]县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 政包袱重,“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重了县级财政的压力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县级财政负担过重,财力偏紧使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时有 心无力。由此,近年各省积极实施“强县扩权”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自主权。强县扩权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县级政府的经济大权,可以 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20]

陕西省于2007年起开始实行“强县扩权”试点。2008年一季度,15个扩权县(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 平均增长15.9%、28.7%、28.7%。扩权县直接办理的审批、核准、备案类项目大幅增加,发展环境更加宽松。神木抓住机遇,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 展,顺利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从而改写了陕西省没有全国百强县的历史。

四、总结

西方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天然责任,而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只能将范围缩小至基本公共服务。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 和各地广泛的实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必将越来越成熟。如何实现民生措施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只有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和扩大 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才能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认为以下问题还应进行继续深入地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如何评价,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措施的实行,这一领域必然会引起学者的关注。同时,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这些举措应切实贯彻落实,使这些 惠民举措真正为百姓带来福利,而不是出于各级政府一时的“政绩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德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8,(4):12.

[2]唐钧.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j].时事报告,2006,(6):42-43.

[3]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42):40.

[4]董立人.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5):83.

[5]王伟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般分析框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5):74.

[6]周明海.民生的关注与追寻——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j].兰州学刊,2008,(4):87-91.

[7]金兴盛.让所有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j].今日浙江,2008,(14):44.

[8]“公共服务均等化”课题赴美加考察团.加拿大和美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的考察[j].宏观经济研究,2008,(2):29-34.

[9]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8,(5):7.

[10]骆建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n].浙江日报,2007—07—02(11).

[11]金兴盛.让所有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j].今日浙江,2008,(14):44.

[12]迟福林.广东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eb/ol].cird.org.cn/showfruit.aspx?id=772.

[13]陈昌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行动路线图[j].财会研究,2008,(2):16.

[14]井敏.试论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08,(10):53-55.

[15]陈文权,张欣.十七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讨论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41-45.

[16]高尚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eb/ol]. 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4&id=163606&replyid=&skin=1.

[17]井敏.试析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j].学习论坛,2006,(10):47-50.

[18]常修泽.公共服务均等化亟需体制支撑[j].瞭望,2007,(7):48-49.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短跑;跨拦;运动负荷;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的宗旨在于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竞技状态。当今,随着田径项目竞赛制度的演变,其训练过程结构也已经发生变化,总体可概括为以阶段训练为核心,以小周期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特征,赛季也由原来的单季变为多季。一般而言,在正常情况下,运动员经过较长时期的系统训练之后,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理应逐渐提高,专项成绩亦该上升。但这绝不能确保竞技状态高峰出现在重大比赛之时。因此,是否善于安排赛前训练成为了衡量教练员业务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一、赛前训练的基本含义及主要任务

广义地讲,重大比赛前一个周期的训练可视为赛前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分别确定训练的重点任务。同时,每个小阶段的训练内容与负荷的节奏,以及各小阶段之间的节奏,对比赛时能否达到竞技状态均有重要影响。

狭义地讲,赛前训练往往指比赛前数周或最后一个小周期的训练。在此期间,训练的主要目的已不是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和运动素质水平,一般也不再进行技术上的“改造”,而是致力于通过各种训练手段促进构成竞技状态诸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运动员进入表现个人最佳成绩的最适宜状态,具体表现为:第一,各系统的机能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运动能量消耗减少,恢复过程缩短;第二,各项身体素质综合水平得到理想发展,并能做到有机结合;第三,动作协调,技术稳定,反应灵敏,速度感及节奏感好;第四,心理稳定,有充足的自信心,渴望比赛,又具有自我控制能力。

二、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特征

短跑、跨栏运动员在赛前4—6周内训练内容逐渐减少,一般性的训练内容被取消,只保留了与专项关系密切的训练内容。具体来讲,100米、200米跑运动员其训练内容侧重于专项力量、速度、速度耐力的训练,并伴随技术与心理训练的进行。其方法是专项力量以小负荷、快速爆发式用力,速度耐力以80米以上段落95%左右强度负荷为基本特征。400米跑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侧重于将专项耐力水平维持在适宜的高度,其方法是以高强度的间歇跑,反复跑,上、下坡跑,起跑和行进间跑,以及跳跃练习和跑的专门练习,杠铃练习为基本特征。跨栏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则重于栏的专项训练,并穿插一些髋关节力量以及灵活性与快速力量的练习,其方法主要采用起跑至第1栏——第5栏——第8栏的练习、变换栏间跑节奏的练习、短于专项段落或稍长于专项段落的速度与专项耐力练习等。

三、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量与强度特征

重大比赛前合理安排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促进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决定性的因素,而对负荷量度的控制往往取决于运动专项特点。从目前所能收集到的研究资料来看,在赛前阶段运动负荷控制的研究中,在大多未涉及负荷量度的领域,而对负荷强度则有所涉及,但亦十分模糊。现代运动训练负荷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强度的训练更为有效,也更为经济。契纳指出,最佳运动成绩有赖于专项训练的强度和量。谢亚龙认为,在处理负荷强度诸因素的关系时,应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再考虑其它量等因素。运动负荷的辨证关系同样告诉我们,在赛前训练安排运动负荷时,绝对不能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而应该在考虑一方面的同时把握另一方面。

此外,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量以下降式的波浪曲线变化为基本特征。负荷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训练内容手段的减少,训练课时间的缩短以及每一手段练习次数的减少和间歇时间的延长等,在减到一定程度后,还要保持一定的负荷量,采取一天略大、一天略小或一天略大、两天略小的安排方法,这样运动员不但能够获得适宜的刺激,又能得到及时的恢复,有利于运动员保持旺盛的体力和达到竞技状态。

四、短、跨项目赛前训练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1.赛前训练计划的安排应符合短、跨项目特点和项目功能特点。短跑、跨栏均属体能类具有短冲性特征的极限强度项目,其突出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潜力,并具有两种系统混合供能的特点。因此,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我们应围绕项目及项目功能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负荷量与强度。

2.教练在安排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时,应明确以下关系:各种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关系;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之间相互吻合的关系;训练负荷与恢复措施的合理配比关系;心理负荷与比赛日程的最佳组合关系。

3.赛前训练阶段在时间的确定、计划的安排、方法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必须因人而异,同时还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如对于过度兴奋的外向型运动员来说,应安排短距离练习强度不大,训练负荷量相对不高的内容。而对于惰性较大、抑制过程占优势的内向型运动员来说,其安排内容正好相反。

五、结论与建议

1.赛前训练阶段之所以成为运动训练过程的独立阶段,是由赛前训练特点及规律所决定的,但它又是运动训练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教练员,我们应该充分掌握有关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并自如地运用到各专项训练及比赛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Meta分析;肉毒毒素;切口愈合;瘢痕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23-001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 injections in the plastic surgery incision. Method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for studies which were published on 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CNKI,VIP was performed from database establishment to August 2015.We included trails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injections in the plastic surgery incision.We extracted data RevMan5.3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6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meta-analysis;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wound healing;keloid

手术切口的愈合不但与切口感染、手术技巧等有关,还与局部的张力及表情肌的活动有关。因此,在切口愈合早期,减轻局部张力,控制局部肌肉活动,可促进切口愈合,有效减少瘢痕增生。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可特异作用于周围胆碱能运动神经元,降低肌张力。有文献报道[1],A型肉毒毒素还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裂、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减少胶原蛋白的分泌,抑制P物质释放等。笔者认为A型肉毒毒素与切口愈合效果有紧密联系。本文旨在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术后行肉毒毒素注射对切口愈合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临床试验,文种限中、英文;②研究对象:瘢痕患者,无年龄、性别等限制;③干预措施:瘢痕切除术后行注射治疗,注射内容存在差异;④结局指标:切口愈合效果。

1.1.2 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文献;②原始研究数据不能应用;③未设置明确的对照组,相关观察指标未明确指出;④个案报道、综述等。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CNKI、VIP和WanFang Data,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8月。中文检索词包括:瘢痕、增生性瘢痕、肉毒毒素、肉毒毒素A。英文检索词包括:keloid,scar,cicatrix,hypertrophy,botulinum toxin,boutulin,botox。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表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两位评价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而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或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主要提取内容包括:研究的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限、研究对象情况(样本量、年龄)、对照内容、试验设计、结局指标。

1.4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或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P≥0.1且若I2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共得到886篇文献,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6[2-7]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2。

2.3 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篇文献。各研究间同质性较好(I2

3 讨论

术后切口的愈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三个不同又互相重叠的时相,即炎症反应期、细胞增殖期、成熟和重塑期。炎症反应期是切口愈合的基本时相,其特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细胞趋化。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是细胞增殖期的重要细胞。随着成纤维细胞增殖而发生的新血管化,是切口愈合早期常见的肉芽组织特征;内皮细胞从邻近伤口的毛细血管开始增殖,形成新的毛细血管。成熟期的主要特征是切口中的胶原产生沉积。胶原沉积不足可致切口愈合不良;胶原合成和沉积过度,则出现瘢痕过度增生或瘢痕疙瘩。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包括:手术技术、血供和氧供、营养状况、切口感染、切口局部张力等。

A型肉毒毒素(BTXA)是由革兰阳性厌氧菌产孢肉毒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它能够持久地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麻痹,可用于肌张力障碍和肌肉痉挛性疾病的治疗。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平滑肌和腺体,A型肉毒毒素也能通过抑制胆碱能或非胆碱能神经递质发挥作用[8]。在眼睑痉挛、半侧面肌痉挛,以及去除面部动力性皱纹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9]。

切口两侧的张力是影响切口愈合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引起瘢痕变宽的一个主要原因。切口两侧的张力主要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所以,减弱肌肉收缩的力量即可以减轻切口两侧的张力。A型肉毒毒素可特异作用于周围胆碱能运动神经元,降低肌张力,临床作用一般维持6个月,而瘢痕成熟的时间一般也需要6个月,恰与切口愈合过程相关联。所以,在切口愈合、瘢痕成熟的过程中,应用A型肉毒毒素可预防切口瘢痕增宽[10]。

A型肉毒毒素对于切口愈合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减轻切口两侧皮肤张力方面。动物实验观察发现A型肉毒毒素还可减少创面愈合过程中炎性细胞的浸润,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增加胶原纤维的密度,减少肿瘤坏死因子和转换生长因子的分泌,改善愈合后瘢痕的外观;还可以减少创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的过度沉积,从而避免增生性瘢痕的产生。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1-14],A型肉毒毒素不仅可以预防瘢痕增宽,还可改善瘢痕的质地。但关于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剂量以及注射方法等还需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讨与总结。

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于术后肉毒毒素注射对切口愈合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共纳入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肉毒毒素注射组术后切口愈合效果优于安慰剂注射组,即术后行肉毒毒素注射对切口愈合效果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检索过程中,除检索国内几大中文期刊数据库外,还对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尽量减少定位偏倚。但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病例数偏少,降低了结论代表性。且研究的结论中缺少对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整,不能完全避免隐含的混杂偏倚。综上所述,术后行肉毒毒素注射对切口愈合效果有积极意义。但上述结论仍需进行大样本、高质量的试验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文阁,于波,孙瑛,等.新型药物组合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应用初探[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3,19(6):460-461.

[2]栾迎春.A型肉毒毒素防止面部美容切口瘢痕增生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5,5(2):44-45.

[3]吴铁娟.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美容切口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疗美容,2014,2(6):7-10.

[4]杨瑞年,李明,吴承道.面部整形美容切口中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14,2(6):3.

[5]史迎军.面部整形美容切口中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力压迫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5):123-124.

[6]Kim YS,Lee HJ,Cho SH,et al.Early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f thyroidectomy scars using botulinum toxin:a split-scar,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2014,22(5):605-612.

[7]Shaarawy E,Hegazy RA,Abdel Hay RM.Intralesional botulinum toxin type A equally effective and better tolerated than intralesional steroid i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Cosmet Dermatol,2015,14(2):161-166.

[8]宗晓健,宋焱峰,张雪平,等.A型肉毒毒素抑制Methoxamine和电场刺激引发主动脉肌条的收缩[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12):1366-1370.

[9]王育红,涂惠芳,杜芳,等. A型肉毒毒素抑制内眦赘皮术后瘢痕的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103-1106.

[10]王长慧,魏翠娥,孙娆,等.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美容切口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359-361.

[11]Lee BJ,Jeong JH,Wang SG,et al.Effec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on a rat surgical wound model[J].Clin Experiment Otorhinolaryngol,2009,2(1):20-27.

[12]Abdallah Hajj Hussein I,Dali Balta N,Jurjus RA,et al.Rat model of burn wound healing: effect of Botox[J].J Biological Regulat Homeostat Agents,2012,26(3):389-400.

[13]Xiao Z,Qu G.Effect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on collagen deposition in hypertrophic scars[J].Molecules,2012,17(2):2169-2177.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 水稻 高产种植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168-01

1 水稻作物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类型的角度来讲,水稻作物可以划分为粳稻与籼稻的两类。从水稻生育期砜矗水稻品种应当包含早稻、晚稻与中稻的几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来讲,水稻栽培所需的技术流程也具有差异性。在栽种水稻的初期,水稻将会缓慢进行萌芽,然后经过分化阶段并且形成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到了抽穗期之后,水稻就进入了最关键的生长与生殖期[2]。因此,水稻作物从萌芽直至抽穗结实的全过程都不能缺少高产栽培,对此应当强化基础性的田间监管。目前的状态下,对于水稻栽培通常可以选择育苗移栽、种植单季稻或者种植双季稻的方式。

高产水稻的基本特征为:具体在栽种水稻时,应当选择适当的作物间隔,同时保障优良的透光性与田间水分。经过高产栽培之后,水稻作物就会表现出叶片挺立、穗粒饱满以及茎秆粗壮等特征。例如:很多种类的高产水稻平均具有17片或者更多的作物叶片,茎秆十分粗壮并且具有很发达的根系。对于水稻如果施加了足够的田间肥料,那么还可以促进结实率的提高。同时,高产水稻作物也具有优良的结实率,因此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2 高产种植的相关技术

近些年来,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正在逐步推广,这种现状有助于增加产能,同时也提升了水稻栽培的综合效益。然而不应当忽视,受到很多要素影响,现阶段的水稻种植仍没有真正完善。在水稻种植中,某些人员经常忽视了基础性的水肥管理,对于水稻生长中的田间管理也没有给予关注。由此可见,在种植水稻的全过程中仍然有必要迅速推广高产种植,通过运用高产种植的相关技术来提升水稻产能,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种植效益。具体来讲,高产水稻的种植技术应当包含如下:

2.1 选种以及育秧

具体在展开水稻栽培的活动之前,应当通过综合对比,从而选择最适合用于栽种的水稻种类。由此可见,水稻选种与水稻的产能密切相关,对此有必要给予重视。具体进行选种时,水稻种植人员有必要考虑当地水源、地形与地势等,遵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来完成选种[3]。农户在选购各种类型的水稻种子时,应当反复核验种子供应商具备的资质,确保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同时,在选种过程中还需要格外重视水稻种子本身的抗虫害特征,最好能选择穿插种植的模式,以此来避免较大规模的水稻虫灾。

水稻种植具有鲜明的体系化特征,因此有必要密切结合当地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种植技术,同时高产种植也涉及到多项关键性的技术。技术人员如果要从根源上创造水稻高产的状况,则需要紧密结合各个环节,优先选择最适合用于高产栽培的水稻品种。除了选种之外,水稻育秧也直接决定着水稻种植的综合水平。这是因为,在育秧阶段如果没有全面予以控制,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水稻栽种的成活率变低,情况严重时还会减少产值。对于育秧工作而言,先要做好全方位的种子浸泡与先期处理。具体的措施为:将水稻种子浸泡于特定浓度的药剂中,达到特定时间段之后再捞出浸泡后的种子。同时,还应当注意对苗床的整理。

2.2 做好各阶段的田间管理

从全球范围来看,水稻都构成了最重要的一类作物。对于水稻进行的高产种植包含了很多环节,在这其中涉及到水稻育秧、水稻密植以及田间管理。对于高产种植的各个步骤与环节,技术人员都应当给予管理。完善现阶段的高产种植,有利于全面提升各地的水稻产能,从而为水稻高产提供最根本的保障。因此对于水稻种植应当进行田间管理,确保在最大限度内提升水稻种植的综合质量。通常情况下,田间管理应当包含追肥管理以及水分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了田间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具体的措施为:对于水稻作物应当施加适量的水分与肥料,确保深水护秧的全面落实。水稻幼苗在返青之后,就要转换为浅水护秧的措施。到了五月中旬,应当保证适当的晒田时间。进行追肥处理时,确保依照适当比例来施加富含营养物的氮肥、钾肥以及磷肥。一般情况下,还需要施加每亩15千克的复合肥或者穗肥。

2.3 防控病虫灾害

水稻一旦感染了病虫害,将会带来较大规模的作物减产。由此可见,防控病虫害的做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水稻生长中常见的叶枯病、稻曲病或者稻瘟病等,应当密切结合水稻感染病虫灾害的情况来做好相应的防控[4]。具体在施药时,可以选择三环唑或者甲维盐等不同类型的药剂。为获得优良的病虫害防控实效,应当紧密结合化学防控与生物防控等多项措施。

结语

在水稻种植的各个阶段中,技术人员也应当致力于防控田间的病虫害,做好全方位的水稻田间管理。截至目前,水稻高产种植的相关技术正在获得改进,然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未来在水稻种植的实践中,技术人员还需要摸索经验,在此基础上服务于水稻种植的综合产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龚金龙. 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 中国农业科学,2014(07):1273-1289.

[2]吴庆华,周贤友,吴继金. 水稻的高产种植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6(02):88-89.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马尔科夫网络 图像处理 空间建模 应用

一、引言

马尔科夫网络( Markov Network, MN )是目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等领域的有效模型之一,它应用于人工智能、分子动力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马尔科夫网络模型源于统计力学领域著名的易辛模型。易辛模型是最早的从微观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来讨论物质相变的模型。马尔科夫网络定义了具有马尔科夫性质的n维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马尔科夫性质是指某个事物的下一个状态只由现在的状态决定,而跟事物过去的状态无关,也就是无后效性。马尔科夫网络与贝叶斯网络相似,都是用于表达依赖关系。与贝叶斯网络相比,马尔科夫网络可以表达循环依赖等关系,而贝叶斯网络则不能;但贝叶斯网络可以表示推导关系等,马尔科夫网络则不能。

二、基本概念

(一)基团的势函数

基团的势函数是马尔科夫网络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中,基团是指在无向图G中彼此有连接关系的点的集合,特别地,无向图G中的单独的点也属于一种基团。势函数是指对应于某一类基团的非负实值函数。基团与势函数是一一对应的,势函数反映了基团中变量取值的相容性。

(二)马尔科夫随机场

定义:设X=是定义域S上的随机变量族,每个随机变量=,其中,R是一个实数集合,则随机变量族X成为随机场。

1.3 马尔科夫网络

定义:马尔科夫网络是在无向图G上给定势函数集合,记为G=。马尔科夫网络定义概率:

其中,V=是n维变量,v=表示变量V所取状态值;Z是标准化系数,用来保证=1;是关于基团c的势函数,一般是指数形式函数。因此,概率公式可以写成:

其中,w是基团势函数的权重系数,f是基团势函数向量形式的特征函数。

三、马尔科夫网络在图像处理及空间建模的应用

马尔科夫网络从提出至今,已经应用于诸多领域,是一门比较成熟的随机变量全联合概率分布模型。

在图像处理及空间建模方面。2009年,Detry等提出了一个对概率空间关系进行编码的目标表示框架,这个概率空间关系是关于三维特征和用等级结构组织这些三维特征两者之间的[1]。在等级最低层次的特征是局部的三维描述符,更高层次的特征对更基本特征的概率空间构型进行递归编码。该等级结构是用马尔科夫网络实现的,检测是通过信任度传播(BP)算法来实现。该框架可以在未知的场景下估计既定目标的位姿。通过输入噪音,角度变化和遮挡的实验证明了框架等级结构的健壮性。2011年,Huang. Y C等提出普遍适用的基于组件的人脸定位可变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形状组件建立独立高斯模型来保存更多局部形状变形的细节。同时,马尔科夫网络为模型的搜索策略提供了简单的几何约束。Huang. Y. C.等提出的模型不仅可以针对被夸大渲染和轻度的阴影变化的图像,也可以针对遮挡和重度阴影的图像产生精确的形状对准结果。2012年,Song. M L等提出基于马尔科夫网络的全局能量最小框架。该框架首先从照片――素描对的训练集提取一对字典,从而建立了素描中的斑点与照片的关系。然后,通过学习训练出的一对字典,可以合成一系列重叠的照片斑点。通过实验结果可以验证,该框架可以有效地用于实际人脸照片的合成。2012年,Hsieh. K Y等提出,马尔科夫随机场模型为从不同角度摄取的两个图像来推理对应场景的三维几何结构的立体视觉问题提供了健壮的形式化方法。Hsieh. K Y等测试了用多核处理器的立体视觉BP算法的并行性。Hsieh. K Y等的论文表明算法的并行性可以有效地在多核处理器上利用。实验结果显示,对比单核处理器,多核处理器的并行化可以为BP算法提供15倍的加速。超分辨率的光谱分离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混合光谱分离方法。2012年,Li. X等提出基于案例的SR重构模型,该模型使用了马尔科夫网络作为重构的一种方法。Li. X等研究了训练数据库的数量对超分辨率的光谱分离的影响程度,从而使训练数据库设计的更加合理。

四、马尔科夫网络的发展展望

马尔科夫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地扩大。如今马尔科夫网络的研究都是与其他模型或者算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发挥最优的性能,比如关系马尔科夫网络和马尔科夫逻辑网络,同时,这也是马尔科夫网络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Detry R, Pugeault N, Piater J H. 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for 3D Visual Object Represent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9, 31(10): 1790-1803.

[2] Huang Y C, Liu Q S, Metaxas D N. A Component-Based Framework for Generalized Face Alignme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2011, 41(1): 287-298.

[3] Song M L, Chen C, Bu J J, et al. Image-based facial sketch-to-photo synthesis via online coupled dictionary learning[J].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2, 193: 2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