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教育行业报告

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文1

创意产业研究主体

从1997年开始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之后,英国各界就对英国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的主体来看,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政府部门:主要指的是负责推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最典型的就是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及其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该报告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吸引海外投资英国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同时,报告还可以帮助衡量创意产业政策的效果。这一报告的优点是数据权威、涉及面广,但缺点是数据更新慢,提供的小类数据不足,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的数据需求。

2.贸易机构与推广机构:主要指的是一些推动、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投资英国创意产业或进行海外投资的贸易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他们的研究报告解决了英国政府部门研究数据滞后、产业细分类别数据不详尽等问题。研究报告的数据大多来自于机构会员。如《印度市场的创意产业报告》。

3.国际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是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类似的机构及其的创意产业出口研究报告。他们的报告针对各个国家的创意产业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据此可以进行国际比对。但存在的问题是数据多为创意产品的数据,且“创意”的概念比较宽泛。

4.区域政策制定者与创意产业发展机构:这类机构通常是与创意产业公司合作进行研究,其研究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区域数据,详细介绍了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对创意产业活动进行了评估。如英格兰创意组织(Creafive England)、TSB、Nesta、北部电影与媒体的独立发展机构进行的创意产业研究。

《创意产业经济评估》的研究方法

由于使用了国民帐户(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简称国民账户,是测量6DP的基本方法和框架),因此,在众多研究报告中,《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年度报告是在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这一研究报告使用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来测算每年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报告为创意产业的政策制定者、倡导者和从业者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11年12月,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了最新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报告通过4个方面衡量了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创意产业所占的经济增加值总额(GVA)、创意产业出口服务、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创意企业数量。报告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进行测算,所有数据都来自于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ONS)进行的4项调查报告——《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国际服务贸易》《全国人口调查》《跨部门商业调查》。

经济增加值总额(GVA)的测算:测算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额的数据都源于《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在一些数据信息由于不能公布而无法获得时,报告就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或者四位SIC07代码来测算GVA数据。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GVA数据在英国GVA中所占的比例都是通过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蓝皮书》获得的。

创意产业出口服务的测算:《国际服务贸易》报告中的数据主要用于测算创意产业出口的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出口额在英国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是通过ITIS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就业人数的测算:就业人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人口调查报告。APS调查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因此可以测算出在创意产业工作,并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在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的是非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以及在非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报告在界定受访者是否从事创意工作和是否在创意产业工作的时候使用了虚拟变量。通过交差排列这些虚拟变量对上述三种情况中每种劳动者的情况进行测算,然后再进一步分成被雇佣或自主经营两种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在英国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APS的数据测算的。

创意企业数量的测算:企业或企业的工厂、商店等小单元的数量都是通过跨部门商业调查来测算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企业数量在英国总企业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IDBR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对我国的启示

近十多来年创意产业的发展让英国从曾经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如今的全球“创意中心”,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也都相继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国家。这些国家的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转变成为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客观现实。他们的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重视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创意产业是集艺术、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它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民族的创新能力。事实上,那些重视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提出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事实证明,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

除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外,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1998年出版了《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了《地区的规模》(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的《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2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开始年度报告《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订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

制定配套政策,健全法律

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关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文2

[关键词] Internet 经济信息资源 信息检索

Internet上有着丰富的经济信息资源, 高速发展的网络为全球性的合作、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学术、教育、研究、商业资源, 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检索和文献查询, 进行远程登录和文件传送, 进行学术资源交流和学术合作已成为当前经济文献新趋势。经济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和网络检索工具查阅到大量的专业信息资料。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介绍网上经济信息资源检索技巧和检索策略,并精选了一些常用网站的网址, 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一、利用搜索引擎

查找经济文献的一般步骤为:专业课题搜索引擎运用布尔逻辑组成检索式搜索浏览文献信息。

1.常用综合性中文搜索引擎

读者要在网上查找有关经济信息,最有效快捷的方法是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实质上是Internet 上的检索工具。一般来说,要想得到相对全面的检索结果,最好熟练掌握一两个主要的独立搜索引擎,充分运用其检索功能。多数情况下,输入两个关键词组配搜索,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搜索结果。常用的综合性中英文搜索引擎主要有:中文雅虎( cn.省略 ) 、网易( 省略) 、新浪( 省略) 、Alta vista (省略)、Infoseek (省略)等, 适合经济信息的广泛搜索。

2.基本搜索技巧

(1)通常搜索引擎都支持使用布尔逻辑检索对检索词进行更复杂的搜索界定,常用的算符有and、or、not,分别表示逻辑与、或、非,并可使用括号将检索词进行组合。如要查找“数据挖掘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课题,可选择“数据挖掘”、“企业管理”作关键词,布尔逻辑检索表达式为:“数据挖掘and 企业管理”。要查“网络营销的理论和模式”的文献,布尔逻辑检索表达式为:“网络营销and(理论or 模式)”。很多搜索引擎也支持用加(+)减(-)号限定要检索的词。也有用空格来默认两个检索词逻辑和状态。不同的搜索引擎使用不同的符号及算符,用户在检索时应特别注意了解不同搜索引擎的帮助或说明。

(2)如要查找一些相关度较大的经济信息,可使用网站目录逐级分类查找。

(3)要查找细微具体信息,应使用更具体特定、专指度高的词做检索词。如:查找“企业管理”资料,最好是以具体管理的名称为检索词,如:“风险管理”、“融资管理”、“物流管理”等,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查准率。

二、利用经济专业信息网站

自1996 年底中国经济信息网开通以来, 我国陆续建成一批经济信息网站, 提供权威、准确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经济信息。按其的信息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经济信息网站、地区性经济信息网站和专业性经济信息网站。

1.综合性经济信息网站

该类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容量大, 内容全面、系统、数据准确、时效性强、实用价值高。最具代表性的网站有: 中国经济信息网( cei.省略) , 提供经济信息为主要业务的专业性信息服务网络, 内容丰富, 服务范围广泛,设有经济动态、经济分析、经济分析、中外要报、中经指数、法律法规等栏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省略), 简称“国研网”, 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经济类专业网站, 它全面整合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和行业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成果。此外,还有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省略)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省略er.省略/cn/)等。

2.地区性经济信息网站

该类网站由地方信息中心建立 ,网站数量较多 ,内容丰富, 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是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 也是我国经济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经济信息网( beic.省略) 、上海经济信息网(sh.cei.省略)、、广东经济信息网(gd.cei.省略)、江苏经济信息网(js.cei.省略)、安徽经济信息网(ahetc.省略)等。

3.行业性经济信息网站

这类网站由政府或一些业务范围相近的企业或某些网络服务机构组建, 面对本专业技术领域, 专业针对性强, 内容翔实, 信息面较窄, 向精深方向发展。如中国价格信息网(cpic.省略)、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ctei.省略)、中国经贸信息网(省略)、中国企业信息网(省略)、中国金融咨讯网(省略.net)等行业网站, 均系经济领域的重要信息源。经济信息网站网址,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获得, 或在浏览网站时利用其提供的相关链接。

4.专业文献数据库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数据库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济文献数据库已达数十种,如中国统计数据库(省略/)、 中国商业报告数据库(省略/irisbin/select.dll?special?db=BG)、中国企业产品库(省略/)等,可用来提供经济统计数据、商业报告、企业产品信息查询、上市公司库查询、外资企业库查询。

三、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1.省略)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1979年到现在的7800多种期刊的全文,包括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等九大专辑。CNKI 学术期刊网可从篇名、关键词、著者、机构、刊名等多种途径进行查询。并可通过二次检索、高级检索支持布尔逻辑运算。该网站的期刊题录数据库可免费查询,读者在互联网上能直接进入。

2.万方数字化资源网址( 省略. cn)

万方数字资源包括企业服务子系统、科技信息子系统、数字化期刊三个大系统。其中到2006年收录数字化期刊5600余种期刊,其中经济财政类期刊330余种。数据库分为工业技术、社会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财政等八个大类。企业服务子系统包括中国企业公司与产品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中国科研机构数据库和科技名人数据库,可供查找企业、产品、政策法规、经贸等信息。

3.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版)( 省略)

维普公司收录收录1989 年至今的8000多种中文期刊的全文,包括经济管理、教育科学、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和工程技术等类,其中收录有关经济类期刊1700余种。数据库提供主题、分类号、著者、刊名、篇名、关键词等复合式多种检索途径,并提供“高级检索”、“传统检索”、“期刊导航”等检索功能。

4.Business Source Premier

Business Source Premier 是行业中使用最多的商业研究型数据库,它提供8800多种连载文章的全文,包括1100多种同行评审商业出版物。学科主题包括:国际商务、经济学、经济管理、金融、市场、会计、银行等。其优势在于它对所有商业学科文献(包括市场营销、管理、MIS、POM、会计、金融和经济)都进行了全文收录 ,而且还提供300余种著名商业学术期刊1922年以来的全文数据,及5000余家公司的概况和2000多个产业报告。

四、利用图书馆的学科导航

网络学科导航系统是以学科为单元,通过对Interact上有关学术资源进行搜索、重组和链接,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它是一个专业学科信息的指引体系。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都开展了学科导航服务。有关经济类的学科导航主要有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经济学导航,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理论经济学与管理科学导航,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经济管理导航,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经济管理导航,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经济学导航等。

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文4

2010年,压抑了很久的国内民营培训学校得到了爆发。利达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学而思、学大教育五家公司在美国上市。抛开其余四家不说,利达教育的主体仅是来自于哈尔滨的一个区域培训机构,而其上市时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5亿美金。如此狂躁的资本回报,让更多教育培训公司提出了“2011跑步上市”的口号。融资,圈地,登陆纽交所。这只是民营教育机构海外狂飙的开始。

教育机构为何扎堆美国

根据德勤创投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受访的教育培训企业,80%表示有融资需求,近50%上市打算,并一致倾向海外上市。之前已获得风险投资的几十家教育培训机构,纷纷进入IPo冲刺阶段。

中国的民营教育机构为何齐齐选择在海外甚至是美国上市,其实是有原因的。2004年之前,为了获得避税的优惠,当时的民营教育机构被定性“为非盈利机构”,于是无法以公司的身份上市。这也就是为何VISA在2006年要将自己从会员制的协会转变成公司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上市的要求。

2002年8月,重吏市民办学校海联学院通过借壳上市,登陆澳大利亚资本市场,成为全国首家上市民办高校。海联学院用3,4亿资产入股,占了Amnet公司51%的股份,这也是在当时政策下的无奈选择。

2004年之后,鼓励民营教育的相关法规出台以后,并没有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轻资产的公司无法登陆中国资本市场。携程、新浪等互联网公司毫无例外地被迫在海外上市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国内资本市场退出无门,造就了国内创司无法用人民币基金投资,于是翻看被投资的教育机构背景,基本上清一色搭建了海外红筹的架构,自然上市也是首选海外了。

再者,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美国投资人对于私立教育的接受程度是最广泛的,仅美国的上市教育企业就超过70家。以开普兰教育为首的四大风险投资公司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团队投资教育企业。流传最经典说服投资人的故事,是哈佛大学在1886年创立时只招到4名学生,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顶尖的私立大学。美国人对于私立的教育理解深刻,类比之下,中国教育的故事在投资人中间自然获得的认可就容易得多。

当然,除了美国之外也有零星的海外上市案例,例如,2006年广东私立学校东方纪元在新加坡凯利板上市以及2009年杭州笑笑幼儿教育集团在澳大利亚证交所挂牌交易。

民办教育机构有没有泡沫

据中资教育研究所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在册的培训机构约在10万家左右,令人吃惊的是其中获得风险投资注资的教育培训企业总数已经达到314家。教育行业本身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暴利行业,因为核心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给公司的目标就是年增长20%。在投资人回报要求的催促下,跑马圈地盲目扩张的现象并不少见。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管理上的缺失。2004年,新东方在福州发生的一起合作培训学校收取学费后神秘蒸发的事件就可见一斑。曾经风靡全国的阶梯少儿英语也是因为盲目扩张导致管理混乱,最后公司以散伙告终。

扩张的泡沫并不影响投资教育行业的价值取舍。中国家庭收入中,支出的最大两项就是房产和教育。其中教育支出能占到三分之一的比率。《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变成9600亿元。如此大的蛋糕前提下,催生100家上市公司都不为过。教育培训业有语言培训、职业培训、管理培训、教辅培训、幼儿教育几大主流类别。以课外辅导为例,2008年的市值为823亿元,2013年该领域的支出将增至1274亿元。目前包括学大教育、新东方等国内排名前五位的教育培训巨头,也仅仅占整个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份额的1.6%。显然,这个市场还只是处于发展初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布给风投人士吃了一颗定心丸,教育行业的预收费模式和抗经济周期的特点使得投资人必须考虑在篮子里面装上这颗鸡蛋。严格说,风投“锁定”民营教育的投资才刚刚热身。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幼儿园、私立中小学开始成为下―个炼金炉。

世界银15-2008年的《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报告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2%。在刚性需求之下,未来10年,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国内上市创业板开先河

外资风投可以搭建海外架构红筹上市,而退出无门,一直是国产风投所苦恼的问题。投中集团对2008~2009年中国教育行业投资案例的统计中,几乎没有本土创投的身影。直至2009年12月,达晨创投2亿元注资北京华图教育集团才打破了这种僵局。

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文5

关键词:技工院校;SWOT模型;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69-02

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全国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高达96.2%。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9.6%。虽然从数字上看技工院校的就业形势较为乐观,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就业稳定性差、职业目标模糊等问题,更好地解决技校生的就业问题、保持持续较好的就业形势,仍是技工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笔者拟以SWOT模型为理论构架,深入分析技工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讨更好地推动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对策。

SWOT模型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对单位或行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风险(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组织中找出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不利的、需要避开的因素,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SWOT模型分析

优势(Strengths) 顶岗实习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也是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顶岗实习结束后转正而实现的。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得以培养和提升,使实习生越来越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顶岗实习后直接就业,不仅节省了学生社会求职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能使企业在实习期间的培养成本和人力资源不易流失。顶岗实习转就业是技工院校高就业率的主要原因,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优势所在。此外,“订单式”培养是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另一优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实习场所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学校、用人单位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能有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三赢。学校和企业可充分利用双方的优质资源,学生只要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学习,完成各项考核,达到企业要求,就能顺利就业,不必过多地为就业产生忧虑。

劣势(Weaknesses) 与大学生相比,技校生属于操作型人才,他们在学校接受了较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动手能力强、实践机会多,而且他们对自身有较为正确的定位,愿意从基层干起,对企业各方面的待遇要求也不高,这使得技校生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但是,由于技校生主要是来自于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具有自学能力差、遵守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差、自卑心强、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等特点,会因缺乏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而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有的活不愿干,有的活又干不了,从而导致失业。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校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及后续发展。

机遇(Opportunities) 2009年底,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技工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应抓住“招工难”与“技工荒”并存的有利时机,加快步伐,尽早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技校生的就业争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威胁(Threats) 随着人才的激烈竞争和高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后充斥着就业岗位需求的多样性。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诸多职业技能培训班的应运而生,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无疑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大学生降低要求进入原本属于技校生的工作岗位,培训机构培养的人员也与技校生争夺岗位,同时,技工院校学生人数的剧增本身也影响着就业的数量与质量。这些都是技校生就业直观显在的威胁,当然还有个人身体的健康隐患、家庭的不稳定因素等潜在的威胁。此外,作为优势因素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因为“订单式”培养是针对某一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才功能过于单一,对企业而言这种培养方式固然好,但对学生呢?学生走出校门只能进入这个企业从事某一环节的工作,如果离开对口企业,就可能很难生存。因此,就现在的企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而言,也存在不小的威胁。

基于SWOT模型的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策略

通过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详细分析,并将以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可形成S-O、S-T、W-O、W-T策略,如表1所示。

在实践中,技工院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和落实学生的就业工作。

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顶岗实习转就业机制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办学的一大法宝,是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更是技工院校学生高就业率的强大后盾。技工院校普遍有设备较好、功能较全的校内实训基地,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技工院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在企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与学校的实训基地给学生的感受完全两样。因此,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是技工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持续乐观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技校生应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作风,选择好竞争优势项目,成功实现转就业,体现并实现自我价值。

利用新时期技工教育发展契机,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将会以更大的勇气,更新的理念,更有力的举措,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创新。技工院校学生应把握时机,提高认识,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劣势,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因此,笔者建议技校生一要转变观念,不应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技工教育,要增强信心,坚定地走技能成才之路;二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专业进行刻苦学习;三要在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过程中锻炼和完善自己,增长经验和知识,学习为人处世,提升综合职业素质,为实现就业做好扎实的准备。

回避“订单式”培养风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机遇与威胁并存,技工院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开展“订单式”培养,无疑是非常实际、能够回避就业风险的良好举措。但学生可能会犹豫,担心离开对口企业会导致失业。因此,笔者认为,一是学校和企业应共同签订用人供求合同,在当年招生时按企业要求、企业所需专业招生,实施定向培养;二是已入校的学生应与企业通过人才招聘会见面,通过面试后,再对学生进行编班,实施针对性教学;三是应不定期地安排学生进企业参与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四是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的技能人才。这样不仅能规避“订单式”培养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可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就业具备灵活性。

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为就业拓宽渠道 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劣势与威胁,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是大势所趋。随着党的十七大“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部署的提出,全国各地积极出台了相应的创业引导政策,其中引导和鼓励大中专院校及技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是政策的重点之一。因此,技工院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可对毕业生开展创业指导,邀请本地区杰出的个体创业者来校做“创业报告”,开启学生的创业思路。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建立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孵化园,利用好国家政策和地方对创业补助的大好机遇,鼓励学生选择投资较少、专业对口的项目着手实践,从而带动就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之际,技校生应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强、与企业联系紧密等优势,规避就业风险,勇于展现技校人的价值追求,挑战自主创业,充满信心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作等有关情况[OL].(2011-06-24).http:///gysh/qtlb/jysb/201106/t20110624_16632 14.shtml.

[2]麦可思研究院.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2.

[3]吴小燕.“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0(4):47.

数字教育行业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前言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此后,最难就业季的话题日益引人关注。从数字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到了大众化的阶段。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但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26.9%。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精英化就业的瓦解,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将没有可能如刚恢复高考时的毕业生那样备受市场青睐,“机关、企事业单位抢着要”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众多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即“失业”,不得不面临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源自西方,指的是高等教育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转变为培养整个社会所需要的不同行业专业人才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具体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1]其中,“量”指的是高等院校的实际入学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质”则包含了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及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各种变化情况。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2001年~2015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2001年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待业人数也随之逐年上升。就业方面,实际就业率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而通过对大量即将毕业大学生的调查走访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忧心忡忡的表示,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情况表示“不太乐观”,甚至是“很担心”。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种说法并不新鲜,大学生就业难是近些年国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现在越来越厉害,四处求职、求职无门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而大学生们找工作的心态越来焦虑。[2]2014年的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5年统计数据已超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们现在深陷就业难题中。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如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正确。很多学生都热衷于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等地区就业,于是在毕业之后便“扎堆儿”到大城市、大企业寻找工作机会,并渴望高福利待遇。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尤其对一些自我期许过高,但综合实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而言,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为此,为减少就业困难的出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十分重要。高校要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帮助其做好对自身就业竞争实力的客观认识,并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实现在更广的领域就业。要引导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就业现状,扭转陈旧的就业观念。

2、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

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注重学生平时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而且时刻关注学生求职进展情况。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和企业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扣市场行情进行专业设置。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毕业前夕,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那些就业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予以重视,并指派专门的教师等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对赴外地用人单位应聘的学生,学校专门组织考前培训,并安排带队教师统一组织前往。并广泛邀请就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举办就业报告会,通过其就业历程和就业经验的现身说法,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氛围。

3、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校园、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互为补充的市场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双选平台,切实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在全面利用常规宣传途径的同时,招生就业处启动大学生就业报刊进公寓、就业信息进班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等服务项目,快捷便利地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覆盖面,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无缝对接。为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登记,还可以通过人社、教育、院校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充分完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切实澄清未就业毕业生底数,为需要就业帮助的毕业生健全实名登记数据库。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将向毕业生敞开大门,随时登记、确保毕业生实名登记内容不漏项、无错项,以便开展后续就业服务。

4、加强就业政策扶持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还需要积极的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例如,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并对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大学生等给予一定的求职补贴,离校前全部发放到位。各地区也可以按照本地无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更好的解决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5、加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扶持力度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一味的在走就业这条路,却忽视了自我创业的重要性。其实,学生并不需要把进入职场做为唯一选项,也可以积极的选择自己创业寻求发展。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还要注意积极鼓励和扶持其创业。在校期间,高校即可通过发放政策性文件、现场面对面解说的方式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创业趋势,帮助其开拓就业视野、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勇于创业、敢于创业。开展各种创业培训项目,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行动”,提高大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支持更多大学生走上成功创业道路,举办创业培训讲习所、创业模拟练实招等创业培训板块系列活动。各地区也要积极的健全大学生创业服务,通过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建设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一站式服务”以及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十分明显的就业困难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大学生本身以及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息息相关。通过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积极的从多方面出发,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竞争水平,并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扶持、服务工作等,以实现大学生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育琛,武毅英.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再审视——基于对某省两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4(6)1-6.