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1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三级医院;社区医院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77-05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最常见的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比约为60%~80%,大部分患者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故而既往发生过IS的患者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通过积极执行二级预防措施,控制相应的危险因素,可达到降低复发和致残,提高生活质量[1]。
但研究证实由于受到性别、年龄、习惯、工作、收入等因素影响,相当多的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不佳。在国外,Bushnel等[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访发现,出院1年后用药依从性差者占34.1%。在国内,马锐华等[3]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90d后,59.4%未接受指南推荐的降压药治疗,52.6%未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不同等级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研究不多,也缺乏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应用情况的现况调查以及对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药物依从性现况进行比较,为IS二级预防规范化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连续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154例,其中男87例,女67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7.5±11.3)岁。既往有高血压107例(69.5%),糖尿病64例(41.5%),住院期间接受了IS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即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增加降糖药和降压药)。同期收集1.5年前因IS住院,后在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1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5例,女72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70.2±9.1)岁。既往有高血压118例(70.6%),糖尿病59例(35.3%)。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行头CT或MRI检查,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除外脑出血、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或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的大面积病灶;(3)上述诊断需经神经内科医生的医疗记录证实;(4)有一种以上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5)Barthel index(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0分;(6)能定期随访的患者。排除标准:(1)静脉系统脑梗死;(2)脑外伤、脑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卒中及其他非缺血性卒中;(3)有任何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4)拒绝参与调查者;(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进展性脑卒中或入院3周内病情进行性恶化的患者;(7)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1.2 方法
1.2.1 资料取得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通过门诊处方、电话随访及上门等方式获取符合标准的患者资料。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独居与否、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和医疗付费方式、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有无吸烟、饮酒史,家族史(包括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1.2.2 患者依从性差原因分为两类 (1)患者因素,医生开出处方后患者拒绝、忘记服用、自己停药、不按规定服药等;(2)医生因素,主要是医生未予处方。依从性界定:用药依从性的好坏采用Morisky等[4]推荐的Moriky-Green测评表中的4个小问题并稍做改进来评价,内容包括:(1)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2)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3)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4)当你服药后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当4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时,即为依从性好;当4个问题只要有1个及以上的回答为“是”即为依从性差。
1.2.3 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数计算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154例我院(三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2.7%、49.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77.6%、70.3%。167例社区(一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9.0%、29.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93.2%、96.6%。见表1。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分析,降脂药物的依从性最差,社区医院尤为明显(与我院对比,P=0.012);社区医院在降压、降糖用药方面优于我院(P=0.015;0.008),而两组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474)。见表1。
2.2 两组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医疗付费方式是影响我院IS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OR 0.278,95%CI 0.119~0.650)、降脂药(OR 0.314,95%CI 0.127~0.781)、降压药(OR 0.396,95%CI 0.171~0.917)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高脂血症(OR 0.276,95%CI 0.093~0.819)的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社区医院中年龄≥65岁(OR 0.403,95%CI 0.184~0.879)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见表2~5。
2.3 两组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社区医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医生未予处方。见表6。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急性IS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IS复发。二级预防措施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即优化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质量。二级预防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主要是他汀类)以及必要的降压、降糖药物。药物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卒中复发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起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患者的依从性做保障,任何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都无法实施。
国外Glader[5]、Johnson[6]研究IS患者出院一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63.7%、87.1%。而我国类似研究发现[7],仅66%的患者能坚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依从率分别为72.8%和78.2%。社区医院IS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依从性稍高于三级医院,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4)。可见在本研究中,IS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欧美研究结果相当,但高于国内同类研究。
目前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与降压药、降糖、抗血小板药相比,降脂药的依从性是最差的。宋波等[8]对IS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存活者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仅为38.3%。蒋立新等[9]研究表明仅有约20%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Wettermark[10]、Pittman[11]研究发现只有50%的脑卒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中三级医院患者应用降脂药物的依从性为49.3%,社区医院仅为29.9%,三级医院用药情况稍优于社区医院(P=0.012)。由此可见,目前我国I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在三级医院当中的状况与西方国家无明显差距,但社区医院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严重不足。
由上可知,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不佳的问题在我国与国外均存在,虽水平各异,但实际情况和指南要求均有一定差距,总体堪忧。尽管有关依从性的研究繁多,但我国目前对IS患者,尤其是对IS患者二级预防比较全面的药物应用长期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不多。在影响三级医院IS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依从性的因素中,家庭收入是重要的因素,OR为0.278(P=0.003)。而和本研究类似的是,国内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有医疗保险成为卒中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促进因素。国内孟令海等[27]亦得出相应结论。与本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曹丽梅等[12]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及医疗支付方式对抗栓药物长期服用的依从性无明显影响,可能和该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服用了价格相对便宜的阿司匹林,而服用非阿司匹林药物患者例数过少有关。
社区医院促进IS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因素是合并心脏病。分析原因,合并心脏病史患者在就诊心内科门诊时,医生会给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指导,加强了患者对该药的关注度。Rudd等[13]研究发现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病史等血管性共病多的患者易接受规范治疗。这可能和患者血管共病多,增加了就诊的次数,提高了重视程度有关,从而更易接受医生的建议使用规范治疗。
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两组患者使用降脂药物的因素较其他三类药物多,但相对固定。国外Pittman等[11]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有心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与我们研究相一致。
社区医院IS患者当中,年龄>65岁为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Asberg等[14]对14 529例患者IS患者的研究表明,≥65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较年龄小者依从性差。Pittman等[11]研究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年轻。但Hohmann等[15]研究表明,依从性和年龄、性别与此无关。这与我们研究结果中年龄因素有所不同,考虑可能和患者所处区域、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卒中预防知识普及率不同有关。本研究中三级医院降脂药物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为影响因素,但未进入多因素回归方程,这可能和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
本研究未得出影响三级医院和社区影响降糖药的因素,与国内外研究有所出入。Yelena等[16]发现年龄和并发症的增加与依从性的提高有关。Joan等[17]研究提示影响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考虑原因有两个,第一糖尿病患者降糖药影响因素较少,未包括在内;第二,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人数偏低,未达到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对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对于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药物依从性,医患因素在三级和社区医院当中无明显差异。社区医院IS患者降脂药物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医生未予处方(P
综上所述,国内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欠规范、依从性差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加强对医生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继续普及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医疗保险报销率。但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为单中心资料,其代表性存在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不足,病情重和死亡病例未参与依从性评价,缺少了部分患者的用药信息;通过电话随访获得用药信息,研究结果受患者信任度和一般医学知识的影响,可能存在信息偏倚。故有待于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Bushnell CD,Olson DM,Zhao X,et al.Secondary preventive medication persistence and adherence 1 year after stroke[J].Neurology,2011,77(12):1182-1190.
[3] 马锐华,王拥军,王春雪,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研究及90天随访[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7):2618-2622.
[4] 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et al.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86,24(1):67-74.
[5] Glader EL,Sj?lander M,Eriksson M,et al.Persistent use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declines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after stroke[J].Stroke,2010,41(2):397-401.
[6] Johnson C,Lane H,Barber PA,et al.Medication compliance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J].Intern Med J,2012,42(4):47-52.
[7] Wei JW,Wang JG,Huang Y,et al.China QUEST Investigations.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urban China[J].Stroke,2010,41(5):967-974.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8] 宋波,杨光,高远,等.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依从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2):107-111.
[9] 蒋立新,李希,李静,等.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925-928.
[10] Wettermark B,Persson A,Euler MV,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in large stroke population:a study of patients perchase of recommended drugs[J].Stroke,2008,39(11):2880-2885.
[11] Pittman DG,Fenton C,Chen W,et al.Relation of statin nonadherence and treatment intensification[J].Am J Cardiol,2012,110(10):1459-1463.
[12] 曹立梅,陈旭,董志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9):823-825.
[13] Rudd AG,Lowe D,Hoffman A,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stroke in the United Kingdom: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entinelaudit of Stroke[J].Age and Ageing,2004,33(12):280-286.
[14] Asberg S,Henriksson KM,Farahmand B,et al.Ischemic strok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a cohort study of 14,529 patients in the swedish stroke Register[J].Stroke,2010,41(7):1338-1342.
[15] Hohmann C,Neumann-Haefelin T,Klotz JM,et al.Adherence to hospital discharge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prospective,interventional 2-phase study[J].Stroke,2013,44(13):522-524.
[16] Yelena R,Jacquelyn S,Craig P,et al.Oral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managed care[J].Am J Manag Care,2008,14(2):71-75.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2
对于脑卒中,一、二级预防都很重要。
所谓一级预防,是指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在这一阶段脑卒中并未发生,但是存在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一级预防就是通过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使得脑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生。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目前导致脑卒中的最危险的三大因素。我国目前有1.6亿高血压患者,这是庞大的脑卒中后备军;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也很高,患有卒中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两倍以上;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也同样是脑卒中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所谓二级预防,就是指患者已经发生了脑卒中,这时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卒中复发。
一般来说,首次脑卒中发生后两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发生后5年内,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长期药物治疗预防复发。“世界卒中协会”对于降低卒中的发生提出了六项步骤:1.了解自己的危险因素: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2.进行有规律的活动和锻炼;3.保持健康饮食,避免肥胖;4.限制酒精摄入;5.避免吸烟;6.认识卒中的预警信号。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3
为规范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和缺血性卒中预防,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日前颁布了《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我国卒中防治将走向规范化。
关键词1:6小时
“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到医院的平均时间是20个小时。”中华神经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黄一宁说,“83%患者发病时大都是在家里,当时没有其他家人发现,他以为手麻没劲而已,也不知道是卒中,所以到医院时就为时已晚了。”
抢救脑中风的关键在于时间。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窄,抢救治疗用药有两种:一种是溶栓,一种是抗血小板。溶栓要在3小时或者4.5小时之内,故一定要让患者尽量在6小时之内到达医院。“能够及时到达医院的患者非常少,大概90%~95%的患者没有得到溶栓治疗。”刘鸣说。延误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院外以及院内的耽误。
家中老人若突发脑中风,家人该如何抢时间呢?专家建议,除紧急打120送其就医外,应当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让患者保持安静,完全平卧。在急性期内尽量不要搬动患者,不要进行非急需的检查。因为此时患者的改变可能促使脑内继续出血。
另外,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先松开患者上衣的纽扣和腰带,有假牙者也应摘出假牙,并将患者头侧向一边,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不易吸入到气管里,头位可稍低,不宜给患者灌药。
关键2:CT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将患者及时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正确的医院。”刘鸣强调。什么叫有条件、正确的医院?她表示,有条件的医院就是有急诊CT的医院,有神经专业人员的医院。
《指南》明确推荐,所有的卒中患者都应该进行CT,如果不能做CT就不能确定患者是脑出血还是梗死,患者就不能溶栓,不能溶栓将会错过一个非常及时有效的疗法。
关键3:二级预防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的和不可干预的。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家族史;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少动、肥胖、脂代谢异常、吸烟和高血压。《指南》强调,有效预防卒中的复发和再发,卒中二级预防十分重要。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4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⑴入选标准:①均符合WHO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②经治疗好转出院。⑵退出标准:①随访时死亡;②失访。除外随访时死亡3例,失访1例,最终有60例患者入选。
方法: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治疗方案、药物应用等。2011年6月~2012年6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用药情况、停药原因及是否发生心脏事件。
观察指标:用药依从性和医生未按指南用药的评定标准:用药依从性良好指出院后遵医嘱口服预防药物,未自行减少药物剂量及服药次数,未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达3个月以上判断为用药依从性差。医生未按指南用药指患者无药物禁忌证,但医生未给予处方用药。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
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入选60例患者,男52例,女8例,年龄55~80岁,平均66±7岁;随访时间6~12个月。下壁心肌梗死32例,前壁心肌梗死26例,高侧壁或后壁心肌梗死2例;合并高血压比例最高(66.4%),72.8%患者发病6小时内入院。
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应用情况及停药原因:住院时和随访时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应用情况住院时和随访时阿司匹林应用率均较高,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药物应用率偏低。与住院期间相比,随访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经济收入偏低、独居、文化程度低、农民、自费、口服药物在4种以上患者及患者未接受健康教育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临件和患者用药情况对心脏事件的影响:随访时再发心绞痛15例(25%),心力衰竭32例(53.3%)。用药依从性良好组心脏事件发生率13.6%,用药依从性不良组心脏事件发生率34.1%,用药依从性良好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用药依从性不良组。
讨论
心肌梗死指南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如无禁忌证应坚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心肌梗死复发、心力衰竭以及心脏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影响患者出院后使用二级预防药物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医生未按指南处方给药,其次为药物禁忌证和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应用依从性尚好,但与指南仍存在差距,影响这部分人群应用药物的因素:①健康观念差,部分患者感觉没有症状而自行停止服药;②经济收入影响,经济收入低、自费患者用药依从性差;③医生未按指南处方给药。
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需要在未来多层次、大样本的调查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徐伟仙,吕旌乔,赵一鸣,等.首次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老年人构成比10年变化趋势.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85-88.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5
糖尿病(DM)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D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现在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将所辖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对中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开展三级预防,综合防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DM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多数学者认为DM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1.2 肥胖:无论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和DM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有资料统计,大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中老年DM患病率比小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高2倍[1]。
1.3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总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对DM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水平摄入为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体力活动少:国内外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负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陈金钰[2]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组织胰岛素抵抗。
2.5 社会经济状况:中老年DM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中老年DM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DM患病率比穷人高。
2.6 高血压:高血压与老年DM呈强关联,据WHO报道DM病人高血压者20%~40%,高血压不仅是DM的并发症,还是DM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2.7 其他:妊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生活事件、衰老、药物、退休等因素也可能与中老年DM有关[3]。中老年DM大多数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
2 DM的防治策略
DM是终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但可预防和控制。一级预防:通过整合策略,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DM危险因素。中老年DM一级预防应摆在优先地位,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级预防:及早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变疾病的进程,延长部分恢复期。三级预防:实施干预措施以防止中老年DM的主要并发症及残疾。中老年DM的综合防治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这五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协同作用,增强效果;此外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依从性等。
3 DM的社区干预形式及措施
3.1 形式: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宣传栏、发放健康手册、观看电视录像、体检、咨询、监测血糖、监测尿糖等,成立糖尿病之友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3.2 措施
3.2.1 健康教育:中老年DM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同时应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2.2 肥胖者控制体重:老年肥胖者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能减少DM的发生。肥胖者少吃含糖多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撤取,保持正常体重。
3.2.3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老年人经常参加适量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等(以饭后1~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20~30分钟)或做家务劳动可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老年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2.4 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能量的过分摄取,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糖、盐、酒及胆固醇摄入,如:动物肝、心、肺、肾、蛋黄、肥肉、鱼子等;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矿物质;三餐食物要均匀搭配,主食以米、面及适量的杂食为主;蛋白质以大豆及豆制品为宜,不含胆固醇,可起到降脂作用;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下。按1/5、2 /5、2/ 5的比例分配三餐,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并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3.2.5 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宜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3.2.6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预防DM的临床试验涉及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奥利司他和格列齐特等,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DM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4]。
3.2.7 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老年人体质弱,患病比较多,在治疗时应首选作用比较温和、不良反应少、不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3.3 高危人群筛查:对中老年人从病因上预防DM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2)有DM家族史;(3)肥胖;(4)曾患妊娠糖尿病;(5)曾娩出过体重> 4 500 g巨大儿的妇女。DM筛查不仅要检出隐性患者、未被注意的显性患者,还要检出糖耐量降低者。
3.4 加强老年人群的血糖和尿糖检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老年人血糖、尿糖检测,尽可能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已确诊者尤其须定期检查心血管、肾、眼底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采取控制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DM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晓红,扬 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2]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J].现代护理,2002,8:801.
[3] 孙纪新,朱俊卿,张建新,等.河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01.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6
【关键词】冠心病;预防;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证实冠心病一般很少由单一危险因素致病,所以在社区预防与控制中应关注整体危险因索的控制。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超重、肥胖、精神压力、糖尿病等,但最重要的也是最严重的有三种,即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
1冠心病预防与控制的两个重点
1.1冠心病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后进展加快,所以在冠心病的预防上人们往往进入一个误区:仅仅只把预防的重点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上。实际上冠心病预防的最佳时机是儿童时期,因为冠心病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发展过程开始于儿童阶段,经过漫长的无症状潜伏期,至成年时才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这些病变在早期是可逆的,进入晚期后则成为不可逆。因此,儿童时期起就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避免肥胖;锻炼身体,增加体质;纠正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和预防高血压等方法及早预防。
1.2冠心病预防应以健康教育为首要措施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康复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但因此也往往使人们进入另一个误区:过分依赖药物和医学技术,而放弃或忽视自身的力量和作用。事实上,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具备最基本的防治知识,同时树立起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大大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洪昭光教授对于冠心病的预防提出了十六个字:“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同时指出,如果坚持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使冠心病人减少75%。
2冠心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2.1第一级预防冠心病的第一级预防主要是对非患病人群进行危险因素干预,目的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1)预防并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十分密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均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高。当血压水平大于等于160/95mmHg(21.3/12.7kPa)时,冠心病发病率较正常血压者约高5倍,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降低和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着直接的影响。(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洒、心理平衡。(3)预防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升高者及高密度脂蛋白(HLDL)水平降低者,其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预防血脂增高应以饮食预防为主,注意做到:限制热能供应量,减少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人量,提倡多吃蔬菜和水果。除饮食预防外,也可选用药物等降脂方法。
2.2第二级预防冠心病第二级预防要求:早发现,早诊断,合理治疗,防止症状发作和病情加重。
(1)科学的筛查:在一定年龄阶段做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早发现有积极意义,如20岁时应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作为一生的基线,未做者在40岁时必须做基线心电图,如结果正常,以后可以每5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对40岁以上某些特殊人群还应做运动心电图。(2)合理治疗:对冠心病病人应坚持合理治疗、长期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剂量应用阿司匹林,无禁忌证者应用β受体阻断药等。(3)及时抢救:据统计,冠心病死亡人群中50%-60%为猝死,70%-80%死于医院外。有效地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作用,家属对于早期表现和出现的症状能及时报告和做出初步处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配备流动救护车和基本抢救设施,以便接到病情和报告后能及时抢救。(4)正确使用降脂药物:近年来,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己引起普遍注意。有调查表明,胆固醇每降低10%,冠心病危险性则降低15%,因此,对血脂异常的冠心病病人除进行饮食调控外,正确应用降脂药物也是必要的措施。
2.3第三级预防对冠心病病人除了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三级预防。
(1)充分调动家庭、社区资源,为病人提供尽可能满意的保健支持和轻松愉快的外部环境。(2)采取康复治疗、支持疗法、医护咨询等手段,控制和减少冠心病相关事件的发生。
3冠心病的现患管理
我国冠心病现症病人社区管理至今仍不规范,应该在冠心病现患登记的基础上,将病人纳入让区慢性病管理日程中实施管理。冠心病现患管理的核心是开展健康教育,控制危险因素。管理过程要求:一是针对性强,二是可行性高,三是易于检查评估。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1)建立登记档案通过筛查发现病人井及时进行登记,同时借助健康档案、计算机数据库等方式建立冠心病病人登记档案。(2)三级预防同时并用,实施综合预防与控制建立社区地段医生与病人的保健合同,为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和保健方案。借助健康档案和保健合同的约束,保持与病人的联系,及时将药物和保健知识、保健技能送达病人。通过家访和病人定点定时就诊,加强对家属传授护理知识,指导家属进行非住院治疗。(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向病人宣传冠心病防治的最新知识,增加病人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约束力,保持服务人员与病人的联系,保证三级预防保健方案和适合于个体的治疗方案的真正落实和实施。(4)相关疾病的防治对冠心病的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重点监测、预防和治疗。(5)效果评估对管理效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原个体化治疗、保健方案,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个体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