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 抚州市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农业 中医药商业 金融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要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抚州是历史上著名的药都,我国三大中药帮派之一“建昌帮”的发祥地,素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誉。“十三五”期间,抚州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强化金融支持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发掘和弘扬抚州传统中医药文化,支持和帮助赣南苏区产业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工业发展情况。抚州中医药工业基础好、类型多,而且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抚州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2家,占全市49家医药类企业的65,其中规模以上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家,汇聚了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昌诺药业、桔王药业、桔都药业、山高制药、仁丰药业、百盛药业等一批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其中仅银涛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6亿元。中药生产企业产值上亿企业有4家(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百神昌诺药业和科伦药业)。作为抚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抚州的中医药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好、类型多、剂型全,在江西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市有中药批文近300个,基药中药品规34个,国内独家中药品种数8个,分别为珍视明药业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百神昌诺药业大黄总蒽醌、大黄总蒽醌胶囊,银涛药业右归胶囊,山高药业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仁丰药业百癣夏塔热分散片。13家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涵盖了注射剂、滴眼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喷雾剂等10多个剂型。中药滴眼剂和口腔喷雾剂全省也仅1 ~ 2家。二是已形成一批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的骨干中药企业。有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如珍视明的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夏天无滴眼液,银涛的六味安消胶囊、右归胶囊、强力定眩胶囊,昌诺的活血止痛胶囊,山高的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桔王药业的舒胸颗粒,红星药业的结石通胶囊,仁丰公司的六味木香胶囊等。这些中药品种(企业)已经成为抚州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一批新药即将投放市场。近年来,各企业均加大了医药研发力度,如昌诺药业的国家二类新药大黄总蒽醌原料药及制剂已正式获得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有十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将陆续申报。目前我市各药品生产企业已累计获得新的药品注册批准文号45个,还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和十多个新药等待国家局审批。四是“建昌帮”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建昌帮”饮片拥有广阔的市场。“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得以继承和发扬。“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饮片销售价格每吨2万元,加工毛利达30%以上,纯利达15%左右。出口产品毛利达35%以上,纯利20%左右。
2.中医药农业发展情况。抚州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备传统优势,拥有1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四十余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其中黄栀子、泽泻、陈皮、四花青皮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广昌县是全国泽泻三大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企业2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种植品种多,有黄栀子、金银花、当归、泽泻、灵芝、紫株、杜仲、元胡、白术、薄荷、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决明子、吴茱萸、厚朴、丹参、金毛耳草、黄柏、铁皮石斛、白芷等植物性中药材种植,还有梅花鹿、熊胆、石龙子等动物性中药材养殖。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黄栀子种植、新品种培育、栀子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6000吨黄栀子干果及附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设黄栀子基地,有黄栀子基地18个,面积达6万多亩。二是分布范围广,种植区域相对聚集。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市,但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金溪县、东乡县和广昌县6个县(区),光临川区种植规模就达4.4万亩。全市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中药材主要有黄栀子、山药、灯芯草、金银花、泽泻、水栀子、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品种。
3.中医药商业情况。一是在中医药流通方面,抚州市目前尚无大型中医药专业交易市场,无大中型药材购销企业,只有抚州医药公司及开心人大药房、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华民康大药房、抚州市春天平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药店兼营中药材。市内中医药商品流通不畅,亟须引进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二是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建有3所特色中医院,10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专科,2个名中医工作室。全市有国家名中医1人,江西省名中医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
4.抚州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抚州市一直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扶持、培育上市、发展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抚州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围绕“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培育中药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导的中医药研发、生产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二)强化中医药产业财政性金融支持
一是及时掌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等,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参与医药企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四是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
(三)改进和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面向中医药产业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信贷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为企业融资及成长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三是积极向上级行主动推荐本地的特色医药企业和项目,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授权方面的弹性,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作者单位为抚州农行)
参考文献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DB/OL].人民网,2016-02-2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11号)
[DB/OL].人民网,2016-03-04.
[3]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抚州日报,2016-03-
22.
[4] 罗娜,帅筠.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江西样板”的“抚州模式”[DB/OL].人民网(江西频道),2016-05-24.
[5] 李保金.温建民:设立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03-18.
[6] 郭鸿军.金融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思考[N].金融时报,2009-11-30.
[7] 廖斌,谢文君,吴柏涛.补“短板”金融该如何定位?对樟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6-06-04.
[8] 刘克俊,王维林,姬红玉.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2
正确处理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的关系
推动苏中融合发展,重塑经济地理,应当坚持规划引领,增强规划编制和执行水平。
注重规划的编制。建议重点围绕如何与长三角核心区对接融入,合理布局土地、人口、交通、产业等要素,编制高起点、高标准的苏中地区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应当突出三点:一是前瞻性。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变化,提出应对策略,确定发展框架。二是统一性。注重与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宁镇扬同城化规划的衔接,注重三市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三是可操作性。从规划编制之初,就充分考虑规划执行问题,并提高到操作层面上,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注重规划的执行。建议从三个层面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县级层面应该拥有一定的规划编制权,在保证与上位规划一致的基础上,认真执行好规划,及时与上级和周边地区沟通对接。地级市层面,在抓好自身规划执行的同时,对县级市一些重要区域的规划加强指导和把关。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对苏中地区发展规划相关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正确处理产业集聚和错位竞争的关系
苏中地区应注重合理分工、差别竞争,以产业集聚强化发展优势,以优势互补提高发展效益。
注重产业协作,加快产业集聚。借鉴苏南、苏北共建园区的做法和经验,引导苏中开发区加强与苏南开发区的结对合作。围绕产业链前延后伸,加大龙头项目、缺环项目、延伸项目招引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例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上海、浙江,以及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等地均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苏中三市特别是扬州市,建议用足用好江苏省支持苏色产业发展的政策,精心服务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积极争取上海大众二期项目落户,努力打造江苏乃至长三角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继续加大汽车零部件项目招引力度,加快零部件项目集聚,打造以配套上海大众为主,辐射周边的零部件生产基地。
注重错位竞争,培育产业特色。引导和支持南通重点发展依托江海的船舶、钢铁、化工等临港产业以及与上海分工协作配套的其他产业;扬州重点培育壮大汽车、新能源、半导体照明、电子信息、化工等产业;泰州重点培育壮大医药、机电(船舶)、化工等产业。同样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例,建议苏中三市特别是扬州市找准自身产业定位,根据不同车企的市场、消费人群的区别,确定产业发展重点,避免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形成产业同构化、同质化竞争。
正确处理整体融入和局部率先的关系
考虑整体性,推动苏中地区整体融合。一是加快推动同城化进程。建议苏中三市主动融入宁镇扬同城化和锡常泰、苏通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设施、产业、资源、要素等方面提升融合度。加快规划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城际交通网络,促进城市间无障碍对接。二是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南通全方位融入、对接上海,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扬州围绕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目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古城风貌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城市。泰州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苏中三市加快推动与下辖县市同城化,引导各县市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培育壮大重点中心镇。抓住扩权强县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扶持薄弱地区发展。针对苏中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按照《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考虑差别化,推动部分地区率先融合。苏中地区各个地方条件不同、基础不同。在推动苏中地区整体发展的同时,根据各个地方区位、产业、资源的不同,每个大市选择1~2个县市,打造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这一点在苏中地区发展中已经有了实践。例如,靖江2003年就与江阴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域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带动了靖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苏南、苏中的联动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发挥靖江、启东的先行优势,将它们分别打造为泰州实施江海联动开发的先行区,南通实施跨江联动、转型升级的先行区。此外,仪征作为宁镇扬之间的节点城市,交通十分便捷,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南京、扬州紧密相关,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方面也与南京、扬州联系密切,建议考虑将其打造为宁镇扬同城化的先行区。
正确处理综合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开发进度。以过江通道和城际轨道建设为重点,以快速化、通勤化交通网络建设为目标,推进苏中三市与苏南、上海综合交通网络的全面衔接。针对苏中地区水网密布的情况,将水利工程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实施江河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和河道疏浚等工程。推进苏中电网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苏中地区能源、信息保障水平。
以资源保护为红线,推动可持续发展。应当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建议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建议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从严管控污染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长江岸线是苏中三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一方面,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加快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推进沿江深水泊位和内河干线航道建设,使南京沿江港口群具备类似于沿海港口的功能。另一方面,按照综合开发、效益优先、集约利用、远近结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科学划分生产、生活、生态和预留岸线,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与生态相结合。
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坚持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当前,与上海及苏南地区相比,苏中地区最大的问题还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充分,突出表现在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存在差距。苏中三市应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瞄准长三角核心区,在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加快追赶进度,逐步消除与长三角核心区之间的差距,接近和达到长三角核心区发展水平。
坚持将改革作为最大红利。江苏省委、省政府针对苏中三市的特点,提出了“一市一试点”的政策。其中,南通统筹沿江和沿海开发,统筹海洋和陆地产业发展,统筹海上和陆域资源的利用,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泰州依托产业基础,深化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探索较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跨越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扬州虽然地处江北,但是江南特色浓郁,与南京、镇江同城化效应明显,积极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与苏南全面对接、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苏中三市应充分把握机遇,积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根据各自试点任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未来5~10年改革框架性方案,以及最近1~3年的具体行动计划。二是抓紧组建工作机构。成立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设立改革办公室,负责综合改革的谋划、统筹、推进、督办工作。三是抓紧启动相关改革。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稳步实施、综合改革的思路,优先选择部分重点领域、突出环节,率先启动改革,以带动综合改革试点的整体突破。
坚持将稳定作为重要保障。改革必然牵涉利益格局的调整,往往会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阻力。如何克服这些压力和阻力,既需要基层的努力,更需要高层的决心。新一届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改革,更加重视市场作用和政府职能转变,放手、放权、放给市场正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思路。因此,在推动苏中地区改革的过程中,省级相关部门要带头支持改革,给予基层一定的试错权,保护地方的积极性。地级市对县级的指导、把关,应更多地侧重于宏观层面,不宜过于具体。尤其是在行政审批方面,建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县级层面要统筹好改革力度与群众接受程度的关系,既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又保证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自觉参与和支持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正确处理政策支持和自我奋进的关系
推动苏中融合发展、重塑经济地理,既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苏中三市的自力更生、加压奋进。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新
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在长时间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过程的重大成果。2017年1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将加大军民融合深度的推动力度,其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作为我国军工大省,四川是唯一一个被要求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地区。而位于四川省的唯一科技城绵阳,可以说是我国军民融合资源最富集、基础最坚实的地区之一。目前绵阳科技城确定了军民融合主攻方向,正积极创设创新驱动先行市和军民融合示范市,想要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必须要清楚认识绵阳军民融合发展所处现状,探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以此找到一条适合绵阳的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1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意义
(1)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绵阳科技城以军民融合为切入点,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构建服务军民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和领域,以军队保障社会化拉动内需,实现强军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据统计,近1年来绵阳科技城新增军民融合企业83家,总数达446家,实现军民融合产业产值1690亿元,增长12%,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七成。
(2)积累军民融合发展“绵阳步伐”。绵阳的军民融合先一步发展将为推动全国军民融合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绵阳经验”,促进全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探索路径、形成全国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域。
2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1)创新转化体系。绵阳努力攻克军民二元格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着力推进“三大创新城”建设,构建三类转化平台。目前绵阳拥有18家国防科技院所,14家高等院校,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77家,建成了1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家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25个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4个,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653%,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首屈一指。一直以来,绵阳深入探索科研院所改革,并且率先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有效整合军民科技资源;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四种模式,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2)产业培育体系。绵阳一方面坚持推进以核技术应用、空气动力、信息安全、北斗导航、航空发动机等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绵阳推进项目落地与园区建设,加快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建设,建好磁性材料产业园、核技术应用产业园等10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抓重点项目落地。目前,绵阳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和13个专业园区。
(3)人才集聚体系。为激励优秀人才落户科技城,绵阳科技城争取到六个国家人才服务专项和重点引智项目,拨款6000万元年度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此同时,绵阳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设立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打造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打下基础。
(4)开发合作体系。2016年绵阳设立“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心内设军民融合成果库、专家库、企业库、技术经纪人库,在项目和资本间牵起了一根“红线”。目前,该中心已入库科技成果10166项,吸纳了23家金融服务机构和17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及8128家相关企业入驻,越来越多的军民融合项目和企业脱颖而出。绵阳以科博会为发展重点,努力将其打造为我国“军民融合第一展”,成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5)服务保障体系。为打通金融资本与军民融合的联通渠道,绵阳创新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体系,2016年,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保险专营机构、全省首家军民融合股权交易分中心和三家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在绵阳成功落地。2017年,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专业银行在绵阳成立。并且绵阳率先开展首届军民融合银企对接会,多家银行与绵阳军民融合企业现场达成协议,协议金额达1436亿元。
绵阳颁布一系列军民融合相关政策,为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例如研究制定了《绵阳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事项》,启动创新改革试验前期工作;出台了《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拟定了《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的组建方案》,已上报省,待审定后实施。
3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问题
(1)推动产业发展困难重重。目前绵阳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因面对政策缺失、人才不足、经费缺乏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军带民、以民强军,全力推动产业发展。
(2)动力不足阻碍成果转化。工科研院所有众多成果,但市场意识薄弱、受保密制度约束较多;企业对技术创新有需求,但因成果转化周期较长,投入高,其风险意识导致投入意愿不强;因产业发展不能很快上规模,政府关注的主导意识不强。
(3)法规不健全融合发展难。绵阳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还欠缺有效的法规制度,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涉及面较窄。并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执行力都有欠缺,“民”门槛高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4)通用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采用军标和民标二元建设维护的模式,这样做一方面造成标准体系基础无关联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标准重复设立;另一方面给标准贯彻实施增添阻力,标准内容交叉甚至矛盾,标准实施主体难以抉择,影响了军工产品的标准化进程。
4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原因
(1)体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以及军地之间总体上仍存在的“二元体制”,各融合领域之间缺乏统筹整合,形成多龙治水的格局,导致发展资源并未向现代体系作战能力生成聚焦,与军民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结构性矛盾。军工行业壁垒没有得到完全攻克,军工行业门槛高以及我国的军标与民标仍是两套不同的建设维护体系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民用企业在体制上仍遭受着“上军下民”等不顺不协调的待遇,制约其军民融合发展潜力。
(3)政策性问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制化水平较低,军民融合法规建设落后,缺乏规划军民融合的组织领导、运行机制、责任义务、配套保障等问题的法规,并且目前已出台政策约束性不强,执行力较差。
5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体制障碍。积极突破体制和行业壁垒,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统一标准规范,消除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不同的障碍。发挥政府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作用,整合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资源,搭建成果转化、信息交流和风险分担平台。面向重点产业化方向和市场需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统筹规划加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由军地共同参与、权威高效的管理决策机构,主要负责解决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制订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方共同发展,监督军地各方推进融合发展的落实情况,确保军民融合科学协调地发展。
(3)完善配套法规制度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应加快军民融合综合立法进程,用法治保障助推军民融合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各融合领域的不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融合体制、运行机制和配套保障等内容,规范军民融合中各相关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
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倾向,因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也逐渐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传统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一、国外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也缺乏两者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此外,在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外学术领域尚未明确提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这一概念。虽然国外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从遗产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角度进行探讨,其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国外学者对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如Mackintosh等(2014)对375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反思乒乓球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并积极探索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方向[1]。此外,还从博物馆、旅游开发等角度探讨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如David(2008)认为通过建立以村落为依托的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并以此开展旅游活动,有助于实现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双赢;Ramshaw(2010)以加拿大奥林匹克公园博物馆为例,通过将训练场地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加速了体育遗产的输出,并促进了体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体育遗产旅游的发展[2]。
(2)关于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探寻如何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充分发挥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如Jason Wood(2005)探讨了英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如何发挥体育遗产的旅游价值,以进一步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开发。Ramshaw(2014)以比利时佛兰德斯地区的自行车比赛为例,对该项传统体育旅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其旅游发展的途径[3]。此类研究主要是在衡量体育遗产的价值、遗产与体育旅游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寻求体育遗产与旅游的结合,其出发点还是对体育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对体育遗产与旅游融合的早期探索。
(3)关于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和当地社区居民的调查,如Petrick等(2001)对美国东南部的高尔夫球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者进行调查,对游客的满意度、感知价值、忠诚和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Carina1.K(2012)发现在体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对遗产保护的态度与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开发过程中如何体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进而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传承的互动发展,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此外,国外在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在旅游开发中就已经开始关注社区、政府、文化、金融、自然等因素对旅游系统功能的影响。Hannes等(1999)认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可能是旅游产业内部变化最强大的驱动力,通信技术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密切。
二、国内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需要旅游的带动,而民族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二者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将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引入到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研究中来,并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完善。在国内学术期刊网(CNKI)以“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驱动机制”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研究成果很少,且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如陈炜等(2013)认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效益压力、产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以及产业政策的支撑力[4]。但是,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两者融合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这一方面。如刘少英等(2009)从转变观念、政府和规范市场三个方面提出了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5];蔡东等(2014)从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培训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制定民族体育与旅游“联姻”的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6]。由此可见,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某一案例地,提出应用型的建议。
此外,彭华(1999)根据现代旅游供求关系,构建了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主要由需求、引力、支持和中介四个子系统构成,并建立不同类型区的旅游发展动力模型[7],这是我国对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最早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还对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旅游节庆、高校旅游等多种类型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并从需求、供给、支持、中介四个方面或者内、外在驱动因素两个方面构建其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此外,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研究的成果较多。如杨娇(2008)从供给、需求、支持、政府和环境五个动力系统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董桂玲(2009)构建了由引力、推力和支持力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动漫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8];刘晓明(2014)从产业高度的关联、旅游认识的转变、消费需求的提高、宏观环境的变化四个方面探讨了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等。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学者在旅游产业融合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产业之间,而对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成果还较少,缺乏系统性。通过详细剖析,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诸多不足:(1)在研究方法方面:多为定性研究分析,定量研究较少;(2)在研究思路方面: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分析传统体育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另外,大多数研究还只是集中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旅游开发,而这只是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一个方面和外在的形式,并非真正的融合;(3)在研究内容方面:现有的成果在内容上多偏重于应用型的策略研究,而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动力机制和模型等理论型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Mackintosh Chris,Cookson Graham,Griggs Gerald.Reflection on the PING! Table tennis initiative Lesson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sports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14,27(2):128-139.
[2]Gregory Ramshaw.Living Heritage and the Sports Museum:Athletes,Legacy and the Olympic Hall of Fame and Museum,Canada Olympic Park[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10,15(1):45- 70.
[3]Ramshaw Gregory,Bottelberghe Tim.Pedaling through the past:sport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and the tour of Flanders[J].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2014,18(1):23-36.
[4]陈炜,钟学进,张露露.基于产业融合的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J].河池学院学报,2013,33(6):104-109.
[5]刘少英,赵志强.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120-122.
[6]蔡东,曾直.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对策[J].科技视界,2014,(9):60-61.
[7]彭华.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机制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6):39-44.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产城融合 产业结构 城市功能
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空心化”、“孤岛化”现象越来越严重,2011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两化互动、产城共融”的发展理念,为构建宜居宜业宜商新城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四川推进产城融合现状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区与城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支撑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产城融合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本文的“产”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因为产业园区是 “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为了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四川正努力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而一些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地方,已初见成效。例如成都的天府新区、蒲江寿安、遂宁蓬溪、广安前锋等,依托优势,成功将工业园区转变为产业新城,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四川推进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协调。从产业生态学来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机共存,才能使整个城市社区生机勃勃,和谐有序。目前,四川部分城市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产业过多,高新技术产业太少,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支撑城市发展。
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功能单一,配套不足,功能分区过于机械,割裂了工业区和生活区的联系。新区建设多以 “项目”带动,其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也都是按照工业生产规划设计的,导致缺乏商业、学校及医院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受到传统规划思想的惯性束缚,软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在社会服务设施、文化建设及消费空间、休闲空间塑造方面相对滞后,使新城缺乏凝聚活力的支点。
三是产业规划和城市建设脱节。由于“两化”建设太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工业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独立编制的,在规划产业园区时,过分强调产业集聚效应,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的依托,在规划城镇时,偏重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导致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相距太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产城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
四是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政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产城共融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比如,产业园区在进行土地规划上没有权力,而政府在土地规划方面没有专业的人才,出现错误判断,产业园区无法在用地布局上考虑与城市的配套和衔接,建设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三、四川推进产城融合对策建议
一是确定强大的产业支撑。四川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建立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特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而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与现代城镇体系和谐共融的局面。
二是建立多功能城市。产城共融就是努力实现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的良好融合。实现园区功能的复合,应结合产业区配套需求,分别配套商业、文教、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形成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产业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树立领先的产城规划理念。在城市建设和产业规划时,按照“科学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和推荐作用,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及配套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区域经济获得协调、均衡、全面的发展,提高现有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效能,努力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城市。
四是做好人才、土地、资金、税费各方面的政策保障。加大政府部门特定岗位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与专业团队合作,使城市建设更加合理,产业规划更加科学;政府机制应设置合理的权力机制,适当放宽土地的管制,为产城融合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同时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数额,政府要加强资金的保障,加大招商引资来确保资金的供应;落实资源税费改革政策,补偿资源开采区生态修复,大力探索利益互补机制,积极向国家争取资源本地留存比例,支持就地转化,优化产城融合软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晨宇、袁媛.平舆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探索[J].工业建筑,2011(7).
[2]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动漫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40-03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其研究始于信息通讯业,但已经广泛存在于金融业、物流业和服务业等其他领域,产业融合化被认为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旅游业作为综合较强的行业,在创新发展的环境下已经出现了“跨界”的迹象,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影视旅游、旅游房地产等就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起来的,而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在实践上我们并不陌生,美国的迪斯尼主题公园就是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成功的典型案例。在动漫旅游开发中,一方面动漫开发商不断地完善动漫产业链,将开发旅游项目作为产业链延伸的一支;一方面旅游开发商引入成功的动漫形象人物作为主题形象来开发旅游,动漫业和旅游业各自寻找着彼此利益的结合点,协同发展。当前,关于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落后于产业融合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针对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对已出现的动漫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及研究背景
时下,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定义还没打成共识,本文采用著名学者厉无畏的观点,他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为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的渗透产生了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第二种为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形成融合型的产品体系;第三种为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而引发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使人们开始关注了产业融合现象。最先研究产业融合现象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icholas Negroponte ,他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了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和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部门融合的“绿皮书”,定义产业融合是“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并指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
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属于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形成融合型的产品体系。他们的融合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原有产业的附加功能,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
二、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分析
根据系统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而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内的元素、系统结构和系统环境三者共同决定的,其中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而系统环境是系统演化的外在因素。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产业是指由技术、产品或服务、企业、市场及制度等子系统构成的集合,产业系统的发展是不同子系统间共同演进的结果。
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过程就是动态的演进过程,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和构建其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是科学的。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是由推力子系统、引力子系统、支持力子系统三方面构成的,其中推力子系统和引力子系统属于动力系统的内部要素,是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支持力子系统属于此动力系统的外在因素,是产业融合依赖的外部环境,这三方面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产业融合的发展。
1.引力子系统
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引力子系统主要是由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构成。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体验过程,而动漫旅游产品中人们的可参与性比较高,如人们可以游玩动漫主题公园的娱乐项目,参观动漫产业园来了解或参与动画片的制作过程,观看并参与以卡通形象为题材的互动表演等等从中体验快乐。另外,从旅游市场细分的角度来看,家庭亲子游的旅游市场潜力无穷,而以动漫卡通故事为主题的主题公园更是家庭亲子游的首选。由于动漫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旅游市场需求吸引了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动漫旅游产品。如果没有市场需求,那么市场供给也是无效的,所以由旅游者市场需求构成的引力子系统是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动力。
2.推力子系统
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是驱动企业行为的根本原因,而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所以,企业追求自身利益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产业的企业在竞争优势、共生原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建立跨产业战略联盟或并购其他产业的企业来进入其他产业,为企业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动漫业通过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可以完善动漫产业链结构,进而实现动漫企业的利润增值。随着旅游资源观的改变,旅游业通过与动漫业的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了旅游资源类型,通过综合开发动漫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为企业获得利润,这种企业间发展的互补促进了两产业的融合发展。
3.支持力子系统
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从这四方面来分析产业融合的支持力系统。首先,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系统的整合观念在各个领域被应用,整合思想和方法也不断被深入研究,不同产业间资源整合发展观念也受到重视,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动漫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次,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企业集团化发展为企业发展跨产业的战略联盟提供了财力基础和智力支持。再次,在社会政治环境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动漫产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数字技术为游乐场所提供声、光、电的渲染,产生令人震撼的视觉、听觉效果,智能技术使可爱的卡通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由此可见,支持力子系统为动漫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环境支持。
三、构建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
根据系统学理论,系统存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系统结构是这一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促进两个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中,各子系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构建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在此模型中表明了对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据此提出加强两产业融合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系统模型中引力子系统提出市场需求,推力子系统提供市场供给,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市场需求供给系统共同构成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旅游业和动漫业融合发展时,一定注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认真做好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动漫旅游产品的设计与运营要紧扣儿童、青少年市场客源特点,注重游客的旅游心理体验过程;在动漫旅游产品营销方面,重视动画片、漫画等制品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增强景区对小朋友的吸引力,同时,宣传上要取得家长的认同,增强家长的亲子游观念,从而愿意购买该产品。
第二,支持力子系统中的系统整合思想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创新环境,而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又为理论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企业集团化发展增强了企业综合实力,增加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而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过程中企业间战略联盟又会促进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产业融合提供优越的条件,会激励企业行为,而两个产业融合的良好发展给地方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进而会增强政府对其扶持力度。因此,动漫旅游的产品开发要紧密地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旅游产品项目。作为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应重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予一定的环境支持,如在区域旅游发展论坛及研讨中,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一论题进行讨论,为实践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政策上支持企业重组,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从而增进企业的跨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在重大旅游发展项目上,地方政府在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对外宣传上都应给予支持。
综上所述,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在内外因素推拉作用下进行的,而且各动力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作为事物的运行演化规律,在事物逐步发生变化时自身也会相应变化,所以随着两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动力系统中的各因素及相互作用也会随之演进,有待人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J].学术季刊,2002,(1):55-57.
[2]杨建文.产业经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59-265.
[3]王慧敏.都市旅游集成竞争优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