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思想

企业经营思想范文1

[关键词] 市场 运行机制 道家 法家 儒家

一、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构成要素看现代企业经营

从所周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有所谓“看不见的手”之说,即企业个体的自利行为却有如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从“自利”动机出发达到“他利”的目的。

然而“看不见的手”效用的有效发挥,却有赖于另一要素――“守夜人”。所谓“守夜人”其实指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宏观政府,以完备的法律以及公正的执法精神为手段进行企业自由竞争、平等交易等外部环境构建及维护,进而使得企业个体的自利行为,不至于出现有害于他人的倾向,而始终以效率为惟一目标。然而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实践来看,完备的法律安排这一设想却过于理想。从本质上说,法律制度就是对各种行为主体的利益和责任进行界定和安排,而随着市场活动的多元化、变动性日趋加剧,法律的制定程序总是无法与交易的变化同步,如此就会导致“守夜”法律的不完备,从而使得行为主体的行为缺乏指导标准。此外即使法律是完备的,而其对于经济行为的裁决却要有冗长的程序过程:、取证、诉讼、判决以及执行,这导致其作为交易活动协调者的成本太过高昂,从而降低交易活动的效率,甚至会抑制交易活动的产生。

由此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除“看不见的手”与“守夜人”两个要素之外,我们还必须找到另外一种机制,以消除因法律不完备或协调高成本而带来的对市场交易活动的阻碍影响。事实上,这种机制就是完备、发达市场经济中较为常见的伦理经营机制,即依赖于对单纯法律外在调节副作用的清楚认知,各交易主体开始重视自身经营的道德和诚信,并逐渐形成内在的经营哲学和观念――一是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二是努力履行自己认为应尽的道德义务,本文将“不应该做的事”称为道德黄线,将“应该做的事”称为道德绿线,因此在市场经济运动机制中,各微观主体的活动已不再是仅有法律红线为底线的区域,而是应为包括法律红线,道德黄线和道德绿线的三线区域,即分别是“不能做的事”、“能做但不应该做的事”、“应该做的事”。一般而言各市场主体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避免道德压力会在离触犯法律红线较远的道德黄线的水平上活动(不该做的),并且相当企业会逐渐向最上面的道德绿线方向进行经营活动(应该做的),以求满足内心道德原则。既然如此,那么市场经营活动中,法律协调的机会便大大减少,即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得法律协调作用越来越体现为一种红线警戒功能。

综上所述,高效率的市场运动机制结构中有三个关键点:

其一是经营个体平等交易和自由竞争,宏观管理者不宜过于干涉。

其二是前者“看不见的手”效用的发挥必须有全面、完备的制度环境作为支撑。

其三是作为制度协调的补充,企业必须以道德和诚信为信条,进行经营行为的自律,从而避免制度他律而导致的低效率。

以上分析的视角是整个经济活动,然而从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看,企业内部运作也大体如此,首先是企业经营绩效有赖各级员工自觉地发挥其智慧,其二是要激发员工的自觉性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内部制度安排,其三是为弥补制度的高成本缺陷,企业管理者必须依赖诸如“正身以正人”以及团体合作等伦理信念以在精神上激发员工的自觉意识和协作精神。

依赖他人自觉协作,重视各项制度建设及改造以及强化企业内在价值同盟和集体精神,这些能极大提升企业效率的经营思路均能从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为无为”, 法家思想“赏罚二柄派”以及儒家的“修、齐、治、平”等思想

二、我国相关传统管理思想介绍

1.道家管理思想。道家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起点,将“道”即客观规律作为万物周行不贻的根本,据此提出顺应客观规律道法自然的“无为”思想,也就是顺性而动,顺势而为,无为无不为的经营方略。同时道家还强调“离一切相,能生万法”,即只有不断摆脱纷扰的具体事物,才能超越“小我”达到整体思维、抽象思维的经营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追求通过对现存事物之间外在联系的解构,以求得对其内在规律的全面、深入把握。

2.法家管理思想。与道家的“无为”以及解构思路不同,法家以“人必自利”为假设前提,并以“赏罚敬信”为原则,进行厚赏重罚,以图通过对被管理者的物质利益调整而引导其出现管理者期望的目标导向行为。同时,法家管理思想重视“明法,一法、常法”,也即制度必须开诚布公,必须执法严明,所谓“法不阿贵”以避免朝令夕改,使人无可适从。此外,法家思想也强调“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以及“因任而受官,循名以责实”等制度改良以应环境之变的思想。

3.儒家思想。如果说道家思想是试图解构现存事物的外在物联系而达“生万物法”,那么儒家思想则类似于法家思想――试图加强现存事物之间的联系以维护整体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儒、法两家在此点上,均是通过构建、加强事物联系作为管理目的,不同的是法家以自利为起点,以法律为手段,追求赏罚“赏罚二柄派”,而儒则以性善为起点,追求个体通过内省,以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律境界。儒家管理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规范,以“修己”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的,即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推之及人,从而感化他人,使组织内人人从“自利”完成到“他利”的转变,从“他律”完成到“自律”的飞跃,并最终形成融洽的内部工作氛围。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启示

如前分析可知,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法家的“赏罚二柄派”以及儒家的“修齐治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我国企业经营均有相当的启示作用。无为应对“看不见的手”,而“赏罚二柄论”则应对企业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修己安人”则应对管理者与员工在经营哲学、价值观等方面的磨合和统一。由此可见从转统管理思想中汲取养分有助于企业的效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具体而言传统管理想具体应用思路如下:

1.道家“无为”思想的应用――企业经营哲学、经营境界的提升和提炼

道家“离一切相,生万物法”的思想,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预测与把握更为透彻的经营哲学和经营境界,即从具体入微的企业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化中超脱,牢牢抓住关系变化背后的原因,并将各方面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抽象,以谋求对经营环境客观规律的全面把握,然后据此开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此外道家“为无为”的思想同样对于企业而言大有捭益:“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换而言之,它是指企业经营者首先必须深知其自身必定“有所不知”,即只有自己知其不知,才能放手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其下属各显其能,从而达到企业无所不能,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不知,为无为”。事实上,企业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依靠他人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即其中本来就包括了“无为而为”的道理。事实上,企业管理者通过氛围营造、机制安排和激励协调的确可以做到不但是“避己短,用人长”,而且是“避人短,用人长”,进而构建一个发挥每个下属长处、避免每人短处的新的巨型“木桶”,此“木桶”相比完全依赖自己,而自己各方面能力又必然是有长有短的传统单个“木桶”而言,其容量、创造力不言而喻。

以上观点,可以由老子的“治大国者,如烹小鲜”一言蔽之――知其不知,方能依赖他人为已不能为者。这种道家的经营境界还可以指导企业打破其固有边界,与其他相关企业协力抓住市场机会,共同应对市场竞争,这也和当前较为盛行的虚拟组织,供应链理论以及竞合观念不谋而合。

2.法家“赏罚敬信,一法,常法、变法”思想的应用――规范的企业制度建设。市场经济以交易实现价值,因而现代企业以逐利为其目的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不但如此,企业内部员工,也以“自利”为工作动机之一,这就使得在企业中贯彻法家思想有了自然前提,即以“明法,一法,常法”为手段,进行内部利益的科学、合理分配与调整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合理的权、责分配,科学的工作流程以及巧妙的人员任用和权力制衡等诸如此类的制度安排与建设,来进行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导向。事实上,科学、合理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的构建,也正是“无为”经营思想发挥作用的前提――只有因事设职,因才器用,权责利对等,下属才能为管理者所用,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同时,法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的变革思想,也对企业制度的及时改造有重要影响。此外,用制度进行利益分配,权责委授,决策流程安排也可以使企业运作建立在理性、科学的基础上,从而避免经营行为的随意化,使得企业才可能达到长治久安。

3.儒家“仁义礼信,修己安人”思想的应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制度作为权责利分配和协调的依据,虽然有助于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难题,但是仅有制度的协调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行为科学流派观点认为:人不但是“经济人”,而且还是“社会人”。这也就是说制度对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但其作用却是有限的:仅重视员工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人”欲望。其实后者也能迸发强大的激励作用,就其机理而言,可以认为员工“社会人”欲望的追求可构成企业进步的另一台发动机――企业文化力。和以经济利益为发动机不同,企业员工共同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在协作生产中形成的团队精神能使员工自觉团结,自觉互相补合,并以维护共同精神的物质载体――企业的存在及其进一步发展为工作的目标。于是企业的生命力更为旺盛,凝聚力、感召力更为强烈。而仅有物质利益的刺激则不同,一方面,企业为刺激员工动力,成本高昂;另一方面,过于强调条物质的刺激也有可能使得员工退化成“经济人”即唯利是图,从而加速企业价值同盟的瓦解。应用“仁义礼信”,以“修己”为始,达到“安人”目的,正是本着以对现存制度进行伦理分析和伦理改造为契机,谋求情法相融,并进而使员工自律遵循,从而降低制度外在调节必不可少的成本支出。

营造和谐经营氛围,凡事仁义礼信当先,形成基于共同信念的信仰同盟,诸如此类的儒家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恰恰是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作为企业制度作用的补充,同时也作为企业制度的伦理基础,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成员的柔性管理效用,在当代企业经营实践中体现的越来越突出。

四、结束语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要求的影响。然而无论是“无为而为”、制度协调,还是团体自律,这些均可以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由此也形成了市场环境下,中国式企业经营管理之道:“无为”以赖众人之智,“赏罚”以驱众人之力,“仁义”以聚众人之心。

参考文献:

[1]王方华 高 松:道家_儒家_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04. 5

[2]顾文涛 李东红 王以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层次[J].经济管理 2008.7

[3]《老子》

企业经营思想范文2

[关键词] 精益生产 制造企业 全员参与

一、引言

精益生产的观念现在已经在各个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接收和应用。它所关注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识别和消除整个运营过程中的非增值步骤。精益生产的概念最初是以丰田汽车的生产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但其体系发展到现在,“识别和消除浪费”这个理念实际上已经被应用到了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前期的设计开发、中间的生产制造以及后端的市场销售等等各个环节,无论是制造型的企业还是服务型的企业都是如此。美国管理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对于非制造流程来说,完成业务流程所需的时间是衡量其实施质量的指标,也即要求我们来识别这些流程中的非增值步骤并予以剔除。

其次是增加生产制造的灵活性。尽可能使用通用型的设备而非专用设备来进行生产,以增强生产线的柔性,希望以尽可能低的投资来实现产能的扩充;包括在产品在更新换代时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所需的设备投资、更新,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实这个概念同样不仅仅只适用于生产现场。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产品的可制造性以及投入生产后生产现场所能实现的灵活性业已成为许多公司对于设计开发团队的要求。

最后,建立连续流或拉动体系并按需生产。按照精益生产的理念,理想的生产进度应该是按照客户的需求节拍进行安排,而在生产现场,库存和生产进度信息传递则是通过看板系统来完成,在整个生产系统中追求实现单件流和物料的连续不停顿的流动。

二、实施精益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实际问题

但是,在企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实际的问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

1.客户需求信息的获得及其准确性

要实现物料的连续流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知晓客户需求的节拍时间(TAKT Time),但在元器件制造行业,特别是目前市场需求变化瞬息变化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准确的需求信息。大多数产品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甚至低于30%,因此很难计算节拍时间,而只能根据实际获得的订单来安排生产。

2.生产员工的流动性

要实现生产系统的柔性,设备和工装夹具的通用性是一方面,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是生产员工的多技能及其稳定性。其实,麦沃克教授在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精益生产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当时丰田汽车公司发展出其独特的生产系统是基于当时的一些特殊条件,包括资金匮乏以及操作员工的熟练程度等若干方面。但目前国内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员工的年流动率可能超过50%,因此要进行员工的多技能培训就比较困难。企业所担心的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培训上,但付出和获得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平衡。

3.企业人员的观念

在企业内部成功推行精益生产的必要前提是全员参与,但在实际中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员工对于精益生产的观念的接受。这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做法流于形式。譬如对于5S来说,其精髓在于提高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会更多地关注表面的整洁光鲜,反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打扫卫生上,得不偿失。现场人员必须认识到清洁只是5S的一个方面,但整理、整顿等要素也同样重要。大家如果没有看到效果,自然也就会失去信心,反而可能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其次,虽说精益生产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但人总有惰性,推行新的理念和做法总会改变员工的现有状态,甚至对其利益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较难获得所有员工的支持。

三、解决方案的讨论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提高精益生产的实施效果:

对于需求信息的不清晰准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加以改善。一是工具的灵活运用,针对于很难对成品进行预测的生产工厂而言,可以把“看板”或者“超市”等工具应用到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上。即使成品的需求起伏很大,可以检察是否大多数成品所需的原材料是相同的,并且这些主要原材料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这同样也适用于半成品,通过提前准备等措施来减少交货周期。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精益生产不单单是运营单位的责任,它同时也要求销售或其他部门的参与。位于信息流上游的销售部门的责任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把产品推销给客户,他们也有责任与运营单位沟通客户或市场的需求信息。没有销售部门的需求信息,生产节拍也无从谈起。

对于生产一线员工的高流动性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客观的事实存在,而且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公司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来达到降低流动率的做法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生产一线管理人员(例如线长、班长、生产主管等),甚至可以把优秀的生产员工转换为专职的精益工作者等方法来加以解决。相对办公室人员而言,他们的教育程度可能不算很高,在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一般会在现有职位工作较长时间。而他们对生产现场又非常熟悉,容易产生切合实际的改进方案,且能够有效带动一线员工进行改善项目的开展。所以对这些人员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企业内部进行精益观念的灌输并形成文化的改变是成功实施精益生产的必要且最重要的前提。首先,推行精益生产必须获得到生产现场高层领导真正的理解和绝对的支持。许多集团公司推行精益生产,但在具体到每一个工厂实施的时候,政策的贯彻会受到工厂高级管理层的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同时,由于精益生产要求在全厂范围内跨越各个职能部门的实施,因此每个企业的中层领导的支持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管理层的真正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精益生产最终可能会流于形式。在有些工厂里,所谓的精益生产就是无论是否有利于生产线的平衡、生产节奏的控制或质量的改进,就把所有的报表都张贴出来;或者只是使用精益管搭建工作台面,简单地把生产线布局由直线型改变成U字形,而所有的这些工作没有经过事先认真仔细的分析。这些工作可能可以应付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但对于生产现场基本没有什么改善意义。因此,对于工厂的领导层的培训是必须的,而且最好能够进行定期的重复培训和交流,进行理念的灌输,培养纪律,甚至可以要求每个部门经理定期亲自领导改善项目。只有他们真正接受精益生产的理念并积极参与,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精益生产能够真正在企业得到推行实施。

其次,推行精益生产可以由生产现场外部的人员和内部人员共同推行。一般来说,由产生现场外部的人员来进行的话会较少考虑到生产效率以外的因素,有利于克服人的惰性,适用于相对较大的突破型项目。而现场内部人员可以开展一些较小的“改善”的项目,同时负责大规模更新后的维持,保证改善的效果得以维持并持续改进。

最后,形成全员参与的文化环境也是绝对必须的。这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提高。一是培训,让员工真正了解精益生产的理念和目的;二是增加沟通,使员工更逐渐适应变革的环境,并能够参与到其中;三是建立合理的奖惩措施,包括对进行改善项目的团队进行评比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也包括提高多技能员工的薪资水平以激励员工乐意进行个方面的提高,同时降低员工的流动率。

四、结论

我们必须认识到精益生产在制造企业中的推广和实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做到所有的职能部门都理解并围绕统一的目标展开工作,通过培训改变员工观念,选择合适的人员担当推行的主力并保证全员参与,另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领导层的全力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对精益生产本身的实施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P•沃麦克:改变世界的机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54-82

[2] 詹姆斯•P•沃麦克:精益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05,9-28

企业经营思想范文3

关键词:中央企业;股权结构;经营业绩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6)-0045-07

所有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经营业绩有重要影响(short,1994;Shleifer and Vishny,1997)。策略管理文献认为,所有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方面有关(Oswaldand Jahera,1991)。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研究结果发现,分离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促使经理人采取多样化策略,而这种策略很可能会降低公司价值。另一方面,公司大股东有动力监督并激励经理人,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目前国内针对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研究,均是以全部沪深A股(或沪A股、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很少单独研究某一性质的股东对控股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笔者认为,直接把依据整体样本得出的结论套用于特定性质所有者。很可能使预测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把具有共同特征的所有者作为独立样本单列出来分析。

本文将通过定性的理论阐述和数量模型,分析中央企业持股比例对该控股上市公司的影响。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理论分析;二、样本选取和数据特征;三、中央企业持股比例对其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四、全文总结和需要改进之处。

一、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理论分析

(一)所有权结构与公司业绩

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围绕人理论展开的。Shleifer和Vishny(1997)的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委托人(所有者)与人(经理)的关系。经典的解释是委托人(所有者)要求公司价值最大化(同时文献中假设所有者除了利润最大化以外就没有其它目标了),而经理有其它的目标(高额补偿、豪华办公条件等等),从而产生委托一问题。人理论还研究了所有者与经理之间行为冲突的结果,并且指出公司所有者控制机制(如监督系统、经理人所有制、债务压力、产品市场竞争等)将引导经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所有权结构通常称为“股权结构”。它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公司所有权结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持股比例(或称为股权集中度),一般分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三、五、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中小投资者持股比例等等;二是持股股东性质,如政府、机构投资者、银行持股等等。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国内已经有诸多文献研究所有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部分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央企业持股比例对其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所以表1中就分别列出公司持有国有股比例、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

国有股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文献认为,由于多级关系的存在,股权所有者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相较于私人企业,国家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政府过多地参与企业经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政府干预下的股东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不能激励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阻碍了公司业绩的提高。不过,从实证结果看来,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见表1第三列):多数研究结果支持了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负相关关系;不少研究结果也表明二者呈U型,即当国有股比例较小或较大时,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

文献定性地说明了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的不确定关系。一方面,大股东可以依靠控股股东的地位,损害到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更趋向于做“搭便车者”。而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则更有动机和能力去监督经理人。事实上,由于公司的自然属性各不相同,加之公司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大股东对其的监督成本和监督效果也不相同。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也反映了这一点。Bede和Means(1932)认为所有权集中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Demsets和Lehnl(1985)发现,当控制某些变量时,所有权集中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Thomsen和Dedersen(2000)的研究则认为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公司最大股东份额的呈倒U形状的函数(即先递增,后递减)。同样,国内文献也显示出这种不确定性(见表1第四列)。

笔者认为,已有的所有权结构研究成果对专门分析国有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其天然的缺陷:第一,2006年以前,国内A股市场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样计算出来的第一大股东比例不准确;第二,多数文献并未细分出行业影响因素,即使有的文献分离出行业因素,也把上市公司按行业分类,并把它们分开讨论。在这样的样本中,照搬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第一大股东比例持股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甚至讨论第一大股东的最优持股比例,显然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特征

(一)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择中央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交易的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央企业控股股权为国有资产,这部分股权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均为国有股性质,使得文章的实证结果可以与文献研究结果相比较。二是这些上市公司有相似的背景。一方面它们的控股股东均为中央企业,受到相似的政策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央企业建立经营负责人制度,外部董事制度也会对其控股公司产生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效应大小不同,相较于非中央企业控股公司,∞样本公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这部分上市公司在生产、销售方面存在着利用集团优势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二)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所有者结构变量的选择及数据特征

1.所有权结构变量的选择

本文样本均为中央企业所控制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持股股东性质为国有企业持股。明确了持股股东性质以后,对所有权结构的研究演变为股东持股比例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变量。样本数据是样本2006年报所示的第一大股东比例。选择这个变量及数据的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仅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所有者结构的变量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中央企业作为这些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也是它们的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更加关心,更加有动力去监督这些上市企业的经理人。虽然持股比例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把前三大股东、前五大股东作为变量,鉴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战略决

策、发展方向等影响较为明显(甚至有决定性作用),其它股东的影响则较小。相反,如果不顾样本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地仿效以往的研究,选取其它前三、前五大股东为变量,降低了本文的针对性。二是到2006年年末,我国上市公司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通过一定的对价方式转变为流通股,使国内A股市场的证券实现全流通。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文章获得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数据也比较准确。

2.数据特征

实际上,中央企业并非直接持股,而是通过下属的二级、三级公司持股。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是这些二级、三级公司。不过,本文在计算第一大股东比例时,直接把中央企业认定为最终持有人。样本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分布如下表2所示。样本共有196个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42.1%,最小值为8.7%,最大值为79.73%,标准差为14.95。

与2000-2005年样本上市公司的股东持股相比较,部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的名称及持股比例略有一些变化。第一大股东的调整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国资委的成立,使国有企业的归属发生改变;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其持股比例发生变化。除此以外,样本的第一大股东及其持股比例基本没有大的改变。

(三)中央企业控股公司的经营业绩变量(被解释变量)的选择

公司经营业绩一般采用三个指标来表示:托宾Q值、资本回报率(ROA)、销售增长率。但本文不采用托宾Q值指标。虽然托宾Q值被国内外文献广泛使用,但本文不采用托宾Q值指标。一方面,虽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但非流通股份在市场上流通还存在限售条件,证券市场真正交易的比例不高,因此,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难以反映其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也难以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托宾Q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绩效。

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利润表指标总资产报酬率(ROA)、核心业务总资产收益率(CROA)、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sAL_GIRTH)三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总资产报酬率(ROA)是息税前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由于各公司不同的资本结构和税收政策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不同,用净利润计算的收益率指标可比性较差,而采用息税前利润则克服了这个问题。息税前利润计算资产收益率也能够更好地体现财务匹配原则,分母是权益人和债权人的总投入,分子是可供权益人和债权人分配的总利润。公司核心业务总资产收益率(CROA)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ROA指标被公司通过非核心业务(即不可持续的、投机项目等)进行利润操纵的缺陷,也称为“主营业务资产回报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SAL_GRTH)是指定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相对上年同期的增长百分比。

(四)其它控制变量的选择

1.行业控制变量

样本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中,企业经营业绩好坏与其所在行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如行业本身发展的进程或行业景气因素。因此,讨论所有权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时,需要剔除行业差异因素。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行业,然后把样本企业划入不同的行业中。本文把样本按Wind行业三级行业进行分类(见附录),并选择Wind行业三级行业指数作为行业控制变量。Wind行业分类分为四级行业。一级、二级行业所分的行业过粗,难以体现出企业所属行业,如二级行业中把冲核科技(000777),航天动力(600343)、火箭股份(600879)、中国卫星(600118)、航天晨光(600501)、航天电器(002025)、西飞国际(000768)等等都归于“资本货物”;而在三级行业中,中核科技、航天动力、航天晨光归属于“机械”,火箭股份、中国卫星、西飞国际归属于“航天航空与国防”,航天电器归属于“电气设备”。Wind行业四级行业则把企业所属行业过于细分,这样使行业指数中包含的样本数过少,难以体现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Wind三级行业共分55个行业,样本中的行业并未涉及全部行业,仅分布在35个行业,其主要集中在电力、电子设备、航运、国防、石油化工、机械、矿场、汽车。这些行业指数大多以1999年12月30日1000点为起始点,航空货运与物流、燃气、多元电信服务等几个行业从其它时间开始计算。样本数据以2006年公司年报为准,因此行业解释变量以2006年12月31日当天行业的收盘指数计算。

2.资产负债率控制变量

三个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被解释变量(ROA、CROA、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运用的是总资产的概念。因此,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负债比率与公司的经营业绩高度相关。比如当公司过多的使用负债进行经营时,在短期内可能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从而提高被解释变量的数值,但从长期看来,高负债的运作模式很可能损害公司的内在价值。因此,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三、中央企业控股公司的所有权结构 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及假设检验

1.样本进一步筛选和模型

为了使回归结果尽可能反映一般的正常运行企业的情况,避免经济意义上已经破产的企业对结果的影响,还需要对研究样本进一步筛选。需要剔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样本上市公司:一是被特殊对待(st)的上市企业;二是非人民币交易的上市公司(国内B股及中央企业海外上市公司);三是正在进行企业改革的上市公司。因此,实际回归的样本共196个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其均为正常运行的企业。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Square,OLS)方法进行回归。模型是,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v为随机变量。y是表示公司的经营业绩,由于本文采用了三种表示经营业绩的指标,所以在实证分析中将分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2.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4所示。从表中的数据可知,三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最大值相关系数为0.1145,因此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基本不相关,即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

3.假设检验

β1原假设H0:β1≥0;被择假设H1:β1

β1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town)的系数,本文认为第一大股东更有动力和能力监督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并激励经理人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同时,中央企业对这部分以股权形式存在的国有经营性资产有增值任务。这样看来,fstown的系数应该是正数。

β2原假设H0:β2≥0;被择假设H1:β2

β2是行业因素(ind)的系数,表示当行业越景气,该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就越好。因此,

原假设为正数。

β3原假设H0:β3≤0;被择假设H1:β3>0

β3是资产负债率(adrate)的系数,adrate在0和1之间,其越接近1,表示该公司的负债越多。虽然公司通过负债的方式,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在短期内提升公司经营业绩。但本文认为,从长期看来,过高的负债增加了公司的运营风险,将有害于企业内在价值。因此,原假设为负数。

(二)实证结果

本文选择2006年12月31日为横截面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表5所示。

实证分析选择了3个被解释变量表示公司经营业绩,用三个模型进行回归。从表5中的实证结果知道,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SAL_GRTH)作为公司经营业绩的被解释变量,其回归结果未通过F检验。总资产报酬率(ROA)和核心业务总资产收益率(CROA)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显著。总资产报酬率和核心业务总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变量的符号相同,且回归系数显著。

(三)回归系数分析

1.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fstown)系数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fstown)系数显著,且拟和系数为正。从回归的数据来看,第一大股东对ROA的贡献更大一些,每提高l%的持股比例,ROA则可以平均提高0.0662,而CROA可以平均提高00575。这说明中央企业对其上市公司增加持股有利于该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

2.行业(ind)系数

行业因素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为正,且显著。这说明行业越景气,对公司经营业绩越有帮助。行业(ind)系数对解释变量(ROA、CROA)的影响大致相同。行业指数每提高1点,ROA则可以平均提高0.0022,而CROA可以平均提高0.0225。行业指数对核心业务的影响会更大一些。这也符合预期,因为行业系数本身就是按照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来计算的。

3.资产负债率(adrate)系数

资产负债率(adrate)拟和系数为负,且显著。这表明公司的负债对公司的价值有负面影响。资产负债率每增加1%,ROA将减少-0.0643,而CROA将减少-0.058。CROA比ROA受到的影响小。这说明金融机构或经营关联单位更愿意贷款给这些公司,让它们有更宽松的环境发展核心业务。实际上,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的资产负债率的拟和系数为正,虽然其t值稍小,也并不显著,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以下事实:较高的负债有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但在长期内并不能提高公司的价值。

四、全文总结和需要改进之处

企业经营思想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想

21世纪,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主流的经济发展形式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地经济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处在微观经济管理中心位置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如果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战略转换与创新,将使企业失去难得的发展机会。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企业该怎样做好市场营销呢?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者们应当把目光放在长远利益方面,将主要的精力有效运用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方面。所以,确立新观念、实行新战略,应当成为目前企业市场营销研究分析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想

以往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想将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当作是一种单一的销售手段,属于协助企业拓展市场销售途径、把产品转移至消费者手里的一项辅助活动。以往传统观念认为消费者总是追崇物美价廉的产品,而对产品的形状与包装和产品的附加服务及产品的文化内涵等延伸方面远远没有对产品的价格更为关注。所以,企业的工作重点是以较少的生产成本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往的传统观点还认为,没有必要针对目标消费者群实施必要的细分,往往只是试图依赖一种产品适应更多消费者的需要,以为只有这样方能保障达到成本最低生产与批量化生产。此种观点还认为企业展开市场营销行为的目的即增添企业的市场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并以此增大企业利润等。总之,传统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将营销行为当作一项手段与技巧,而未以一种战略的眼光加以认知和注重。现代企业之营销战略已成了企业战略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企业营销战略实行与落实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思想的实现与落实。

二、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市场营销产生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形式,其指的是以知识与网络经济为基本依据,借助对信息与高新技术的有效运用来拉动经济迅速增长的一项经济发展形式。新经济时代以发达的人类文化作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以数字化互联网作为桥梁;以最大程度地开发信息潜能、知识潜能、脑力潜能等作为特征;以实现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向前发展同时拉动经济迅速增长为最终目标。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市场营销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电子信息技术促使企业市场营销网络化

网络营销是新经济时代全新的营销观念和模式,具体是指通过互联网、电子通信技术及数字媒体来完成营销目标的营销形式。电子商务给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创造了新的技术方法与交流平台。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来讲,最关键的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方法与平台,能够帮助企业研究与发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形式,然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二)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促使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

生产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促使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同时也造成了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减缩。企业产品开发的成本可否在产品生命周期里及时地回收并且保持一定程度的盈利水平,也是企业决策者在制定每个时期的营销策略时一定要顾及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企业产品替代性愈来愈强,消费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也愈来愈多。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呈同步上升势头,消费需求也逐渐往更高水平阶段发展。现实需要企业采用低成本、规模化的生产来适应更多消费者的要求,同时要实施市场细分,不断开发新的需求与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思想的构建

针对上述对新经济特点的阐述及其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根据企业当前市场营销行为中的缺点与误区,探讨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此不断构建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思想。

(一)确立网络营销观念,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市场营销服务

信息服务产业是新经济时代价值增值的核心主体。企业应当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部门,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创造优质的产品与健全的服务,构建良好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传送的速度、领域与容量较过去任何时期均显得更快捷和广泛,这便为企业及时有效捕捉市场机遇创造了方便与可能。此外,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与变化难以预料,需求企业快速并且彻底地改变以往被动地被市场牵着走的营销理念,由企业随着市场走格局向市场随着企业走格局转变。网络营销策略即企业运用现代信息互联网资源进行营销活动。从系统工程方面的观点分析,营销活动属于物、商、资金及信息流相互统一的过程,而信息为企业营销理念的确立、营销构成的策划与营销计划的建构与实施带来直接的影响,因而其在极大程度上掌控着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而网络营销借助全球互联网搜集、储存与传输信息,其容量、速度与准确性大大超越常规性媒体,为企业充分运用信息捕捉机遇、展开营销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电子商务缩小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免了以往传统营销过程中的许多中间环节,促使消费者与产品生产人以低廉的成本进行面对面的相触。这便促使企业营销活动者以实施以往传统营销者无法实施的手段来实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营销活动由于生产人与消费者二者面对面碰触,营销人可以掌握消费者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也对消费者的熟知与掌握也更为真实,对消费者需要分析的准确性则更高,从而更好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法。

(二)确立服务营销观念,实施市场细分,有针对性营销

现代企业管理应当构成消费者理念,将消费者理念确立为“消费者即上帝、消费者至上、消费者第一”等。新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不断进步,许多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高度发达并且能够快速普及,从而促使企业相互之间将产品实体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至忽略不计的程度,可以获得差异优势的只有产品销售阶段中的服务领域和模式以及质量。而对于消费者群来说,购买任意一种同类型产品,于产品实体方面所取得的利益抑或效用大体上一致,可以体现购买差异的只有产品之销售服务。所以,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服务方面的竞争将愈来愈重要。市场细分是消费者的消费个性与购买行为形式发掘及形式识别的主要手段之一,亦是市场机遇发现的主要方法之一。市场细分突出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性与消费者购买活动的异质性,将不尽相同的消费者群体划分为若干的以需求个性与购买形式标识的细分市场,而后有针对性地建构营销策略并且展开营销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营销活动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消费者系企业生存和发展之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源头所在,保持消费者的满意与信任度是企业营销成败与否的关键。企业服务营销战略的宗旨就是确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企业服务营销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1.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发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2.为消费者创造优良的三售(包括售前、中、后)服务,强化企业对消费者的吸引力;3.企业与消费者保持经常的联系,听取他们的一些意见与建议;4.对企业员工实施消费者导向服务,促使消费者第一的理念在企业扎根;5.在企业内部建构对营销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增添营销员的责任感,促使企业服务营销战略获得有效实施。

(三)确立绿色营销观念, 注重整个社会与全体公众利益

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赢得消费者。以往市场营销管理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适应消费者眼前的需要。这种营销观念只注重把眼前服务呈现给服务对象,忽视了消费者本身战略资源在将来企业效益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表现为具体产品的生产阶段、产品性能、产品品牌形象及企业营销策略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此种产品竞争体现的前提条件是产品与市场的稳定性比较强。到了以信息、网络等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因为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边界也处在快捷变化之中,目标市场的变化日渐难以意料。在此种状况下,企业必须把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及其由此衍生的技术、生产管理与市场开发能力统一整合为别具一格的经营能力,由关注企业产品竞争向关注企业能力竞争转变,并且促使企业具备快速捕捉市场机遇,以及长久保持产品优势的实力。一个品牌的建立有可能需要许多年的时间,毁掉一个品牌则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新经济时代,尤其是一部分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老旧企业,其营销活动一定要转移到整个社会公众关注力集中的环保方面,重点宣传产品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不具公害性与环保性。绿色营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亦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主流,是在绿色消费理念的趋使下出现的。绿色消费指的是消费以由保护身体健康、降低公害、维护人类长久利益为出发点的针对绿色产品的运用消费。绿色营销战略是企业用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当作企业经营理念,围绕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为核心思想,力图适应消费者绿色需求的一项营销战略。

(四)确立发展战略营销观念,减少竞争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产品创新上来

企业若要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就不能一味地走一步看一步,而是应当把握好企业发展的前景与目标。可是企业前景中尚存着许多目前有待确定的因素。因而,在新经济时代搞好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对于广大企业来讲,不能总是重复机会主义的那一套经验,不要看到市场上何种产品热门则有了想法,因为这样做有违市场营销的规则。我们应当更进一步地学习一些基本的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特别是实用的手段与工具。只有如此,才能够有选择性地去引鉴利用,从而有效避免从头来,走弯路,多交学费的现象发生。否则,企业极容易在浮躁的环境条件下丧失自我,步入误区,陷于困境。企业要树立发展战略营销思维,想尽办法降低竞争对手的数量,在理性的营销战略引导下,将注意力转移至产品创新方面上来,以差异化的产品去赢取目标客户的信赖,创造属于自己的那片市场天地。

四、结语

总之,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要快速摆脱以往旧的理念的约束,用一种全新的目光和思维模式来认知目前所面对的新环境,并且依据这些理念建构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企业应当善于寻先机与机制的创新,积极发挥先行优势,最终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玮卿.试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战略管理[J].中国商贸,2011(34).

[2]夏铭翊.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8).

[3]吴春风,陈亮.基于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营销战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2(09).

[4]赵玉华.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新财经(上半月),2012(03).

企业经营思想范文5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下,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给予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以充分重视。而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应用在企业培训体系之中,能够确保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为提高企业组织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奠定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强化员工培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其次为如何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应用在培训体系之中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管理理念 企业培训体系 应用

前言: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市场的形成使得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化。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纷纷踏上改革与创新之路,在更新管理理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竞争的核心力量――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求企业要通过完善培训体系的构建来强化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将精细化管理思想融入该体系之中,则能够为确保企业培训工作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

一、企业强化员工培训与开展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强化员工培训的意义

首先,对于企业来讲,构架完善的培训体系,强化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能够在提升人才能力素质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绩效,并且能够促进企业组织文化的发展,为提高企业凝聚力、推进企业创新的步伐并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从而为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其次,对于员工自身来讲,企业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并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在培训的过程中树立职业生涯意识,为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二)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第一,明确职责、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是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优势作用之一,其能够以标准且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来规范员工的行为,确保员工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并使相应的管理者能够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在调动员工主观积极性的同时,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第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精益求精,也就是将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精细化的分类与管控,进而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成本有效控制的同时,为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第三,为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落实能够以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并使员工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职责,进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应用于企业培训体系之中的有效对策

(一)设立培训部门并实现培训总体规划的制定

首先,在培训部门的设立上,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规模与现有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设立与企业现阶段发展相适应的培训部门,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明确培训部门的职责范围,确保相应的培训管理人员能够满足实际培训工作之需;其次,实现培训整体规划的制定。这就要求企业要结合自身内外部实际发展环境,并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现状与所需,进而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要通过对培训需求与资源等的分析,明确培训对象、内容等,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进而形成培训总体规划。

(二)明确培训需求并实现相应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

要想确保企业培训工作的成功开展,首要前提是需要实现对相应培训需求的分析,这就要求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企业总体需求为出发点,对各个岗位对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要明确现有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进而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培训需求;与此同时,要实现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在定位培训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员工的实际能力水准来制定培训方法,确保培训内容的有效落实。

(三)定位培训讲师的选择标准与具体培训项目内容

在培训讲师的选择上,首先可以从内部选择出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并以有效的培训手段来提升其专业能力素养,进而能够充分发挥出内部人员的优势,进一步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外聘来选择培训讲师,在实际招聘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所需来选定相应的讲师人员。在具体培训项目上,要求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年度培训计划,结合企业实际所需与相应的培训成本预算,以完善的年度培训计划为培训工作的成功落实奠定基础。

(四)落实完善的监管与评估

首先,在培训课程监管上,要求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培训课程开展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制定监管各项指标,以实现对培训工作的全方位监管;其次,在评估工作上,要求要根据培训的具体内容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估,可以采用四层评估方式来进行。然后综合监管与考核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分析,找出培训工作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改善,以确保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切实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实力。

总结: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激励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在谋生存、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要落实完善的培训工作。将精细化管理思想融入培训体系的构建之中,能够确保企业在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科学且规范的培训体系,进而为确保培训工作的成功落实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静.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41-144.

企业经营思想范文6

[关键词] 叶适;经济思想;创新;温州经济模式;温州精神

[中图分类号] F0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0-0127-03

[作者简介] 晏国彬,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谈振兴,南昌大学教务处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 南昌 330047)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在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是经济思想。其经济思想是中原文化的发展流变与东南地域社会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特立独行、反叛传统的务实创新精神。

一、叶适经济思想的创新与价值

1.义利并存: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叶适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董仲舒的名言受到“全疏阔”的评价,无功利的道义被认为是“无用之虚语”,这是对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进行的深刻修正,体现出极其鲜明的反传统倾向。

“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必世而后仁”,“夫衣食逸则知教,被服深则近雅。”叶适充分肯定人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认为圣贤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给民众以切实的利益,为政之道在于对民众的物质利益追求只可疏导而不可人为堵绝,否则将丧失民心,引起政治动乱。“其途可通而不可塞,塞则沮天下之望;可广而不可狭,狭则来天下之争。”因此,他提出了义利并存的新价值观,主张结合事功讲义理,“成其利,致其义”,把义理与功利相结合,以功利为基础,实现利义统一;“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使“义”成为养“利”的手段;“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使功利与仁义并存,物质生活与道德生活相统一。

叶适讲求实效、重视功利的主张,是对当时普遍的社会心态的理论概括与提炼。他敢于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贵义贱利传统思想和“罕言利”的伪道学进行一针见血的批判,在众说纷纭的义利之辩中独树一帜,具有反叛传统、启蒙革新的精神意蕴。

2.本末并举: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想目标。“重本抑末”传统经济观基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历来是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主张“重农轻商”、“抑末厚本”,是为了使整个社会经济严格限制在自然经济的范围之内,从而维护其既有统治秩序。叶适在承认农业生产重要性的前提下,反对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对传统的“抑末厚本”观予以了批判否定。他指出:“夫四民(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他反对为崇本而抑末,主张实行比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促进民间工商业自由发展,把国力的培育建立在繁荣工商业的基础上。他还主张让工商业者参政议事、进入统治集团。“其要欲使四民世为之,其理固当然,而四民古今未有不以事。至于丞进髦士,则古人盖曰无类,虽工商不敢绝也。”

叶适是我国封建时代对于以国家力量和政治原则压抑商品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思想抨击最力的一个人。对“重本抑末”这一传统教条进行公然批判否定、从学理上指为“非正论”的学者自叶适始。尽管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本工商末”的基本理念,但他的“非正论”说和敢于否定不许工商子弟为官的旧规、主张入仕无身份限制的勇气,具有鲜明的经济自由主义理想性质,在经济思想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3.为天下理财:民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叶适不赞同一般土大夫避言理财的迂腐之见,认为财政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圣君贤臣都应善理财。他指出:“理财与聚敛异。今之言理财者,聚敛而已矣。……而其善者,则取之巧而民不知,上有余而下不困,斯其为理财而已矣。……是故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者,大禹、周公是也。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认为理财的根本目的不是聚敛,不是为了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需要,而是要“为天下理之”,与天下为利。既然是为民理财,那么凡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手段都是理财的有效途径。“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就是要采取自由的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自利,增进财富,而政府要采取措施对私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浚导以免壅遏,不能因“嫉其自利而欲为国利。”

他对当时财利匮乏的现象也提出别具一格的认识:“盖自昔之所患者,财不多也,而今以多为累;……故财以多为累而至于竭。……财以多为累,则莫若少之。”这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不多见的论点。他要求罢去苛捐杂税,减轻民众负担,则“财少则有余,有余则逸,以之求治。”叶适“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的理财观,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

4.藏富于民:廉价政府的思想萌芽。“藏富于民”是传统儒家的主张,叶适则强调许民求富、保民之富。他反对“抑兼并”和行井田制,说:“俗吏见近事,儒者好远谋,故小者欲抑夺兼并之家以宽细民,而大者则欲复古井田之制,使其民皆得其利。夫抑兼并之术,吏之强敏有必行之于州县者矣。而井田之制,百年之间……虽告亦莫之听也。夫二说者,其为论虽可通,而皆非有益于当世,为治之道终不在此。”他公然为富人辩护:“然则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在他的认识中,富人的社会功能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程度,作为国家的根基,富人应当受到保护,不容抑制损伤。“富人为天子养小民”之说有特殊意义,说明宋代国家与自耕农及佃农之间的关系变化。叶适认为,富民应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因为只有民富才有国富,所以政府不应与民争利,而是要藏富于民,扶助富民。他针对“冗官”、“冗兵”、“冗费”的宋政之弊,倡议削冗去赘、建立小而不费的廉价政府。上述设想,已接近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有可贵的思想价值及现代意义。

5.“得民”、“均民”:民生主义的经济理念。叶适在人口与土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上的认识可谓独到。他认为“为国之要,在于得民。”其所谓“得民”,一是要合理利用民力,二是要人地优化配置。当时宋金战争频仍,中原百姓大规模南迁,两浙人口大增。他说:“户口昌炽,生齿繁衍,几及全盛之世,其众强富大之形宜无敌于天下。然而偏聚而不均,势属而不亲,是故无垦田之利勉为其难增税之入,役不众,兵不强,反有贫弱之实见于外,民虽多而不知所以用之,直听其自生自死而已。”因而主张合理利用民力,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功用,“有民必使之辟地,辟地则税增,故其居则可以为役,出则可以为兵。”南宋偏安一隅,人地冲突激烈,生产密集生态破坏,叶适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提出“均民”主张,即“分闽、浙以实荆、楚,去狭而就广”的人地优化配置方案,以解决人多不富的“偏聚不均”问题。这一主张打破了传统的安土重迁习惯,是对“适度人口”理论的较早理解。他主张通过招徕农民开垦荒地,解决土地问题,增加国家税收,缓解人地冲突,缓和贫富对立,使发达地区免于盛极而衰,使落后地区重振优势。这在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合理配置方面是重要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出民生主义的经济理念。

6.质疑“钱荒”:市场经济的思维倾向。叶适对当时几乎众口一辞的“钱荒”提出质疑:“今之所谓钱乏者,岂诚乏耶?上无以为用耶?下无以为市耶?是不然也。”他从物价变化来考察铜币购买力,认为不是“钱重物轻”,反倒是“钱轻物重”,即物价普遍上涨使不断扩大的铸币量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导致铜币购买力下降,因而形成钱贱物贵、钱多反而物贵的现象;钱的绝对数量并不少,只是不能满足物价上涨后的流通需求,因此不能认为是“钱荒”。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认识,通过辨证地考察货币量与物价变动的关系,比单纯从货币绝对量看问题要深刻得多。他还指出:尽管钱的绝对数量并不少、而市场流通中的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纸币的发行排斥了铜币,使之退出流通所致;而铜币为纸币所驱,是一种必然规律,即“劣币驱除良币规律”。

叶适“不知夫造楮之弊,驱天下之钱”、“楮在而钱亡,楮尊而钱贱,楮行而钱益少”的货币观是较为先进的,呈现出市场经济理念的思维倾向。

总之,叶适的通达与明智、远见和卓识非常人可比。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一系列经济思想观点,蕴涵着反传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温州经济模式与温州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从本地实际出发,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私经济,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家庭经营为基础、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专业市场为依托、购销员为骨干的具有鲜明市场经济特色的“温州模式”,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模式,并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温州经济是一种最具地方特色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本经济。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热土,温州人是中国商圈中最有影响力的群体,温州产品许多都已挤身名牌之列。“温州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区域工业化发展模式,其间经历了艰难的发展道路,至本世纪初期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其进一步推进的势头不可逆转。温州经济正以其不断丰富的内容、不断创新的载体、不断提升的素质,充分展现出“温州模式”的本色。创新,是温州经济长盛不衰的闪亮之处;变革,延续着温州经济的旺盛生命力。

温州经济模式的精髓是温州精神,“温州模式”是温州精神的载体,温州精神则是“温州模式”的不竭内驱力。何谓温州精神?形象地说就是:“温州人头发都是空心的,里面藏着智慧;跑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尝千辛万苦,挣千金万银;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不找市长找市场,不说下岗言转岗。”理性地提炼,就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精神。

三、叶适的经济思想对温州经济模式的影响

当我们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关系的时候,发现不同的区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强大的经济模式的背后都有一个先进的文化力作为其支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方一种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它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同样,“温州模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形态之一,也离不开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温州精神是温州特殊的区域文化传统、特殊的社会人群、特殊的生存环境孕育出来的。

探讨 “温州模式”的文化动因,与其说是主要来自于现代文化,不如说是更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温州人价值理念及经济模式的选择,是本源性发展冲动的天然释放,是一种渊源的自由流向,体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既然是渊源,我们就从文化基因的层面去寻其根、探其源。当寻探到因“义利双行”理论而形成的独特区域文化“瓯越文化”、抵达永嘉学派的领军人物叶适营造的思想世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叶适的经济主张,是适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不仅对南宋以后温州的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是构成当代温州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创新的重要传统文化背景和精神资源。

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原则及其表现在精神上的价值取向和实践上的逐利追求,有力地塑造和强化了温州人务实尚利的民间心理和区域文化传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代现实中,都发挥了深刻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由于温州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便于经商贸易,又由于地少人多,温州人不得不从事工商业,走南闯北拾遗补缺,因而形成了普遍勤奋务实、吃苦耐劳、注重功利和实效、敢于冒险和竞争、善于学习和进取的精神风尚。正是凭借这种精神风尚,温州早在唐宋时期就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较为繁荣的工商业,形成了敢想敢干、追求实效、重视工商、具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瓯越文化形态。从当代现实中来看,改革开放后当许多人还在顾及自己的面子和铁饭碗而犹豫不决时,务实尚利思想盛行的温州人已经用自发地、大规模地投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创造出独具特色和活力的“温州模式”。可以说,“温州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温州文化精神中所体现的“讲求实效、注重功利”传统。温州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勇于创业、模仿力强、渗透力强、独立性强、竞争意识强、敢闯世界,这些无不与“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传统思想有关。正是这种思想、精神使温州人脑子里充斥着“无利不起早”、“平安二字值千金,冒险半生为万贯”等朴素的市场观和价值观。因“义利双行”理论而形成的独特区域文化“瓯越文化”和悠久的重商习俗塑造了温州人注重功利、讲求实效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长期影响着温州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成为了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动因。

叶适关于义利并存、本末并举的思想和反叛传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对瓯越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是当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温州模式”深深地烙上了叶适重视工商、藏富于民的传统印记。政府大力支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对各种经济活动采取较自由宽松的政策,较少进行强制干预,从而使人们能够冲破旧体制、旧观念的层层樊篱,自由自主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激发起人们的实干逐利和自主创新的空前热情,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敢作敢为,保证了“温州模式”的巨大成功。党的以来,国家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大力推进富民事业,真正藏富于民。温州的发展就是我国的当代富民政策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可以说,叶适当年无法实现的富民理想,在当代温州及整个中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现实。

叶适的经济思想有很多丰富的内涵,蕴含许多重要的价值。因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其经济思想是不够全面的,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无论如何,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各种思想观念早已成为瓯越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核,并对温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所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是勿需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叶适.习学记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叶适.水心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3]叶适.水心别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4]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