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美术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1

关键词:基础图案 教学方法 创作引导

基础图案课程在中职美术专业已有多年历史,它使学生能了解图案的内容与特点,并运用于设计中。基础图案课程是美术设计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一个转折点。图案创作设计使学生从写实转向设计,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以往学生学习素描、色彩,都是根据实物进行绘画,将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从实物转换为具有设计理念的图案形式,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本文对图案设计与创作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分析与研究,并探索了更科学、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基础图案创作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基础图案课程教授内容主要有图案写生变化、单独纹样与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基础图案创作是基础图案课程的内容之一,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主要内容是图案写生变化、图案造型设计、图案色彩设计等。这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想象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图案创作现存的教学问题

1.重技能,轻理论。无论学什么,技能要进一步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2.教学形式呆板、不灵活。一些教师对基础课学习不够重视,不能根据学生现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目前中职学生就业需求与学生基础情况较以前有所改变,所以要调整教学方案。

3.注重图案技能技法,不注重学生设计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材的积累。一些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在教授图案时只讲授图案变形常用的方法,不注重引导学生的创作过程。部分学生根本不能创作或很难进行创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4.教师不注重专业知识更新。部分教师的图案知识一成不变,常年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用的参考书也比较陈旧。一些教师的教案甚至没有改变,教授的知识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就业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1.理论讲解要明白透彻

一些学生在学习基础图案这门课程前,对基础图案了解甚少,此时老师就要对图案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写生变化包括写生的方法、写生变化的基本技法、写生变化设计的思维等,使学生从以往的素描、色彩对实物描绘的思维转入设计思维方式,达到能借鉴优秀作品进行自我创作。各种纹样也要讲解它们的概念、特点以及色彩搭配的技巧。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适合纹样与单独纹样,此时教师就应多讲解它们的不同点。

2.图案创作引导“三步走”

第一步,要让学生胸中有“竹”,从临摹中积累创作的素材。教师第一阶段可以通过临摹,让学生对图案的技法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课程时间有限,不能临摹很多作品,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比如,到图书馆阅读或用速写的形式收集几十张图案作品,或在网上存储一定量的作品。通过收集作品这个作业,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作品,提高知识面与阅读量,积累一定量的素材,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胸中有“竹”,创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步,用以旧换新法(半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创作。何为半创作形式?即让学生做同一主题作业,学生找一个跟自己想法相似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然后对其中某一部分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以完成自己的半创作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创作难度降低,能循序渐进地接受创作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用此法进行教学,效果比直接让学生创作明显要好。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作品,以达到自己创作的目的,这不是抄袭,是以旧换新法。例如,作业是花头变形,学生可以用几何法、摹似法或是意象法等常用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第三步,进入全创作。前面两步使学生对创作有了进一步认识,继而进入全创作阶段,就会更顺其自然了。头脑中有了一些素材的积累,技能上更熟练,也具备了设计的理念。教师此时再设计一个主题,布置一些创作作业,要求学生在设计时多画几个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教师给予指导,说出一些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案有深刻的认识。选择好设计方案,就可以做正稿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注意不能说得太全,以引导的方式较好,避免让学生全按教师的意思去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媒体、画展、网络、美术专业刊物、新书等不定时搜索或阅读一些专业资料与作品,或去进修学习,多听公开课,参加专业教师之间的一些有主题的专业交流会,以提高自身知识结构。

4.更新教材

学校不定时引入一些新的参考资料。参考书也可以让学生购买一些,分组进行购买,每组买不一样的书,然后交换看。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负担,又可以互相分享新书与知识。

结语

如今的中职美术专业生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培养目标与社会就业需求也有所变化,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找最适合现有教学状况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改是为了教得更好,研究是为了教得更精。笔者在图案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些情况,以创作“三步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映雪,梅林.设之“计”思之“维”[J]. 美术观察,2006(7):97.

[2]杭间.设计的民主精神[J].装饰,2010(7):13.

[3]陈池瑜.美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收获[J].美术之友,2009(5):24-25.

[4]李晨晓.浅谈图案的联想与创意[J].美术大观,2007(4):107.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探讨;改变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号召和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想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加强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自主学习和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合理运用多媒体,实现美术教学多元化;积极鼓励学生,帮学生树立对美术学习的信心;还应该增加课堂时间,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成功创新。

一、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初中美术教育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学价值,因此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展开教学模式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审美情趣,使初中美术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导学案”教学方式

“导学案”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过程是教师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方案,并在师生的合作下共同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导学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这一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课程。

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认真备课,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其次,还可以组织美术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加入到“导学案”的编写当中。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先把撰写好的初“导学案”分发到同学手中,并了解学生的意见,实现对教案的进一步完善。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出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二)师生互换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做到充分重视,让学生从被灌输者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因此,师生互换角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教师要以引导者或者伙伴的关系辅助学生对美术知识展开学习探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著名艺术家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自行分组并确定研究主题,并通过收集网络、书籍等资料对某个艺术家的特点、生平做出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作过多的干预,而是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做适当的指导。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解自己的主题,往往会认真了解知识,尽最大努力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这样一来,就很好地通过师生互换角色来学习美术知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当代的课堂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手段也为课堂教育带来了活力。但是在很多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恰当,或是只运用PPT,把多媒体变成电子板书;或是舍本逐末,过于追求多媒体这一形式,把课堂变成万花筒,但是实际传达的内容并不多,学生们只记住了眼花缭乱的表现形式,没有记住要表_的实质。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首先,美术这一科目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这一点通过多媒体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多媒体投影往往会对画作的色彩产生一些改变,如果教师对画面色彩的要求较高,不妨仍采用教科书的插图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播放合适的音乐。如在欣赏一些古典画作时,播放古琴曲《鸥鹭忘机》《酒狂》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趣味与意境。

(四)通过艺术的点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地位,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提高对美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起欣赏艺术和创作艺术的自信,使学生对美术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教师既要运用专业眼光对学生的作品和见解做出合理的点评,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当,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丧失接触艺术的信心。学生的资质不同,表现出来的制作、欣赏水平也就不同。

(五)增加教学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是刻板地布置作业,例如给出绘画“标准”让学生们临摹,并且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只能运用所学的有限经验,一旦离开课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除了一些传统的课堂活动外,教师还应该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带领学生参观陶艺作坊,参观美术展览,到户外进行写生,或者组织学生展开摄影比赛,服装搭配比赛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这一科目的独特魅力。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号召和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想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加强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自主学习和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合理运用多媒体,实现美术教学多元化;积极鼓励学生,帮学生树立对美术学习的信心;还应该增加课堂时间,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成功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桂红.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6).

[2]于洋.新课标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3

关键词:构建;初中美术;活课堂;创新;生活

初中美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创作能力,从而使其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记录美和传递美。而且一些美术的常识也能让学生的眼光更加开阔,更加博学。可初中美术教学却因为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将本该快乐无穷的课堂变得枯燥单调,和传统的科学类课堂没有区别。这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美术的学习,更对他们美学的欣赏和体验有糟糕的影响。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从自己的课堂创新开始,发展拓展,构建更加科学的美术教学体系。

一、课前“活”起来,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法

很多人认为美术教学非常简单,甚至不需要准备教案,只要按照美术教材中的内容一步步地来,分析里面的背景和故事,将学习重点划出来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时,相信很多老师会发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主动询问问题,不主动思考,不主动与老师对话,甚至心神不聚,思路分散。这主要是老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落后。美术教学是需要更加充分的课前准备的,除了老师,还有学生。因此,让课前“活”起来很有必要。具体实施办法:(1)展示法。根据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展示几幅同作者或者同一时期的画作,让学生欣赏,找出共同点,从而明确本堂课主要介绍的绘画精神。(2)比较法。同展示法类似,只是需要展示不同特点的画作,在比较中,更能发现创作思维的不同。(3)疑问带入法。在课前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是“凡・高”为什么会自残,又或者是某时期的建筑风格是什么,然后用这些问题带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还可以用一些关于绘画方面的世界未解之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甚至能够促使他们在课下延续知识的求知。课前“活”起来是为了给课堂学习注入动力,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走进美术课堂,这样的心理基础能够让“活”课堂更易构建。

二、课堂“活”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学生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接下来就不应辜负学生,给他们展示更加丰富的美术世界。建议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将更多的美术画作展示在黑板上,或者是利用相关视频,介绍当时的绘画背景。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在笔者的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让学生从观看的视频中总结当时的时代特点,以及作者的生活特点,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不断补充,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背景描述,比课本上简简单单的几个文字更能引人入胜,增强印象,对后来分析作品特点非常有帮助。再者,也可采用微课程的教学方法。微课程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办法,用一些视频来补充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老师和学生同时站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更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而老师也更能发现学生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或是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补充和更正。最具代表性的“活”课堂教学办法――情境教学法,可以利用构建情境,将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中,理解更加深刻。情境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改变课堂的角色,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也可以是画中的角色。让学生对画作理解之后,分小组表演绘画中表达的故事。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呐喊》,本身看似角色单薄,没有故事,但是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将呐喊编成故事,从而展现出这幅画的主题,给其他同学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除了以上几种“活”课堂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师生相互问答方法、师生角色互换方法,等等,只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美术课堂更加活跃,就是成功的。

三、课后“活”起来,提供生活化作业

课后是课堂的延续,在教学质量方面有很强的复习作用。因此,老师要重视课下作业的布置,当然也不能占用很多的时间。建议采用生活记叙的作业布置办法,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来创作一幅某个主题的画作,最好是自己生活中的,或者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如果是在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让学生用互联网,查阅更多作者或者画作的相关信息,在上课前就能够对画作有充分的认识。

总之,初中美术的“活课堂”,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精力,美术老师要更加重视,拓展美术课堂,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4

本月号我们这些将毕业的生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生活。我们实习的学校是现代中学。在学校领导和带队老师的关心和认真指导下,我们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角色。

第一周我们的工作任务是听课,向任课班级的学生做自我介绍,和准备下周的上课教案。一周的实习下来,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表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我实习生活带很多启发性的思维,每次上完一堂课我都有深的感触:想要当好一名好的老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教师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处于转折期,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因而初中美术教学应切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师生间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喜欢学生,教学活动才能进行得顺利完满。

我利用课堂上观赏学生作业的机会和他们做了一点沟通发现他们大部分对美术是很感兴趣的,觉得美术是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对于初到美术海洋的学生们,对于美术方面的知识似懂非懂,如果把太多理论注进他们的脑袋里,他们会对美术产生厌恶和憎恨,如果把美术知识化为游戏和故事,并且还能让他们亲自接触实物,他们会对美术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处理这些细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应准备好教案和教具。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美术教学,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次的实习机会令我彻底改变了很多死板,上美术课很轻松等观念,懂得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灵动性,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我的指导老师身上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我们会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5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美感

初中美术的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更多的希望学生可以学习到绘画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在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初中美术教学的欣赏课等,都是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

1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中国传统的花鸟,西洋浓厚的水彩,其艳丽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都是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内容。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的目的上,学生能在课后学会画一些静物、花鸟等,就似乎已经实现了教学的目标了。而那些欣赏课,教师也缺乏对教学精神的理解和教材的全面掌握,在欣赏课上更多的只是一跳而过,并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这种欣赏和分析中学会美术的欣赏方法和欣赏技巧,并获得审美能力和自身美感的提高。传统的欣赏课上,教师只是在讲课,学生只是单纯的听众,学生的激情和上课的效果并不能很好的激发出来;而且学生的思想和想象力也被限制了。长久如此,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教师也丧失了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

学生的美感,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需要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美感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美好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来实现,还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来实现美好事物的再现。

2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

2.1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新课标建议“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导学生进行美学的修养,提高学生的美感,首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美感修养,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到美感的作用,并将这种美感思想传递给学生,并给学生以感染。在一些初中美术教师中,他们更多的是拥有美术的技巧和自身长久的美术功力,而缺乏一些对当代和古代名家的美术鉴赏和欣赏能力。教师的这些能力的缺乏,都给学生美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性。教师在加强自身美学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教案的准备,才会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的美术课程,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对美术课程进行欣赏。

2.2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评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评论并不只是美术家的事情,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对于一些名家作品的评论和欣赏也是培养学生美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古今中外名家的字画进行欣赏的时候,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欣赏形成文字和语言来进行评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审美的理解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的提高。

2.3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审美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图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评论。如在黑白画的欣赏的教学中,黑白装饰画,是以黑、白对比为造型手段,画面主题以黑、白形体的巧妙组合来得以充分表现,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特色。在中国人民心中,黑是实,白是虚,黑是一切,白则是空灵。黑与白如同有与无的相互浸润渗化,从而造就一个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无相生的大千世界。如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以脑筋急转弯的方式转入:“大熊猫为什么不能拍摄彩色照片呢?”这种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和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美术教学的积极性。而在黑白装饰的欣赏中,笔者提问:“黑白装饰是一种颜色通过与纸形成的对比关系创造的富有装饰性的绘画,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索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黑白装饰画欣赏的角度,如点、线、面的交融和技巧,灵活运用点、线、面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使画面黑、白、灰变化丰富,虚实层次错落有致,疏密空白安排得体,在形象上进行夸张、取舍、变形,并竭力使画有情趣,有节奏,有韵律,具备较强的装饰性。

2.4通过活动进行美感的培养

新课程目标的内容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师在充分的教学中,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让学生参加画展,欣赏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的欣赏,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代画坛的一些现状,并结合自身的条件来进行一些分析和评论,这种看似并没有直接教学效果的画展参观,对于学生的美感的培养,有着积极和主动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画展上进行欣赏的时候,内心是一种开放和轻松的状态,这种开放和轻松使学生的身心都处于极为活跃并且主动的姿态,这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欣赏这些艺术,从而在不断的审美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感。

3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在学生美感的培养中,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出发,充分来提高美术课的欣赏价值,并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活动,运用课堂加活动的一些方式,来充分提高学生的美感,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6

【关键词】美术;欣赏;素质教育

初中美术是绘画动手、训练技法为主的,通过多年对初中六册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20%,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的成败。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的审美内容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也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艺术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有如下几点体会:

1 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发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而我们有些教师即使上欣赏课,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得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育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画得不美的作品却初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的学生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相当不像,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沾不上边,还有立体派的毕加索的画,同学们一开始接受不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介绍给学生,他们也就会慢慢适应。而我们有欣赏清朝画家朱耷的花鸟时,会觉得他的画大都奇特怪诞,就给人“不美”的感觉,如你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身份介绍后,就会发现这位既“哭之”又“笑之”的画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学生也会慢慢理解他的画。通过这些反差,学生会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以画得像不像做标准,如画得像就好,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重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现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要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累计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的感觉,可以作为深入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外,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