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科护理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科护理综述

外科护理综述范文1

【关键词】外科患者;心理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指导下,心理护理成为医学心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护理将护理对象之心理研究和护理学相结合,在解决患者心理难题、进行医护关系协调上有着重要作用。手术是为外科治疗的一个主要手段,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医护关系,使得治疗过程更加协调,提升护理质量。进行术后患者的疼痛心理护理,对于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升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进行外科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的外科手术患者150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5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54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53.3±7.2)岁;患者初中及以下48例,高中及以上50例;疝修补术21例,胃癌切除术12例,肠癌切除术9例,甲状腺切除术8例,腹腔镜胆切除术36例,下胶静脉的曲张结扎术20例。根据统计学软件的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于围术期都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起患护间的信任关系,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与患者对话,满足患者倾诉的需求,对患者内心的担忧与烦恼给予理解。第二,为患者提供相关讯息。手术前后患者往往容易出现紧张、焦虑、低落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当及时提供讯息,耐心地介绍患者的并且,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风险性、复杂性以及手术方案制定、实施的主要过程和注意点,及时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增加他们的安全感,以减少焦虑与恐惧。第三,对行为控制及时熟悉,并教授给患者,如放松疗法、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增加患者的自我调控及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以减轻身体不适合焦虑感。第四,为患者增加社会支持,安排手术成功患者同住同住一室,增强患者相互间的沟通,提升患者对于手术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同时,调动患者的同事亲友等,进行关心和鼓励。第五,降低环境对于患者的影响,保证手术环境安静、整齐、清洁,各类手术器械掩蔽到位。在患者在手术室等待的过程中,安排护理人员进行陪同。

1.3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和手术前一天用SAS进行焦虑评估,其分数为0-56分,并以常规法进行血压和心率等的测量分析。

外科护理综述范文2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普通外科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1~59岁,平均(41.7±4.6)岁;脾胃手术17例,胆道手术16例,肠道手术15例,甲状腺手术12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23~57岁,平均(41.5±4.4)岁;脾胃手术16例,胆道手术16例,肠道手术14例,甲状腺手术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提前告知患者禁食、禁饮的具体时间,密切观察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时提供心理辅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部分患者对自身的患病情况和手术的流程不熟悉,加上手术产生的疼痛刺激感受会带来焦虑和不安,会引发患者恐惧、暴躁的消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自身的专业性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更重要的是,护理人员要从日常收集整合的相关病例中,善于利用治疗痊愈的病例向患者讲解,从而产生最直接的鼓励作用,让患者对手术与后续的护理工作充满信心,逐渐消除其不良情绪,并在手术与护理工作中积极配合、乐观面对。(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因手术疼痛刺激、麻醉安全隐患及不了解手术过程的现实情况而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有针对性地采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向患者全面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转归过程、手术流程及术后注意事项,特别要加强疼痛处理的教育,告知患者术后疼痛是正常反应,并传授给患者有效的缓解疼痛方法,使其正确应对疼痛。(3)切口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情况,时刻注意是否出现渗液、渗血和红肿的情况,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预防发生感染,使用引流管的患者还要密切关注患者引流管的颜色及量,一旦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甚至恶心、呕吐的情况,必须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4)疼痛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整洁干净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待患者度过麻醉期出现疼痛时,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采用心理放松方法增强耐受力,同时结合患者的需求为其调整,要特别避免翻身动作,避免伤口被牵拉。在必须翻身或进行深呼吸时,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按压伤口以缓解疼痛,还可以采取看书、看电视或听音乐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针对耐受力和抗痛能力较低的患者,则要采用止痛剂或镇痛泵等必要措施[2-3]。

1.2.2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为患者详细记录睡眠时间、止痛药物用药次数、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口述分级评分语言描述评分法(VRS法)[4]对患者术后6、12、24、36h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1)0分表示无疼痛;(2)1分表示轻微疼痛,不影响患者饮食与睡眠;(3)2分表示患者需要使用镇痛泵;(4)3分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较重,对其饮食与睡眠产生影响,需要进行麻醉药物治疗;(5)4分表示疼痛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6)5分表示疼痛难忍。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填写,分值为100分,结合分数高低对患者的护理感受进行评定。将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止痛药物应用次数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6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段中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3,P<0.05)。

外科护理综述范文3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87

疼痛属于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 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及恢复的一种复杂反应。术后患者因出现严重疼痛现象, 对其心理状态造成了巨大影响, 易出现情绪低落现象, 治疗依从性大大降低, 影响组织修复能力,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1]。本院为研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外科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选取收治的96例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0月本院收治的接受外科手术患者96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0例, 最大年龄79岁, 最小年龄17岁, 平均年龄(43.7±5.4)岁, 胃肠道手术23例, 肝胆手术15例, 乳腺手术10例;对照组男25例, 女23例, 最大年龄81岁, 最小年龄16岁, 平均年龄(44.5±6.3)岁, 胃肠道手术24例, 肝胆手术14例, 乳腺手术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外科手术常规护理干预, 并叮嘱其服用适量镇痛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疼痛护理。具体内容分析如下:①心理干预。受手术创伤的影响, 患者在治疗中, 易出现紧张、焦虑、抵触、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 影响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应积极给予心理干预, 术前可详细为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及安全性, 消除患者心中疑虑。并在术前为患者讲解疼痛的概念, 引起疼痛的因素、不良反应及对症处理, 作好术前心理准备。患者手术结束转到病房后, 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 并给予安慰, 消除其不安心理。②疼痛护理。可根据患者具体手术类型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术后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并教导患者如何有效降低因机体活动引起的局部疼痛感。每隔2 h, 协助患者翻身1次, 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变化, 询问其疼痛感及疼痛部位、性质等, 若出现异常, 可及时给予治疗;利用分散或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其疼痛现象;适当给予按摩, 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致痛物质吸收, 但要求动作轻柔, 以免牵扯切口, 加重疼痛感。

1. 3 疗效标准[2] 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0分:无痛;1~3分:有轻微的疼痛, 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 疼痛难忍, 影响食欲, 影响睡眠。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作为临床外科疾病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术后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 是机体术后对有害刺激产生的一种感受, 具有强烈主观性。疼痛的产生一般是通过自主神经的调控作用引起的, 反射性地造成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及烦躁不安等症状, 并可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术后恢复效果差。另外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因对疼痛知识了解不多, 造成术后疼痛对其心理危害较大, 影响患者康复。

术前患者因对术后疼痛知识缺乏科学认识, 甚至部分患者认为术后因疼痛剧烈服用止痛药会影响切口愈合, 因此恐惧心理严重。护理人员可在术前为患者进行疼痛知识宣教, 详细为其讲解疼痛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加强患者对疼痛的认识, 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控制能力, 让患者用一种积极的、科学的心态面对术后疼痛, 改善其心理状态。另外,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 因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疼痛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通过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促进机体产生一种吗啡样物质, 发挥外源性吗啡作用, 术后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3]。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 掌握其心理状态, 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耐心为患者解答心中疑虑, 帮助其心理放松。

外科护理综述范文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91

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符合现代医院发展规律的[1]。护理人员在工作时, 要准确明智地根据患者的病情数据信息, 并结合综合护理干预, 以患者为核心, 制定出个性化的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2]。本文通过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及价值意义,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在患者中的实施结果,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普外科手术患者150例, 男67例, 女83例, 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51.2±5.4)岁,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案, 同时, 在这一基础上,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①在进行治疗的患者中, 对于自身患病后缺乏科学知识储备。所以, 在患病时, 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 给予患者充分的健康教育帮助和自我保健指导, 悉心听取患者在治疗中遇到的问题, 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 增强患者在治疗中对于疾病相关知识, 治疗相关措施以及药物使用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合理的生活干预也是综合护理干预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 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害无益, 而且还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影响。所以, 要积极劝导患者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早睡早起、控制饮食并调整饮食结构。③患者心理疏导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一些患者在患病期间, 由于对手术过于恐慌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诸如抑郁、焦虑或烦躁不安等。④改善病房环境, 为患者创造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尽量调低住院病房里各种医疗设备仪器的声音, 降低对患者不必要的刺激。对新入住患者, 护理人员要详细介绍住院病房里的环境, 进行术前检查时及时向患者介绍以做好充分准备, 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每2~3位患者可以安排一位专业的护理人员陪同, 鼓励安慰患者, 使患者能积极地等待手术。

1. 3 观察指标 满意度调查表设置3个满意程度, 分别为:“好”、“一般”和“ 不满意”, 满意度=(好+一般)/总例数×100%。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测量疼痛程度, 1分:无明显困难;2分:行走困难;3分:只能坐立或使用轮椅;4分:被迫卧床或仅行日常基本活动。对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 并详细记录其随访信息, 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出现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0%,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0%,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疼痛程度 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外科护理综述范文5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度颅脑损伤; 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为外科常见且严重的急性病症,常由工伤、交通事故、跌伤等暴力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多病情危急,损伤性强,并发症多,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护理知识。护理时需要密切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判断病情,及时发现病情恶化的前驱症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合理处理并发症,配合康复护理,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我国临床护理人员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方面拥有许多宝贵经验,已取得一定成绩,现将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病情的观察

1.1 意识和瞳孔 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多为全身麻醉,术后采用冬眠疗法,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意识和瞳孔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护士应该时刻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的大小和形状的改变,以评估其病情的好转或恶化[1]。

1.2 生命体征 护士应在患者术后每隔0.5 h,对其进行1次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的测量,绘制动态变化图,分析术后生命体征的改变。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慢而深,警惕颅内血肿形成,及时报告,采取预防措施。

1.3 其他 除应观察以上3项指标外,护士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素质,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血糖及电解质检测、颅内压监测等,密切注意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全面记录患者的动态变化,出现病情恶化时应及时做出反应。

2 护理措施

2.1 呼吸道护理 患者术后多吞咽功能下降,呼吸道分泌物无法排出,医护人员应及时清除其口、鼻的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顺畅[2]。观察患者咳嗽的颜色、量及黏稠度,需要时进行雾化治疗。如观察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及时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手术[3],实施抢救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4]。

2.2 、皮肤、营养护理 患者休克时应采取仰卧位;深度昏迷时应采用侧卧位;无休克及昏迷时可将床头适当抬高15°~30°,确保静脉回流通畅[5]。应该为患者经常性地翻身和皮肤清洁,避免褥疮的发生。保证术后患者营养充足以及电解质平衡等,精心护理患者,帮助其早日康复。

2.3 引流管护理 术后引流管留置,凝血块或结扎过紧可能导致引流不畅,严重时阻塞引流管,脑脊液回流,引发颅内感染,护士应经常性地检查引流是否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6]。同时,护士需要通过对患者脑脊液量、颜色的观察,判断颅内有无感染及出血。定期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更换穿刺部位敷料,及时发现有无感染征象。

2.4 并发症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颅内高压等几率大,应该针对并发症,积极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7]。(1)应激性溃疡。患者出现持续性呃逆,红细胞、血红蛋白压积下降,或者原因不明性血压下降,多提示并发应激性溃疡[8]。应该及时吸出胃内容物,灌注碱性高渗糖液入胃[9],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治疗。发生出血时,配合医生抢救。(2)肺部感染。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多发坠积性肺炎。护士应及时帮助患者吸出痰液,必要时给予雾化治疗[10]。病情稳定后,定时拍背、翻身,帮助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3)高钠血症。术后血清钠浓度升高,主要与使用利尿药物有关。应该及时关注、监测患者血钠浓度,1周内持续高于150 mmol/L时,应停用利尿药,积极对症治疗,使其尽快恢复为正常[11]。(4)颅内高压。将冰袋等置于患者头部,将病床适当抬高,根据病情应用减少脑耗氧量的药物,以降低颅内压。(5)脱水。严密监测患者电解质、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发现脱水及时报告医生,静脉滴注甘露醇、地塞米松与静脉注射呋塞米交替治疗,及时纠正脱水,认真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6)泌尿系统感染。术后留置导尿管,护士应每日对导尿口进行消毒处理,每周更换1次尿管和尿袋,严格进行无菌操作[12],预防泌尿系感染。并发感染时,与医生沟通,及时治疗。(7)癫痫。术后并发癫痫,可以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大,加重患者的脑损伤。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如遇癫痫发作,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加大吸氧浓度,保持呼吸道清洁,立即注射抗癫痫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总之,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术后,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3 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国外研究表明,康复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总体功能,且介入越早,疗效越好[13]。肢体功能障碍多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后遗症,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降低生活质量,所以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应该及早进行。第一,尽量使患者肢体保持功能位,避免关节变形或肢体萎缩。第二,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坚定战胜疾病的决心,主动配合,多进行活动。第三,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及时开始对其肢体进行按摩。第四,教患者和家属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鼓励出院后坚持家庭康复治疗[14,15]。

重度颅脑损伤因其发病急,病情重,危害大,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已经引起临床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医院及医护人员针对此病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吸取教训,总结护理体会,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多成果,为今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高丽娟.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临床医学,2008,21(6):992-994.

[2] 黄胜柳.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护理.临床护理,2010,16(9):633-634.

[3] 顾媛媛,杨德云.重度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2010,16(18):142.

[4] 简清,麦燕萍.神经外科ICU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1):149-150.

[5] 黄珊.浅谈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吉林医学,2010,31(30):5454.

[6] 黄海云.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华夏医学,2010,12(5):537-538.

[7] 毛英华,马学雷.重度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监测与护理.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0,17(6):24-25.

[8] 邵秀娇,黄艳红,李苑伟.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7例的临床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10,16(21):102.

[9] 李珍秀.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151-152.

[10] 罗丹,余丹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护理体会.护理研究,2009,16(13):114.

[11] 徐雅娟.重度颅脑损伤高钠血症患者的护理.现代护理,2010,16(25):162-163.

[12] 方雪娥,倪美红,杨慧,等.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514-515.

[13] Teasel RW, Kalra L. Whats new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Baek to basis. Stroke,2005,36:215-217.

[14] 宦红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肢体的康复治疗.实用医药杂志,2009,26(7):62.

外科护理综述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40-03

心胸外科常常收治各种胸科手术后的重症危重病人,常涉及或毗邻重要大型脏器,由于病人刚刚接受完手术,身体处在极度的虚弱状态,易造成各医院感染,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感染途径包括由于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治疗器械污染、空气、手、水和食物污染等引起的以肺为主的呼吸器官感染,由于长期留置尿管所导致的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体外循环机等引起的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的切口感染等[1]。其中,手术部位感染是心胸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2],据报道外科切口感染率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40%以上,是仅次于下呼吸道感染的医院最常发生的一种感染[3]。国内外许多护理界学者对心胸外科病人切口感染监测和控制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诸多研究,本文将其综述如下,为心胸外科手术切口的抗感染护理提供参考。

1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后切口感染涉及患者和手术操作两方面的多种危险因素[4]。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全国医院感染监测,列出了3项危险因素指数,即患者全身状况差者,手术切口属污染、感染者,手术持续时间长者 [5],本调查结果与国内报道相符。

1.1 术前的危险因素

有报道称术前备皮也是切口感染的因素之一。据报道,近年来很多研究显示毛发去除是一个感染危险因素。用刀片剃毛易在皮肤上留有伤痕,增加较深皮层细菌定植,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1]。患者抵抗力下降及外科医师手术过程中的操作不严格等亦是危险因素[2]。

1.2 手术期的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延长、急诊手术及患者危险指数升高时,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增高,有学者在某医院抽样调查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78%,其中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77%,高于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39%;手术时间>2h 切口感染率为0.53% ,高于手术时间

1.3 手术后的危险因素

1.3.1 手术部位致病菌感染 心胸外科无菌手术后的切口感染致病菌分别为:革兰阳性球菌(其中大部分为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多为绿脓菌、变形菌、荚膜杆菌属)[7]。目前引起感染的致病菌通常为厌氧菌及需氧菌,这些细菌多具有耐药性,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而且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医院其耐药菌株也各不相同[8]。

1.3.2 患者自身固有的菌群感染 内藏菌群的污染和皮层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并发术后尿路感染都是手术伤口感染的来源。

1.3.3 病室空气因素 病室非清洁的空气也是心外科病人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物品污染空气中微生物含量高峰为晨间护理时和上午11―12时[2]。

1.3.4 患者自身体质因素 心胸外科监护室主要收治心胸外科术后的患者。其特点为:以儿童、中老年患者占多数,抵抗力低;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伤口暴露时间长;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局部抵抗力低;术后伤口疼痛,呼吸、咳嗽受阻,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医院感染[2]。

2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检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系统、主动、连续地观察一定人群中的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以及影响染的各种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率的目的。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指术中的接触播和空气浮游菌,通过各种途径降落于手术创面而引起的感染,因此,不但要加强手术室、监护室的空气、物品消毒工作,还应对空气、物品进行细菌学监测,通过监测及结果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实施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

制定详尽、明确的监护室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全体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考核,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医院感染办不定期深入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科室在规定期限内落实完成,所有资料留档备查[9]。

2.2 加强细菌学监测

每月进行细菌学监测,包括层流室、治疗室、病室、治疗车、餐桌、工作人员的手及开启的消毒液。

2.3 实行严格的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制度

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早期发现感染流行趋势,对避免感染暴发流行至关重要。感染办接到通知后,立即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控制感染蔓延[9]。

2.4 做好病房及监护室空气监测

场所包括病房、病房外走廊、监护室和监护室通道,检测空气包括病房和监护室无患者,消毒后使用前的空气,采样时段包括术前、术中、术后[10]。空气监测结果反映病房和监护室空气的清洁度,污染的空气有导致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2.5 做好物品监测

包括病房及监护室的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重点为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灭菌物品。因此要加强手术室、监护室的空气、物品消毒灭菌工作,继续进行短期目标性监测,并评估改进上述控制措施的效果。物品监测结果反映病室、监护室内消毒物品污染程度,有导致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3 控制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

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与配合,包括医师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护理以及患者全身状况等,但切口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控制措施的监测是徒劳的[11]。手术医师感染专率的监测是将监测与控制结合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取得手术医师的配合,提高医师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与责任,以逐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3.1 做好洁净手术部的感染护理管理

3.1.1 学习洁净手术部的建设标准是做好手术病员感染护理干预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已经把建立洁净手术部(室)作为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卫生部2000 年颁布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使我国有了统一的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和规范,包含了建筑、医

技装备、消防设施、洁净手术处理、室内建筑装饰、电气、自动化控制、医用气体以及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复杂系统[12]。直接影响着洁净手术部的最终目的――手术感染率。每个胸外科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它是作好术后医院感染管理的理论基础。

3.1.2 全面开展洁净手术部的日常监控是做好胸外科感染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有学者提出开展洁净手术部的日常监控需进行以下项目:

3.1.2.1 沉降菌浓度 主要用于监测静态条件下的手术区和周边区的细菌沉降数,定点定位检验高效送风口细菌过滤的有效性。

3.1.2.2 悬浮菌浓度 主要用于动态监测手术运行状态中的实际细菌浓度。检测和预测特殊手术综合因素下的感染危险性。

3.1.2.3 含尘浓度 主要用于监测静态洁净度的级别,定点定位检测大于等于0.5 p.m 尘粒数和大于等于5 p.m的尘粒数。

3.1.2.4 压差 主要用于监控洁净手术部内各区域的正常压差。防止发生由于气流走向产生错误而导致手术感染。

3.1.2.5 温度 手术环境的温度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密切相关.温度的控制实际上是控制细菌浓度的有效手段。

3.1.2.6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与细菌的生存率密切相关,恰当的水分是细菌的营养源。

3.2 护理措施

3.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

病房尤其是监护室要求有较高的空气洁净度,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符合感染控制要求。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24h 使用空气净化器。床单位终末消毒除使用1000 mg/L 有效氯常规擦拭外,还使用臭氧床单位消毒机。各种监护设备、无菌用品、患者的用物要加强消毒与管理。同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尽量减少循环往复。对地面实行湿式清扫,当有脓血等体液污染时,及时用5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拖擦:换药后的污染敷料应及时装入密封的塑料袋内,集中进行焚烧,不可扔在病房的垃圾篓内,以免污染病房[13]。在空气微生物含量的高峰时段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尤其是侵入性的操作,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14]。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并注意加强对其他科室人员的入室管理,配备隔离衣、帽子、鞋套等[9]。加强对心胸外科监护室的感染监控及管理工作,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缩短病程、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也是抢救重危患者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9]。

3.2.2 重视洗手的管理

大量资料表明,工作人员不严格洗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监护室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护理治疗项目繁多,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病原体容易通过医护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传播。因此,必须按正确操作规范洗手,擦手毛巾每日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每位患者床头有洁肤柔消毒剂,供操作前后擦拭手部,防止交叉感染[9]。

3.2.3 减少不必要的备皮操作

只将切口部位的粗毛剃去,使皮肤消毒剂能充分发挥作用,剪毛比剃毛对皮肤的损伤要小得多,采用剃毛剂则更安全。剃毛后立即或短时间内施行手术。

3.2.4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

3.2.5 加强对污染伤口术前、术后、换药时局部皮肤的消毒处理,减少伤口周围的病原菌[15]

3.2.6 加强对胸外科护士和实习生的素质教育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培训,放手不放眼。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使其自觉遵守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真正起到监护人的作用。

3.2.7 合理使用抗生素

依据药敏实验选药,避免联合用药及长期使用。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9]。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尤其要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掌握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的最佳时机[16]。

参考文献

[1] 窦永媛.心胸外科监护室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华夏医药,2004.2:31~32

[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 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3.

[3] 胡东生.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70(4):947.

[4] 王林,李玉峰.嵇菊珍等.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48~49.

[5] 16j Mangram A J,Horan T C,Pearson M L,el a1.Guidelinefor prevention of sucal site infection[J].Infect Control HospEpidemiol,1999,20:247~277.

[6] 吴睿,陈冬枝,万琳,普通外科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10(4):329~330

[7] 朱怡然.临床护理全书(外科康复分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60~62.

[8] 刘燕,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概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4):610~611.

[9] 张洁,姜建新.心胸外科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和护理[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181~182

[10]刘红艳,熊 辛,茆尤尤,经晓杰,王希明.心外科医院感染监测及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67

[11]罗蕊,张富玉.外科医生手术感染专率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l1(3):181~182.

[12]曹晋桂.洁净手术部的医院感染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6):536

[13]朱艳萍,李晓玲.我院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1(3):73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l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