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进出口贸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材进出口贸易

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1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柳州外贸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

2010年1月1日,作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一个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惠及全球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中有超过90%即约7000种产品能够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融合的逐步加深和贸易投资的稳步增长,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35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01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4年初的21%。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6]李彬. 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2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对外贸易结构;石油贸易

1.引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能源动力,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都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成为了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魏一鸣等(2008)通过分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减缓经济增长、降低股票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石油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油价波动对经济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经济商品结构影响的已有研究中,大多是以美国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分析和印证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而由于油价的波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上涨使得各国产业结构、方式结构有所改变,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一国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本文中主要围绕石油价格变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和石油贸易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针对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改变的问题提出措施及建议。

2.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受各种因素的推动,在较高价位上波动频繁,而石油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石油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动力,其短期内价格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是短小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较大。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贸易政策,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比较优势、贸易政策等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2.1 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大幅上涨会削弱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很大影响。我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使我国石油进口占整个贸易的份额不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得我国进口石油外汇开支大幅增加。通过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口、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进出口有直接影响,且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出口的影响比进口更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石油消费量巨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据仝晓波(2012)测算,2011年我国隐含石油净出口7869万吨。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开采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燃料及化学制造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的六大高耗油行业的产品仍占有很大比重,而在我国进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等低耗能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如果我国石油利用率提高10%,每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石油可减少1700万吨,相当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低4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不对石油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将很难有实质性的转变。

2.2 石油价格波动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在各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同样,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石化产品不仅所占市场份额大、产业链长,而且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例如汽车、建材、加工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的发展。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推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因为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需求量巨大、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不断大幅增加,缩小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据王巧然(2010)2010年上半年分析,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专用料比例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兰州石化环保橡胶等新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并形成了优质的品牌影响。其中,环保橡胶填充油获得欧盟质量认证,为其进入国际市场、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3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石油要素相对比较优势对该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使我国的石油要素的相对比较优势有所减小,从而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负面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抬升我国国内能源价格,使我国以石油为能源的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形成新的涨价因素,减少我国出口贸易,缩小了贸易顺差,而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却要求我国石油进口大量增加,因此,石油价格变动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方面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4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工业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石油价格飙升给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使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我国曾施行的通过石油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定价的政策,减少了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了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削弱作用,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同时,促进我国节油型经济体系的建设,增加我国石油自给能力这些政策措施更是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无疑会使一国的石油贸易政策有所改变,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3.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市场大面积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下降,而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使得我国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进口成本的上升,将增大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开支,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缩小贸易顺差,易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

近年来,我国依旧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油价的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大幅下降,使我国劳动力与国际价格的交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而外贸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贸易壁垒的产生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综上所述,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贸易政策方面均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减轻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产生的通货膨胀、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失衡,我国政府要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我国石油进出口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开拓多元化商品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完善石油价格机制,出台应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政策措施以缓解石油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冲击,加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石油金融体系,尽量规避石油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石油勘探和石油储备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市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防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魏一鸣,焦建玲,梁强等.油价长期高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11-15.

[2]杨志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6:96-99.

[3]朱剑红.去年我国原油对上依存度56.4[N].人民日报,2013-02-06(10).

[4]刘桂舟,叶祥松.关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6(02):47-53.

[5]仝晓波.贸易顺差推动大量石油隐件出口[N].中国能源报,2012-04-23.

[6]于伟,尹教东.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6):

11-19.

[7]黄运城,马卫峰,李畅.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8]何念茹,朱闰龙.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02:47-53.

[9]吴雅冰.对完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

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3

【关键词】 港口经营;大宗商品;高油价;能源贸易;套期保值

2002—2011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由12.03万亿元增长到47.16万亿元,增长292%;进出口贸易总额由0.62万亿美元增长到3.64万亿美元,增长487%。这种长期增长态势在2011年下半年出现一些变化:外贸方面,全年顺差自2009年开始连续3年下降;实际利用外资方面,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连续5月下降;基建投资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至7.5%,M2增长目标定为14%,政府在大规模投资及货币政策方面趋于谨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总体扩张速度可能正在放缓,将会给外贸窗口、内贸枢纽的国内港口带来深远影响,港口业可能会在2012—2013年间出现不同以往的局面。

经济总量扩张速度趋缓,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长局面可能改变

10年间,我国GDP增长292%,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487%,这种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伴生现象是外向型经济的明显特征。我国经济依赖外贸拉动,国内产能与美、日、欧等地的消费能力形成对接,由发达国家来消化国内产能,一旦外围经济低迷就会对接不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我国经济出现下滑迹象。为避免经济波动,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加大铁路等大型项目基建投资,同时扶持房地产业以拉动建材等相关产业,这种做法提振了经济,但也产生了通胀、经济过热、成本上升等问题。2010年后我国CPI持续高位运行,迫使央行自2010年收紧银根以抑制通胀,而信贷的过快紧缩导致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正常运营以及融资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加之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较快,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较快,实体经济利润受到极大侵蚀,政府在调控上面临两难境地。

2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大宗商品贸易 须注意规模、价格、费率下挫风险

由于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国内投资趋于审慎,我国经济总量扩张速度放缓的局面可能在2012—2013年到来。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和滞后性,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长的局面仍将至少持续到2012年下半年,预计2012—2013年下半年后我国港口可能会逐渐感受到传统的港口装卸业务规模缩小、利润缺失等风险,尤其是对中小港口而言,传统的装卸业可能会在2012—2013年后其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港口及港口设备供应企业对此应有所准备。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信贷2008年新增贷款4.91万亿元,2009年信贷规模跃升到9.59万亿元,2010年又迅速降为7.95万亿元,2011年7.47万亿元,这种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不可避免地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宗商品走势。央行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上调至21.5%,迅速紧缩的信贷遏制了物价较快上涨步伐,也给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营及融资戴上了笼头。至2011年下半年,国内CPI开始拐头向下,物价上涨趋势得到遏制,但实体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2011年下半年,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开始下跌,2012年虽转为上涨,但样本侧重中小企业和进出口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却持续下跌,至2012年4月已连续5个月收于荣枯分水岭50的下方,显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境况不容乐观。

受内外部需求疲软影响,2012年国内铜、锌、铝、钢材价格多次出现批零倒挂现象,再加上房地产业不景气,大型基建项目开工不足,银行贴息成本持续高位,下游厂商拿货囤货意愿不强。这种上游成本上升、下游销售不畅的局面将抑制厂商矿石等原材料拿货意愿。受此影响,港口在矿石、矿砂等大宗商品贸易、疏运局面不容乐观,考虑到经济增长惯性以及合同执行的滞后性,总体需求缩减可能会在2012—2013年间倒逼大宗商品贸易,整个产业链出现总量、利润双下降风险。传统港口装卸业必须警惕2012年下半年后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装卸规模、费率下降局面。

3 能源品长期上涨趋势已难以逆转

沙特自2011年6月起连续将本国原油产量推高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高位,连续3个月刷新30年来最高纪录,非常罕见。从经济角度看,沙特油井已稳产多年,连续高产的做法将产生高昂的边际成本,从长期看,对油井产生的损伤更是难以估算。2011年9月后,欧佩克集体增产,战后,伊拉克油井也不断复产,但国际油价自2011年下半年起持续盘踞在历史高位。2012年3月底美英曾宣称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但油价短暂下跌后又迅速反弹,进入4月中旬这一传统淡季后,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仍双双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高位,布伦特原油更是维持在120美元/桶大关。今后,油价下行空间可能已相当有限。

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源价格套期保值机制,规避燃料成本变动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将成为今后港口经营长期面临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伊朗日产原油约359万桶,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2011年占世界原油产量的5.2%,同时伊朗又是我国第三大原油输出国,2011年进口的伊朗原油约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11%。目前,美国、欧盟已对伊朗实施禁运,伊朗已基本丧失外汇、粮食等硬通货来源。一旦伊朗核问题激化,战争爆发,短期内我国将直接面对难以回补的能源缺口,国内原油能源品将出现短缺、断供等恶劣的局面。

4 利用套期保值机制对冲能源成本 上升风险

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4

[关键词]金砖国家 广东与南非 经贸合作现状 合作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5-0052-04

随着中国与南非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广东与南非的贸易往来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本文在金砖五国合作的背景下,分析中国与南非的合作进展,梳理广东与南非的贸易往来、商贸交流及企业投资等经贸合作的现状,指出双方作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新能源、基础设施、通讯、高科技等领域可成为两地未来的重点合作方向。

一、广东与南非经贸合作现状

(一)南非在广东与非洲贸易中占重要比重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亦是非洲大陆面向全球的一个贸易窗口。2010年,南非占非洲对粤贸易总额比重近四成,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对南非出口贸易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50%;对南非进口贸易额4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可见,在非洲国家与广东日益密切的贸易往来背景下,南非在广东与非洲的经贸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呈现出迅猛的合作发展势头。据中国海关的数据统计,2011年广东与南非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6%。其中,广东对南非的贸易出口额为30.4亿美元,进口额为135.5亿美元。这个进出口总额,甚至高于广东对印度、俄罗斯这些金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同时,可以发现,南非对粤的出口额仅占非洲对粤出口额的22%,但广东从南非的进口贸易额则达到广东对非进口贸易额的70%。这一方面显示南非作为非洲国家贸易出口的跳板作用非常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广东市场对南非的资源产品需求较大。

(二)商贸交流不断深化

在良好的外贸势头推动下,广东与南非的商贸交流也日益频繁。2012年的广东一南非贸洽会中,广东派出了由40多家企业、80多名成员组成的代表团赴南非,旨在矿业、能源、文化和旅游等领域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作为中外企业商贸交流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南非客商利用广交会进入中国市场。据统计,在2009年的第106届广交会上,参展的南非客商达1367人,采购金额超过5.8亿美元。珠三角各地政府对于推动当地与南非的贸易关系亦非常积极。2011年11月,广州市组织汽车、摩托车、机械工业、电子电器、轻工产品、日用百货和皮革皮具等18个行业的50多家企业,赴南非推介广州的商机,与南非的企业进行业务洽谈,并在南非成立广州市贸促会驻南非联络处,建立了广州与南非长期合作的长效机制和交流合作平台。目前南非已成为深圳第六大贸易伙伴,2011年两地贸易总额占到中国与南非贸易额的22.83%。

二、广东与南非经贸合作的互补关系

(一)广东是非洲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

广东不仅具有全国领先的经济规模,更是一个外向型经济特色相当明显的区域。发达的交通网络、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构成了发展对外经贸的优越条件。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0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6.4%、27.1%、19.2%,并保持稳步较快增长。

广东的外向型经济主要体现在珠三角区域较高的市场开放度。珠三角是广东外商投资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2010年,该区域实际外商投资为183亿美元(约占全省的90%),外贸进出口总额为7513亿美元(约占全省的96%),其中,深圳、东莞和广州三个城市进出口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2.8%。在经济的外向性特征方面,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国际生产销售网络,以及对外开放的商业文化,将促使珠三角经济未来的对外开放程度更高。而在对外交流合作的态度方面,珠三角具有外向型经济传统,无论地方政府或是企业,对于对外交流合作都相当开放和支持。这些外向型经济特征无疑为非洲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通道。

目前,珠三角的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一批传统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部分行业已开始了对外投资,或转移到国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而一些现代的服务行业和高科技的、先进的制造业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开始了迅猛的发展(龚峰,2011)。因此,广东需要寻求新的合作方向,向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区域转移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开展与其他区域的技术合作,这是广东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南非成为“广东制造”的重要新兴市场

广东与非洲的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进入非洲市场的初期,广东以出口传统工业制成品为主。2004年,广东的机电产品在非洲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出口额占广东对非洲出口的六成以上,其中原电池、摩托车、录像机、电扇、彩电等出口额均超过千万美元;而广东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在非洲也拥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其中纺织服装制品、鞋类、塑料制品、家用陶瓷、箱包等商品出口额也超过千万美元。直至2012年,广东出口非洲的产品已广泛深入到家用电器、电子产品、五金建材、礼品及赠品、家居用品、流行服饰配件、服装及面料、太阳能及节能产品等新兴行业领域。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广东制造业产品在南非市场的占有量不断增加。与南非当地有实力的企业联合、打造自身专业优势,是促成广东企业顺利进驻南非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

近年来非洲大陆与广东合作水平持续升温,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粤企开始前往南非投资经商。数据显示,南非已经成为“广东制造”的重要新兴市场和粤企“走出去”的理想选择。

(三)广东市场对南非原材料需求旺盛

南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出口大国之一,煤炭、铁矿、锰矿等都是南非位列前五的主要出口产品。近年来,矿产资源是南非对外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2003~2010年,南非出口锰矿年均增长率近90%、铁矿年均增长率高于40%。而煤炭是南非出口产值最高的产品,2003~2010年,南非出口煤炭年均价值3408百万美元,远高于矿产、原油等其他出口产品。据悉,亚洲是南非出口煤炭的主要市场,仅2012年3月,南非对中国单月出口煤炭量达130万吨,同期增长35%。

广东产业市场规模庞大、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因此对原材料及贵金属市场都具有稳步上升的刚性需求。以钻石市场为例,广东是我国重要的钻石加工基地。近年来,广东逐步形成了综合型的钻石镶嵌和钻石加工的产业集群优势。如位于广州番禺和从化地区的沙湾珠宝产业园、钻汇珠宝采购中心和从化旗杆钻石生产基地等特色园区。同时,广东又是我国对钻石需求最大的市场之一。欧盟、南非是广东重要的钻石来源地,但由于欧盟进口市场乏力,近年,南非钻石进口市场比重逐步加大。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五大钻石生产国,南非向广东出口钻石近年快速增长。广东与南非的钻石贸易也是双方贸易互补性的重要内容。

三、合作前景与对策

(一)合作前景分析

2006年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中非双方的经济合作以贸易、投资为主,涉及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合作等多个领域。2012年,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再次确定了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包括投融资领域合作、技术援助合作、职业培训、医疗卫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民间团体交流合作、学术研究合作、军备建设、安全合作等。中国对非洲全方位合作的政策定位,对两地经贸合作的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广东与南非未来的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

首先,广东与南非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贸易往来仍将占重要地位。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等机电产品是南非进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中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推土机、发动机等机械设备,手机、电话、变压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广东与南非在机电产品领域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此外,双方在汽车零部件、五金、塑料制品等传统领域的贸易也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其次,两地矿产资源、新能源上的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传统能源的日渐衰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合作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2011年,南非进一步修订了能源发展战略,计划在国内外市场投人120亿美元,同时投资新能源发电技术。此外,南非将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应用比例(林跃勤、周文,2012)。对广东而言,随着未来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为了保证可靠的资源供给和可持续利用,在开拓南非资源市场的同时,还将加强新能源开发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可见,未来资源类开发项目将成为双方投资合作的优先领域。

再次,基础设施工程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目前,非洲不少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都被纳入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例如,东非经济共同体的铁路系统建设规划、东非地区的通讯工程,都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项目。而南非各省不乏鼓励投资的措施,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求大。因此,广东企业在帮助南非建设铁路等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大空间,而南非的地区性基础设施网络项目,将成为珠三角企业寻求国际投资项目的关注点。

目前,南非与外资合作的行业主要有:电信和信息技术,能源和石化,机电产品、汽车和零配件等,此外还包括贵金属、医药用品、航天器、食品、饮料和烟草,交通及交通设备,采矿,化工、塑料和橡胶制品,饭店、休闲和赌博,金属制品等其它部门。在南非对外国投资优先名单中,中国企业已广泛进入金属冶炼、采矿、生物燃料、汽车、电信、化工等重点领域。可见,广东与南非未来的合作潜力将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教育、初级产品加工和医药卫生等传统领域,而且在信息通讯、生物技术、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生态环境,空间技术和航天等新兴产业也有合作机会。

(二)合作对策建议

广东与南非的贸易互补性较强,同时又具有一定相似性,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竞争。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广东与南非应积极发挥双边经济互补优势以及政治优势,发掘经贸合作潜力,提高贸易结合度。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迈进。应继续改善合作环境,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障碍,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第一,加强信息交流。广东与南非相隔遥远,虽然有良好的政治关系,但是民间和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尚不够,对各自市场的了解缺乏将会阻碍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广东与南非双方都有加强经济信息沟通的强烈愿望。而发展官方和民间的南非经济咨询服务,对更有效地开展两地的商贸活动将起关键作用。

第二,改进合作方式。南非市场经济自由度高,同时又有许多鼓励对外合作的政策,这为进驻南非的企业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尤其是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与南非在经贸方面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但南非的高技能技工短缺,劳工成本高等不利因素构成了外资进人的障碍(吴丹红,2004)。因此,对于不熟悉当地市场的国外投资企业来说,可以在合作方式上尝试与当地企业合资,将有助于打开销路,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三,加强次区域组织的发展和区域性发展项目的开拓,对促进双方的贸易、投资和其他合作领域的开拓至关重要,将为两地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为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需要确定区域内开发的重点领域和策略目标,使广东与南非的经贸关系由双边到区域,再到整个大陆,逐步扩大其合作区域及领域。

[参考文献]

[1]林跃勤,周文,2012,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林跃勤,周文,2011,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吴丹红,2005,南非经济与市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4]龚峰,2011,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现状_隐忧与发展思路[J],广东经济,(9)

[5]陈楠,2011,加入_金砖五国_开启_非洲时刻_专访南非共和国驻中国大使兰加[J],商务周刊,(5)

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5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对外贸易 贸易商品结构

1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学观点

1.1 替代论:贸易替代

俄林(Ohlin,B.G)等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区际间因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国际流动两条途径来缩小,直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前者称为直接均等,后者称为间接均等。自由贸易代替要素流动,间接促进国际间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当国际自由贸易出现阻碍时,国际贸易量就会减少,从而扩大了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别,进而会促使要素的国际流动。这时资本流动将会替代商品流动,由此达到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

蒙代尔(R.Mundell)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生产要素的绝对和相对量完全一致,资源实现了最合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如果满足要素均等化及两国有相同生产函数的条件,贸易与资本的流动有完全替代的关系。且资本流动越自由,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大。资本跨国流动较之商品流动更能自由,更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本资源,并直接起着使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以蒙代尔等为代表的关于FDI对国际贸易的替论有效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个国家之间发生的直接投资。

1.2 互补论:贸易创造

迪克西特(Dixit)、克鲁格曼(Krug?鄄man)等人认为,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资本交易和对外贸易都是不可能完全自由的,因而存在不完全的替代。不论是国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还是国际间商品,都不能消除各国间要素和商品相对稀少的状态。

邓宁的OIL理论认为,企业可以根据所拥有的优势(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商品出口、技术许可和对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中进行相应选择。因而根据这一理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并存的。

小岛清(Kiyoshi Koiiman)认为,生产要素移动虽然减少了商品的稀缺性,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机会,但另外一方面,生产场所的开辟与建立,会创造新的贸易园地。他提出,国际贸易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而国际直接投资也应按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扩大两国间比较成本的差距,创造出一种新的比较成本格局,从而使得投资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总量。

玛库森(Markusen,1984)在蒙代尔研究的基础上,假定企业可以拥有与使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即假定存在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证明了生产要素流动会增加贸易。

美国经济学家帕特瑞(P.Patrie)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差异进行研究的结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同,使贸易和投资的关系也不同。帕特瑞将国际直接投资分成了三大类: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和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绕过东道国严厉的贸易壁垒或者是为了占领当地市场的需要,而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适应当地文化、风俗的要求,以实现在当地生产、销售。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通过在那些拥有一种或多种廉价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与土地这些流动性比较差的生产要素的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配合母公司或总公司的出口贸易活动,提供各种服务而进行的直接投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只有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容易成为贸易的替代。因此贸易替代的投资只是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水平的贸易保护壁垒最有可能导致以逃避关税或占领本地市场为目标的直接投资的涌入。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则会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可分两种,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现代国际经济学研究大多认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更多是互补的关系。

2 FDI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2.1 FDI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自从1998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大幅度攀升,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1 547.4亿美元,相比1984年的535.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5.8%。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606.3亿美元,相比1984年的18.02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2%。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建立贸易乘数模型如下:

T(t)=a + m CFDI(t-1) +

s FDI(t) + u(t)

775.03

1.236

1.232

R2=0.9381

F= 136.3374

X(t)=b + n CFDI(t-1) + q FDI(t) + v(t)

361.094

0.63421

0.85758

R2= 0.9517

F= 177.6354

M(t)=c + p CFDI(t-1) + r FDI(t) + w(t)

413.96225

0.601637

0.374895

R2=0.9168

F= 99.1570

其中,T(t)、X(t)、M(t)分别代表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CFDI(t-1)为第t-1年末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FDI(t)为第t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a、b、c、m、n、p、s、q、r为待定参数;u(t)、v(t)、w(t)分别为随机误差项。通过回归分析可知,r2=0.9381、0.9517、0.9168,三条直线的拟合度较高,此模型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当FDI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可增加1.232美元。FDI对我国贸易总量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2 FDI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关系的分析

这里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本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体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从出口来看,随着FDI逐步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的转变。我国工业制品在出口中比重已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3年的91.3%。2002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出口545.33亿美元和79.17亿美元,分别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0.54%和11.69%,分别增长50.5%和2.3%。从进口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带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特别是外资企业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较重,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促使我国的进口结构由消费型转向生产型。自1997年来,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进口比重逐年攀升,初级产品进口则逐年减少,进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见附表)。

3 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1 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02年,中国已超过美国经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作为外资流入的主要载体的外商投资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优化了外贸商品出口结构。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1)引进外资项目层次低。集中反映在技术层次、产业投资上。FDI虽然带来了中国市场需要的先进技术,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商手中,转移到中国的只不过是已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先进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的高新技术产品(如电脑、手机等)在我国大量生产和出口,长远看有贸易恶化的倾向。近年来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从产业投向上来看,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具有一定出口优势的食品加工制造、纺织、玩具、自行车等行业,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较小,仅占20%左右。

(2) 产业间外商投资分布不均。第二产业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2002年,在累计吸收合同外资金额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1.90%、63.31%和34.78%。第一、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仍不乐观,三产业的不协调发展势必延缓我国工业化进程。

(3)外商投资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不仅存在产业布局的不平衡,还存在区域布局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吸引外资总量远超过中部与西部。2002年东、中、西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到86.7%、9.5%、3.8%,而且东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无疑会进一步拉开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水平,制约社会全面发展。

3.2 对策建议

(1)完善环境,为外商投资提供更为优越的外部条件,提高其运作质量与效率,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环境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在硬件环境上已基本不构成FDI流入的瓶颈,而投资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首先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其次是保持吸引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在国际投资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努力保持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及相关法律的稳定性,对于引进FDI而言至关重要。再次,完善服务环境,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树立为外企服务的思想观念,完善服务体系,依法加强管理。

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6

关键词:出口贸易;民营企业;潮汕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59-03

一、引言

潮汕指的是地处粤东地区的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深厚的发展根基,潮汕三市一直是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是引领粤东经济前行的领头羊。在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一直都处于主导地位,占有绝对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潮汕民营企业已纷纷加入到国际制造业链条中,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如今,民营企业已占据潮汕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出口贸易之路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及挑战。因而,潮汕民营企业应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分析潮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扫清潮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之路的种种阻碍。

二、现状

(一)民营企业是潮汕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久以来,民营企业一直是潮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潮汕经济运行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影响力也不断地扩大,特别是出口贸易方面。据汕头海关统计,2015年,潮汕揭三市的出口贸易总额达1007.3亿元,较去年增长10.7%。其中,民营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占三市出口贸易总额76.5%,创造770.61亿元的贸易额,同比增长20.52%,远高于三市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率。且在潮汕揭三市中,民营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均占各市出口贸易的74%以上,其中揭阳市民营企业占该市出口贸易额比重最高,达79%。此外,2015年揭阳市创造了416.45亿元的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33.4%,其中,民营企业出口额为227.93亿元,同比增长44.2%,远高于汕头市8.9%和潮州市3.8%的增长率。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潮汕出口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潮汕出口贸易增长的特色所在和潜力所在。因而,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促进潮汕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点。

(二)潮汕外贸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地方传统产业

潮汕外贸民营企业主要来源于传统制造业产业,出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据潮汕揭三市的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5年,潮汕揭三市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玩具、鞋类、陶瓷以及服装等传统产业。在汕头市的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玩具、服装的占比最大,分别为25.37%、23.37%和17.39%,其中,玩具类产品在所有出口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达14.1%;揭阳的出口商品则集中在鞋业、服装业和机电业,这三类商品的贸易额分别占该市出口总额的34.96%、21.82%和16.6%,其中,鞋类和机电类商品的增长率均超过30%,发展速度迅猛;而潮州的出口贸易产业则形成了以陶瓷一家独大的态势,仅出口的陶瓷产品贸易额就占了该市总出口贸易额的40.73%。

同时,潮汕三市已建立了多个具有地区特色的民营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群体,对推动三市出口贸易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汕头市已拥有16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营产业集群,创立了多个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区域性名牌称号,拥有“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针织内衣名镇”、“中国家居服装名镇”等产业品牌。潮州市外贸民企的出口贸易则在“中国瓷都”、“中国食品第一镇”、“中国乌龙茶之乡”等地区品牌优势的推动下,得以更好地发展。目前,潮州市还拥有省级认定的“中国出口名牌”企业21家。此外,近年来,揭阳市形成了“中国塑料时尚鞋之都”、“中国五金基地市”、“亚洲玉都”等区域品牌,民企出口贸易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忽视。

(三)潮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市场格局呈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潮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市场逐渐趋于多元化,形成以“东盟、美国、香港、欧盟(28国)”为主的出口贸易格局。据汕头海关数据分析,近年来,东盟超越香港成为潮汕民营企业第一贸易伙伴,是潮汕出口贸易的主要增长点。与此同时,外贸民企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愈发密切。2015年,潮州三市对东盟、美国、香港和欧盟这四大经济体的出口额为235.19亿元、155.5亿元、99.56亿元、134.47|元,分别增长了22.12%,18.41%,-5.87%和18.74%,合计出口额占三市总出口贸易总额62.2%,可以看出,现阶段潮汕三市对香港的外贸依靠程度有所降低,与其它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更为密切。此外,自中韩自贸协定(FTA)正式生效后,潮汕三市与韩国的贸易也迎来新机遇。2015年,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对韩国的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6.6%、42.9%和46%,增幅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层次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潮汕三市外贸民企出口的产品多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服装和纺织品、鞋类、玩具、陶瓷和塑料制品等。这些产品生产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科技含量偏低,在进军国际市场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缺乏核心竞争力,极容易被取代。此外,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家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业,这对一些生产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潮汕出口民营企业将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外贸产业目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出口困境。一方面,巴西、土耳其、印度、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纷纷发展本土陶瓷产业,并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生产线,这给潮汕陶瓷出口带来了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印尼、越南、泰国等目前已逐渐建成多个世界知名鞋品牌的加工基地。据亚洲鞋业协会多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约30%订单已转移至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以出口鞋类产品为主的揭阳市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二)成本压力加剧,价格竞争力减弱

目前,潮汕外贸民营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由于潮汕外贸民企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在进人国际市场上,企业多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采取价格战,以低廉的产品价格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减少,企业常面临招工难的困境,特别是在春节前后,这种情况更加严峻。此外,虽然近年来,潮汕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相比起广东珠三角地^,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因而,潮汕地区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也较弱。因而,潮汕外贸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匮乏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潮汕外贸民企出口的陶瓷、五金、塑料制品等产品多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型产品。随着燃气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随着水涨船高,给企业也带来不小的压力。

(三)全球经济形势的低迷和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全球经济的低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潮汕出口贸易也受到了波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近年来,潮汕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已远远不及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根据2010-2014年汕头海关统计数据,潮州市2014年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减少了4.03亿美元,同比下降12.6%,已经连续两年持负增长态势。此外,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潮汕外贸民企的出口贸易举步艰难。2011年,欧盟对产自中国的建材陶瓷征收了73%的惩罚税。隔年,欧盟又宣布对中国陶瓷厨餐具进行反倾销调查,导致潮州至少204家民营陶瓷企业被殃及。同时,作为潮汕玩具最大出口市场之一的欧盟,在2013年开始实施《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将明确禁止和限制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从8种增加到85种,使得玩具成分测试成本激增了10%-15%。2015年,欧盟又对生物杀虫剂(BRP)法规再次进行更新,重新构建欧盟生物杀灭剂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对须经生物灭杀剂处理的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产品等数10类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难度。

三、对策

(一)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出口形势,潮汕外贸民营企业应该提高创新意识,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常态下,潮汕外贸民企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努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使企业出口的产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高新技术型产品,将“潮汕制造”打造为“潮汕智造”。另一方面,外贸民企应注重企业的生产模式,加强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化、智能化和精细化,向“中国制造2025”模式靠拢。

(二)提高品牌建设的意识,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潮汕外贸民企在出口贸易之路上应清楚认识到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完善对品牌建设的全面认识,扩大企业、本土行业的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对于那些贴牌加工贸易型民营企业,企业应该努力进行转型升级,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努力走上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的发展道路。同时,对于已建成品牌的企业,应该积极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的大型交易会,打响企业品牌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处于传统优势产业的外贸民营企业,企业之间应当进行相互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同行业各企业之间应拧成一股绳,建立行业协会,积极申请注册集体商品,积极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品牌的评比活动,扩大行业整体的知名度。同时,潮汕外贸民营企业可以联合三市的力量,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创办本土优势产业的交易会,在增强三市企业之间合作的同时,提高产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